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和人生

2024-05-13

人格魅力和人生(精选6篇)

篇1:人格魅力和人生

人格魅力和人生

无论是永垂不朽流传千古的古代诗人大家,还是今朝屹立世界东方的开国元勋;不管是李白陆游忧国忧民时的怀才不遇,还是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的丰功伟绩;他们的人生也许布满了坎坷与崎岖,他们的人生也许是充溢着活力与激情。但也正是他们身上所凝聚的一种独特的魅力,让现在的我们敬仰和歌咏,他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因为魅力所存把人生撰写的淋漓尽致!

马克思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更会永传后世的;这学期吕老师生动的给予我们讲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我尤自内心的受到哲学的一次洗涤,不论是自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试着用辩证主义观去审视整个世界,我也懂得万物都是有矛盾对立,所以有些事情不必太强求。我想马克思的魅力又何尝不是无处不体现呢?他超前的视野让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从而创造了《资本论》;他完美的哲学主义诠释,让整个世界都在学习等等。我遗憾没有出生在他们那个年代,以更好的见证马克思的点点滴滴,他的魅力人生将值得我用一生去学习,去感悟。现代大学生的我,时刻都在想什么是人格魅力?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但我始终相信,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必将让我的人生与众不同,受益一生!下面我将从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来讲述他们的魅力人生、传奇故事。独特魅力下的一朵奇葩

杨澜是当今中国最出色的女性之一,她美丽、聪慧、优雅、知性,才不过30多岁,就已经实现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实现的人生梦想:考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嫁给了好丈夫,生了好儿女,开创了好事业,而且她的精彩人生才只是刚刚拉开了序幕而已„„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同年从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女主持人,为中国观众家喻户晓,并于1994年荣获中国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1994年至1996年杨澜赴美国留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就读并获硕士学位。在此期间,她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莫利斯莫米德共同制作导演了纪录片《2000年那一班》,在哥伦比亚电视网黄金档向全美播出,创下了亚洲主持人进入美国主流媒体之先河,并获评论界好评。1996年被选入英国《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同年,她与上海东方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杨澜视线》节目成功发行于全国52个省市电视台。1997年4月,应联合国副秘书长之邀,作为东亚唯一代表,出席了联合国世界媒体圆桌会议,11月又应邀出席联合国“97世界电视论坛”。1997年7月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并于1998年1月推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担任制片和主持双重任务,采访了多名著名时事人物。1999年2月被《亚洲周刊》(Asia week)评为泛亚地区20位社会与文化领袖之一。

1999年10月,离开凤凰卫视。

2000年1月,出资4000多万元入股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担任集团主席。之后,她又开创自己的电视传媒制片工作,《天下女人》、《杨澜访谈录》都一次次见证了杨澜的成功和魅力。

这是我从网上搜查到她魅力人生的成长经历。我崇拜她,我是她一名忠实的粉丝。也正是由于他身上焕发一种独特的魅力,她主持时的机智巧辩和演讲时的不卑不亢,都将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最近我也在看有关白岩松的一些资料,我们深知他张并不是很帅。但自从听过他的一些演讲后,我知道他说话时的幽默和有时会添加几分调侃,更加让我重新而视。他有他的的人格魅力,他有他的的传奇人生,我很清楚的记得他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中,幸福和痛苦都只占5%,余下的就是平淡的生活。他的平淡生活中包含着三大要素:一是音乐。他迷恋摇滚乐,喜欢“清醒”乐队,因为他们“找回了旋律”。他也爱听马勒的交响作品,那乐声让他觉得“老马”还在继续痛苦,而他过得挺好。二是足球。戏称自己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足球专业”的白岩松,把足球比喻成摆在桌上的米饭,当然,现在这碗饭嚼起来没有过去“香”了。三是心理调节。“特好的时候要有危机感,特差的时候也要能够平静下来,想想,前面还有好事等着我呢”。它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也懂得自己要想在哪一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能。他的的张力是在节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完成节目内在要求的前提下,自我能力的发挥和扩张。我们经常说,某某人的气质适合某某类型的节目。只有按照主持人的气质和风格,打造与之相适应的节目,这样的配合才会“默契”,节目才会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如果让李咏去主持《东方时空》,让白岩松去主持《非常6+1》,未必能够表现得像今天这样“火暴”。也许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我们会欣赏现代大家、大师,还有明星。但当我们朗诵几句古诗时,会回忆起若干年前的李白、陆游等等。同样他们也是拥有不可忽视的魅力,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会喝酒吟诗。

永传人世的魅力光辉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来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

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他的魅力体现在他的不屈,她的坚强。他用华丽的篇章来抒写了千年来的社会来的现实。

运筹帷幄的领导魅力

我们中国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能够突飞猛进的取得举世成就,我们必须感谢他们毛泽东,邓小平!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他的英明决策改变了亿万国人的命运,没有他的领导,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

我们同样也不会忘记我们伟大的设计师邓小平,他也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邓小平同志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为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科学世界观最鲜明的特征。他对马 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始终不渝地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他采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澳门问题。邓小平同志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支持我们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旗帜鲜明地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毫不动摇地坚持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开放,使我们党和国家经受住了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航向。没有他的领导,也许就不会有新中国的今天!

也许在他们的前进的步伐中,面对着重重考验和挫折;但他们光辉的人格魅力,决不逊于任何一位当代明星!

步步为营的魅力交辉

他们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最有学问的;但他们是讲台上最耀眼的,他们的励志讲座会感化每个人;他们是当今社会的佼佼者,马云,俞敏洪。

阿里巴巴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马云从小性格坚强、勇敢、不服输。自己虽然个头小,但打起架来却不看对方块头大小,从不怕个头大的,“因为我人小,所以人家不防你。所以你进攻要速度快。”这些打架的经历和学问形成了马云性格中争强好胜,不惧怕强者的因素,这些性格特点在马云以后的企业经营中都可以看出来,在创办中国黄页时,不怕和电信公司的直接竞争,在创办阿里巴巴时,不怕已有的竞争者,最后做到全球最大的B2B网站,在创办淘宝时,C2C市场已经有了一个绝对的强者易趣,但淘宝依然强势进入,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为易趣势均力敌的市场对手。马云被著名的“世界经济论坛”选为“未来领袖”、被美国亚洲商业协会选为“商业领袖”,是50年来第一位成为《福布斯》封面人物的中国企业家,并曾多次应邀为全球著名高等学府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讲学。

马云先生也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下工商咨询委员会会员。他身上所体现的一种万人颂扬人格魄力,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生魅力!因为他做到了,所以我坚信,我也能做到!

“年纪大了,人们看重不再是外表,不是你帅不帅,而是看你的内心的魅力:你的气魄、气概。”这是新东方董事长,也是我的偶像俞敏洪所说的;每当旁徨失措时,我喜欢观看他的演讲视频,是他购回我前进的步伐,让我不停止努力!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截止到现在,新东方学校已经占据了北京约80%,全国50%的出国培训市场,年培训学生数量达20万人次。同时,新东方在线依托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强大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拥有中国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开发与制作团队,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个性化、互动化、智能化的卓越在线学习体验。

他们不是时代的宠儿,也不是时代的象征。但他们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永远都值得我们借鉴。

篮球魅力下的天王巨星

对于我言,不是因为喜欢篮球而去玩篮球,而是因为喜欢他们采取接触篮球。他们在NBA拥有崇高的荣誉,他们拥有神话般的球技,他们总能给我带来惊喜和刺激。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格魅力让我吸引,也让全世界每个角落都藏有他的球迷。他们就是飞人乔丹和科比.布莱恩特。

迈克尔.乔丹被称为“空中飞人”。他在篮球职业生涯中创造了刷屏般无可枚举的纪录,是公认的全世界最棒的篮球运动员,也是NBA历史上第一位拥有“世纪运动员”称号的巨星。他将NBA推广至全球每个角落,成为好莱坞以外又一无可阻挡的美国文化,他为联盟带来的收入至少在100亿以上,也把耐克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变成闻名世界的超级巨头。迈克尔·乔丹——一个集优雅、力量、艺术、即兴能力于一身的卓越运动员,他重新定义了NBA超级明星的含义,不仅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在整个NBA历史上乔丹都是最棒的。在多数的人眼中,迈克尔·乔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 他的波澜壮阔而赋有传奇色彩的篮球生涯,以及他对于这项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不可避免的让人们把他推上了神坛。优雅、速度、力量、富有艺术性、即兴创造力和无比强烈的求胜欲望的完美结合„„乔丹重新诠释了“超级巨星”的含义。

他是乔丹的传人—科比·布莱恩特,他同样也拥有无与伦比的球技,他是当今NBA中最具有价值的球员,他多次获得MVP和刷新了许多的历史记录。我喜欢看他的比赛,当每进一个球时,但震惊着整个运动场,欢呼声和尖叫声交织成一片。在职业生涯的同时,科比投身于慈善事业,从各种途径帮助贫困儿童。他不遗余力地对社区作出贡献,其中,许愿基金会、圣犹达儿童医院和美国男孩女孩俱乐部是他慈善活动最重要的三个舞台。科比还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签署合作协议,成立了科比中国基金会。科比中国基金会旨在促进中美两国青少年文化艺术与体育交流,帮助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建立篮球学校推广篮球运动,促进中国职业篮球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

他们终究有一天会退役,会离开篮球场。但是他们的魅力无时不刻的在映照着我们。因为我懂得他们的魅力不光只是局限在篮球场上的一系列数字,他们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前进,为世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亚洲非人魅力无限

刘翔——家喻户晓的一个名字。赛场观众席上坐无缺席是他的魅力;他到哪里那里必将动摇整个媒体是他的魅力;他的消息总能成为报刊杂志的标题或是第一版资料是它的魅力 ······

还记得雅典奥运会他一举夺魁震惊整个世界田坛,他那经典的翔式跨栏姿势无不在吸引亿万人的目光,他领衔了整个中国及亚洲110米跨栏。清楚的记得那是广州亚运会,很多为了观看他的比赛而费尽周折,黄牛的贩票等等。他的比赛中,赛场上必定坐无缺席。他坚强他执着;他用一次次的战绩诠释了社会各界对他的舆论,他勤奋他自信;他开始用新的战术来挑战人生下一个辉煌——七步上栏技术。他不仅改写打破了世界纪录,同时也证实了黄肤色的国人也能站在世界决赛赛道上,而且摘夺冠军。我喜欢他,傲视群体的一种魄力;喜欢他成功后自击胸膛后的自信与魅力;更喜欢他身披五星红旗围绕赛场后的表现的光辉万丈。

我大胆的认为;刘翔已经不是时代所挤出的宠儿,而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点!

名人是不可复制的,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会塑造属于我自己的人格,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讲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我们和蔼可亲的吕老师,她是善良的,她也是他也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她精彩的讲解,让我们从枯燥无味的马克思主义教我们学习的津津有味;我清晰的记得,他总会表扬我们班同学,这样不仅使我们从心灵上感到慰藉,而且增加了我们的自信心!她在叫我们的过程中,我能体会到她是在用整个心灵去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许他并不是什么大家,教授,他也没有伟人那样丰功伟绩但她映衬了一位合格老师的独特魅力!她做到了一个老师最根本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诚恳教书,以德育人。这学期我收获了很多很多,感谢吕老师的培养,感谢吕老师的教导,老师辛苦了!

虽然这门课程已经结束了,但我坚信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会停止!

我会努力创建属于我个人的独特魅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展现光辉!

篇2:人格魅力和人生

白天上班的时候,和同事为了一件工作上的事情而争论,我们谁也不让谁,最后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回到家里,我还生着她的气。

吃过晚饭,我照例打开电脑。打开邮件时,我看到同事发过来的一封信,心想,我白天才和她闹翻,她晚上就给我发邮件干什么?况且有什么事情,不能在办公室里说呢?但我还是忍不住打开了邮件。

我轻轻地点击了一下附件,只听见“砰”地一声响,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堆看不清的乱码和马赛克,乱码上面还有一些大红的色彩。除了这些,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看到电脑上的这幅画面,我是又惊又气。惊的是同事给我发来了一封邮件;气的是她是电脑高手,这封邮件要真有病毒,我的电脑不就彻底毁掉了吗?

就在我准备拨同事电话的.时候,我看见电脑屏幕上刚才还什么文字都没有,这时在电脑右下角突然跳出一行字来:请后退两步,再看这封邮件。

我心里一愣,不知道同事到底要做什么。我按照提示后退了两步,却发现:刚才看到的那些乱码和马赛克已经变成了清晰的“抱歉”两个字;刚才看到的那些大红的色彩,现在变成了一个心形图形。我终于明白了同事这封邮件的含义:她是在用心向我道歉!看到这里,我不由为自己刚才的莽撞和一时的冲动而对她误解感到惭愧。其实白天的那件事情,也并不完全都是她的不对呀。我原谅了同事,并决定当即给她写一封回信,向她表示我的歉意。

从阅读同事邮件这件事情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许多时候,当我们被一些事情蒙蔽,感到生气、焦躁或是不安的时候,不要急着往前冲,先后退两步,也许效果会大为不同。后退两步,并不表示我们懦弱,它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能让我们把前面的路看得更清楚,好让我们有时间审时度势,把周围的情况分析得更透彻,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因为后退了两步,许多的矛盾便会一下子化解得无影无踪,从而让你拥有海阔天空的心境。

心灵加油站

篇3:魏征人格魅力造就成功人生

一、魏征人格魅力简述

1.人格魅力与魏征。人格是一个人通过不断的磨练和修养而习惯形成的,具有崇高理想,充满了正能量的总和素质的体现。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必然具备强烈的国家责任感和服务感,能够主动积极地承担责任和义务。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人能够激发他人的正能量, 积极地影响周围的人。当一个人的人格到达一定的高度,他的外在表现即成为魅力。魅力,即吸引人的力量。魏征之所以是“贞观之治” 的功臣,正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魏征能够直言不讳,敢于用事实客观的态度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敢于对唐太宗提出异议的观点,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唐朝才一步步走向昌盛。魏征在“民本思想”和“法制思想”中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184。

2.人格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有多大,要看这个人的感化程度有多深。魏征正切合了这种感化作用,将李世民的治国情怀与人性化结合在一起,集中了人的优秀品质,使其英雄事迹能够千古流传。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必然胸怀大志,不拘小节。人格魅力的崇高精神可以感化所有人,将其转变成洋溢在内心的驱动精神,起到启发旁人斗志的作用。魏征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周围的人,在不经意间与周围的人心灵交汇,传达更多的正能量。魏征的人格魅力要求执政党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发展、谋利益。而我党正是遵循了魏征所倡导的这一规律,共产党一直秉承为群众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一直是我党的方向,带领着社会主义不断发展[2]54。

二、魏征人格魅力的塑造

1.曲折的人生经历。魏征(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故址在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一作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少孤贫,出家为道士。魏征字玄成,曾任职河北武阳君书记,隋末战乱后加入瓦岗军,任职元帅府参军,隋末参加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密败,投唐主李渊,自请安辑山东,擢秘书丞,后又为窦建德俘获,任起居舍人。建德败亡,入唐任太子洗马。从事文书卷宗入案工作,后来入唐,成为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掌管书籍秘书等。“玄武门之变”后,太宗重其才,擢为谏议大夫,历官尚书右丞、秘书监、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封郑国公。任职期间,敢于犯言直谏,劝诫太宗居安思危,兼听广纳,轻徭薄赋,躬行俭约,对实现贞观之治颇有贡献, , 为一代名臣。曾主持校定秘府图籍,主编《群书治要》,撰《隋书》序论及《梁书》、《陈书》、《北齐书》总论。魏征成为我国唐代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具有高尚的发展治理策略和政治观点,扶持唐太宗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到达巅峰。在魏征所著的《隋书》一书中记载,一次君主问他隋朝为什么会灭亡,魏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 不得民心。魏征的自我人格魅力让唐太宗深受感染,唐太宗深刻领会魏征所进谏的内容,对执政23年的“贞观之治”有很大的作用。大多数人都认为魏征是性格刚直的人,很少有人注意其为贤臣,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魏征人格魅力的成功,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200多总事项,包括很多治国治民的优良策略[3]56。

2.人格魅力的体现事迹。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指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劝谏唐太宗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被手下的人的言谈所蒙蔽,唯有上通下达,才能在国家的治理上做到圣明之道。通过这一事件,充分展现出魏征的直率的性格和心济天下的胸怀。同样地对于历代君主的评价中,唐太宗认为历代君主都通晓知识、满腹诗书,不明白为什么会因为自身的得失而损害百姓的利益,最后导致国家的灭亡。魏征面对这样的问题直言不讳,他说作为一代君主不仅需要渊博的知识,还必须有虚心倾听臣子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的自以为是和听不进谏言才导致国家破亡,从魏征的直言和率性可以看出魏征的人格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对于良臣有独到的见解。除了以上的突出表现,还有很多丰功伟绩,体现了魏征的人格魅力,也为后来唐朝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4]246。

三、魏征主张治国与治民的观点

1.时刻为他人着想。俗话说“忠贞报国”,基本上历代大臣都是本着忠贞二字去的,但是魏征在这方面走出了与众不同的道路, , 他不主张做忠臣,而是主张做良臣。所谓忠臣就是一切以君主的利益为最高准则,凡事都要以维护君主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行事的前提条件。很多大臣的忠贞观念使得自己的政治生涯陷入一定的误区,没有真正为百姓践行良臣的誓言。国家是由人民个体组成, , 国家的兴衰也是由人民来决定。正是由于魏征具备了这种民本的思想,才能使得自己在献言献策的时候保证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权利。忠臣和良臣并不是等同的概念, 君臣和人民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自然会有不同的阶级利益,对君主有利的事情,在某种方面会触及老百姓的基本权利[5]52。

唐代在历史上造就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样的唐朝盛世正是因为有了魏征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当然也离不开当朝君主的博大胸怀。李世民在魏征的真知灼见的辅佐下,出台一系列安抚百姓、修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国家繁荣富强,百姓安康。直到魏征去世,唐太宗李世民都在哀叹自己少了一面镜子,由此可见,魏征的良臣思想深得君主青睐。魏征的一生, 虽然几经周折,但是始终践行自己的良臣思想,在成就唐朝盛世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成功的人生,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2.规定法律的效力。“法者,当安人”,这是魏征对法的理解。可以说魏征的眼光异常高远,他能认识到法的作用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惩戒,达到安民和安定国家才是最终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律作为社会的准则,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会鱼龙混杂,混乱不堪。国家是由单个的民众个体组成的,不同阶层不同个体都有自身的利益,难免会发生利益冲突,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魏征一贯主张法制社会,进行严格的立法和执法准则。其法制内容主要有“任法”、“任公”、“尚德”、“慎刑”, 他主张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上都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秉着对所有人都公正的原则,不能徇私枉法。他认为“礼德诚信”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法是最后迫不得已才用的,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在其法制思想中,充分考虑百姓的利益,主张立法的前提是要保证百姓的根本利益,不能因为阶级差别使得法律分成三六九等,同样在惩罚措施上也主张慎刑,惩罚是最后的选择。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观点也是与时俱进的。

四、人格魅力造就魏征的成就

1.受到君主的器重。正是魏征在人格上的独特魅力,才使得他备受君主的亲睐。魏征是敢于进言,发表客观唯物的观点得到唐太宗的赞赏,是一位绝对的忠臣!他敢于直谏良言,虽然可能会触怒龙颜,但是幸得唐太宗是位明君。由于唐太宗在任用魏征之前就对他的为人和才华早就有所耳闻,对其人格给予了极大的肯定。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有着极大的政治抱负,这一点和魏征不谋而合。唐太宗主张以人为镜、重视监督的思想,这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一代明君的地位。很多时候,魏征和唐太宗可以说是相互成全,正是唐太宗对其人格的肯定,才能容忍其率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魏征的一系列建设性的谏言对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极大的成就了唐朝盛世,同样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实践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2.得到民众支持。由于魏征的民本观点,因此受到了平民百姓的大力支持。魏征由于自身的经历和遭遇,非常能体会下层民众的难处和不易,在其受到君主重用的时候,他的一系列谏言都是千方百计地为唐朝的民众考虑,制定的一系列惠民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极大的支持。百姓就好比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这种对百姓的一腔热情和满怀体恤,在惠民和成就盛世的同时成全了魏征成功的人生[6]124。

人格魅力成就人生成就。魏征在历史上以不做忠臣做良臣著称,通过对民本和法制思想的重视和坚持,体现了其为国为民的思想。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了从君主到众多百姓的支持和鼓励,从而成就了唐朝盛世。人格魅力是一种财富,无论到哪里人格魅力都是最突出的内容,是吸引别人的重点。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同样是这样,企业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深刻感染其周围的员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增长。

摘要:魏征是“贞观之治”的功臣,他生平的民本思想和法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留下的疏、谏之中。本文从人格魅力的概念出发,解读魏征的生平以及所处时代环境,突出事迹,并总结其民本思想和法制思想。

关键词:魏征,思想,人格

参考文献

[1]李裴.魏征的道教美学智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5).

[2]曾婧.魏征疏体公文研究[J].兰台世界,2010(16).

[3]刘建明.南魏征“热官冷做”说开去[J].实践,2012(10).

[4]田发银.试论校长的人格魅力与修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38(6).

[5]翟小功.魏征的民本主义执法思想及其损益利用[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12(3).

篇4:谈谈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古今中外的教育史证明,名师大都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所谓人格魅力,就是名师凭借自身的品格、个性、气度、爱好等内在特质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召力。通常说某师受学生欢迎、爱戴,往往是指他(她)们富有人格魅力。颜渊师于孔子,“三盈三虚”而不去。鲁迅讲学于北师大大操场,寒风扑面而听者众。以上两例,足以说明人格魅力的神奇。

名师不仅具有人格魅力,而且具有学识魅力。所谓学识魅力,就是名师凭借自身渊博的学问、敏锐的识见、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咸宁市鄂南高中有位化学教师,在讲授“碳酸钙”一节时,引用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做开场白:“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别开生面,几句话就撩起了学生的兴趣。咸宁市广播电视大学有位副教授,在讲授《政治学》时,先分发自己新近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对群众骂娘之三策》。尚未開口讲课,台下就纷纷投来机关干部学员们期待与敬重的目光。很显然,这一切均应归功于学识魅力的作用。

两魅力之所以能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被学生欣然吸收并内化,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这是典型的外因促使内因转化的生动实例。名师凭借在学生心目中树起的“老师妈妈”和“老师爸爸”的形象,使学生深信其表扬是爱、批评也是爱,从而激发了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决心与信心。名师凭借在学生心目中树起的“专家学者”的形象,使学生深信其任何教学要求都是恰当合理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名师凭借在学生心目中树起的“事业成功者”的形象,使学生深信其人生轨迹就是自己的未来,从而激发了学生模仿心中“偶像”的热情。

名师人格魅力的形成,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其自身的“修炼”。欲培养人格魅力,应首先追求三境界:一要“志存高远”,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认定目标不动摇,不达目的不罢休。二要“淡泊名利”,加强职业责任感,不能满足于当一个“良心型”的授业师,而应争当“学者型”“殉道型”的育人师。三要“爱生如子”,做到慈如慈母,严如严父。应懂得:“爱”是人格魅力之魂!

若说人格魅力可获得学生的热爱与尊重,那么学识魅力则可获得学生的钦佩与敬重。欲提高学识魅力,应向如下四个方面下工夫:(1)注重教研。教材是教学之依据,应吃深、吃透。教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之手段,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生是教学之对象,亦是学习之主体,应认真研究其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2)潜心科研。只有及时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才能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只有不断探索未知世界,才能开拓眼界,提高境界。研而有果,才会有成就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口头讲述,是教研、科研成果的展示,是对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检验。三尺讲台,犹如十丈大戏台,教师应像诗人那样抑扬顿挫里饱含激情,更应像艺术家那样举手投足间尽显才华。(4)树立强烈的育人意识。既要培养“人中人”,更应重视培育“人上人”。否则,科学家、文学家从何而来?心血熬干终不悔,“师因徒贵”莫嫌迟。

人格魅力的高低是能否成为名师的前提,学识魅力的大小是能否成为名师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俩魅力既是名师的本质特征,也是对广大人民教师的殷切期望和时代的必然要求。

篇5: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法则

梁衡

2014年03月20日05:07来源:人民日报

阳春时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要开了。

伟大的人格是超越时空的。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已近40年,但是人们还是常常想起他、说到他,亲切自然,斯人如在眼前,他喜爱的一树树海棠也宛若绽放身畔。周恩来的人格魅力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仁爱、牺牲和宽容,其中犹以第一点为最。

爱人者,人恒爱之

我在《大无大有周恩来》中谈到周恩来有六个“大有”,其中第一个就是“大爱”。我们的文化史、思想史上,对“爱”有过误解、走过弯路。殊不知中国共产党是从同情被压迫者出发,热爱他们,因而产生革命的动机和动力,最后获得他们的拥护。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也是政治家团结民众、改造社会、创造世界的动力之一。

周恩来式的爱,有三种表现:

一是仁爱待人,即从人性出发的爱。他对所遇之人,只要不是战场上的敌我相见,在大是大非的前提下,都怀有一种人道主义的慈悲,给予真诚的帮助。因此政治、外交在他那里有了浓浓的人情味。1949年国共胜负大局已定,国民党只是为争取时间才派张治中率团到北平与中共和谈,这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最后连谈判代表都自愿留而不归了。但张治中说,别人可以不回,我做为团长应该回去复命。本来一场政治故事到此已经结束,周恩来也已完成使命,可以坐享胜利者的骄傲。但一场人性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周恩来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指张学良为蒋所扣),现在不能再对不起另一位姓张的朋友。” 他亲自到六国饭店看望张治中,劝他认清蒋介石的为人,绝不可天真,并约好第二天到机场去接一个人。翌日,在西苑机场张治中怎么也不敢相信,走

下飞机的竟是他的夫人。原来,周恩来早已通过地下党把和谈代表们在国统区的家属安全转移,谈判一有结果就立即接到了北平。

二是善解人意,无论公私尽量多为对方考虑。我国一家乐团出国访问前擅改日程、自定曲目,周恩来批示:“我们完全不为对方设想,只一厢情愿地要人家接受我们的要求,这不是大国沙文主义是什么?”他对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几乎是一种本能。朝鲜战争乔冠华是中方的谈判代表,他是只带了一件衬衫去前线的,没想到一谈就是两年。1952年,周恩来就派乔冠华的妻子龚澎去参加赴朝慰问团,顺便探亲。

周恩来的“六无”中有一无就是“生而无后”,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永远的痛。但是,痛吾痛以及人之痛,周恩来更以一颗慈爱的心帮助着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君代婚后无子,周恩来就安排她到北京来看病,终于得子。周恩来就是这样按照他的爱心、他的逻辑,平平静静地办他认为该办的事。

三是大爱为民,把基于人性的爱扩大到对人民的爱。政治家的爱毕竟不同于宗教家、慈善家的爱,他不是施舍而是施政,是从人性出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民本、仁政的思想。孟子讲:“政在得民”;范仲淹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虽然历史上所有的进步力量的宗旨都是为人民,但将这个道理贯彻到底的是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讲无产阶级先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解放自己。中国共产党更把其宗旨具体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周恩来把对人民之爱落实得非常彻底。

1946年10月,周恩来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中这样说道:“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条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解放后他常说:“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文革”中他的胸前始终佩戴“为人民服务”徽章,以此勉励自己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他一有机会就“促生产”、安民生。1972年到1973年间,甘肃定西连续22个月无雨,百万人缺粮,数十万人缺水,又值“文革”大乱,病床上的周恩来听了汇报后伤心落泪:“解放几十年了,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百姓。”刚做过手术的他用颤抖的手连批了9个不够,又画了3个叹号:“口粮不够,救济款不够,种子留得不够,饲料饲草不够,衣服缺得最多,副业没有,农具不够,燃料不够,饮水不够,打井配套都不够,生产基金、农贷似乎没有按重点放,医疗队不够,医药卫生更差等,必须立即解决。否则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响劳动力!!”“文革”前北京常有大型群众集会,一次散会时赶上下雨,他就让政府负责同志在广播里提醒各单位回去后熬一点姜汤给大家驱寒。他办公和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厅墙外正好是14路公共汽车站,很吵闹,有人建议把汽车站挪开。周恩来说,我们办事要从人民方便着想,不同意挪。直到现在,14路汽车站还设在那里。他的这些举动纯出于爱心,毫不作秀。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江青住庐山宾馆,嫌山涧流水扰眠,就下令将涧底全部铺上草席;住广州,嫌珠江上汽笛声扰眠,就下令夜船停航。做人做官,如此大的差距。

同样是以人民的名义干事业,仍可细分出几种类型:有的把这事业连同人民当做自己功业的道具,虽功成而劳民伤财;有的把自身全部溶化渗透到为人民的事业中,功成而身退名隐;而有的干脆就是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为人民服务,关键是真的有仁爱之心。

无我者明,无物者公

牺牲是一种自愿的付出,有爱才有牺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牺牲属于“义”的范畴,大公无私、勇于牺牲是一种美德。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也弘扬这种精神,更又给予其新的含义。马克思在早期作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毛泽东更是从司马迁说到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无论古今中外,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还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都视为社会公义而牺牲私利为高尚。这是基于人类的本性。

周恩来是一个大爱大牺牲的典范。他当了总理,在一般人看来已显贵之极、荣耀之极,而在周恩来则真正开始了生命的磨难、消耗与牺牲。我们任选一天工作日记,看看他的工作量。1974年3月26日——

下午三时:起床;

下午四时:与尼雷尔会谈(五楼);

晚七时:陪餐;

晚十时:政治局会议;

晨二时半:约民航同志开会;

晨七时:在七号楼办公;

中午十二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二时:休息。

这就是他的工作节奏。周恩来规定凡有重要事情,无论他是在盥洗室、办公室、会议室,还是在睡眠,都要随时报告。很多人都记得晚年周恩来那张著名的坐在沙发上的照片,枯瘦、憔悴,手上、脸上满是老年斑,唯留一缕安详的目光,真正已油灯耗尽,春蚕到死,蜡炬成灰,鞠躬尽瘁。

除了身累之外还有心累,即精神上的牺牲。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事办不好,国家要翻船;决策者有任何失误,国家也要翻船。我们知道周恩来是很喜爱戏剧的,有一次工作人员发现他在纸上无奈地抄录下两句戏文:“做天难做二月天,蚕要暖和参要寒。种田哥哥要落雨,养蚕娘子要晴干。”“文革”中他暗地里保

护老干部、抓生产、恢复秩序、打破外交僵局,这又被视为“右”。一次服务员送水走进会议室,竟发现周恩来低头不语,江青等正轮流发言,开他的批判会。但是,走出会议室后,周恩来又照样连轴转地工作,尽力解放干部,恢复秩序。邓小平说:“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文革”中周恩来说过一句让人揪心的话:“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这是把一切都置之度外的牺牲。周恩来的牺牲精神还有一个更严格之处,我称之为“超牺牲”。他有“十条家规”,除了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家属、部下和身边的人。周恩来严于律己,勿使有一点灰尘,不留下一点遗憾,这样,亲属部下也跟着做出了牺牲。这和官场上存在的为家属谋利、提拔重用亲信的某些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我曾有缘与周恩来的两代后人相熟,他们都未脱此例。侄女周秉建“文革”中到内蒙古草原插队,数年后应征参军。她很兴奋地穿着军装来看伯父,周恩来说,让你去插队就要在那里扎根,结果她脱了军装重回牧区,嫁给一个蒙古族青年。国家恢复高考,周恩来的侄孙女周晓瑾从外地考到北京广播学院。这时总理已经去世,孙女很兴奋地给邓颖超奶奶打电话,要去看她。邓颖超先让秘书到学院去查档案,看是否真是靠成绩入学的,查过无事后才见面。周恩来住的西花厅年久失修,特别是地板潮湿,对他的身体很不利。一次乘他外出,秘书将房间简单装修了一下。他回来后大怒,秘书被调出西花厅。当然,当年这样严格的不只是周恩来一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无私品格,不过周恩来做得更无私、更彻底。

周恩来的牺牲精神叫人一想起就心中隐隐作痛。人心是肉长的,谁无感恩之心?当年,泪水洗面万巷空,十里长街送总理成了共和国史上悲壮的一页。时已80高龄的胡厥文老人诗中写道:“庸才我不死,俊杰尔先亡。恨不以身代,凄然为国伤。”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这绝不是简单的领袖与公民的关系,而是人心、人性的共鸣。

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

仁爱是讲人心的主观出发点,是“善根”;牺牲是讲处理个人与外部世界关系时的态度,是一种无私的境界;包容则是对爱心和牺牲精神的实践检验,是具体行动。当仁爱之心和牺牲精神变成一种宽大包容时自然就感化万物,用兵则不战而屈人之兵,施政则无为而治,为人则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周恩来以惊人的度量和个人的魅力为中国共产党团结了不知多少朋友、多少团体、多少国家。这就是为什么在他去世后普天同悼,连曾经的敌人也唏嘘不已。一位党外人士说,长期以来,提起共产党,脑子里就浮现出毛泽东、周恩来的形象。美国《时代》周刊上世纪40年代驻华记者白修德说,一见到周恩来,自己的“怀疑和不信任几乎荡然无存”。解放初,亚洲、澳洲国家的工会代表应邀来中国参加亚洲、澳洲工会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出现时会场喊“毛主席万岁”,一澳洲代表不解,问为何不喊周恩来万岁,等到周恩来过来与他握手时他就喊“周恩来万岁”,周恩来忙示意不要翻译。这是周恩来的严谨,也是他的自律,但实际上不知道国内外有多少人早把周恩来看做心中的偶像而向他敬礼。周恩来的包容集中体现在如何对待反对过自己的人,甚至是曾经的敌人。20世纪30年代初,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周恩来是中共“特科”的负责人,专门对付国民党特务,张冲是国民党的特务头子,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两人曾经是死对头。张冲成功策划了“伍豪事件”,在报上造谣周恩来已叛变,给周恩来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西安事变”后,为了民族存亡国共二次合作,周恩来、张冲各为双方谈判代表,周恩来竭诚相待,两人遂成好友。抗战还未成功,张冲病逝,周恩来提议为其追悼会捐3万元,亲自前往哀悼并致送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并发表讲演,语不成声,满座为之动容。他在报上撰文说:“先生与我并非无党无见,唯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党见,非私见私利可比,故无事不可谈通,无问题不可解决。先生与我各以此为信,亦以此互信。” 这件事在国民党上层的影响,如同引爆了一颗炸弹。当时的重庆特务如林,周恩来的一举一动都在监视之中,随时有生命危险。而周恩来却平静地广交朋友,编织了一张真诚正义的大网,反过来弥盖整个重庆,戴笠也无可奈何。此时,周恩来手中的武器并不仅是党纲、政见、主义、学说等,更是举世认同的理想信念、传统道德和个人魅力,是与人为善的赤诚之心。

周恩来的包容精神还体现在他处理党内关系。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又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历程,党内高层人员文化背景复杂、性格各异。半个多世纪以来能将这样一个党团结在一起,离不开党的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也离不开像毛泽东、周恩来这样心怀天下百姓的共产党员。从陈独秀始,经过瞿秋白、李立

三、向忠发、博古、张闻天直到毛泽东,周恩来与六任主要领导人都合作过,并与毛泽东合作始终。靠什么?靠坦诚、谦虚、忍让、包容,靠宰相肚里能撑船,无论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在党在政,周恩来都是处在关键位置,关系全局。长征中周恩来说服博古请毛泽东出来工作,又把红军总政委一职让给张国焘,保住红军和党不分裂。“文革”中周恩来亲自出面请被冲击、被迫害的外国专家及其家属吃饭,并赔礼道歉。周恩来一生以柔克刚,赢得人心,赢得生前身后名。

包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清澈见底,容纳万物,它使仇者和,错者悔,嗔者平,忌者静,使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不接受的理由。南非总统曼德拉曾说:“当我走出囚室,若不能把悲伤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诚哉其言!在历史的星空中,周恩来就如同那些让人们举头仰望就灵魂澄净的星辰。

人类历史其实是一部文化史、道德史、人格史,而无论怎样的历史都不能背离人的思想和道德。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应了康德的那句话: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心中越是充满不断更新的认识和有增无减的敬畏,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我们怀念周恩来,年复一年为他洒下热泪,默默地体悟着他那些源于人类本性的道德法则。

篇6:人格魅力和人生

摘要:根据小说《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创造了好莱坞电影史的神话,至今仍风靡全球。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思嘉更是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战争的激烈复杂造就了这位乱世中的佳人。她不懈的奋斗和胆大的追求,谱写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社会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史上一部永不磨灭的传奇。

关键词:思嘉

人性复活再生

经典传奇

“曾经是骑士驰骋和盛长棉花的土地,人们称之为古老的南方……/这个美丽世界的骑士时代已经结束……/骑士和他们的淑女,庄园主和奴隶,在这里最后一次出现……/只有在书本中才可以见得到的这一切,如今已是梦的回忆。/一代文明随风飘逝了……”

这就是美国现代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Gone with the wind》,这就是《飘》,这就是《乱世佳人》。

这是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一生中出版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飘》发表于1936年,当即轰动全国。1937年荣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小说的发行量达到2500万册,被译成27种语言文字,风靡全世界,至今仍是最畅销的一部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于1939年摄制完成,在第12届奥斯卡电影节上,该片开创了获得奥斯卡奖项最多的影片纪录——8项大奖。直至今天都还有大量的观众为之以乱神迷。这部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乱世佳人》将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实力和电影明星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遂使本片再首映问世半个世纪之后,依然能成为全球最受欢迎最卖座的电影。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乱世佳人》在电影观众心目中永垂不朽呢?这先得从本片的作者和原著《飘》谈起。

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父母亲均出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不久。父亲曾任美国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母亲梅贝莉是亚特兰大最富战斗性的女权运动团体的领导人,团体的会议常常在米切尔家召开。她常站在凳子上,痛斥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不平等。米切尔在一旁看得如痴如醉。父亲和其他人常相互讨论亚特兰大在美国内战期间的陷落。米切尔是一位颇具反抗意识,男性气质很强的女性,不愿意接受长辈的包办婚姻。她的第一次婚姻遭到众多亲戚的反对,最终以离婚告终。离婚后的她成了《亚特兰大通讯》的唯一女记者,为报道高空作业者的生活竟把自己悬在15楼窗户外体验。米切尔对美国旧南方的历史仔细地研究过,十分熟悉内战时的南方社会。等她想写书的时候,她自然决定写一个关于美国内战和战后南方重建的故事。她没想到她的小说能发表,而她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她以她的家乡佐治亚州为故事背景,以同情黑奴的南方农奴主观点描述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南方家族的兴衰经历,深具美国南方浪漫传奇小说传统,适合一般美国读者的兴趣,是美国文学小说中最畅销的一本。感情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感情也就没有文学。感情是创作的动力,生活是文学的本源。《飘》是米切尔献给其丈夫约翰·马施的。她以女性特有的内涵将发自心灵深处的对丈夫的诚挚、坦率而又深沉的爱转化为一种艺术感情。在任《亚特兰大日报》记者时,玛格丽特熟悉美国南北战争史料,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再加上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造诣,经过十年的辛苦工作,三年写成,七年修改,终于完成了不朽的《飘》,塑造了思嘉这一人见人爱的不朽艺术形象。思嘉的命运始终牵挂着读者的心,整个小说读后使人感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飘》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以大农场主的女儿思嘉与卫希礼和瑞德的爱情纠葛为主线,丰富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影片《乱世佳人》强化其核心组成部分——战争与爱情,展现出作为一个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这种民族性则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思嘉的身上。

作为一个南方大种植园主的女儿的思嘉,她的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过分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贫民血统相混合的不调和的质地。她既沿袭了父亲豪爽、粗犷、不拘小节和脾气暴躁的性格,又从小受到母亲良好的道德观念的教诲;她既想做个像妈妈那样有着大家闺秀风范的淑女,骨子里又有背叛种种道德规范的意识。正是这种充满矛盾的环境,造就了她热情奔放、毫不虚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和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她忍受不了当时所谓上流社会故作文雅的那种虚伪。比如在很想吃东西时偏装得像小麻雀那样只能吃一点点,在想跑时偏偏要慢慢地走,或在能够连续跳两天也不觉得很累时偏偏要装着跳完一场华尔兹就晕倒了。她更不能忍受女人一旦结了婚便成为男人的附庸,成了生儿育女的工具,不能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亲自打点生意的世俗习惯。她不仅对这些做法嗤之以鼻,而且对所有的这一切发起了挑战。她怂恿卫希礼和她私奔,但她的表白被拒绝后,按照当时女性的习惯做法,应该立即跑回家,羞愧的从此以后不敢见人。而思嘉却告诉自己,不能回家,不能逃走,必须在这里坚持到底,于是她勇敢地留了下来,在毫不犹豫地给了卫希礼一个巴掌之后,不假思索的家给了梅兰妮的各个查理……

事实上,对于思嘉来说,求婚遭拒与战乱时受到的磨难相比算不了什么。当南北战争的飓风横扫过塔拉庄园和十二橡树园时,同时也宣告了这位大农场主女儿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的结束。黑人走了,田园荒芜了,仓房烧光了,母亲死了,父亲痴了,两个妹妹在疾病中挣扎,从亚特兰大大火中侥幸逃生的思嘉一无所有,她首先面临的是生命的威胁,继而是社会的生存竞争。望着默默注视着她的一双双眼睛,面对那一张张面黄肌瘦的脸,她没有绝望,没有气馁,下决心要让塔拉存在下去。当周围的人们都为那个崩溃的时代痛哭时,思嘉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姿态,迎接来自现实的一切挑战。为了生计,自出世以来从来没有不戴帽,不披纱罩在太阳里走过路的她,不得不忍受着饥饿,亲自到地里摘棉花,不得不顶着烈日在废弃的果园里挖剩下的蔬菜,不得不骑着唯一的一匹孱弱的小马到邻居家借种子。为了生计,她把妹妹的心上人占为己有。为了生计,她毫不顾忌上流社会的传统观念,自作主张买下了锯木厂并亲自经营;为了生计,她混进男人的世界并与他们进行商业竞争,她不但跟北方佬做买卖,而且跟他们已经十分亲密了……她的一系列行为早已离经叛道,但她却十分坦然,内心深处甚至生出一种从传统礼教规范的禁锢中获释的轻松感。目睹周围人们的虚伪、狂傲和外强中干,思嘉旧有的阶级意识逐渐淡漠,尽管她不时地自我欺骗,但在她身上,求取生存的拼搏早已代替了复辟旧制度的狂热。当她最后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终于使自己与整个塔拉得以劫后余生时,昔日母亲灌进她身上的一切礼貌和温柔,都已跟秋风里的落叶一般纷纷坠落尽净了,她只看见——或者自以为看见——母亲是错误的,一切标准和一切价值都已改变了,所以她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以便适应这个新世界。正因为如此,她才有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断,不断地去适应新的经济规律和竞争原则。

从无忧无虑的绿眼睛女孩到几度丧夫的少妇,从塔拉庄园未经世事的富家小姐到亚特兰大精明能干的木材商人,在残酷战争和艰辛生活的双重重压下,历经磨难的思嘉成了十九世纪美国南方的一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她那强烈的生存斗争意识,全新的竞争观念和顺应历史潮流开拓进取的精神,永远是美国人引以为骄傲的东西。当然,思嘉的奋斗目标不只是为了家人和朋友,更重要的是为了她自己。比如为了报复心上人,与自己不爱的人结婚;丈夫新逝,竟穿着孝服参加舞会;与瑞德结婚,在享受瑞德的悉心爱护和舒适生活时,仍心猿意马,屡次伤害深爱自己的丈夫等等。这些不是一个叛逆就能概括得了的,而是资产阶级那种强烈的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人生观在她身上最充分的展示。思嘉的魅力与热情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他执拗任性、桀骜不驯和刁蛮自私,依然受到众多男士甚至女士的注目。她不是雨果笔下那种体现美丑对照原则的极恶或极善,而是一个善恶兼具、美丑并存和瑕瑜互见的真实的人。

战争造就了思嘉,而爱情则使这位佳人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而富于变化。得到的,是它追求的。那么,失落的呢?没有追求便无所谓失落,然而她那失落了的追求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一点,诚如瑞德所说的,思嘉的一生都在要着两样东西:一件是卫希礼,还有一件就是要有很多很多的钱。此话不无道理。少女时代的思嘉就爱上了卫希礼,尽管一直没有得到他,却一如既往地爱他,历经一切磨难都不改变初衷。这种爱跟情欲和结婚都没关系,这种爱是神圣的,美丽到不可名状。正因为如此,当卫希礼上前线之际,没有对她说出她深切盼望的爱的倾诉,而是让她照顾梅兰妮——他的妻子——她一向憎恨的情敌时,她的心马上沉落了,但她仍然答应了,无论卫希礼要求她什么,她都可以答应。为了卫希礼,她是可以牺牲任何东西的。为了照顾即将分娩的梅兰妮,她克制住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放弃了逃离危险的机会,留在了战火纷飞的危险地带,终日陪伴在梅兰妮的身边。在这段难熬的日子里,思嘉不但要自己克服内心的恐惧,更要抑制对情欲的憎恶,从而使自己经历了一场理智与情感的残酷搏斗。在这种不能不说是伟大的牺牲精神之中,既有女性的善良,更有爱情的驱使。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激情。思嘉对卫希礼的爱情堪称是一种忠贞不渝的、执着的和包含着自我牺牲的伟大的激情。然而可悲的是,当梅兰妮去世时,思嘉在刹那间发现,不但卫希礼从来没有爱过她,而且自己其实并不爱卫希礼!原来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编织成的童话中,对现实的卫希礼却充耳不闻。卫希礼这个十二橡树园的少爷的确不同于那些头脑简单的贵族子弟,他的独特的品性是思嘉这个充满世俗气的少女所不能具备的。于是在思嘉眼里,卫希礼是那样的神秘,这种神秘像一扇既没有锁也没有钥匙的门,他身上那些她无法理解的东西只有使她更加爱他。他那种克制的求爱态度只能鼓励她下更大的决心去把他占为己有。就像瑞德告诉思嘉的那样,她对卫希礼怀有一种罗曼蒂克的女学生式的热情,而他也在他那高尚天性所允许的范围内予以报答。卫希礼爱思嘉的勇敢顽强,爱她的冷酷无情,爱她对生活的热情,这些正是他所缺少的。他好像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是不想放弃的,但良心和责任又不得不让他放弃。他痛苦,他挣扎,这些在思嘉眼里都成了爱情的表现。于是,对爱情本就不明确的心更加沦陷,她的爱情是一个年轻姑娘对一位她不能理解的男人的仰慕。对于思嘉来说,他是梦想中完美无缺的骑士,她所期待的也只不过是一个吻而已。直到梅兰妮死去,卫希礼的灵魂也随之而去时,思嘉才真正明白,对他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编织的一个幻想罢了。

当我们透过思嘉性格的表层而窥探其深层世界时,我们便会发现,看似思想单纯性格直率的思嘉,内心深处竟藏着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两种相互对立的追求:一种是物质上的追求,另一种则是情感和精神上的追求,即对真、善、美的崇尚。这两种追求对于思嘉而言,前一种是自觉的,不加掩饰的,而后一种则是隐藏的,甚至是潜意识的。影片中有这样的镜头:白天的思嘉是那样的自信和勇敢,不知疲倦地为生存和金钱而拼搏,而夜里却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梦中的思嘉总是孤寂恐惧地在浓雾中奔跑,寻找安全之地,却又总是寻而不见。很显然,思嘉梦中的安全之地只是一个象征,实际上它是思嘉追求的灵魂的归宿。这种追求,在现实中因为少女的痴情和盲目的爱而指向了卫希礼。但是,最终这一切成为了一种永远的失落。这是贯穿在思嘉形象中的强烈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意识,也正是这种悲剧意识,使得思嘉的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和强烈的感染力。

南北战争爆发前,作为塔拉庄园大小姐的思嘉,是一个养尊处优、随心所欲的少女。她也象别的南方庄园贵族小姐那样,被母亲、奶妈和家庭女教师培养成温柔文静的淑女,向往着那骑士佳人般的浪漫爱情。而南北战争这场风暴摧毁了她的美梦,是南北战争而来的“乱世”改变了她的追求,抛弃浪漫虚荣而直面人生。从亚特兰大战火中侥幸存货,思嘉变得一无所有,孑然一身。面对着生理的饥饿,生命的威胁,面对着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面对着这完全陌生而又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年轻的思嘉怎样顽强地开辟着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空间?在那个新旧嬗变、激剧变革的“乱世”,南方社会各阶层、各式人物都面临着一种选择。在那个昔日的奴隶主阶层中,有甘愿做旧时代殉葬品的保守派,有以恐怖手段负隅顽抗的三K党人,更多的是身居乱世而不思变迁,抱残守缺、苟延残喘……如此种种的不同心态与选择,无一不显示出那个没落阶级腐朽、僵化、愚昧的特征及其为历史所淘汰的必然命运。头脑灵敏、精明能干的思嘉,却选择了一条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人生道路。当她战胜了那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而终于使自己以及整个塔拉庄园得以劫后余生时,昔日里母亲教导她的一切闺训和道德训诲,早已荡然无存了。她认为“这是个狂暴而艰难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代生存下去就非得进行艰苦而剧烈的斗争不可”。她要闯进生活中去,努力取得她能取得的一切。身处新旧交替时期的思嘉,不再回首往昔,不再为崩溃的时代而哭泣,彻底抛开了往日淑女的浪漫梦想,抛开了南方贵族的愚蠢傲慢,勇敢地面对生活,并用自己刚强的意志去克服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顽强地奋斗。她以非凡的勇气面对来自保守势力的种种侮辱、胁迫和打击,并以她特有的机敏和果敢,以一个接一个的骇世惊俗之举,不断地去顺应时代和社会。就在美国的奴隶主庄园经济业已崩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亦日趋衰败之时,思嘉不失时机地步入了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轨道,成为美国南方的一个较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电影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视觉效果,而其中色彩又占相当比重。物以色分,作者惊人的色彩观察力和色泽辨别力以及作者的色彩审美意识着实令人佩服。影片中色彩的强烈印象犹如走进了大染坊,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都有,深浅浓淡不已,千差万别。绿有淡绿、深绿、娇绿、新绿、湖绿、苔绿、苹果绿、鸭蛋绿、翡翠绿、碧玉绿、天鹅绒绿;红有正红、品红、粉红、浅红、深红、飞虹、银红、猩红、赭红、血红、微红、红铜色、草莓金红、胡萝卜红、玫瑰红、樱桃色红;黄有黄色、橙黄、金黄、牛油黄、黄沙黄;蓝也有纯蓝、品蓝、婴孩蓝;褐色也分浅褐色、棕褐色、深褐色、金褐色;还有不同程度的黑和白,以及乳色、芥末色、菜色、莲青色、紫色、铁青色、鸽子灰、死灰色等等。更有不计其数的笼统的红色、蓝色、绿色、白色、灰色、黑色……有的颜色一再出现,少者几次,多则几十次。单是描写思嘉的那双眼睛的“绿”就几十次的出现,还有描写景物、土地等的“红”也是上百次的出现。小说强调心理沟通,以情感人,使人久久回味。《飘》则兼具电影和小说二者的优点,既可在心底保留一方只属于自己的空间,也可在眼前闪现五彩缤纷的画面。

爱情故事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所有的爱情都相似,但所有的爱情又各不相同。爱情的神秘和复杂使得男人心不烦,女人则更爱,因而也显得永恒。而且人们往往又赋予它以美好的境界,进而更加令人神往。个个想之、梦之、追之、求之……如果说世人对爱情都向往,那么俗子对三角恋爱则更加好奇。《乱世佳人》上演的就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恋爱。一个爱得风风火火,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个把花的心藏在蕊中。个个追求的又都是圣洁美好的纯真爱情,这就使得人见人爱。

战争始终是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中的最好题材,最好背景之一。在美国,南北战争始终是战后作家笔下一个不朽的话题。尤其本世纪初,从20年代开始,南方各州文学界异常活跃,内战小说大量出现。时间是内战(大约1850——1880年间),地点是在南北战争中被打败了的南方,多表现在南方的某一个州或一个地区或一个城镇。

影片中思嘉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是一个“乱世”中的女英雄。尽管其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这是我们的社会所鄙视的,但在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其求生存谋发展的途径。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由自身经验导致程度不同的生存危机感,再加上强烈的生存欲望和生存本能,使他们必然从感情和心理深处对思嘉予以接受和认同。正是思嘉那独具的生存斗争意识、生命的竞争观念以及顺应历史潮流,弃旧图新、谋求变革的开拓进取的现代意识契合了我们的接受意识,我们希望从文学中获得现代生活启示和社会心理共震的审美心理,无疑从思嘉坎坷而艰辛的人生历程中,从她的挣扎、奋斗和成功中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满足。同时,思嘉还具有一种妇女解放的社会历史意义,或者说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某些因素相契合。她勇敢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冒险地混进男人们粗俗的世界,跟男人们来往、竞争,并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是一种革命,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挑战。

思嘉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更值得注意,看似思想单纯,性格刚愎直率的她,内心深处却潜藏着激烈的冲突,并存着两种相互对立而又是同样强烈和执著的追求:一种是物质的,渴望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另一种是精神的,它渴望满足的乃是人性中的另一种本能欲求,即对真善美的崇尚和趋近。

有位作家在生命即将画上句号之际坦然地说,生命的坚韧与坚忍在于根基的深厚与宽广。牢固的根基铸就了牢固的生命。思嘉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延续,不惜埋葬爱情以祭奠生命。世界上唯有土地是长久的,唯有土地是值得忙碌的,值得战斗的,值得拼命的。凡是身上含有一滴爱尔兰血的人,总是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看待,思嘉牢牢地记住了她父亲的教诲。事实上,思嘉这一形象只有与土地联系起来时才更具魅力。我们不会忘记火烧云红的黄昏里,思嘉屹立在一片红色土壤中,手握泥土向苍天发誓的情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更是思嘉的心声和写照。在新世界降临后,作为旧时代遗物的塔拉成了思嘉的奋斗目标,她为保全它而竭其所能,无论发生什么,决不抛弃它。与其说这片红色的土地属于她,不如说她已融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她的根已经深深地生进这些红色泥土里,也同他们所种的棉花一般,要从这泥土里吸取生命!有这样一片宽广而博大的土地作根基,思嘉有什么理由不去坚强的站起来,又有什么理由不迎着太阳笑对人生呢?

透过思嘉我么看到,人,毕竟是人,在不断追求物质利益,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不会放弃对精神的追求和为自己寻找灵魂的归宿。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难以两全的奢望,随着物质的增长和物质欲望的满足,人的失落感亦日益加深,而且,失落的比得到的更多、更珍贵、更有价值。这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它所导致的精神痛苦远甚于战争灾难和贫穷本身所带给人类的痛苦。正是贯穿在思嘉整个形象中的这种强烈而深沉的人生悲剧意识,使其形象获得了真实的艺术生命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正是这种人生悲剧意识使我们透过思嘉的形象反观自身时激起心灵的强烈震撼与共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心得下一篇:中考文言文归纳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