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对策

2022-09-23

1 人际关系的概念与意义

心理学家认为, 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 是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益的;相反, 不和谐、紧张、消极、敌对等不良人际关系, 对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是有害的。

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正常发展, 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 只有20%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另外的80%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这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因此, 大学生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才能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2 8 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80后大学生热情、开放、个性独立、善于发现问题, 同时由于独生子女居多, 在家里备受父母宠爱, 从小到大没吃过一点苦, 渐渐地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性格, 诸如不会为人处世、惟我独尊、脾气暴躁等。石家庄铁道学院王春田教授, 将8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几类[1]。

2.1 角色错位型

把家庭中的角色定位带到大学班级 (宿舍) 集体之中, 以自我为中心, 习惯于他人围着自己转, 为自己服务, 很少考虑他人的需要、处境和感受;希望别人像众星捧月似的供着自己, 很少为别人着想, 自然也想不到“我该为别人做些什么?”

2.2 能力低下型

社会化程度较低, 中小学阶段一心读书, 交往甚少, 缺乏实践感受和经验, 不懂交往和沟通的方式、方法;学识浅薄, 缺乏相关的常识和理论知识。在同学面前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只好沉默寡言, 甚至躲开群体。

2.3 爱心淡薄型

冷漠, 缺乏同情心、怜悯心;对他人的困难、挫折、痛苦反应冷淡, 无动于衷;缺乏热情、激情及亲和力, 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说话冷言冷语, 不留情面, 不尊重人。

2.4 幸灾乐祸型

嫉妒, 把自己的快感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喜欢看悲剧, 毫无同情怜悯之心, 对人常常是冷风热嘲, 阴阳怪气。

2.5 争强好胜型

有操纵欲、支配欲、霸气;事事想占先, 好胜心过度, 不超越、压倒他人, 心情就痛苦难耐;甚者狂妄自大, 目中无人, 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2.6 暴躁乖戾型

暴躁, 脾气大, 火气旺, 一旦不顺心不高兴, 立即发作, 暴跳如雷;缺乏忍耐之心, 行为不计后果, 不顾他人感受;有时无端发怒, 发无名之火, 别人还不知所以。

2.7 思维偏执型

偏激, 好走极端, 以偏概全;看到一点瑕疵, 就全盘否定;认为某人某事好, 则看成一朵花, 十全十美;执拗僵化, 非此即彼。易发展成反社会型人格。

2.8 自我封闭型

乐群性差, 敌意、猜疑、防范心过重。与人不交心, 与谁都处于对立状态, 缺乏起码的信任,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离群索居, 自我封闭。

2.9 孤芳自赏型

孤僻, 清高, 不合群;自我感觉良好, 自以为是, 傲气十足, 自命不凡, 蔑视他人。

2.1 0 退缩逃避型

怯懦, 常有神经质;自卑与过分自尊共存。缺乏生活激情和进取精神, 不敢面对现实, 遇事采取退缩逃避方式;想交往, 又担心别人不理睬;想沟通, 却怕说错话;总之, 怕丢面子, 怕人笑话。自外于人, 难于融入集体, 甚至遇到熟人绕道而行。属“蜗牛”性格。

2.1 1 虚伪忽悠型

热情主动, 乐于交往;圆滑世故, 表里不一;轻易许诺, 很少兑现;言行脱节, 相距万里, 说得天花乱坠, 做得寥寥无几;蒙蔽欺骗, 不讲信义, 机关算尽, 坑人害己。

3 8 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应对策略

3.1 加强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80后大一新生刚刚脱离高中环境, 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适应的过程, 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大学生活。在适应过程中, 他们会出现许多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如理想与现实、自信与自卑、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独立与依赖等冲突和矛盾。这些心理困惑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始于新生入学教育, 要从一入学就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

知识

课堂教育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80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大的需求, 进行课堂教学, 不仅可以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 是预防和避免心理问题的最好方式。

3.3 增强团体心理咨询在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的作用

针对8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态特点, 最适合的干预形式是团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 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围绕不同主题对大学生予以专项训练, 如提高团队凝聚力主题, 成长训练、挫折应对等。通过团体心理咨询, 能过帮助他们建立团队意识, 缓解焦虑情绪, 学会倾听与诉说, 与别人分享经验, 减少作为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通过责任感的培养, 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提高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实践证明, 这种方法效果良好, 也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3.4 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80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学校和社会应多提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自我教育氛围。通过组织参加社会践和志愿者服务, 促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应对能力;并通过外显行为引发其内在变化, 促使他们更加自如地适应社会, 更加自信地面对挑战。

3.5 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心理学研究发现, 产生某种特殊行为, 不是一朝一夕、一时一地形成的, 而其根源也具有明显的情境因素。因此, 我们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成长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都应当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父母不能一味溺爱, 而要主动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孩子;学校的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 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社会也应当以宽容、和谐的培育情境, 为他们创立良好的过度环境。

摘要:目前, 在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1980年后出生的 (本文简称“80后”) , 他们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同时, 大学又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80后”如何处理大学中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8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人际关系不良表现[EB/OL].河青网.2007-11-26.http://www.hbqnb.com/news/Html/xinlidayi/2007/11-26/071126204823144798.html

[2] 田汉族.交往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空间建设研究下一篇:坚持依法治警推进武警部队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