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辍学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农村初中辍学:理性选择视野中的社会学分析 ——基于豫南S村的实地研究

摘要:农村辍学率攀升的问题,近年来一直颇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诚然,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的今天,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却势头不减,有的学生初中毕业之后即随父辈外出务工,有的甚至未取得初中文凭便选择辍学。众多农村初中生放弃学业的共同选择表明,农村教育正呈现出一条以初中为明显界限的分水岭。看似平常的个体辍学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力机制与发生逻辑?对于这一现象的归因与认知绝不能简单化、片面化与表面化。通过半结构访谈法及观察法,透过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的视角,笔者展开了对农村教育场域初中辍学现象的研究。研究发现,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个人意愿的放弃以及社会环境的引诱是辍学行为的原生动力与吸引力,使得辍学行为成为一种主动撤离;学校教育的弊端作为一种排斥力,将学生逐步排斥在教育场域之外;学生家长在子女读书无望之际,在看不到向上流动的希望之时,便会对教育的成本、收益及风险进行一系列的权衡考量,此时形成一股助推力,使得辍学行为成为一种被动逃离。因此,辍学行为正是在种种合力作用下、对多种因素的考量下所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从这种理性选择中,辍学学生及其家长获得了文化、情感及经济效益。依据研究所采取的理论视角,笔者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进行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再思考。结果表明,由于行动者在信息接受能力、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其理性选择行为体现出一种有限理性。对行动者而言,辍学行为是对理性原则的遵从、对现代教育弊病的反叛,在形式上具备合理性;而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却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未能看到辍学行为带来的诸多非理性后果,因而具有实质上的非理性。总之,农村初中辍学行为呈现出一种主动与被动相互交织的发生逻辑,表现为对教育场域的主动逃离与被迫撤离。从微观层次上升到宏观层次,可以看到个体辍学行为的根源仍在于宏观制度结构、资源分配问题,而个体辍学行为终将在宏观层面上造成一种合成谬误,即集体的非理性。控辍的根本,在于治理思路的转换。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初中生;辍学;理性选择;合成谬误

学科专业:社会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方法与实施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具体方法的运用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1 国外关于辍学现象的研究

2.1.2 国内不同视角下对初中辍学现象的研究

2.1.3 简要评述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研究视角的确定

2.2.2 相关概念界定

第3章 农村教育的初中分水岭——社会学理性选择视角下的解读

3.1 S村概况与辍学现状

3.2 农村初中辍学现象发生的个体逻辑

3.2.1 自我放弃与吸引:教育场域的主动撤离

3.2.2 排斥与助推:教育场域的被迫逃离

3.2.3 农村初中辍学的产生:合力作用下的理性选择

3.3 农村初中辍学现象的宏观检视

3.4 理性选择的追求:综合效益的“满意化”

3.4.1 身份认同与面子机制——获求文化效益

3.4.2 追逐自由与获取价值——寻求情感效益

3.4.3 省钱逻辑与机会成本——谋求经济效益

第4章 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辍学行为理性选择的再思考

4.1 理性因素的“完全”与“有限”

4.2 理性行为的“形式”与“实质”

4.2.1 遵从与反叛:形式合理性

4.2.2 工具化取向:实质非理性

4.3 被遮蔽的非理性后果

4.3.1 辍学学生的边缘化,社会问题凸显

4.3.2 消解传统知识信仰,动摇农村教育根基

4.3.3 加重阶层固化,陷入恶性循环

第5章 结论、展望与反思

5.1 结论与讨论

5.1.1 自愿或被迫?多重力量交织作用下的发生逻辑

5.1.2 理性与非理性?辍学选择的合成谬误

5.1.3 个体选择到系统行动——理性选择微观到宏观的跨越

5.2 展望与反思

5.2.1 理性语境下辍学治理的思路转换

5.2.2 研究的限制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网络经济财务会计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语文独立创新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