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六大标杆

2022-07-01

第一篇:工商银行六大标杆

银行标杆网点培训心得——标杆网点建设 贵在总结运用与坚持

标杆网点建设 贵在总结运用与坚持

翻开标杆网点规范服务导入员工手册,第一句看到的是“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让优质服务成为一种习惯”,我首先联想到《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从华山派元老风清扬那里习得独孤九剑,剑法平淡无奇,大巧不工,总共也就几种招式却总能独步江湖,无往不利。经过往后的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和业务实践,更印证和加深了我的感觉。

首先,标杆网点规范服务培训对业务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和归纳。工作数年,大多时间从事着一样的业务内容,最初的激情在日复一日机械式的重复中逐渐消弭掉,甚至有一种纯粹为了工作而工作的感觉,缺乏用心体会总结、积累沉淀的机会。经过几天的培训,一个简洁、清晰、系统的服务体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坐姿、礼让、行进、语言表达、手语等服务礼仪规范,这些以往异常熟悉却杂乱无序的业务内容,通过培训让我有一种系统掌握、了然于心的感觉,对业务内涵和工作内容,有了全新的领会。

其次,标杆网点规范服务培训为服务提供了基础保障和方向指引。学习培训中,我力争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日常业务开展中,以学带做,做中有学。服务标准流程和与客户的沟通技巧让我的工作更加规范、细致、从容,以往的“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更加显得真诚,以往的面带微笑也蕴含在眼睛里更加具备感染力,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仪表仪容,让自己站立更从容了、双手递接更得体了、服务流程也更精致了。

再次,标杆网点规范服务培训让顾客关系互动进入更加良性循环。营业厅的环境与气氛是顾客对营业厅的第一印象,服务环境、服务氛围、服务设施以及人员形象等都可以传达服务特色,传递服务信息。整洁、明亮、干净的环境能让顾客赏心悦目,热情微笑的优质服务能让顾客放松身心。人与人是相互影响的,正如古文所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我们的真诚有礼换来顾客的体谅理解,顾客的体谅理解让我们更加从容自如,一个宽松的业务往来环境就在此基础上构筑起来,良好的服务窗口形象和企业整体形象也在顾客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

通过标杆网点规范服务的初步培训学习,自身优质文明服务意识得到显著增强,真诚服务得到客户群体的充分肯定。我们在掌握了“武功秘诀”的同时,要坚持做到“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让优质服务成为一种习惯”,继续秉持以礼待人,以礼待客,以礼敬宾的服务态度,不断用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来提升网点的服务质量,不断地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这样,才能在当今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夺得主动权。

第二篇:##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培训心得

怀着一种空杯的心态,我们参与了为期六天的标杆网点建设培训,通过这周的现场导入式培训,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三位老师煞费苦心、潜移默化的教导也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意识到在服务业中,银行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每天的工作,是在为客户创造一种信任,获得价值的感觉。讲师的新颖观点,让在座的我们耳目为之一新!我们的日常工作并不仅仅是为客户办理业务,销售理财产品,还要提供更高层次的体验。此次培训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作为一名客户经理,我们更应该进行深度的礼仪服务,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最高层次,透过我们的行为,向客户表示出我们以礼待人,以礼待客,以礼敬宾的服务态度,争取在当今日益激烈的银行竞争中,夺得主动权。“请”、“您好”、“对不起”、“谢谢”、“再见”等等,这些简单明了的礼貌用语不仅让客户感到亲切友善,还向客户展现了我们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细节是个人素质的真实体现,素质是一系列良好的习惯。细节不是空喊出来的,它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在工作中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以习惯完善细节。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我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因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注意细节是一种心理品性,它是靠日积月累培养出来的,可以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银行良好形象的维护

正是需要每一位员工做好每一个细节,并且能够永久的做下去,而机会隐藏在细节中,我们对每位客户的一个小小的关注,带给我们的也许是巨额利润。作为一名新员工,要扎扎实实的苦练基本功,虚心向前辈们多学习,多问,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自视清高,把每一位老员工、每一位顾客当作自己的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所学到的知识完全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勤练、苦练基本功,把业务能力提上去

一个星期的培训很快结束了,虽然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每位学员的热情和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消除了刚刚参加工作的迷茫,每个人都未雨绸缪,希望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银行保定分行:

第三篇:银行标杆网点培训班有感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参加省行标杆网点主任培训班有感

为全面提升营业网点规范化、标准化服务水平,省行渠道管理部组织拟创建2013标杆网点负责人集中培训。我作为****支行营业部网点负责人,有幸参加此次培训,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对创建标杆网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使我认识到银行营业网点的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这次集中培训为期三天,主要是自行参观同业的体验、解读标杆网点创建标准、服务典型宣传及网点现场媒体现场应对技巧、最后是对如何创建标杆网点进行分组讨论。

同业体验,方知差距甚远。通过对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营业部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江西物华支行的现场同业体验,使我深刻认识到服务无小事,事事都俱细。细到便民设施涵盖齐全,客户应急用的针线包、雨伞、雨衣,老弱残障人士用的轮椅,宝宝坐的婴儿椅,就连客户喝的水杯都是加满水的。走入交通银行江西省分行营业部,大堂经理一声您好!请问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语调是那么温婉柔和、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谐,尽管保安告诉大堂经理说我们一行是他行来参观学习的,大堂经理仍然非常热情的引导我们,并询句我们是否需要办理业务?不管是柜员、大堂经理还是理财经理他们的微笑服务都常贯始终。是啊,有这么好的服务,有家的温馨,客户还有什么理由不选择呢?回头看看自身,我们努力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集中授课环节,让我更加认识到了创建标杆网点的重要性。创建标杆网点是一个综合化管理过程,标杆就是典型,标杆网点不等于样板网点,我们要创建自已的网点特色、有自已的文化精髓,才更符合标杆网点的要求。培训回来后我立即组织网点全体员工将创标杆网点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贯输给每位员工,要求全体员工深刻认识服务的重要性,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从思想上认真对待标杆网点创建工作,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认认真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形象就是我行的形象,自己的言行代表着我行的风貌。在接待客户办理业务时,尽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把服务客户放在第一位,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最后一天的分组讨论,使我看到了与他行的差距。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听了他行做法与经验分享后,也让我在创建标杆网点上有了新的想法与感悟,也将在以后的创建工作中一如继往地坚持,做好优质服务。

第四篇:村镇银行面临六大难题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 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单位:上海银行总行战略管理部)

第五篇:成都海博汇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银行标杆网点建设

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是银行咨询培训为了帮助银行提升整体形象和竞争实力而推出的咨询培训项目,其主要目的就是帮助银行建设一套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的服务流程具体包括把营业环境,临柜人员、大堂经理、网点负责人等标准化管理贯穿于网点建设中。

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首先为您介绍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的问题包括哪些,咨询收益,实现方式,预计效果等。

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问题

1、人员服务意识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家具和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的日益严重,银行服务逐渐成为决定客户去留的关键因素,所以银行标杆网点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规范的服务规范。

2、网点环境

一个好的环境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所以银行标杆网点的环境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3、现场管理

银行现场管理主要是网点负责人的角色定位以及执行力和授权等。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收益通过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银行营业网点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改善,是这些方面更加规范,具体如下;建立晨会的标准流程及效果评估;提升员工职业形象和素养;服务流程标准化及针对性优化及改善;网点标准服务礼仪规范化,以提升网点服务形象;做好银行营业网点现场环境5S管理;建立客户服务满意度管理;现金柜员与非现金柜员掌握临柜服务五步法,如何进行协作、如何进行交叉销售;大堂经理掌握引导分流话术,如何识别客户及如何处理抱怨;网点负责人提升网点管理的技能和方法。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实现方式封闭式培训、现场辅导、走访、检查、点评,具体到通过集中培训和现场导入建设完全达标的样板营业厅,做到硬件、软件两手抓,通过探索银行营业点的模式,带动银行网点基础服务的有效提升,改善直至完全达标,形成特有的、统一的、少有客户抱怨的基础服务标准化模式。

1、建立服务标准

包括营业厅基础服务规范标准,营业厅视觉营销系统设计,营业厅设计规划等。

2、监控督导

监控督导包括制定详细的过程监控措施,执行一次名茶安防并提供报告,跟踪辅导等。

3、网点人员培训

对营业厅的员工进行服务意识,服务礼仪,阳光心态等进行培训,并且分组练习,找出缺点,进行改正。

银行标杆网点建设咨询预计效果

1、完善的服务标准

营业点基础服务标准和营业网点服务核心流程及典型服务场景应答标准。 迎宾:客户走进营业厅大门,所有银行员工整齐站立向客户致意,早上好。

引导:大堂经理主动迎上前,询问客户业务需求: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并指导客户填单或相应的服务柜台,或分流到自助区。

柜台操作:您好,请坐。这是您的钱和卡,请收好!,请慢走!在整个服务过程中,我们银行柜员的微笑常驻脸上,文明用于常挂嘴边。亲和亲切,全体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网点得到提升 基础服务水平得到提升,网点的硬件环境得到提升,现场管理和营销得到提升,员工工作心态得到提升,客户现场感知得到提升等。

版权所属成都海博汇企业管理公司

上一篇:给同学们的感谢信下一篇:公文处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