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2024-05-07

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通用9篇)

篇1: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知道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关系。

3.知道分子间的作用力和一些宏观解释。

【知识再现】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体积很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 m.

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V是 ,S是水面上形成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

3.分子质量很小,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

4.分子间有空隙.

5.阿伏加德罗常数:1 mol的任何物质都含有相同的粒子数,这个数的测量值NA= 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二、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 .

2.布朗运动: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悬浮在液体中的 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运动越 ;温度越高,运动越 .布朗运动不是液体分子的运动.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和,合力叫分子力.

2.特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增大而减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变化更。

知识点一微观量与宏观量关系的计算

微观量与宏观量间的关系,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联系的桥梁。解题时应抓住宏观量中的质量、体积、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分子数目等,微观量中的分子质量、分子大小(体积与直径),气体问题一般用正方体模型,固体、液体分子一般用球模型。

【应用1】( 07南京调研)铜的摩尔质量为 ,密度为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kg铜所含的原子数是

B.1m3铜所含的原子数是

C.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

D.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是

导示: 1kg铜的量为 ,原子数是 ,A错。1m3铜质量为 ,摩尔数为 ,原子数是 ,B错。1摩尔铜原子的质量是M,1个铜原子的质量是 ,C对。1摩尔铜的体积为 ,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 ,D对。故本题选CD。

物质密度等于质量与体积之比,也等于摩尔质量与摩尔体积之比。摩尔质量为分子质量的6.02×23倍。摩尔体积为分子占据体积的6.02×23倍。

知识点二布朗运动的理解

布朗运动是花粉小颗粒的运动,它体现了分子运动的特点,不是分子运动。由于分子运动,对花粉小颗粒产生随机的碰撞,这种不平衡,使得花粉小颗粒运动起来。

【应用2】(08镇江调查)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花粉,追踪某一个花粉颗粒,每隔 10s 记下它的位置,得到了 a 、b 、c 、d 、e 、f、g 等点,再用直线依次连接这些点,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这些点连接的折线就是这一花粉颗粒运动的径迹

B.它说明花粉颗粒做无规则运动

C.在这六段时间内花粉颗粒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D.从 a 点计时,经 36s ,花粉颗粒可能不在 de 连线上

导示: 花粉颗粒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10s内的径迹是复杂的,这些点连接的折线不一定是这一花粉颗粒运动的径迹,A错。它只能说明花粉颗粒做无规则运动,B正确。六段时间的位移大小不等,所以花粉颗粒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不等,C错。从d点再运动6s时间,花粉颗粒可能不在 de 连线上,体现花粉颗粒运动的无规则性,D正确。故选BD。

知识点三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势能

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与引力,它们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斥力减小得快。斥力与引力的合力为分子间的作用力,又分别表现为斥力和引力。所以这里的`概念容易引起混淆。

【例3】(07新乡调研)当分子距离r=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恰好平衡,若使分子间距离从r1逐渐变为r2,(r0

A.分子间的引力比分子间的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B.分子间的引力比分子间的斥力减小得快,分子力减小

C.分子间的斥力比分子间的引力减小得快,分子力增大

D.分子间的斥力比分子间的引力减小得快,分子力减小

导示: 当分子距离r=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距离再增大时,表现为引力,斥力减小得快,但分子力减小,ABC错,D对,故选D。

讨论分子间斥力与引力时,应区别斥力、引力和作用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距离段上的特点。

类型一分子力与宏观力的关系

与分子力特点有关的习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判断对分子力特点的描述是否正确.二是利用分子力特点研究分子力做功,分子的加速度.三是与实际相关联的问题.要正确分析这些问题,必须准确把握分子力的特点,熟知分子间斥力、引力及合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规律.应弄清楚是分子力原因还是其它力作用的结果,切不可见了相斥、相吸就与分子力联系.

【例1】如图所示,使玻璃板的下表面与水接触,再向上用力把玻璃板缓慢拉离水面,当玻璃板离开水面时 ( )

A.玻璃板只受重力和拉力作用,所以对玻璃板的拉力与玻璃板的重力大小相等

B.因为玻璃板的下表面附着了一层水,所以对玻璃板的拉力比玻璃板的重力稍大一些,大的值与这层水的重力相当

C.玻璃板受重力、拉力和浮力作用,所以对玻璃板的拉力小于玻璃板的重力

D.玻璃板离开水面时,水层发生了分裂,为了克服大量水分子间的引力和大气压力,拉力明显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导示:本实验中,弹簧秤的拉力明显大于玻璃板的重力。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璃板离开水面时,水层发生了分裂,为了克服大量水分子间的引力和大气压力而产生的。答案D。

宏观力现象往往与微观分子间的作用力有关,例如固体抗压、抗拉等,是由分子力而产生的,而气体的压强则是由分子无规则运动而产生的。

类型二估算题的解题思路

估算题解题时,要抓住对应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建立要近似的模型,列出相关等式来求解。

【例2】将0.01mol的香水散在12×7×3.5m3的教室空间,那么每立方米空间有多少个香水分子?

导示: 香水分子的总数为:0.01×6.02×1023个,每立方米空间有 个香水分子。

在宏观环境下计算出的微观量,其数值是一个较大的值,这也是粗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之一。

类型三宏观现象与微观理论的对应关系

【例3】将下列实验事实与产生的原因对应起来。

导示: 水与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则A与e对应。固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B与d对应。细绳不易被拉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C与c对应。糖在热水中溶解很快

是因为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D与b对应。冻食品也会变干是因为固体分子也在不停地运动,E与a对应。

1.(07靖江联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知道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

B.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C.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越大,布朗运动越明显

D.吸热的物体,其内能一定增加

2.(07广东普宁)一艘油轮装载着密度为9×102kg/m3的原油在海上航行。由于故障而发生原油泄漏。如果泄漏的原油有9t,海面上风平浪静时,这些原油造成的污染面积最大可达到( )

A.108m2 B.109m2 C.1010m2 D.1011m2

3.(07启东)在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中,已经油的摩尔质量为M,密度为ρ,油滴质量为m,油滴在液面上扩散后的最大面积为S,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以上各量均为国际单位.则 ( )

A.油滴分子直径d=

B.油滴分子直径d=

C.油滴所含分子数n=

D.油滴所含分子数n=

4.如图所示,设有一分子位于图中的坐标原点O处不动,另一分子可位于x 轴上不同位置处。图中纵坐标表示这两个分子间分子力的大小,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斥力和吸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e为两曲线的交点,则( )

A、ab表示吸力, cd表示斥力,e点坐标可能为10-15m

B、ab表示斥力, cd表示吸力,e点坐标可能为10-10m

C、ab表示吸力, cd表示斥力,e点坐标可能为10-10m

D、ab表示斥力, cd表示吸力,e点坐标可能为10-15m

篇2: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 知识精解

一、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如氧分子、水分子等。

各种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分子组成的,分子有多大呢?(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

如果把分子看作球形的,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个埃(1=10-10m),氧分子大约为3埃,质量约为5.3×10-23克。

(2)宏观物体中分子数非常多。

例:如果把1克蔗糖(含1.8×1021个分子)放入洪泽湖中(正常蓄水31.3亿m3),均匀之后,取1cm3的湖水,其中仍有蔗糖分子56.5万多个,这糖水还甜吗?

(3)分子之间有空隙. 演示一:酒精和水的混合.

取一根玻璃管中放一半水,再放一半加颜色的酒精,用手堵住管口,来回倒置几次,总体积的高度下降1厘米多。

分析:由于分子间有空隙,在酒精与水混合的过程中,有些酒分子进入了水分子的空隙中,有些水分子也进入酒精分子的空隙中,这一实验证明了水分子、酒精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的运动

问:若上面的实验不把玻璃管来回倒置,而是静放一段时间后,有色的酒精分子会运动到水中,——液体的扩散

如图,在冷、热两杯水中放一滴蓝墨水,现象1:过一会儿水就变蓝了.——说明液体分子在运动。

现象2:在热水变式比冷水快——说明液体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请举出气体运动的例子吗?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装置如图:过一会儿,在上面的瓶中有明显的棕色. 问:这说明了什么?

这两种气体的混合,不是重力等外来的作用,而是分子本身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扩散:两种不同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水变色——液体扩散、气体的混合叫做气体扩散,固体之间也有扩散现象 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物体里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的作用(1)分子间有引力.

分子既然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着,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固体分散成一个个分子呢?原来分子间有很大的引力,要想分开固体,必需克服分子间的引力才行.

演示三:铅块分子引力实验。装置如图. 在铅块下可挂多个50克砝码.

问: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很大的引力.(2)分子间有斥力.

若要压缩固体,减小分子间的空隙,是十分困难的,如压缩粉笔,比分开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若分子距离很近时,分子间斥力就显示出来,要使分子靠得更近,必须克服分子间的斥力才行.

(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何时表现为引力,何时又表现为斥力呢? 说明:

①平衡位置r=r0;

②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表现为引力; ③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小于斥力,表现为斥力.

④当r>10倍分子直径时,分子间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没有作用力了.

分子大小,肉眼看不见

分子运动论 物质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分子数目多 的内容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扩散现象

很难分开——表现引力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很难压缩——表现斥力

 经典例题

【例1】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将盐放入水中,能使水变咸,这是 现象,这一现象表明。

【例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由于。

【例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拉断铁丝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C.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 D.磁铁能吸引铁钉 【例4】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的是()。

A.铁棒折断后不能自然对接在一起 B.固体很难被压缩

C.气体容易被压缩 D.磁铁与磁铁之间有时相互排斥 【例5】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分子间存在着一个平衡位置,在此位置时分子间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 B.当物体被压缩时,分子间只有斥力 C.当物体被拉长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D.分子间的斥力和引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

【例6】一根钢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

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 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 【例7】将红墨水滴人清水中,会使整杯清水变红,这是由于()。

A.水流动的结果 B.分子不停地运动的结果 C.分子间有引力的结果 D.分子间有斥力的结果 【例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阳光下看到灰尘飞舞。

B、经过面包房子,闻到阵阵奶香。C、牛奶中放入砂糖,牛奶变甜。

D、鸭蛋裹上混有食盐的泥巴,过一段时间变成咸蛋。★解析

【例9】把两块表面刮净的铅压紧,它们便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mm深,这属于 现象,它表明固体分子也在。

【例10】两块纯净的铅压紧后会结合在一起,而将一块打破的玻璃细心地按原样拼凑,且施加一定的压力,结果并不能合成一块,其原因是()。

A.玻璃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对接处玻璃分子间距离较大,引力很小 C.玻璃一旦破了就相互排斥 D.玻璃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 【例11】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大气压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缘故 B.大气压强是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缘故

C.大气压强是由于器壁附近分子的引力和斥力同时作用的结果 D.大气压强是由于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器壁的结果

【例12】橡皮筋被拉长时,橡皮筋的()。A.分子间引力增大而斥力减小

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大于引力 C.分子间距离增大,密度减小

D.分子运动的速度减小,对外表现为引力

【例13】为什么拉断一张纸所用的力比撕破同一张纸所用的力要大?

 课堂练习

1.物质是由 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的 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现象。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4.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

5.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6.将10ml的水与10ml的酒精相混合,混合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20ml,这表明()。

A.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B.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C.分子之间有空隙

D.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7.关于分子间的作用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就不存在作用力

B.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引力 C.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时的距离时,分子间只有斥力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固体、液体、气体分子间的距离由小到大的顺序是()。A.固体、液体、气体 B.气体、液体、固体 C.固体、气体、液体 D.液体、固体、气体 9.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分子间的引力增大,斥力减小 B.分子间的斥力增大,引力减小 C.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增大

D.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引力大于斥力

10.一根纱线容易拉断,—根铜丝不容易拉断,这一现象说明()。A.纱线分子间不存在引力,铜丝分子间有引力 B.纱线分子间的引力比铜丝分子间的引力小 C.纱线分子间有斥力,铜丝分子间不存在斥力 D.纱线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铜丝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11.气体容易被压缩,是因为()。

A.气体分子间没有作用力 B.气体分子间隙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

C.气体分子间的引力大 D.气体分子之间没有斥力

 课后作业

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 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

3.将煤堆放在墙角处一段时间,发现涂在墙角处的石灰变黑了,这是 现象,它说明了固体物质的分子也是。

4.分子间既有 力又有 力。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r0时,力起主要作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5.关于扩散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现象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6.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久打扫房间时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水中放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

7.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8.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9.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食盐在水中溶化,水变咸了 B.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上升 C.水从高处流到低处 D.扫地时灰尘飞扬

10.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运动的是()。

A.箱子里放几颗樟脑丸,过几天整个箱子里都充满樟脑味 B.在楼下,能闻到楼上人家的饭菜香味 C.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了 D.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灰尘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不仅发生在气体之间,液体之间、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很小 C.扩散现象表明分子间是有空隙的

D.扩散现象表明分子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

 课堂小结

 课外阅读

布朗(Robert Brown,1773~1858年),英国植物学家。1773年12月21日生于苏格兰蒙德罗斯。

分子动理论:人类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出现了物质的微粒结构的思想。德谟克利特等人曾想象物质是由不可再分割称之为“原子”的粒子组成,并认为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直到17、18世纪期间,随着热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探讨热现象的本质,出现了分子动理论的学说。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是:(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布朗运动: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线度~10-3毫米)表现出的永不停止的无规则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首先发现花粉颗粒所做的这种运动。以后,人们发现在温度均匀、无外力作用的流体中都能观察到这类微粒的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微小颗粒受到它周围液体(或气体)分子碰撞作用的不平衡性而引起。实验观察到:颗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篇3:“分子动理论”一题引发的思考

在教师教学用书上, 答案是这样的:根据铜的密度ρ=8.9×103kg/m3, 铜的摩尔质量为6.4×10-2kg/mol, 可知1m3铜的分子数是

假设铜原子为球形, 其直径为d, 则1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大约为d3。由此nd3=1, 铜原子直径

这道题引发了笔者的一系列思考:

一、这样解答不容易被学生理解

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 学生最快乐的莫过于学习过程中的顿悟, 学生在学习时的成功预期和成功体验非常重要, 所以构建一个让学生最快理解的解题过程也很重要。上述的解答方式并不是最快的方式, 学生不易理解。因为作者调查后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先求出摩尔体积, 再计算原子体积, 最后估算原子直径。

二、可用球体体积公式, 清晰建立模型

在用上述方法解答此题的过程中, 书中估算时, 没有用球体体积公式, 而用的是立方体公式, 笔者认为不妥, 这样可能会使学生混淆模型, 搞不清楚应该如何求解。笔者认为解答应如下:

三、可以尝试一题多解, 给学生搭设台阶

在学生掌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 再试问学生有没有别的方法, 运用一题多解, 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给学生搭设台阶, 用教师教学用书所用的方法解答, 但解答过程中估算分子直径应该仍然用球体体积公式, 这样更符合题意, 让学生思路更为清晰。解题过程如下:

①1 m3铜的分子数怎样表示?

21个铜原子的体积是多少?

3把铜看成球体, 铜原子直径是多少?

四、融入心理学知识, 打造高效、愉悦课堂

笔者发现在学习之前, 有个别的学生已经放弃对此题的研究。所以, 从心理上让他们接受就是学习的第一步。

现在, 几乎每个中国家庭, 家长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勤奋和上进的学习态度, 但是等孩子上了高中, 还是有很多孩子因为懒惰而放弃了学习, 尤其是放弃了物理学科。作者认为可以用一个心理学名词来解释这种现象, 那就是“习得性无力感”。学生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失败之后, 产生学习物理的无力感, 因而对物理学科产生厌烦的情绪, 造成一些容易的问题也变成了心理上无法克服的“难题”。所以, 上课之前教师就能创造一个轻松和愉悦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有了好的情绪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 反应和记忆也会加快。笔者有以下做法。

1.把课堂上的压力和焦虑转化成身体蓄势待发的动力

爱因斯坦说:你能看到什么, 取决于你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理论。很多学生在高考的强大压力下, 有很严重的焦虑情绪, 而这些学生又把高压力和高焦虑仅仅限制性的认为是负面的情绪问题, 实际上这种状态下人的精神和身体都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为我们快速思维和产生灵感以及顿悟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能让学生从压力和焦虑中走出来, 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

2.利用深呼吸的方式来克服课堂“走神”问题

课前经常练习深呼吸可以降低焦虑的程度, 所以掌握深呼吸的方法对于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 提示学生慢慢地吸气和吐气。作为教师, 要耐心地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其寻找保持注意力的方式。

3.激励学生高效学习的情绪状态

高效的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情绪状态, 学生要能获得一种宁静、轻松、振奋、积极、情不自禁思考的情绪状态, 学习一定会充满热情, 取得令人振奋的效果。对于上面的这道题, 笔者发现通过让会做的同学出填空题, 不会做的同学以这种思维方式引导着解题, 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和状态。同学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也相应形成。

4.把知识表征到清晰、牢固、精细

学生把压力转化成动力, 把热爱、着迷物理的情绪转化成实际的行动, 才会在物理学科投入大量的热情和专一的精力, 才能在头脑中反复思考每个知识点, 把知识表征得清晰、牢固、精细。

虽然“分子动理论”这道题是物理教学之中微小的一角, 但是从这道题所折射出的思考是非常多的。在学生解题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知识储量是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次才是如何解这道题, 如何提高能力。只有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状态和对知识形成清晰、准确、牢固、精细的表达, 才有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来, 才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

摘要:在高中物理选修3-3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模式还没有脱离固有的力学思维, 使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变成了难点。在课堂上,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点拨和提示, 促使学生形成高效的思维模式。作者通过对“分子动理论”一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在物理教学的细节上提高突破难点的成功率, 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细节上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高效学习。

篇4: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总复习中继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这是因为:其一,四年的化学课程学习,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化学知识。知识是探究的依据。没有知识或知识贫乏,探究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进行。其二,探究是在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中学六年的学习,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这就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三,探究是一种细致、艰苦的劳动,它以坚定的意志、信心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基础。那么,在复习基本理论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

一、联想与总结

探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使思维朝着前向、逆向、纵向、横向流动,从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构成对事物的立体式认识。

复习基本理论既要紧扣教材,又要避免单纯的逐章重复教材。应该对中学化学中的基本理论融会贯通地联想和总结。总结能使学过的分散性、单一性的知识向结构化、系统化、规律化的知识过度。

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相近联想是探究的基本形式之一。由基本理论的复习联想到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等描述为主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又可以用基本理论统帅全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复习强弱电解质时,首先总结对比:强弱电解质结构、电离过程、电解产物、溶液中微粒种类、电离度、电离方程式书写等方面的区别。其次发动学生广泛联想:初三做电解水的实验时为什么往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还可以加什么物质?石炭酸为什么不能使指示剂变色?碳酸能与哪些盐类反应,产生哪种新的酸?碳酸与苯酚钠或偏氯酸钠反应时为什么生成碳酸氢钠,而不是碳酸钠?如此总结、联想,可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对比与归纳

探究还包括对密集知识和技能的归纳、优选,从众多零乱的知识中除去糟粕,保存精华并归纳出规律。

总复习时,围绕某一课题,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归纳。如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拟定“确定未知元素的方法”这一专题进行归纳,学生总结出:由该元素离子结构与稀有气体原子结构关系确定未知元素;由原子或离子电子层排布特点确定未知元素;由原子或离子不成对电子、成对电子个数确定未知元素;由原子或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关系确定未知元素;由族序数、周期数关系确定未知元素;由物质性质确定未知元素;通过计算确定未知元素等等。另外,还可以围绕“平衡理论解题思路”、“物质两性的原因及种类”、“酸式盐的电离、生成、性质”等专题进行总结。每个专题的归纳既是知识系统总结的过程,又是兴趣激发、思维独创性提高的过程。

三、争论与辨析

探究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所以,总复习时要再现学过的知识,更主要的需要展现师生的思维过程。由一个学生探究过程和成果,引导、激励全体学生的探究。争论和辨析是师生每个人在众人面前展现探究程序的极佳方法。教师要做激发争论的有心人,积极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景。如: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老师首先提出,实验室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取氯气,为什么用浓盐酸,改用稀盐酸行吗?二氧化锰改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可以吗?这些问题讨论后,可以继续追问同学:乙醛遇到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能否褪色?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了锻炼。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通过争论和辨析,加以实验,最后得出一致看法。

四、质疑与探索

对已知事物敢于质疑,是构成探究品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大胆质疑才有可能产生超出课本的独创性见解,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如:复习电解质概念,书中给的是:“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有的同学提出此概念不准确,应为:“溶于水或熔化状态下能自身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

不仅要质疑,还要勇于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很多同学对于盐的水解、卤代烃、酯、二糖、多糖、蛋白质等的水解进行探索,发现:①水解的实质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的过程;②水的电离过程吸热,所以以上几种物质的水解都需加热;③酸或碱对某些物质的水解应有催化作用。

探究能力是由已知迅速探求未知的能力,是一种开发力,是终身受益的能力。因而,总复习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高考题目,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篇5: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3、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

4、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

红墨水、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引入新课

物质由分子所组成,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空隙。物体内部的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它们是否会发生运动?

二、新课教学:(一)分子运动吗? 活动1:

收集分子运动的实验证据:

如果将红墨水滴在水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水中扩散开来,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说明分子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的运动着。(填写课本)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做为分子是运动的证据?

讨论后可能进行如下回答。

① 烧好的菜一端上桌,香气扑鼻。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② 将糖块投入到水中,糖块会溶化,说明糖的分子在运动。

③ 在桂花树下可以闻到桂花的芳香,说明气体的分子在运动。

④ 放在衣柜中的樟脑丸时间长了会变小甚至消失,说明分子在运动。

得出如下结论: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做着无规则的运动。

(二)温度对对分子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提问:一切物体的分子无规则的运动的快慢是否不变?

活动2:.如果将红墨水分别滴在冷水和温中,会有怎样的现象?要求学生注意观察。

现象:发现红墨水在温水中扩散快,不一会儿,整个杯中的水都变红了。

提问:这样的现象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呢?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实可以作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的证据?(讨论后回答)。

(三)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提问:小男孩说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却不是一盘散沙?

猜想:很可能是因为分子之间有吸引力的作用。

活动3 :支持分子间存在吸引力的证据:

(1)会收缩的液膜

思考:是谁把棉线拉过去的?

(2)要求学生猜测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它们会粘在一起吗?(强调要将表面刮到光滑,且要用力挤压。)再将下面挂上个砝码也不会掉下来。

现象:看到两个铅块粘到了一起。

结论:分子间的确存在着相互的吸引力。

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讨论后回答如下)

① 一根钢条要将其拉伸是十分困难的,这说明钢的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两滴小水珠遇到一起就会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珠。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斥力。

提问:既然分子间存在引力,那么物体就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是为什么一般的物体都很难压缩呢?如铁块。

活动4:不听话的活塞

现象:水很难压缩。

结论:那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同时,还存在着斥力。

小结: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引力和斥力。

(四)固、液、气三态的分子

1、课本:仔细阅读课本,完成如下表格的填写。

2、阅读后完成表格余下部分的填写。教师再做总结。

(五)小结:

篇6:高三化学分子动理论教案

1.使学生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结构模型及其性质的一般特点

2.使学生理解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4.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篇7:气体分子动理论

知识目标

1、知道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2、知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分子速率按一定规律分布,这种规律是一种统计规律.

3、知道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能力目标

通过用微观解释宏观,提出统计规律,渗透统计观点,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气体分子定律以及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尤其是统计规律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建议

用微观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应从实际出发,通过模拟和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统计规律的意义.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并解释气体的实验定律是本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总体设计

1、教师应借助物理规律和课件展示,准确讲解,注意启发点拨,以学生自己讨论归纳.

2、学生应积极思考、认真观察、参与讨论、总结规律、解释现象.

教师通过动画模拟引入微观对宏观的解释、渗透统计思维,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分析特点,总结统计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体压强的产生和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2、难点:用统计的方法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3、疑点

(1)气体分子运动与固体、液体分子运动有什么区别.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4、解决办法

用小球模拟分子碰撞器壁,联系实际,从实例出发理解气体压强的产生机理,并分析影响气体压强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条件允许,可以播放动画进行模拟演示)

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①气体分子间距较大

②气体分子充满整个容器空间

③气体分子运动频繁碰撞

④气体分子向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分析气体分子运动特点及联系实验得出:

①气体分子间距大,作用力小(可认为没有),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形态和体积(由容器决定).

②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

③速率分布是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其速率分布与分子数的关系如图所示.

2、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就对器壁产生一个持续的均匀的压强.器壁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

例如:雨滴撞击雨伞的例子.

再比如:用一小把针刺手心,当针刺的频率很高时,手心的感觉就不是痛一下,而是成为一种连续的均匀的痛感了.

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分子的平均功能有关.经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

为气体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E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1)玻意耳定律

(2)查理定律

(3)盖・吕萨克定律

4、总结、扩展

(1)气体分子运动有什么特点?

(2)气体的压强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

(3)怎样从微观的方法解释气体三实验定律?

5、板书设计

五、气体分子动理论

1、气体分子运动特点

2、对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3、对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教学设计示例参考

气体实验定律的微观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并能知道气体的压强、温度、体积与所对应的微观物理量间的相关联系.

(2)能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三个气体实验定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维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用气体分子动理论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气体压强的微观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它需要学生对微观粒子复杂的运动状态有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具

计算机控制的大屏幕显示仪;自制的显示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计算机软件.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先设问: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1)气体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认为气体分子除相互碰撞及与器壁碰撞外不受力作用,每个分子都可以在空间自由移动,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分子可以充满整个容器空间.(2)分子间的碰撞频繁,这些碰撞及气体分子与器壁的碰撞都可看成是完全弹性碰撞.气体通过这种碰撞可传递能量,其中任何一个分子运动方向和速率大小都是不断变化的,这就是杂乱无章的气体分子热运动.(3)从总体上看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因此对大量分子而言,在任一时刻向容器各个方向运动的分子数是均等的.(4)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是按一定规律分布,呈“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规律,且这个分布状态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平均速率会增大.

今天我们就是要从气体分子运动的这些特点和规律来解释气体实验定律.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气体压强微观解释的教学

首先通过设问和讨论建立反映气体宏观物理状态的温度(T)、体积(V)与反映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状态物理量间的联系:

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对确定的气体而言,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有关,温度越高,反映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 )越大.

体积影响到分子密度(即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分子总数N是一定的,当体积为V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与体积V成反比,即体积越大时,反映气体分子的密度n越小.

然后再设问:气体压强大小反映了气体分子运动的哪些特征呢?

这应从气体对容器器壁压强产生的机制来分析.

先让学生看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器壁产生压强的机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如图1所示的图形:

向同学介绍:如图所示是一个一端用活塞(此时表示活塞部分的线条闪烁3~5次)封闭的气缸,活塞用一弹簧与一固定物相连,活塞与气缸壁摩擦不计,当气缸内为真空时,弹簧长为原长.如果在气缸内密封了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于在任一时刻气体分子向各方向上运动的分子数相等,为简化问题,我们仅讨论向活塞方向运动的分子.大屏幕上显示图2,即图中显示的仅为总分子数的 ,(图中显示的“分子”暂呈静态)先看其中一个(图2中涂黑的“分子”闪烁2~3次)分子与活塞碰撞情况,(图2中涂黑的“分子”与活塞碰撞且以原速率反弹回来,活塞也随之颤抖一下,这样反复演示3~5次)再看大量分子运动时与活塞的碰撞情况:

大屏幕上显示“分子”都向活塞方向运动,对活塞连续不断地碰撞,碰后的“分子”反弹回来,有的返回途中与别的“分子”相撞后改变方向,有的与活塞对面器壁相碰改变方向,但都只显示垂直于活塞表面的运动状态,而活塞被挤后有一个小的位移,且相对稳定,如图3所示的一个动态画面.时间上要显示15~30秒定格一次,再动态显示15~30秒,再定格.

得出结论:由此可见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对器壁连续不断地碰撞所产生的.

进一步分析:若每个分子的质量为m,平均速率为v,分子与活塞的碰撞是完全弹性碰撞,则在这一分子与活塞碰撞中,该分子的动量变化为2mv,即受的`冲量为2mv,根据牛顿第三定律,该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也是2mv,那么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分子与活塞碰撞多少次,活塞受到的总冲量就是2mv的多少倍,单位时间内受到的总冲量就是压力,而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就是压强.由此可推出:气体压强一方面与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有关,另一方面与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受到的碰撞次数有关.对确定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而言,每次碰撞的平均冲量,2mv由平均速率v有关,v越大则平均冲量就越大,而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碰撞的次数既与分子密度n有关,又与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分子密度n越大,v也越大,则碰撞次数就越多,因此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气体压强的大小由分子的平均速率v和分子密度n共同决定,n越大,v也越大,则压强就越大.

2、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验三定律

(1)教师引导、示范,以解释玻意耳定律为例教会学生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验定律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简易符号表述形式.

范例: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玻意耳定律.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其分子总数(N)是一个定值,当温度(T)保持不变时,则分子的平均速率(v)也保持不变,当其体积(V)增大几倍时,则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变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因此气体的压强也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反之若体积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则压强增大几倍,即压强与体积成反比.这就是玻意耳定律.

书面符号简易表述方式:

小结:基本思维方法(详细文字表述格式)是:依据描述气体状态的宏观物理量(m、p、V、T)与表示气体分子运动状态的微观物理量(N、n、v)间的相关关系,从气体实验定律成立的条件所述的宏观物理量(如m一定和T不变)推出相关不变的微观物理量(如N一定和v不变),再根据宏观自变量(如V)的变化推出有关的微观量(如n)的变化,再依据推出的有关微观量(如v和n)的变与不变的情况推出宏观因变量(如p)的变化情况,结论是否与实验定律的结论相吻合.若吻合则实验定律得到了微观解释.

(2)让学生体验上述思维方法:每个人都独立地用书面详细文字叙述和用符号简易表述的方法来对查理定律进行微观解释,然后由平时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口述,与下面正确答案核对.

书面或口头叙述为:一定质量(m)的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体积(V)保持不变时,其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也保持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也增大,则气体压强(p)也增大;反之当温度(T)降低时,气体压强(p)也减小.这与查理定律的结论一致.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3)让学生再次练习,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盖・吕萨克定律.再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详细表述和符号表示,然后让物理成绩为中等的或较差的学生口述自己的练习,与下面标准答案核对.

一定质量(m)的理想气体的总分子数(N)是一定的,要保持压强(p)不变,当温度(T)升高时,全体分子运动的平均速率v会增加,那么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n)一定要减小(否则压强不可能不变),因此气体体积(V)一定增大;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同理可推出气体体积一定减小.这与盖・吕萨克定律的结论是一致的.

用符号简易表示为: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确了气体状态参量与相关的气体分子运动的微观物理量间的关系着重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认识到气体对容器壁的压强是大量分子连续不断地对器壁碰撞产生的,且由分子的平均速率和分子密度共同决定其大小.

2、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用气体分子动理论的观点来解释气体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五、说明

1、本节课设计用计算机模拟气体分子对器壁碰撞而产生压强是为了使学生有一点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想象,其中有两点需要说明,一是弹簧的形变(活塞的位移)说明活塞受到了压力,二是图中所示的“分子”数只是示意图,其“大量”的含义是无法(也没必要)用具体图形表示.

2、本节课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验定律的侧重点在于教会学生“解释”的方法,它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又由微观到宏观的有序而又严密的推理.因此对三个定律解释方式是先教师示范,讲清方法,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体验,最后反复练习,熟练掌握.既采用详细表述又用符号简易表示,其目的也是为了训练学生既严密又简练的逻辑思维.

篇8: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篇9:初二物理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扩散现象;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2、过程与方法

(2)在根据宏观现象推理分子微观运动的过程中,感受推理和建模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激发探索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分子动理论。

三、教案示例

(一)引入

1.视频2:铁块可以不断被分割,直至小铁屑。问题:铁屑是否能再分割?

(二)新课 2.分子

⑴ 物质的性质

铁能导电,也能被磁铁所吸引,这些都是“铁物质”的性质,不管是大铁块还是小铁屑都具有这样的性质。⑵ 分子

如果将铁屑再分割成最小的微粒,而铁的性质不变,那么这种最小的微粒叫做分子。⑶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通过动画模拟演示分子模型,认识分子非常小。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极小,包括了质量小和体积小。分子的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2×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3.分子热运动

⑴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

通过鉴别酸醋、酒精、香水,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⑵学生实验:观察红墨水在冷、热水中扩散快慢程度。

知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就越剧烈。所以,把分子的这种运动称为分子热运动。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⑴PPT模拟演示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⑵PPT模拟演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模型,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⑶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三)应用

上一篇:采取六项措施促进监察工作下一篇:日语爱情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