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2022-11-01

第一篇:地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1.2导学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班级姓名日期月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特点。(重点、考点)

2、理解科学的人口观和我国的人口政策(重点、考点)

3、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重点、考点)

自学检测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是:慢-------------

自学检测二

1、我国人口基数。

2、人口过渡增长对我国的带来巨大的压力。

3、课文中科学人口观的内容是

4、根据科学人口观,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自学检测三

1.我国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密度以黑龙江省的到云南省的一线为界限,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东部地区面积占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度。

节节清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

A.12.95亿B11.95亿

C.10.95亿D.13.95亿

2.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D.西北多、东南少

3.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数量居前三位的是()

A.豫、鲁、川B.京、津、沪

C.青、藏、宁D.苏、皖、湘

4、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____发展和____条件相适应。

5、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______。

6、河南省的面积是16.7万平方千米,人口是9700万人,人口密度是。

7、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从______到______。

8、我国人口最多的省是,人口密度最小的省是。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导学案

2013年秋季学期八年级地理《第二章 第四节自然灾害》导学案

编 制 人:丁海英审 核 人:主管领导签字:日期:

活动2

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

§2.4自然灾害

自学内容:自然灾害

自学目标:初步了解自然灾害及其主要类型。

了解自然灾害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和重要性

重点:常见的自然灾害

难点:自然灾害的类型及防治措施

自学过程:

任务一:

1.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

变化叫做。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等。

3.气象灾害主要有、、等灾害。

4.地质灾害主要有、等灾害。

5.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

任务二.:

思考:1.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是怎么形成的?

2.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危害?

活动1

认识身边的自然灾害(阅读P55-56页)

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阅读58页)

想想看:台风、洪水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会引发什么自然灾害?

拓展延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给四川、陕西、

甘肃等省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次地震导致多处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

质灾害,道路破坏严重、河道堵塞、通信中断。。。。。。

(1)汶川地震属构造地震,与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关;此次地震导致的

地质灾害有、、等。

(2)我国地势总的特征是,呈状逐级降低,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地势第 级阶梯。

建构知网:

:干旱 洪涝 台风 寒潮

常见的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台风灾害:东南沿海

特点:种类多干旱灾害:华北地区

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西部及西南地区等

教学反思:

第三篇: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

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学习感悟: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唐诗高地导学案

教学目的:

一、 通过阅读了解唐诗

与襄阳的关系。

二、 初步了解评价文学

现象的文艺评论的写作特点。

三、 培养学生对孟浩然

的人品的赞赏,对唐诗文化的感悟和理解的深化,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一、 分析盛唐时期,唐诗与襄阳的关系。

二、 理清的写作思路,了解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欣赏文中部分唐诗,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自从有《诗经

》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爱诗、写诗、品诗。谈到诗,我国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

之国,而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从唐诗的作者来看,上自帝王将相,下至田夫野老,各种人都喜爱作诗。从题材来看,政治、军事、历史及都市里巷,涉及整个社会生活领域。从风格来看,由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现实主义和不同倾向不同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形成了流派纷繁、名家辈出的局面。

唐代诗歌之美,名家之多,流派之众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今天我们将走进其中代表唐诗的一方圣土,一块高地——襄阳。(板书:课题、作者)

二、谈到我们湖北的襄阳:

1 / 9

她雄踞中华腹地,扼守汉水中游。因“城在襄水之阳,故曰襄阳”。襄阳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城樊侯,距今2800多年;世人景仰的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画家米芾等,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闻名中外的宏篇巨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30回的故事

发生在这里。

襄阳城,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动人诗篇。

三、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

(正音:嗣sì 徵zhǐ 厥ué 洎ì 揖ī 岘xiàn 邈iǎ 偃ǎn 蹇iǎn),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是一篇分析评论文学现象的文艺评论。其体裁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标题以“唐诗高地”比喻襄阳,题目的意思是“襄阳是唐诗的一块高地”。有人认为题目和第1自然段就是中心论点,你认为对吗?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在较长的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提出论点必须有根据,即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我们为了分析把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①群贤必至,荟萃襄阳

唐诗成就了襄阳 ②唐诗是襄阳的广告

(分论点一)(2~6) ③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巨大影响

襄阳是唐诗的一块高地

(中心论点)(1)

①岘、鹿二山养育了诗人

襄阳孕育了唐诗 ②岘、鹿二山景物蕴含诗意

(分论点二)(7~10)

四、分析的论证方法:

1.问:为什么把襄阳称为“唐诗高地”?“高”字体现在哪里?

因为唐代襄阳诗歌繁荣,众多诗人荟萃于此,使得襄阳因唐诗而负盛名。唐诗已成为襄阳的广告。

2 / 9

“高”字体现在“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

2.从哪些方面来阐发“唐诗高地”这一美誉的?

提示:通过“唐诗”与“襄阳”的辩证关系分两层加以论证,重点论证了“唐诗成就了襄阳”,其次论证了“襄阳孕育了唐诗”,通过对分论点的论证达到共同证明中心论点的目的。

五、分析课文内容:

1.分小组朗读课文第2—6段:

2.问:为什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之河流”,总也绕不开这块“弹丸之地,甚至有些荒僻”的襄阳?

提示:因为“1200多年前,在繁荣昌盛的唐朝,襄阳,群贤必至,诗人荟萃,盛极一时,创造了一个令后人仰慕千年并还将继续仰慕下去的奇迹。”

3.问:作者如何印证襄阳昔日的繁华呢?

强调:(1)“盛唐时期的诗人,特别是些大诗人,几乎都与襄阳有瓜葛。”(举例:①生在襄阳:孟浩然;②根在襄阳:杜甫

;③慕名而至:李白

、王维

)

(2)以襄阳诗人王迥的诗歌作证,证明当时襄阳群贤必至,“共赋新诗”的繁盛的诗歌创作景象。

4.请一学生描绘王迥诗中繁盛的创作景象:提示:以诗歌译文为基础,可略作发挥。

《同孟浩然宴赋》屈宋英声今已止,江山继嗣多才子。作者于今尽相似,聚宴王家其乐矣。共赋新诗发宫徵。书于屋壁彰厥美。译文:屈原宋玉美好的声名现在已渐渐远去,大好河山才子佳人代代相传、层出不穷。诗人墨客志同道合,群贤毕至,都聚集在这里,真是其乐融融。诗人们一起饮酒赋诗,音律是多么和谐动听、高亢动人,书于屋壁的新诗华章永远显示着它的美好神奇!

以王迥《同孟浩然宴赋》来证明襄阳群贤毕至、诗人荟萃。(先请一生用课文原话回答)

5.问: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铺天盖地的广告体现的就是这一理念。文中作者将唐诗标为“襄阳永恒的广告”。试分析其用意。

提示:(1)此处唐诗的“广告”作用,不是创造商业财富,它给襄阳“创造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取用不竭的无形资产。”

(2)以王维的《汉江临眺》证明诗歌对地域文化所起的巨大作用,包括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也有此功效,名人名诗带来的广告效应,由此可见一斑。

3 / 9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夜江边,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满怀乡愁

孤卧客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夜深难眠,又听到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幽静得更令人难耐。

6.问:如何区别“文人眼中的襄阳”和“农民眼中的襄阳”?(一学生读

3、4自然段)

强调:(1)农民眼中的襄阳突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注重其现实功效(气候怡人,土壤肥沃,种啥收啥);

(2)文人眼中的襄阳“紧贴农民眼里的襄阳,又可独立凸为一块高地,一块精神高地,挺立在阔大的文化河流之中”,在文人眼里,闪烁的是襄阳的人文精神,是襄阳的文化底蕴。

7.问:强调二者的不同有何深意?

提示:因为“文化能使一个地方超凡脱俗”,没有唐诗的璀璨,襄阳不过是块适宜种粮食的普通城池,并无出众之处;正因为有了唐诗,襄阳才凸为一块高地,“唐诗成就了襄阳”。

8.学生细读第

5、6自然段,思考:文人荟萃襄阳的原因是因为襄阳的重要地理位置使然吗?

提示:不是。(可以从课文中筛选相应语句)

(1) 襄阳的地理位置从未发生变迁;

(2) 襄阳为唐诗奉献一位杰出诗人——孟浩然;

(3) 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如“大树”,引来百鸟,汇聚诗人;

一如“旗帜”,一呼百应,众人敬仰;

一如“名片”,传递交流,会遇知音。

六、简介孟浩然及其田园山水诗的有关知识。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历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学赋诗的时候,名动公卿,满座为之倾倒。后因写诗引起唐玄宗不悦而被放归襄阳,于是漫游吴越一带,游览名山胜水。734年(开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准备向朝廷举荐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约不赴,终究还是没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时期,早年曾有远大的抱负,但在政治上困顿失意,终生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洁身自好,不乐于趋附权贵,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所倾慕

教学内容与步骤:

4 / 9

【评析】: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

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令人景仰。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9.思考与练习二:重点写了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但作者为什么又引进了李白、王维、杜甫、王迥的诗文及张继的《枫桥夜泊》?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提示:以此来突出孟浩然的诗品、诗才和对他的敬慕之情,也证明了孟浩然在唐诗中的地位与影响;引用王迥的诗是为了显现诗人荟萃襄阳的盛况;引用张继的诗是为了类比王维的《汉江临眺》使襄阳遐迩闻名;以孟浩然的诗来证明孟浩然与襄阳的血肉关系和对襄阳的一片深情。这些诗歌的引用对中心论点起了很好的论据作用。

10.小结:

孟浩然是襄阳人,作为唐诗中一棵“大树”,一面“旗帜”,一张“名片”的孟浩然,无疑对唐诗成就了襄阳“起到了有力的佐证作用”。

七、分析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7-10自然段。距离襄樊市区15公里,在汉江的西岸有一座山,名叫鹿门山,山不高,也不算险峻,但这座看似普通的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却声名显赫。因为从东汉到唐代,短短几百年间它便先后有三位文化名士——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这座山上隐逸。特别是当它和诗人孟浩然的名字连在一起后,鹿门山便和孟浩然以及他恬淡的诗风一起名满天下了。

2.问:作者为何说襄阳的两座山——岘山和鹿门山已成为“诗坛圣地”,“两座文化山”?

提示:(1)两山孕育了诗人孟浩然,产生了无数诗篇,一景一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2)以孟浩然的两首诗为例,证明孟浩然与这两座山的血肉关系和对两山特有的感情。“于是,诗人来到襄阳,必登岘、鹿二山。岘、鹿二山成为诗坛圣地,成为两座文化山”。

二、归纳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论证严密。

2.引用诗歌加以佐证,既符合的论题,又增添了的色彩和文化意蕴。

12月7日星期二上午(10:10)第三节举行公开课

5 / 9

6 / 9

7 / 9

8 / 9

9 / 9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导学案060101[大全]

第六章北方地区班级:八年班姓名新拨中学地理学科导学案备课人/授课人:赵小东编号:课型:展示引领课授课时间:2014年03月09日 课题: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

知识目标:

1、能通过读图,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

2、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掌握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3、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能在地区上指出北方地区的大致范围。

2、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用事例说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北方地区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自学引导:

读课本9页至12页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读课本图6.3,找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和为主。东部有面积广阔的和,西部有沟壑纵横的。

3、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夏季,冬季。大部分地区属于区。

4、北方地区的黑土地和黄土地都是怎么形成的?

5、北方地区降水,耕地多为。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6、由于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灌溉水源不足,尤其是季,国家为缓解这些地区淡水资源之不足,采取了措施。但从长远看,本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发展农业。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导学案

第六章北方地区班级:八年班姓名合作解疑及展示评价:

7、读10页图6.5,结合课本9页图6.3,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8、合作交流,并完成课本12页课后活动题

1、

2、3。

达标检测:

1、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下列农作物或农产品不属于该地区的是()

A、甜菜、苹果B、柿子、花生C、棉花、葡萄D、油菜、甘蔗

2、目前能解决华北平原春旱严重问题,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是()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3、下列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辽东丘陵

B、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

C、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云贵高原

D、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

4、根据所学,结合课本9页图6.3,完成下列填空:

1)被称为“黑土地”的是;

2)被称为“黄土地”的是;

3)北方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其气候特点是

4)哈尔滨比郑州的年平均气温要(高/低),青岛比兰州的年降水量要(多/少),原因是。 课时回顾总结:

1、北方地区的范围:

2、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

3、华北平原地区制约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及解决措施:

教师寄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学科导学案

上一篇:代理加盟净水器哪家好下一篇: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