高中老师处理学生恋爱的经验感悟

2024-04-22

高中老师处理学生恋爱的经验感悟(通用3篇)

篇1:高中老师处理学生恋爱的经验感悟

高中生活,特别是高三生活,总是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上的压力和强度都那么巨大,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学生们总是渴望着温暖的情感的调剂,去寻找寄托与慰藉,得以有片刻的舒适与愉悦。而到了高三,他们已然18岁成年了,享有一个公民的一切权利,所谓早恋也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更何况学业与情感的双丰收,又是多少学子的梦想。但在高三,高考大战来临之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很多时候就只是一个奢侈的梦。

我带的高三毕业班上的男生小吴和女生小高,本就是前后座,又经常会讨论学习上的问题,于是一来二去,他们的感情便泛滥地一发而不可收拾。互送早餐,互诉衷肠,一起就餐,一起晚自习讨论,一起迎来送往地秀恩爱,他们的恋情也逐渐成了全班公开的秘密,甚至于成为某些学生紧张学习之余调侃的谈资。距离高考仅有三个月,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当时真是非常恼怒:都什么时候了,大战在即,还在谈情说爱,这个不是公然的叛逆,是对自己、对老师对于自己人生前途的不尊重吗?我又怎能容忍他们坏了迎考的氛围、学习的风气。所以我就想着采用常规套路,严加干预:约谈、换座、找家长,联合任课老师进行镇压。但我转念又有一些顾虑:高考在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者家长都会有一种焦躁感和忧虑感。这个时候任何处理不当,都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不可预知变故,甚至可能会产生极端的行为。

于是我先做了一番调查:我们的任课老师当然与我坚决统一意见,统一战线,绝对要严加管束,一定要把他们分开,拆开这对鸳鸯,不能让他们因此而分了神,不专注于学业。而他们的家长则有了更多的顾虑,他们总觉得临考在即,如果我们老师和家长过多的干预和说教,软硬兼施也好,苦口婆心也罢,也许都可能会对他们的应考情绪产生很大影响,甚或事情会向我们所预想的相反方向发展。其实这样的顾虑我何尝没有呢。另外,通过调查,班上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这对金童玉女、才子佳人简直就是他们高三生活的一抹亮色,是正能量,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样的想法让我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我深深地反思我曾经的一些主观臆断和专制做法。高考来临之际,这样的情感的需求往往是更强烈的,这样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应该如何去维护,应该如何去干预?而我干预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是否真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我决定改变一下处理方式。在约谈说教的同时,也让他们回家重新看了他们很喜欢的几部电影,《中国合伙人》《致青春》《匆匆那年》还有《小时代》,那就是60后、70后、80后、90后的青春与奋斗。然后通过周记的形式与我交流观后感。当然,主题是关于青春与爱情,梦想与奋斗高考,坚持与幻灭。其实他们都挺愿意倾诉与表达,也流露出对梦想的坚守,对高考的严肃与认真,但情感的纠葛与困惑却很难解脱,也很难走出这样的一个困境。而我更多谈的是对于爱情的理解。鲁迅先生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

高中的爱情“附丽”的不是金钱,而只能是时间和精力。而时间与精力又是那么的珍稀。如果因为爱,而使两个人不能在合适的时间全力以赴地做合适的事情,遗憾的错过了你可能达到的高度,那反而是对爱的不负责任,反而是对爱的亵渎。这样的爱,或许在短时间内像一剂强心针,让你兴奋,让你为此努力奋斗,短时间提升成绩。但因为情绪的不稳定,心智的不成熟,最终很难在学业上有个善终。所以我对爱的理解就是,一定要促进彼此的深成长,要让彼此比想象中更优秀,这也是我们对于爱情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些交流的话语明显对他们产生了触动,也让他们逐渐开始理性地分析自身的现状和心理,诚恳地面对自己的感情与学业。言语中也有了反思与抉择,在痛苦中保持清醒,在煎熬中让自己学着理性与克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按下了情感的暂停键,没有再去秀恩爱,撒狗粮了,而是更多地与同学们交换笔记,探讨习题,交流学习经验。我感到了一丝欣慰。我欣慰的不仅是他们把自己的精力和专注度投入在学业上,我也为我自己感到欣慰,我并没有粗暴地干预和亵渎一份真诚的感情,也没有失去一个班主任应有的职责和立场。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培养合格的公民。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强调的公民意识,一种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意识。而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一份人文的滋养,一种对于情感的关怀与尊重。因为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这一个”和“那一个”。

作者|侯雪良

公众号|玉峰文苑

篇2:高中老师处理学生恋爱的经验感悟

一、在经历操作活动过程中把感觉提升为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可以说, 没有经历数学活动, 就谈不上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积累。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用小圆片摆一摆。学生在摆圆片的活动中, 初步感知圆片所处的位置不同, 就能表示不同的数。接着再用更多的圆片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摆才能保证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初步积累有序思考问题的经验。到了三年级学习服饰搭配、球场的赛次问题, 学生更加系统地学习排列组合数。衣服和裤子要不同搭配, 找出不同穿法的组合数。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学具, 用连线来记录不同穿法的组合数, 重点了解怎样连线比较清楚完整。有了一年级时摆圆片的经验, 学生就会有序地思考如何搭配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当然, 要使这类经验能合理地积淀, 有时还需要经历一个判断、筛选、确认的环节, 因为学生首次操作感知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而错误的经验将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负面的影响。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许多教师都会让学生去摸一摸具体实物上“角的顶点”,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有什么感觉。学生往往会回答:“角的顶点是尖尖的, 摸上去有刺痛的感觉。”这个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 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 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给出正确的概念, 那么在接下去的练习中就有可能会出现类似钟面上指针的针尖也是角、墙角也是角的错误认识。因此, 数学活动所期望学生获得的经验应与某些生活经验加以区别。

二、在探究活动中注重融合行为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孔凡哲教授认为:“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 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 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 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 过程充分展开, 思维充分碰撞, 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生成并内化迁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用心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内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如在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习题:将一根长1米的圆木沿着直径切成相等的两半, 表面积增加了0.8平方米, 原来这根圆木的表面积是多少?只有文字的表述没有直观的图像, 许多学生都不理解0.8平方米与圆柱表面积之间的联系而无法独立解决。为此, 教师组织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圆柱体物体 (如橡皮、胡萝卜、橡皮泥等) 开展切割拼组的活动。

第一层:横切面的理解。让学生把圆柱体实物横着切一切, 看看横切面有什么特点?想一想切成的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的表面积是否一样?学生在动手切的过程中, 亲眼目睹了新产生的两个切面, 两者不相等的关系一目了然, 新增的面积就是产生的两个切面的面积, 即两个底面积。有了这样的操作活动经验, 教师可再追问:如果按这种切法切成三个小圆柱, 表面积之和有什么变化?四个呢?学生获得前面操作经验后, 可以进行想象、推理强化活动经验。

第二层:纵切面的理解。学生在经历横切圆柱的活动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自然而然又想到了纵切圆柱, 并主动探究圆柱纵切面形状及大小的特征。在学生理解了底面直径、高与纵切面的关系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此时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圆柱表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第三层:圆柱拼组。让学生把两个大小相等的圆柱拼成一个大圆柱, 表面积有变化吗?怎么变的?相信大部分学生在前面两次操作活动之后完全可以凭借思维想象获得正确的认知。

学生在切拼的过程中, 不仅加深了圆柱的表象, 而且在操作、想象、推理、思考的过程中逐步把握了概念的本质, 有效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三、在思维活动中让经验内化为方法和素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如教学“圆面积”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充分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通过剪、移、拼将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然后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关系, 进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四、在综合活动中侧重于应用经验、提高能力

现实中, 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 不仅有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 也有思考的经验, 更需要有应用的意识。教师要想把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一种能力, 实现由储存知识向探究知识、由再现知识向创造性解决问题转化, 并让学生通过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实现这种内化。而数学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单元, 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困难重重, 这和学生缺乏实际的购物经验有直接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经历“购物”过程, 学会使用人民币。如在第一课时可以设计“认一认”的活动;在第二课时可以设计“摆一摆, 算一算”的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摆人民币, 另一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钱。充分经历这样的活动后, 学生在后续学习时, 正确率会大大提高。

篇3: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处理及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 处理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80-02

一、案例概要

2009年6月2日下午17点,我接到宿管的电话,说戴健(25栋419房07国贸2班)跟祝馨(26栋223房07日语1班)在25栋楼下打架,情况有点严重。我赶到现场时看到祝馨抓住戴健的衣袖不放,戴健的脸和手被祝馨抓得满脸血痕。我和祝馨的辅导员杨小勇共同询问原因,了解到他们之间是男女朋友关系,现女方要分手,男方不愿意,就打起来了,整个过程戴健没还手。还了解到他们开始交往一年多,女方一直接受男方赠送的贵重礼物,其中包括一个价值8000多元名牌gucci包等,男方说共用了他6万多元,女方说两万多元。在过程中,女方强调:“老师你们看看,他长的那么丑,我怎么会喜欢他?”男方就反复的说女方有找他,怎么会不喜欢他,她提出要买的东西我都满足了,她也接受了。后来我们就问戴健为什么不肯分手?是为了想拿回钱还是感情上的问题?戴健回答不是在乎所花的钱,是对她还有感情,不想分手。后来我单独把戴健留下谈话,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要他冷静下来,好好处理这件事。

事情继续发酵:

(一)6月4日早上

6月3日23:27分戴健上女生宿舍踢了祝馨一脚。11点我接到保卫处的电话,说祝馨报案戴健上女生宿舍打了她,要调查情况。于是我马上带戴健到保卫处,戴健的当时情绪很激动,说晚上10点去见祝馨,祝馨打了他两巴掌,当时在场的还有王明(祝馨前男友),王明走后,他一时冲动就上宿舍去揣了祝馨一脚。后经辅导员和保卫处的老师的教育后他慢慢冷静下来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违反了学校的纪律,影响很不好,态度非常诚恳地主动承认了错误。在过程中粱锦威反复说祝馨收了他很多礼物,他花了6万多元,还说祝馨曾写下15000的欠条说还钱给他,欠条各执一份。最后说如果祝馨能还他欠条的钱他就不再纠缠了,当时保卫处的李洋老师就说尽量让杨少勇做女方的工作。

(二)6月4日14:00点

戴健给我打电话说6月4日凌晨2:00王明打电话给他要他赔偿打祝馨的汤药费2000元,还说不赔就要报复。6月4日中午他打了个电话给王明,王明接到电话就问他钱准备好没有,还约到万通超市附近写下欠条。戴健要求向保卫报告,15:30分他下课后我将他带到保卫处,保卫处让其写了经过并签字。在保卫处找王明调查情况后,我到保卫处了解情况,看到了王明亲笔签字写的经过,承认自己威胁戴健的事情并指出是祝馨指使的,但说欠条不见了。而祝馨写的经过是自己重头到尾都不知道这件事情。

(三)6月4日晚上19:00

戴健的家长及祝馨的母亲到了学校,保卫处的李洋老师、双方家长和辅导员一起坐下来商谈如何处理谈这件事。李洋老师介绍了整件事情的经过,说学校对戴健和祝馨、王明都会有相关的处分,除此之外双方家长可以商量达成协议。祝馨的母亲表态:双方谈恋爱是你情我愿的,欠条的钱是不会还的,但祝馨接受的礼物剩多少就还多少,会经过辅导员转交,她自己带女儿去检查身体,也不需要对方赔汤药费,会去教育孩子,还说不敢跟小孩的父亲说,怕他父亲会有不理智的行为。戴健的父母明确表态:欠条的钱他们不要了,什么事情也不追究了,只要求不要伤害到戴健的安全,自己回去会好好教育孩子。双方都希望能和平解决事情。

二、背景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大学生恋爱纠纷:求爱不成、物质纠纷、前男友的介入、升级到肌体冲突……

(一)家庭因素

祝馨的母亲是一名教师,父亲做生意,很少关心女儿的情感问题,只是尽量满足独生女儿的各种物质需要。戴健的家庭父母基本没有和孩子做过关于感情方面的沟通,不太注重小孩心理的变化和引导,家庭经济条件也不是非常好,性格容易对事情看的重且看不开。家庭环境造成了学生耐挫力较弱。大学生恋爱自主性强,约束性差。情感性强,理智性弱。这种恋爱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定,他们心理素质普遍较低,出门求学,远离父母,对新环境容易产生不适应感,特别是新生,容易产生寂寞、孤独感。

……

(二)学校因素

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趋向。一部分大学生在群体氛围的影响下,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另外,受逆反心理影响,往往把学校关于提倡不谈恋爱的方针视为“禁欲主义”,把老师的规劝看作是“干涉自由”,把对他们进行爱情与道德教育看作是思想僵化、保守,由此产生种种心理对峙。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追求浪漫,个性冲动,在恋爱上也有很明显的表现。一是对自己的感情缺乏审慎思考,凭感觉做出草率决定。一般只交流对学习、人生和社会的看法,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追逐浪漫的爱情色彩,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结婚、建立家庭等实质性问题而使恋爱理想化、浪漫化。二是情感强度大,不易控制,理智分析能力容易受到限制,有时候还有可能冲破理智的防线。三是情绪波动大,自控力差。感情一旦开始就久久不能平静,即热恋中的人常常处于激动、兴奋的状态,然而一旦失恋就长久地沉浸在痛苦中,难以自拔。认为生活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了动力,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在带给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西方的一些思想也随之涌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有部分大学生受资产阶级 “性解放、性自由”的影响,认为恋爱应重过程而不必过多考虑结果,很少考虑家庭、外界等因素,崇尚自己做主,对恋爱极不负责任,把爱情视为游戏。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文化中的垃圾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大众传媒对恋爱、性的夸张描写和渲染,也刺激着大学生,对他们的恋爱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深深震撼着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创造了 “适宜的生存土壤”。自新《婚姻法》调整结婚年龄以后,社会上早恋、早婚现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加之近年来,媒体对大龄女青年,特别是高文化层次的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报导,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又在异地读书,相对以前受父母约束少,精神上无所寄托,在这种闭锁、压抑的精神状态下,容易产生寻找异性朋友,弥补精神空虚的需要。

传统道德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恋爱的态度也比以前开放了许多。少数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传统的贞操观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这种对两性关系的放纵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女性身心健康的损害。

三、解决机制

案件发生后,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去解决:

及时向领导汇报,得到了领导的支持与指导;

充分与学校相关部门配合,在解决该事件的过程中,祝馨的辅导员杨小勇、保卫处的李洋老师的积极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加强思想引导工作;正确引导恋爱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合理的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

通过与家长充分沟通,取得了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四、事件处理结果

通过系列的工作,学生双方都认识到了错误所在并和解,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一步教育并起到警醒其他同学的作用,经领导审批,对戴健、祝馨、王明三位学生做出了记过处分的决定。

五、工作反思及启示

我认为,在遇到本案事件后,对待大学生恋爱问题要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要求。其次,要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恋爱行为。要求大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也要遵守关于恋爱方面的规章制度和公共道德,提倡中华民族传统的自尊、自爱、含蓄的恋爱美德。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还要加强管理,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把精力用到学习上来。对于已经谈恋爱的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定期找其谈话,交流思想,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防止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重视对新生的教育引导

新生在新环境适应中有很强的可塑性,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利契机,对新生进行及时的理想、道德、人生观、恋爱观等教育。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尽快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走进校园之后就有一种责任感、紧迫感。通过正面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观,明确什么样的性意识、性行为是符合我国社会道德标准的。只有正确地、全面地理解了爱情,大学生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情感寄托。

加强青春期有关知识教育。加强大学生青春期有关知识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不容回避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及保健,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性知识,正确看待有关性问题。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这种教育既是健康教育,也是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心态,树立健康、健全的性心理,正确处理爱情、学习、生活、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我们要改变以往校园文化单纯满足学生的娱乐等低层次的功能,要使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四)正确引导

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 “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其次,要正确引导恋爱中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合理的处理好学习和恋爱的关系,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

加强心理辅导。没有心理咨询老师来疏导,得不到及时清理、舒缓,这种困惑就会越积越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发展。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引导学生合理表达感情,学会感情的转移和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失恋,加强大学生恋爱挫折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理智驾驭情感,学会分析原因,积极转移注意力与情绪,及时走出失恋的心理阴影,重新规划生活与未来。同时,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单独辅导,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总之,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作者简介:

上一篇:镇严肃换届纪律汇报材料下一篇:申报红旗大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