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效果及机制研究

2022-10-28

该研究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观察其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探析其作用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所有患者 ,均符合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标准,均无肝、肺、肾、外周血管疾病,在接受该院治疗前1个月均停止服用叶酸、维B等药物。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56~80岁,平均(65±3.3)岁,糖尿病病程3~12年,平均(5±2.6)年;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57~81岁,平均(65±2.8)岁,糖尿病病程3~11年,平均(5±3.1)年。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即给予患者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药物以及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阻滞剂、硝酸类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复方丹参滴丸。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

1.3 疗 效 评价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临床疗效根据《临床疾病诊断治愈好转标准》分成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其中,“有效”指患者心电图ST段在患者休息时恢复正常,无异常变化[1];“有效”是指患者心电图ST段在患者休息或进行运动试验时下降,但保持在0.05 m V以上,另外,T波直立或倒置时变浅50%以上;“无效”是指患者的心电图ST段在患者休息或进行运动试验时与治疗前无异或者恶化[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5 m L肘静脉血,提取血浆,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

1.4 统 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 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28例、20例、2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8例、24例、8例,总有效率为84%。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血 浆脂联素 和 同 型 半胱氨酸 水平

治疗前,两组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表现,如能及时干预、治疗,对预后有积极意义。有文献资料表明,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改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活性,修复损坏的血管内皮细胞,还能改善血液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凝聚[3]。同型半胱氨酸是一种能够损伤血管的氨基酸 ,能够诱发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受到血糖的影响,两者是正比关系;而脂联素通过抑制脂肪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来发挥其抗糖尿病效应[4]。该研究发现 ,常规药物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较好地控制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提高脂联素水平,临床效果良好,可见复发丹参滴丸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摘要:目的 探析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极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复方丹参滴丸。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脂联素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血浆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有所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良好,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是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糖尿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效果,作用机制

上一篇:创建学习型班组注意的几个问题下一篇:“互联网+”时代下中职电商教学和电商市场的对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