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2024-05-18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通用7篇)

篇1: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寄扬州韩绰判官》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原文】

篇2: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词注释:

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至835年(大和九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指韩绰。一说指扬州歌妓。教:使,令。

箫:一种乐器。

作品译文:

青山隐约绿水悠悠长流,江南深秋草木还未凋零。

明亮月光映照二十四桥,你是否还在听美人吹箫?

【赏析】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创作背景: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篇3:《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一种解读

余秋雨有一次跟自己所带的研究生提及“风流”二字时说,唯有“魏晋风度晚唐诗”当得起“风流”二字。到了晚唐,唐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数将尽。在这个诗的朝代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时,因“小李杜”的出现,使得唐诗留下了最后一抹耀眼的余晖,“小李杜”对于晚唐诗坛的不可或缺,正如李白杜甫之于盛唐的重要。

杜牧的文笔我们不容怀疑,纵使其文字精警、文采斐然,如一曲《阿房宫赋》错彩镂金,绚烂至极,但他到底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最终仕途坎坷:他26岁中进士,十年幕府沉沦,到了不惑之年,才做了一任州官,之后心灰意冷,在青楼里聊遣悠悠岁月,也就有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慨。

《寄扬州韩绰判官》(判官——节度使属下幕僚,相当于后代师爷一类的人物),题目大意就是,寄给我亲爱的老朋友扬州韩绰师爷的一首诗。杜牧在扬州呆了近8年时间,也做幕僚。韩绰是他的同僚,杜牧还曾写过《哭韩绰》,可见两人友情甚笃。此时杜牧在不在扬州?不在。在千里之外,写诗代信。何以见得?“青山隐隐水迢迢。”迢迢,指山遥水远,距离遥远。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商隐“相思迢递隔重城”,似乎也在说,相思深远。江南有山有水,山清水秀,绰约多姿。山遥水长,却仍写着信,关系自然非同一般。

“秋尽江南草未凋”,此时虽已深秋,江南草木并未凋零,风光依旧旖旎,而不在江南的杜牧,自然是不堪所处环境晚秋的萧条冷落,草木早已凋落。于是,杜牧遥望江南,两相对照,格外眷恋着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了。

唐代的扬州怎样繁华呢?隋朝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使得扬州交通便利,富豪、盐商云集于此。过去文人骚客的愿望就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此后,扬州也就有“销金窟”之称,人们花钱如流水。杜牧在这里有过一段风流岁月,自然念念不忘。

杜牧之前就有许多文人诗词以多角度、多画面书写江南,比如“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的《忆扬州》)“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萧萧,人语驿边桥。”(皇甫嵩的《梦江南》)……

白居易念念不忘的,是白天的江南;皇甫嵩念念不忘的是江南雨夜,显得凄苦了些;而杜牧怀念江南,应该是月夜,此时最好。青山隐隐绰绰,月光如水,隐隐迢迢;二十四桥,神仙眷侣,情深意笃,吹笙弄箫。虽是艳情之事,却一点也不轻薄,似乎微微流露出当年“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喟。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姑且相信这传说是二十四美人桥的。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粉腮微鼓,轻启红唇,舒缓柔美的音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把传说二十四桥的传说和现实交织在一起,给人以一种错觉:月华如练,恍然觉得仙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在月桥上鼓瑟吹箫,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玉人何处教吹箫”,玉人,可理解为美丽靓白的姑娘,也可形容风流俊美的才郎。比如《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即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但啖,大汁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美姿仪,面如傅粉,大夏天吃热面条,面色如故,白里透红,真白,无需什么欧莱雅。

中唐的元稹在《莺莺传》中更直接用“玉人”借代张生:“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那晚唐杜牧之为什么就不能用“玉人”来调笑韩绰呢?何况还有一个“教”字。而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总不至于杜牧风流倜傥,而韩绰木讷少言,老老实实,见到女子就像体温计一样温度慢升吧。他也应是一风流俊雅的才郎。

诗中问候朋友近况方式有多种,比如:

你在他乡还好吗,要多吃饭。《古诗十九首》里就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不要亏待自己,多吃点)

诗的口吻,是调笑。什么关系的人才可以调笑?他们俩,应该是友情甚笃。重温友谊,也使人依约想象出,这对好友曾经一起在二十四桥“明月夜,教吹箫”。

至此,优美的境界已经不再是朋友调笑的本意,唤起的联想不再是风流才子的放浪生活,对于一个感性的诗人,在致命诱惑的秋季,唤起的是对江南的无限向往、一往情深。

他乡草木凋零,江南的秋天尚且如此令人神往,那江南明媚的春天呢?而此地草木凋零,穷山恶水,呕哑噪杂……想到这里杜牧一声叹息——唉,还是把诗先寄出去吧。

篇4: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

A.杭州

B.苏州

C.扬州

参考答案:

1.C

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篇5:寄扬州韩绰判官教学设计

读中悟情,寓情于景

一、教学内容:

《寄扬州韩绰判官》借江南之景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对扬州美丽风光和游乐生活的眷恋。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诗表现了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读古诗,想象诗中的景色,感悟作者对故人、故地的思念之情。

2、了解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古诗,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思念之情,体会“景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

四、设计理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课设计力图体现“以诵读为主线,以感悟为手段”的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中的语言,感悟作者对故人及故地的丝丝情愫。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辅助理解诗意,从而体会“景中蕴情,情于景中”的弦外之音。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扬州吗?扬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交流)扬州之盛,唐世艳称,所以,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与扬州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

2、通过读书,你有新发现吗? 生自由交流 预设:

1)读了课题,知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给在扬州作判官的韩绰的一首

2)从一个“寄”字,我读出了杜牧对朋友韩绰的思念之情。师:是啊,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一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你通过一个“寄”字,读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真会读书。看来,读诗就得字字推敲啊。再读课题。

3、你还从诗中那些地方也能读出作者对朋友韩绰的那份思念之情呢? A“青山隐隐水迢迢”一句:

1)“隐隐”足以说明作者距离这山的遥远,远到已经模糊看不清了;而这“迢迢”二字可以看出水的源远流长,作者借以暗示距离朋友很遥远。

2)对比阅读:把“隐隐”“迢迢”这对叠字换成单字,你觉得好不好? 3)谁来读好这一句诗? 教师小结: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作者此刻心中的无限情思吧。齐读这一句。

B“秋尽江南草未凋:”一句: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交流

预设:“秋尽”说明已经是晚秋了。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

2)这一句诗老师觉得是多余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交流 预设: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知道杜牧当时是被调到北方任职。北方的晚秋时节,秋风四起,树叶已经飘落,给人一种萧条之感。而此时的江南风光依旧。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就是因为心理上已经有了强烈的反差。由于环境的对比,让诗人更加思念故地的朋友。所以,这一句不多余。

3)从这句话中,你还读出了什么?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来辅助理解。

生自由交流 教师小结:

“草未凋”与“青山”、“绿水”组合在一起,正突现了江南之秋明丽高远,生机勃勃的特征。诗人非常怀念繁华的旧游之地。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辅助理解诗意,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这两句实为写景,但景中却浸透着作者的丝丝情愫。让我们带着那份沉甸甸地思念故友、思念故地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

4、古诗写到这里还没有提到“韩绰”,是不是跑题了? 生自由交流 预设: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1)通过查资料可知: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

2)这句诗的意思就是说,在那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时此刻,韩绰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伎倡们吹箫作乐、流连忘返呢? 教师小结:

这幅用回忆想像织成的月明桥上教吹箫的生活图景,不仅透露了诗人对扬州繁华景象,令风流才子们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怀恋,而且借此寄托了对往日旧游之地的思念,重温了彼此同游的情谊;既含蓄地表现了对友人的善意调侃,又对友人现在的处境表示了无限欣慕。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这后两句。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整首诗,真可谓景中蕴情,情于景中。这两句诗意在渲染山青水秀、草木常绿的江南清秋景色,正是要为下两句想像中的生活图景提供美好的背景。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让我们带着这份对朋友、对故地的深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齐读。

六、板书设计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景)

篇6: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作者简介

杜牧(803一852),唐朝诗人,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中唐德宗(李适[kuo])时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佑的孙子。文宗(李昂)太和H年(828)中进士曾多年在地方官署中当幕僚,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他祖父留下的樊川别墅中,因号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研究各种现实问题和历史经验,25岁那年写下有名的《阿房宫赋》。

篇7: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上一篇:大学部门期末总结下一篇: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