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组织结构图

2024-05-17

四川大学组织结构图(共6篇)

篇1:四川大学组织结构图

秘书处职能

1、例会管理:出勤登记和会议记录;

2、信息传达;

3、资料管理:会议资料、成员信息、工作总结、活动策划、活动总结等资料;

4、安排值班;

5、经费管理;

6、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

7、监察考核各部门及掌握各分会的工作情况;

8、负责活动、会议签到。

心理咨询部

1、负责沙盘体验活动、心理测量的日常开展

2、负责新会员培训及各种心理团体活动的开展

3、负责收集整理班级心理委员月度工作表

4、负责学校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宣传部

1、负责社团的外场宣传。包括外场海报和宣传栏海报的设计、制作、张贴及更换。条幅、传单的制作及张贴、发放。

2、负责社团的网络宣传。人人、微博、微信的日常管理。接收网络编辑部新闻稿及活动照片并及时在各个网站发布。

3、负责社团的媒体宣传,宣传视频的制作。

外联部

负责为协会的活动联系赞助商以及对外交流(其他高校及其协会)。

组织部

负责协会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为社团出活动。包括活动前期制定策划安排、活动现场的布置、活动现场调度。

网络编辑部

网络部分:

新闻稿:对举办活动形式,过程,意义的详细了解,并现场拍照。2 活动现场派出采访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参与人员,活动内容,氛围)。活动结束当天编辑新闻稿并修改,上传至心晴网站。网站更新:(需要大的提升)最新资讯主要上传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活动。学院风采上传各分会活动新闻,按接收新闻稿时间当天上传。心理百科,趣味心理,建大心声,资讯物语,下载中心

收集关于心理方面的文章,书籍推荐,心理主题,影片及视频等(内容接近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一周一更新添加内容(时间每周二)。确保新闻时效性

编辑部分:

根据以前确定的内容,编辑《心晴报》,每月一期,并上传到网站。可将《心晴报》部分内容通过人人、微博、微信定期发布。

外联监察部

1、联系各分会,密切关注各分会日常工作。对每个分会都设有固定联系人。

2、收集各分会活动资料,如策划、新闻稿、照片等,并将资料交由秘书处。

3、了解各分会活动开展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以便为社团评优做准备。

4、及时向秘书处反映各分会的要求。

5、行使原来外联部职能。

6、外联监察部的工作开展应以对分会服务为原则,协助分会活动开展。

篇2:四川大学组织结构图

策划人员:马颖

为了加强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队伍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出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发挥好学院与团员学生交流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我院青协工作上新的台阶,组织和带领学院内广大优秀、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开展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等多姿多彩的志愿者活动,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会研究拟订了下设协会志愿者工作队伍,现将组织结构管理的相关规定报学院研究。

一、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队伍组织结构

(一)设志愿者工作队常委会。常委会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监督志愿者工作队伍的管理机构,下设5名委员,分别对志愿者工作队伍负责,并接受青年志愿者协会监督。

(二)设志愿者工作队。志愿者工作队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分支管理机构,以我院辅导员为单位设立。主要由工作队长、副队长和其他组别(由各队决定)构成,承办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各项活动,或自主申请办理各项志愿者活动,并接受常委会的监督。

二、青年志愿者协会工作队伍组织职能

(一)常委会:

1、参加青年志愿者协会日常工作和各类相关会议,拟定志愿者工作队伍的工作计划,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

2、注重志愿者工作队伍内部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及时向青年志愿者协会汇报工作情况。

3、负责各志愿者工作队伍的调配、监督和考评,根据工作需要提议协会干部人选,搞好协会干部队伍建设。

4、负责与协会秘书长沟通联络工作。

5、汇报各志愿者队伍的工作完成情况。

6、完成协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二)志愿者工作队

1、参与校园文明建设活动,走出校门,开展扶贫助困、义务援助、无偿献

血等志愿者活动。

2、积极倡导“互助、友爱、团结、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拟定工作计划,做好每月工作总结和表彰工作。

3、加强队伍之间的合作关系。

4、自主组织各项志愿者活动。

5、做好志愿者活动的总结工作,并及时向常委会汇报。

6、完成协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三、严格选拔任用程序 从我院学生中产生,要经过自荐或民主推荐、竞选(面试)、考核、公示等环节相结合,最后由院团委、学生会及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决定,并以发文的形式确定。

四、任期制度 协会工作队伍学生干部的任期一般为一年,从发文之日算起。满一年后,由院团委、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根据规定组织考核组进行考评,考评合格的可以继续在原岗位任用,也可以在各部门之间交流使用或提拔到更高一级岗位任用;考评不合格的予以免职。

五、激励考评制度

1、各工作队伍通过每月的总结大会汇报工作情况,交流工作经验,由院团委老师或协会秘书长派人进行考核,考核合格经研究后表彰“十佳志愿者工作队”,并授予奖状。

2、经常委会和各工作队伍民主选举推荐的优秀的志愿者,由协会进行考核,表彰“优秀志愿者”,并颁发奖状,作为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参考。

3、考评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素质,能力表现,工作态度与工作投入程度,工作取得的成绩等方面,考评方式为个人述职、民主测评表、个别谈话考核等方式进行。

转自:硕博教育热点

篇3: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探析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许多研究型大学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其中的关键在于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型大学都是世界一流大学, 但目前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以科学研究见长的研究型大学不仅是生产知识的核心力量, 而且其在知识转播、知识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较之其它类型的大学也更为突出。因此, 对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研究不仅具备可行性, 而且也更具借鉴意义。

一、 学科组织结构的内涵及类型

学科组织结构是学科组织运行的依托。它通过制度和程序规范了学科组织内部学科梯队的形成和分工, 资源的分布和使用原则以及学科组织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协调。不同的学校因规模、发展目标、工作性质等因素的不同, 其学科组织结构也必然会不太一致。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明确学校各成员在不同岗位的责任, 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 从而增进教学与科研的效率。

目前, 各所大学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学科组织结构模式。例如, “大学—学部—学系”模式, “大学—学院/学部—学系/学院”模式, “大学—学院/学群—学科”模式, “大学—学部—研究所或讲座”模式, “大学—学院—学系”模式, “大学—学部—讲座/学系”模式, “大学—学部—学科—讲座”模式, “大学—学部—学科”模式, “大学—学系—专业 (教研室) ”模式, “大学—学系—研究所 (室) ”模式, “大学—学系/研究所—研究室”模式, “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专业教研室/研究室”模式, “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模式, “大学—学院—学系/研究所”模式, 等等。尽管学科组织结构的模式各式各样, 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协调各种权力的合理分工, 使学术活动能够更为有效地进行[1] 。

归纳起来, 目前世界各所大学采用的学科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 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

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是指实行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体制, 最早由古典组织结构理论的代表人物法约尔 (Henri Fayoll) 提出。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中, 专业作为学科组织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处于整个金字塔的最底层, 一个或多个专业组成了一个系, 成为学校性质体系中最基本的单位, 而与系同时出现的还可以有系级的研究所等。这些教学科研的基本单位组成了学校的中间管理机构——学院。学院是介于学校与系之间的机构, 与之并列的科研机构可能还会有院级研究所、研究院等[1] 。

金字塔型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使指挥权集中, 各部门之间职责分明。它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 方便各种政策、方针的上传下达, 提高大学的办学效率, 而且有助于大学教学职能的发挥, 为社会培养一批业务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但金字塔型的学科组织结构比较适合于任务种类较少、工作不太复杂、环境相对稳定的单位。如果任务种类增加, 环境变动频繁, 这种结构的复杂度就会急剧上升, 导致部门增多、协调困难、适应性降低[3] 。

2. 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它是一种既有纵向职能部门联系, 又有横向跨各个职能部门联系的组织结构, 是为了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作, 把组织管理中的“垂直”联系和“水平”联系, 集权化和分权化较好地结合起来, 既讲分工又重视协作的一种组织结构。每一个矩阵式组织结构都包含如下独特而关键的角色:高层管理者 (即图2中的“总负责人”) ——他领导并平衡着整个组织;矩阵经理 (即图2中的“职能部门”及“项目小组”的负责人) ——他们拥有共同的下属, 也被同一个管理者领导着。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且要精于分析。

具体到研究型大学内部, 学者们认为矩阵式组织结构可用来反映多对关系, 如学术系统与行政系统的关系、教学职能与科研职能的关系、跨学科课题研究组织间的关系等。而当矩阵式组织结构用来反映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时, 组织结构中各自代表的单位又不尽相同。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是学科与问题交叉组织起来的矩阵结构。它兼顾学科导向与问题导向:纵向为学科导向, 符合学科发展规律;横向为问题导向, 按问题 (项目) 实行管理, 以解决实际问题 (经济、社会、科技、教育问题) 为目的。学科与问题交叉组合形成课题组, 它是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的基本单元。研究院作为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的管理服务组织, 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包容性、管理服务性等特征[1] 。

矩阵式学科组织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适应性和弹性较强, 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 集中各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短期内完成任务, 不必受行政体制及组织上的困扰, 主要适用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和知识的组织, 或者作为一般组织中安排临时性工作任务的补充结构形式[5] 。但它的缺点则在于:导致人员面临双重职权关系, 容易产生归属混乱感;每一个决策都要咨询每一个人的意见, 容易与群体决策混淆;过度的民主容易耗费时间;对组织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求较高;组织的稳定性不高等。

二、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学科组织结构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深深地影响着大学在教学、科研甚至是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效率。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 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1.明确教职员工的责任, 增进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的效率

明确教职员工责任也就是既规定了每个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也包括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此一来, 就避免了因为权责不明, 任务面前人人逃避、责任面前互相推诿的现象。每个成员都知道项目是由谁负责、应该向谁汇报工作, 信息之间的上传下达机制变得更为通畅。良好的学科组织结构有助于成员间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 从而有助于学术组织的稳定;由于每一个人都归属于特定的工作部门, 有利于培养人员对组织的忠诚,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及协作力。稳定的工作关系以及团队凝聚力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只有万众一心, 才能增强整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十分重要。

此外, 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能够明确研究型大学内教职员工各自的职责, 使他们的工作不至于重叠, 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责任的明确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能够保障大学,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职能及科研职能更有效率地发挥。

2.统筹学校资源, 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优良的学科组织结构可以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术组织、行政部门之间趋于协调, 减少彼此间的冲突, 从而利于研究型大学更好地统筹学校资源。学科组织是学科发展的组织平台。一个学科并不仅仅标志着学问的分支, 其发展受到人、财、物、信息、时间、空间等各种要素的制约。良好的学科组织结构可以有效配置各种要素, 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的作用, 促进学科的发展。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下, 研究型大学可以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倾斜至研究领域, 从而为学术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提高教职员工的学术积极性。

学术创新需要物质保障, 更离不开科研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 设计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能从这两方面来为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创新提供物力及人力资源, 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成果更为丰富。

3.以科学的结构促进各学科的顺利发展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基础, 而学科的发展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组织发挥功能的。因此, 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不但能为学科的发展提供组织平台,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学科的发展。以学科为中心构建学科组织, 不仅可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 而且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研究范式, 确立发展方向、发展重点、质量标准、活动方式和价值准则, 引导、规范学科的发展。这也就是说, 科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以其合理的规划为各门具体学科勾画了一幅完整的发展蓝图。重点优势学科是一所优秀的研究型大学傲视群雄的资本之一, 也是最为核心的竞争资本之一。因此, 合理的学科组织结构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犹如“骨骼”之于人类一般十分重要。

三、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现状

中国的大学理念和制度都是国外特别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 而且今天仍然受到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很大影响。我们研究大学的学科组织的改革发展, 必须首先弄清楚西方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从而以国际的视野审视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

英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1) 传统的“大学—学部—学系”模式。从牛津、剑桥到20世纪60年代新大学建立之前的大学, 都采用此结构。 (2) 新大学的“大学—学院/学部—学系/学院”模式。即在大学之下实行经过改革的学院制。如肯特大学下设人文科学学部, 科学、技术与药学学部, 社会科学学部三个学部 (faculty) , 学部下设18个系 (department) 或学院 (school) 。兰开斯特大学下设应用科学学部、艺术与人文学部、环境与自然科学学部、管理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部, 在学部/学院之下设立70多个学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 (3) 新大学的“大学—学院/学群—学科”模式。埃塞克斯大学下设5个学院或学群 (school) :研究生院、人文与比较科学学院、法学院、科学与技术学院、社会科学学院, 在学院之下设立17个学系。苏塞克斯大学下设人文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科学与技术学院、社会科学与文化学院、科学与技术政策研究院、苏塞克斯研究所、布莱顿—苏塞克斯医学院, 学院 (school) 之下设立37个学系、研究所、学科。英国大学的学部或学院设置口径相对较小, 大致可以分为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四大类[6] 。

从1825年系在哈佛学院出现, 到1890年, 美国规模较大的大学都设了系, 其中一些较大的系升格为学院;到20世纪初, 所有的大学均设立了系或学院的建制。至此, 美国大学的三级学科组织结构基本形成:最高一级是大学;中间一级是学院, 包括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 (如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 ;最低一级是学系, “是一个围绕某一学科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相对统一的机构”[7] 。直至今天, 美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继续维系着“大学—学院—学系”的模式。在这种学科组织结构模式的引领下, 美国大学的学院和学系的数量却呈增加的趋势。美国大学的学院设置口径较大, 设置较多的学院依次为教育学院、法学院、文理学院、工学院、管理 (企业管理) 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医学院、牙医学院、护理学院、建筑与环境设计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卫生 (公共卫生) 学院、公共行政学院、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药学院、新闻学院、神学院 (宗教学院) 等。

德国大学之下设置的学科组织是学部或学系或专业领域, “这三者是平级的, 仅仅是各校名称不同, 大小范围略有区别而已。而在这一级下面一般还有研究所、研究中心、研究小组、讲座等教学与科研单位, 但各校有关情况不尽相同”[8] 。与传统的以研究所或讲座一级为重心的模式相比, 今日学部或学系或专业领域的权力有所扩大。如波鸿大学的学部评议会的主要职责包括: (1) 组成师资聘任委员会; (2) 组织对聘任推荐书的审核, 提出聘任建议; (3) 制定授予教授备选资格与博士学位的章程; (4) 制定修业与考试章程及修业计划; (5) 确定教学内容, 包括教学任务分配和特约报告的安排; (6) 对本学部图书馆事宜作出决定; (7) 作出学部长人选的提名和组织选举, 以及其他学部内事务的处理[8] 。采用传统的学部制的德国大学, 大学之下设置的学部名称不一, 通常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学、法学、哲学、神学、医学等。采用专业领域制度的大学中又分为两类:一是按照学科性质而分类, 如设立神学、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医学、语言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学、心理学、体育、农学、艺术、药学、政治学等专业领域;一是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设立诸如家政、技术、音乐与美学, 神学、地理、历史与社会学, 教育学科与人文科学, 心理学、体育与音乐, 物理化学与应用化学, 食品科技与生物科技等。

日本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旧制大学特别是原来的几所帝国大学采用“大学—学部—学科—讲座”模式, 最基层单位是讲座。讲座基本上是一个进行研究活动和组织知识并向本科生、研究生传授既定知识的单位, 也是为教学和研究作预算的基本行政单位。二是战后成立的新制大学采用“大学―学部―学科”模式, 学科 (相当于欧美大学的学系) 是最基本的组织单位, 教学科研活动以及经费分配工作和人事决策工作都在学科一级进行。一般来说初级教学人员在新制大学的系科制里比在旧制大学的讲座制里有更大的权力[6] 。可以说, 日本的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正是美国模式与德国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 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学科组织结构呈“校—系—专业”三级结构。除此之外, 大体还存在以下四种类型, 即校—院—系型、校—系—研究所 (室) 型、校—系/系级研究所—研究室型、校—院—系—专业教研室型、校—院/系/研究所—研究室/专业教研室型结构。也就是说, 目前我国的研究型大学都是实行以专业划分为基础的金字塔型学科组织结构。

从我国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学院以下的中间层次学术结构的统计情况来看, 教育部直属71所学校的院系结构组成可以分为四种类型。A型:学校下属学院和学系并存。这种类型的院校共43所, 占部属高校的60.56%,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B型:学校下属仅有学院。这类院校有23所, 占部属高校的32.2%, 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C型:学校下属为学部, 学部下属为学院。D型:学校下属仅有学系, 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1] 。

在高等教育综合化的背景下, 这种形式的学科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 学院设置过多, 盲目地追求设置齐全的学科组织结构;权责划分与重点学科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容易导致管理混乱;壁垒分明的学科组织结构既不利于产生新兴专业及交叉学科, 也不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集权式的决策模式影响学科建设人员的积极性;容易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等。

四、国外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对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启示

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 都必然要反映科学技术的种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那么, 作为研究与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的大学学科组织模式也就必然要进行适当的变革。综观大学学科组织近几十年的改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可以看出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1) 废除传统的学院制, 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2) 反映科学技术高度分化的趋势, 学科组织的分化也在继续; (3) 在传统的院系结构之外大量设置研究机构; (4) 学科组织结构日趋复杂化[12] 。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趋势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在今后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指明了方向。结合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精简学院数量, 提高学科组织结构运行的效率

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不仅普遍数量较少, 而且各学院之间层次、职责分明, 教学、科研互通, 合作方便, 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据 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大学的专业调整、学科建设、科研与开发工作”课题组对美、英、日、加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调查, 发现这些大学平均设有9.7个学院, 其中, 6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在5个 (含5个) 以下, 9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为6—10个, 设置学院数最多的是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 分别为17和15个[13] 。从学院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来看, 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学科所在的学院, 一般称为文理学院。也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者分设。这是大学的基础学院, 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和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第二层次是应用学科所在的学院, 即职业学院, 如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农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等。这些学院除工学院外, 一般只培养研究生, 从事应用学科的研究。通常情况下, 一所大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只设其中的几个学院, 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学院之下, 一般设系或研究所等基层学术组织。除此之外, 大学和学院还设有许多跨学院或跨系的研究中心, 以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和从事跨学科研究[14] 。

2.建立跨学科研究组织

跨学科研究组织是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研究某一课题的协作研究组织形式。在科学技术日趋综合化的情况下, 学科门类齐全的大学成为各国跨学科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大学建立各种跨学科组织, 把不同学科的人员组织起来, 开展跨学科的研究。以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 为例, 该校的学科组织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类是基于学科设置的传统学科组织, 由建筑与规划、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工学、理学和管理5个专业学院 (school) 以及一个独立学院 (college) ——怀特克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院组成, 下设27个可授予学位的学系 (department) 、课程计划 (program) 、学部 (division) ;另一类是跨越传统学科界限进行教育和研究的机构, 由60多个跨系、跨学科组织组成。MIT的跨系、跨学科组织主要包括跨学科课程计划、跨系实验室、跨系研究中心、跨学科课题组等[12] 。

3.坚持建设突出重点、有特色的学科组织结构

所谓重点, 就是优先发展。不同的学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 优势学科、弱势学科、空白学科都可以成为重点。国内外成功的学科建设经验证明, 要保证重点突出、形成特色, 必须坚持有所为, 有所不为。伯克利加州大学原有14个学院, 下设100多个学系, 当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每个领域都要保持全美前三名”, 后来发现这不可能。于是, 他们调整发展战略, 集中力量, 重点发展生物原子工程 (当时在美国发展生物原子工程的时机非常好) , 要求学校的每个系都尽量和生物原子工程挂钩, 从不同角度配合生物原子工程的研究, 以形成自己的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 终于促成劳伦斯发明了加速器。正是由于发明了加速器, 伯克利加州大学一下子拿了17个诺贝尔奖。伯克利加州大学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成了世界第一, 伯克利加州大学才闻名于世界[14] 。

总之, 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而言异常重要。以上关于我国大学学科组织结构的策略和建议, 大多是从一般意义上讲的。实际上, 每一所大学、每一个院系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成功虽然是不可复制的, 但却可以借鉴。因此, 在学科组织结构的创新上, 各大学及其学科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具体情况特别是优势、劣势和独特性, 实事求是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组织结构, 走自己的路, 不盲目跟风, 争取形成特色。

摘要:学科组织结构犹如人体“骨骼”支撑着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它既是学科组织内部各有机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效方式, 也是大学学科组织之间相对稳定关系的一种模式。目前, 国内外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着金字塔型与矩阵式两种类型的学科组织结构。学科组织结构适当与否, 将直接决定大学的学术水平与地位。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学科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2][4][11]段丹.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6.28.6-7.

[3]孙平.论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逻辑[J].市场与发展, 1995, (10) .

[5]邹晓东, 段丹.现代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4, (5) .

[6][10]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 (1) .

[7]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3:30.

[8][9]李其龙, 孙祖复.战后德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5:186.187.

[12][15]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 2006, (4) .

[1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大学校长视野中的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89.

篇4: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发展

关键词: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由工作和群体之间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关系组成,它能使个体和群体实现有效的工作业绩,达成组织目标。[1]一般来说,组织结构具有“持久性”特点,但受环境、技术、组织规模、外部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持久性”的形式会发生调整,以符合组织目标和组织功能的要求。

当前,我国学界已对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展开了诸多讨论[2],但缺乏对具体国别的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历史性考察。考察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了解组织构成要素的形成、变迁与功能发挥是组织设计和组织变革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了更深入认识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组织功能,有必要回到组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其结构要素的形成、发展、变迁及其相应的功能特点。本文试图从校、院、系三个层级考察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历史变迁,将其组织结构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萌芽、形成和多样化三个阶段,并分析在不同阶段各层级主要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功能发挥。

一、萌芽阶段(1639—1876)

1636年哈佛学院建立,1876年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美国大学诞生,期间历时200余年,见证了殖民时期9所学院的诞生、建国初期私立学院的发展和州立大学的创建,为现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做好了董事会制度和院系结构的准备。

哈佛学院和威廉·玛丽学院首开美国私立高等学校董事会制度的先河,后来的学院和大学则追随耶鲁模式。前两所学院分别在1642年和1693年建立董事会制度,实施两院制:由内部校长和教师成员组成管理理事会(governing councils),由外部人士组成外部监理董事会(supervising boards),拥有最终裁定权与视察权。由于校内外人士之间容易产生混乱和冲突,因此,成立于1701年的耶鲁学院实行了一院制,此举为后来学院所追随。其模式为:学校的法人权力交予由校外人士组成的董事会(governing boards),董事会拥有对学院机构的最终控制权。[3]这样,诞生于近300年前的董事会模式成为美国现代大学学术组织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早期的学院和大学规模较小,校长近似于负责校内教师和学生品行的中学校长。尽管如此,在早期大学中仍然出现了院和系的结构形式,并具备了专业化特点。1825年佛蒙特大学建校,成立了8个学院,每个系由一名教授领导,提供一门课程。同年,获得新许可证重建的哈佛学院拥有了9个系,依据医学、法学、神学等专业设立。佛蒙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先后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系这一组织形式。[4]虽然这些系仅仅作为学科和专业单位的端倪,但它们为美国现代研究型大学建立基层学术组织作好了准备。

二、完善阶段(1876—1945)

1876年霍布金斯大学建立,它重视研究,强调研究生培养,成为其它大学走上研究型道路的榜样。老式学院纷纷转型,增设以研究、学术为中心的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成为由本科生院、专业学院、研究生院和广泛的服务部门所组成的完整机构。通过董事会的授权,独立从事行政工作的管理人员在校长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地形成科层行政管理体系,学术重任则交由院系来承担。

(一)学校层级的结构发展

学校层级的组织结构趋于完善首先表现为学校董事会世俗化,明确其所承担的职责,让渡学校学术管理权力。从董事成员的构成来看,宗教势力逐渐消退,工商界人士占据的席位日益增多,校友也逐渐获得一席之地,校长参与董事会并发挥显著的作用。到19世纪末期,少数教师也进入董事会参与学校的决策和管理。随着董事会成员构成发生变化,董事会权力受到一定限制,所承担的主要职责也明确起来,包括:获取捐赠、指导学校建设、通过学校预算、选聘校长等等。董事会还充当缓冲器的角色,协调大学和立法之间的政策冲突,成为“架于公共问责和专业自治之间的一道桥梁”。

研究型大学的诞生孕育出一批杰出校长,美国高教史上受到公认的10位杰出校长,其中8位便身处这个时代,比如哈佛建校233年以来的第一位非宗教校长艾略特、建立霍布金斯大学的校长吉尔曼、建立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的校长詹姆斯·安琪儿(James Angel)、使学院转轨走上研究型道路的康乃尔校长安德鲁·怀特(Andrew White)。他们拥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学校内部形成自己独特的领导地位,对学校管理产生巨大影响。

随着董事会对学校学术管理权力的让渡,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管理的责任逐步由校长和大学评议会承担。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学校事务日益复杂,教师逐渐分担部分决策和管理的责任。1889年康乃尔大学董事建立了由校长和全体教授组成的大学评议会,密歇根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以及其他中西部大学随后也纷纷建立评议会,到19世纪末,教师对学术事务已经有显著的影响力,教授逐渐成为负责所有与教育和研究相关事务的主力军。

(二)院系层级的结构发展

随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和制度化,两层结构的学院(two-tier structure)形式得以在大学组织结构中建立。一层是从德国大学借鉴过来的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另一层是开设通识教育的本科生院(undergraduate college)。研究者在考察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指出,这种两层结构的学院形式有其相应的作用,前者用于学术的传播和创造,后者用于满足大学特殊的利益要求。对于州立大学,通识教育使其赢得政府和本州公民的支持;对于私立大学,通识教育可以使其获得校友捐赠,能够比那些未升格为大学的私立学院更具有竞争力。[5]

在院的组织形式之下,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单位——系也建立起来并获得发展。系的形成首先是为了学术和专业发展。受德国学者影响,美国大学的学者对了解知识的本质、探究新的学科领域表现出极大热忱。拥有共同专业兴趣的教师在学术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共同体,并以制度化的方式嵌入组织系统中。例如康乃尔大学的社会科学系,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科学专业学院。系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大学建立管理体系的要求。随着学校管理群体的分化和独立,校长管理权力逐步巩固,组织内部确立了自上而下的科层管理体系,系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由于系隶属于学校科层管理体系,为了免除教师因其观点和教学方式受学校官僚体系的压制,一个能为教师学术活动提供保障的机构便有了成立的必要性,由此在系这一层级建立了教授会,用于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在学科专业和组织结构的制度保障下,学者在专业领域拥有了一定程度的个人专业统治,对学术事务能够采取“学院决策方式”(collegial decisions)。

总体来说,由于模仿和竞争的共同作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结构逐渐形成并得以完善:董事会世俗化,学校管理官僚化,校长领导得到确立和加强,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专业学院相结合,系成为最基本的学术单位。这一学术组织结构的确立,使美国大学的学术发展和创新能力从组织结构上得到保障和支持,美国研究型大学“不再是一所仅由几所专业学校拼凑起来的学院……大学成为学者和学术的家园”[6]。

三、多样化阶段(1945—)

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研究型大学获得巨大发展,迈入了科研和研究生教育扩张的新时代。随着规模扩大和科研地位的加强,研究型大学的学术组织在基本稳定的结构基础上出现了新的变化,多样化成为其最主要的特点。

(一)学校层级的结构发展

二战之后,美国研究型大学董事会的职责得到规范,职业构成也出现新的变化。1966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美国教育理事会(ACE)和大学与学院董事会协会(AGB)联合发表了“关于学院和大学管理的声明”,详细描述了董事会的职责。①[7]学生激进主义冲突之后,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了《高等教育的管理:六个优先考虑的问题》,对董事会的职能重新规范。②[8]这些规范使工商界人士比重加大,非学术界人士和校外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

随着学校事务越来越复杂,官僚的管理模式更加凸显,校长的角色也从学术领导转为官僚行政体系领导,其对外协调沟通能力、筹款能力、大型组织的管理能力比过去更受重视。1997年,加州大学在遴选新校长时,董事会删除了一个重要的学术条件:拥有重要的学术成就,赢得学术团体在专业上的尊重……其学术经历足以获得全职教授的地位。[9]很明显,校长的学术成就不再作为遴选校长的必要条件,商业管理能力成为首要的考量因素。

在校长和评议会的基础上,大学还增加了负责学术事务、管理、健康和经费的副校长职位,分别对各个涉及人事政策、学术规划、入学、图书馆以及其它功能的办公室加以监督。以负责经费管理办公室的副校长为例,其工作范围涉及校友关系管理、预算分析、长期发展规划、资金增长、建设、礼物、捐赠、政府关系,以及从空间利用到资源管理等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扩张使组织结构的官僚特色更为显著,但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上更为显著的变化表现在院系层级。

(二)院系层级的结构变化

二战之后,大学院系层级的学术组织结构变得复杂多样。学科分化使传统的研究生院开始依据学科划分其专业,其它各专业学院也效仿研究生院的做法,采纳专业化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科分化和综合还促使跨学科和学科综合性研究单位出现,打破系对教学和科研的垄断。有的科研中心不仅在科研的新领域承担责任,还介入了研究生教育领域。这些科研单位拥有新的科研设备和优秀人才,能够对学生和年轻教师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对传统的系在教学和科研上产生了巨大冲击。此外,联邦、州以及企业对大学的资助,也拓展了大学的科研范畴,促进了新的研究中心的建立。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美国各大学校园中已经有两千个以上的科研单位,处于各种新的研究领域,如生物工程、微电子学、材料科学和人工智能等等。

竞争的加剧使不同大学的系在形式上也呈现多样化。为了加强自身的竞争力,系往往突出强调它在某些学科专业上的实力和发展,而不去覆盖所有学科领域。有的系在招不到足够多的研究生的情况下,会考虑招收更多的技术科研人员或者博士后,有的系在争取不到基础研究经费时,会转向应用性研究。[10]虽然不同大学的院系层级在组织结构上出现了很多新的单位,院系自身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院系层级的机构能够因学者的学术专业化(academic profession)而获得实质性的自治,学者们能够在价值观、课程以及院系的学术活动上实施其“绝对学术权力”(academic imperium)。[11]

总之,进入大众化时代之后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其组织结构受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综合影响,逐渐分化调整,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在强化官僚体系的管理时,注重保持学者对学术事务的自我管理,并强化了大学内部的学术竞争氛围。

四、结论

通过从层级划分的维度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进行历时考察,可以看到,经过缓慢的发展和调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从萌芽走向成熟,依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逐步拓展,形成了校、院、系这一稳定而贯通的层级结构。在这个稳定的层级结构中,其结构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遵循了学术组织发展的两个要求:既保证庞大的系统得到有效管理,又维护和加强组织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例如,董事会逐渐淡出学校内部学术管理,充当高校与社会矛盾冲突的“缓冲器”,减少了非学术人员对高校学术事务的干涉,同时又提供了一个校内外沟通的桥梁,使学校能够得到校外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因而,纵向科层行政体系和横向社团学术体系相结合,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并重成为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的典型特征。

学术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缓慢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美国大学学术组织结构历经300年发展,方逐步构建出保持学术发展、保障教师学术地位、保证大学组织管理效能的结构模式。它将稳定和调整、巩固和创造、行政和学术较好的结合在一起。虽然行政和学术关系一直有紧张之势,但通过重心偏低(bottom-heavy)、“流动而松散”的系的组织形式使学术权力和学术力量得到了较好的保障。我国高校当前动辄大刀阔斧进行自上而下的结构调整,有的调整忽视了学科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甚至对高校的学术发展产生阻碍。在我们关于学术组织结构调整方面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入时,大规模、趋同性的高校结构调整是隐含不少弊端的。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政府对大学经费削减,新管理主义理念逐步渗透到大学的管理实践中,大学逐步向企业型组织转变,这些新的发展和变化使大学日益像一个企业而非学术单位,关于学术权力受到干涉和削弱的责难纷纷产生。在这样的组织发展背景下,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是否进行了新的调整,其组织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传统持有的学术发展和创新功能是受到了削弱还是获得了新的契机,这些课题有待继续考察和分析。

注释:

①“声明”指出董事会的具体职责为:第一,把管理行为委托给管理官员(校长、院长),把教学和研究行为委托给教师;第二,保证规定机构全面政策和程序的声明的公开;第三,在以下方面发挥中心作用:1)寻求未来可预见需要的资源,2)有责任节俭地使用捐赠,3)有责任获得所需的资本和运行经费,4)关注人事政策;第四,当机构或其中的任何部分受到恶意的威胁,董事会必须提供支援,等等。

②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1973年发表的《高等教育的管理:六个优先考虑的问题》中指出,董事会的职责包括:1)为了机构的长远利益,掌握和使用“托管”权;2)在社会和校园之间扮演“缓冲器”的角色,以抵制外界的干扰,同时又能与变化着的社会保持合理的关系;3)在涉及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内部冲突中,扮演仲裁人的角色;4)作为“变化的动力”,决定进行何种变化和何时发生变化;5)在校园的经济利益方面,承担基本责任;6)提供机构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詹姆斯·L·吉布森等﹒组织学:行为、结构和过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221﹒

[2]沈曦,沈红﹒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90-293﹒

[3][4]E·D·Duryea﹒Evolution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A]﹒Ted I﹒K﹒Youn & Patricia B﹒Murphy(Eds﹒)﹒Organizational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C]﹒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7﹒59,64-65﹒

[5]Burton R﹒Clark & Ted I﹒K﹒Youn﹒The Historical Emergence of American Academic Organization[A]﹒Ted I﹒K﹒Youn & Patricia B﹒Murphy(Eds﹒)﹒Organizational 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C]﹒New York & London:Garland Publishing,Inc﹒,1997﹒11﹒

[6]Arthur M﹒Cohen﹒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he Contemporary System[M]﹒Sa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107﹒

[7]张斌贤﹒美国大学与学院董事会成员的职业构成[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25﹒

[8]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Governance of Higher Education:Six Priority Problems[M]﹒New York:McGraw-Hill,1973﹒32-33﹒

[9]Arthur M﹒Cohen﹒The Shaping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Emergence and Growth of the Contemporary System[M]﹒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385﹒

篇5:婚礼组织结构图

财务组接待组后勤组秘书组专业组

一.高层管理

(4人双方父母)

1.确定婚期及提出婚礼形式的建议

2.传授婚礼礼俗及婚礼注意事项

3.为婚礼开支预算作参考

4.有新人商议确定宴请宾客名单

5.准备婚礼上的发言稿

备注:

1.在第一次婚礼筹备组会议召开之前,要与双方父母商议决定1-4项内容

2.如发生意见冲突,请做好协调工作

二.财务组

A.会计1人

1.负责整个结婚筹备过程进出款项的记录

2.负责来宾签名、礼金和礼品的收纳

B.出纳一人

1.负责统一支付款项,如婚宴酒席后与饭店结帐等

2.负责婚礼用品的购买,如签名卡、座位卡、请柬、酒、烟、糖果和红包袋等备注:

1.所有款项记录请负责人保留花费收据、发票等,以便事后清理帐目

2.如双方均无兄弟姐妹,可由信得过的2名密友或亲戚来承担此工作

三.接待组

A.总招待1名

1.负责主桌来宾邀请

2.负责全场座位的安排调度

3.招呼客人的需要

备注:

总招待的职责范围还包括:婚宴时掌握每桌人数坐满与上菜时间,注意饮料的补充,并负责为摄影等工作人员留位、留菜等事宜。

B.引座员2名

1.其中一名负责引导男方亲友来宾入座

2.另一名负责引导女方亲友来宾入座

备注:

最好是由分别熟识男、女方亲友来宾的人担任

C.保管员1名

负责婚礼协助新娘更衣,保管服装、配饰等物品。

备注:

在婚礼当晚,闹完新房后物品妥善交接。

四.后勤组

A.酒水协调1名

1.负责与饭店餐厅经理协调酒水等方面的事务

2.负责收好多层式蛋糕的架子和螺丝,以便还给蛋糕店

备注:

一般饭店的酒水价格不菲,可先问明饭店是否可以自带酒水,如可以,酒水协调请婚庆公

1司帮助,将所需酒水列单到酒水批发处购买。

B.交通员1名

1.负责结婚所需车辆的租借与司机的安排

2.安排亲友来宾的交通与停车问题,并确认所需车辆的到位情况,是否需要清洗等问题。

备注:

如果涉及长途交通,应考虑旅途安全。

五.秘书组

A.伴郎、伴娘各1名

1.陪同新人一起预定并试穿婚纱礼服、伴郎、伴娘礼服

2.了解婚礼流程及伴郎、伴娘的工作内容

3.婚礼当天与新人一起接待来宾并负责红包的保管与派发

备注:

1.中式婚礼的流程中有新人向双方父母敬茶一项,此时需要伴郎、伴娘分别为新郎、新娘递上事先准备好的茶水

2.在婚礼中,伴郎、伴娘还应随时注意帮助新郎新娘收纳或递送捧花、红包、礼物、香烟酒水等

B.信息顾问1名

1.负责收集婚礼咨讯及婚纱信息

2.负责收集蜜月地信息

C.DJ1名

负责婚礼、舞会的音乐

备注:

以上B.C项根据实际需要设立

六.婚礼专业组

A.婚礼总策划师1名

1.负责联络所有婚礼筹备组成员

2.统筹整体,分配协调各组工作

3.婚宴现场的布置及选定颜色组合4.负责与婚宴场地的联络及协调工作

备注:

婚礼总策划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最好选富有经验,统筹能力强的专业婚庆公司的婚礼策划师

B.婚礼主持人1名

1.了解新人的婚礼背景、设计精彩支持内容

2.典礼、婚礼程序与时间的安排

备注:

如果需要在婚礼上增加环节,一定要及时与主持人商议。

C.造型师1名

1.商讨婚礼当天的发型设计

2.了解新人所选择的婚纱及头饰式样

3.婚礼当天负责新娘的化妆、换发型和补妆

D.花艺师1名

1.新娘、新郎、伴娘、伴郎、花童等人所需花饰的购买、制作、设计及保鲜

2.婚宴现场的花艺(花门、花台、餐桌用花等)购买、制作、布置和保鲜

3.花车花艺的设计及制作

E.摄影/像师3名

1.预定拍摄日期

2.其中1人负责全程新人的拍照

3.另外1人负责来宾亲友的拍照

4.还有1人负责全程摄影

备注:

1.如果造型师、花艺师及摄影师、摄像师为专业人员,请他们预先和主办方充分沟通,参加婚前筹备会议,请在婚礼前务必单独安排时间与他们商议以上所述事项

2.一些非专业摄影,如对来宾亲友的拍照可以交给有摄影爱好的亲戚朋友完成。而专业摄影师一般按小时收费,婚礼前的筹备会应确定拍摄时间、地点、角度和重点。

★★★建议召开三次筹备会议★★★

第一次会议(婚礼前6个月)

确定内容

1.任命婚礼总策划师

2.确定婚礼筹备组人员名单

3.明确婚礼筹备组各组人员的职责

4.分配前期筹备工作的任务,如场地的预定等

第二次会议(婚礼前4周)

确定内容

各组前期筹备进展情况,尽快发现并弥补筹备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入到计时动员。第三次会议(婚礼前1周)

确定内容

篇6:船员组织结构图

甲板部:船长 轮机部: 轮机长(老鬼)

大幅 大管轮

二副 二管轮

三副 三管轮

水手长 机工长 水手 机工

(普通船员)水手、机工:通过4个半月的培训就可以船的(高级船员)三副、三管:是通过国家统招的大专或是专业

培训机构培训两年左右才可以

上船的)招生:主要针对:机工、水手

机工:发动机保养维修、看机器保持机器的正常 运作

水手:开船、缆绳、抛锚、值班、清仓

安置: 第一步 招生(现在与天津世中远公司合作,我们只负责招生)

第二步 培训(山东潍坊华洋水运学校,培训4个 半月,实习六个月换证正式船员)

第三步 上船实习

第四部 安置工作 培训内容:水手:基本安全、水手值班(模拟驾驶台操作、信号源识别)水手工艺(绳结、撇揽、高

空作业、插钢丝)、航海英语

机工: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船舶电器、轮机 管理、机工值班(柴油机、辅机拆装及辅

机运行管理)、金工工艺(车床、钳工、焊工)、机工英语

上一篇:《增强集体荣誉感主题班会》策划书下一篇:航空航天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