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县城镇化建设中农业经营主体调研分析

2022-09-1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 湖南省城镇化率为46.1%, 这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历史性变化。由此衍生的诸多挑战, 也在考验着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能否持续提升, 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面临“民工荒”的同时, 农业农村也呈现出“农民荒”的态势。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激发农村发展活力。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破题之策, 就是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策略。

1 农业经营主体现状及比较分析

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2014年初以来, 本课题组成员采取面上统计、典型解剖、查阅资料的办法, 对湖南省宁乡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1.1 专业大户

专业大户主要从事水稻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林果种植和苗圃培育, 课题组成员主要调研了种植大户。结果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宁乡县经营 (30×667) m2以上的种粮大户有1150户, 经营面积1.13万hm2, 从业人数6178人, 总投资3.75亿元, 年产值9.27亿元, 年利润2.1亿元。

1.2 家庭农庄

目前, 宁乡县的家庭农场正处于种养大户蜕变阶段, 尚未完全突破种养大户格局, 为家庭农场之雏形。据调查统计, 到2012年底, 宁乡县共有种植业家庭农场793户, 经营总面积4041.33 hm2。其中, 种粮农场617户, 面积2818.67 hm2, 户平4.57 hm2;水果农场164户, 面积968 hm2, 户平5.9 hm2;蔬菜农场12户, 面积254.67 hm2, 户平21.22 hm2。宁乡县共有养殖业家庭农场2269户。

上述各类型种植业家庭农场中, 以水果农场最为成熟, 平均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其次为蔬菜农场, 除超大型现代农场的220 hm2基地外, 其余11家基本上是单家独户的家庭农场, 这类农场年收入大都在10万元以上;此外, 种粮农场虽然都是一家一户经营, 但其用地在耕种时间和数量上都难以稳固, 且年收入不高, 一般3万~5万元。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主要在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林果和苗圃等方面开展经营, 本课题组主要调研了特种作物 (如中药材、猕猴桃等) 种植合作社。截至2013年底, 宁乡县登记种植面积在 (100×667) m2以上的特种作物种植合作社有34家。由于该县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晚, 调查的大多数特种作物合作社于2012年才成立, 受作物生长期的限制, 2014年刚有产出。合作社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农资供应、植保、农机服务、农产品贮藏加工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1.4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宁乡县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家, 其中“乐福来”于2009年落户宁乡经开区, 注册资本2050万元, 是一家集肉类食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及贸易投资于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

2 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两大困境

本课题组采取典型调查方式, 对长沙市望城区新康乡金城水乡生态种养基地、宁乡县天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调研发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销售方式仍然比较传统, 虽然粮油等便于运输的产品通过预订、直销和订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 但是蔬菜、鲜果等保鲜产品仍主要采用送货到批发市场, 基本上未实现网上销售。被调查的经营主体的资金来源虽然有贷款, 但主要还是自筹资金。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 一般水果种植大户从投入买地到种植果苗到建成果园到开始盈利, 一般需要4年时间。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宁乡金洲新区关山村海尔斯公司, 该公司2010年建成, 到2014年开始盈利, 共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 其中用于土地流转成本占绝大部分。由此可见, 土地稳定流转难、融资贷款难仍然是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两大困境。

3 思考与对策

3.1 土地稳定流转难的原因

土地稳定流转难的原因包括农民参与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土地经营权流转操作机制不规范等因素, 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操作机制不规范。

3.1.1 市场机制及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 平均每个乡不足1个, 乡村政府层面几乎没有土地流转的信息平台, 农民土地流转信息缺乏, 90.1%土地流转农户都是自发流转, 大多局限于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村民, 且多为转让人的亲戚和朋友, 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虽然有的地方成立了土地流转中介组织, 但总体上缺少由上而下的多功能网络服务体系, 使得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辐射面窄, 流动不畅, 这不仅使土地流转受到局限, 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也使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1]。

3.1.2 信贷扶持力度不够

(1) 农业贷款金额缺口严重。由于农业相对收益小和风险大, 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的总量较小, 少量贷款只能满足农户临时生活需要, 或满足农户简单再生产需要, 不足以满足农业扩大再生产大量投资的需要。 (2) 农业贷款期限较短, 无法满足土地流转的资金需求。部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 土地流转后融资周期至少需要在3年以上, 而现有银行的贷款期限普遍较短, 基本为春放秋收, 因此, 土地流转后的贷款需要与银行贷款期限的限制产生了矛盾。 (3) 贷款方式的选择受制于农业贷款投向及产品单一性。农业信贷品种不多, 农业经营又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目前金融机构提供的主要有联保贷款、小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等, 贷款额度较小, 贷款审批手续繁琐复杂, 获得贷款成本较高, 不利于经营者积极性的调动和自主选择。

3.2 对策

3.2.1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践证明, 没有大规模、上档次、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带动,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始终难以突破现有水平。必须培养能和市场对接, 能增加土地价值的能手、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或龙头企业。即应鼓励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 受让农户流转土地, 集中连片种植, 发展规模经营大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鼓励农户持土地入股;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基地, 发展规模经营;积极推行“公司 (合作社或大户) +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公司 (合作社或大户) 、基地、农户之间建立起以诚信为基础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联接机制, 充分发挥公司 (合作社或大户)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此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 提高土地规模经营的综合效益, 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3.2.2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

随着土地流转意识和规模的增加, 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区域性的中介组织来沟通流转渠道, 处理流转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促进土地经营权在较大范围内的高效有序流转, 以进一步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是连接农户和农户, 农户与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桥梁。首先要选择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 定期发布土地市场信息, 以增加土地交易的透明度;其次要制定土地市场的交易规则, 建立包括咨询、代理、仲裁、地价评估等机构及相关的制度, 明确交易程序, 规范交易行为, 打击非法交易。

3.2.3 完善价格评估机制

建立统一的价格法律体系, 将农地价格纳入《价格法》。建立地价信息定期公布制度, 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与国有土地市场价格相协调的农地市场基准地价, 由有关单位定期公布;建立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体系, 由具有评估资格的地价评估单位和部门评定地价, 提高机体土地入市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建立相应的法律规范, 以加强对土地评估过程及结果的监督管理。

3.2.4 加强银企对接, 破解融资瓶颈

政府要与金融机构加强衔接磋商, 促成金融机构在政策范围内加大放贷力度。简化农业信贷手续, 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抵押、担保、信用体系。完善小额信贷产品, 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融资保障体系, 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的问题。拓展贷款面, 尽量将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畜牧业养殖等纳入贷款范围。制定农业贷款的明细标准, 对贷款资格、贷款额度作出明确规定, 杜绝现有林权抵押贷款过程中随意性大、凭关系贷款的现象。同时, 要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 帮助亟需资金的中小农业经营主体度过难关, 而不仅仅只盯住实力雄厚的个别大型农业加工企业。

摘要:对湖南省宁乡县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的调查显示, 该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2007年以来兴起、最近几年正加速发展, 为解决“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的问题探索出新路子。但是土地稳定流转难、融资贷款难等问题仍然是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两大困境。因此, 应该采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 完善价格评估机制等措施解决土地稳定流转难问题;加强银企对接破解融资瓶颈问题。

关键词: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融资贷款,湖南省宁乡县

参考文献

[1] 罗迈钦, 单再成, 李青阳.基于规模经营的农地流转问题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林业经济, 2014, (3) :27-31.

上一篇:医院病房电气配置探讨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过程探索式”教学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