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探讨

2022-09-11

伴随着4G网络体系的兴起与成熟, 移动通信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4G网络与2G、3G网络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就是网络加载速度, 我们以前的手机用2G、3G网络点开一个网页浏览需要等上一段时间, 而4G网络则不需要, 点开就可以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近的网络调查显示, 我国的手机电话的消费人群并没有非常大的增加, 但是手机网络的消费人群却是直线上升, 全民都在使用手机上网, 甚至老人和小孩, 到现在手机已是我国乃至全球消费者的必需品之一。这种便利的上网方式让人与人的距离缩短, 给人们做一些与网络有关的事情提供了便利方法和方案的。与此同时, 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手机垃圾短信、感染病毒、死机等等。当然, 我们在发现问题的同一时间, 也会采取措施和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1]。

一、移动通信存在的隐患

我国移动通信科技的发展与普及, 使得在我国人手一个移动通信产品, 甚至几个。这就让一些想着发财的人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商机, 不惜一切代价, 甚至违反法律去赚钱, 导致移动通信产品的各种问题接憧而来。如黑客、病毒、木马、盗号程序等问题, 这些黑客软件主要围绕消费的隐私, 更改或盗取消费者的信息;甚至转移使用者的财产等等一系列的损害。因此, 科技人员使用先进的防范技术, 帮助消费者把损失降到最低, 实际解决不同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 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技术涉及到多学科, 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安全监察技术、加密技术、攻防技术等等。其保护的是设备软件和硬件不受他人破坏而影响使用者对产品的应用。移动通信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突出了移动智能端的多元化、功能的完善化、模式的多样化等多种特征, 让移动智能端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就造成了一个显著的问题, 那就是移动通信的安全一旦被威胁, 相对应的找到其解决方法会越来越困难。例如, 网络上出现的钓鱼平台, 如果你点进去, 或者使用此平台, 他们会窃取你的个人信息或者在你的移动端进行恶意的软件安装, 这只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网络安全问题[2]。

(二) 业务平台安全问题

随着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及覆盖, 人们连接上网的方式有WI-FI和使用移动流量。现在大多数公共场所都有WI-FI, 大多数人在使用公共场所WI-FI的时候却没有认识到其中缺陷。这让一些图利的人有机可乘, 采取一些技术对公共业务平台者进行侵害, 收集使用公共场所WI-FI者的个人信息并进行违法犯罪。

(三) 终端安全问题

移动通信的变革及创新, 加快了终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使得其功能越来越强大, 让使用者呆在一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外面发生的事件。人们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网上转账以及支付越来越普遍, 在电子产品中储存的信息不断增加, 而个人信息随着这些储存信息的增加而越来越完善, 一旦人们使用的软件遭到恶意软件和入侵, 那么将会给人带来财产损失[3]。

二、移动通信安全防范技术

(一) 应用软件保护技术

软件保护技术是加密软件, 提升软件的安全性能, 从而保护用户的隐私, 使用户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说可以采用硬件保护和软件保护两种方法来防范移动通信的通信安全, 但两种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技术。硬件保护技术将保存在硬盘上的数据进行加密, 对访问进行控制, 对数据传输进行监控。但软件保护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安全技术, 通过增加网络用户的访问机制, 让用户访问网络的过程中, 使用注册码或电子许可证, 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的发生。软件保护方式与硬件保护方式两种方式各有优点, 软件保护技术的优点是使用成本较低, 而但硬件保护方式对安全问题的保护程度上面比软件保护方式好;在被攻破性方面, 软件保护方式更好。

(二) 防位置隐私泄漏技术

移动电子产品地位功能的发明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结合位置服务、LBS与SNS等各项功能, 形成了一项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新型模式, 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在原有的基础上, 制造出一种让破坏者无法探测出真实位置而给其一种虚假位置的功能, 对用户的真实位置信息进行层层保护, 防止被泄漏。

三、结语

总之, 移动通信安全问题不是单一的, 也不是容易的, 需要协同合作, 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监管机构, 用户等共同努力, 才可以保护网络用户的安全。更应该相信技术的力量, 将应用软件保护技术、防位置隐私泄漏技术等相关的技术应用到移动网络安全防范上来, 也应该指导或增加移动用户的防范意识, 提高他们的安全认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 移动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 提供快捷的发展趋势,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与弊端。本文主要是对移动通信的网络、业务与终端安全三方面进探讨与研究, 并提出相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移动通信,安全技术,防范技术

参考文献

[1] 练锦梅, 郑志锋.基于移动通信的信息安全技术探讨[J].电脑迷, 2016, (3) :10.

[2] 格根图雅, 陶格斯.移动通信信息安全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 (06) :63.

上一篇:电子设计在汽车新能源中的运用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安全防范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