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2024-05-08

202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共3篇)

篇1:202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201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智研咨询网讯:

内容提示:售后服务和产品的长期维护对电机绕组制造装备供应商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具备大批对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征深入了解,并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

(1)非标准化的制造壁垒:电机绕组制造装备具有非标准化、定制生产特性,客户个性化需求明显,产品需要装备提供商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特别设计和开发,工艺设计难度大、生产流程长、技术服务要求高,涉及到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业较多,操作和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本行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和服务过程需由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来执行。只有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并通过长期的技术、经验和人才积累才能成功进入本行业。

(2)技术服务壁垒:下游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要求电机绕组制造装备提供商专业技术服务性非常强。新进入的企业如不能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需求开发相应装备,则较难获得生存空间。同时,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能否稳定运行,也要求装备提供商具有丰富的调试修配能力,提供及时、完善的技术服务。

(3)市场品牌壁垒:行业的下游客户主要为电机制造企业,客户群相对固定。由于电机行业竞争激烈,电机厂家为生存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很高,对电机绕组制造装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售后服务和产品的长期维护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在市场上具备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企业才能获得客户的认可。因此,客户对品牌依赖度高也是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4)人才壁垒:电机绕组制造行业技术集成度高,需要大批掌握系统控制软件、机械设计、装备制造、工程集成等领域高素质、高技能和多经验的专门性人才协同合作,才能进行产品的工艺设计和产品开发。在关键零部件加工和装配方面,需要大量具备丰富机加工经验和较高装配技术水平的熟练技术工人。同时,售后服务和产品的长期维护对电机绕组制造装备供应商至关重要,企业需要具备大批对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征深入了解,并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

篇2:202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内容提示:由于生产耐磨铸件产品的原材料主要为稀有金属,因此采购原材料也将占用大量资金。

1、技术壁垒

球磨节能技术作为在传统耐磨铸件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和产品,其融合了材料学、物料检测、失效分析、摩擦学、系统工程、表面工程、工业设计、机械原理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技术含量,需要大量的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目前,我国耐磨铸件企业大多还停留在产品本身的技术发展,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受技术水平限制,大多企业还无法将技术研发扩展到产品应用外延要素,因此无法形成系统的球磨节能技术解决方案。

2、专业人才壁垒

由于形成完整球磨节能技术解决方案,对研发设计人员在理论基础、技术功底和实践经验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具有丰富研发、设计、制造、服务经验的人才较少,新进入企业难以获得充足的相关人才,从而无法满足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方案设计的要求。

3、资金壁垒

篇3:2024年中国电机绕组制造装备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企业的进入退出( 优胜劣汰) 是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大规模的企业进入和退出,Brandt et al ( 2012) 认为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过程。国有和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从1998年的16万家增长到2007年的近34万家,10年间增长了1倍,而且每年的进入退出率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市场进入壁垒既是决定市场结构与绩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变量,为此本文基于对称性进入退出壁垒假说实证分析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

关于进入壁垒的开创性研究源于Bain ( 1956) ,他将进入壁垒定义为一种市场状况,即在位企业可以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之上而不会引起其他企业进入。Orr ( 1974) 构造了影响企业进入的理论模型,将影响企业进入的因素分为进入壁垒、获利机会和结构要素,并以加拿大制造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资本、广告密集度和市场集中度构成进入壁垒。Kessides ( 1986) 进一步分析了广告对企业进入的影响,认为广告对企业进入的影响取决于三方面影响的总效应: 无法收回的广告成本、广告的规模经济以及广告的产品差异化所带来的利润优势。总体上,广告对企业进入影响的效应为正,表明广告创造的产品差异化占主导作用。

国内学者关于企业进入退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本上遵循Orr ( 1974) 理论模型,但主要基于产业层面数据,这样只能度量产业的净进入企业数量,而无法区分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吴三忙( 2009) 利用2003 - 2006年的26个制造业产业数据,以产业的净进入企业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发现资金利润率和行业风险是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主要因素。杨天宇和张蕾( 2009) 利用2004年全国工业普查的153个三位代码的制造业截面数据发现,利润率和集中度对企业的进入具有正向效应, 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对称性假说没有得到实证支持。此外,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进入退出影响因素。例如,杨蕙馨( 2004) 以汽车制造和电冰箱制造业为例,认为利润率既不是激励厂商进入的动机,也不能导致企业退出, 制度因素和制度壁垒是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主要因素; 黄健柏等( 2006) 以中国钢铁产业为例, 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企业进入与行业利润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陈艳莹等( 2008) 分别从行业层面和省份层面分析了服务业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

区别现有文献,本文关于企业进入退出影响因素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关于企业进入退出状态的界定。国内学者对于企业进入退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层面数据, 由于产业数据只汇报总体企业数量,进而只能确定净进入的企业数量,而无法分别确定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数量。对企业状态的界定不清可能导致实证分析结果的偏差或不一致,为此本文则根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企业代码、名称等信息来界定进入和退出企业。二是关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对称性假说。本文依据Caves and Porter ( 1976) 提出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对称性假说,在分析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因素时,不仅要考虑进入壁垒,还要考虑退出壁垒的影响。通过对进入壁垒相关概念的梳理,本文将进入壁垒界定为沉没成本、规模经济和广告,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特有的行政性壁垒。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退出的基本特征

( 一) 数据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其统计对象为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 年销售产值在500万元以上) 的非国有企业。我们使用2004 - 2007年的企业数据,因为2004年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工业普查,一些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并没有统计到2004年之前的数据库中,但从2004年开始这些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根据聂辉华等( 2012) 所指出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剔除: ( 1) 总资产、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工业增加值、工资、销售产值小于等于0或为缺失值;( 2 ) 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 3 ) 本年折旧大于累计折旧; ( 4) 出口交货值、广告、 研发投入小于0或为缺失值;( 5) 企业就业人数少于10人; ( 6) 非制造业企业。

( 二) 企业进入退出度量与分布特征

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唯一的法人代码,参照Foster et al ( 2008) 的做法,我们根据企业的法人代码来界定企业是进入者、退出者或在位者( 连续存在) 。具体而言: 第t年退出的企业指第t年出现在数据库中而t + 1年没有出现的企业,第t年连续存在的企业指在t和t + 1年同时存在的企业,进入企业则是指第t - 1年没有出现而在第t年出现的企业。根据我们对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的定义,2007年不存在退出企业1。根据企业进入和退出状态,我们在四位代码产业层面( GBT4754 - 2002的行业分类标准)2定义进入率和退出率: 第t年进入率等于第t年进入企业占第t年全部企业的比重,第t年退出率等于第t年退出企业占第t年全部企业的比重。

由于样本期内部分企业可能因改制或所有权变动而导致企业代码变更,如果只根据企业代码来界定企业状态,可能会将一些存活企业列为退出企业。为此,我们根据Brandt et al ( 2012) 提出的方法,根据企业名称、电话号码、邮政编码等信息对企业代码进行匹配,以保证企业代码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此外,由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统计对象为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一些非国有企业可能在某些年份达到规模以上, 而在某些年份属于规模以下,即企业在数据库中出现间断的情况,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将其视为连续存在企业。

表1汇报了2004 - 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进入退出的基本特性,我们从进入率和退出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整个制造业保持了较高的进入率与退出率,分别为24. 7% 和14. 3% , 而且除烟草制造业外,其他行业的进入率明显高于退出率。进入率与退出率差异程度最高的行业为木材加工、竹、藤草制品业,最低的行业为烟草制造业。从各年份的进入退出情况看,2004年的平均进入率达到47. 3% ,明显高于其后三年,原因可能是2004年进行的全国工业普查使更多的非国有企业进入工业企业数据库。

( 单位: % )

注: 两位代码行业的进入率与退出率根据四位代码行业进入率与退出率的加权平均,以四位代码产业的工业增加值作为权重。资料来源: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作者的计算( 下同)

三、研究设计

( 一)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与对称性假说

Bain ( 1956) 将进入壁垒定义为一种市场状况,即在位企业可以把价格提高到竞争水平之上而不会引起其他企业进入,并将成本优势、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界定为进入壁垒。Stigler ( 1968) 将进入壁垒定义为在位者对潜在进入者的成本优势,认为Bain ( 1956) 对进入壁垒的定义并不合理,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不会构成进入壁垒。 Mc Afee等( 2004) 将进入壁垒区分为经济意义上的进入壁垒( 以下简称经济进入壁垒) 和反托拉斯壁垒( Antitrust) ,而规模经济属于反托拉斯壁垒,沉没成本属于经济进入壁垒。成本优势其实是一种沉没性进入成本,即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必须付出的投资,这样的投资在退出时无法收回,即沉没性进入成本。Sutton ( 1991) 区分了外生性和内生性的沉没成本,潜在进入者进入市场所付出的投资是一种外生性沉没成本,广告是一种内生性沉没成本3。Cariton and Perloff ( 2000) 认为影响企业退出市场的能力也是影响企业进入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退出成本很高,那么退出激励就会减少; 如果不能弥补沉没成本,那么退出市场的成本就很高。退出成本和市场进入成本一样都会阻碍潜在进入者进入,这样的退出成本就是退出壁垒。

关于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的对称性假说由Ca- ves and Porter ( 1976 ) 提出,他们认为Bain提出的进入壁垒也会构成退出壁垒,并强调沉没成本不仅会对企业进入构成进入壁垒,而且在企业退出时也构成退出壁垒,即对称性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假说。也就是说,如果一种壁垒影响企业的进入,由对称性假说,也会影响企业的退出,而且对进入和退出的影响机制( 系数符号) 一致。综上, 我们将进入( 退出) 壁垒定义为沉没成本、规模经济与广告。此外,我们进一步考虑了在中国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所特有的行政性进入壁垒。陈林和朱卫平( 2003) 认为政府对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行业设置了较强的行政进入壁垒,阻碍企业的自由进入与退出。

( 二) 计量模型与变量定义

根据上述对称性壁垒假说,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因素,具体设定如下:

其中,i和t分别表示四位代码行业和年份; y为被解释变量,以四位代码产业层面每年进入企业和退出企业数量的对数表示; Barrier是核心解释变量进入( 退出) 壁垒,包括沉没成本、广告、 规模经济和行政壁垒; X表示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其他控制变量,如行业利润率、市场集中度、行业平均规模以及贸易开放程度。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通过行业的个体异质性 α 来控制一些不可观测的行业特征的影响,进而避免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所有的变量均定义在四位代码行业,具体定义如下:

1. 核心解释变量

( 1) 沉没成本sunk 。依据Gschwandtner and Lambson ( 2006) 关于沉没成本代理变量的构造方法,我们以四位代码产业资本总额与劳动力比值的对数度量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潜在进入者为进入市场获得生产技术而付出的投资,这是一种无法收回的投资。这样的沉没成本对于进入者而言是一种额外的成本,可以保护在位者使其提高价格而不会导致潜在进入者进入。

( 2) 广告密集度adv ,以四位代码产业内的广告支出占销售产值的比重来度量。Tirole ( 1988) 认为,经济学家对广告通常持有两种观点: 一是把广告看做是向消费者提供信息,从而使他们做出理性的选择; 另一种观点认为广告会愚弄和劝诱消费者,创造不真实的差异化而不是减少信息的差异化。广告虽然可以带给消费者关于商品属性、 零售地点、价格、特点等信息,但由于广告费用的高昂,广告不能告知消费者关于商品的所有信息, 因此商品被差异化了。

( 3) 规模经济mes ,以最小有效规模来衡量。 最小有效规模是指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最小产量水平。由于不同行业最小有效规模产量存在差异,依据Shapiro and Khemani ( 1987) 的方法,以最小有效规模产量比行业总产值( 市场份额) 来衡量规模经济,也就是说,规模经济等于四位代码产业内企业市场份额分布的中位数。

( 4) 行政壁垒state ,以四位代码产业内的国有经济比重作为代理变量。刘小玄( 2003) 认为国有企业的规模变量能够与国有制结合起来,可以作为包括制度因素和生产因素在内的市场进入壁垒的标志。故本文结合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 “登记注册类型”指标,将国有企业、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算做国有性质企业,以其市场份额来度量行政进入壁垒。

2. 其他控制变量

( 1) 行业利润率profit ,以行业的利润总额与销售产值的比值度量,可以反映企业进入动机。 Orr ( 1974) 认为利润率对企业的进入影响为正, 而根据对称性壁垒假说,我们预期其对退出的影响为正。

( 2) 市场集中度hhi ,以赫芬达尔指数来度量,可以反映整个行业的竞争程度。由于计算的市场份额以小数定义,这可能导致计算的赫芬达尔指数偏小,所以我们对所计算的指数乘以10进行标准化处理,即hhi = 10∑sk2,sk表示企业的市场份额。

( 3) 贸易开放程度trade ,等于行业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可以作为贸易壁垒的代理变量。贸易壁垒越低,则贸易开放程度越高,因此我们预期贸易开放程度的估计系数为正。

( 4) 平均企业规模scale ,以行业内所有厂商就业人数对数的平均值来控制。

所有变量的定义及预期系数符号如表2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 相关性分析

首先,我们关注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这可能影响各解释变量估计系数的方差和显著性。表3汇报了各解释变量与进入退出的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 7,方差膨胀因子VIF的取值范围在[1. 06,1. 73] 之间,说明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表3的左下部分汇报了各解释变量与进入的相关系数,右上部分为解释变量与退出的相关系数。沉没成本和规模经济与企业进入( 退出) 负相关,广告密集度与企业进入( 退出) 正相关,进入退出壁垒的相关系数符号与我们预计一致,满足对称性壁垒假说。

注: 所有变量均定义在四位代码产业。

注: 进入企业的统计为区间为2004 - 2007年,样本量1 652; 退出企业的统计为区间为2004 - 2006年,样本量1 238。

( 二) 基本回归结果

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解决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通过控制截面数据的个体效应 α 来控制不随时间变化的不可观测的变量,如行业特征。 根据个体效应 α 与其他解释变量是否相关,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可以分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无论 α 与其他解释变量是否相关,固定效应估计都是一致的; 如果 α 与其他解释变量不相关,则随机效应估计更加有效。究竟是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估计可以通过Hausman检验来判断。

表4分别汇报了对称性壁垒与企业进入退出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结果。模型( 1) 和模型( 2) 以行业进入企业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模型( 3) 和模型( 4) 则以行业退出企业数量作为被解释变量。沉没成本和规模经济与企业进入退出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广告与企业的进入退出显著正相关,而且沉没成本、规模经济和广告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满足对称性壁垒的假说,这一结果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一致。表4还同时汇报了是否存在个体异质性的检验统计量。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的Breusch -Pagan的LM检验,都在1% 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表明通常的OLS估计结果是不一致的。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 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 “ αi与模型其他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注: ( ) 内数值表示t统计量,FE表示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估计,RE表示随机效应估计。***、**、*分别表示10% 、5% 和1% 的显著性水平。

以国有经济比重作为行政壁垒的代理变量, 结果显示其对企业进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与企业退出显著正相关,行政壁垒不满足对称性壁垒假说。一方面,在2004 - 2007年,国有经济比重从13. 1% 下降到9. 3% ,市场开放激发了大规模非国有企业进入,而且以国有企业退出和非国有企业进入为特征的产业重组激发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另一方面,行政壁垒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取决于政府的行政干预方式。例如,在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等行业,国有经济要保持绝对控制力,在电子信息、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经济要保持较强控制力。行业利润率作为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机因素,其估计系数为负。 利润率可以反映行业的垄断势力和市场力量,利润率越高表明该行业的垄断力量越强,新进入企业相对于在位企业的市场力量越小,进入越困难, 而在位企业也不会轻易退出。例如,整个制造业平均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为烟草制造业,而该行业的进入率要小于退出率。市场集中度对企业进入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市场集中度越高的产业,在位企业对新进入企业的影响越大,阻碍企业的自由进入与退出。贸易开放程度与企业进入显著正相关,贸易开放程度越高,贸易壁垒越低,贸易壁垒的降低会促进企业进入。另外,我国实行的一些促进企业出口的贸易政策( 如出口退税和贸易补贴) 鼓励企业进入,但贸易开放程度对企业退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行业规模与企业进入退出显著负相关,平均企业规模越高的行业,对企业进入而言越困难。

( 三) 企业进入退出影响因素: 分行业视角

我们将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分为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三大类,进一步分析对称性壁垒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其中,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以及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等四个行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等12个行业; 其余行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分行业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对高新技术产业而言,沉没成本与企业进入退出显著负相关,而且满足对称性壁垒假说; 规模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和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植有关; 广告密集度只有0. 26% , 低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言,沉没成本、规模经济与企业进入退出显著负相关,而且满足对称性壁垒假说; 贸易开放程度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退出影响相反, 这可能源于我国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补贴和出口退税政策,国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出口,进而导致大量企业的进入,而这样的政策扶植也会减少企业的退出。对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言,沉没成本、规模经济和广告对企业进入退出的影响满足对称性壁垒的假说,至少在5% 的水平上显著; 利润率与企业退出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利润率来自市场力量或者需求的不断扩张,即使一些效率低下的企业,也可能由于行业价高而继续存活。

注: ( ) 内数值表示t统计量,***、**、*分别表示10% ,5% 和1% 的显著性水平。

五、基本结论

上一篇:创建全省文明县城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微型党课学习心得体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