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理论

2024-04-08

人权理论(共4篇)

篇1:人权理论

李步云: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本文对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含义、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对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应强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国际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和接受;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曾存在过忽视个人人权的偏向,但现已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什么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集体人权”是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这两类人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人们对此都存在意见分歧。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含义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是依照人权主体的不同而对人权所作的一种分类。个人人权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个人。集体人权是相对于个人人权而言的某一类人所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某一类特殊社会群体,或某一民族与某一国家。个人人权是传统意义与传统观念上的人权。即使是现时代,个人人权仍然是人权的主要形式。从历史发展看,个人人权的内容是在不断扩展与丰富的。在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今天的条件下,个人人权的内容已包含如下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通讯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私生活秘密权等等;二是政治权利与自由,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集体自由权、结社自由权、游行示威自由权、信息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等;三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财产权、就业权、享受劳保福利权、同工同酬权、休息权、受教育权、家庭权、参加工会权、享受社会福利权等等。集体人权包括国内集体人权与国际集体人权两类。国内集体人权,又称特殊群体权利。这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妇女的权利、老年人的权利、残疾人的权利、罪犯的权利、外国侨民与难民的权利等等。国际集体人权,又称民族人权,按照现今国际社会通常的理解与承认,它主要是指民族自决权、发展权,此外还有和平与安全权、环境权、自由处置自然财富和资源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等。在中国,有的学者主张“把人权主体主要限定于个人”,“并把人权界定为个人权利”,反对把集体人权概念引进国内法领域。①A也有的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与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利,不是集体人权而是属于个人人权的范畴。国际上,也有不少学者只承认国际上有集体人权,即民族人权,而否认国内某些特殊群体权利是集体人权。②A笔者之认为一国之内某些特殊群体的权利是属于集体人权的范畴,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这类人权同个人人权相比,在人权的主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个人人权的主体是任何一个个人,而国内特殊群体权利的享有者是某一部分人群(如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等);在内容上,后者不仅享有个人所应享有的个人权利,而且享有自己作为特殊群体的一员所应享有的特殊权利。二是特殊群体通常会通过法律手段从国家得到整体上的特殊权利保障,如我国对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以各种特殊权利,属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个人,也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这类群体特殊权利保障得到益处。三是代表特殊群体利益的一些民间组织或半官方组织,如工会组织、妇女组织、残疾人组织,可以在法律上代表该群体向国家提出一定的权利要求,或在政治上施加这方面的影响;某些特殊群体组织甚至可以为寻求权利救济而能够代表该特殊群体诉诸法律。从长远看,这种发展趋势必将日益加强。因此。笔者认为,把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纳入集体人权的范畴,在理论上是可取的,在实践上有利于加强对一类人权的保障。在国际上,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这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人民人权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从而开始了人权保护进入国际领域的历史性进程。本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被压迫民族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成为独立国家。这些新独立国家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作了不懈努力,独立后又因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困境,产生了改善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这对国际人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于是,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集体人权分别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国际组织的宣言或决议及一些国际公约被确立下来,并对传统的人权概念(即个人人权)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集体人权现在已被国际上许多人士称之为“新一代人权”或“第三代人权”。这类国际集体人权不同于个人人权的的主要特点是:1.这类人权的主体主要是民族、社会、国家、国家集团等集体。其中国家是基本的人权主体,因为现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家。这同个人人权的主体为个人是有区别的。2.国际集体人权的权利诉求对象主要是整个国际社会,它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与国际合作来保障这类人权的实现。而个人人权要求各个国家的政府采取不作为或作为,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实现。3.国际集体人权还是正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人权。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的一些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宣言与决议所认可,还缺少具有约束力的公约来保障,或批准加入的国家还不够普遍;另一方面,权利救济措施与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完备。总之,这一代新的人权打破了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只有个人才能享有人权的传统概念,是人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指集体人权从某一角度上看,同时也可以是个人人权。无论是国内集体人权、还是国际集体人权都是如此。如在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对妇女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作了全面的规定,对法律责任也有详细的条款。其中第48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如《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查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如果诉讼当事人的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他(他或她)就有权得到救济。由此可见,一国内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个人人权。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否认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所具有的集体人权的性质。国际集体人权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个人人权,这可以从国际人权文书对发展权所作的明确表述看出。例如,1979年1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的第5(XXXV)号决议,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人权,指出:“发展机会均等,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内个人的权利。”联合国大会1986年12月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也指出:“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一项特有权利”,“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利”即集体人权,其基本含义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首先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享有同其他国家“发展机会均等”的权利,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及所有国家,首先是那些发达国家,应在国际一级采取政策的、立法的、行政的及其他措施来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个人人权,其基本含义是,“各国应在国家一级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实现发展权利,并确保除其他事项外所有人获得基本资源、教育、保健服务、粮食、住房、就业、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机会均等。”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在一国内应保障人人“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些学者、政府官员甚至有的政府只承认个人人权是人权,不承认国际集体人权也是一种人权。他们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国际上的集体人权,并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些人或一些国家的一种利益上的要求、愿望、主张;它抽象而不具体,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无法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法律的救济。从这样的理由出发,否认集体人权是人权的学者也往往否认一国内人们应当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也是人权。然而,这种理由不能成立。

首先,权利有两种,一是所谓“消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与社会“不作为”,以保障人的人身人格权利及政治权利与自由诸如生命权、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选举与被举权等不被剥夺或受侵害。二是所谓“积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和社会的“作为”,以使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诸如就业权、休息权、社会福利权等得以实现。理论上、概念上从“消极权利”到“积极权利”的发展变化,是同实践上“三代人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第一代人权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影响,主要在欧美18世纪人权运动中产生。其内容主要是言论、信仰、出版、结社、通讯、宗教等自由以及免受非法逮捕、公正审判等权利,性质主要是属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范畴。它的诞生是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标志。第二代人权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影响,主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反映,在东方是以前苏联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是以德国“魏玛宪法”为标志。第三代人权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就是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国际集体人权,包括自决权、发展权等等。

第二,现今的国际集体人权就其性质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以经济内容为主,如发展权、环境权;另一类是以政治内容为主,如民族自决权、和平权。发展权的内容是全面的,正如《发展权宣言》的导言中所讲,“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但在上述诸多因素中,经济的因素具有根本的性质。这从现今发展权的具体权利诉求中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发展权的实现,在现阶段主要是依靠整个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步骤与开展国际合作,首先和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提供与创造各种条件。环境权的情况也是这样。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实现环境权的措施,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实现环境权的方式,主要也是依靠国际社会的协调与合作(大规模污染大气和海洋,要为强行法所制止,但这只是局部情况)。

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与特点则和发展权、环境权有所不同。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措施,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方式,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国际公约》的第1条都规定,所有人民都享有自决权。在所有国际集体人权中,只有民族自决权在联合国人权公约中作了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他有关国际法文献,早期的民族自决权主要是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与推动下,大批处于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经纷纷起来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到现在为止,先后获得独立的国家已有100多个,尚未获得独立的民族已经极少。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自决权的中心思想与侧重点,已经是实施《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下述有关条款:“所有的人民都有自决权;依据这个权利,他们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一切国家应在平等、不干涉一切国家的内政和尊重所有国家人民的主权及其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忠实地、严格地遵守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和本宣言的规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的。”所谓“自决”,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概念。《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主张的民族自决权作为习惯国际法确立下来,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阻碍与镇压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运动,或阻碍与破坏独立国家实现自决权,要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已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实践。

和平权也如此。《联合国宪章》序言强调指出:“欲免后世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并为达到此目的力行容恕,彼如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197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各社会共享和平生活做好准备的宣言》,在国际上第一次将和平作为一项权利加以规定。该宣言“重申个人、国家和全人类享有和平生活的权利”。宣言还规定:“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不分种族、良心、语言或性别,均享有过和平生活的固有权利。尊重此项权利,正如尊重其他人权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和一切国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在一切领域获得进展的必要条件。”1981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也明确地将和平作为一项人权加以肯定。该宪章规定:“一切民族均有权享受国内和国际的和平与安全。”1984年联合国大会又专门通过了《人民享有和平权利宣言》。该宣言再一次庄严宣布:“全球人民均有享受和平的神圣权利。”放弃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保障人类享有和平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项集体人权并受习惯国际法的保护。任何破坏这一原则和侵害这一人权的行为,诸如侵略与非法占领他国领土、武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侵略战争,都要受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联合国对伊拉克武装侵略科威特的制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上述分析表明,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和特点同发展权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实现方式,需要、也能够通过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来达到。由此可以证明,笼统地讲国际集体人权难以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因而它们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三,即使是发展权、环境权这一类国际集体人权,它们的权利诉求和实现途径,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以发展权为例,要加速实现发展权,一方面,自然需要各主权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整个国际社会对此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这一点应更为突出)。正如《发展权利宣言》所强调:“各国对创造有利于实现发展权利的国家和国际条件负有主要责任”,“各国有义务在确保发展和消除发展的障碍方面相互合作”,以“促进基于主权平等、相互依赖、各国互利与合作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事情很清楚,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国际社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但发达国家负有主要责任,联合国国际组织对此也负有重要义务。它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诸如稳定与提高初级产品价格、改进技术转让条件、在不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政治条件下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抛弃贸易保护主义、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改善和扩大给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等等。这些具体权利诉求已为过去的一些国际文件如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①B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所载明与认可,同时也为最近的一些重要国际人权文书所进一步肯定。例如,1993年6月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的序言第5段不仅全面阐明与确认了发展权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而且在序言的第6段中对发展权的某些重要的具体权利诉求作了规定,如重申要“尽一切努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保障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行与实现的机制已经建立,并将在今后继续加强与完善。破坏与侵害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的行为,固然要受到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以及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审议、谴责及制裁;对发展权这一类国际人权的保障,其机制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例如,《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在其第三部分中强调:“世界会议欢迎人权委员会设立关于发展权的专题工作组,并促请该工作组与联合国其他部门和机构协商与合作,为消除执行和实现《发展权利宣言》的障碍立即拟订全面和有效的措施,并提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方式方法,以便联合国大会能早日审议。”新设立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其任务是:“促进和保护一切人权”。当然,全面保护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现,是其根本任务。

从上述分析可清楚看出,国际集体人权并非如某些西方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它们不是“权利”而只是一种“要求”、“条件”、“机会”,只有个人人权才是人权。实际情况是,现在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与接受。《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对发展权作了充分肯定,而过去某些不承认发展权是人权的国家,也投票赞成这一宣言,就是证明。

三、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普遍存在有意见分歧的问题。笔者一贯主张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各个国家与国际社会应当对这两类人权予以同样的重视与保护,不宜讲它们之中哪种权利更重要,也不宜强调它们之中哪种权利层次与地位更高。①C

一般说来,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是: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为什么说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呢?这是因为,首先,任何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集体从国家或国际社会的人权保护中所获得的权益,其出发点即最初目的,都是组成这个集体的个人,其落脚点即最终的实际受益者也都是个人。不承认这一点,集体人权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抽象而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其次,我们虽不能说,个人人权同时也是集体人权,但可以说,集体人权从一定意义上看,或从一定角度上看,同时也是个人人权。本文在前面曾引用一些国际人权文书证明,像发展权这样的国际集体人权,同时也是个人人权。一国内某些社会群体权利如少数民族权利、妇女权利,在其遭受侵害时个人可以提起诉讼以得到救济。第三,任何集体人权的争取与获得主要依靠组成这一集体的个人作出积极努力和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改造世界、建设国家与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有可能。

为什么说,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呢?这是因为,首先由社会自身的性质与组织结构所决定,集体人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国内,它要求国家与整个社会为保障某一处于弱者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权利,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创造权利实现的各种条件和提供各种特殊保护,以使该群体的所有个人受益。在国际上,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和进行国际合作,提供各种社会条件与法律保障,通过保护国际集体人权而使千千万万的个人得到好处。其次,集体人权也是促进和保障个人人权的基本条件。以民族自决权为例,如果一个国家是处于外国侵略、占领和奴役之下,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遭受践踏,这一国家的人民的个人人权与基本自由就根本得不到保障。发展权也是这样。如果不改变旧的不平等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这些国家的人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就不可能充分实现。第三,把民族、国家和国家集团(如第三世界国家)作为集体人权的主体,也有助于运用其地位与作用,以更好地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例如,60年代汹涌澎湃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为争取与实现发展权而努力奋斗的现今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对国际人权的实现与保障起了重大作用。

我国国内的学者中,有一种观点强调,集体人权应当高于个人人权。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人权始终强调民族、社会、国家等等集体人权高于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固然重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集体的权利更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强调个人权利必然导致个人主义,损害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它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与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②B。因为,个人的存在不仅是集体、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且个人的活动与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的活动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自己的理想社会时,曾有过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即《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第二,从概念上看,强调集体人权高于个人人权,也是有问题的。所谓“人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所讲的“人权”,其“权利”当然包含着利益的要求、分配与享有这一基本的要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利益”都可以归结为人权。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在个人利益与个人人权、集体利益与集体人权之间划等号。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作为应有权利,个人人权必然外化(转化)为法律上的个人权利,但法律上的个人权利并不都是“人权”。人权存在于抽象的一般的法律关系中。只有当这种抽象的法律关系中的人权受到侵害或出现争议而转变为具体的(即特殊的)法律关系,这时候的权利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例如,某人与某人或某单位订立一个合同,其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由双方当事人任意规定(以不违背法律的要求为限度),在这样的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就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又如,在国际范围内,一个国家的主权,它的安全与荣誉,它的独立权,是属于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等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与范畴;但在一国范围内,它就不属人权的范畴。任何个人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与国家里,个人人权的实现离不开它所生活的集体、社会与国家,个人人权的行使不能损害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在不少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国家主权、国家的安全与荣誉等等,都不是作为“人权”来看待。国际上,通常都是这样理解的。从经济方面看,似乎“国家”的财产不得被侵害,这是属国内集体人权的范畴,其实不是。我们只宜说它是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从法律角度看,国家所有权是属于“权利”的范畴。这种“权利”也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人权。退一步说,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国范围内的一种集体人权,一种同个人人权相对应的集体人权,那我们也不宜说集体人权就比个人人权“更高”。因为,我们在法律上不可以按照权利主体的大小高低来确立保护的等级,否则,我们就不能保证不同法律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

第三,从实践经验看,个人人权与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互相排斥的概念。伦理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以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其特点,这同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个人人权是根本不同的。强调个人人权同产生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强调个人人权过了头。而是过份强调了集体权利高于个人权利,加上各种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过去确实存在过有忽视保障个人人权的偏向。在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这场灾难就是以“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借口,肆意践踏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千百万公民的个人权利。鉴于这一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才决心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如定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重要法律,来全面加强对个人人权的保护。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走上了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的实行更为重视、保障个人人权创造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与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稳步地向前发展。从此,中国已经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是同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来,中国在自己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由于十分强调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在消除阶级对立,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地位;在增进民族团结、增进社会福利、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在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正、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旧中国相比,在发展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另外也要承认,虽然执政党和政府十分强调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与兼顾,但实际上,在一个很长时期里,曾经存在有忽视保障个人利益的偏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与束缚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延缓了社会的进步。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它的人本主义、大同思想、重视社会和谐、崇尚伦理道德,都曾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正面影响。但是,古代中国封建主义的专制思想、家长制思想、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轻视个人地位、缺少权利意识等等,又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历史原因。今天中国的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前,曾经长期处于地下和武装斗争中,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十分强调整体利益是很自然的。三是制度因素。中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十多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正在稳步地进行的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出重视、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调整,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上,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过分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人权,相对忽视集体人权与社会和谐,这有多方面原因。在历史上,17和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曾以提倡个性解放、保障个人自由为主要思想武器反对专制主义。在制度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经济,其思想基础与价值观念必然以个人为本位。但到了现代,情况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变化。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的存在,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价值取向开始由自由向平等一方倾斜,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相对和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有的学者在理论上对片面强调个人人权,否认或忽视集体人权的观念提出了怀疑与挑战。如荷尔曼就指出:“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个人权利而忘记社会权利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时,他们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诸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而忘记如衣、住、保健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时,他们也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只有当西方人把他们的见解扩大到不仅包括个人的精神的,而且也包括公共的和物质的人类和人权观的时候,一种真正普遍的人权观才是可能的。”①D

在世界范畴内与国际舞台上,长期以来东西方之间与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是由文化的历史的背景和经济的政治的现实条件的差异所决定,同时也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现在,世界两极对立与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经形成,理论观念上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对立与冲突,已经趋向缓和并正在求得共识,最明显和突出的表现,就是《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这一文件的第二部分第三段指出:“所有人权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国际社会必须站在同样的地位上,用同样重视的眼光,以公平、平等的方式全面看待人权。固然,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的意义,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都必须要考虑,但是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如何,都有义务促进和保护所有人权和其基本自由。”这一共识的达成,既是世界新的格局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理性的重大胜利

①A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见《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36页。

②A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版,第55页。

①B见该宣言的第4条第10、11、14、15、16等款。

①C见拙著《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②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21页。

①D荷尔曼:《人权运动》,纽约1987年版,第6页。转引自徐崇温《人民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当代中国人权论》第148页。2003-10-20 作者/出处:法学

篇2:人权理论

关键词:人权成就,人权问题,建设重点,人权评价

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人权保障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人权保障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哪些人权问题尚未解决?这些人权问题上升到什么地步?未来中国人权保障建设方向是什么?评价中国人权状况时要在什么的基础上进行, 大家应该是保持一个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中国人权保障建设思路

(一) 提升对政治权利的保障力度

公民在生存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被赋予一定的政治权利, 这代表着公民对生存质量的追求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政府要想让宪法得到准确的实施, 就必须要公民有与之社会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也就是说, 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人权的具体体现方式, 也是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直接展现, 更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没有底限的, 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权状况, 我国的人权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实际的工作中, 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规划, 进一步丰富的东西, 并且在人权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来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而政治环境也愈发稳定。我党的实践经验证实了政治与经济之间紧密的联系, 而要想人民生活富足, 人权状况良好, 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但是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国内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我国优良的社会制度给人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好处, 政府应当首先致力于保证群众的经济权利, 在此基础上为其政治权利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这才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所应当具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的以往的发展道路中, 有的地方政府一味的强调要赋予公民适当的政治权利,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甚至滥用权力, 使国家公务机关成为了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人权, 反而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这种错误的发展方式应当给我国地方政府予以警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国保障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政治请愿权等政治人权的情况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还有很多需要予以提升与完善的地方, 这也是我国接下来的人权建设工作需要考虑到的地方。

(二) 提升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力度

作为人权保障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发展状况。弱势群体人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 我们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在任何一个国家, 其法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 而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尺正是该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在一国的人权保障体系中, 如果没能重视社会弱势群体, 其权利体系的构建肯定是不完备的。人权在性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 可以用来评判现行法律制度。通过人权保障的贯彻落实来观察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否完善, 不仅能看出很多问题, 也是体现弱势群体自身权利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方式。

(三) 提升对专项经济社会权利的保障力度

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经济权利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是人权保障更加高层次的发展方向, 能够给公民带来较高的生活质量, 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稳步增长。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就开始公民经济社会权利的保障工作,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 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的剧增,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权问题。很多人民群众在就业、劳动权益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权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 这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其次, 中国现在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由于政府之前把社会管理“大包大揽”, 因此不公平和低效问题也很多, 而许多司法救济不能落实到位, 这直接造成了很难实现经济社会权利。最后, 经济和社会权利是整个社会都会出现的问题, 其影响力也就很大, 它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应当如何评价我国当前所取得的人权成就

(一) 对我国人权的发展要抱着批判却又积极的态度

中国人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我们要明白这一点, 只要制定具体的措施进行努力建设和改进就好。以往的地方政府往往对人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概批判, 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对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升自己的眼光, 从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来评判中国人权的发展状况, 而不是只要出现了问题就一概否定我国在人权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首先, 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人权问题, 而社会的发展会让人权问题越来越凸显。处理好人权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任务, 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好人权问题, 也不可能要求人民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不再提出人权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要赋予人民充分的人权。中国政府在长期努力的过程中, 已经解决了一些广泛存在的人权问题, 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人民群众的人权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而建国50多年以来,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以往诟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国家通过信访等手段来展示了公民的声音, 通过严格的司法体系为公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都是我国在人权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 不应予以忽视。

其次, 人权的发展眼光要长, 不能只看一点就以一盖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权保障逐步完善是形势主流。如果从所有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现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中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好的时期, 人们所享有的权利是以前不能相比的。这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 虽然在实际的社会中存在一些人权问题还有待解决, 但是我国人权事业总体处于上升期, 人权状况正在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大踏步改善。

(二) 人权发展具有客观性, 不能因为社会问题高发就忽略了人权工作的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社会转型需求强烈, 因此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例如经常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问题, 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一概否认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而应当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总的来说, 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有三个主要类型, 其一为落后的物质生活质量引起的问题。食品质量不安全、地沟油、矿难等事件使人们对中国出现的人权问题感到恐慌。董教授提出了两个观点, 一是, 对于现在的人权状况, 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进步, 也要看到它的问题;第二, 看待人权问题要有客观性, 要看到社会问题高发的进步因素。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高品质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因此人们更加关心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不仅仅是吃得好, 还有吃的健康与吃的放心。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类社会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而第二类社会问题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以往由于监管不严, 催生了许多医疗、教育的乱收费问题, 使得民众叫苦不堪却又无处申诉。第三类社会问题来源于落后的社会民主管理制度, 说明我国当前的民主措施贯彻落实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三) 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人权工作

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众对我国的人权现状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如何提高人权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同的人群关注政治的方式与渠道有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也导致了不同的人权需求。评价中国人权问题不能单独想当然的去评论, 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与人权现状, 全面客观地来评价人权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人权状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 应当让人权保障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现阶段中国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 这样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存, 也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老一辈的领导人在结合周边国际形势与我国具体国情之后, 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国长远发展的人权工作方式, 从法律层面给了人权工作更多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社会全面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 难以得到保证的就业率以及一系列问题, 都让我国的人权现状面临着挑战。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附带品,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才能实现, 因此中国人权保障不断改善是一个基本潮流。

其次, 我国不能寄望于经济发展来改变人权现状。我国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人权问题, 由于人权保障措施不健全, 我国当前的人权保障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贯彻落实人权的过程中虽然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困难, 但是也在困难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虽然经济发展给人权保障带来了一定积极的因素, 但是不能说经济发展一定能保证人民群众的人权。

第三, 人权状况要与中国社会的政局稳定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中国人权保障持续发展进步就在于此。一个国家人权制度的保证有赖于稳定的政治体制, 人权工作与政治制度才是分不开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是导致群众的人权难以得到保障的关键因素, 假若权力过于集中, 很容易使相关单位称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没有有效的制裁措施, 现在使用的立法也不能有效实施, 人权在司法方面, 落实不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 中国的人权保障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在法律范围内的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人权保障进步, 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就需要有效的实行。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评价人权事件时, 对于侵权方和维权方都应该在民主与法治下去考察, 这样才能得到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评价, 才能给人们更多正确的价值导向, 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的人权现状。假如有人的人权遭到了侵犯, 就应当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 追究侵犯人权者的法律责任。也存在一些打着维权的名义, 做了许多有损公共利益和法律规定的事的人, 比如比较常见的破坏交通危害等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通过权力来谋求个人利益的错误行为应当予以严厉的制止, 鼓励和声援的行为应该要命令制止, 同时还要严肃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秩序。民主与法治并重的做法很好, 也只有这样的人权保障原则, 中国的人权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健.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人权保障政策[J].理论探索, 2013 (5) :56

[2]季若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权保障对策浅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3 (4) :127-131.

[3]田晓润.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看中国人权保障变革[J].新西部 (中旬刊) , 2013 (10) :76-77.

篇3:人权理论

摘 要:本文以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研究和思考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和西方人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方面对西方人权理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思想前提、实践核心、现实基础和坚实表现四个角度对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期望能够为相关专家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权理论;科学发展观;法治建设

引言

人权问题历来都是外界对我国的质疑焦点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从不同的维度开始被研究和演化,尊重人权的时代已经到来,尊重和保护人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公平的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的基础。我们通过对人权思想历史的回顾,探析人权理论的逻辑演进,同时,对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西方人权理论的历史沿革概述

(一)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

人权的概念和理论虽然产生于近代的欧洲,但人权思想的萌芽却是非常古老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从古希腊的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和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创世平等观中,都可以看到人权发展的痕迹。之后,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系统的天赋人权理念在近代由古典自然法学派所确立。从18 世纪到20 世纪,西方人权的内容和范围经历了深化、扩展和成长的过程,人权理论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

(二)西方人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18世纪的自然法学认为,自然法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相结合,代表人的理性和本性,维护人的权利。古典自然法学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旗帜。西方人权学说正是在那时兴起和鼎盛的。根据洛克等人的学说,人权即指自然法所维护的自然权利,是人生而俱有的,因而在我国早期译文中译为“天赋人权”。直到现在有的西方思想家还将自然权利和人权两词并称或通用,并认为“人权是自然权利的现代用语”。

二、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不难发现: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人权可言。比如说:受教育的权利,在旧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妇女90%文盲,少数民族文盲95%以上,还比如: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旧中国,人民没有自主劳动的权利,劳动权操纵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地主、资本家的手中,劳动人民时刻面临失业的威胁。1949年全国解放初期,城镇失业者达474.2万人,相当于当时职工的60%。

直到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后,我国才开始让公民享有各种基本的人权,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各类人权组织的保障维权工作,发表的中国人权白皮书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我国人权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权发展较快,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社会友人的高度肯定,第一,在生存问题上,虽然还有贫困人口问题困扰,但是整体来说已经摆脱了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宪法和我国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广泛的政治权利,使得人民广泛的参与到了实际的社会和国家管理过程中來了;第三,我国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指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第四,我国司法中的人权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快,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执法过程中,都对人权方面的保护越来越多;第五,宗教信仰自由在我国是受保护的,在我国,信仰各类教派的民众数量还是超过很多其他国家的;第六,而且针对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小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自由也是得到了足够的保障。总体来说,我国的人权现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三、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是思想前提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是切实保障我国人权发展的思想前提,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和人权保护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外界的和谐共存理念,这为人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也符合人权理论内容的丰富内涵和结构。当前,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健全、成熟的思想体系可以为人权理论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符合当前我国实际状况,也有利于未来的长久发展。

(二)人权与主权是实践核心

有外国专家称,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中国在保障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即人权与主权是实践核心。回顾我国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到:人权和国家主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存在的,任何以颠覆我国国家主权为前提的所谓的人权维护都是别有用心的,要坚决擦亮眼睛来面对。

(三)人权教育是现实基础

人权教育是人权理论的现实基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推进落实:第一,积极推动人权教育,传播人权理念,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人权的意义,塑造普遍的人权文化;第二,加强中学生人权教育,培养认识、关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认识和尊重人权,认同人权价值,对社会有归属感,并致力于创造社会的未来;第三,人权教育还要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应该探索尝试在基层义务教育中穿插适量的人权主义教育活动等。只有将现实基础打造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凝练人权的未来发展根基。

(四)法治建设是外在的坚实表现

一个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的社会,而我国现在正迈向法治的国家。之所以说法治建设是外在的坚实表现,是因为:第一,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立法保障。任何一个人权的确立都是以法律确认的形式存在的,没有立法就无从谈起后续的任何环节;第二,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执法保障。在行政执法、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法治建设的优劣直接决定并影响着人权的质量;第三,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维权保障。无论是司法诉讼还是行政复议等,都需要法治建设在相关流程和制度安排上做出规定。

结束语

当然,中国的人权状况绝非完美,正如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在论坛上所指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与人权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绝大多数人分享不到成果的“发展”也是不符人权保障的;如何改变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部分群体在发展中被边缘化,都是中国未来人权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未来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当前人权状况的好坏,只能让人权的主人翁─人民来回答;而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会同意:人权不是抽象的政治理念,也不仅仅是言论或表达自由,人权是一种生存权利和尊严,而且和国家尊严分不开,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改善,这种权利才会得到根本的保障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苏俊凉.论我国人格权保护范围的扩张[D].华侨大学.2007年.

[3] 刘婧.马克思人权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兴选.中国近代人权思想的兴起与曲折展开[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篇4:浅析人权基本问题

一、人权的定义

国际社会关于人权的认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普遍主义的观点, 一种是相对主义的观点。普遍主义认为人权以及人的基本自由都是应当受到普遍尊重和严格遵循的价值, 人权的存在和实现对于任何种族、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以及任何人而言都是没有区别的, 世界存在着普遍人权价值和共同的人权标准。代表人物亨金认为“人权就是每个人都要对他的社会和政府提出的或被认为应当提出的那些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要求。”而相对主义则认为人权和基本自由是与特定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相关联的价值标准, 其存在和实现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种族, 不同的文化传统存在着不同的人权价值和行为准则。普遍主义关于人权的观点体现了普世价值的倾向, 却忽略了实际情况的差别, 而相对主义则将人权标准变得多重繁杂, 不利于人权的实现。基于此, 我认为人权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种倾向, 人权既不是完全普遍, 没有差别的, 也不是完全独立, 没有共通之处的。我认为人权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之所以为人所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尊严, 能够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既有其一成不变的最基本的标准, 也有基于特定文化传统的价值和准则。

二、人权的内容

人权究竟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理想, 还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准, 人权究竟包含哪些内容, 学术界众说纷纭。

纵观各种观点, 米尔恩的观点比较合适。在《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一书中, 米尔恩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权观点, 认为任何共同体实际存在的道德都是由共同道德和特殊道德组成。共同道德是指不同的共同体存在基本相同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然而, 不同共同体的具体道德要求存在差别, 由此产生了道德的多样性。道德的多样性意味着某一行为在一个共同体中受道德约束和限制, 在另一个共同体中则不然。每个共同体都拥有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独特生活方式, 拥有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这些独特之处逐渐内化出更深层次的原则、规则和美德以及相应的义务, 从而形成“特殊道德”。所以, 最低限度的道德标准及要求虽然是普遍的、共同的, 但对它们的解释却是存在差异的, 具有多样性的, 必须结合具体情形进行解释。基于对共同道德和特殊道德的论述, 米尔恩提出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 而不是政治权利。他认为, 最低限度的人权应当包括人的生命权、公正权、自由权、礼貌权、诚实对待权、获得帮助权以及儿童受照顾权等七项基本权利。这七项人权都源于人道和行善的原则。米尔恩的这一提法更加关注人本身, 从道德标准入手, 提出最低限度的人权标准, 有利于各个国家达成共识, 有利于人权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三、人权的分类

我们应当如何将人权进行分类? 学术界关于人权的分类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应当将人权分为基本人权和其他人权, 也有人认为应当把人权分为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 而李步云则认为人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 分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和实有权利。首先, 人权表现为应有形态, 即应有人权, 指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并没有享有此种权利, 国家的法律也没有明确认可此种权利, 但人们一直向往、追求此种权利。其次, 人权表现为法律明文规定、明确认可的权利, 即法定人权。法定人权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规定确认的人权。法定人权有可能在实践中人们已经享有, 也有可能只是纸面上的规定、而尚未曾表现为现实的人权。再次, 人权表现为人们实际享有的权利, 即实有人权, 是指法律规定的人权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具体实现。总的来说, 应有人权是人按其本性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法定人权是应有人权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实有人权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实现的权利。我们都知道, 人权问题首先不是发生在法律上, 而是发生在社会生活中, 从应有权利到法律权利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 法定权利与实有权利之间也有一定的距离。 人权的实现过程表现为从应有权利逐渐转化为法定权利, 再从法定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所以从人权实现的角度讲, 李步云先生的人权分类更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

四、人权的实现措施

我们之所以讨论人权, 是因为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幸福, 只有人权问题真正落到实处, 人权得以实现, 才是有意义的, 那么我们必须讨论实现人权的措施。基于人权的三种基本形态, 我认为, 实现人权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一) 坚持依法治国

人权只有从应有状态上升为法定状态, 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 只有被法律认可、明文规定的人权才更有可能得到实现。2004年3月14日, 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这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标志着国家开始从宪法层面对人权进行保护。我们要依照宪法,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只有用法律确定人权, 才能有依据地保障人权。

( 二) 坚持依法行政

人权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从应然状态到法定状态, 更重要的是从法定人权到实有人权的跨越,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具体表现, 指人民授权政府用反映人民共同意志的法律治理国家, 是民主的要求。 国家的法律被制定出来后, 更重要的是它的实施情况。法律是公民权利的保障, 公民的利益同行政机关的执法理念息息相关。坚持依法行政, 不仅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 更是人权实现的重要保障。

( 三) 坚持司法独立

人权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一旦遭到侵害, 必须有有力的措施予以救济,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司法独立, 即司法机关应坚持不偏不倚的立场,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裁决所受理的案件, 不受任何直接或间接的不当影响, 这样才能保障当人权受到侵害时能及时的得到救济, 避免更大的伤害。

( 四) 坚持权力制衡

众所周知, 权力是容易被滥用的, 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没有限制的权力是人权的重大威胁。为避免权力对公民的权利造成侵害, 必须通过宪法及法律对权力加以规范。我们必须通过国家法律规范国家权力, 赋予公民权利约束国家权力, 借助国家权力制约国家权力, 依靠社会力量限制国家权力, 防止权力滥用, 越权行使职权等现象的发生。

总之, 人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我们对人权的理解也会不断成熟深入。人权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追求。我们在研究人权的过程中, 要用客观的态度评价不同的人权观念与看法, 不能过于偏激和狭隘。 既不能过大地强调人权的重要性而忽视义务和责任的存在, 也不能一味地提倡担负义务和责任而至人权于不顾。 人权理念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不是能自给自足的, 它必须放在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的层面才有其现实意义, 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权的内容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充实的, 人权的标准也会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而不断上升。不管怎样, 人权事业的发展, 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摘要:人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它让我们为之探索不息, 学术界对于人权问题的研究也日渐成熟, 然而有关人权具体问题的争议从未停止过。本文分别从人权的定义、内容、分类以及实现措施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人权,法律,权利,权力

参考文献

[1][美]L.亨金.美国人的宪法权利与人权[Z].李泽锐译.哥伦比亚法律杂志, 1979.

[2][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夏勇, 张志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5.3.

[3]李步云.人权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报纸刊登)的减资公告参考文本【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时提供】下一篇:高考70日誓师大会高三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