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事迹学习心得

2022-08-19

第一篇:林俊德事迹学习心得

林俊德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纵死终令汗竹香。”这是“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写给林俊德的颁奖辞。

林俊德,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 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1987年,他把冲击波测量技术成功应用到常规兵验。

武器试验中,他带领项目组发展了声电报靶技术、声电落点定位技术,解决了国际上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难题,研制的设备系统已装备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及时启动核试验地震、余震探测及其传播规律研究,全面收集分析全球地震数据,把地下核试验应力波测量技术向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拓展,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2001年当选院士后,他主动担纲某重大国防科研实验装备的研制任务,在各种方案分歧很大的情况下,他带领攻关小组连续攻克方案设计、工程应用、实验评估等难关,最终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研制了适合各种实验要求的系列重要装备。

2012年5月4日,解放军总医院的检查结果证实林俊德罹患胆管癌晚期!但是他拒绝接受手术。

2012年5月23日,他从北京转入西安唐都医院。他诚恳地对医生说:“我是搞科学的,最相信科学。你们告诉我还有多少时间,我好安排工作。”

2012年5月26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被送入重症监护室。醒来后,得悉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只能以日来计数后,他坚决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回普通病房。

5月29日。转回普通病房的林俊德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心率每分钟达130次。医生建议做肠梗阻手术,林俊德再一次拒绝了:“即使手术能延长几天,但不能工作就没有意义。你们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2012年5月30日下午,感到坐在病床上无法工作的林俊德,要求把办公桌搬进病房。 2012年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极度虚弱,胀气和腹水使膈肌上抬,导致呼吸困难……然而,承受这样苦痛的林俊德,却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2小时后,已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5小时后,林俊德离开人世。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在颁奖盛宴上妻子几度哽咽:“他(林俊德)工作起来就像着了迷似的,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也非常坦然。临终前他本想给最疼爱的孙子、外孙写一封信的,但时间不够,时间真的不够了。他说的一

句话就是‘我们搞核试验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也正是让我们感动、感佩的地方。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林俊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献身使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使命献身,这是他的毕生追求。“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基地官兵的这副挽联,是对林俊德一生最简洁的概括。

他扎根大漠50余载,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7]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事实一再证明,在国防科研领域,“外援”是靠不住的,尖端技术是引不来的。林俊德一辈子坚持走自己的路,在核试验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创造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从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到领军一方的科学大家,林俊德用一生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挺直脊梁,才能走出人生精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要发展、要强大,概莫能外。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淡泊名利、清白守正的高尚品格。一生隐姓埋名铸核盾,成就鲜为人知,林俊德最打动人的,是他的道德文章——忠诚、敬业、正直、律己。他一辈子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始终保持质朴的本色,求真求实、不图名利,为人师表、甘为人梯,展现出科学大家的风范,树立了一座光照千秋的精神丰碑。

无论岁月如何更替,条件如何变化,献身使命的“林俊德精神”都是我们永不褪色的骄傲,都是我们前行中高高飘扬的旗帜。

第二篇:古槐基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林志敏

古槐基老师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教育,是一个山村的希望;

我不出大山,孩子们就能走出大山---------古槐基

首次接触到“古槐基”这三个字,是从学校教师大会集体学习接触的,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心中。

一个穷山僻壤的山村,哺育了一位德行高尚的军人,成就了一位质朴的老师,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楷模。

就是那个地方,几十年前,一位有着高中文化的复员军人,本应有很好的发展机会,有着去县城大干一番事业的人,但就因为怀着自己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念想,看着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上三尺讲台,一待就是37个春秋。

当我们在使用着新世纪的多媒体教学时,他在“冬不避寒,夏不避暑”的简易教室里艰辛地启迪着那幼小的心灵;

当我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时,他只有一个人的孤独;

当我们身处地理环境优越的教学环境中时,他却在偏僻的小山村里苦苦的坚持着教育……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我这个年轻的教师自惭形秽?

古槐基老师那“三尺讲台育英才”的气魄,那“要顶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教师,试着想象,在那种环境下,是什么让他如此的坚守?

是金钱吗?是为了37年后今天的殊荣吗?我看不是的,不然怎么新老师来一个走一个呢?不然怎么天天吃着咸鱼拌饭呢?

是权力吗?我看也不是的。一所学校,5个孩子,集校长、教师、保姆于一体,这样的权力,你要吗?

在我看来,那是一份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心,是一份对梅坪村百姓的诚心,是一份对职业操守的恒心,是一份“先大家,后小家”的奉献之心。

曾经面对调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他犹豫了。

试问有谁不想工作环境优越,家人团聚、儿孙绕膝?

可他说“我不出大山,孩子们就能走出大山。”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同样是教师,我们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一句话?

37年来,山里共100多个学生,走出了5个大学生,十几个中专生,有科局级的干部,有国家公务员,有教师……如今,他们都在自己优越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而他们的老师——古槐基仍在哪里坚守……

在深入地开展学习古槐基老师先进事迹的今天,身为教师的一员的我们,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我们要拿出实际的行动,来实践古槐基老师的这种工作态度。多感恩,少抱怨!与其在那里怨声载道,不如好好的沉静下来踏踏实实的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事情!

教师是一奉献自身的行业,是为了祖国人才的培养,没有教师的兢兢业业,也就没有优秀的人才出现,只有我们教师有了端正的教学态度,才能有学生端正的学生,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

港口中学 林志敏 2012年4月

第三篇:学习“时代楷模”毛相林先进 事迹感悟心得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时代楷模”称号。已过花甲之年的毛相林,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下庄。是他,二十年前带领下庄人战天斗地,在绝壁上徒手开出了一条 8 公里的“天路”;也是他,带领村民发展柑橘、乡村旅游等产业,让“绝壁天路”变为了下庄人的“致富路”。

毛相林的事迹经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关头,广大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要深入学习这种“下庄精神”,拿出披荆斩棘的勇气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决心,稳扎稳打争做当代“愚公”,拿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为群众打通那“最后一公里”的致富之路。

找准优势,狠抓特色,打通一条“产业发展路”。

毛相林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经过多次尝试和考察,下庄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瓜果产业和乡村旅游,才终于让村民们摆脱了“穷根”。基层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时,并不是看到什么水果贵就去种、什么牲口供不应求就去养,不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瞎干、盲干,最终肯定会以失败告终。要根据本地气候、土壤、湿度等自然条件,依托生态环境、地理位置等天然优势,发展种养循环也好,乡村旅游也好,都要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选择最适合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发展,才能带领群众打通一条独具本土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不断学习,增强本领,打通一条“技术提质路”。

农业产业要发展壮大,以往“靠天吃饭”模式肯定行不通,必须要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群众致富增收的一项重要抓手。所谓“成人者必先自成”,在动员村民种植纽荷尔柑橘时,为把关技术,毛相林挨家挨户地检查验收,手把手地教村民打窝种树,让种出来的果树更有保障。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在带领群众走向“致富”的道路上光把口号喊得“震天响”可不行,在决心发展任何产业前,需首先从自身做起,去学习,去实践,让自己尽早成为发展产业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再用自己的技术去指导本地群众,将先进的技术带到农户家中,带进田间地头,让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技术为本地农民群众带来更多收入,不断打通一条技术兴农、技术惠农的产业发展之路。

做强产业,做优品牌,打通一条“产品畅销路”。

不管发展的是何种产业,倘若最终产品在销路方面遇到困难,导致产品堆积成山、低价甩卖、亏本处理,“致富路”也无从谈起。好的品牌和口碑是影响产品价格和销量的关键因素,要坚持抓好品牌建设。一方面,要走绿色、有机、健康的发展之路,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让更多顾客成为“回头客”,口口相传带来更多销路;另一方面,除了传统销售渠道,还要学好用好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兴产品销售模式,以“质”取胜,以“优”留客,为老百姓的农产品提供更多销售平台,让本土特色产品“走出去”“不愁销”,打通一条实现本地群众致富增收的产品畅销之路。

不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代需要更多

像毛相林这样真抓实干、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的当代“愚公”。广大基层干部要时刻以毛相林为榜样,同人民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在带领群众打通“致富路”的征程上不断书写出更多精彩篇章。

第四篇:时代楷模毛相林事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5

重庆市巫山县的下庄村,曾经极度偏僻、交通不便,被“锁”在“天坑”之中。1997 年起,时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毛相林带领村民问天要路,以血肉之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 8 公里的出山路。出山不是最终目的,带领村民发展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的。出山公路修通后,他又带领村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历经 13 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并于 2016 年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一段简介,书写了一段一名共产党人不凡的人生,展现了一名老党员坚持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瘦小的身躯顶天立地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内心的精神光辉伟大起来,是为民的奋斗,让毛相林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学习的榜样。

要学习他,树牢为民情怀。1995 年 12 月,毛相林接任老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下庄的闭塞和贫困成了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群众日子过不好,就是心头“一块大石头”,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情怀,是他打心眼里对群众的关心与爱。我们要树牢为民情怀,把人民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中,真正把人民当亲人。

要学习他,为民勇敢奋斗。为民奋斗,之于毛相林,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彰显,多年以来,毛相林带领村民奋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也铺出一条建设美好生活的道路。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我们要紧盯着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

要学习他,甘于讲求奉献。多年的奋斗,在毛相林的带领下,形成了以奋斗为核心的下庄精神,他说,他退休后还要把下庄精神传承下去,让来到下庄的人们懂得珍惜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建设和谐富足的美丽乡村。奉献,是毛相林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时刻树牢奉献意识,以“无私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和姿态面对人民群众。

第五篇:时代楷模毛相林事迹先进事迹学习心得3

不能让大山“困”住下庄!1997 年开始,“愚公”毛相林带领乡亲们“移山”,用了整整 7 年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

路通了,产业也活了。在毛相林带动下,乡亲们种起了脐橙等水果,发展生态旅游。随之,一栋栋新楼拔地而起,一辆辆小轿车来来往往,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 年,曾经最穷的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 年,村民人均收入达 12670 元,是修路前的 40 倍。

“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小时候,毛相林就常听长辈们念叨。坐“井”观天,村民们有时也开玩笑说要修路,可没人敢下决心。

直到 1997 年的一天,38 岁的毛相林去县里开会,发现邻村村民家里有电视机,还有车子来收购蔬菜。“没想到山里还能这么生活!”回到村里,毛相林马上召集村民们商量修路的事。

“你看这山,鸟都飞不过去。”“钱从哪里来?”“要不搬出去算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村里有几百亩地,乡亲们不想离开世世代代居住

的土地,可想到修路之难也是特别打怵。

“不能坐等,要自己动手,劈山开路!”毛相林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公路预计七八公里,计划 20 年修完,每天修 1 米即可,全村将近 400人,只要一起努力,修路是可行的。

不修路,没出路!几经周折,全村人终于下定决心。

男女老少齐上阵,冬去春来都不停。大家用最原始的办法,一块块石头凿。绝壁上,一个个“空中飞人”绑着绳索凿开炮眼、放上炸药……鞋子磨破就赤脚,夜里不便回家就住山洞。

可是,坏消息还是传来了。村民黄会元被巨石砸中,滚落下山,悲痛万分的毛相林一度动摇了修路的决心……此时,黄会元的父亲站出来说,“为了子孙后代,我儿子死得光荣!继续修!”顿时,大家齐刷刷地举手,擦掉眼泪,继续走向工地……

终于,2004 年春天,一条“玉带”出现在山腰上,下庄人终于打通康庄大道!

“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路修通了,村民外出方便多了,当天就能往返县城。不少村民开始外出务工,赚钱补贴家用。

不过,村里没有产业,只能自给自足,村民依然贫困。“修好路,还要发展产业,打开财路!”毛相林又一次站出来,带领村民继续“折腾”。

2009 年,毛相林看到其他村发展蚕桑赚了钱,便号召村民种桑树养蚕。没想到,100 多亩桑树欣欣向荣,30 多张蚕子却死气沉沉。原来,下庄村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养蚕。

“毛矮子蛮干,就知道瞎搞!”失败后,村民们意见很大。毛相林也很失落,在村民大会作检讨。

“老毛心还是好的嘛,只是急了点。哪个能一次就搞成功的?共产党员还怕这个?”会上,老党员杨元玖鼓励毛相林,也平息了大伙的议论。

山里人,脾气倔。失败反而激发了毛相林的韧劲:“失败了不要紧,继续干!”

第二年,毛相林在县城吃到一种西瓜,觉得特别香甜。他又动心了,

想种植西瓜。不过,这次他精明了,先请教农技人员,自己试种两分地。

可喜的是,种西瓜,毛相林成功了。他把西瓜分给村民们吃,还卖到县城,赚了一笔钱。在毛相林带动下,下庄村终于有了第一个像样的产业。今年,村里西瓜种植面积达 200 亩。

村民们信心大增,毛相林乘势而上。2014 年,他邀请市县农业专家深入考察分析,确定发展柑橘、桃、西瓜三大产业。

在毛相林带领下,下庄村终于打通了脱贫致富路——650 亩柑橘套种西瓜、南瓜,150 亩桃园套种西瓜。村民刘恒保种了 10 亩柑橘,去年初挂果就收入 2 万多元。“光靠游客开着小车来采摘,就卖完了,都不用出门嘞。”刘恒保说,明年柑橘进入盛产期,收入还将翻番。

“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公路通了,腰包鼓了,已年过六旬的毛相林依旧闲不下来。他在琢磨,怎么能让村里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振兴乡村。

29 岁的毛连长曾在外种西瓜、跑销售。今年春节回家,毛相林上门找他,“连长,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

看着毛相林满头白发,毛连长又回忆起当年修路的场景。看着村里产业蒸蒸日上,他动心了,选择留下,还说服女朋友也回来,准备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

这两年,返乡村民越来越多。200 多名外出务工村民中,已有 100 多人选择回来,振兴家乡。

2018 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讲述修路历程,激励更多人!”

在乡党委、政府支持下,下庄人事迹陈列室于 2019 年落成。毛相林自告奋勇,当起讲解员。

在村口的下庄人事迹陈列室里,常常可见到毛相林的身影。他在为一批又一批的外地游客讲述当年的奋斗故事。

“这是我们当年修路时穿的鞋子,已经磨穿了……”毛相林说。这样的话,毛相林不知讲过多少遍,但每次都充满感情。

看着一拨拨年轻人来来去去,毛相林感慨万千:“我愿当一辈子筑路人!”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下一篇: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