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征文范文

2024-04-11

三国文化征文范文(精选9篇)

篇1:三国文化征文范文

许昌三国文化征文1200字

【三国文化_范文1】

在以前刘禅给我感受是无能甚至是弱智的代名词,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体会,现在我又有了新的感悟,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我觉得刘禅才是三国真正的大赢家。理由如下:

辛弃疾有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里的曹操,一辈子东征西讨,鞍马劳顿,一直到死的时候还在算计身边的人,真是机关算计!都说巧者多劳,智者多忧,曹操聪明过人,但是曹操一辈子多累呀!

而刘备呢,前半生东奔西走,寄人篱下,投吕布,投曹操,投袁绍,投刘表,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落网之鱼。处处谨慎小心,时时提心吊胆,好不容易当了皇帝,还被陆逊一把火烧的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病死白帝城。一辈子多累呀!

孙权呢,自从父兄手里接管政权以后,就开始忧虑不已,怎样驾驭群臣,怎样对付曹操,殚精竭虑,用尽心思,直到死之前还在为子孙打算,而杀害手下的文臣武将,他一生也是积心处虑,万般算计。一辈子多累呀!

诸葛亮呢,从初出茅庐,到火烧新野,从舌战群儒,到赤壁大战,在到取南郡,江东吊孝眼泪汪汪,再到后期的七擒孟获,六伐岐山,一辈子用尽脑筋,死之前还在算计魏延,还在想着接班人是谁,他脑细胞都快用尽了!一辈子多累呀!

而三国里那些文臣武将呢?文臣出谋划策,用尽脑筋,“莫到文臣无用处,头颅掷处血斑斑”!武将呢,冲锋陷阵,效命疆场,“将军百战死,征战几人回!”,那些将军有几个能得到善终呢?一辈子多累呀!

与之相反的刘禅,虽然被后世垢之为“败家子”,“傀儡”,阿斗也成为懦弱无能的代名词,可是客观上,他的一生过的怎么样呢?

从襁褓的时候,刘备为了收买人心摔孩子,这一摔可能把刘禅的大脑神经摔坏了!刘禅可谓是“富二代”,典型的纨绔子弟!“自古纨绔少伟男”,他从小就在呵护中长大,没有吃过什么苦,也没有遭过什么罪!到了青年时期就开始结接班了,当了天子,也无需操劳,因为有相父诸葛亮事必躬亲,早替他把事情做完了。即使有那么一次魏国五路伐蜀发愁,也让诸葛亮安居平了五路。刘禅贵为天子,富贵以极,而且他是真正的在享受富贵!他过的是无忧无虑,整天养猫逗狗,吃喝玩乐,周围的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心情顺畅,他骄奢淫逸,可谓极尽人生之享受!国家灭亡了,刘禅在魏国还说“此间乐,不思蜀”,最后还被封为“安乐公”。“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父亲给的财富都消费掉了,可他也享受到了!相反诸葛亮为了军费的`五两银子开支,为了打几十军棍去算计,“有那时间喝点酒,唱会儿歌,找几个美女聊会天”多好啊!呵呵。。客观的说诸葛亮活地多累呀!虽然刘禅看起来是没心没肺,但是客观上刘禅过的是逍遥自在。在事实上,刘禅和那些三国里英雄人物比起来不知道过的有多潇洒,活的有多惬意!三国那些英雄人物也是为名利活着,而刘禅却是真正的在享受“名利”!也许有人认为刘禅他很单纯,或者说很愚蠢。可是就是这样的人过的也许才幸福!《圣经》上说,单纯的人有福了!此话真是有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一辈子过的真是幸福!三国里那些英雄人物基本上劳累一辈子而没有几个善终,他们又有几个真正像刘禅活得潇洒自在,活的快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禅才是三国的里的最大赢家!

从三国的“大赢家”刘禅身上给我的感受是是什么呢?

人是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生追求的是什么?

人活着,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大事业,就像曾国藩对幕僚说的话,“天下有几个人能像我一样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呢?,百姓的追求无非是挣点钱过点儿安稳快乐的生活而已!”其实人活着就是为了有个好心情!亦如有人所说,“关于生活,我相信命运;关于生命,我相信过程。人生,没有终极意义。活着,如果一定说意义,说在有生命的日子里,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织梦”!“单从生命形态角度讲,世上最美的字眼儿莫过于“痴”、“癖”、“迷”、“醉”了,那些进入境界的科研者、垂钓者、吸毒者、赌博者、饮酒者、书写者、坐牢者都是幸福的。”刘禅对生命和生活的享乐和享受也达到了‘“痴”、“癖”、“迷”、“醉”!’最后在“此间乐,不思蜀”的心情里走完他快乐的人生!刘禅的命运太好了,他“贵为天子”,刘禅的生活幸福到了极点,“无论是精神享受还是物质享受”。正如毕淑敏所说的:“正因为生命根本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才要认真地赋予生命意义。”刘禅的生命也没有意义,但是他赋予了生命意义,!他在过程中的享受幸福!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生命短暂,一个人死后又能带走什么?晚年的张学良有感慨赋诗道:“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深,主恩天高后,世事如浮云!”刘禅一辈子也在“织梦,织他享乐的梦!”“但求好梦留人睡!”刘禅一辈子过的那么快乐,从这一点上说,我认为他是三国里最大的赢家!

【三国文化_范文2】

荀彧,字文若,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1、挽狂澜于既倒的曹魏谋士—荀彧

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部属所杀。曹操为报父仇,两次征讨陶谦。195年,陶谦病死,刘备代为徐州牧。曹操想乘机夺取徐州,再战吕布。荀彧竭力劝阻,让他权衡利弊,不要因小失大,如果此时攻打徐州,吕布一定会乘虚而来夺取兖州。当前最好集中力量对付陈宫和吕布,击败他们,建立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然后再去经略别处。曹操认为荀彧言之有理,便放弃攻打徐州,而趁麦熟季节,储备了足够的粮食。195年,曹操与吕布两度交锋,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迫使他奔投刘备。曹操乘胜追击,攻陷定陶(今属山东),然后分兵平定诸县。曹操采用了荀彧的策略,基本上平定了兖州,于是朝廷任命他为兖州牧。曹操有了兖州这一巩固的根据地,就为以后战胜对手,进而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辅佐曹操二十年的荀彧为何自杀

建安十七年(公元2),被曹操誉为有“巍巍之勋”的荀彧离世。关于他的死,袁宏《后汉纪》卷三十、陈寿《三国志》本传称其“以忧薨”,而裴注引《魏氏春秋》则记为“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范晔《后汉书·荀彧传》所载与《魏氏春秋》略同。尽管诸史对荀彧之死的记载不一,然而不论是认为他死于“忧”抑彧是认为他死于“药”,均是将荀彧之死看作他反对曹操晋爵魏公、加九锡的必然后果。荀彧自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背弃袁绍而投奔曹操,二十年间为曹操统一天下不遗余力,其兄弟子侄皆仕曹氏,又与曹操结为儿女亲家,可以说是曹操的核心成员,且深知曹操之为人,又何以在曹操即将走上人生顶峰、踌躇满志之时坚决反对,从而自陷于死地呢?

3、从荀彧之死出发谈性格决定命运

以荀彧的威望,仅仅只是对曹操称魏王稍稍表示了一下不满,谁知竟惹动了统治者的杀机:曹操先是将荀彧置于自己配下,使他处于尴尬地位,又在合适的时机送去一个空盒,示意一场空,荀彧会意,遂服毒自杀——还有一说是忧愤而死,但总之他是被曹操给逼死的。(荀彧虽是重臣,但只是名望上尊崇,手中并无多少实权,所以应该不存在功高震主的原因,被人构陷倒是大有可能,更有一说——荀彧之死主要是在许昌跟袁绍的书信有关...)

纵观整部三国志,曹操最爱干的两件事无非是借刀杀人和排除异己,除掉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就说荀彧,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处事公正,人缘也好,个人的廉洁奉公也是大家公认——但一个老好人顺从了许久却想要抗争一下。

4、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的伟人:荀彧

近乎完美的荀彧,不仅“瑰姿其表”,是出众的美男子,而且以自己的道德风范和高贵人格感召天下,不贪功不贪财,曾经无数次拒绝曹操亲自向天子提出的封赏,可谓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荀彧略不出世,而且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曹操的人才班子,曹操的“内阁”成员,几乎都是荀彧一手推荐和提拔的。戏志才、荀攸、郭嘉、陈群、赵俨、杜袭、荀悦、辛毗、钟繇、华歆、王朗、杜畿等人,或是独当一面守土一方,或是不离曹操左右,或是成为朝廷重臣,这些人都对荀彧赞赏有加,心悦诚服,他们称呼荀彧为荀令君,既有对荀彧汉朝重臣身份的尊重,也有对荀彧名士风范的认可。这一批人才,扶持曹家延续了两代或三代,随着这批人的逝去,曹家走向了陌路.

5、荀彧仕途轨迹:动荡漩涡中的良知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月,董昭等人劝进曹操为国公,事先秘征荀彧看法,荀彧劝道,曹公起兵是为了稳定国家,怀忠贞之诚、守退让之节、君子爱人以德才是,所以不应如此。于是曹操心怀芥蒂,恰巧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至谯县(今安徽亳县)劳军,并留在军中,以侍中、光禄大夫(掌管顾问应对的官员)持节(使臣必须有符节),参与相府军事。前军至濡须(今安徽无为县东北)时,荀彧病在寿春(今安徽寿县),曹操派人送食品,打开包装是空的,寓意是“无食怎能活!”荀彧会意,随后服毒,终年五十岁。这是碍于荀彧德高望重,只好以隐蔽方法谋杀,使其自消自灭,这种独特方式,只有曹操想得出来。荀彧追随曹操,在戎马倥偬中二十二年,曹操征伐在外,军国大事皆由荀彧筹划。

篇2:三国文化征文范文

三国,这个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最早,是由陈寿编写的《三国志》。陈寿是现四川省南充市人,他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在他编写《三国志》时,他觉得不可靠的材料,他坚决不用。所以,《三国志》这本书是可靠的。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他和陈寿一样,他觉得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说,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而《三国演义》呢,它把可用和不可用的材料汇聚在一起,使得真实的可能性很小。在《三国志》里,周瑜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意思是说气量大,品质好。这也就是历史形象。文学家和艺术家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他在《三国演义》里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而易中天先生说,其实“借东风”这个故事是没有的,“空城计”的故事并不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民间信仰的是关羽],他曾经是最重情义的人,也称为各行业的祖师爷。

看完《百家讲坛》后,我觉得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评点。因此,我们也不能按照易中天先生来评论三国,他不过是以自己的思想来评论。但是,易中天先生有句话说得合情合理“不管怎么评论,人们看待历史人物,一定要保存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最后,我也希望大家能读一读《三国志》,了解真正的三国。

篇3:三国文化征文范文

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

本研究以中、日、美三国对《艺妓回忆录》的影评为研究对象, 时间跨度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 样本量为23篇 (其中中国9篇, 美国10篇, 日本影评限于数量和语言原因为4篇) 。样本选择方式为, 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符合时间跨度的影评, 影评来源尽可能按照主流媒体及娱乐与电影专业类媒体1∶1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

研究初步结果

样本的语义向性分布。根据文章来源, 在中国影评中呈正面和中立态度的文章均来自综合性主流媒体, 如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新民周刊》等, 负面声音则更多地来自网络娱乐媒体和专业影评人:而日本则恰恰相反, 唯一一篇呈中立态度的影评来自一位独立影评人, 主流媒体对电影的态度均呈负面;而美国影评在文章来源和语义向性上不具备相关性, 对影片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评价。

样本的分布时间。纵观这些样本, 可以发现中国的样本分布时间最为分散。虽然《艺妓回忆录》没有在中国上映, 但自章子怡出演女主角“小百合”的消息传出, 至影片上映后的好几个月里, 中国的媒体一直对该片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美国的样本分布则最为集中, 所有的影评都出现在2005年12月, 更准确地说, 是集中在12月9日及12月16日, 前者恰是该片在美国的首映日, 后者则是对票房有重要指标作用的首映一周日。这种样本分布反映出美国影评机制的高度商业化, 适时配合影片首轮上映集中出现, 希望引起公众注意, 从而刺激票房收入。一旦影片下档, 失去了商业价值, 也就自然对其不再关心。与中美两国舆论形成对比的是日本舆论对影片的漠视, 这同时体现在影评的数量和篇幅上。主流媒体仅在摄制组赴日参加首映的前后给予简单的报道, 日本媒体对该片究竟是不感兴趣还是刻意忽视, 耐人寻味。

阅读上述影评后, 笔者发现所有的影评都涉及8个要素: (1) 剧本剧情; (2) 演员演技; (3) 导演制作; (4) 视觉舞美; (5) 台词语言; (6) 情绪氛围; (7) 历史文化解读; (8) 民族感情。而三国媒体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要素作为影评的关注焦点。

具体分析

中方评论———民族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台词语言、历史文化解渎、民族感情)

如果没有两位华人女演员的加盟, 《艺妓回忆录》本是一部与中国无关的影片, 但正因为我们的演员演了别人的故事, 才引来了诸多争议, 才会出现关于“出演艺妓是否卖国”的讨论。通过研究, 笔者发现, 认为演艺妓等于卖国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民间舆论, 它们集中反映在网络的讨论区或留言板上, 篇幅短小, 并以匿名形式出现。但在主流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上, 却见不到这种观点。在本次研究选取的9篇影评中, 每一篇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这种“民族情结”, 但均用客观、理性的笔触来调和民间较为激进的舆论, 并试图给这种观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 认为这是“封建大权思想”作祟;或从意识形态层面出发, 提醒公众警惕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或者用业内影评人士的眼光指出, 这样的观点是对演员职业的不了解和不尊重, 并具体举例指出中国演员出演这样的敏感角色也并非第一次。在新兴媒体和民间舆论对传统媒体和主流观点影响颇大的今天, 对于《艺妓回忆录》的影评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不放任民间激进舆论的蔓延, 并重新设置一种理性、冷静的议题。

引发争议的另一源头, 是对“艺妓”的定义。大多数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普通中国民众都认为艺妓是“会歌舞的妓女”, 因此对我们的女演员产生不满。媒体为了改变这种“刻板印象”纷纷试图从文化层面上进行解读。不少媒体, 包括这次研究中选取的影评, 都把片名写为《艺伎回忆录》, 并解释说日语的“geisha”译成中文应为“艺伎”, 即能歌善舞的职业艺人, 而并非卖身的青楼妓女。

日方评论———文化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导演制作、视觉舞美、历史文化解读、民族感情)

早在《艺妓回忆录》之前, 日本文化已多次受到好莱坞的青睐, 《杀死比尔》、《最后的武士》等向西方观众揭开了武士文化的神秘面纱, 也让久居东洋一隅的日本文化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带着被西方世界认同的兴奋, 日本媒体毫不吝啬对这两部影片的赞誉。

相比日本媒体对前两部电影的热情, 这次的态度可谓180度大转弯。在笔者看来, 其原因正如《读卖新闻》的评论所述:“影片不仅看不到对艺妓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挖掘, 也无法通过影片塑造的艺妓看到对日本文化的尊敬。”可见, 日本观众和媒体在看《艺妓回忆录》时, 场面、演技、故事都是次要的, 文化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显然, 好莱坞的诠释不能让他们满意, 因此, 日本媒体的反应更多地像是对好莱坞的一种抗议。

从主流媒体到专业影评人再到民间评论, 日本舆论集体对片中三位主角都不是日本演员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也许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人也好, 日本人也好, 一样都是东方面孔。但对日本人来说, 艺妓电影不用日本演员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加上电影通篇采用英语对白, 连形式上的日本元素也变得如此支离破碎, 又如何能让日本舆论满意?因此, 在所有的日方影评中, 出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怪”以及“不和谐”。一位专业的影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语道破:“这不是日本, 而是Japan。”事实正是如此, 这是一部西方人塑造给西方人看的有关异国文化的电影。

既然认为美国诠释的是“伪”艺妓文化, 那么日本舆论也自然有错必纠。除了对演员的评价外, 道具、服装、化妆以及音乐等视听元素也是媒体和评论集中火力进行抨击的, 那些留言板和个人博客上的民间评论更是对这个“找茬游戏”乐此不疲。发髻、和服、走路的姿势、舞蹈动作被一一安上“假冒”的帽子, 并从艺妓协会专业人士的口中得到证实。

长期以来, 日本的文化地位与其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在受美国文化主宰的好莱坞世界里, 日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杀死比尔》和《最后的武士》都让日本看到了摆脱亚文化地位的希望, 但《艺妓回忆录》却让日本人感到自己的文化被美国出卖了。当自己国家的文化成了别国商业的叫卖工具时, 它们的媒体一定会变成一边倒的声讨。

美方评论———商业的视角

(关注焦点:剧本剧情、导演制作、台词语言、情绪氛围)

美国媒体的影评应该算是波澜不惊, 《艺妓回忆录》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成品, 只是这一次换了个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新包装。美国的影评较中、日两国显然更具职业化色彩, 除那些专门的电影周刊杂志外,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严肃报纸都设有固定的影评专栏, 但不由社内的记者或编辑撰写, 而是聘请著名的影评人执笔。根据笔者这次的观察, 中、日两国的影评在笔调上或折射官方态度, 或直抒民意, 而美国的影评显得更商业化。

说其商业化是因为这些评论具有一定的模式和标准, 并在一个平台上得到集中体现。在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 (rottentomatoes.com) 上, 可以读到美国所有媒体对《艺妓回忆录》的评论, 而他们对影片的好恶也简单到用新鲜番茄和烂番茄来表示。结果, 在该网站140多篇评论中, 有51篇好评, 而其他91篇则投了烂番茄。其次, 这些影评在写作方式上如同新闻报道般有相对统一的格式。在笔者挑选的10篇影评中, 作者都沿袭了开篇给出总体评价, 其次介绍导演和剧本, 然后复述剧情, 再评价演员和制作, 最后提及相关背景的写作格式。如此影评风格更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份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的鉴定书。在好莱坞, 跌宕起伏的剧情往往是票房的重要保证, 但《艺妓回忆录》作为一部自传体的影片在故事结构上比较平稳, 但剧本在改编时没有做出更改, 还用了一个老太太的旁白来贯穿全片, 让影片的商业性打了折扣, 在美国评论看来这才是影片的症结所在。

在中日两国引起争议的演员问题上, 在美国媒体看来则没有什么矛盾, 影评人只是理性地从职业眼光出发来评价中日演员的演技。不过, 不知是否出于避讳, 评论基本不对各国演员的演技进行比较性的评价。然而作为一部拍给西方观众欣赏的影片, 美国人提到了一个不被中日两国评论重视的问题———台词。无论这些亚洲演员如何用功, 影评人仍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的英语能力。《纽约时报》的评论甚至用充满大写字母和停顿符号的句子来评价演员的台词表演, 以讽刺他们英语的不熟练, 而较为西化的杨紫琼则因为出色的英语而在表演上得到肯定。

可见, 美国的舆论完全站在西方观众的立场上, 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审视亚洲演员的表演, 美丽的东方脸孔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但对台词表演的不满则更像是对服务不周的一种抱怨。

结语

虽然《艺妓回忆录》糅合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和西方的商业元素, 却在文化上面临“四不像”的尴尬。综观这场有关“艺妓”的“三国演义”, 我们可以看到, 即使在当今高呼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 在这股整合大潮真正扑面而来的时候, 各国仍保持着相当的防御和抵触心理。中国不愿这股大潮把民族恩怨一笔勾销;日本不愿这股大潮扭曲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美国虽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上, 但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位。此时, 各国媒体所用的绝非全球化的眼光, 而是完全站在本国的情感和利益立场上对电影进行解读, 所以, 这些影评表面反映的是对影片个体的喜好, 在深层次上体现的则是各国在文化接受与认同方式上的差异。

摘要:2005年, 一部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由中国女演员主演、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好莱坞大片《艺妓回忆录》引起了中、日、美三国新闻媒体舆论的共同关注, 本文通过该片上映前后4个月间三国媒体影评的文本分析了三国看似统一的舆论态度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艺妓回忆录,影评,中、日、美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看〈艺妓回忆录〉章子怡到底有多冤》, 2005年11月7日。

[2].朱大可:《中国新闻周刊》, 《艺妓、妓女和民族主义祭品》, 2005年10月24日。

[3].郑照魁:《南方日报》, 《充满争议的〈艺妓回忆录〉》, 2005年12月16日。

[4].《〈艺妓〉:浓妆重彩的女明星奋斗史》, 网易娱乐频道, 2006年1月5日。

[5].《三国杂交的日本艺妓形象、生活与命运》, 新浪网影评天下, 2006年1月7日。

[6].《美国人眼中的艺妓世界》, 《新民周刊》, 2006年1月18日。

篇4:话说“三国文化”

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战争时期相比,很容易看出其显著的时代特征。春秋战国,儒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位与其它诸子百家相等。南北朝和五代时期,受到当时少数民族文化的严重影响,是儒家文化在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后走下坡路的时期,直到宋代才重新确立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三国文化”则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文化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统治地位三百余年后才出现的,它吸收并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三国文化又具有战争风云的特质,其激烈性、残酷性、曲折性、刺激性,比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文化讲究的是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上尊下卑的伦理道德,兵家文化讲究的是计谋诡诈、刀光剑影,在残酷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一个时代将二者结合得如此紧密,这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所以三国历史虽短,却极为精彩。

在“三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君为臣纲”最精练的表达语便是一个字——忠。忠主要指忠君。在平常,“忠”字挂在每一个臣子口上,很难检验。但在皇权内外交困、遭遇严重挑战之时,便成了衡量一个人的试金石。建安初年,汉廷侍中、太史令王立便指出:“汉祚终矣,晋、魏必有兴者。”他甚至多次对汉献帝说类似的话。曹操怕暴露了他的野心,传话给他:“知公忠于朝廷,然天道深远,幸不多言。”(《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汉纪》)这代表了曹魏集团对当时大势的判断。建安五年(200年),周瑜已认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鲁肃在初见孙权时,也明确指出:“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周瑜、鲁肃的看法,代表了东吴集团对当时形势及其发展的判断。与此相反,蜀汉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谈到他的奋斗理想,那就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在《出师表》中则表达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不仅是认识上的差异,也是三国国策的根本分歧。曹操认识到“汉祚终矣”后,便制定了两步走的国策:第一步,“挟天子以令诸侯”,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儒家文化的广泛影响,利用汉王朝在一些人心目中仍残存的地位,扩大自己的势力,统一北方。第二步,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魏王朝。曹操毕生只走完了第一步。东吴认识到“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猝除”后,便在三国中制定了较为中立的国策,重在发展实力,保卫自己,一般不主动出击。蜀汉政府为“兴复汉室”,从诸葛亮到姜维等,前赴后继,多次北伐,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外,蜀汉还全面地继承了汉代旧制,少有变革。就三国而言,蜀汉的国策国制、蜀汉集团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确实更符合儒家文化的“忠”。

“父为子纲”在三国时期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也深深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曹操为报父仇,屠徐州;孙权为报父仇,屠夏口。这种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指责,其主要原因便是许多人认为不择手段地为父报仇,是儿子应尽之职。诸葛亮三代忠贞,而关羽父子、张飞父子也都是忠孝两全的典范。

“夫为妻纲”在三国时期的表现极为复杂,往往打上了战争的烙印。如战乱中很流行娶敌将的老婆、女儿、侄女为妻妾。在这方面,三国的首脑皆积极带头。曹操在接受张绣投降后,立即在前线收张绣的婶母、原董卓部将张济的老婆为妾,引起张绣的反叛。 刘备打下益州后,以原益州牧刘璋的弟媳穆氏为妻、为皇后。 孙权在袁术败亡后,即将袁术的女儿们收进后宫。蜀北地王刘谌为避免受辱,在父亲投降时,在汉昭烈庙先杀妻子,然后自杀。刘备的甘皇后、穆皇后合葬于惠陵,是“夫为妻纲”的最高表现。

三国时期流行的财产观,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典型结合。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一边务农,一边学习研究。这一形象成为以后历代儒家倡导的耕读典范,成为许多中下层儒生学习的楷模。后来,诸葛亮成为蜀国丞相,其家产仅有桑树800株,薄田十五顷,勉强能供给子弟衣食,家无余帛,其夫人竟无一套与丞相夫人相匹配的服装。诸葛亮理所当然地成为历代贤相楷模。 姜维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产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供给,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历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 费执蜀时,家不积财,儿子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邓芝为大将军二十余年,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在曹魏集团中,曹操带头禁止奢侈,后宫不敢衣锦,卞夫人“无文绣珠玉”。曹丕与曹植争宠,为了赢得曹操的欢心,他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衣着朴素,日用节俭,并让妻子、仆人等节俭度日。 东吴的吕蒙等皆将俸禄尽量用完,如有多余的财物,则分给朋友亲戚。这种财产观的出现,主要与长期战乱的社会背景有关。许多人鉴于战乱中财富致祸、富豪被杀的惨痛教训,不再积累财产。这种观念反映在丧葬习俗上,就是流行薄葬。如诸葛亮临死,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书·诸葛亮传》)。刘备惠陵在汉陵中也是较小的。当然,这也与当时盗墓特别风行有关。

在兵家文化方面,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三国相争及所演绎出来的文化,内容极为丰厚:如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周瑜、陆逊等一大批军事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如曹操征乌桓、邓艾灭西蜀等奇袭战例;如诸葛亮“攻心”平南中,五出祁山伐中原等……其中顶尖级的人物无疑当推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早已被视为智慧的化身。 三国兵家文化内容实在太多,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展开。总之,它集春秋战国、秦汉以来之大成,是我国古代兵家文化发展的高峰之一。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作者抓住了“三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对“三国文化”主题思想进行反复提炼,坚持用宋代以后的儒家正统文化观念描述三国 ,只承认对刘氏集团的忠,尊刘贬曹笔法贯穿全文始终。这正是它千古不朽、最大的成功奥秘所在。

在三国时期,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在品质和能力两个方面:倡导既要有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的政治思想,符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质修养,又要有能应对残酷竞争、应对战争的良好的专业本事。就历史上的诸葛亮的智慧而言,比曹操、司马懿也强不了多少。明代学者胡居仁就曾指出:“诸葛孔明、司马懿智勇相等。”(《四库全书》本《居业录》卷四)但为什么诸葛亮会成为“智慧”的化身?根本原因是他的智慧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因此,他成了古今中外同崇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纪念关羽、张飞、赵云的祠庙遍布全国各地,就其武功而言,关羽、张飞、赵云都不及吕布, 但关羽“义薄云天”,被公认是我国古代在“义”方面最典型的楷模;张飞“诚贯金石”,诚者,忠诚也,信也,系儒学家倡导的学习楷模;赵云一生忠于汉室,集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

换言之,从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三国统治集团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着明显的差异。曹操早年对儒学就不以为然,他“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与儒家倡导的人品修养格格不入,后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诸多威逼皇上的大逆行为;曹丕则干脆篡汉,直接取代汉江山;司马氏又以阴谋取代曹氏江山。这些在儒家看来,都是不能容许的。曹氏、司马氏被儒家视为“奸贼”,概因于此。孙吴集团对汉室、汉制的态度一直模棱两可,在儒家看来也是不可取的。蜀汉集团始终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又全盘继承汉制,在儒家看来,根本点上是站稳了脚跟的。刘关张三结义,被视为“义”的楷模;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是智慧的化身,更是贤相的楷模。可以说,三国中,以刘备、诸葛亮、关羽为代表的蜀汉英雄才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结合得最好的典范,也最受后世好评。这也是从唐代开始,历代朝廷皆视蜀汉为三国正统的根本原因。

篇5:三国文化征文

“义”成了中国人的灵魂。中国人讲仁义、守忠义,伸张正义的事迹举不胜举。就用三国时期的蜀国来说吧。

刘备刘玄德是蜀的建立者。他为人仁义。三顾茅庐后他把自己比作鱼,把孔明比作水曰:“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可见他对臣子的仁义。不只是对臣子对百胜也一样。有一次刘备率军被敌人追赶。刘备路上遇到逃难的百姓,就带上了百姓一起走。由于百姓速度慢,敌军穷追不舍曾有人进谏:玄德弃下百姓先走。刘备不但没有丢下他们反而带他们逃离险境。有一次行军途中,刘备遇上一老一小收留了他们,这足以说明他的仁义。

再说关羽关云长有宝马“赤兔”,此马先后跟随了丁原、董卓、吕布、曹操、关羽。此马深通人性,可谓马中之宝。有一天,一个人化妆成关公的模样来盗马。赤兔马一声长吟,唤起众将士注意,捉住了盗马贼。关公念他为母治病取赤兔,免他死罪,这就是“簪打姚斌”的故事。可见关公的仁义。关云长重忠义。在一次战役中,关公负责保护甘、靡两位嫂夫人,刘备、张飞在前线打了败仗。曹军围攻关羽,为了两位嫂夫人,关羽降曹。曹操很看重关羽,不惜把宝马赤兔赐给了他。曹孟德为了讨好关羽,看到他的战袍又旧又破,赐给了他一件比上件好上几倍的战袍。第二天,曹操问为何把新战袍穿在里面,他说:“这件战袍是我大哥刘备送的”。曹操为了使关公归顺于他。借房间不足为由让甘、靡二位嫂夫人与关公住一间房以乱其性。关云长每天拿刀站在前口为嫂夫人守卫,一日早晚三拜,可见他的忠义。

张飞为人仗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众所周知。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讲了徐庶对主忠义的事迹。他被曹操挟入曹营,不能脱身,他从此一言不发可谓一位忠心耿耿的良臣。

在这里我必须提出一个观点:哥们义气。这不能算义。

要做到义,就要做到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有利。

篇6:三国文化征文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在天与地的交汇处,谱写了一曲华丽的乐章。古往今来,多少历史文人,耗尽毕生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至今日,读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而罗贯中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则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

“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周瑜是何等英姿焕发;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会为张义德单骑伫立长坂坡,“身张义德也,谁来共处决”,吓破敌胆而拍案叫绝;会为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被孙权所害而破涕大哭;会为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谋远虑,刘备的重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似乎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生豪迈,对酒当歌,生命苦短世事间几度春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民族责任我辈当一力承担!

《三国演义》中惊险刺激的斗争至今想起来还依旧历历在目,其实人生本来就是难以预料的。生活,就像草地上纷飞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带着些幽香。诸葛亮的知恩图报,关羽、张飞的忠心耿耿,刘备的思贤如渴,曹操的`足智多谋……种种的人物形象,在当年战乱的年代里,铸就了一个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尘封的四壁,隐去了一切,落叶在街前遮住了往日的足痕。有时候,我往往会记得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而忽视他的真才实学;记得张飞的“醉失徐州”,而忘记他的赤胆忠心;记得关羽曾放过落败的曹操,而忘记他的“水淹七军”……人,似乎总爱遗忘。但是,请记得,他们都是堂堂正正、敢作敢当、信守承诺的英雄人物!

篇7:许昌三国文化征文

花香悠悠沁人心脾,情义浓浓涌上心头。花树间兄弟结义,携手共兴汉室江山。

一声“大哥”发自心田,面对曹操的欣赏无动于衷,面对美女、宝马与金银,他心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和大哥团聚,他日日祈祷;担忧大哥的安危,他夜夜难眠,他执著地坚信着重逢的到来。这就是关羽,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关羽,是在大哥面前低头听令的关羽,是刮骨疗毒不皱眉头的关羽,是面对强敌傲骨依然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面对死神的降临他毫不畏惧,放不下的是:与刘皇叔的桃园结义。关羽去了,张飞、刘备一个醉酒中为部将所杀,一个伐吴失利郁郁而终。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我想来,这大概是他们最好的归宿。绯红的桃花悄然落地,无声无息,化入泥土滋养大地,他们的情义有口皆碑代代相传,无形中已经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信仰。

我们生于九零后,长于零零后,成于一零后,少有服从与追随,更多的是对人际和谐的努力,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对家国民族的关注,生活中你会看到不计得失的帮助,敞开心扉的倾诉,彼此默契的合作。或许竞争的压力让我们有些沉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缺少力量,有“义”的支点,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样可以撼动世界。

小学时《草船借箭》里,我结识了足智多谋的他,初中时《出师表》里,我结识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高中时《挥泪斩马谡》里,我结识了有情有义,却又军法严明的他。他就是诸葛孔明。与他我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一回又一回的崇敬。生不逢时,只愿隐居草庐,仰观俯察间了却此生,这又何尝不是乐事呢。 “茅庐三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决心、保明主、谋大业。这不变的承诺融入了那颗炙热的心。喜欢他手执羽扇的悠然,那份宠辱不惊,使我感到蜀汉的发展不可限量,曹魏大军是多么的渺小,东吴水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是他呼风唤雨,是他的潜心观察与思考,顺应自然,揣度人心罢了:算定了曹操疑心太重,算定江中必有大雾,就算定了草船足可以借箭。这是一种态度,叫做自信,这是一种实力,让人深不可测。

有多少赞美就会有多少诽谤。有人说他心胸狭隘,气死周瑜;我却不以为然,如若周瑜之前宽厚待他,同心协力,又怎么会有气死之说;夺取荆州只是一个军事家的谋略,为了蜀汉的他是对的,所谓“在商言商”嘛。有人说他小题大做“斩马谡”,挥泪亦是“作秀”,我还是要固执的为他平反:街亭乃要害之地,由于马谡的疏忽落入敌手,使蜀国陷于困境——马谡该斩,为了让蜀军重整旗鼓,只有严明法纪。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孔明怎忍杀之;马谡饱读兵书也颇有才学,诸葛怎愿杀之。这不是小题,更不是大作,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目光——完成先帝遗愿,匡扶汉室。

孔明带着遗憾睡去了,有谁看到他眼底那颗晶莹的泪滴,有谁还依然记得他的曾经——如果此生事事皆已算定,又何必麻烦再来世上走这一遭,正是这种无常,才让人生是这样的多彩诱人!

事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叫做追求。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这叫做奋斗。

为了信念永不放弃,这叫做坚持。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有情有义有才具。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敢想敢为敢成功。

篇8:许昌三国文化征文

奶 奶 家 炸 了 锅 啦

俗话说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不,这几天,奶奶家可炸了锅了,吵吵闹闹,也不晓得出了什么天大的事。经过询问才知道,是为着爷爷吃完中饭晚饭,碗一丢就往外跑。虽说爷爷爱打个小麻将,也不至于急成这样啊。叔叔问过“是不是成瘾了”诸如其类的问题,爷爷只是笑而不答。

如此多次,叔叔终于不耐烦了,跟爷爷大吵了一架。这时爱当“和事佬”的李奶奶来从中打起了圆场,也不凑效。就在这时,邻居张爷爷竟然又来叫爷爷“赶紧去,要不就迟了”。爷爷不吭一声,一阵风似的出了门。

大家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之时,李奶奶的女儿灵灵揭穿了秘密。原来,爷爷是去练健身操。他们组织起来十几位中老年人,说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全民健身运动,以实际行动推广“五禽戏”健身术,弘扬三国文化。爷爷的年龄最大,动作能力较差,得多补补课,于是才会抓紧时间下午练,晚上还得突击练。

叔叔这时显得有一点不好意思,立即当众表态,绝对支持爷爷练健身操,并计划晚上加个餐,来犒赏辛苦的爷爷。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起来。

校 园 里 的 新 故 事

红通通的大幅标语挂起来了,代表着“弘扬三国文化,促进许昌和谐发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正式开展。其中的故事可多了,暂且不表,请听听同学们的心声吧:

“小读本要随身带上,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用得上,有人考问五禽戏历史知识,哪个能丢下脸面呢?”

“小画笔要勤练练,说不定出班刊时会用得上,老师让画五禽戏主题画,怎么来得及呢?”

“ 老师常夸我们的五禽戏体操做得好,要是做不好,哪里还能谈得上强身健体,为国家做贡献呢?”

还有精彩的一幕幕呢!你看:操场上,阳光下,我校的学生精神饱满,信心百倍,训练有素的队列,整齐划一的广播操;刚柔相济的传统健身体育“五禽戏”,热情奔放的“兔子舞”,学生们尽情的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老师们也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感受集体的温暖,享受阳光,参与运动,增进健康。

……

篇9:三国文化征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 形象来塑造的。然而,现代的相当一部分读者、研究者对刘备形象却评价不高,甚至颇有非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刘备形象是“苍白无力”的。究竟应当怎样看待罗贯中塑造刘备形象的得失,是一个很有艺术价值的问题。

刘备,刘备在众人心中有着良好的形象,皇叔正其名,仁义突出其爱民。他所管理之处人民皆俯首恭迎,甚至在他落魄之时竟有义士杀妻取肉给刘备食用。可以说,刘备是位魅力型领导英雄,他没有孔明有才,没有关羽那样善战,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成为他们的领导。刘备可以说是通晓成功之道,只要我知人识人,为我所用就可以了。就连赵云救回阿斗,刘备也假装去摔阿斗,以笼络人心。 历史上的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天下英杰,蜀汉政权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

作为“明君”,刘备一生作为,基本符合古人对“明君”的最重要的两点期待:一是仁德爱民,有济世情怀;二是尊贤礼士,有知人之明。史书对这两方面都记载颇多。就“仁德爱民”而言,刘备大半生颠沛奔走,屡遭挫败,施仁政于民的机会并不多;但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而争取到了人心。就“尊贤礼士”而言,刘备的表现尤为突出。建安十二,时为左将军领豫州牧、年已四十七岁、被视为天下大英雄的他,满怀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二十七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留下千古美谈。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率大军伐吴,又以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诸军以防魏。刘备在夷陵惨败后,黄权无法退还蜀中,又不愿投降东吴,只得率兵降魏。

乡闾间一个小小的地主豪强而已,或者是有些声色犬马之喜好,稍微讲讲义气,并有着一个众多人都会有的梦想和一副不俗的外表罢了!只因背负了曹操对他的“天下英雄”这样一个品评,勉强地经营着辛苦的一生,急急如丧家之犬般流浪了大半辈子,却无所事事。从公孙瓒、陶谦、吕布到曹操、袁绍、刘表,刘备一路投靠一路背叛,几经波折,却仍无自己的地盘。最终是靠着“借”了荆州立足,然后紧接着以同宗的名义骗了老实人刘璋的成都。在汉中打赢一个“非典型性”的不完全胜仗之后,他便急急忙忙地称王称帝,又立刻无声无息并十分耻辱地把荆州给人送回去了,还搭上了自己手下第一号大将的性命。——这是一个什么样气局的“英雄”啊!称帝之后他大事已了,便可以不顾大局,打着一个给手下人报仇的名义,倾全国之力去讨伐同盟军。他章武元年三月称帝,当年六月就大军东伐,从此再也没有回过成都,回过自己的帝宫,回过自己的亲人身边,并在两年之后凄惨地薨于白帝城。——这是什么样气局的皇帝啊!他用关羽守荆州、用魏延守汉中,用马超守边关,什么地方都没得守的是赵云,他用庞统攻蜀中,一再用老兵黄忠当先锋,并托孤李严,这些大约都是失败的战术策略。他一辈子就用那几个人,却仍然不能做到人尽其材。夏侯敦对赵云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很恰当:“汝等随刘备,如孤魂随野鬼耳!”——这是什么样气局的领袖啊!

刘备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却也是不断失败的一生。他自己基本上从来没有打过胜仗,除了袭取成都这个不堪一提的阴谋之外,他还打过谁并打赢过谁么?没有!

纵观历史,对于刘备,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他放入那个历史背景中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上一篇:初二状物作文下一篇:日字龙成语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