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2024-04-17

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精选6篇)

篇1: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发展现代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

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管理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篇2: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们加快解决“三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政府通过大力实施“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探索出一条农林牧有机相结合,多路并举推进结构调整,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建设 新农村 循环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表现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性,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较之发达地区较为缓慢。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关系本地区,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目标的实现。在推动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农村市场是一个根本性的因素,但地方政府的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且较之发达地区,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更具有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必须不断强化农业是基础的意识,以防止对农业领导、农业投资及农业科技的弱化

发展高效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轨变型,是农业内部产品结构、行业结构、部门结构的调整。实现途径是:

(一)市场农业。外部要强化市场导向功能,按市场需求确定生产方向;内部要强化市场核算功能,淘汰在比较成本上的劣势产品和项目。

(二)科技农业。科技农业的内涵是农业活动投入和产出逐步向科技倾斜,提高农业投入中科技投入的比重,增大农业科技成果中的科技含量。科技农业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新产品、新品种的开发和新技术、新方式的引进和推广。当前,发展科技农业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的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循环经济的实践,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应该将各地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推广,将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及其综合生产能力,是认识和确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关键。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第一靠政策,解放生产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第二靠投入,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问题,以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及收定购粮资金问题;第三靠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水资源、耕地资源、草场资源的严重不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提高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可以起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作用,可以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节约农业生产资源,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

1、发展农业经济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的农业经济,是保护与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留、要建立健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体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完备的资金支持体系。政府要尽力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

2、建设资金要保障:黑龙江省农区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困难多。因此,要广泛筹措、集中使用、加强管理、跟踪问效。资金实行多渠道筹措:一是国家有关部门政策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二是农业重点工程资金、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贫困农村建设资金等给予倾斜;三是农业贴息贷款;四是各级政府和财政投入;五是主管部门和农民商户自身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为此,一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机制。二是要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投资投劳。保持新林区建设项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一套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紧密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组织和发动广大农村群众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林区建设,改善农村面貌。四是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和半公共性质项目,农民投资投劳主要用于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建设。五是要引入市场机制,拓宽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建立银行提供信贷、群众自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循环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在农业经济的推广发展阶段,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政策性银行,应以低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加强农业经济的技术引进及推广体系的建设

1.加强对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农业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在农村培训一批能够掌握农业经济实用技术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经济的技术人才,培养一批技能型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农村的远程教育网,通过广播电视等载体,解决农民群众文化程度偏低、技术困乏等问题。三是要采取集中培训与提供个性化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广大农民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成熟的、先进的农业循环经济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潜力,将粗放、原始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技术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者。

篇3: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1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实现机械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成本。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要从单一的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粗放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等各种方式向集约经营转变,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根本。

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为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2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着手解决农民关心而个人又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三是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发展绿色农业,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3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4: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广西玉茂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是一家集农业种植、种苗培育、农产品加工、销售特色水果为基础,发展养生康疗度假、观光休闲旅游和拓展式培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公司注册资本1060万元,规划土地面积约7000亩,项目总投资近1.09亿元。公司将依托六村的自然风貌和乡土文化,挖掘文化内涵,彰显“六福、和顺”文化,将观光与体验休闲相结合,融入多彩的乡野娱乐活动,将其打造为广西著名的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地。

广西玉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完成了土地的前期租用和规划工作,以种植生态冷水稻、绿色蔬菜和特色水果为主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已逐步开展。为提高周边村民的经济收入,公司优先考虑周边村民作为生产劳动力,预计将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100余人。除此之外,公司将长期邀请国内知名体验式教育导师王立凯开展国学课堂,提高家庭教育观念,为六村的下一代教育贡献力量。

休闲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土地仅用于单一耕种的思维禁锢,拓展为农业及旅游为一起全新农业模式,甚至涵盖民俗风情、养老休闲、耕种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模式,近几年的迅速发展,不仅说明这是未来农业全新的发展方向,也标志着农业产业革命的一个新的开始,在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产业和服务链拓展,也是农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它的出现,是引领绿色消费倡导食品安全的开始。

广西玉茂生态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从成立到现在,通过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社会上初步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在来宾市及周边地区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得到了六村干部和村民的认可与好评。在生态旅游方面,公司以素质拓展训练中心为主要依托,采取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企业团队拓展训练、定向越野、农耕体验、亲子活动、相亲拓展、青少年成长课程等活动,同时设置烧烤、垂钓、采摘等项目,把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于一体,寓娱乐于教育中,使参加活动的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深得其乐、流连忘返。

目前,公司根据成立后的运作情况,开始筹划建设“福鹭洲生态颐养旅游区”项目,立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福鹭洲生态颐养旅游区结合六村为来宾市近郊的特点,以建设城市户外康体活动基地为突破,以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为建设方向,以生态农业产业为经济主体,以生态养老产业为未来目标,打算通过3到5年时间,把六村建设成为市民休闲旅游观光和户外运动体验中心、生态养老中心、农业规模化及产业化生产基地为一体的新型农村。

篇5: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篇6:通过社区发展来促进新农村建设

彭大鹏

内容摘要: 在城乡统筹的条件下,以输入一定的资源为契机,以改善社区生活品质和提高社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农民的合作能力为重点,推动农民充分参与,逐步提高村落社区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输血式”的新农村建设才能转变为“造血式”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社区发展;合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国前,作为无产阶级最可靠同盟军的农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建国后,长期推行城乡隔离的二元结构模式,通过牺牲农村、限制农民流动来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推动了城市工业化,保证了城市居民的福利和城市社会的稳定,而广大农村则仍长期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状态。直到几年前为连绵不绝的通货紧缩寻找对策的时候,才发觉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的收入太少,70%的农民消费只占到全社会消费总量的30%多一些。欧洲人说,如果农村不能呼吸,城市也将窒息。持续扩大的城乡差距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惴惴不安。

邓小平曾就农村问题多次讲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①,“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们没有摆脱贫困”②。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必须在三农之外来解决三农问题,其中,关键是要减少农民,通过迅速城市化将农民转化为市民来实现。在未来50年内,中国的城市化率如果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每年就需要大约有一千万到一千两百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即便如此,届时仍将有几亿人口生活在乡村。如何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内缩小城乡差距,给那些城市之外的农村居民一个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及不算匮乏的精神生活,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现在,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从实际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需要上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关怀农村的时候了。正是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定。但是究竟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何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深入扩展呢?我们认为,通过社区发展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是一条积极稳妥的道路。

一、经由社区发展激发农村持续活力

农村社区发展的当前含义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逐步改善外部宏观环境的同时,以输入一定的资源为契机,以改善社区生活品质和提高社区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民充分参与,自主自为,最终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可持续内源发展的农村。

新农村建设不能见物不见人,而把诸如修路、架桥等有形公共产品的供给当作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却是大部分人的看法。我们认为,始终以人为本,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核心是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个宏观的社会发展规划,它不可能直接面对一个个具体的人,而社区发展则是一个可以有机联结其间的环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并不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全部,甚至远远不是,乡村社区发展是一个永续的创新过程,它不断为本地居民提供重新评估和规划自己生活的机会,不断唤醒被惯常的生存伦理所催眠的创造力。社区发展可以把输血式农村建设创造性地转化为造血式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内源化发展。

社区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重视个人及其权益是社区发展工作的起点,也是社区发展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脱离了这一点,社区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社区集体利益不是抽象的,它首先是承认和保护个人利益而不是凭空地超越,只有这样的集体利益才是真实的,才能获得社区居民持续地支持和参与。社区发展是一个通过尊重个人权益来发育和提升社区意识的过程,以集体参与来鼓励居民识别和表达自身的需要,进而采取行动以实现它。

农民无论是与其他群体的力量对比上,还是在自身的自组织能力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因而,与日益组织化的整个社会相比较,其劣势更为明显。农民精英外出经商或务工使得本就缺乏组织资源的农村社区结构呈现进一步疏松的趋势,这和市场经济要求加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是相背离的。承载社会发育的草根组织除了在农村生产经营领域的缺位之外,还体现在社会、政治与文化等各个方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扩大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推动农村社会的发育可以改善他们的境遇。因此,乡村社区发展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建基于满足民众不虞匮乏和获得自尊为目的、始终开放着自身的变迁过程,是一个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理想主义下的狂躁的运动,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充满着艰辛和创造幸福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社区参与既是社区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也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现代社区的发展则要求从传统的吸纳性参与向自主性参与转变。发展理论认为,作为外来的干预者与社区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对社区发展事务不能包办代替,而要充分赋权。农民才是村落社区的主人,只有他们的利益、价值得到了尊重,并体现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整个过程,他们的积极性才能高涨起来,他们合作的意愿和技能才能得到启发和提高,他们的自我组织水平才能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改善,从而社区发展的能力才会成为有源之水,永不枯竭。

以完善公共设施为主的外部资源输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发展的契机和切入点。以社区生产生活为中心的农村公共工程建设不能绕开农民,让农民全面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过程中,并将这种参与例行化、网络化和自我组织化,以利于培育和积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建立于社会网络结构以及互惠规范与信任的基础之上、能够整合个体的生产力、协调组织集体行动的力量,它既是关系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也象经济资本与人力资本一样具有生产性,并且能够提高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也就是说,它既是实现个体利益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提高社会效益的工具。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资本的主体就是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就表现为公民社会的成长。社会资本不仅表明着社会组织的特征,同时还是一种公民精神的体现,有利于公民风范的养成。丰沛的社会资本是公民社会的坚实基础,公民社会则是社会资本得以滋养和发展的温床,两者是互

相增强的关系。有活力的公民社会既是创造的源泉又能自我克制。公民社会中的个体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创新,尊重规则,他们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同时公民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组织能力,在团体层次上发展出了创新的机制,是促进结构变迁的重要力量。健康的公民社会愿意承担责任,能够实现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一个社区中,由公民社团所组成的公民参与网络越是密集,社区的公民就越是愿意互惠合作。只有通过社区发展来建设新农村才能使得被建设的农村不仅得到物质上的改善,还获得了最为关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二、以社区内合作为基础融入整个社会

在生产日益社会化的今天,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自己的服务组织极为迫切。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矛盾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主要有 “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合作社”等等。在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农企合作过程中,分散的农户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合作社能使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改善其谈判地位。合作社扎根于社区,实行“一人一票、民主管理”,主要目的是为社员提供服务而不是象企业那样仅以赢利为目的,所以不会轻易变更运营的方向和地点,有利于促进社区的就业和福利,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特殊经济组织。合作社处于农户、企业和政府之间,它的存在有利于市场的发育,有利于社区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联系中去。目前,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很少,这是由政府的治理方式以及农民的自组织能力所决定的。除了合作社之外,各专业协会也是城乡市场的中介,是经济上融入社会的桥梁。创造宽松环境,允许和鼓励农民经营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等,使初级产品增值的利润回归到农村社区居民手中;也应该允许农民成立自己的金融互助组织,只有农民才最了解农民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运作在成本上也是最具优势的,欧洲最大的银行,法国农业信贷银行,起初就是由农业信贷合作社发展起来的。把积极构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乡村建设的持续和深入开展。社区发展的实质是使一个个孤立的农村社区融入整个社会,而非为农民构筑起一个个世外桃源。当然,建立一个公平、开放、打破城乡分割和免除行政干预的全国统一市场是农村社区融入社会条件之一。“有农民而无农民社会”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种非赢利组织的缺乏。应该鼓励农民成立社区内或跨社区的各种公益组织,这样,既丰富了农村生活,又和整个社会沟通了起来。马克思说,“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③。以农村社区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一个培养农民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的过程。

由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是一个可由之展开社区建设的具体的切入点,是推动乡村社区变革的初始力量。对农村的公共工程投资以社区生产生活为中心,以吸收地方劳动力为主。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社区居民调查分析社区的资源和自身需要,自主提出革新计划与合作方式,自主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和评估,这样就为社区与人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

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过程中发育出来的成熟的农村社会是国家稳定和善治的基础。居于城市之外的农民虽然没有尝到多少现代化的物质果实,却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日益被现代的文化食粮所滋养着。传统的“生存原则”被现代性解构之

后,农民对民主,平等,权利的意识逐渐清晰了起来,甚至非常敏感。农民的法制意识也随之上升了,行政权威以及政治动员权威的效果下降了,靠传统的方式已经很难再动员整合已经分化了的社会。从近年不断增多的农民的各种表达符号中似乎也隐含着一条寻求基层组织制度重构的逻辑线索。在这么一个利益不断分化的时代,对有机整合的要求十分迫切,政治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和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实现社会有机整合的过程。而合作网络畅通、社会资本充沛的农村社区则是政治发展最为坚实的微观基础,它能保证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理性、稳定和有序,并最终实现一个良好治理(善治)的格局。





三、新农村建设体现为差异化发展

贫穷的原因各各不同,发展的道路也多种多样。现代化不是一种僵硬的模式,任何一条成功的现代化道路都是结合了本地的特殊性并把这种特殊性转化为现代化资源的过程。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么一个通过对资源进行有机重组而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现代化过程。

差异化发展在村庄层面是指,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每个社区都应该有其基于这些条件之上的发展路径。社区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境和问题正是社区居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它是社区发展的切入点,也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的起点。差异化发展在村庄内部的个人层面是指,虽然社区居民在公共资源的占有上是平等的,但社区的机制决不限制禀赋和资源各异的个人独具风格的发展。在公平的规则下,一部分人的快速发展会为他人和社区创造更大的空间。那些逃离了“把生存作为首要目的”④之困境的农民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下,能够转变为一个面向未来发展之熊彼特式企业家。这部分人退出农业经营减轻了农业内部的压力,还能为其他农民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这种变迁实为在削弱农业内卷化的机制。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涌现了一些这样大大小小的“企业家”,虽然他们的前面还要加上“农民”两个字。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社区发展就是在营造一种创业氛围——一种鼓励个人创新发展的氛围。“农民”是被赋予的,它既是国家的定义又是历史演绎和社会结构的界定。“农民”,作为内化了的历史与社会现实结构,同时也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经济伦理;在城乡整合以及乡村社区内部革新过程中这些沉淀了的惯习势必要被创新的潮流所冲刷并反过来促进农村社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文化发展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人不是为了文化而存在,恰好相反,文化是为了人而存在。狭义的文化是一套行为系统,其核心是由一组传统观念,特别是由价值系统所构成。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大本营,它是适应农耕生产制度的产物,它已经深入到了人格系统,使知足、拒变、守旧成为主流,同时也养成了人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传统作风。一百多年来的西风东渐不只在器物和制度层面上而且也在文化上侵入了“停滞的乡村生活”,特别是上个世纪的几次历史巨变早已使乡村文化支离破碎了。旧的没有去除,新的尚未建立,尴尬的文化生态使人们无所适从,社会失序与失范乃至道德滑坡在农村几成普遍现象。渗透进来的商业精神既找不到立脚的坚实基础,又无时不在权力的威压下缩头缩脚,破碎了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提供自我麻痹的保护,这真是一种痛楚的过程。安身立命的文化重建远急迫于寻求“亚洲的意义”或“中国的意义”,虽然后者在文明的层面上或更为宏大,但是,就从来就没有从容过的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来说却颇多奢侈的味道。破碎的乡村生活中仍然残留着逝去时代的基因,不管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新芽,只要是在各个具体的社区建设中获得了自然的发育机会,而非某种思想运动的催生,它就具有了成长的内在的合理性。千差万别的社区的实际状况在具体的建设中生发出多样性的社区文化或可预期。乡村社区建设就是为这些有差异的也因而丰富多彩的文化重生提供机会,但它极力避免统一的思想指导,它不寻求那种最高抽象的文化结果。这就是差异化发展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体现。



四、构建新农村建设的社会支持体系

新农村建设试图从困扰整个中国健康稳定发展的“三农”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以期迈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可以看作是一个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再动员。这是一个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和机构来共同参与。

科研结构和知识分子可以发挥自己的智力资源优势担当起倡导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曾认为中国当时最为迫切的问题是个人权利和生命财产的稳定和保障,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中华文化的复兴关键在于全体国民生命意识的甦醒。只有生命意识的甦醒才能使“人的个性伸展”成为可能,他在《中华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一文中指出:“个性不立绝不是健全的社会组织,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尊重,毕竟是永恒的真理”,个性的伸展以及社会对个性的尊重和保护从而使民族获得勃勃生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体是农民,但那时愚昧、贫困的农民却缺乏这样一种自我意识,梁漱溟认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促进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命运。我们现在提倡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除了促进农民自我意识的觉醒之外,还承担着传输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传送适应现代社会的组织与管理知识以及生产技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

各种非营利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更是大有用武之地。这里所说的非赢利组织主要是指专注于农村发展的机构,他们是个人、企业、城市社区等外部资源和农村社区联系的中介,同时也是推动居民自主参与社区建设的专业组织。而且在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各种合作形式由其自生自发所需时间太长,由政府推动,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由中立的非赢利专业机构来推动和组织,其效果是最为理想的。

繁华都市与穷乡僻野的巨大差距同时也意味着前者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后者的发展。提倡城乡社区结对建设不是那种流于形式的捐钱捐物,而是一种在专业机构参与评估和建议下进行的长久和互动的平等伙伴关系。这种合作有助于参与的双方开阔心胸和消除社会隔膜与裂痕。把各种行有余力的人都引入到能够增加农民福利的具体的建设行动中去,在农村社区内发现新的增长点(物质的和文化的),培植它,发展它。由于参与的力量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的行业,他们带着不同的信息和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和农村社区的居民沟通,在比较中发掘社区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持续的交往中建立起城乡之间的诸多网络。新农村建设要为那些真诚的想为农民作点事的人提供一个有序参与的组织化平台。追逐着利益的城乡互动是一种常态,是基本的;基于关爱的奉献更是弥足珍贵的。让每一位公民无论住在繁华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给他的关怀与温暖,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最强有力的推动者,政府受到的挑战也是最大的。这表现在政府的角色和职能的转变上:从一个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一个合作者,一个

在新农村建设中和各方参与者平等的角色。农村社区建设同时也是基层政府转变职能革新自身以适应农村现代化的过程。

成立一个沟通政府与民间、城市与乡村的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旨的官民合作组织。该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非赢利组织(NPO)、社区代表以及社会知名人士等组成的新农村建设委员会,它从政府预算中获得资金,但是不在政府编制序列之内。该机构按照现代NGO模式运作,施行透明管理,每一财政年度,由政府审计局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次审计。任何一个村都可以单独或与专业组织及研究机构向新农村建设委员会联合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项目申请书必须是社区居民充分参与下的结果,它既包括实体工程的计划,也要有未来全村的发展设计,它必须体现出村民合作的清晰脉络。乡村建设委员会根据提交上来的项目申请,实地考察,评估村民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质量以及后续的自我发展能力,决定是否投资;如果予以否决,必须给出详细的理由和改进的建议。这样的一种组织创新打破了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的壁垒,既保障了由专业带来的效率,也能保证公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服务平台。

作者简介

彭大鹏,讲师,政治学博士,四川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社区发展与地方治理

Tel028-8735***1169Mail:pover2000@gmail.com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43 号邮编:610072

①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② 同上;

③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从词到句小学生作文下一篇:六一儿童节学生日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