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范车间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建模范车间范文

【3D建模基础】3DsMAX彩色铅笔建模教程

大家好,今天要向模型云的朋友推荐的是3DsMAX彩色铅笔模型的制作过程 下面给大家看张效果图吧:

怎么样是不是很小巧的铅笔,现实中有些我们不是平常遇见的小东西,我们如果非常喜欢的话可以自己动手用max来建模哦~~~~

首先,我们在max基本几何体里面找到圆柱体。在TOP(顶)视图中创建一个如下图的一个圆柱。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第二步,我们转到前视图编辑。给模型在修改器中添加编辑多边形。选择模型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连接”,参数图下图。

第三步,选择模型的顶部,我们把这个顶部做成铅笔的上面,在编辑多边形命令子命令下旋转“多边形”,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如下图步骤,点击插入命令。

第四步,我们选择模型的下面。在编辑多边形里面选择点,然后缩小。如图:

第五步,继续选择面,然后选择“挤出”命令,如下图这样.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第六步,我们返回左视图看下效果,然后继续编辑。选择线,“连接”命令增加线。

第七步,同样如此,我们在笔身部门添加线连接命令。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上面笔头如此添加线。参数如图所示。

第八步,到了这里。小铅笔有了些形态啦,但还没有完成哦,我们观察效果图,小铅笔头部造型,我们稍微改动下我们这个小铅笔的头部,小铅笔头部是上细下粗的,所以我们继续制作,看下图。我们选择顶层的点,稍微收缩一下顶部。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到这里,我们在透视图中观看下效果。

铅笔的模型就这样制作完成啦!下面我们就要给模型上材质啦!但我们在上材质之前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给模型一个编辑网格。这样上材质可以方便些,不用在指定ID号了。第九步,我们选择一个好看的笔身贴图。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打开材质编辑器,快捷键为M。我们可以把铅笔分为四个个部门上材质。笔头、笔身、笔尖和铅笔芯,如图看下材质参数。

笔芯:漫反射(R:3 G:3 B:3)

笔尖:

笔身:在做到笔身时我们可以在返回到编辑多边形级别然后在连接一条分割线。这样方便给笔身添加不同的两种颜色。然后在添加贴图,贴图随自己的喜好!贴上贴图后我们要给模型添加一个uv贴图调整一下贴图的纹理。来看下我的。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这是我所用的材质贴图,供大家参考

笔头部门

第十步,我们最后给模型加一个平滑命令。来看看效果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一个小铅笔就完成啦,大家学会了嘛,最后可以多复制出来几个随意摆放些,也可以变化些颜色哦~~~

最后,这是max的基本3d模型制作,如果刚刚开始接触max的同学们有兴趣的话不妨来动手做一做小铅笔模型……

模型云 http:///

3d模型下载http:/// 展台搭建 http:/// 广州展览设计http:/// 北京展览公司http:///

第二篇:数学建模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不断完善,数学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物理学等传统领域,生态学、环境科学、医学、经济学、信息科学、社会科学及一些交叉学科都提出大量有待解决的实际研究课题。要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十分关键而又十分困难的一步就是要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需要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简单合理的数学结构,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又需要去寻找较合适的数学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能力与知识的综合运用。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简单地说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二、数学建模的起源

数学建模并不是新东西(尽管过去很长时间这一术语用得很少),可以说有了数学并要用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一定要用数学的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划实际问题,而这种刻划的数学表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其过程就数学建模过程。

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数学素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关键,数学模型方法已成为科学技术中常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它是数学和其他科学技术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同时数学建模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又有得心应手、强有力的计算机作为工具,因而必然会有人考虑到数学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应该是数学建模等数学的应用的内容。数学建模教学要求对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我国在高校中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始于1982年,但当时只有少数重点院校作为选修课程来开设,可以说是自发的、民间,因而数学建模课程并未受到人们的重视。数学建模课程真正被许多高校融入主干课程,被国家教委、国家教育部重视,却是得益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可以说数学建模竞赛是目前我国设立的最成功的一项竞赛,它促进了各高校数学建模教学和数学建模活动的逢勃发展。

第三篇:数学建模数学建模之雨中行走问题模型

数学建模

模 型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正文:

数学建模之雨中行走问题模型

摘要:

考虑到降雨方向的变化,在全部距离上尽力地快跑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试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如何在雨中行走才能减少淋雨的程度。若雨是迎着你前进的方向向你落下,这时的策略很简单,应以最大的速度向前跑;

若雨是从你的背后落下,你应控制你在雨中的行走速度,让它刚好等于落雨速度的水平分量。 ① 当vrsin时,淋在背上的雨量为

.

pwDrhsinvhv,雨水总量CpwDdrcoshrsinvv② 当vrsin时,此时C20.雨水总量CpwDdrvcos,如300,C0.24升

这表明人体仅仅被头顶部位的雨水淋湿.实际上这意味着人体刚好跟着雨滴向前走,身体前后将不被淋雨. ③ 当vrsin时,即人体行走的快于雨滴的水平运动速度rsin.此时将不断地赶上

pwDhvrsin雨滴.雨水将淋胸前(身后没有),胸前淋雨量C2关键词:

v

淋雨量, 降雨的大小,降雨的方向(风),路程的远近,行走的速度

1.问题的重述

人们外出行走,途中遇雨,未带雨伞势必淋雨,自然就会想到,走多快才会少淋雨呢?一个简单的情形是只考虑人在雨中沿直线从一处向另一处进行时,雨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已知,问行人走的速度多大才能使淋雨量最少?

2.问题的分析. 由于没带伞而淋雨的情况时时都有,这时候大多人都选择跑,一个似乎很简单的事情是你应该在雨中尽可能地快走,以减少雨淋的时间。但如果考虑到降雨方向的变化,在全部距离上尽力地快跑不一定是最好的策略。,

一、我们先不考虑雨的方向,设定雨淋遍全身,以 最大速度跑的话,估计总的淋雨量;

二、再考虑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 ,如图1,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w,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少,计算=0,=90时的总淋雨量;

0 2

三、再是雨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 , b , c, d , u , w ,  之间的关系,问速度多大,总淋雨量最少;

四、以总淋雨量为纵轴,对

(三)作图,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五、若雨线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模型会有什么变化;按照这五个步骤,我们可以进行研究了。

3.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

2.1模型的假设

1. 设雨滴下落的速度为u(米/秒),降水强度(单位时间平面上的降水厚度)为w(厘米/时),且u,w为常量. 2. 设雨中行走的速度为v(米/秒),(固定不变).雨中行走的距离为d(米). 3. 设降雨的角度(雨滴下落的反方向与人前进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 4. 视人体为一个长方体,其身高为a(米),身宽为b(米),厚度为c(米)

3.2符号说明

a:代表人颈部以下的高度 b:人身体的宽度 c:人身体的厚度 d:起跑点到终点的距离

3 vm:跑步的最大速度

u:雨的速度

wv:降雨量 :跑步速度

:雨线方向与人体夹角 S:人的全身面积

t= d/vm:雨中行走的时间

4.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1)不考虑雨的方向

首先讨论最简单的情形,即不考虑降雨角度的影响。雨将淋遍全身,淋雨的面积s=2ab+2ac+bc=2.2m, 淋雨的时间t=d/vm=200s, 降雨量w=2cm/h=1042/18(m/s), 所以总的淋雨量Q=stw2.4L。

(2)雨从迎面吹来

雨从迎面吹来,雨线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角度为 。如图1。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w, 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少。计算 =0, =30时的总降雨量。

雨滴落下的速度为u=4m/s,降雨量w=2cm/h。因为考虑了降雨的方向,淋湿的部位只有顶部和前部。分两部分计算淋雨量. 顶部的淋雨量Q1= bcdw cos /v;雨速水平分量usin ,风向与v相反。合速度usin +v,迎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淋雨量w( usin +v)/u,迎面淋雨量Q2=abdw( usin +v)/uv,所以总淋雨量

bdwcucosa(usinv)QQ1Q2 uvv=vm时Q最小。0时,Q=1.2L;=30,Q1.6L。

0 4

(3)考虑降雨方向的模型(雨从背面吹来)

雨从背面吹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在同一平面内,且与人体的夹角为a ,如图2。建立总淋雨量与速度v及参数a,b,c,d,u,w, 之间的关系,问速度v多大,总淋雨量最少。

计算 =30的总淋雨量。

雨滴落下的速度为u=4m/s,降雨量w=2cm/h,因为考虑了降雨的方向,淋湿的部位只有顶部和背部。分两部分计算淋雨量。

顶部的淋雨量Q1=bcdw cos /v;雨速水平分量usin ,风向与v相反。合速度usinav,迎面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淋雨量w( usin -v)/u,迎面淋雨量Q2=abdw( usin -v)/uv,所以总淋雨量:

bdwcucosa(usinav)bdwu(cosaasina)av,vusinauvuvQbdwcucosa(vusina)bdwu(cosaasina)av,vusinavuvu若ccosa0m

asina即tana>c/a,则v=usina时Q最小,否则,v=v时Q最小,当a30,tana>0.2/1.5,v=2m/s,Q0.24L最小,可与v=vm,Q0.93L相比。

(4)以总淋雨量为纵轴,速度v为横轴,对三作图(考虑 a的影响),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雨从背面吹来,只要 不太小,满足tana>c/a(a=1.5m、c=0.2m时,> 即可),v=usina,Q 最小,此时人体背面不淋雨,只有顶部淋雨。

(5)若雨线方向与跑步方向不在同一平面内,模型会有什么变化

再用一个角度表示雨的方向,应计算侧面的淋雨量,问题本质上没有变化。

5.模型的评价

(1)在不考虑风向情况下:

此时,你的前后左右和上方都将淋雨。人在行走中的淋雨量最大的大约为2.44升。 结论表明:淋雨量是速度的减函数,当速度尽可能大时淋雨量达到最小 (2)在考虑风向及雨量的情况下: 当v=usinθ时,Q取到最小.表明:当行走速度等于雨滴下落的水平速度时,淋雨量最小,仅仅被头顶上的雨水淋湿了。

当v﹥usinθ,你不断地追赶雨滴,雨水将淋湿你的胸膛。

6.模型的结果分析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1.如果雨是迎着你前进的方向落下,这时的最优行走策略是以尽可能大的速度向前跑。

2.如果雨是从你的背后落下,这时你应该控制在雨中行的。走的速度,使得它恰好等于雨滴下落速度的水平分量。

根据一般常识,我们所得到的结果是合理的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一致的。运用简单的数学工具,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问题给予了定量的分析。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这里建立的简单数学模型与雨中行走的实际过程尚有距离,因为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忽略了一些相对次要的因素。关于模型的检验,请大家观察、体会并验证。雨中行走问题的建模过程又一次使我们看到模型假设的重要性,模型的阶段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数学模型(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四篇:范春歌

内容摘要:

《武汉晚报》高级记者,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范长江新闻奖”,在中国传媒以独身远行采访著称。

1989年她骑单车纵穿中国西部采访;途经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等5省区的64个县市,全程4076公里,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精神和体力的双重磨难,沿途发回稿件34篇,武汉晚报为其开辟了一个新闻专栏《八千里路云和月》。

1992年7月,她又独身赴西藏采访了林芝、泽当、那曲、日喀则、山南等地区。以后她又进行了 "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远程采访。范春歌三度涉险走天涯的壮举,在武汉新闻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范春歌业务全面,消息、通讯、特写、述评、现场新闻等各种文体都屡屡获奖。

1994年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瞄”;

1998年赴中国南极长城站考察;

2000年开始只身追访郑和下西洋航线。

008年重返西部采访。

2011年在湖北六处“鸡鸣三省”之地采访。

关键词: 名记者范长江新闻奖范春歌

正文:

2000年7月11日,全国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武汉晚报》高级记者范春歌踏上了重走郑和下西洋之路的征程。3年之后,回到中国的范春歌将探险经历写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被遗忘的航行》一书,并于最近出版。昨天,携新书来宁的范春歌披露了书中惊人发现:早在十五世纪之前,中国的航海家就绕过了好望角,并绘制了精确的航海图。这比国际公认的1497年,欧洲航海家迪亚士“首次”到达好望角的时间早了将近一个世纪!1肯尼亚有中国人后裔

郑和最远到过哪里,关于这个问题,研究郑和的学者们之间一直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郑和船队最远到了东非沿海的木骨都束、竹布、麻林,即现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一带,也有人认为郑和的足迹还要远。因此,范春歌寻访的足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延伸,一直到达南非的好望角。范春歌说,其实,和东南亚一带一样,东非沿岸各国也布满了郑和的遗迹。比如在肯尼亚的帕泰岛上,范春歌寻访到了一个奇怪的种族——法茂人。长得和中国人有几分相像的法茂人把范春歌称为“远方的亲戚”。而“法茂”在当地语言中是“死里逃生”的人的意思,法茂人说,他们的祖先是郑和船队的船员,因为遇到海难事故逃到这个岛上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法茂人对范春歌提到过,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帕泰岛一个叫“上加”的地方登陆,有学者据此考证,“上加”的地名可能与上海有关,因为明初时,上海就已经是个重要的港口商埠了。

神秘地图标出了好望角

在肯尼亚有了重大发现后,范春歌一路向南,在南非,她有了更为惊人的发现!她说,1 《被遗忘的航行:追寻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在办签证时,南非驻华大使馆的代办霍杰士先生曾经向她透露,最早到达好望角的航海家应该是中国人,而佐证这一发现的地图有一份复制品就收藏在南非!在南非国会,范春歌终于见到了这张名为《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地图。南非的朋友告诉她,这张海图是1402年由中国人金士衡、李茂初步考订,李荟详细校对,由权近补充朝鲜和日本部分,最后在绢上绘制完成的。这张图上描绘的世界尽头正是好望角!这幅地图绘制完成后,由一名朝鲜使者带回朝鲜,日本侵朝时又被掳掠到日本,目前秘藏在日本一所大学中。南非国民议会的议长在访问日本时,得到了一件复制品。范春歌向记者介绍,这幅海图以大明王朝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达欧洲,南至爪哇,北到蒙古。虽然地图把南亚次大陆和中国版图画在了一起,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精确的,无论山川、河流,其方位,走向都和现在的地图十分接近。更为关键的是,它标出了好望角,画出了非洲西海岸,这说明中国人在这幅地图绘制的1402年之前,就已经发现并绕过了好望角!

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范春歌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发现意味着世界航海史要重写,中国人又获得了航海史上的一个“世界第一”!但由于郑和船队初航的时间是在1405年,因此第一个绕过好望角的并非郑和,究竟是谁,还有待考证。不过,郑和的庞大船队到过好望角没有,现在还不好确定。因为郑和最远到哪里的问题存在激烈争议,如有学者认为郑和船队曾到过澳大利亚,英国学者孟席斯甚至提出郑和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范春歌提醒记者注意,没有见过《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地图学家弗拉·毛罗曾提出郑和航海到过好望角的假设。如,毛罗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在注解中提到,1420年,有一条“印度的中国式帆船”横越印度洋,通过迪布角外的男岛、女岛,绕过了好望角。在向西和西南方向连续航行了2000海里,在40天之后又回到迪布角。这艘船正是郑和船队的一艘!

3月30日下午,在北京世纪大厦的中国船级社会议室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大洋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联合召开了“郑和下西洋”研讨会。

研讨会有两项内容:一是听取范春歌介绍她于去年7月初至10月初完成的“重走郑和路”第一行程即南亚8国的万里远行。二是与会有关专家发表对“郑和下西洋”以及范春歌“重走郑和路”的观点。

新闻事实

“重走郑和路”是《武汉晚报》资深记者范春歌数年前开始精心策划的一次活动,她将沿着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追寻郑和率领的那支庞大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的遗踪。这一越洋采访计划得到了武汉晚报社的倾力支持。

整个行程预计跨度3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南亚,已于去年7至10月完成。范春歌从郑和当年起航的地方江苏刘家港出发,穿过台湾海峡,依次经过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8个国家。经过休息、调整,今年6月范春歌将接着走第二阶段5个国家:沙特阿拉伯、伊朗、阿曼、也门和埃及。第三阶段将于明年上半年进行,依次走访非洲的索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坦桑尼亚、马达加斯加、南非,最后抵达好望角。在完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全部路线后,范春歌最后将踏足欧洲———哥伦布的故乡,虽然郑和当年并没有到达这里,但采访终点放在西方航海家的故乡,是想借此做一次深刻的思索,以探究东西方文明当时未能发生碰撞的原因。

行旅记者的脚步永不停歇

在中国新闻界,范春歌是个很有名气的记者,她曾纵贯中国南北,只身中国陆地边疆万里行,三次赴藏,到达南极考察。在一次一次生命放逐中,她承受着双重压力:不仅要忍受生理的极限,还要完成每天数千字的新闻报道。1998年,《武汉晚报》在全国率先成立第一

23个以记者名字命名的新闻工作室──“范春歌工作室”。她以记者敏锐的视角,颂扬正义,抨击邪恶,在她身上体现着一个新闻记者的优秀品质。中国第一个记者节这天的CCTV《东方之子》,介绍了这位被新闻界称为“独行侠”的女记者。

在很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非常风光的职业。范春歌也这样被人羡慕着,何况她身上有诸多的荣誉,诸如范长江新闻奖、中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理事、省人大代表等等。但对于这个已届不惑的女性,这些都不是她刻意追求的,一次次的生命远行,她是当成一项项事业来做的。据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职业,其次就是记者。在和平时期,记者的危险性会大大降低,但范春歌所做的一次次远行充满着艰辛和危险。“重走郑和路”途经几十个国家,沿途气候多变、语言不通、资料匮乏、护照签证期有限,甚至瘟疫、艾滋病以及频仍的战乱,还有远离祖国只身在外的孤独。其实最大的孤独不在于一个人走,而在于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她。应该说,与前几次远行相比,这次跨洋行动对范春歌是一次全新的挑战。4

长着一双长腿的范春歌,有一句被广为传播的名言:“只要世界上有路,就有上路的;有天职,就有听从召唤的;有死神,就有敢于赴约的。”

“我为什么要„重走郑和路‟?”

一提起郑和,范春歌的话就滔滔不绝。

“在报社策划„重走郑和路‟的选题时,我常常面对世界地图,缅怀这个远离现在600年的中国男儿的英姿。当他长袍飘飘挺立在巨船上、挺立在汹涌的印度洋的波涛上时,后来以航海闻名世界的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还未出世。而600年来,我们和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一说起航海史就会唠叨那三个欧洲人的名字。”

“那年,我随中国南极考察记者团赴南极,乘坐探冰船穿过德雷克海峡。那些天,我不断地从地图上辨识这片海域的每一座岛屿的名字,发现它们无一例外地由最早发现它们的外国人命名,当然没有一个中国名字。就连我们穿过的这条世界著名的大海峡,也是以最早穿越它的一个英国海盗的名字冠名的。”

“哥伦布少年时代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立志长大后要寻找神秘的东方,虽然后来他率领的船队因为方位的问题没有到达东方而是发现了美洲新大陆,然而世界因为这一发现而改变了方向,也可以说一本游记改变了世界的进程。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是一个法国人拿着一本中国人的游记发现的。我常想,为什么不是我们中国人拿着自己写的游记来发现它,而总是外国人来探我们的丝绸之路、我们的敦煌?为什么我们从没有到海外去发现金字塔、寻找玛雅文化?我真恨自己晚生了500年!”

“为什么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航海没有带来地理上的发现,为什么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又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有人说,郑和是一个悲剧,一开始气势磅礴,很辉煌,但最后结局黯淡无光,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如雁过无痕。对于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不能仅仅抱着惋惜、遗憾的态度,而要思考:他的得失在哪里?我们从他身上能得到些什么教益?” 2

3 范春歌《我们应有说话的权利》 新浪网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搜索

4 《读者》2011-23期,《亲爱的,我只好先走了》作者范春歌

5 《中外名记者研究》张红云山西出版集团

6 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7《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8《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记者心理学》,沈俊法等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10《记者甘苦谈》,李普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韬奋》,穆欣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2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原名《报纸--权利与金钱》

“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

“有媒体评介说:范春歌将是第一个全程走完当年郑和下西洋路迹的媒体记者。对此,我深感荣幸,也倍感压力,虽然我一个人在走,身后却有我的祖国。我是中国读者伸向海外的眼睛,打量祖先那段沉浮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一段无与伦比的蓝色文明。”

“80多天的只身追访,我走过了越南的归仁港、柬埔寨的吴哥城、泰国的湄公河、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垅、印度的科钦岛、斯里兰卡的加勒和马尔代夫的马累。而这仅仅是全部行程的三分之一。今年,还有中东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等待我的跋涉。”

“一路走来,我也一路在沉思,在采访中,我一次次被震撼。在泰国清迈,我找到了郑和清朝末年迁徙到这里的一支后裔,他们已基本上不会使用中文,并融入了泰人血统。在印度一个古老的渔岛上,我发现了郑和传过去的中国渔网,这使大海成为当地人的银行。但在郑和登陆的地方,当地人并不知道郑和,我费尽周折找到的纪念碑也不是为郑和所立。在印度南部的卡利卡特一个僻远的小渔村、郑和率领2.7万多人登陆过的海滩,人们好奇地围住我,询问我来自哪里,到这里找谁?他们听了我的回答后诧异地说,我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们的身后有一座航海碑,它是为欧洲第一位绕过好望角发现印度的达伽玛而立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祖先登陆这里比他要早近一个世纪!”

“在马六甲,10年前当地的华人从中国福建订制的郑和石像,一直不被允许矗立在公共场合,如今还被弃置在一个长满荒草的停车场里。我们的祖先以和平、贸易的方式传播文明,没有侵占别人的一寸土地,但几百年之后反而不如一个殖民者著名,这让我的心里很不平衡。”

“站在达伽玛的纪念碑前,我感慨手中没有一砖一瓦,不能为我的祖先筑一座丰碑,海风扑打着我被阿拉伯海的阳光灼伤的脸颊,我不知该如何表达一个中国人的心绪,在海鸟翻飞的海滩上,我弯下腰在沙面上用中、英文写下一行文字:„中国—郑和—1405‟,我相信总有一天,世界会读懂它的含义”。

新闻背景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最先进的一支远洋船队,从江苏刘家港起航,向波涛汹涌的印度洋进发。此后的28年中,郑和船队浩浩荡荡七下西洋,探访了当时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七下西洋,规模浩大,每次出洋船数都超过200艘,最多一次317艘,人数达2.7万之众。最大的船有9桅、12帆,全长142米,全木质结构,吃水量达上万吨,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要造出这样的全木结构大船也非常困难。

1492年,哥伦布驾船远行,去寻找梦想中的东方乐土,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大陆。1519年,麦哲伦才开始他的环球航行。但他们的航行,要比郑和晚了大约一个世纪。哥伦布的帆船与郑和的船只相比,简直就是救生艇与泰坦尼克号的差别。

作为中国探索世界、寻求沟通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郑和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千古流芳的英雄,至今仍影响着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

在上世纪即将结束时,接连发生了几件与郑和有关的事: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考察郑和航线直达非洲;

英国探险家瓦纳独驾帆船沿郑和航线直抵印度洋;

西方《海之龙》纪录片摄制组来到中国寻访郑和的遗踪;

中国人民海军远洋舰队沿着郑和当年的航线绕过非洲好望角;

中国台湾《经典》杂志社派遣采访小组分赴郑和航线;

在中国北京和台湾省,两位退役海军将领正在共同致力于筹备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型庆贺活动,参加者将是全球各地的华人……

2000年7月11日,《武汉晚报》著名女记者范春歌独自一人开始了“红金龙之旅———

重走郑和路”的越洋采访。

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2】维基百科 关于“范春歌”的相关内容摘要

【3】南京报业网《女记者发现重要线索:郑和可能绕过好望角》 05年3

月25日

【4】范春歌博客 博联社 《亲爱的南瓜》

【5】《乞力马扎罗的雪》 摘自豆瓣文学作者 黄兰亭

【6】方芳、乔申颖编,《名记者清华演讲录》,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7】《名记者论》,文言主编,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3位名记者生平及新闻实践评价)

【8】《中外名记者研究》,郑亚楠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39位生平)

【9】《名记者轶事》,李双建著

【10】《名记者脚印》,于友著

【11】《对面-著名播音员主持人访谈录》,翁佳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2】《编辑记者一百人》,学林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近当代故事)

【13】《报馆旧综》,郭汾阳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中外记者经验谈》,蓝鸿文等编,人大出版社83版

【15】《怎样当新闻记者》,吴锦才著,新华出版社95年版

【16】《记者素质与成名》,姚文华著,新华出版社90年版

【17】《新闻记者入门》,孙世凯,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18】《安岗新闻工作50年》,《经济日报》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9】肖峰老师课堂笔记

【20】《被遗忘的航行,追随郑和下西洋》范春歌东方出版社

【21】《你是我的糖,甜到忧伤》范春歌新世界出版社

第五篇:个人总结 范

个人总结及自我评价

2011,在制造厂全体员工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本仪器生产任务。作为综合录井仪制造厂的一名员工,我主要从事仪器装配制造中计算机系统及相关技术工作,在领导支持与同事的帮助下,坚持“爱岗敬业,求实进取”的职业道德理念,本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完成了自已的本职工作。通过在工作中边干边学,基本具备了仪器装配调试维修所需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通过工作实践及向同事请教学习,初步掌握了相关技能。仪器生产制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计划、材料、装配、质检等多个方面,需要团队良好的沟通协作才能干好干快。我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已做到遵守劳动纪律,严格按操作安全规程施工操作,服从领导及班组长的安排,与同事密切配合协作,不懂的地方认真学习,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解决不了的则及时汇报。对制造工作来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全员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工作中,我要求自已要有质量意识,保证自已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质量达到合格标准,不合格的及时整改,消除质量问题隐患,同时做到合理安排时间,优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我也认真参加制造厂的定期安全教育学习,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不违章作业,同时互相监督和纠正不安全行为,作一名合格称职的员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建模范车间范文】相关文章:

范同路范文05-15

范玲玲范文05-15

资料范写作范文05-22

身正为范范文04-13

身正为范范文05-17

演讲稿范范文05-18

材料力学范范文05-18

工作总结范范文05-19

辞职申请书范范文05-24

离婚协议书范范文05-29

上一篇:检讨书万字范文下一篇:减速器附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