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地名的来历的作文

2022-12-28

第一篇:介绍地名的来历的作文

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西安”、“宝鸡”、“渭南”、“汉中”„这些耳熟能详、人人皆知的名字是如何来的?我们收集了一个省名、九个市名、八十六个县名的来历。读完之后,您可能会大吃一惊,原来是这样! 来源: 刘龙的日志

那么,三秦是什么意思?这要从“陕西”说起,“陕西”二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要从历史说起,下面,咱们就谝一谝陕西各地地名的来历——

陕西:

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西安:

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作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延安:

商以前延安属鬼方。公元前13世纪时,武丁伐鬼方,延安成为商王朝的势力范围。西周时期,此处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时、晋人大败那里的白狄,将这里纳入晋国版图。战国时,秦人置上郡管辖该地。汉时设高奴县于此地。隋开皇三年(583年),设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见于史。延安地控1个区和12个县。其中,区为宝塔区。县有延长、延川、子长、安塞、志丹、吴旗、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龙、黄陵。

榆林:

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雄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因当地的土壤特别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地处沙漠地带,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进中的骆驼,故又名“骆城”。榆林于1988年撤县改市。目前、管辖一个区、即榆阳区;县11

个,即米脂、绥德、靖边、清涧、吴堡、神木、府谷、定边、子洲、横山县、佳县。

宝鸡:

秦时因其境内有陈仓山,故而设置陈仓县。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陈仓宝鸡鸣之瑞”而改陈仓为宝鸡。相传陈穆公时,陈仓人发现两位仙鸡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这两位神童后来一个飞至南阳,一个落至宝鸡,人称陈宝。宝鸡市管辖的区有3个,即金台、渭滨和陈仓。其中,金台区得名与区内著名道观金台观有关。此观系太极拳鼻祖张三丰的修道之处。宝鸡市管辖的县有9个,分别是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

咸阳:

古代将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称为“阳”,而“咸”字意为“皆”、“都是”等。咸阳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也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秧在此置“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坚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县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时仍沿用此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中,即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河在咸阳穿城而过,不但留下了“渭城”之名。而且还留下了古渡美景。当年作渭河之滨,有高楼叫清渭楼,唐人许浑登此楼,感慨大自然的美丽及人生的跌宕,他写道:“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清代河东盐运使朱集义亦写诗赞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丈人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安康:

古代安康号称“群夷之国”,至商周时属庸国。秦时设西域县,为汉中郡治所,西晋时设安康县,治所在今汉阴县。安康之名、取“安宁康泰”之意。安康人喜欢称安康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产黄金,安康月河沙金的产最居全国之首。唐时,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其二,安康盛产丹漆。基于此,从西魏开始,政府在此设“金州”,可谓名副其实。

汉中:

位于陕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岭巴山之间。西接甘肃,南邻四川,整个地区兼跨汉江、嘉陵江两大流域·并形成冲积形谷地平原,即汉中盆地。汉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因地处汉江中游,故名汉中。元代蒙古军占汉中,为了切断汉中地区与成都地区的联系,让四川“无险可守”,将汉中并入关中,至此汉中开始隶属于陕西省。汉中是一个典型的行政区划(西北地区)与自然区划(西南地区)不一致的城市:无

论是地理气候、方言习俗还是饮食习惯,汉中与陕西的关中、陕北地区都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川北极为相似。

铜川:

前秦符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设铜官护军,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设立铜官县,因县境内有铜官川而得名。北周改为同官县。后因军事上“同官”与“潼关”混淆,1946年,民国政府改同官为铜川县,1958年改为铜川市。

商洛:

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省交界。东与河南省的灵宝、卢氏、西峡、淅川县市接壤;南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相邻;西南与安康、宁陕、旬阳,西北与长安、蓝田毗邻;北与潼关、华阴、华县相连。截至2009年6月1日,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

下面再谝一下陕西的县名:

户县,原名鄠县为夏代有扈氏居地,秦朝置县。“鄠”字生辟,而且专用,1964年改“鄠”为户,称户县。

周至县,原名盩厔县,峰廻为盩,水曲为厔,根据其地貌、地形特点命名为盩厔,汉武帝设盩厔县,盩厔生辟字,并切专用,1964年改为周至县。

千阳县,原名汧阳县,因汧水得名。北周设汧阳县,汧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千阳县。

眉县,原名郿县,秦朝设县,郿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眉县。

礼泉县,原名醴泉县,县北有泉水甘美如醴,北周置醴泉宫,隋朝设县,醴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礼泉县。

彬县,原名邠县。古豳地是周人祖先公刘的居地。西魏置豳州,唐开元十三年改为邠州,1913年改为邠县。邠字生辟且专用,1964年改为彬县。

旬邑县,原名三水县,1914年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改为栒邑县,因县北有栒邑塬,盛产栒木而定为栒邑县。栒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邑县。

合阳县,原名郃阳县,战国时魏文侯筑合阳城,秦朝设合阳县,汉朝因县在郃水边改郃阳县,郃字生辟,1964年改为合阳县。

勉县,原名沔县。汉朝设置沔阳县,后为沔县,因境内有沔水而得名。沔字生辟,1964年改为勉县。

旬阳县,原名洵阳县,晋朝设置洵阳县,因县城在洵水之阳而得名。洵字生辟,1964年改为旬阳县。

洛南县,原名雒南县,隋朝设雒南县,因在雒河之南而得名。雒字生辟,1964年改为洛南县。

佳县,原名葭县,县境内有芦川,芦丛生。古人把苇牙叫葭,出穗前叫芦,出穗后叫苇。宋朝筑城叫葭州。葭字生辟,1964年改为佳县。

富县,原名鄜峙县是黄帝祭天的地方,县境内有鄜水而得名鄜县。鄜字生辟,1964年改为富县。

澄城县,春秋时期晋国设置徵邑,西汉设徵县,徵、澄二字音近,后来讹徵为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设为澄城县。

宁强县,原为宁羌县,该地区古代为氐、羌人居住区,宋代设三泉县,元代设大安县,明代设宁羌卫后改宁羌县,1913年,民国政府取“羌地永宁”之意,改为宁羌县,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汉阴县,唐至德三年(公元757年)设立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故叫汉阴。后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丹凤县,建国后,1950年,划商县、商南部分在龙驹寨设立丹凤县。因县境内有丹江、凤冠山而取其名。

洛川县,秦为鄜县地域,后秦时设洛川县,因洛水流经县境而得名。

子洲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子长等县部分土地设立子洲县,县府在双湖峪。

吴起县,因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吴起曾在此驻兵得名,隋朝时,因该地是洛河源头设洛源县,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改吴起镇为吴旗县。2006年,由本县申请,改为吴起县。(注:感谢完美夏天的补充)

子长县,宋代设安定堡,元代为安定县,1935年解放后分为赤源、秀延两县,次年又恢复为安定县,为了纪念谢子长,1939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更名为子长县。将县城由安定迁到瓦窑堡。

志丹县,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设保安军,金代改为保安县,1934年改为赤安县,为了纪念刘志丹,1936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改为志丹县。

太白县,建国后1953年划宝鸡、岐山、眉县、留坝、洋县、佛平、凤县部分地区设太白区,1961年改为太白县,因县境内有太白山而得名。县城在嘴头镇。

黄龙县,县境内有黄龙山,为古老林区,民国27年(1938年)设黄龙山设治局,负责开垦,1948年解放后,正式划界设黄龙县。

黄陵县,秦汉设中部县,隋朝改为内部县,唐朝又恢复为中部县。民国33年(1944年)因境内有桥山上有轩辕黄帝陵,改为黄陵县。

甘泉县,唐初设伏陆县,因县南有阿伏斤谷河而得名,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阿伏斤谷改为甘泉谷,伏陆县也随之改为甘泉县,城南有美泉沟,泉水味美甘甜,称甘泉县。

宜川县,秦为定阳县,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设义川县,因县境内有义川河而得名。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为避太宗赵光义的讳,遂改名宜川县。

延长县,西魏蜀广安县,隋时属延安县,唐天宝三年(公元746年)设延川县,因延水从境内流过。

长安县,公元前239年,秦始皇封其弟成峤为长安君,取“长久平安”之意,汉、唐长安城是今西安市。现在长安县的地方秦时称杜县,后改杜陵县。西晋称杜城县,以后称长安县。1944年县府迁至大兆镇,1949年后迁到韦曲镇,后并入西安成为长安区。

蓝田县,秦献公6年(公

元前379年)设蓝田县,因县东南有蓝天山而得名,因产美玉,上等玉为球,次等玉为蓝,“玉种蓝田”之说。

临潼县,西周时为骊戎部落所在地,秦时为骊邑,汉设新丰县,唐改朝应县,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改称临潼县,因县东有潼水,县西有临水,故称临潼县。

高陵县,春秋时,因县东有高陵邑,秦孝公设高陵县,又因县南有秦政原,形似高陵而得名。

延川县,西魏时期设广安县于文安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延川县,因境内延川水(清涧河)而得名。

陇县,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设陇州,因境内有陇山而得名。辛亥革命后废州留县。

凤翔县,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首都,雍地所在地,汉时设雍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年)设凤翔郡,金代设凤翔县。

麟游县,隋文帝仁寿年间这里发现过白色麒麟,后修仁寿宫,。隋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始设麟游县。

岐山县,因为是周朝的发祥地,县境内有岐山,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始设岐山县。

扶风县,汉代在长安设右扶风、京兆尹、左冯翊三辅管理关中地区,当时的右扶风管理咸阳以西21县,取“扶助京师,以行风化”之意。后改扶风郡,唐贞观八年,(公元543年)始设扶风县。 凤县,秦为古道县,北魏为梁泉县,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改为凤县,因境内有凤凰山、凤凰岭而得名。

安塞县,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在此筑安塞堡,取“安定边疆”之意,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设安塞县。

兴平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始设兴平军,后改兴平县,再未变过。

乾县,秦时为好峙县,因唐高宗的坟墓乾陵在县境内,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分好峙、礼泉置奉天县,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升为乾州,因乾州在长安西北,八卦中为乾卦方向,故叫乾县。公元1913年降州为乾县。

永寿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三年(公元548年)设广寿县,因广寿原得名。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改为永寿县。

长武县,汉代属浅水县地,隋朝在这里筑武城,唐朝设长武镇,取“长用武”之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始置长武县。

淳化县,秦朝为云阳县,县北有甘泉宫是秦、汉时著名的离宫,秦始皇筑直道就是由甘泉宫向北沿子午岭直到九原(包头),宋朝淳化四年(公元994年)在梨园镇设县,以年号为县名。

泾阳县,秦朝为池阳县,前秦二年在池阳县东南置泾阳县,因在泾水之阳而得名。

三原县,因县境内有酆原、孟侯原、白鹿原而得名,前秦二年(公元352年)设三原护军,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设三原县沿袭至今。

武功县,秦朝在眉县境内,因武功山、武功水(石头河)得名,武功县为周邰邑,秦朝为邰

县,东汉时迁武功县到邰县,仍为武功县。

清涧县,北宋时在县境内挖井一百五十丈见清澈的泉水而得名,宋景德元年(公元1041年)为该地起名清涧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设清涧县。另一说是因清涧河而得名。

白水县,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1年)设立白水县,因白水河而得名沿用至今。

蒲城县,秦朝为重泉县,后魏改为南白水县,北魏太和23年(公元504年)改名蒲城县,因县境内有蒲池而得名。

韩城县,是春秋时的韩国故地,县西有韩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89年)始置韩城县,五代改为韩原县,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复名韩城县,沿用至今。

大荔县,西周大荔戎部落居地,秦朝置临晋县,西晋武帝改名大荔县,以后历代在此地建武乡县、冯翊县、固州、朝邑等,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恢复大荔县。

华县,西周时郑桓公封地,筑有郑邑,秦设郑县,城南有小华山,城东有华山,北魏设华山郡,唐至清代沿用华州,1913年设立华县。

华阴县,县城在华山北面,所以,叫华阴县。春秋时在这里设阴晋县,秦称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改为华阴县。

潼关县,潼关古为姚林塞,东汉未年设关,因山上流下来的潼洛河经过过关城旁,所以称潼关。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立潼关卫,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立潼关县。乾隆十二年(公元1748年)设潼关卫,1913年改为潼关县。

吴堡县,南北朝时,夏国赫连勃勃在此筑吴儿城,安置虏来的军民,宋代又筑吴堡寨,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吴堡县,1940年由旧址迁到宋家川镇。

南郑县,县名由郑国演变而来。郑国是西周时期关中诸侯国,故地在华县,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周,郑国一部分东迁河南新郑,一部分南迁汉水上游,为了纪念郑国,在郑国南边称南郑。秦设南郑县,解放后,将南郑县迁至辅镇,后又迁到周家坪。

城固县,秦汉时就有城固县,张骞故乡,三国时期,蜀国称乐城,南北朝又改为城固县。取“始城而冀其北固”之说,所以叫城固。

洋县,北魏设洋州,其地址在今西乡境内,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把洋州迁到兴通县即今洋县地址,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设洋县。

佛坪县,清嘉靖年间在袁家庄设洋县丞(副县级)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洋县、周至划出部分地方设佛坪厅,当地有佛爷坪,叫佛坪。1913年改佛坪县,1926年县城由周至厚珍子迁到今天的袁家庄。

西乡县,三国时期张飞封地,张飞封西乡侯,后改为南乡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恢复为西乡县,含西乡、镇巴两县地方,西乡与夔州(奉节)的东乡相对而称名的。

镇巴县,班超封地,

定远侯,清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802年)设定远厅。1913年改定远县,1914年改镇巴县,取“镇守巴山”之说。

留坝县,张良封地。张良封留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设留坝厅1913年改为留坝县。

略阳县,县城建在象山之南,山南为阳,险要为略,南宋开喜三年(公元1207年)设略阳县。

绥德县,秦汉为上郡地,西魏在此设绥州安宁县,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设绥德城。取“绥靖德化”之意,金代改为绥德州,辛亥革命后废州置县。

白河县,秦为锡县,后改半利县,地处秦头楚尾,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筑白河堡,后设白河县,因境内有白石河而名。

平利县,西汉为长利县,南宋设吉阳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平利县,因县境内有平利川而得名。

镇坪县,原属平利县,明代设镇平地方检查司,清代设平利丞(副县级)驻镇坪,1920年设镇坪县。

岚皋县,原为砖坪营,1913年改为砖坪县,后改岚皋县。因为,砖坪在岚河之滨,水泽之旁,故称岚皋县。

紫阳县,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筑紫阳堡。设紫阳县,县城在汉江东岸,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646年)移江西。相传宋代张平叔修炼的洞为紫阳洞,自称紫阳真人而为县名。

石泉县,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设石泉县。因境内有石泉而得名。

宁陕县,县城原在五郎关,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五郎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改为宁陕厅,取“宁定陕西”之意。1913年改为宁陕县,1936年县城迁到关口。

商县,秦商鞅封地。春秋为上雒邑,汉代设上雒县,北周建德七年(公元578年)改为商州,明代改为商县。商本山名,故以县名。

山阳县,晋朝设半阳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改为山阳县。

镇安县,唐嗣圣十三年(公元696年)设安业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更名乾元县,五代更名乾佑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更名镇安县。

柞水县,县西有柞水河,又名乾佑河而得名。唐代设安业县,元代设乾佑县,清代设孝义厅,1914年改为柞水县。

商南县,北魏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分商县之东南设商南县,隶属西安府。以后分别属于商州、汉中等地,县名未改。

米脂县,宋建米脂寨,县境内有米脂水,又名流金河,盛产小米,米质高,取“沃垠宜粟,米质为脂”之意,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设米脂县沿用至今。

耀县,县境内有宝鉴山,遇丰年山中光耀明如镜而得名。唐天佑三年(公元904年)设州,辛亥革命后1913年废州立县。

富平县,秦代为频阳县,汉初在宁夏吴忠附近设富平县,三国时期,魏国迁富平县于甘肃庆阳县,西晋又迁到频阳县。取“地平天成,丰富充满”之意。唐朝为美原

先,元朝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复设富平县。

宜君县,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在今耀县沮水河设宜君护军,因沮河水原名宜君水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宜君县。后县城三次迁徙到今址。

府谷县,因这里有一条山谷叫府谷,唐天佑七年(公元910年)设府谷县。

定边县,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0年)设定边县。取“底定边疆”之意。

靖边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设靖边县,1945年县城由新城堡迁张家畔,取“绥靖边境”之意。

横山县,北魏太平真军六年(公元446年)设岩缘县,唐朝改朔方县,宋朝设横山堡,清雍正九年设怀远县,1913年改为横山县,因县境内有横山山脉而得名。

还有没有漏下的?欢迎各位网友继续补充吧!咱们一起来做一个给力的陕西地名大全,怎么样?

第二篇:长治地区地名的来历传说

.早在一万年 长治市 长治因地处太行之巅,自古就有"与天为党"之说,故又称"上党" 以前就有人类劳动生息,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炎帝神农氏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兴 稼穑.尧舜时期,长治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 .商为黎国,韩建别都,秦置上党郡, 北周名潞州,明朝时设潞安府,廓置长治县,明嘉靖二年(公元 1523 年) ,潞城县小吏陈卿 亡命家乡青羊山中,并凭借太行山间险要地形,聚众起事,连陷辽,沁,明廷为之震恐.直 到嘉靖七年十月,官军以 10 万兵力合击青羊山,才将这支农民军剿平.事后,为了加强对 地限民悍的潞州实行有效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明廷特于嘉靖八年二月诏升潞州为府, 府城设县.嘉靖皇帝赐府名为"潞安府"赐县名为"长治县" ,以祈望这里长治久安.这便 是"长治"的由来. 1.

封者也,由汉而来千有余年矣.据 一的一处 说当兵年刘秀被王莽紧紧追赶,追到天紫岭上,刘秀口干舌燥,无力再逃,这天紫岭上既无 人家,又无林木,只有一座小山神庙,刘秀慌不择路,一头撞了进去,把一个当门的大蜘蛛 网撞出一个大洞,刘秀一看,不好!心想,王莽若是看到蜘蛛网已破,定要入庙搜查,那时 我岂有活命?想到此, "扑通"跪在山神庙前: "刘秀遇难,请山神爷保佑,他日若是得地, 定封你为天下都城隍. "话音刚落,只见蜘蛛网已经弥合,由此刘秀又躲过一难. 后来刘秀称帝后,果然封天紫岭上的山神庙为"天下都城隍" ,负责管理天下所有的城 隍,重修庙宇,亲书匾额, 后又历代修葺, 规模越来越大, 如今已成为长治县吸引四海香客, 招徕天下游人的一处旅游胜地.天紫岭也由此改为城隍岭. 4.长治县有个内王村 内王村,传说王莽追刘秀,一路追到上党这块地方,眼看就要追上了, 内王村 刘秀性命难保,这时候,看到一块田里有个老农正在犁地,刘秀别无选择,一滚身藏在了犁 沟里,老农急忙取些浮土将其掩上,并使犁地的马站立其上,马用三条腿站在刘秀藏身的周 边,另一条腿蜷起,主要是害怕踩着了脚下的刘秀.现在的马站立的时候经常前腿蜷起,就 是这么来的.王莽追来,拿枪满地乱戳,却偏偏忽略了马肚子底下的那一小块地,于是刘秀 长治县

躲过此劫,后来做了皇帝,这就是光武帝.为了纪念,人们便取"土内藏王"之意,将此村 命名为"内王" . 潞城古时叫潞子婴儿国 潞子婴儿国,所以叫潞城 潞城,又名婴城 婴城.当年微子属于皇子,封地就在这里, 潞子婴儿国 潞城 婴城 他与世无争,在这里躬耕生息.皇叔比干被纣王挖了心,首先想到来找微子,所以微子镇这 里有比干岭,相当年神医扁鹊在我们潞城卢医山采药,所以那座山才叫卢医山 卢医山.另外,潞城 卢医山 的甩饼是独一无二. ,相关的有丹朱镇.精卫填海的发鹫山 长子 "唐尧之世,封长子丹朱于境,故县名长子" 也在长子.长子是尧王故里,尧王故里就在这里,尧之长子丹朱就是封在这里,封在尧出生 的丹岭.把长子朱封于丹地,故长子也称丹朱.长子又称为陶乡,陶这个地方是尧童年和少 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从古至今,长子及上党一带就有"长子不出门"的民间习俗,就是当孩 子们长大成人分居时,长子是不能离开老屋的,有人经商,大儿子必须在家守业,在长治姓 氏旁考中,名字叫守业的肯定是老大. 1.长子的大堡头 色头 大堡头和色头 大堡头 色头也和长平之战有关,秦军坑杀 40 万赵兵,尸骨成堆,头颅垒成 堡,故名堡头铺,后来改为大堡头.色头,原名血头,也是一个很悲惨的名子,秦将白起密 令杀死赵军降卒,按人头论功行赏,秦军争砍人头,血流成河,而今长子县的丹

河便因此得 名.秦军将血淋淋的人头堆在现在色头村附近,邀功请赏,人头堆成小山,鲜血染红大地, 血头因此得名.多年以后,唐玄宗李隆基巡行至此,抚今追昔,凄然长叹,命僧侣做道场超 度亡灵,并取其谐音,将血头改为色头. 2.长子县西乡的老太太到县大堂击鼓告状,告一只猛虎吃了她的儿子.县太爷崔珏一 听, 便命有一身武艺的都头李能前去捉虎. 李能把虎擒获后李能押着" 罪犯" 向长子城走去. 老虎有路上走累了,李能就把虎拴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这块石头就名为"拴虎石 ,至今拴 拴虎石" 拴虎石 虎石周围寸草不生.老虎口渴了,李能便牵虎到一条河边喝水,没想到老虎一口气把河水喝 干了,从此,这条河被叫做"干河 . 干河" 干河 襄垣 原是赵襄子筑城屯兵之地.公元前 260 年,秦王攻赵,晋侯赵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 (今县城北关贵江沟),因城是襄子所筑,又位于赵国边界,故取名襄垣. 1.关于五阳 五阳的来历,我听过这样的传说,是和后羿射日有关,说后羿从天上射下九个太阳, 五阳 其中有五个落在这里,因此得名五阳. 2.虒亭 虒亭的来历.别看亭镇不大,只不过是个乡村小镇,但它的历史却很悠久,亭之名还 虒亭 是战国时晋国大夫羊舌赤起的呢!战国时,这个地方有一座城邑,名叫铁染城.城的四周山 高林密,野兽众多,特别是有几只老虎,十分凶猛,时常闯入城中伤人,城中百姓真是"谈 虎变色" ,苦不堪言.当时,晋文公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叫崔丑,一个叫魏征,二人决心 为民除害,杀死老虎.在征得晋文公的同意后,魏,崔二人带领士兵上山去了,经过十多天 的围猎,将老虎全部围在甄平山的一个山岭里.于是,二人带领士兵在岭上将虎全部捉住, 无一漏网.接着在铁染城外建了一个很大的笼子,将虎放在里边,困了起来.在笼边分别建 了两个高亭,其目的是为看守老虎之用.人们称大笼子为"虎笼" ,称亭子为上虎亭和下虎 亭.过了一段时间,老虎被困饿而死,虎患已绝,人们便在虎亭四周盖起房屋,定居下来, 逐渐形成了村落,并定名为"虎亭村" .又过了好久,晋文公分封时,将虎亭这块地方封给 了大夫羊舌赤.羊舌赤一到领地,便犯嚼咕,十分不快.他想,虎是吃羊的,羊是怕虎的. 自己叫羊舌赤,这个地方叫虎亭,极为不祥,千万不行.羊舌赤毕竟是个大夫,不是个白吃 饭的.瞑目沉思一阵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地名中的"虎"字加上两笔就变成了虒, 既保留了原来的"虎"字,音又变成了虒.虒者死也, "死虎"当然不可怕了,别说是"羊" , 连小虫子也不怕它!就这样, "虎亭村"就被"虒亭村"取而代之了.这一"代"就是几千 年.恐怕以后也不会有人再把它改过来,它将长此存在下去. 3.襄垣虒亭镇有箭壑村 箭壑村,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追杀至

此,王莽开弓放箭直射刘 箭壑村

秀,幸好路旁有一巨石,刘秀躲在石后,幸免于难,但巨石上却被利箭划开一壑,故名箭壑. 4. 襄垣县的常隆村 常隆村,说是此地古时有十条恶龙为虐,大禹治水时路过此地,与十条恶 常隆村 龙进行了一场生死博斗,结果九条恶龙被降伏,有一条逃到此地藏了起来,因此得名藏龙.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路经山麓,遇一樵夫问: "此地何名?"樵夫答道: "藏龙. "赵匡胤闻之 失色道: "此地藏龙,对朕称王极为不利. "于是,吩咐随从转告乡里,改藏龙为常隆. 5.在襄垣的夏店,有个马喊村 马喊村,说得就是张良的故事.相传在汉朝时,刘邦天下既定, 马喊村 大封群臣,刘姓将领都封为王,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却封为侯,身为汉初三老的张 良看出刘邦的私心, 就不辞而别, 回到故乡襄垣隐居. 刘邦痛失良臣, 便带领人马日夜追赶, 晓行夜宿,当来到襄垣夏店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人困马乏,刘邦便令军士找水,但找了 半天,一滴水也没有找到,刘邦不信,便亲自下马来找,突然马蹄陷入一块石头之中,那马 一声长嘶,猛然拔蹄,只见蹄下一股清泉喷涌而出,直到人马喝足,那泉仍然涌流不竭.刘 邦深感稀奇,但将此地命为"马喊" ,将那股清泉命为"马刨泉" . 6.襄垣县的古韩镇有个好去处,称为"凉楼 ,古为县八景之一.凉楼的来历也源于一 凉楼" 凉楼 段神话传说.凉楼的附近有个村子叫做北里信,北里信村东南有处水潭,叫鹿哭泉.相传在 很早时,这里有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儿子,除了两只和人一样正常的眼睛外,左臂上还长有 一只眼睛,取名"三目子" .因其与常人不同,父母为避灾祸,便将三目子遗弃荒郊,被一 只鹿衔走.数年后,有一个猎人路过鹿洞,发现了洞内的三目子,便将其带回家中抚养.鹿 回来后,不见了三目子,四处寻找终不得, 垂泪成行, 忧郁成疾. 那滴滴鹿泪化作一股清泉, 人称"鹿哭泉" .据说喝了此泉可使无奶的产妇乳汁如注,所以常来这里求奶的人很多. 三目子四岁那年,经百法和尚点化,左臂上的那只眼睛睁开了,便到建封寺修练,十岁 开始游方,人称"三目僧" .据传三目僧原是隐居在燕山脚下的南天隐叟,因与姜太公斗法 失败,被黄飞虎发配到古韩,才投胎人间的.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不杀之恩,便为黄飞 虎三月二十八的生辰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祝寿圣殿,中有凉楼最为壮观,夏季来临,此楼 内却凉爽如秋,故称"凉楼" ,由此而形成了方园百里的凉楼大会. 三目僧为了报答黄飞虎的再造之恩, 送给了黄飞虎一封厚礼, 在神仙界中开了一个行贿 受贿的先例,大概从那个时候起,腐败之风便屡禁不绝.因姜太公在封神的时候,封黄飞虎 为五岳之首, 仍加敕一道, 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 所以

民间就有了 "生前赶了凉楼会, 死后不受阎王罪"的民谣. 黎城. 相关的有黎侯镇 哦对了还有个黎侯虎 黎侯镇. 黎侯虎不知道是原来就有, 黎城 因原是黎国所在地而得名. 黎侯镇 黎侯虎 还是现在人的创新. 1.黎城县的黄崖山,有个圣人泉 圣人泉.相传,当年二郎担山赶太阳,路经此地住了一宿, 圣人泉 他看到这里一片干石山,田地禾苗枯焦,生灵涂炭,起了恻隐之心.第二天拂晓,他拿起半 葫芦神水,朝着山下的村民,发出雷霆般巨喊, "接水! "谁知此时正是黎明,村民都还沉浸 在梦乡里, 那鲁莽的二郎神见无人理睬, 便烈性大发, 将葫芦踢倒, 使神水渗进了黄崖山里, 钻入地下.1941 年夏天,左权将军带领战士经过艰辛探求,终于将这股清澈的泉水挖了出 来,左权将军离开这里不到半年,便牺牲在辽县的十字岭.为纪念左权将军,当地老百姓就 把这股泉水称为圣人泉. 殷商时为余无戍,春秋时称留吁,战国时称纯留,西汉时置屯留,余吾二县,东汉 屯留 时又并余吾称屯留县,以后历代沿袭. 1.屯留西贾乡的牛角川 牛角川与嶷神岭相邻,相传,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岭内有头金 牛角川 牛总要吼叫, "没有钥匙,没有钥匙" .这件事被一位南方的盗宝人听到了.来到嶷神岭寻找 打开宝藏的钥匙, 在一个山村发现了一位名叫钥匙的孤儿, 于是在七月十九晚上带着钥匙来 到嶷神岭,当金牛吼叫时,他大声说钥匙到了,这时岭中出现了一个山洞.洞里有头金牛正 在碾金豆子.他们急忙跑进洞中,抓住牛角往外拉牛,用力过猛,把一只牛角拉了下来,这

时洞口正在关闭,他们只能拿着牛角往外跑,当跑到今天牛角川一带时,不小心牛角掉在地 上钻入地内,从北向南穿去,形成一条沟,后来人们将二人歇息的那个村庄叫成牛角川. 明嘉靖三年,为反抗明王朝赋役暴政,青羊里石埠头人陈卿领导了五万余人的农 平顺 民起义.明朝统治者动用了数十万军队,历经五年,于嘉靖七年十一月才残酷****了农民起 义军.为了加强对青羊里人的统治,明朝统治者于嘉靖八年,割潞城 16 里,壶关 10 里,黎 城 5 里,共 31 里,在青羊里设置了平顺县,其意为"剿平逆寇,地方平顺" 1.平顺县花园村南侧,东西各有一座高山,两座山从中间截断,形成一大夹缝.两座 山顶拱夹着一个有千余立方米的椭圆型巨石,刮大风时,石头还能不停地摇晃.此石有形成 于造山运动时之说,也有天外飞来之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拼命追杀刘秀.一日, 刘秀被王莽紧追不舍, 到了一块开阔地里. 一老农正在赶一头牛犁地, 刘秀求老农帮其藏身. 老农急中生智, 将刘秀藏于犁沟,让老牛卧在其身上.王莽到来问刘秀去向, 老农言说: "不 知. "喜鹊嘴贱,向王莽示意"使枪扎,使枪扎(嘁喳喳). "乌鸦

第三篇:感恩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传统的感恩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人们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身处天南地北的人们聚到一起分享火鸡;这也是一个欢庆的日子,举国上下举办各式各样的狂欢活动。感恩节并非仅仅属于美国人。因为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处世的哲学。生活中需要我们感恩的人和事物太多,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感恩节。在今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漫谈美国的感恩节,感悟感恩。

感恩节的创立早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当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还是处女地时,位于大西洋彼岸的英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此时的英王詹姆士一世独尊国教,大肆打压其他的宗教。信奉加尔文教,不满国教的清教徒面对残酷的迫害,选择了出走。他们要寻找一个信仰自由之邦,维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崇信上帝的权力。刚被哥伦布发现不久的“新大陆”——美洲成为他们的首选。那里不但地域辽阔、物产丰富,而且很多地方还是未开发之地,没有国王,没有议会,也没有宗教审判。

1620年9月,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同伴,登上了名为“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了哥伦布式的冒险航行。 “五月花号”重180吨,长90英尺,原是一艘捕鱼的小船。而此时是一年中最不适合航行的季节,海上狂风大作,惊涛骇浪。“五月花号”就像一片树叶在巨浪中挣扎。经过近两个月的海上颠簸,他们凭着信仰与勇气终于看见了陆地的轮廓。在航海的途中仅有一人不幸死亡,但诞生了一个新生儿,这就使得到达美洲的人数仍然是102人。

新的家园在望。这时候,船却停了下来。大家集中到甲板上,围成一圈。自“五月花号”启航以来,人们一直在设想新世界的统治秩序。现在,他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再上岸。讨论十分激烈,但有权参加讨论的是船上的51名成年男子,妇女们只有旁听的份。最后,他们共同起草并签署了一份公约,公约的内容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基督教的进步,我们这些在此签名的人扬帆出海,并即将在这块土地上开拓我们的家园。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我们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这就是所谓的《五月花号公约》。这一份写在一张简陋纸上的契约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理论,第一次从民众的角度阐述了国家权力的来源,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治打下了基础。为了纪念故乡,他们将这片新土地命名为“新英格兰”。

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移民们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五月花号上礼炮轰鸣,人声鼎沸,共同庆祝新生活的开始。这块礁石后来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北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

然而对这些满怀信心和欣喜的移民来说,第一个冬天并不好过。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和漫天的冰雪让初来乍到的他们措手不及。恶劣环境加上缺少必要的装备,不少人病倒了。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又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冬天过后,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美洲的移民只有50人幸存。春天到来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发现了他们,给他们送来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如何狩猎、捕鱼、耕种玉米、南瓜及饲养火鸡。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这一年秋天,他们获得了大丰收。第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移民终于在这块殖民地上站住了脚。

11月底,移民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他们要感谢上帝的恩赐及印第安人的无私帮助。庆祝活动一共进行了三天。第一天黎明时分,移民们鸣放礼炮,列队走进一间用作教堂的屋子,虔诚地向上帝表达谢意,然后点起篝火举行盛大宴会。应邀前来的印第安人带来了五只鹿作为礼物。自山林中打来的野味和自产的玉米、南瓜、火鸡等被移民们制作成了佳肴。宾主围坐在熊熊篝火旁,共同欢宴,畅叙友情。在凉爽的秋风中,印第安小伙子同普利茅斯殖民地上的年轻人载歌载舞。第二天和第三天又举行了摔跤、赛跑、射箭等活动。从此,清教徒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一习俗得以流传。在北美十三州统一时,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把感恩节设定为全国性节日,但由各州决定自己的庆祝时间。直到1863年林肯总统才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作为感恩节的固定庆祝日。

第四篇:作文 《名字的来历》

名字的来历

下午品社课上,我们的潘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

潘老师说今天的日记要写自己的名字的含义,我听到了,暗暗叫苦,因为我的名字太难理解了!不知道爸爸和妈妈为什么要帮我取这样一个名字。回到家后,我问了问爸爸,爸爸说:“因为我们希望你的品质像瑄这种玉一样高尚、纯洁,另外希望你长大以后做事光明磊落,所以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章瑄’这个名字。”我等妈妈回来后,我又问了问妈妈,妈妈说得意思和爸爸差不多。原来我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我以前可不知道,而且也没问过,现在我终于知道我的名字的含义和我的名字的由来。

我的名字是这样来的,你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第五篇:春节的来历50字作文

>

篇一:春节的来历50字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

篇二: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篇三:春节的来历50字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篇四:春节的来历50字

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篇五: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篇六:春节的来历50字

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篇七:春节的来历50字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上一篇:教师大局意识心得体会下一篇:金属材料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