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2024-05-05

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精选6篇)

篇1: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硕士就业压力最大

2011年06月14日08:22荆楚网-楚天金报我要评论(25)字号:T|T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日前发布了《2011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硕士学历人群感受就业压力最大。

就业、考研、出国深造、创业是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本次调查发现,59%的被调查者在毕业后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1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考研,21%的人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有4%倾向于出国,而有3%的人选择的是“等几年再说”。在各个学历层次的被调查者中,硕士学历的人群压力感受最为强烈,尤其是硕士的情绪指标最为突出,专科生与博士生的压力体验接近,都略低于硕士生,本科生的各项压力体验最低。

对于硕士生的压力体验始终居高不下的情况,负责本次调查的熊汉中博士认为,一方面可能因为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学历的社会需求越来越高,更多的人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或者“更容易找到工作”而走上了考研之路。这种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被考研”者自然产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够、动力不足等现象,因此就产生了明显的压力感;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硕士生的自我定位不清或过高,以为读了硕士就比本科生高了很多、强了不少,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找到工作甚至好工作,这种过高的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能力并无显著的提高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硕士生的压力感持续居高不下。

篇2: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刚刚见证了“最难就业季”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己也踏上了漫漫求职路。临近年底还没找到雇主的他们,现在的压力有多大?麦可思最新发布了2014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调查,发现七成未签约毕业生求职压力大;“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高9个百分点。

据了解,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27万人,毕业生总量压力进一步增大。而从2013年9月2日开始到11月8日的调查数据来看,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七成认为求职压力大。其中本科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最高,为72%,硕士和高职高专生认为求职压力大的比例均为68%。

通过对不同性别的毕业生求职压力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女硕士”和“本科男”的求职压力最大,分别为74%和73%。其中“女硕士”求职压力比“男硕士”(65%)高9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被调查的2014届未签约毕业生中,期待签约“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74%)和“国有企业”(71%)的毕业生压力最大,其后为“中外合资/外资/独资”(66%)、“民营/个体企业”(65%)。

篇3: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1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特点

1.1 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

2009年-2011年, 吉林农业大学每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2%以上, 研究生就业主要遍布省内外高校、科研单位、事业单位及各企业单位。

从整体就业来看 (图1-图3) , 就业去向是企业的走向趋于平缓上升, 而高校、科研以及其他事业单位的就业走向有略微下降。大部分硕士毕业生就业于企业。

1.2 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特点

1.2.1 就业流向趋势不合理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 大多数毕业生趋向于发达的沿海地区;从行业趋向上来看, 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倾向较大。

1.2.2 一次性就业率降低

在当前“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等招生分配制度的影响下, 毕业生在择业时呈现出“眼高手低”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一次性就业成功率。

1.2.3性别差异突出

现今倡导男女平等的社会, 在就业时仍然面临性别差异。男性毕业生的用人岗位数量远远多于女性毕业生。介于涉农工作岗位的特殊性, 男性毕业生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女性毕业生则面临就业岗位数量较少的尴尬局面。

2 就业压力下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多样化的思想动态

从目前岗位招聘的实际情况来看,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越来越理性, 追求的是“实用性”, 而不是学历上的“高消费”[3]。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严重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思想状况。而高等农业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多数来自农村, 家庭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年龄较大的压力、期望值与社会供需岗位脱节的就业压力, 使研究生产生种种抱怨和心理上的不平衡。

现实的就业难, 使得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产生多样化的现象。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钻研科研型

钻研科研型研究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按照研究生的培养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从生源上来看, 他们大多数属于科研型。

2.2 迫切就业型

部分学生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期为“避风港”———就业暂缓期。到处求职, 荒废了学业。从生源上看, 他们属于“躲避就业”型。

2.3 消极怠慢型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 “等、靠”的思想表现突出, 缺少就业的主动性。从生源上看, 他们属于“读研动机不明确”型。

3 兼顾就业压力与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多样化思想的策略

解决就业压力与研究生多样化思想的矛盾, 除了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宏观调控之外, 高等农业院校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革。

3.1 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纳入研究生必修课程。让学生懂得怎样规划与发展自己的事业。

3.2 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

就业难题日益凸显, 自主创业已被大力提倡。鼓励研究生结合专业知识, 开阔创业思路, 积极参加创业计划大赛, 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大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力度

大部分研究生在择业时, 显示出缺乏自信、意志薄弱、自我认识淡薄、就业情绪欠佳等特点,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就业心理素质不良。因此, 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适当加大就业心理素质指导力度是势在必行的。

结合吉林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可从两个方面努力:

(1) 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邀请知名心理学专家做讲座, 调节研究生的心态, 完善人格培养, 使广大研究生保持良好心态。

(2) 以“个例”为榜样, 激励、感染广大研究生

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 为广大研究生“现身说法”, 以身边的人、事来感染研究生, 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以成功的就业案例激励研究生自信地、主动地面对就业, 促使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顺利就业。

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是国家新时期、新时代的希望, 是农业科技创新的后备军, 如何减轻研究生就业压力, 对研究生思想进行正确疏导是当务之急。通过对硕士研究生就业特点的分析, 掌握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 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 为研究生就业打造一条长效、具有实际意义的发展之路。

摘要: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和各高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就业特点出发, 分析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 从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就业心理辅导等多角度出发, 提出兼顾就业压力与研究生多样化思想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压力,高等农业院校,硕士研究生,思想动态

参考文献

[1]郭少峰.今年硕士研究生扩招5%[N/OL]. (2010-02-07) [2011-12-30].

[2]贾玥, 赵世龙.研究生思想动态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

篇4: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九成人上网为“娱乐”与“分享”

90后不经常参与网络行动,尤其是网络抗议。数据显示,70.1%的90后从未响应过网络行动号召;此外,其对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大V等各类微博的@频率均是五大群体最低。

“娱乐”仍是90后上网的关键词,在微博上“记录生活”“分享心情”“消遣娱乐”的用户皆超过90%,均为五大群体同比例最高。90后社会心态也相对轻松,但其“生活压力感”“被剥夺感”却相对突出,57.5%的90后感受到生活压力,认为自己是“穷矮矬”“被剥夺者”的90后占群体总数24.6%,比例为五大群体最高。但90后仍然相信“梦想”和“希望”:数据显示,90后中仅有3.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幸福”。

80后优越感差,

最善于用互联网“做生意”

80后是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的代际群体,也最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其网络行动主要集中在个人经济利益上。所参与的“个人维权”频率为五大群体最高,对“公司企业”的抗议频率较大,近2.8%的80后对“公司企业”进行过网络抗议,这是70后相关比例的三倍。

80后对收入分配关注度较高,满意度却较低,34.5%的80后关注“收入分配”,但对现有收入分配表示满意的比例却为0。80后的“相对剥夺感”突出,6.6%觉得“不幸福”,45%表现出“不公平感”,36.4%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下”或“下”层,仅有14.5%有生活“优越感”。

70后热衷学习,

最容易出现“极端情绪”

70后是“情绪有点沉重,愤懑、进取的‘中坚一代’”。50.8%对改革开放表示肯定;但另一方面,70后对体制的评价却明显负面:50.2%的70后对体制持负面态度,其中,持“非常负面”态度的占6.4%,极端情绪出现的频率亦为五大群体最高。

70后用户不经常在微博上消磨“闲暇”时光,但热衷在微博上搜集资料进行学习,41.1%表现出自我提升的倾向。70后群体发布线下活动信息的频率也最高(14.0%),他们也是最支持网络言论的群体,支持比例高达96.7%。71.4%的70后具有良好的发展效能感,31.5%具有社会优越感,但同时也是负面社会情绪的主要持有者,51.2%表现出或强或弱的“不公平感”。

60后喜欢@网络大v,

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

60后在网络抗议中与其他微博账户互动最为频繁,其@意见领袖、政务微博、媒体微博、其他阶层微博的频率均居于五大群体之首。60后的网络“攻击性”较强,10.1%的60后曾经在微博中与他人进行“骂战”,是不同年代人中最高的。

尽管60后在网络抗议中表现如此活跃,但其却是五大群体中最不倡导“网络言论自由”的。数据显示,60后认为自己生活舒适安逸的比例最低(52.7%),但优越感却最强(42.3%),该数据在90后、80后、70后、50后群体中的比例分别为16.7%、14.5%、31.5%、10.7%。

50后关注网上的“社会议题”,

最关心“养老”

50后(及以前)的代际群体呈现“怀旧、闲暇却不优越的‘失落一代’”特征,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持“非常悲观”态度的人数占10.5%,这一比例在90后、80后、70后、60后群体中分别为0.0%、0.3%、0.6%、0.0%。

50后对社会议题的提及率、关注度较高,满意度最低,尤其表现在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议题上。同时,50后的生活安逸有余,优越不足:85.7%认为自己的生活稳定安逸,但只有10.7%表现出生活的优越感,除此之外,23.7%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50.0%感到“社会不公”。此外,相对年轻人而言,60后、50后及年龄更大的人群中,“有一点”不安全感的人数分别占到32.7%和43.1%,比例高于年轻群体。

(摘自《时代邮刊》)

篇5:压力最大的10类中国人

1、学生

精神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学生。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使得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名目繁多的考试,接连不断的模拟,使得学生苦不堪言。还有,补课、交费、好差班、文理科、做不完的作业,或高或低的名次……

2、教师

社会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教师。既要响应上面的号召实施素质教育,又要考虑家长的期望让学生在各级各类的考试中有较好成绩;既要教育管理好学生,让学生成才,又要掌握好惩诫的尺度,避免负面影响;既要吃饭穿衣做有血有肉的人,又要按社会舆论要求当精神上的“神”。

3、下岗工人

生活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下岗工人。吃饭要钱,穿衣要钱,孩子上学也要钱,可是,到哪儿弄钱呢?政府虽有不少照顾政策,但能落到实处的甚少。

4、婚外恋者

感情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婚外恋者。离婚还是不离婚,断绝与情人的交往还是继续下去,实在难断。想与情人长久,又舍不得家庭;想安心过日子,又放不下情人。难以取舍。

5、网民

健康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网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眼睛难受,颈椎难受,头难受,腰难受,赶上热天,屁股捂得也难受,白天要上班,只好牺牲睡觉时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可是如果不上网,那也不行,心里难受!

6、中年人

家庭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单位即使不是领导,也是“老革命”,事情不会少,难得有个双休日,孩子的爷爷要“常回家看看”,孩子的姥姥也要“常回家看看”,先去谁家,后去谁家,一定要考虑好,否则,两口子就要吵。

7、专业技术人员

学习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专业技术人员。为了提高学历,为了晋升职称,放弃休息时间,放弃娱乐活动,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参加继续教育,参加外语考试,写论文,写总结,费用基本自理,工作不能耽搁。

8、酒店老板

经济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大酒店老板。大酒店老板多数赚钱,不过,生意好的,都是靠公款吃喝,而单位吃饭,都是先签字,后付帐。光是有一笔启动资金装修酒店,提高规格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一大笔周转资金,否则干不下去。单位把酒店吃垮的事例已不止一个。

9、贪官

心理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贪官。权是好东东,可以生钱;钱也是好东东,可以买权。权大了,钱多了,总有点不踏实,怕纪检会找谈话,怕“双规”。晚上收受贿赂,白天还得大叫反贪。

10、烟民

综合压力最大的中国人是烟民。健康压力:“吸烟有害健康”天天看见;经济压力:每天都得有此项开销;家庭压力:老婆(或丈夫)孩子反对;社会压力:公众场合吸烟、随手扔烟头、随地吐痰会遭到大家反对,还有可能被罚款;心理压力:“烟友”在一起,不能“掉价”递低档的,为了省钱,只好躲在一边吸劣质烟,生怕被人瞧见。

篇6:硕士生就业压力最大

晨报讯 麦可思的一份针对全国大学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显示,在目前未签约的大学生中,薪资期待最低的人群,压力最大。

求职心理压力最大的人群是期待薪资最低的人群,这一点与被调查的届未签约硕士毕业生一致。调查显示,求职心理压力“很大”者占2011届未签约硕士生的`35%,求职心理压力“较大”者占31%.然而,期待薪资最高(即期待月收入大于3501元)的人群认为自己求职心理压力“很大”的比例也较高。对于这部分本科和高职毕业生来说,过高的期待薪资可能是缺乏信心基础,不理性带来了心理压力。

无论是总体水平或是高薪期待,硕士生的求职心理压力低于本科生,原因可能是硕士毕业生的薪资期待比本科生更有信心基础。被调查的2011届未签约硕士毕业生中对薪资的期待较高的,认为自己求职心理压力“很大”的比例较低。对于硕士毕业生而言,理性的期待薪资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就业竞争力越强,越容易有“待价而沽”的心态,所以其求职心理压力并不大。

调查显示,2011届未签约的本科生中,有实习经历者认为自己目前求职心理压力“很大”和“较大”的比例为63%,无实习经历者为70%.2011届未签约的高职毕业生中,有实习经历者认为自己目前求职心理压力“很大”和“较大”的比例为66%,无实习经历者为71%.

上一篇:团课培训学习鉴定表个人总结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免费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