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

2024-05-05

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精选8篇)

篇1: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让拥有简单形式和单一功能的家具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的家具设计不仅需要满足现代生活和工作的使用要求,也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创新设计是家具设计必经的发展趋势。

一、家具设计概述。

家具,从字面上理解是指人在室内生活和工作中所使用的一种器具,是人们最熟悉的日常用品之一,是一种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追求视觉与文化理想的共同产物,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它。

家具设计是个既古老又时尚的行业。当历史走进了“工业革命”时代后,家具设计自然成为工业设计学科的一个重要门类,它将艺术与工业融合在一起,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家居设计主要包括造型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工艺设计三个方面。功能、舒适、耐久、美观这四个方面对于家具设计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人的不同需要导致了人为满足各种需要而进行的劳动生产和创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产生充分体现了人类要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同样,家具也是源于人们的需要而生产的,是造物活动的产物。于是,家具作为满足人们使用的基本要求的生活用品而出现。当然,好的家具设计不止满足人们实用、舒适、耐用等基本的使用需求,它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即适应人们多层次的精神需要。

二、家具设计中创新设计的运用。

在近几年家具设计中,有趣味、益智、游戏性等多种设计手法频繁的出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家具中,而且这种设计手法渐渐的融入普通家具设计中。这样的设计出奇不意,给人更多的吸引性、奇趣性的同时,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情趣,而且能够体现出独特的个性情趣,透露出一种不同的、丰富的、充满情感色彩的文化品位。

(一)形态的创新设计。

其中,最受大众欢迎的是具有人情味的北欧的家具设计。北欧家具设计就是具人情味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它“以人为本”设计思想,既满足了现代生活方式对家具多样化的要求,又敏于捕捉“家具人情化”的脉搏,追求适合人体结构的造型的同时,重视人在视觉感知上对产品的第一印象,让家具富有生命力。因此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和喜爱。如丹麦当代着名女设计师,南娜?迪设计的着名的蝴蝶椅,多层夹板儿童家具等都是非常的成功案例。她在注重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让家具使用起来富有人情般的亲切感。

(二)功能的创新的设计。

功能的创新设计中最突出的案例就是多用途餐桌,它打破了一直以来餐桌仅限于用来吃饭这个功能,经过对使用方式的创新挖掘,又为它增添了做饭和加热保温饭菜的功能。桌面采用的模块化设计,可以任意在餐桌框架上组合模块化的桌板,使用者既可以在上面用餐,也可以在上面做饭。即使大幅度延长了吃饭喝茶的时间,也不用担心饭菜会凉了。在其他的很多传统家具产品中,功能的新运用也有待更深入的挖掘。再例如,椅子与CD架,这两个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家具却经过设计师的巧妙构思,运用创新的设计元素改变了它们原有的基本造型,将椅子放置而浪费的空间做成镂空的长条当做CD架,使二者在使用方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即拓展了功能,又提升了使用乐趣。融入创新的设计便多了份人情味,更具有吸引力。

篇2: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

专业论文

市政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探讨

市政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探讨

摘要:市政桥梁隔震设计已经成为当下市政桥梁设计的重点工作。本文分析了桥梁隔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如何进行市政桥梁的隔震设计,最后,阐述了市政桥梁应该采取何种隔震技术才能够提高隔震的效果。

关键词:市政桥梁 设计 隔震

中图分类号: K928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市政桥梁的质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让市政桥梁具备抗震的效果是当下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只有科学的隔震设计和有效的隔震技术才能够提高市政桥梁的隔震效果。

二、桥梁隔震设计的理论

1、隔震技术的原理

隔震是抗震方式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趋势,它的作用是通过减小而并非抵抗地震的作用来起到桥梁的保护结构不受损、桥梁的抗震能力增强的效果。在通常的桥梁设计和施工中,提高桥梁抗震效果的方法通常是通过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变形能力。与之相对比,桥梁的隔震设计主要特点在于引入了柔性装置的设计,这样做就使桥梁的重要结构构件可以与水平地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性减少,使重要构件在地震后不会发生破坏性的损伤,使结构的反应加速度比地面的加速度小,另外,由于采用了阻尼设计,这样阻尼就有效地将地震带来的能量得到消耗,当能量传递到桥梁上部以及隔震结构时作用力已大大减小。

2、桥梁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桥梁隔震设计是加强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要求,但在进行隔震设计时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只有认真遵守这些原则,才能有效地、切实地提高桥梁抗震效能,这些原则分别是:应对桥梁是否适宜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采用隔震设计进行科学的考察,考察应当以其周期增长后系统能否有效地提高地震时能量的吸收,且以这个为判断的判据。对于不适合进行抗震结构的桥梁地段,不能盲目地进行施工。

三、桥梁的隔震设计

1、隔震装置的设计

隔震装置的设计和结构其它构件的设计是隔震桥梁抗震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隔震装置的设计是隔震设计的中心,当前,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弹性反应谱法,这种方法被大部分国家采用,但有不同的规范,主要有美国的、日本的和欧洲的规范,它们之间区别不大,主要在于计算公式的不同,这些计算公式是指隔震装置等效刚度的计算和和等效阻尼的计算,与之相对比,那些复杂性强或较为不规则的桥梁,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时程方法。

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弹性措施能够得到有序使用的原因有两类。第一是由于建设时期计算非常的简便。另外是由于其和目前的规范的运算措施很相似,此时就可以更加的便于接受,除此之外,隔震装置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的计算是与隔震装置在地震中的最大变形程度有关的,继而隔震装置的变形又与整个桥梁的地震响应程度有关系,所以客观上要求我们对于采用弹性反应谱方法进行的隔震设计应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变化的过程。由于在具体的计算中,对于目标的实现和达到没有直接的公式可采用,因此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程度有较好的掌握和预估,地震发生后,较为熟练的工程师可以依据其长期工作的经验初步地制定设计方案,方案完成后,再用一系列的时程来分析和验证其设计是否合理。

2、细部构造的设计

桥梁的附属结构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附属结构和构件主要包括限位装置、伸缩缝、防落梁装置等,通过对诸多震害调查的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细部构造是影响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和隔震效果的重要方面。不过现在面对较多的不利现象是很多的设计工作者不关注细节性的设计,把它放到一种不关键的地位之中分析,除此之外,其亦是由于在开展响应分析的时候,其运算措施较为繁琐而导致的。在开展细部的分析的时候,其要具有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非常优秀的持续性特点。

四、桥梁减隔震技术

1、减隔震技术的概念和发展

减震是人为在结构的某些部位设置阻尼器或耗能构件,改变结构的动力性能,耗散结构吸收的地震能量,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则是指通过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卓越周期或减小地震能量输入,以此降低结构地震反应。对桥梁结构采用隔震技术的思想产生由来已久,减隔震技术自诞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第一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是新西兰的Motu桥,建于1973年,上部结构采用滑动支承隔震,阻尼由U形钢弯曲梁提供。该桥建成后,减隔震技术在桥梁抗震中得到了迅速推广。美国第一次将减隔震技术用于桥梁是在1984年,用于对Sierra Point Bridge进行抗震加固。1990年,美国新建了第一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桥梁Sexton桥。在日本,第一座建成的减隔震桥梁是静岗县横跨Keta河的宫川大桥,完成于1990年,是一座3跨连续钢桁架梁桥,采用铅芯橡胶支座作为减震构件。

2、常用减隔震装置

① 分层橡胶支座。分层橡胶支座,国内常称为板式橡胶支座。其基本构造如图1所示,由薄橡胶片与薄钢板相互交替结合而成,支座平面形状多采用圆形或矩形。在抗震设计中主要考虑分层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和阻尼作用等因素。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刚度,指上、下板面产生单位位移时所需施加的水平剪力。橡胶支座通过在变形过程中消耗能量提供阻尼,这种阻尼主要取决于橡胶层变形的速度。以天然橡胶为主要材料制作的支座,典型的阻尼比为5%~10%。分层橡胶支座的力)位移滞回曲线呈狭长形,所提供的阻尼较小,因而在减隔震桥梁设计中,常与阻尼器一起使用。

② 铅芯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是在板式橡胶支座的基础上,在支座的中部或中心周围部位竖直地压入高纯度铅芯以改善支座阻尼性能的一种减震支座。铅芯具有良好的力学特性,具有较低的屈服剪力(约10MPa),具有足够高的初始剪切刚度(约130MPa),具有理想弹塑性性能且对于塑性循环具有很好的耐疲劳性能,能够提供地震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的耗能能力和静力荷载下所必需的刚度。因此,由铅芯和分层橡胶支座结合的铅芯橡胶支座能够满足一个良好减隔震装置所应具备的要求:在较低水平力作用下,具有较高的初始刚度,变形很小;在地震作用下,铅芯屈服,刚度降低,延长了结构周期,并消耗地震能量。

④ 钢阻尼器。钢阻尼器利用钢材的塑性变形来耗能。如图2所示为三种典型的钢阻尼器:a.有横向加载臂的均匀弯矩弯曲梁阻尼器,加载臂有一倾斜角度;b.锥形悬臂弯曲梁阻尼器;c.有横向加载臂的扭梁阻尼器。钢阻尼器的优点是制造不需要特殊设备,费用比较合适,坚实耐用,又具有较大的耗能能力。试验研究表明,大多数钢阻尼器的滞回曲线可用双线性来近似模拟。不同类型钢阻尼器的选择取决于阻尼器放置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连接的结构以及力和位移的大小。钢阻尼器通常和橡胶隔震支座一起使用,如聚四氟乙烯滑板支座与悬臂钢阻尼器就是一种合理组合。

3、减隔震装置的选择

进行减隔震设计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耗能能力和分散地震力上,不可过分追求加长周期。而且应选用作用机构简单的减隔震装置,并在其力学性能明确的范围内使用。另外,减隔震装置不仅要能减震耗能,还应满足正常运营荷载的承载要求,因此选择减隔震装置时,还应注意以下一些要求:

① 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减隔震支座都应保持良好的竖向荷载支承能力;

② 减隔震装置应具有较高的初始水平刚度,使得桥梁在风荷载、制动力等作用下不发生过大的变形和有害的振动;

③ 当温度、徐变等引起上部结构缓慢的伸缩变形时,减隔震支座产生的抗力应比较低;

④ 减隔震装置应具有较好的自复位能力,使震后桥梁上部结构能够基本恢复到原来位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市政桥梁隔震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概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原则,依据设计的原则展开设计,设计过程要从整体和细部两个方面着手,其次,要使用先进的隔震技术来提高隔震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产品创新设计的探讨

关键词:产品设计,创新,本土文化

一、产品创新设计

(一) 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德国学者Gerhard Pahl和Wolfgang Beitz在其1984年出版的《Engineer Design》一书中, 把传统的产品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四个阶段。明确任务是分析市场需求, 确定新产品的定位;概念设计包括功能、原理、结构、布局和外形五个方面, 它确定了产品的大部分消费者可认知特性, 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阶段, 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环, 是体现产品设计创新性的关键, 尤其是外形设计最能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技术设计为概念设计的要求服务, 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发挥阶段。

(二) 产品创新设计的方法

1. 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

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核心。人们通常采用分解、技术改进、再重新构成三步走的过程进行技术创新设计, 称之为“技术构成”的方法。以浙江大学的新产品“吸尘机器人”为例, 先是对吸尘器从功能上分解为吸尘、收集灰尘、电源和移动等4个功能部分;然后对后三个部分分别实施技术改进, 实现自动垃圾吸入、自主式充电和自主式移动;再将原有的吸尘功能与后三部分的创新功能重新构成, 即可成为一个完整的创新产品“吸尘机器人”, 其中自主式移动功能的实现, 需要靠碰撞检测、移动算法和马达驱动的技术创新来实现。

当今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我们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 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各种产品中去, 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此外,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 下一轮技术突破的高潮可能会发生在信息、生命和纳米科学的交叉之中, 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 预先开展相关的研究, 为迎接新一轮的产品创新浪潮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2. 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

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 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 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包豪斯退潮现象即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文化创新的典型事例。

上世纪30年代, 工业产品和艺术日益交融, 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包豪斯设计学派倡导内容决定形式, 并将形式简化为立方体、球、圆锥体等简单的几何形体及其组合, 产生强烈的空间语言和创新效果, 在东欧和中国尤为长期流行, 对现代产品设计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几十年过后, 抽象几何形体的建筑和产品比比皆是, 充斥全球, 使人感到单调、类同、生硬、缺乏人情味, 也忽视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包豪斯风格沉浮所揭示的设计规律包括多个方面:如设计美学的内容是多样化的, 单纯性和几何性仅是其中之一;又如求新是设计美学的永恒主题, 任何先进的设计思潮都只能领风骚于一时;再如消费者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已日益重要, 产品设计必须研究和适应不同国家、民族和消费群体之间的差异。这些规律从不同角度指向了同一个重要问题, 即产品设计应当结合文化。

二、产品创新设计与本土文化

(一) 创新设计是产品设计的生命源泉

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 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功能、价格、周期、服务、营销和消费者心理接受程度, 这些因素大部分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在目前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中, 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接受程度显得异常重要, 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不但能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 甚至可以带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文化和相应的购买力, 从而创造新的市场, 拉动整个行业和经济的发展。

(二) 创新设计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目前一些全球知名成功的产品或品牌, 都会让大众对其产品与其原产地的文化特质产生联想, 比如, Sony的PS2电玩游戏机与日本文化有着必然的关联性;i-Pod代表了Apple背后的美式文化与强势的软件影响力;丹麦B&O的音响带来北欧简约的主张与生活态度。]因此从发展的脉络与趋势来看, 当设计创新与国家竞争力连接的时候, 在策略面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的层次。

三、中国产品设计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机会

中国的市场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广大, 面临全球化竞争的同时, 在初期发展累积设计的技术时, 必须不断努力地将原本内隐的知识标准化。创新与审美的经验当然是专业设计师必须要比别人更敏锐的判断力, 并且要有转换成可以运筹知识力的能力, 亦就是要能够自己懂得如何去完成 (know-how) , 过程当中还需要知道加入其它的因素考虑 (know-why) :如工程的问题、竞争者的行动、市场的流行的信息与潜在的需求分析。整体国家的创新与竞争力的推动一样要透过学习, 交流其它的成功经验, 并落实执行方能创造其价值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庄越挺——《创新—产品设计的灵魂》1.庄越挺——《创新—产品设计的灵魂》

[2].潘云鹤——《产品创新的路径》20072.潘云鹤——《产品创新的路径》2007

篇4: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

在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进步的21世纪,家具设计是多种设计的结合和形象思维的创造与革新,是集艺术与技术,理性与艺术的结合;家具本身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所以未来家具的设计趋势也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简洁性和民族性的方向发展。

家具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

1.家具的发展

家具是维持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所必须的用具。早在石器时代,由大自然中的石块堆积成的家具雏形便有了;随着历史的变迁,家具受到不同社会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生产技术、起居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使得家具在材料、工艺、结构、功能及造型设计等方面不断进步革新。

2.现代家具的需求和设计趋势

没有使用价值的家具,外表再华丽美观也是毫无意义的。现如今在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进步、能源紧缺的时代,环保成为主要趋势。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还有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家具的使用性、舒适性、美观性和精神上的愉悦、提升空间的美观与品质都成了用户所需求的和购买时所考虑的因素。

现代艺术、现代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机械设计的发展都为家具的造型设计和结构带来新的启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也为家具工艺带来新的革新与进步。“以人为本”一直是我们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它强调以人为中心,根据人的需求,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但是“以人为本”又存在思想的分歧、审美的不同和社会化的人性与个性问题;所以由此“以人为本”又分为共性与个性。近几年来,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家具设计都渐渐趋向于简洁化;在经济迅速发展,技术快速进步的21世纪,家具设计是多种设计的结合和形象思维的创造与革新,是集艺术与技术,理性与艺术的结合;家具本身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所以未来家具的设计趋势也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简洁性和民族性的方向发展。根据以上的论述,如何才能在低成本和快速响应市场的条件下保证家具产品的环保与个性化、多元化是我们设计师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家具材料和纸质家具的特点

1.家具材料的种类和分析

材料可以说得上是家具设计的灵魂;不同材料的属性在外观、加工工艺、化学及物理方面的性能都能给予设计师灵感,可以说不了解材料的设计师是不可能设计出好产品的。

家具材料可大致分为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木材、竹材、藤条、皮革等”都为天然材料,“人造板材、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塑料、纸板等”都是人工材料。木材作为实木家具的原材料,在传统家具中被广泛应用,简朴清新的木材由于不同的纹理与加工工艺给人的视觉感也是截然不同的;由于木材本身的笨重感,造成滥砍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面临着淘汰危机。伴随着人工材料鲜艳靓丽的塑料,简练挺拔的金属,玲珑剔透的玻璃渐渐被人们所广泛应用。塑料具有颜色鲜艳、造型多样、耐腐蚀、重量轻等特点,市面上很多家具都使用塑料作为家具材料首选,在提倡“绿色环保”的今天塑料污染问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

2.纸质家具材料的环保性

纸质家具材料来源广、价格低、易于回收,1t的废纸可以生产出800kg的纸,相当于少砍伐17颗大树,减少35%的水污染。同时纸是一种易于降解的材料,即使将其丢弃后也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符合当下的绿色设计。纸板家具大多使用瓦楞纸作为纸板家具的原材料,瓦楞纸的承重能力非常好,有的瓦楞纸箱可以承重8吨,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活动需求。

3. 纸质家具的种类和特点

纸质家具目前可分为纸浆模塑家具、纸管家具、纸纤维家具、纸板家具等几类。其特点是绿色低碳、价廉物美、节约资源,符合绿色家具设计要求。 纸板家具加工制作简单,拆卸安装方便,平板包装、运输储存便利,质轻便携等优良特性。纸板家具的特性使其非常适用于短期租户、展览、聚会和办公等临时性场所,同时,非常适合于儿童以及时尚人群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瓦楞纸板家具不仅具有各类纸板家具的优势,而且还具有结构形式多样的特点,在设计中应充分发挥各种结构类型的优势和潜力,设计出形式新颖、功能完备的纸家具,以满足多种环境、多层次人群使用。

4.纸质家具的设计方向

秉承纸质家具环保的特点和可持续化发展的理念,我们将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应用在设计当中,遵循绿色设计的原则,执行减量化设计原则,再利用设计原则以及再循环设计原则。除此之外纸质家具的组合方式也是设计的方向。纸质家具以拼接,插接,锁扣等方式为主,这种特点是从纸质包装承接来的,由于纸质家具的结构形式简单灵活,可以为设计多种不同的方向和选择。

5.纸质家具的意义

“十三五”规划提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新型家具材料与结构、制作工艺以及其便携性、趣味性的探讨与研究,促进家具功能、材料和结构多元化的发展;促进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并重的设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纸质家具机械化、工业化生产。通过研究,实现对纸板家具设计理论与生产工艺以及设计制作的创新目标。

篇5:探讨室内设计中的绿化设计的论文

人类最开始就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逐渐出现了房屋。人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家,渐渐的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丛林。面对工业和商业文明带来的污染和环境破坏,我们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少,人们更想拥有相对自然的环境。这就给绿化设计带来了发展契机,绿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来浅析下室内绿化设计的产生,内容和方式。

1.室内绿化设计的产生

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资源的大量开采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树木被大量采伐,绿色植被也渐渐变少,这种现状就使人们更加渴望绿色的生态环境。这就促成了室内绿化设计的产生和发展,室内绿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室内设计的一部分。其根据室内的状况来决定植物的品种和使用的园林方法,把室内构建成更完美和温馨。植物和花朵的运用更起到了改善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而且绿色植物的色调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能够刺激人体的感官,缓解工作中因为过度用脑而产生的疲劳。花卉的色彩斑斓惹人喜爱更点缀了空间,增添了活力和生趣给人心灵上的美好享受。

2.室内绿化设计的概述

室内绿化设计的作用。

①美化室内环境。其美化作用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植物色彩、形态、芳香上直观的美;另一方面是将植物与室内环境巧妙的结合,合理有机的配置。

②净化室内空气以调节室内小气候。植物通过水分蒸发来进行光合作用,在这过程中达到二氧化碳向氧气的转化。在外墙的爬行植物可以做到用茂密的枝叶遮挡阳光,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特别是爬山虎,在覆盖面将近百分百时,会使外墙的温度降低。

③陶冶情操,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不全面的统计,人生命中主要的生活都是在室内进行的,而因为室内不及室外丰富多彩,而且特别封闭,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与自然有一种疏离感。这就使人们产生了对大自然的依赖和需要,我们无法把大自然搬入室内,却可以通过室内绿化来实现。植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之一,最能代表大自然。把属于自然的植物带入室内生长是绿化设计的理念,给人一种大自然的感觉。中的错觉。这就可以缓解疲惫,放松身心和紧张快节奏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维持心理的健康。在浇灌和养护花草的过程中能够陶冶人的情趣,有利于身心的健康;相当于小规模的健身运动一举多得。

④室内绿化布局的要求和形式

1)要求。

室内绿化要符合生活和艺术规律,不能使日常无法正常进行。植物的摆设要与室内的状况相结合,依据室内的大小来确定植物的种类,使之既能满足植物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又能满足其美观性和人的视觉享受。

2)形式。

室内绿化的布局可以分为点、线和面的形式。

点式布局就是可以单独布置。采用的植物从体量、姿态和色彩等方面都要有较为突出的观赏价值,使之成为视觉的焦点。

线式布局即植物以线状的形式布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造一种视觉效果,把室内的空间划分开。空间界面就此形成了。因此要选用统一的植物。

面式布局即成块的集中布置。着重在量大方面,大多用于室内背景墙的应用。达到辅助的作用,其布局更强调整体的效果。所以要想达到好的效果必须在选择植物时考虑各方面因素相协调。

⑤植物的抉择和摆设

1)用于绿化的室内植物的抉择,因为植物的成长必要条件就是光照,所以用于绿化的室内植物必须要满足相应的光照条件等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大小也要与空间相适应,植物的形态、质感与色彩应符合房间的用途。像是客厅应摆放铁树、龙骨等大型植物;卧室则布置栀子、四季海棠、风信子等色彩艳丽香气宜人的花朵;书房则配置文竹、兰花等典雅富有气质的花卉。

2)绿化植物在室内的摆设

合理的种植器皿是室内绿化中必备的条件,运用灯光照射进行科学的摆设方法进行布局。

陈列方式一般采取置于地板上、家具和窗台上、基座上、悬吊在天花板上、附挂在墙壁上等方式。因其植物以及所营造效果的不同来进行陈列和布置。

灯光的作用。灯光和日光的作用一样都会促进植物的成长,还可以营造特殊的夜间氛围。有投射、向上和背面照明三种形式。向上照明就是把植物放在灯下,目的是在灯光的照射下形成阴影的效果。背面照明是植物放在灯的后面,达到阴暗的效果,若隐若现十分唯美。

3.室内绿化的设计方式

影响室内绿化的因素有很多,不但要依据植物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而且还要注意室内的各种条件,比如:光照条件等。室内设计的方式主要有摆设式、攀附式、悬垂吊挂式、壁挂式、栽培式和微小观赏性植物等方式。

(1)摆设式。点、线和面的方式是室内绿化最常用的方式。通过布置可以有效地对室内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合理规划室内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与家具相配合是室内空间规划更合理。

(2)攀附式。攀附式一般都用于客厅或是餐厅,利用攀附的植物对它们进行划分,或在隔断的基础上附以攀附植物。要注意植物和隔断在形状和色彩上的协调性从而使室内空间分割合理、协调且实用。

(3)悬垂吊挂式。在空间内为了使生硬的墙体线条呈现出立体感往往就利用到了悬吊挂式植物。一般结合天花板、灯具在窗前或墙角进行布置,以营造出富有立体感的灵动空间。

(4)壁挂式。室内墙壁的美化和绿化设计也是一种很好地装饰方式。主要采用挂壁悬垂法、挂壁摆放法、开窗法、嵌壁法进行室内绿化。可以在室内的墙面上预留摆设植物的地方,或者在地面上设立一些可以种植植物的种植槽,供攀附植物在墙壁上攀附。构成独有的天然景观成为独特的绿色空间。

(5)栽植式。栽植式一般适用于比较开阔的地方,例如:室内花园等。一般都运用自然式,也就让它自由生长,注重姿态和色彩的协调搭配使植物的布置富有层次感。可以适当的加以山石、水景等模拟出大自然的天然景观。

4.不同空间室内绿化的具体布置方案

在家居中植物的摆放大致可以分为6个区域。下面我们就各个区域的功能性来逐个分析具体的布置方案。

(1)客厅

客厅是平时接待客人的主要区域,一般都比较宽敞。因此,室内绿化的主要是对客厅的绿化,可以在常用的家具或电器上摆放一定的绿色植物,但是,一定要控制数量,因为客厅的宽阔性,可以在门口摆设大的盆景等植物,起到迎宾的作用。客厅的中间位置可以布置较为高大的类似龟背竹、小型椰子树、刺梅等植物。在功能性较为齐全的客厅,也就是还有其他用途时,可以把茶几放在沙发附近作为会客的区域,沙发旁边可以陈列相对较大的盆栽,茶几上配以插花作为点缀这样看起来有主有次相对舒服。要善于利用室内绿化,使之形成天然隔断。划分出各个功能区域,使空间富有层次感。同时注意绿化植物的摆放,小型植物安置在台面上,垂盆植物则悬挂过悬吊,爬行类植物则覆盖在墙面上。此外还要注意色彩的协调性,在色调较重的环境中应布置颜色相对较淡的植物来使空间布置更为合理。

(2)阳台和窗台的布置

开阔的阳台不但可以很好的休息与眺望,还能使空间显得更大。阳台的布置可以加以鸟笼或水族箱,或者在屋顶悬挂垂吊植物。都可以使空间富有层次感更加富有生机。在窗台布置垂吊植物,能使建筑线条显得不再僵硬单调呈现出柔和的美感。还可以在阳台布置植物槽之中种植上色彩艳丽的花草和小型灌木,使阳台犹如一个小花园。

(3)餐桌,餐桌上的植物不易放置过多,一个简单的小花瓶

即可。

(4)卧室,卧室是家居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我们休息的场所。这就需要营造出一个宁静、舒适、温馨、浪漫的环境。室内绿化方面,应在宽敞的空间设置站立式的大型盆栽;在小型卧室内悬挂吊式盆栽或者将小巧精美的花盆套上艺术的套盆后加以摆放。

5.结束语

篇6:关于城市街道设计的探讨

一、概念

1.1城市的概念

吴良铺先生用中国大百科全书选定的“城市”定义来说明城市:“是依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把一定的地域组织起来的居住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中心”。但吴先生更认为,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城市论言简意赅,阐述了城市的基本内涵,堪称经典:Man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for security;They stay together for the good life;Man is the real sole of city,(人民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人,才是城市真正的核心。)1.2、城市街道的概念 1.2.1 街道的概念:

J·雅各布斯对于街道的如下描述有助于我们更加形象的理解街道:“一个都市街道的依赖是经由许许多多人行道上的交往接触所培养的,一市民常逗留在酒吧间喝杯啤酒:由杂货店那里打听点消息,或讲点消息给新来者,在面包店与其他顾客聊天,与路旁喝汽水的孩童打招呼,或等用餐时偷瞄女孩子等。”因而,街道对于人类生活来说是一个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是一个交往的场所,一幕幕的人间悲喜剧在街道上不停地演绎着。因而,街道又引申为:街道虽属于道路集合,它自身又是一个包容建筑、人、环境设施等内含的子集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街道作为城市中的线性结构,它把不同的景点结成了连续的景观序列,同时,由于街道是建立在人类活动的线路模式基础上的,街道本身就又成为城市景观的视线走廊。1.2.2街道与道路的区别在于:(l)街道空间是由其两侧的建筑所界定,其由内部秩序形成的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空间性质,与人的关系密切;道路空间与周围建筑的关系较疏远,一般为纯外部的积极空间,在其中活动的人对它所产生的感受也不相同。

(2)从空间角度看,街道两旁一般有沿街界面比较连续的建筑围合,这些建筑与其所在的街区及人行空间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道路则对空间围合没有特殊的要求,与其相关的道路景观主要是与人们在交通工具上的认知感受有关。(3)人是街道活动的主角,而道路的主角是车。

二、选题的意义

2.1街道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美国学者简·雅各布斯认为: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总是沿着线进行的,城市中街巷担负特别重要的任务,是城市最富有活力的“器官”。书中描述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与今天的中国城市一样,都是“拆”字当头。现在的中国正以计算机似的速度规划着城市,在出现严重交通、污染等城市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像计算机一样用一种机器式、超理性的修改方式在涂抹城市。当然,并不能认为简·雅各布斯的观点是详尽和完美的。但至少有一点,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无法单一用行政官员负责制和图纸式的所谓理性规划方式来很好地解决目前的城市问题时,我们需要简·雅各布斯这种充满感性、热情,甚至有点唠叨的方式来看看我们的城市出现哪些问题,心怀一种人文心态来观察我们生活的城市,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2.1.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

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2.1.2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沈阳)。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筑涵城市的文化。

在城市中由于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格局,也就确定了该城市的发展形态,由此形成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色,从而在市民中形成相应的文化特色,可以说城市街道格局反映了城市的特色。

2.1.3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凯文·林奇在其著《城市的形象》一书中探讨了城市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问题,他认为“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公众印象,它是多个印象的叠加。”他通过大量资料得出结论:城市形象主要与五种城市要素有关,它们是“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

一般人很少从城市形态、城市发展史这些专业角度来认识。一个城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街道的景观,诸如色彩各异的广告牌匾和指示标牌,独具特色的小品及休憩、健身设施等„„这些城市街道上的情景往往成为这座城市景观的代表。例如法国巴黎老城内的乡榭丽舍大道,两侧传统风格独特的建筑物,容纳世界著名的名贵时装店,与街道轴线上的凯旋门一起构成法国巴黎老城所特有的城市景观。

2.2现代城市街道存在的问题 2.2.1 现代城市街道的尴尬

现代城市街道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交通方式的必然产物。现代街道在以车行交通为先思路下成为城市道路规划的附属物,原来以步行、自行车为主的交通方式转变为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因而,现代城市街道大多数建筑整齐划一且平行街道,两侧界面空间缺少进深变化,缺乏空间场所应具备的要素和特征。2.2.2 城市街道的趋同性

现代的城市街道,是“城市化”热潮的产物。城市之间,存在很多抄袭现象,城市的个性、传统文化在城市街道的体现和展示也越来越弱,城市的差异性越来越小。2.2.3 城市街道的非“人性”

人们在街头匆匆而过,忙着赶路,无法久留甚至歇息,更不可能长时间交流,而且还要时不时警惕身边的汽车。外地的来客在忙于寻找目的地,一天的游览疲惫不堪也很难找到一个歇脚处。

在广场、城市火车站,你随时可以发现栅栏上、消防栓上,凡是任何能坐的物体上,都坐满人。“以人为本”更多的体现在拥有大面积草坪的绿地却无法进入以及城市街道的整齐美观上。城市街道缺乏有效的识别系统,对于外地或者外国游客来说,是真正的“异地”“异国”,难以快捷地辨认方向。

三、著名街道 香榭丽舍

街道与城市的关系与定位:巴黎最重要的去处 建筑样式:相似的高度,22.8-24米。细节丰富

道路宽度:宽度70m 长:2公里

D/H 1:3.5

人流量:最高峰时期5分钟内通过指定地点的人数可以达到850人平面与机理:

公共设施(座椅、电话亭、照明、艺术品)

树木

节点

起始与结束:和谐广场,星形广场,中心是凯旋门

事实证明,香榭丽舍大道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街道。它是宏伟的林荫大道的典范,大多数人都认为它不仅是一条杰出的街道,也是其他街道模仿的原型。但是许多人也都会赞同这样的观点。但是许多人也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即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官方的设计与保护下,这条街道就已经不再是昔日的香榭丽舍大街了,它需要一些新的变化。

这条林荫大道所存在的问题,或者说让它无法跻身于伟大街道之列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那些从街道消失的东西,部分在于那些街道上所缺乏的东西,问题都出在街道自身,而街道两侧的建筑则与此无关。沿街建筑通常都具有相似的高度。

格拉西亚

街道与城市的关系与定位:主要街道,位于城市中心。连接着新城区与旧城区 建筑样式:复杂的外观和丰富的细部,建筑高度不同也十分接近,老建筑5-7层,新建筑8层,街角建筑,尤其是位于两个主要的道路叉口上的建筑,会更高一些。高迪:米拉公寓,巴特尤之家。(图)道路宽度宽61M

长1.6KM D/H(图d.h)1:5 人流量日期:1990.5下午12:30-12:35 星期一

有效步行宽度:4.3米

人数:188

每米宽度内每分钟的人数:8.8

备注:快速的有目的地行进,有些人在漫步;人流会因交通信号灯的变化而交织在一起;通常是不拥挤的。

平面与机理(图格拉西亚)公共设施(座椅、电话亭、照明、艺术品)(图灯)树木

起始与结束:从加泰罗尼亚广场(placa de catalunya)一直延续到刚过狄亚格纳

尔大街(Avenida do diagonal)的位置

位于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大道,横剖面大约有200英尺,即61米宽,仅比香榭丽舍大街窄了30英尺,其长度粗略估计大约1英里,即1.6公里,从加泰罗尼亚广场(placa de catalunya)一直延续到刚过狄亚格纳尔大街(Avenida do diagonal)的位置。人们期盼伟大街道所有的一切,它几乎都做到了。它的设计充分反映并发扬了地中海沿岸的居民喜爱在公共场所活动的传统,每当夜幕降临,这种活动会尤其丰富。从一开始,格拉西亚大道就位于城市的中心(街道在城市中的定位),很显然它被定义为一座不断成长的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城市的增长讲围绕古老的哥特地区展开,而不会破坏它。这条街道沿着东南——西北方向的缓坡向上绵延到山顶,它的开始与结束一清二楚,但却并不过分夸张:加泰罗尼亚广场是巴塞罗那的中央广场,而过了狄亚格纳尔大街后,街道的横剖面开始变窄,变得不那么宏伟了,在那里伫立着一座纪念碑。格拉西亚大道与旧城区有着清晰的联系,广场为格拉西亚大道与更古老的城市主街布拉斯大街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过渡空间。

格拉西亚大道中央有6条车行道,其中5条是同一方向的,第六条车道是相反方向的公共汽车线路,大约17-18米的宽度,它们能以非常快的速度将大量穿过城市的交通输送到城市中心或中心以外的主要目的地。地下快速交通在这条林荫大道下穿行,强调了它在这座城市中中央主路的地位。对于汽车用户来说,在格拉西亚大道之下还有一层线性的停车空间。其中街区的长度相对较短,为360到380英尺,即110到116米,而且与其他所有的19世纪晚期的城市发展模式相同,街区的转交与街道都是斜交的,因此在每个道路交叉口上都呈现出向街道敞开的友好态势,而在转角两侧则是居民住宅。除狄亚格纳尔大街以外,在格拉西亚大道1英里的路线中还与两条主要的街道相交叉,这些部分也成为道路沿线的视觉焦点。

北京

米拉博林荫

总结:

1散步的场所:

在格拉西亚大道与蓝布拉斯大街,每分钟每米宽的人行道上通过的人数大约是7到9人,采用任何的步速都是可能的;而到了加泰罗尼亚广场,走在商店前的人行道上就会感觉到拥挤,广场是两条街道的接合处,人流量指标达到了13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行道上,每分钟、每米的宽度上通行3到4个人是不会感到拥挤的;如果人数少于2人,街道就会令人感觉到空旷。而直到每分钟、每米的宽度上通行人数达到8个人,在一这数值区间内人们都可以实现的,而拥挤的感觉大约是每分钟、每米通过的人数到达13人开始出现的,在此以后,整个街道的通行速度都会下降。在步行的过程中,人们还可以边走路边做其他的事情,人们经常是这样一心多用;有些人则可以心无旁骛,即便是在大量的人群中也会悠然自得。但是如果人流量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人们必须不是地躲闪以避免碰撞,这样的步行是不会令人感到愉快的。到了最后,当人们因为空间过于狭窄,从人行道涌入街道的时候,那么就连安全性也成了问题了。

路缘石与人行道是街道上用以分割空间的最常见的方法,并因而能够保护行人远离机动车的威胁。他们可以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但却不是创造安全与宁静感的必要条件。在路缘石的沿线增添树木,如果树木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的话,就能够创造一个步行的区域,置身其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安全。继而,如果在路缘石的一侧设置停车区域的话,也同样能够分割空间,虽然在一些伟大的街道上也出现过这样的停车区域,但是这却不是创造伟大街道的适当方。在机动车与人行道路之间不设置任何的物理分割,即取消路缘石,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在拥挤的、窄小的街道中,这种设置风湿的优越性就会突显出来,让车辆与行人混行。从字面来看,这一条件是清晰明了、且容易实现的。只要是在有人通过的街道上,这些品质的要求对于任何街道来说都不会有什么疑义,无论这条街道伟大与否,这项要求都是必须得。但是即使如此,还是会有许多街道不具备这一品质。

2、清晰的边界:

沿30度角,像对面街道看,街对面与视线相交的建筑高度与你到这一点的水平距离之比刚好是1:4,就会有置身其中的空间限定感,1:3.3与1:2.。但不是绝对的,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创造出良好的空间领域感。格拉西亚1:5

街道的边界在两个方面获得定义。在垂直方向上,与建筑物的高度、围墙和沿街的行道树发生关联;在水平方向上,这一因素决定于长度和间隔距离,无论是什么东西构成了边界都是如此。也有一些位于街道尽端构成边界的内容,他们同时呈现出垂直和水平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事构成边界的主要因素,有时候是围墙,有时候是树木,有时候围墙和树木共同作用,而地面的高差总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垂直边界来说,既存在一个比例适度的问题,也存在一个绝对数值的问题。街道越宽,就需要越多的体量和高度去定义边界。随着街道的宽度进一步加大,这些数值越来越高,直到某个时刻,不管两侧加高加大到什么程度,空间即便仍然可以界定,街道却已经不复存在。

换一种说法,当你沿着一条街道的左侧行走,你抬起你的头,沿30°角的方向朝右看,就如同平常的一瞥,丝毫不感到拘束,此时,加入在接到与你实现相交的建筑高度与你到这一点的水平距离之比刚好是1:4,大概你就会感觉到置身其中的这条街道有明确的空间限定感,尽管有时候还不是那么强烈。当这个比值到达1:3.3的时候这种限定就无时不引人主义了,而当这个比值达到1:2的时候,这种感觉可以说就非常强烈了。

值得的注意的是,关于街道划分和界定的话题,最近又有一些新的观点出现,我们所讨论的所有伟大街道,无一不是边界清晰,它们的高度比介于1:4到1:0.4之间。跟进一步,我们所谈论的绝大多数街道,其高宽比介于1:1.1到1:2.5之间。有些街道特变宽阔,宽度有时候远远超过了高度,在那些最优秀的街道设计中,沿前文所述的30°夹角测量,位于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纪念碑大街的建筑高度与水平视距之比为1:7.2,而格拉西亚大道则为1:5,尽管如此,因为两条街道都有四排紧密排列的行道树,他们为街道提供了界定,病创造出良好的空间领域感。香榭丽舍大街和格拉西亚大街,这时候往往是行道树而不是建筑充当着强化和界定街道边界的作用,甚至于行道树能比建筑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不错的街道都绿树成荫,而树木在营造街道边界的问题上,其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建筑本身。这也正是人们为什么要在路边植树、又为什么要种得这么紧密的原因。

参考书目:

《交往与空间》 《街道的美学》 《城市意向》 《伟大的街道》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参考文献:

1、Eric Dumbaugh

Safe Streets, Livable Streets

2、李书晶、王永东、任国梁

城市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规划与设计(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8.年 第13期

3唐毅 关于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的探讨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4.25

4、张明秋 廉莹 园林设计与城市街道景观 林业科技情报 2007Vol.39 No.3 5 向恒洁 祁素萍 人性化、生态化驱使下的中美街道景观发展比较 现代园林 6 白德想

城市街道空间剖析

建筑学报

1998.3 7张燕萍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四川成都610017 8刘凯 我国街道景观设计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9文益民、刘华领、方茂

浅淡城市街道设计

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5期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r.2006 10谭 源

试论城市街道设计的范式转型

11张小硼 品味空间—读《街道的美学》TASTINGSPACE—READING”ESTHETICSOFSTREET,Urban Envirment Design 12项秉仁 城市景观重整 建筑学报 1999-3 13冯四清 葛英 陈习元 城市街道宜居性探讨

山西建筑 第34卷第25期 2008.9

14、孟月玲 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点浅析

篇7:探讨家具设计的创新设计论文

随着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消费品位的提高,对一些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室内环境中空间的独特性也成为人们对于空间舒适度的一个评价标准,而且人们对生活、居住、工作等空间的设计越来越有个性化的要求。所以营造舒适,温馨的公共空间的室内环境,而又使其具有独特性,就成了当今室内空间设计中,不断追寻和创新的首要任务。

当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要在设计创作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设计文化,处理好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有机结合关系。我们也应该明白室内设计也应该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要用新的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设计手法,以提高我们的设计工作效率,并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的创新之路。所以,在当今的设计理念中,一直在探讨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强调地域性,强调本土文化,强调新材料、新工艺,大力提倡从乡土、民俗建筑中去寻找创造灵感,在空间中再现地方风貌和民族风情,激发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和美好多样化生活的追求。那么怎样才能创造出独特的地域性室内空间呢?我认为在新技术的背景下,地域性室内陈设的运用是体现地域性文化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表达手段。本文就从陈设谈起,探讨陈设在公共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陈设装饰在室内设计的运用

概括的讲,一个室内空间,除了它的地面、墙面、顶棚等构件,其余内容都可认为是室内陈设。陈设品应服从整体的室内环境要求,其选择与布置都应该符合室内环境的整体风格,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空间对陈设品要求也各不同。例如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北京香山饭店时,连咖啡杯、手纸盒的设计都考虑到,正是为了使室内的陈设品风格与建筑风格协调统一。

1、陈设的分类

1.1 功能性陈设 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可能有一定观赏性或装饰作用的陈设品,包括家 具、灯具、餐具、电器和文体用品等。

1.2 装饰性陈设 无特定使用功能,主要为了创造气氛、体现风格,加强空间含义等精神功能而纯粹用作 观赏、品味的陈列品。

2、陈设的作用

陈设品在室内环境的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室内空间中不仅具有特定的使用功能,包括组织空间、分隔空间、填补和充实空间,还应该具有烘托环境的气氛,容易营造和增加室内环境的感染力,强化环境风格等装饰作用,以及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地方特色,民族风格,个人品味等精神内涵。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空间内涵、烘托环境气氛、强化室内风格、调节柔化空间、反映个性特点和陶冶品性情操六个方面。

室内陈设物品的范畴非常广泛,内容及其丰富。陈设物品作为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室内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各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身的风俗习惯与地域特色,许多陈设物品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而室内陈设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取其精华,结合现实生活来营造环境空间的个性特点。

二、地域性陈设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实例分析

从室内陈设的功能性出发,经研究,地域性室内陈设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地域文化特点的陈设的直接运用

直接应用就是指不改变陈设原本的功能性,装饰性的陈设依旧只起装饰作用,传递着悠久的本土文化;而功能性的装饰,依旧是使用性和观赏性的结合体,体现着地域生活气息。

如图(1)仁安悦榕庄位于云南的香格里拉县,仁安悦榕庄度假村是把购买的藏式农舍经过巧妙的拆迁改建,于仁安河谷新址以原木打桩而成,其精美扎实的建筑模式沿袭了藏家传统的风格。室内的一梁一柱、一屏一障均来着附近的藏村,而室内也还保留着原来厅堂的灶壁和神龛,还有藏红色的窗框和窗帘,透露着浓郁的藏文化气息。如图(2)从藏民家中收来的器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成为度假村中别致的点缀。如图(3)房间内还保留着原来厅堂的灶壁和神龛,只不过它们的功能性已经褪去,成为一件有高观赏价值的文化陈设品。如图(4)从藏民家里收集来的木构件具有浓郁的藏族符号。如图(5),这些从藏民家中收集采购的家具和陈设品值得观赏和细细把玩,身临其中,犹如在一个巨大的藏文化的世界中,每一个视觉集中点都无比的新鲜。

仁安悦榕庄度假村成功的经营之处就在于它改变了传统度假村豪华现代的设计风格,体现地域性,让顾客不仅领略到风景的优美,而且体会到藏居独特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视觉和思想的双体验是设计师在创造室内设计中需要去体现的。

附图(1)(2)(3)(4)(5)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2、地域文化特点的陈设与现代技术结合的间接运用

间接运用就是指当今技术和传统的文化符号结合的一种表达方式,创造出具有传统特征 的适合现代生活的新陈设。如图(6),这是一家在上海的韩国餐厅的,餐厅为了表现出地域性的佛文化,不仅大量有了一些装饰性的陈设,如作为隔断的木门,而且在大厅中央摆放了一个佛像的图案,这个佛像不似历史的那种泥塑大佛,而是在新技术的背景下,用亚克力做的平面双层浮雕效果,周边再用细钢筋焊接向四处张开,象征着佛光万丈。如图(7)池水中有江南代表性元素的荷叶荷花竞相开放,但是这儿荷叶和荷花也都是铁艺做成,栩栩如生,一年四季永远绽放,这也和佛文化紧密相关。如图(8)这是天地一家杭州店的三楼廊道图。这些古典的原木柱子已经改变了过去作为承重的功能性,现在完全是为了装饰使用,配合旁边的木格栅门和古朴别致的木箱,形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图。如图(9)图中作为装饰作用的矮柱,分别是白虎和玄武的图案,这些代表区位的中国传统图案,让人在就餐中细细体味着多样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图(6)

图(6)

图(7)

图(8)

图(9)结语

空间的表情和语意,由于有了生活的内涵和文化的承载而变得丰富多彩,并有了根基,并且还因为有了现代的技术和材料做为基础,使其符合都市人的审美情趣,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也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使人在今天的新技术的服务下享受传统的地域性生活文化的意境。所以,在未来的室内设计发展中,可以充分利用和享受现代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通过陈设装饰这种巧妙的手段,开拓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室内设计原理》

2、《建筑室内环境设计》

3、《室内设计师》4

4、《室内设计师》10

隋洋

吉林美术出版社 辛艺峰 著

篇8:市政桥梁设计中隔震设计的探讨

1 桥梁隔震设计的理论

1.1 隔震技术的原理。

隔震是抗震方式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和新趋势, 它的作用是通过减小而并非抵抗地震的作用来起到桥梁的保护结构不受损、桥梁的抗震能力增强的效果。在通常的桥梁设计和施工中, 提高桥梁抗震效果的方法通常是通过提高桥梁结构的整体强度和变形能力。与之相对比, 桥梁的隔震设计主要特点在于引入了柔性装置的设计, 这样做就使桥梁的重要结构构件可以与水平地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的关联性减少, 使重要构件在地震后不会发生破坏性的损伤, 使结构的反应加速度比地面的加速度小, 另外, 由于采用了阻尼设计, 这样阻尼就有效地将地震带来的能量得到消耗, 当能量传递到桥梁上部以及隔震结构时作用力已大大减小。

1.2 隔震技术的特点。

隔震技术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的应用,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这些隔震装置达到延长结构周期、消耗地震能量和降低地震后结构毁坏和变化的效果。在桥梁进行隔震设计时, 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求要有合理的设计, 使相关的抗震系统构件能够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可塑性。隔震技术在桥梁设计中的采用, 一方面可起到减少工程造价同时提高工程效能的效果, 它往往要比常规的抗震设计的抗震性能高, 可以有效地保护桥梁墩柱, 达到降低桥梁墩柱延性需求的作用和目的;另一方面上部结构中隔震措施的采用可以有效地减小或者消除地震后桥梁的下部结构超出弹性范围的反映和现象, 对于那些在地震后难以检查或者修复的地方, 隔震设计可以避免在这些部位发生严重的非弹性变形。

1.3 桥梁隔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桥梁隔震设计是加强桥梁抗震性能的重要要求, 但在进行隔震设计时应当遵守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只有认真遵守这些原则, 才能有效地、切实地提高桥梁抗震效能, 这些原则分别是:应对桥梁是否适宜采用隔震设计进行科学的考察, 考察应当以其周期增长后系统能否有效地提高地震时能量的吸收, 且以这个为判断的判据。对于不适合进行抗震结构的桥梁地段, 不能盲目地进行施工。

隔震装置在桥梁设计中若被采用, 则它的上部结构在地震后会产生相对的位移, 这将对桥梁的后期使用和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地震后, 应当加强对隔震装置的修补和完善。若在桥梁设计时采用了相关的隔震措施, 那么应当保证桥梁的抗震性能不低于那些采用普通抗震设计所起到的抗震性能的大小。应当对采用隔震措施桥梁附近的地质环境以及桥梁地基进行科学地研究和勘测, 隔震桥梁附近应当具有较为坚实的地质条件。在采用隔震装置时, 应当尽可能地选择和采用那些结构简单且同时符合所需隔震性能的装置, 且应当保证在其力学性能的范围内科学地采用。

2 桥梁的隔震设计

2.1 隔震装置的设计。

隔震装置的设计和结构其它构件的设计是隔震桥梁抗震设计的两个主要方面。隔震装置的设计是隔震设计的中心, 当前, 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较为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弹性反应谱法, 这种方法被大部分国家采用, 但有不同的规范, 主要有美国的、日本的和欧洲的规范, 它们之间区别不大, 主要在于计算公式的不同, 这些计算公式是指隔震装置等效刚度的计算和和等效阻尼的计算, 与之相对比, 那些复杂性强或较为不规则的桥梁, 较为常用的方法是时程方法。弹性反应谱方法之所以得到普遍采用, 一方面是因为施工时计算的相对简单, 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和现有的规范计算方法很接近, 这样便易于接受, 最后应当引起注意的是众所周知隔震装置的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的计算是与隔震装置在地震中的最大变形程度有关的, 继而隔震装置的变形又与整个桥梁的地震响应程度有关系, 所以客观上要求我们对于采用弹性反应谱方法进行的隔震设计应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变化的过程。由于在具体的计算中, 对于目标的实现和达到没有直接的公式可采用, 因此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对桥梁结构地震响应的程度有较好的掌握和预估, 地震发生后, 较为熟练的工程师可以依据其长期工作的经验初步地制定设计方案, 方案完成后, 再用一系列的时程来分析和验证其设计是否合理。

2.2 细部构造的设计。

桥梁的附属结构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些附属结构和构件主要包括限位装置、伸缩缝、防落梁装置等, 通过对诸多震害调查的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我们发现这些细部构造是影响桥梁结构动力响应和隔震效果的重要方面。但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的设计人员会忽略细部构造的设计、将其置于次要地位, 另外一方面这也是由于在地震响应的计算时附属结构的计算方法较为复杂造成的。在细部构件的设计时应当具有良好的连续性。

3 桥梁进行隔震设计的好处和重要性

3.1 桥梁隔震设计的重要性。

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指的是在桥梁建设时安装隔震器, 它可以使桥梁在水平方向上得到柔性支承, 这样就使水平方向上的周期延长, 另外还要安装阻尼器来,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桥梁的阻尼效应, 可以再地震发生时降低地震的作用。近些年, 国外一些发达国际在桥梁的隔震设计方面加强了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但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落后, 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且缺乏系统性, 主要一些方法大多采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果。

3.2 桥梁隔震设计的好处。

在桥梁的设计中加强隔震设计, 可以有效地改善和分解地震后的地震力在各结构支座间力的分布情况, 这样可以保护桥梁的基础部位, 同时对桥梁的上部结构可以有效地支撑和保护。在桥梁设计中的相关隔震设计可起到调节横向刚度的作用, 这样可以改善桥梁结构扭转平衡的问题, 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力。在桥梁设计中的上部结构时, 采用隔震减少甚至消除地震后桥梁的上下部结构出现的超出建设弹性范围的现象, 防止超出弹性范围后局部部位发生变形。在桥梁设计中进行隔震系统的设计, 可以取得比普通抗震设计更好的抗震效能, 这样就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 还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在桥梁的隔震设计中采用的隔震支座若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由于温度的变化或者其它的形变而发生变化, 它们的形变相对也较小, 这样就能为城市建设中高架桥梁设计中多跨连续梁桥的采用, 即减小伸缩缝的使用提供了方便。与那些未采用隔震设计的桥梁相比较, 采用了隔震设计的桥梁可以在经历了较大的地震后, 较容易地更换隔震设计和装置, 且维修的时间相对较短, 维修的费用也相对较低。

结束语

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是提高桥梁工程质量的重要方面, 虽然目前我国的隔震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 但我们应当科学地吸收和借鉴国外的一些技术经验, 完善我国国内桥梁设计中的隔震设计, 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韩鹏, 孟.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隔震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16) .[1]韩鹏, 孟.浅谈桥梁抗震设计方法与减隔震技术[J].山西建筑, 2009, (16) .

上一篇:乡镇公务员转正申请书格式下一篇:工作催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