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2024-05-05

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精选8篇)

篇1: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中心小学“青蓝工程”培养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完成学校交给我的“青蓝工程”帮扶计划,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我所帮扶的青年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迅速提高其教学业务水平,特制订此培训计划。

二、培养对象:***

三、起止时间:2006年9月——2008年6月

四、内容及要求:

(一)辅导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1、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让青年教师用教育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引导青年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中巧安排时间,每学期读好一本教育专著,每周读一本教育刊物。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的效果。每周摘录一篇学习笔记,每月撰写两篇教育教学日记。

㈡参与活动,磨炼内功

1、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德育活动,提高组织班队工作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撰写一篇德育工作总结,所任班级努力成为优秀集体。

2、引领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所带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本校的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上交一篇优秀教案,每次评课要上交“评课录”,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写一篇能在市级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3、所带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镇组织的青年教师会教和骨干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每年不少于两次,努力做到一年上课过关,三年常规入门,五年成为骨干。

4、所带青年教师,每次外出听课后要认真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

5、以做好教学“六认真”为抓手,苦练常规基本功,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使学科教学质量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

㈢参与竞赛,全面提高

1、帮助青年教师参加镇组织的“三字一话”、说课会课、论文案例、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教学基本功竞赛,通过竞赛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2、指导所带教师参加各类业务竞赛,在各级竞赛中提高业务水平。

五、几项措施

1、要求所带青年教师购买教育专著及教育教学杂志,满足学习需要。

2、随堂听课及时指导、修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带头上示范课,传授好的教学方法。

制定人:***

****年**月

篇2: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一、学科概况

工程力学学科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少的作用。

工程力学以复杂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等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复杂载荷、温度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在工程结构力学、振动冲击与噪声、爆炸理论与应用、材料工艺力学和环境工程力学等方面进行系统探索,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更好地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

二、培养目标

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工程力学学科上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工程力学的某研究方向具有较深的造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力学专业的外文文献。具有从事工程力学及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工矿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管理工作。

三、培养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为2.5年,在职生为3年。

四、研究方向

1、工程结构力学

研究在复杂环境和外载作用下结构或结构体系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力学响应,以及结构与热、电、磁等环境的相互作用和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控制和寿命估计等。

2、振动、冲击与噪声

研究非线性振动理论,复杂系统动力学建模,动力学优化设计和阻尼机理,噪声控制等。

3、爆炸理论及应用

研究爆炸发生与发展的规律及爆炸的力学效应的利用与防护。

4、材料工艺力学

研究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中的基本力学问题、加工工艺-材料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三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材料的强韧化技术和新型制备方法。

5、环境工程力学

篇3: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一、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陷

目前我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辅以实验室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 但是由于与工程实践相脱节, 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无法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要经过较长时间工作实践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岗位, 所以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面和就业率。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 因此,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并对学生从事理论应用、创新性和设计施工实习定出了具体的考核指标。该方案在加强理论教学同时, 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将本科教学环节细分为基本理论教学、实验技能教学和设计施工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 相互促进, 互为一体, 内容循序渐进。

如学生在学习路基路面工程、土木工程材料中进行课堂讨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材料后到材料生产与施工企业学习材料生产工艺和根据不同工程特点选择材料, 并针对实际问题应用基本理论提出解决方案, 进行课堂讨论, 从而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

1.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先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要在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同时, 在设计与施工实践教学环节时更要注重授人以“渔”, 教育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 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并不意味着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 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 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 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 互相补充。

3.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各类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建筑材料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道路、桥梁及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及检测等, 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 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 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生产和施工节奏。

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是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1. 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 (1周) 、生产实习 (2~3周) 、课程设计 (附属于各专业课, 共计4~5周) 、毕业实习 (2周) 和毕业设计 (13~15周) , 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对实际工程缺乏深入的了解, 达不到培养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要求。此外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工程实际接轨, 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 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 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 明确要求需有1学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 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 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 使学生能沉下去, 系统地深入了解实际工程, 加入企业设计队伍, 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 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 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 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训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 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 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 这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学生在实际参与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过去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 从而使学生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3. 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 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 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 了解工程动态, 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 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 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 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指导实践教学, 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质

1. 打造创新训练平台, 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在理论教学同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设计中,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形成一套渐进式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制定教学计划中, 特别要注重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 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 (创业) 计划、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 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 结合理论教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 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 并达到一定要求, 就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 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体系。

2.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科研项目, 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 充当科研助手,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 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 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 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3. 增加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性实验内容。

专业实验课程应结合工程实际增加设计性、施工性实验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工程进行设计实践, 探究工程施工过程, 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 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 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在启发式教学中, 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做引导性讲解,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五、教学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 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指标和监控体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 因此, 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 建立健全质量指标及监控体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 因此, 制定教学质量指标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前提。而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 由教务处牵头, 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 建立“全员” (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 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 对教学“全过程” (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 进行“全方位” (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 的监控, 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 建立完善的职责体系。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专业各部门各负其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 落实实训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要安排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学工老师要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 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六、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理论教育大国迈向实践能力教育大国的必由之路, 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从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 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着手, 确保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有效实施, 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 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制订与土木工程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摘要:在分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 对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 并结合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提出将传统的教学环节细分为基本理论教学、实验技能教学和设计施工实习三个阶段, 制订了融合递进式教学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土木工程,培养方案,设计施工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孔伟, 毕春丽, 贾瑞庆, 屈成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 2005, 25 (5) .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4) .

[3]李悦.土木工程专业材料类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1) .

[4]昔春桥, 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2010, 19 (6) .

篇4: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校企共建

作者简介:王煊(1978-),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杨增科(1983-),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助教。(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28-02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2010年6月,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制订大会在天津市召开,国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完成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标是教育培养出大量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高质量的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最终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人才强国之路,对加强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行业需求培养相关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各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1]

1.培养工程师的特点

(1)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培养。

(2)工程师的培养必须按照相应的社会标准和行业标准。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

“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各类型工程师;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师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达到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能够促进工程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制订出具有较高水平、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制,保证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工程教育强国。

3.培养工程师的基本原则

遵循“行业引导、校企共建、分类实行”等原则,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制订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提出行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指导高校和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实施卓越计划,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人才,要充分考虑行业的多样性和对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二、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工程师的现状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各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设施的逐步改善、专业建设的大量投入和校企之间合作的频繁增加,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专业毕业生,满足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工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社会各层次、各类型企业和项目的大量需求。但从总体上看,对于建设行业的工程师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招生扩大而相应配套措施、师资力量和实习基地等工作未能及时跟上,使得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以后不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开展相应的技术工作,导致建设行业就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整体偏低。[2]其中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高等教育历来重视科学,对工程技术则不够重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工科院校都培养工程师,只有我们不重视培养工程师。因为在我国,人们普遍存在重科学、轻技术的观念,认为科学家很伟大,工程师是低一级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认为,懂得科学就什么都能做,只要懂了科学,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中国就形成了一种风气——重科学、轻技术。

2.培养模式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工程类人才实行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重在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我国现行的工程师培养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例如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实验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等问题。总之,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应于培养传承型人才,不利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缺失

高等教育中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师资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工程师的关键因素。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发展至今,师资队伍始终是限制专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高水平专业教师的缺失。目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大相径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工业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背景,另一部分则是工程经济、企业管理、信息管理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在知识结构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再教育;另外,应该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改变人才引进的标准,多引进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最好是有着丰富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负责人。

三、“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以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为核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工程管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的投资与决策和并能够进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在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分为了四大系列的平台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工程经济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法律类课程四大课程体系。[3]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和要求以及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在这四大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必须是技术类课程,在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必须向技术类课程倾斜,比如对技术类课程的数量、课时等相关内容的设置进行完善。

2.加强“校企共建”模式

“卓越计划”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并随时与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相挂钩,突显应用型的特点,使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高校制订的培养方案中应主要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来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各自的资源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校企共建”模式要更多地让企业参与到专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去;在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要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结合,保证学生能够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甚至毕业设计也可以在企业完成,最后也可以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另外,还要逐步建立和利用各种平台(包括中外合作平台、实践平台、科研平台等),使这些平台能够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造一个操作性强和实际应用价值大的学习场所,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实践工作内容,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管理,让学生、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工程技术难题的研究与创新中去,使学生最终获得系统的、专业的和实用的工程知识与能力。

“卓越计划”下除了工程师的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另外,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自身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例如,高校与建设企业可以共同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的机制,为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创造条件和政策。当然,为了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加工程实践,高校也可以在日常岗位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晋升职称的规定中要求教师必需有在企业工程实践的经历,或者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优先考虑等鼓励政策,或者给以其他方面奖励。[4]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实际操作中,高等学校应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在国内外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从事项目的决策、项目咨询和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具备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和项目监理师基本素质的、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的不断完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越来越受到建设行业和施工企业的欢迎,所以,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必须与社会要求同步。因此,改革教学思路,加速方法革新,充实和完善专业教学的内容,改变现行的教学模式,应用全新的教学体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总之,各高校应尽快改革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制,形成一整套既适应经济需要又适应行业需要的工程管理教学体系、知识层次和培养制度,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土木专业工程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2]张海英.工科院校应该以培养工程师为主——张光斗院士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

[3]帅传敏,付晓灵,宫培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23(5).

[4]夏建中,吴建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环节教学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

(责任编辑:王祝萍)

篇5:青蓝工程师傅培养计划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米鹏鱼

在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安排下,在学校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活动中我与吴艳梅老师结成了对子。吴老师为人真诚,心地善良,工作积极认真。其实我成为她的师傅既是荣幸又深感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各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于是我认真分析她的优缺点,结合她的原有水平,制定出本学期的师徒结对计划如下:

一. 以身作则:

作为师傅老师我会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份外工作。认真备课,备好学生,让吴老师听我的课时能有所收获,使她通过听课尽快掌握数学教学模式。

二. 履行职责

1.向吴老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给她做参考。

2.每月至少要听2节课,听课时认真记录,课后有针对性的点评,评议优缺点,真诚耐心的指导,做好评课记录。这学期指导她在校内讲一节汇报课。

3.精心指导徒弟备好课。指导准备教案,互相取长补短。4.从作业设置,批改,讲评方面了解吴老师的情况,共商改进意见。通过以上的活动,我想锻炼自己,把经验传授给吴老师,让她从中吸取许多自己教学有用的知识,交流心得,互相切磋,达到师徒共同发展的目的,共同努力为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尽自己一份力量。

篇6: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和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在食品工业或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商检、质量监督等单位,从事生产开发、工艺设计、质量检测、教学与研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业务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食品化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学习食品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和设备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1.掌握食品生产有关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食品工程设计、食品实验优化设计、食品工艺学、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掌握食品生产工艺单元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4.熟悉食品或与食品领域有关的政策与法规了解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及国际食品领域的发展动向

5.掌握食品分析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对生产原料、半成品和成品分析检验的能力

6.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的初步能力和英语能力

7.具备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与新产品研发的基本能力

8.具有食品生产过程技术经济分析和生产组织管理的能力

三、基本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六、专业主干课程生物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加工原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机械与设备、农产品贮运学、食品工艺学。

七、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1学分,基础教学课程35学分,专业教学课程42学分,实践教学课程37学分,公共选修课程15学分。

本专业毕业另须修满10个素质拓展学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主要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 1F10693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内容简介: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生物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化学概念,组成蛋白质的20种天然氨基酸,蛋白质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几种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蛋白质研究的方法学,酶催化原理,核苷酸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脂类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的化学组成、结构和跨膜运输原理,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能量学,生物分子的分解合成代谢,遗传信息的复制及表达调控机制。推荐教材:《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罗纪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Biochemistry》 B.D.Hames 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生物化学》(上、下册)沈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医学生物化学》 周爱儒编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二版)聂剑初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代码:1F10825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Microbiology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

内容简介:围绕着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规律、生态及诱导育种、菌种保藏等作比较系统和详细的阐述。使学生建立较深刻的微生物生物学观点,在发酵工程中赋于实践,以便开发微生物所具有的卓越功能和潜在能力。

推荐教材:《微生物教程》周德庆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主要参考书:

《微生物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组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微生物学实验教程》钱存柔、黄仪秀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程名称:食品加工原理 Principle of Food Process

学分:3.0

预修课程: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

内容简介: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涉及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热加工、冷加工、浓缩、干燥、挤压和发酵等加工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和各类食品加工所需的设备。能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到生产实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推荐教材:

《食品加工原理》美 DennisRHeldman、RichordWHartel著夏与水译中国轻工出版社1998年

主要参考书:《食品加工与工艺原理》钟立人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年

课程代码:1F12305

课程名称:食品化学与分析 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

学分:4.0

预修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食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对食品的成分及营养进行分析;食品成分在贮藏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及生物化学变化;是开发食品贮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的食品资源的基础。推荐教材:《食品化学》 韩亚珊主编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食品分析》大连轻工业学院等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主要参考书:

《食品化学》 刘邻渭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

《食品化学》 王璋、许时婴、汤坚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食品分析》(第二版),S.Suzanne Nielsen 著,杨严俊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食品分析方法》(上下两册)日本食品工业学会《食品分析法》编辑委员会编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罗明家编译中国食品出版社出版

《食品分析原理与技术》 李超编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食品检验与分析》 黄伟坤等编著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课程名称:农产品贮运学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学分:2.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贮藏的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和采取的保鲜技术及方法。是开发食品贮藏加工的新技术,开发产品保鲜技术和农产品运输的基础。

推荐教材:《农产品加工学》董绍华主编浙江农业大学1986年

主要参考书:

《食品保藏技术》黄琼华、俞平等中国食品出版社

《国外水果蔬菜贮藏保鲜技术》 陈文林等科技文献出版社

《果蔬加工实用技术》 张中义、张福平天津科技出版社

《肉蛋奶最新加工技术和生产工艺》付星魁 韩宇等吉林科技出版社

《食品加工技术工艺和配方大全》 刘宝家、李素梅等科技文献出版社

课程代码:1F11545

课程名称:食品机械与设备Food Mechanic and Equipment

学分:3.0

预修课程: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介绍食品加工中常用机械设备的基础知识,介绍原料处理机械设备、关头食品机械设备、饮料生产机械设备、糖果生产机械设备、食品干燥设备、真空浓缩设备、食品包装设备、是批机械设计的方法和制冷机械设备等。

推荐教材:《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 肖旭霖主编 中国轻工出版社 2000年

主要参考书:

《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无锡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合编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1993年

《食品通用机械与设备》蒋迪清 唐伟强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 2000年

课程代码:1F10795

课程名称: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logy Technology

学分:2.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

内容简介:食品生物技术(Food Biotechnology)是生物技术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和制造中的应用的一个学科。它包括了食品发酵和酿造是最古老的生物技术加工过程,也包括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来改良食品的原料的加工品质的基因、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制造食品添加剂、植物和动物细胞的培养以及与食品加工和制造相关的其他生物技术,如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酶分子的进化工程等内容。

推荐教材:《食品生物技术》刘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食品生物技术》陆兆新农业出版社2002年

课程代码:1F11575

课程名称:食品工艺学Food Technology

学分:4.0

预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加工原理、农产品贮运学

内容简介: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课,是根据内贸部系统食品工业产品结构特点而设定的一门专业课。本课程由四方面内容组成,即烘烤工艺学、糖果工艺学、肉制品工艺学,饮料工艺学,它主要是分别阐述上述四大类食品的加工原理和加工方法以及原料的性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我国食品行业业培养专门的科学技术管理和新产品开发人才。

推荐教材:《食品工艺学导论》,无锡轻工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面包糕点饼干生产工艺学》,吴孟等,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

《糖果工艺学》,叶怀文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6

《烘拷食品》,张守文等,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8

《软饮料工艺学》邵长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实用果蔬汁生产技术》李正明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6

《茶叶深加工技术》严鸿德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篇7:青蓝工程培养计划书

指导教师:谢世明

学校教育教学的生命在于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素质。要实现学校长盛不衰,关键的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而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提高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健康向上发展,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我校启动了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师徒结对,共同提高”的“青蓝工程”。使青年教师早日进入角色,尽快在教育教学方面步入轨道,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从而实现学校的长远培养目标,为此,本学期受学校委托,我承担培养青年教师杨通恒老师。为使青年教师步入正轨,特制定培养计划。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引导青年教师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相关理论,了解新课改的最新动向。研读教材,解读《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协助青年教师了解我校老教师的光荣传统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树立热爱教育,确立为教育事业终身奋斗的远大志向。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交流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师生相互听课,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认真做好全面的指导和督促工作(如:指导备课、上课、课后反思、每月检查教案等),要做好示范和引路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制订业务进修计划,熟悉所任课程各个环节的内容、制订授课计划、编写与修改教案,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提高讲课质量和实践动手能力。指导青年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指导他们做好教学总结。如制订学期教学计划、教材分析、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评批改作业。

第三阶段:辅导新教师上好汇报课和各类公开课

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展开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与成长。特别是汇报课和公开课的活动,促使青年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全面提高自己独立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具体要求:

1、向新教师介绍教学经验,提供教学信息,推荐学习文章。

2、每学期听新教师课不少于5节,听课要认真记录,按照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认真评课,做好评课记录,写出指导意见。

3、精心指导新教师备好课,认真查阅教案,并给予悉心指导。

4、每学期指导新教师至少上1堂组内或校级公开课或汇报课。

5、指导期限内,每一个学年结束后,指导教师要进行书面小结,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的参考意见。

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促使青年教师思想积极进取,热情饱满投入到教学一线中,提高他们自己驾控教育教学的能力。激发他们积极进行教研的热情,从而使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对于老教师而言,借此机会,向新教师学习,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总而言之,通过大家通力协作,全面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学校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篇8: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

关键词:卓越计划,材料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该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成立的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实施,实施期限为2010-2020年。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教育部已于2010年6月在天津召开了“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开展实施“卓越计划”。第一批入选的61所高校已开始“卓越计划”的实施。2011年10月教育部又公布了入选的第二批133所高校,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第二批入选“卓越计划”特色高校,探索和研究相应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东北石油大学十二五期间2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过多年的重点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和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在此“卓越计划”的大背景下,探索材料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教育理念,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材料工程师人才,着力解决工程材料领域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国外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与培训)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习结果和教学效果,注重根据绩效标准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以德国为代表的DH(Duale Hochschule,“双元制”)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并将教育与训练于一体化。

相比国外来说,国内工程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明确,所有高校基本上都强调以培养科学家为目标,忽视工程师的培养。二是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课程的设置与实际脱节,而且教学过程一直以来过分强调理论基础知识的灌输,往往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落后,课程内容缺乏反映学科前沿的有关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维的知识,不能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求新知识的创新欲望。四是专业设置比较单一,过细的专业设置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基础训练少,很难适应现代科学技术既综合又分化的形式。以材料类专业为例,教育部1998年正式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其中材料学科按二级学科设置了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四个工科材料类专业,以及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两个理科材料类专业。这种改革体现了“立足二级学科、面向一级学科,不断探索和研究材料专业办学模式”的基本思路。随后,全国各有关高校进行了材料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各学校的历史、规模和水平不同,长期受到原“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要求的影响,实际上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和培养模式上并无明显区别。这些因素说到底,还是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如何结合材料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工程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反思和解决。

2 结合材料领域人才培养需求,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学校对毕业生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因而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教育质量的依据。针对材料领域社会人才需求,制定材料工程师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提出“卓越计划”背景下的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以石油企业为例,对材料专业技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人才比较需求,所以可制定适合油田企业的材料工程师专业技术型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强调专业技术性,生产经验性及独立工作能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培养专才,增强其就业的针对性。

3 改革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教育理念,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理论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创新知识应用的培养。以知识培养为先导,构建通识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结合石油企业所涵盖的知识、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构建综合性的企业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组织领导、团队协作、经济分析等综合素质。

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比重,倡导自主学习,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基础实验项目实践、实习和设计等实践环节的优化和设置,使实践内容具有工程背景或企业的实际问题。另外,通过开展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材料开放式创新实验设计,举办科技学术节、常年举办学术科研报告会、演讲会等活动,使学生自主进行学术研究,激发创造性。在营造浓厚科技氛围的同时,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了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采取“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实施诸如“案例教学法”等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方法。将石油企业部分与专业相关的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强调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让学生3年时间在校内进行理论课学习和部分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意识,其余1年时间在石油企业进行实践,采取项目合作带动,学与研结合,以互动式、双向交流式和研讨式教学为主,完成工程实践模块、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4 优化教师队伍,考虑材料专业的多样性和对材料工程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制定校企合作途径联合培养材料工程师

人才培养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和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企业优秀的在实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授课,以保证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相连。

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材料行业涵盖的典型技术方面的要求,构建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立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度,优化校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企业导师优势,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顺利开展。校内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全面负责学生的理论课教学。校外导师由联合培养单位技术人员担任,主要负责学生实践、企业项目、专题设计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教学、指导和研讨。

5 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保障材料工程师培养质量

如何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相互配合,如何保证学生在企业实践的有效性,如何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在企业的顺利进行以及指导水平等,都存在一个教学质量保证和质量评估的问题。为实现以工程教育培养模式为目标,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为卓越材料工程师的评价提供一个客观准确的依据,保障培养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一是考核应着重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确立以检测能力、素质和创新因素为主体的考试内容与评价标准。以偏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转变为针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因素进行检测,考核内容要尽量具有挑战性、竞争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激情,能激励学生不遗余力地去探讨、钻研;在评价标准上,把创新因素作为最主要的评判指标。三是改进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办法,将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纳入考核指标体系。

6 结语

通过制定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培养模式,可以为深化材料类专业高素质创新应用型材料工程师培养目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提高材料学科的教学水平和创新材料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由于工科具有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的共性,本文基于“卓越计划”的材料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对于工科其他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及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师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在其他工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建勋,陈国铁.“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工程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建设教育,2010,(9):4-7.

[2]王勇,毕凤琴,张旭昀,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开放型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探索.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137-138.

上一篇:近期业务流程总结下一篇: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