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情感

2022-09-12

在许多人看来艺术是能让我们感动的东西。感动是艺术活动特别本质的东西,如果离开了我们的感动和技术,所有的艺术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与意义,所有的艺术就丧失了它真正的价值。

在某本书上曾看到这么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表达我们内心深处那些永远无法表达的东西。自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通过艺术!——可以通过画画来表达喜悦或忧愁。草间弥生、基斯哈林、文特森梵高、爱德华蒙克等等,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简直就像是画家站在画里凝望着外面的我们:我们可以从画里看到他们的眉宇间的快乐他们的压抑,甚至是求救;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大篇幅重复的原点中看到艺术家特殊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从急促短小厚重的笔触感受到艺术家在生命尽头的迫切与渴望;我们会因为某首歌曲而感动,但我们并不仅仅限于接受或者单纯的喜欢,我们还会试着通过演唱来把握与传递内心世界中的特定感受,由于这首歌把我们内心那些难以言传的感受生动、准确且清晰地表达出来了,以此产生出情感的共鸣。一切没有生命的物体所以给人以生命力洋溢的感受,所以充满活力,皆源于主体自身的情感的移入。可以说艺术品是将情感表现出来让人观赏的,它是一种媒介,创作者把感情转变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方式把情感转变成诉诸于人的直觉的东西,在艺术欣赏过程中,观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也就愈强烈。

情感不仅在艺术欣赏中,而且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处于某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这表明,艺术活动不同于其他活动,它需要一定的情感介入。例如德国表现主义画家科柯施卡的作品《自画像》。这幅作品作于1917年,他心爱的女人阿尔玛离他而去,和包豪斯学院的院长格罗庇乌斯结婚了。这给了科柯施卡极大的打击,使之处于极端的沮丧和忧郁之中。《自画像》便是那时画就的。黑暗背景与前景的人像构成强烈反差,两只手不安地摆在胸前,画家的情绪通过那撼人心力的激素而短小的笔触鲜明地传递出来,基础的笔触带有明显的震颤和紧张效果,尤其是画家身穿的上衣带着卷曲狂放的笔触,透露出画家内心世界的波澜和不平,把我们的注意力带入画家深邃的精神世界。毕加索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完成了那副控诉暴行的巨作《格尔尼卡》,“人不像人”的造型互相穿梭在画幅之中,黑灰色的主调让压抑绝望的气氛扑面而来,张嘴向天的动态像是再高声呼喊着救命与不平,犹如耳边响彻战争的号角,深刻又心痛。梵高临终前创作的《麦田上的乌鸦》向人们告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贫穷伤痛为他带来的困境。用明度纯度极高的色彩诉说悲剧。但并不是悲伤才会被人感知,幸福同样是能让人感知的。比如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家华托的作品,《爱的盛宴》中,最突出的恐怕就是与题相应的成双成对的优雅的贵族男女,在清幽的林荫小道中享受爱情。画面前景有三对席地而坐的恋人,其中一组是两女一男在相互嬉闹,左手边的另一对恋人中的女方倾斜着身躯,右手撑地,似乎即将加入他们;而他的男伴抿嘴而笑,感觉在想着法子怎么参与进去。画面远出还有不少恋人,有的倚着树木,与同伴聊天;有的则是远离人群在岸边玩耍,华托用极稀释的颜料将他们淡化,清澈的蓝天与黄昏的暖意相映衬着整场“盛宴”,以笑声代替音乐,在小天使们的陪伴中,尽情享受他们无尽的欢愉。可以说,画家们都是把自己的情感与技术置入笔中,以无声胜有声。

我们多愁善感的心灵不是天生的,它源于人们与世界之间复杂的情感互动,源于一颗长期因艺术和各种各样与艺术相关的或者受艺术之影响而成长的情感交流方式的熏陶而培育出来的敏感的心灵。艺术是我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最有效的工具。艺术就是我们表达与交流内心世界的范本,而经典艺术就是那些最有影响力的和最具表现力的范本。人们之间要传递某种情感的愿望是互相的,艺术家想要通过作品来传达喜怒哀乐或些许期盼,观赏者想要找到与自己内心不谋而合的情感,双方希望从他人那里接受情感的传递。因为艺术而感动以及共鸣,使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至少是通过艺术的欣赏,使人们情感交流的需求在与艺术大师对话的幻觉中得到了想象性的满足,艺术才有其意义。

对于那一些情感具有比较高的意义与价值,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理解也很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人,他们有的会觉得快乐的情感表达比悲伤的情感表达更重要,但也有完全相反的取向,认为悲伤的情感表达比快乐的表达更有深度、更有人类价值。这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艺术是非常神奇的,不止是通过美术,还有音乐、戏剧、电影等方式,人们总会从中找到与自己内心契合的“点”,能让人幸福让人热泪盈眶。就如一首歌只是靡靡唱游,或能让谁看见宇宙,全看自己能听见什么。

摘要:艺术与情感这两个词汇,都具有超出字面上单纯意义的广袤性。二者的结合,使作品充分展现了创作者的动容与观赏者的震撼,使艺术更具魅力。

关键词:艺术,情感

上一篇: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的重要性下一篇:油库自动化火灾探测及连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