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

2024-04-24

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共4篇)

篇1: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

因为北京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市各大中小学,幼儿园12月8日至10日放假三天!

12月7日18时30分北京市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北京市于12月8日7时至12月10日12时将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北京市教委7日晚间发布通知,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在红色预警期间停课。

“停课期间,中小学、幼儿园应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北京市教委在通知中同时表示,如遇特殊情况,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及周边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报区教委同意后实施。停课期间,教师要调整教学方式,灵活安排学习内容,指导学生利用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

北京雾霾红色预警措施

据预测,此次严重雾霾将持续到10日。北京市本次升级红色预警后,应急措施将有所加强,包括建议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企事业单位根据空气重污染情况可实行弹性工作制;北京市范围内将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实行单号单日,双号双日行驶(纯电动车除外),其中北京市公务用车在单双号行驶的基础上,再停驶车辆总数的30%;公共交通运营部门将延长运营时间,加大运输保障力度;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车、混凝土罐车、砂石运输车等重型车辆禁止上路行驶;施工工地停止室外施工作业;增加道路清扫保洁;工业企业按红色预警停限产名单实施停产限产措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和露天烧烤。

北京雾霾红色预警限行

从交管局了解到,北京市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交管部门将加大对违规上路车辆的执法和监管力度。

从北京市交管部门了解到,按照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应急措施要求,北京市将12月月8日7时至1210日12时实施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同时,暂停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尾号轮换措施。

北京市公安交管局负责人说,已经按照单双号限行的要求,对全市电子监控系统进行了相应调整,8日起将启动高等级上勤方案,增派警力加强对于违反单双号限行规定的车辆的路面执法力度,同时将充分利用电视监控设备,及时发现违规上路车辆及公务用车,并布控拦截处罚。

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北京市实施单双号限行后,预计公共交通增加客流200万人次,目前已启动应急预案应对客流增加。据介绍,公交运输企业将调整运营调度方案,全日增加2.1万至2.5万运营车次,安排备班运力不少于150辆,并加强公交场站、换乘枢纽秩序保障。在重点线路、微循环线路安排备班运力不少于总数的10%。

北京雾霾红色预警启动原因

北京市应急办介绍,目前,华北部分地区出现区域性空气污染。北京天气静稳,冷空气减弱,湿度增大,温度回升逆温增强,空气质量维持在重度污染水平。据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最新监测预报,空气重污染将持续到10日,10日午后受冷空气影响,空气质量开始逐步好转。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要求,将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提升为红色。

环保部门介绍,虽然应急措施不能完全消除污染过程,但能有效降低污染峰值,起到削峰的作用。

篇2: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

据悉,为了让学生既能减少雾霾侵害,又能不耽误学业,东城区提出“课表不变,教学不断,翻转课堂,质量不减”的部署,鼓励学校主动创新,按照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摸索切实可行的好方法。

相关新闻

商家推出临时托管、博物馆“游学”

北京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市教委启动了相关应急预案,再次通知中小学启动“停课不停学”。北京晨报记者发现。不少中小学生代管机构做出“应急预案”,称可“临时托管”;也有商家推出停课日“游学”活动,带领小学生“博物馆一日游”。

家长为难 托管班“接手”

西城区实验二小的一位教师向记者表示,由于天气原因启动停课方案已经出现两次,“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该对这件事做好准备”。家住西城区的张先生 告诉记者,“上次‘红警’时孩子的学校全面放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子才上一年级没人看管不放心,我爱人请了两天假在家陪孩子”。

朝阳区的一家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针对现在的重度雾霾天停课的情况,他们已经开设了全天托管班,“家长可以按照平时学校上课的 作息时间接送孩子,我们安排专门的老师辅导功课,或者根据学校的课程要求为孩子安排学习。”另外该老师也介绍,“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方便一些家里没有专人看 护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学习”。至于费用,工作人员介绍,“如果本身就是我家学员,托管是免费的,只需要缴纳订餐费。但对于临时这一两天托管的孩子,每天需要 缴纳不到100元的托管费”。

停课日安排游博物馆

此外,记者了解到,一家专门为孩子提供亲子活动、户外拓展的机构还针对雾霾天学校放假,专门推出了周一和周二的航天城“游学”活动。据负责人介绍,平时都是在周末组织活动,并且会邀请孩子的家长共同参加一些项目。“但这次比较特殊,孩子们放假时家长们正好在上班,可以交由我们托管。这一天里我们会安排 丰富的博物馆室内体验游玩。”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像这样类似于“航天城一日游”的活动,一个孩子全天需要缴纳的费用超过400元,包括为每孩子购买保险的费用。一位已经报名的家长向记者表示,“既然学校休息,能报名参加这种体验式的活动挺好的,正好也解决我们上班没法看孩子的问题”。

昨晚,记者从活动负责人处了解到,周一前往燕郊航天城的活动报名人数已满,“我们一天活动最多42个名额,每6个孩子会有一个专门负责的老师,保证他 们的饮食健康和人身安全。”当被问到今明两天雾霾可能更为严重,组织外出游学的活动是否合适时,主办方表示乘大巴车前往,活动不会停止。同时称博物馆里空 气质量较好,不会对孩子健康构成影响。

北京晨报96101热线新闻

篇3: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

2015年12月7日,北京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这是自北京2012年发布实施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以来,首次启动该级别重污染预警。近几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以雾霾为主的空气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北京在启动第二次橙色预警两天后即启动红色预警,从预警开始到解除,国内外媒体都对此持续追踪报道。由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思维差异、新闻采编习惯等原因,中外媒体的报道有明显的差异性,凸显各自的国家立场和态度。

本文搜取了此次预警期间(12月7日~11日)BBC与人民网相关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理论依托,从内容呈现、标题与用词、报道形式、消息来源四个方面对其新闻文本进行异同点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英媒体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观点和倾向性,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而BBC在环境问题报道中对事件的深度剖析与全面解读也为我国在环境问题报道方面提供了借鉴。

二、中英媒体报道对比分析

(一)内容呈现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加工的过程。对于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中英媒体在事件描述、主题选择、深度分析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内容呈现,体现不同的新闻建构和新闻立场。

BBC和人民网都对此次雾霾红色预警发布的时间、原因、政府采取的措施、市民状况、预警结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作为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BBC对此次预警多为深度、专业性的报道,除了对事件的描述,还普及相应雾霾知识,采访相关专家学者,运用不同研究机构数据,强调雾霾的严重程度,并通过采访中国民众反映加强这一例证。而同样在中国占据媒体主流的人民网,对此次事件报道更多集中在政府具体措施、实施状况、治理成效以及如何防霾保护健康的知识普及上,强调政府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举措和众人抗霾的顽强精神。

中英的报道内容侧重点各有不同,在预警启动首日,双方都关注了预警启动的原因,BBC认为是政府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采取措施,而人民网解释为条例规定条件没有达到;红色预警下人民的生活,BBC侧重在市民的不适反应上,人民网则关注市民生活不受干扰的一面;预警结束后,人民网着重描述此次预警治霾成效显著,而BBC更关注效果,关注中国政府长期的举措与态度。

(二)新闻用词与标题

新闻报道要以客观为准绳,但新闻选题与用词的建构往往使传播内容带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作为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的西方媒体,BBC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多用负面词汇。例如,“world’s worst polluter”“growing public pressure”等,描绘了一个重度污染环境下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政府不作为的中国形象;在标题方面,BBC的关注与侧重也偏向负面,题为《北京雾霾:首发红色预警私企员工照常上班》的报道,指出虽然规定弹性工作制,但大多数人没有享受到政策,暗指政府区别对待民众,报道带有明显的偏见色彩。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BBC在对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中,虽然也呈现了事实,但通过语言的构建,隐晦地表达了对中国政府批评与不满的态度。

人民网的用词标题则多偏向正面,虽然也有对政府不及时启动预警的疑问以及预警期间政策落实难到位的描述,但多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正面解读,以及人民积极耐心抗霾的表述,塑造出严重污染环境下政府和人民团结一致抵抗灾害的积极景象,带有一定的宣传意味。例如,《首个红色预警启动首日:北京全力以赴减霾》《北京“红色预警”首日,学生停课不停学》,以及雾霾结束后《京津冀携手减排北京解除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的报道,多凸显政府的积极作为以及民众在重污染中不受影响,正常生活的一面。“当机立断”“严厉打击”等词汇表现政府对治霾工作的态度和决心,“坚守岗位”“保持规律作息”等词凸显民众积极抗霾的场景,尽量避免对政府及事件的负面描述。

(三)报道形式

丰富的报道形式可以将信息更全面有效地传播给受众。BBC关于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多以图片和文字结合为主,包括雾霾下城市的样貌、民众的生活,以及大量雾霾前后对比。除此之外在深度报道中引用大量图表,如北京2008年~2015年空气质量比重柱状图、折线图,PM2.5释义三维动画图,充分展示了此次雾霾污染程度的严重性。除此之外,BBC的深度报道广泛搜集有关报道的主题信息,在《China pollution:First ever red alert in effect in Beijing》这篇深度报道中,对“air pollution monitor”“The smog film taking China by storm”等11处短语句子做了超链接,辅之以音频、视频等内容,并在文章最后有相关内容引申报道,将BBC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进行整合,大大扩充了报道的信息量。

人民网对此次雾霾红色预警的报道多以通讯、消息、评论为主,报道篇幅较小,报道数量多但分散,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多分开,主要以文字报道为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没有深度文章作为整合,文章之间较为独立,没有相关链接作为内容的支撑。

同时也要注意到,报道形式构建也暗含媒介的报道倾向与价值取向,读者在获得信息的同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图片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影响,思想和价值判断也会被左右。在对重度污染环境下城市与市民生活景象的图片呈现中,BBC多使用展现污染严重、人民痛苦和无奈的画面,而人民网的报道多采用反映市民生活不受干扰、政府积极治霾的图像,传达了人民网的报道态度和立场。

(四)消息来源

新闻信息源常被看作建构新闻框架的重要变项,也被认为是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新闻报道中,标明信息来源能使新闻报道更具客观性,消减媒体在报道中介入主观因素的嫌疑。

作为网络媒体平台,信息来源较为杂乱,人民网信息的来源多以国内各大媒体为主,除其主要报刊人民日报的报道外,还包括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与网站的消息。关于此次雾霾首次预警的报道,人民网就多次引用新华社的报道。新闻内容来源以政府发言人、官方代表、专家学者解读为主,来源较为单一。

而BBC在此次雾霾报道中引用信源较为丰富,在深度报道中,包括记者自身调查、专家学者观点、调研机构数据,短片通讯中主要以对民众采访为主。例如,在对北京雾霾严重程度描述所用的数据来源于美国大使馆、德国自然杂志、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等。BBC网络平台信息来源在中国主要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的报道为主,国外更多引用美联社的相关报道。值得注意的是,BBC在将中国媒体作为信源时要特别标明“中国媒体称”“中国官方称”等,以显示消息来源为政府而更具可靠性与真实性,实际暗含“只是官方看法”“民众并不这么认为”的意味。

三、研究总结与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也愈加受到全球的关注。此次北京启动首次雾霾红色预警,也为中国环境问题敲响了一个警钟。对比中外媒体对中国雾霾问题的报道不难发现,即使对同一件事的报道,双方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声音,这都是与其各自代表的国家利益和价值取向相关。尤其英媒在此次报道中,报道的主题框架大多贯穿雾霾的严重程度和政府责任问题,凸显其国家主义立场。受这一价值偏见的影响,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雾霾问题时无法做到真正的客观独立。因此,我们在看到西方媒体专业性、科学性的报道的同时,也要注意其报道的潜在风险。

从BBC对此次雾霾问题的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报道内容的丰富、报道形式的多样、信息采集的全面,其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与丰富性值得我国媒体借鉴。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资源整合功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的同时,加强新闻的专业性,提高记者跨学科专业知识素养,使其能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解读和报道。这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媒体报道质量,增加新闻报道的广度和深度。也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大众对中国环境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使中国媒体在环境传播中更具话语权,以削弱外媒在对中国环境问题报道中的偏见和对中国的不利影响,维护和完善中国的国家形象。

摘要:2015年12月7日北京首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本文对比分析BBC和人民网对此次事件的相关报道,发现二者存在显著差异。BBC强调此次污染的严重程度,基调多为负面;人民网着重于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多为支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中英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报道,探求中国国家形象在外媒中的建构,同时为我国媒体的环境问题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环境问题,雾霾,BBC,人民网,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8-209.

[2]姚荣华.框架建构下美媒对中国雾霾的报道研究——以美国纸媒对中国雾霾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4(06):224-225.

[3]刘新鑫,陈骁男.负面消息的国际再传播——以BBC关于北京雾霾报道为例[J].对外传播,2015(08):33-35.

篇4:北京首启雾霾红色预警放假时间通知

12月7日晚,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从12月8日7时至10日12时启动最高预警等级。这是北京自2013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通过以来首次启动红色预警。当晚,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充分肯定北京市及时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并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督查力度。

首次红色预警,考验的是政府的执政和应急管理能力,同时也是雾霾向北京和华北敲响的又一次警钟。在这三天的红色预警当中,市民生活如何?预警作用如何?赢回持久的蓝天还要多久?

首次红色预警

12月8日是北京第一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的第一天,全市500多万辆机动车执行单双号限行,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红警”之下,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都市进入应对空气重污染的紧急状态。

北京市将空气重污染预警等级从“橙色”升级到“红色”,一系列应急措施随即加强,机动车实施单双号限行、工厂污染排放量大幅缩减,对于污染物源头的执法检查更加频繁。各个区、部门都全力以赴地努力落实应急措施。

汽车尾气、扬尘、燃煤、工厂废气等都成为严控的污染源。实施红色预警的第一天,北京市公安交管部门在9个小时内就查处了3600余辆违反单双号限行的车辆,还有1000余辆渣土车、砂石车等重型车辆违法上路也被查处。

本刊记者获悉,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带队督查时,和交警一起拦下一辆违反单双号限行的私家车,并且建议车主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坐地铁”。

据北京市环保局通报,截至2015年12月9日17时,北京市停限产企业已经达到2100家,3500多个工地停止了室外施工,全市园林绿化系统也停工178处,纳入监控范围的8000多辆运输车辆也都基本停驶。

北京市环保局介绍,12月10日凌晨至中午,北京市及华北东部地区地面转弱偏东北风,10日午后,随着北风加大,北京地区的雾、霾天气减弱,空气质量逐步改善。

城市管理能力大考

从2015年12月7日晚6时北京市环保局发出红色预警通知,到8日7时单双号限行启动,大约13个小时。

北京目前机动车保有量558万辆,据估算,日常工作日尾号限行大约100万辆机动车,而单双号限行后,日限行车辆或攀升至270万左右,加上再停驶30%公务用车,北京市交通委估计,随单双号限行而增加的公共交通出行人数上升200万人。

不少市民提出,政府发布红色预警,为市民健康负责,值得鼓励,但按照《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红色预警应当提前24小时发布。虽然在预警措施启动前,北京市已经进行了多次协调部署,但突如其来的红色预警,还是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在朋友圈留言:红色预警启动后,北京市教委把停课通知发给各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区县通知学校,学校通知班主任,班主任通知到各位家长,已是晚上11时,一些学生家长未接电话,8日一早老师还要早早到校,负责昨晚未能联系上的学生。

尽管媒体在各种渠道宣传发布预警信息,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发出短信向用户提示,但仍有不少人表示没有收到相关信息。

有关专家表示,有人没收到或看到信息也是可能的,红色预警下,如何在短时间内加强信息发布,更有效告知市民,应急预案和各方协调配合仍待进一步探索。

北京南锣鼓巷社区主任陈琦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段时间一直在加强宣传指导,挨家挨户地走访。“社区是网格化管理,红色预警启动后,我们已经召集各片区的负责人分配任务进一步加强了安全检查,只要工作做到位,居民也都会自觉遵守。”

陈琦介绍,社区一共有住户2800多户,8000多人。有三栋楼集体供暖,平房是自取暖,绝大多数都用电暖器,2014年还有30多户烧煤。“有的平房屋子大,光靠电暖器温度不够,但我们会提醒住户尽量减少排放。我们经常走访居民,还帮他们加装烟筒防风罩、清理烟囱管道,通过努力引导,明年烧煤的住户会更少。”

雾霾下的生活

尽管是首次迎来红色预警,但对这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而言,生活还在继续。而和百姓相关最多的两个措施是中小学停课、单双号限行。

12月6日,北京实验二小向家长发布了“停课不停学”的通知。通知中说,“根据教委通知要求及空气污染预警升级的实际,学校建议有条件的孩子尽可能在家自主学习,老师们会适度安排作业并进行指导。在家学习时请您帮助安排好作息,并多喝水多休息多睡觉。无条件的接送孩子到学校的途中也请务必戴好帽子和口罩。”

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老师们把各科学习内容通过微信发送到家长群里,其中写道:“周一数学课是第二节和第四节,就可以在九点开始学习数学40分钟,在11:20再开始学习数学,到中午12点时吃饭休息。在相应的时间也可以微信老师答疑,在相应的时间我也给同学们微信讲解。”

nlc202309030152

8日上午,本刊记者在北京市宣武回民小学传达室看到,少量学生在门口登记入校。因为空气重度污染,一些平时住校的学生也纷纷离开学校。7日晚,北京市教委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措施,要求全部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在期间停课。

东城区一位小学校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今天上午全校一共只来了9名同学,在老师的陪伴下学习。”

9日的北京城,“红警”第二天,雾霾尚未散去。

“这路上的车感觉少了三分之一”开了十多年出租车的司机肖永常对本刊记者说,启动红色预警以后,到处都在督查落实,“虽然变好还有个过程,但现在心里起码没那焦虑了,坚持下去,总会好起来。”

在北京市石景山仙鹤楼菜市场,本刊记者发现,绿心黄瓜卖到了5元一斤。而半个月前,还只卖3元。一名商贩说,连日雾霾,阳光不足,大棚里的黄瓜没法进行光合作用,长不出来,价格就涨了。

谁在顶风作案

针对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持续的情况,环保部派出12个督察组,重点督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启动和应对措施落实情况。根据环保部8日晚间通报的督察情况,许多地区已经启动了应急措施减少排放,但仍有一些企业顶风作案,违法超标排放。

8日下午,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新石派石材厂内,工人正在加工石材。烟尘在厂房里弥漫,一股刺鼻的味道非常难闻。“石材加工是对大气有明显影响的行业,在红色预警的情况下应该停工,这属于违法作业排污。”执法人员对负责人说。

本刊记者获悉,北京市政府负责人专门要求,红色预警下,要加大应急措施的落实,加强督查督办,明察暗访,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接曝光。对于违规行为,当机立断采取措施。

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上街督查。12月8日上午,在通州区政府大院,停用公车已全部贴上封条。据悉,全区停用公车1665辆。8日检查10个区180个单位,发现违规出行问题18件。

据北京市公安交管局介绍,绝大多数市民能自觉遵守限行规定,只发现了少量违反限行的车辆。

12月8日下午3点半,北京市南六环外的气温已降至2摄氏度,京开高速大庄桥附近,交警及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站在路边,在寒冷的空气中仔细地观察着每一辆路过的车辆。本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白色货车的排气管冒着黑烟,随即被路旁的执法人员拦下,依法进行了处罚。

北京大兴区尾气排放管理站副站长吴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红色预警发布后,我们从执法人员数量到执法时间都增加了,现在是和交警部门的联合检查,晚上还有夜间检查,工作量是平时的两三倍。”

蓝天还要等多久

12月10日中午,首次红色预警宣告结束。雾霾已过,但反思才刚刚开始。

北京实验二小学生华章在作文《北京,我要向你道歉》中写道:“苍穹之下的北京,沉睡在烟雾笼罩的世界里,一片寂静。望着窗外,模糊的建筑轮廓,我感慨万千。北京,我要向你道歉!每天数百万辆汽车在道路上奔驰,排放的尾气难以计数。现在我们受到了惩罚……我相信,只要人们痛下决心,一定可以让你重见蓝天。”

据统计,2014年,京津冀地区的PM2.5年均浓度下降了12.3%,重度及严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了18.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与往年相比,2015年京津冀发生雾霾的频度不是很高,2013年时,一个月就曾经发生了近5次严重雾霾。

相关专家指出,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无论是短期应急还是长期治理,都是最关键的措施。尽管雾霾成因尚有争论,但当前中国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远远超出环境的容量,这无疑是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

刚刚向社会公布意见的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年均PM2.5比2015年下降15%。

为此,北京还在进行着另一场更为漫长的持久战斗,努力推动着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2014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排污收费标准,新标准是原标准的15倍。仅2014年,北京市通过燃煤锅炉改造,就压减燃煤280万吨,同时还淘汰老旧车辆48万辆,淘汰污染企业近400家,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万吨。

2015年12月10日中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感谢信,感谢红色预警期间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应急减排,为有效遏制空气重污染恶化作出重大贡献。

北京市委、市政府号召:“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上一篇:歌诀谚语下一篇:初一新生家长见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