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务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

2022-09-10

教学管理和教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部份, 其中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基本点, 是促进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而教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 是教学管理的直接实施环节或职能。它以客观教学规律和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 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 运用一定的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地组织教学人员和教学条件进行教学活动, 使教学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的运转达到资源高效化、过程协调化、质量最优化。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是衡量一所学校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它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运转顺畅程度和教学质量等级。因此, 统筹安排教学资源, 科学规划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和教学条件三个基本要素, 是教务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的先决条件。要全面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及时发现教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缺陷, 为教改项目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改革高校教务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 高校教务管理的现存问题

近年来,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大幅增加的新形势下,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量不断膨胀, 大多数高校将教务管理活动中的教学文件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师资管理、排选课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工作分成几个岗位, 并安排多名教务管理人员负责, 以降低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但与此同时, 也暴露出了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弊端。比如:

1.1 教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这不仅反映在学历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为本科学历。尽管这类人员可能是本科生中的精英, 但就当前本科生“批量化生产”的实际情势而言, 其质量的高低不得不令人们打一问号;另一方面, 教务管理人员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教务工作的能力欠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琐碎、繁重, 要求相关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和流程化技能。而后者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水平的高低。因而,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称职的教务管理人员既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管理知识, 熟悉教学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学运行环节, 又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并能自如地运用。

1.2 高校教务管理模式陈旧, 脱离与“人”的交流合作

高校教务管理不仅是教学计划、学生成绩等“物”的管理, 也是调动师生积极性, 合力推动教学过程的管理。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经验型和行政型教务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条件下决策对象永远是被动的、机械的, 没有把“人”和“物”这两者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管理过程中若脱离了与“人”的交流就不能发挥教务管理的最大功效, 也即阻碍了教务管理的顺利开展。

2 高校教务管理的对策

为了使教务管理工作有序稳定的进行, 新形势下不仅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还要求高校对其原有教务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2.1 加强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培训

培训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1) 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 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政治态度端正,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忠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团结同志, 遵守纪律, 服从安排;思想作风严谨, 积极进取, 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 职业道德素质

教务管理工作包括每学期课程表制定、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师调停课处理、教室借用、教材征订、教学质量监控等。这些琐碎且繁杂的事情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具备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 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 细心平和的工作作风和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像这样一个复杂的管理工作单靠一两个人的努力是很难做好的, 这就需要将教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工, 各分管人员之间要通力合作, 平时应经常沟通和交流,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 业务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基本素质。教务管理能否取得成绩, 归根到底还是要看管理者的业务素质。

首先, 教务管理人员应具有硕士及以上的学历, 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教务管理人员最好是教学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毕业, 如果不是, 则应对其进行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培训, 并进行考核。另外, 教务管理人员还应熟悉教务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 以便更好地组织管理。其次, 教务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的各项基本技能, 包括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日常教务, 对教务系统中的各个栏目也能熟练操作。再次, 由于教务管理工作涉及到教师、学生和领导, 教务人员要妥善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 与相关科室及各专业协调顺畅。另外,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新形势下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要求其不断学习, 不断进取, 善于发现新问题, 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改革原有弊端的管理体系, 勇于创新, 从而更有效、更有质量的完成教务管理工作。

2.2 改革原有教务管理模式

在漫长的教务管理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验管理模式、行政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三种管理模式。高校教务管理要求“以人为本, 与物结合”, 这个“人”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 “物”则是指教务管理模式, 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将“人”和“物”紧密结合起来, 不能机械的处理“物”而忽视了“人”这个有感情的对象, 比如高校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教务管理的政策和流程, 从而使教务活动能顺利的开展。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和行政管理模式都脱离了与“人”的交流合作, 但因“资格老”而仍然流传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 这样就增加了教务管理的难度。

而新型的教务管理模式-科学管理模式正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日常教务活动,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具有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

教务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教务管理的基础, 科学管理模式具有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 包括教学文件管理、师资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都有相应合理的规章制度, 通过加强这些规章制度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妥善应用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JW GL) 处理日程教务

高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JWGL) 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 (B/S) , 客户端/服务器 (C/S) 混合的应用体系结构来建设高校网络教务管理系统, 使高校教务管理真正实现远程办公、异地办公。教务管理中内容广泛、事情繁琐, 科学管理模式通过使用J W G L系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使学校教务管理现代化。

(3) 充分以“人”为基础弥补教务管理系统的缺陷

很多高校在应用教务管理系统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教务管理软件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有漏洞, 系统规划者与程序研制者的意图不够统一, 教务管理系统中会发生出错等。科学管理模式是在应用教务管理系统的同时以教师和学生这个“人”为基础, 从而减少甚至避免了管理中错误的发生。

正是由于科学管理模式具有以上这些特点, 使其成为现代高等院校教务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总之, 面对21世纪高校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一名优秀的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认真并不乏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为高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一份贡献。高校的教务管理模式也应该由传统的阻碍高校发展的模式转变为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管理模式, 以利教务管理工作更为顺利地开展。

摘要:高校教务管理是高校所有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 是教学管理的直接实施环节或职能, 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运转顺畅程度和教学质量等级。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大幅增加, 教务管理工作量和管理程度及难度逐渐增大, 教务管理工作中的弊端日益暴露。为了使教务管理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要求对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管理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 吕芝, 王磊.教务管理科学模型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 2007 (8) :12~13.

[2] 余玉龙.试论高校教务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及其实现[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4) :31~34.

[3] 黄琳.新形势下教务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要求[J].教学与管理, 2002 (8) :15.

[4] 黄晓燕.浅谈如何有效提高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J].咸宁学院学报, 2006 (26) :168~170.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下一篇: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