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2024-05-04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精选十篇)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1

一、丰富的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 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 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 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材料的投放,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兴趣要求, 投放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 为了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 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 教师可在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 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 幼儿可操作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然后教师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 重新设计, 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 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 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 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 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 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 练习了加减运算, 数的分解组成, 而且他们积极动脑, 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 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 更活灵活现。比如: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 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 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 进行了排序活动, 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 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例如: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的概念, 在数学中可采用一图寓多解, 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例如:挂图上的六辆汽车, 从种类上看, 有五辆汽车, 一辆摩托车;从位置上看, 有四辆在桥上, 有两辆在桥下;从颜色上看, 有三辆红色, 有三辆蓝色, 然后运用以学过的交换定律, 幼儿很快便能写出算式。在以后的7、8、9、10的教学中, 教师只须出示一幅画, 幼儿就能根据图上的内容, 自己列式。在整体过程中, 幼儿始终处于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范围里。

二、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观察幼儿, 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 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 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 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 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 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 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

在大班分类活动中, 通过学习, 教师请幼儿把动物按照胎生的和卵生的进行分类, 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 而是自顾自地在摆弄图片, 观察的教师没有立刻阻止他, 而是参加了幼儿的活动, 发现他正在把动物卡片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分成三种, 这时教师表扬他分得很好, 然后又进一步帮助他了解什么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 并根据幼儿对动物认识的深浅程度, 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 (冬眠和不冬眠、四条腿和两条腿的、吃肉和吃草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等) , 并根据动物的这些特征, 启发幼儿再分一分, 看一看你还可以怎样分, 是根据什么分的, 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 小小的分类桌边吸引了更多的求知者。

通过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引导, 幼儿不仅完成了自定分类标准, 进行了多角度分类。同时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如:在大班认识正方体的活动中, 帮助幼儿理解正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边, 教师准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正方体, 请幼儿亲自触摸感知, 但幼儿还是难以理解, 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 很难区分使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 教学相长, 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手段

要优化幼儿教学活动,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 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法和幼儿的学法, 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把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认真研究现代教学理论, 努力提高设计和组织幼儿数学活动的能力。幼儿元素学教育基本方法, 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 使教法灵活多样, 活动过程丰富多彩, 富于趣味性。例如:为使幼儿真正从心理上构建逻辑数理知识,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概念、规律, 使幼儿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如教“数的组成”时, 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操作材料, 使幼儿自行探索, 将卡片等分成两部分。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并给与必要的启发和引导, 再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和思考, 在幼儿理解这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 共同探索数的组成的交换规律和递减规律, 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活跃, 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更有针对性。

大班幼儿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 篇2

要让幼儿学习得好,首先要让幼儿学会观察,要有学习的愿望和要求。《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以及游戏,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如果幼儿是被动的,教师教什么,他就听什么。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有成效,也不会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催化剂,在幼儿的认知过程中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推动作用。因此激发幼儿的兴趣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题活动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强调幼儿的自主性、探索性,正是发展幼儿主动学习的最佳载体。因此各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不断利用各种契机,为幼儿主动学习创设和提供条件。如:主题活动“春之歌”开展时,需要资料的充实,以往收集资料的种类内容都是由老师指导和指定,这次我经过观察和分析,觉察到大班幼儿已经拥有比较多的相关经验,所以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收集资料,少了限制,孩子们的反应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除了去找来图片、照片、实物外还带来了关于“春天”的成语、故事乃至古诗,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表征春天,这些材料使主题活动内容丰满充实,推进了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幼儿在扩展经验的同时也体验了表现展示的快乐,自主性被大大激发起来。

二、创设适宜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自主选择

学习的性质是由环境决定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有什么样的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同样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幼儿自主选择是指鼓励幼儿在一定环境中按自己的兴趣、需要、目的进行选择探索发现。大班幼儿的独立性、行动目的性逐渐增强,在活动中他们渐渐有了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强烈愿望。为此,教师必须创设让幼儿有机会选择、有条件选择的环境,以满足幼儿自主学习的需要。

孩子主动学习自主选择首先需要一个宽松的、平等的、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样幼儿才有机会选择。而教师应积极调整自己的教师角色,应以朋友的立场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信任孩子,让孩子敢于按自己的意愿、需要来选择,而不是由成人来决定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绝对不能让孩子在权威性的教师面前循规蹈矩、消极顺从。当然,孩子也需要遵守必要的一日生活常规,应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来进行选择学习。比如说在班级区角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喜欢去的区角进行活动,而不能去规定孩子的活动;在美工活动中,让孩子自己选择不同的材料与方式完成作品;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自己选择游戏伙伴、角色;教师根据主题活动要求,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科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孩子了解活动目标后,选择不同的、自己的方式探索、操作、实验;教师还应该让孩子自己选择值日生,让幼儿体验到值日生为集体做事的光荣感等等。

孩子主动学习所需的环境其材料还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可选择性强的,能让幼儿有条件来选择的。幼儿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单一的环境只能让幼儿为材料争抢或由教师支配不让幼儿选择,而丰富的具有操作性强和可变性的实物环境可为幼儿提供主动感知与探索的物质条件。教师以及家长应帮助幼儿收集充足的活动材料,并提供使用材料的机会。根据大班幼儿独立做事能力强的特点,可让幼儿一起参与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分类,共同参与环境的创设,丰富班级的物质环境,让幼儿有物可选、有条件选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才能学会自主选择,自主选择是幼儿主动学习的态度之一。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篇3

一、丰富的材料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首要途径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基石。操作材料可以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热情,能帮助幼儿完成教学过程,因此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对材料的选择和投放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要求,投放操作性强、趣味性强、游戏性强的活动材料,为了能使幼儿更好地了解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幼儿主动学习精神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可在同一区域内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现成和自制的科学玩具、分类图片、分解盒、计算盒,幼儿可操作或参与制作的废旧材料等。然后教师把分类图片、计算盒、分类盒这些对幼儿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材料,重新设计,创造出一套可爱美观的“神奇的夹子”系列玩具,让幼儿通过这小小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塑料夹,为螃蟹和毛毛虫夹上可爱的脚,为太阳夹上美丽的光芒,为孔雀夹上漂亮的羽毛。这样在动手操作中,不仅帮助幼儿进行了分类活动,练习了加减运算,数的分解组成,而且他们积极动脑,根据夹子的形状、颜色、大小,把这些美丽的事物打扮得更漂亮,更活灵活现。比如:幼儿把孔雀的羽毛打扮得更漂亮,而在打扮羽毛的同时,他们又利用塑料夹的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进行了排序活动,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达到了学习的目的。例如: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数的概念,在数学中可采用一图寓多解,多题求一解的方法。在看图算题中选用一幅图画包含许多算式的内容。例如:挂图上的六辆汽车,从种类上看,有五辆汽车,一辆摩托车;从位置上看,有四辆在桥上,有两辆在桥下;从颜色上看,有三辆红色,有三辆蓝色,然后运用以学过的交换定律,幼儿很快便能写出算式。在以后的7、8、9、10的教学中,教师只须出示一幅画,幼儿就能根据图上的内容,自己列式。在整体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探索、积极思考、寻找答案、缩短运算时间的有效思考范围里。

二、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必经之路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及发展水平,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教育策略,教师的引导不仅体现在直接教授上,更多地体现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时,不要急于打断幼儿的活动,要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然后再依据幼儿已有的思路开展教育。

在大班分类活动中,通过学习,教师请幼儿把动物按照胎生的和卵生的进行分类,有的幼儿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分类,而是自顾自地在摆弄图片,观察的教师没有立刻阻止他,而是参加了幼儿的活动,发现他正在把动物卡片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分成三种,这时教师表扬他分得很好,然后又进一步帮助他了解什么是胎生动物、卵生动物,并根据幼儿对动物认识的深浅程度,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等(冬眠和不冬眠、四条腿和两条腿的、吃肉和吃草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等),并根据动物的这些特征,启发幼儿再分一分,看一看你还可以怎样分,是根据什么分的,这样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小小的分类桌边吸引了更多的求知者。

通过教师有的放矢地指导和引导,幼儿不仅完成了自定分类标准,进行了多角度分类。同时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精神。例如:在大班认识正方体的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正方体有六个面、十二条边,教师准备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正方体,请幼儿亲自触摸感知,但幼儿还是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很难区分使教师在引导幼儿还是幼儿在引导教师,教学相长,师生互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更加体现出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主要手段

要优化幼儿教学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法和幼儿的学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把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认真研究现代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设计和组织幼儿数学活动的能力。幼儿元素学教育基本方法,有讲解演示法、操作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教师应当根据教学活动中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等方面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使教法灵活多样,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富于趣味性。例如:为使幼儿真正从心理上构建逻辑数理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运用操作法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概念、规律,使幼儿在积极的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如教“数的组成”时,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操作材料,使幼儿自行探索,将卡片等分成两部分。教师对幼儿的操作过程进行观察并给与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再引导幼儿分析、比较和思考,在幼儿理解这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思考,共同探索数的组成的交换规律和递减规律,幼儿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更活跃,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指导更有针对性。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4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 诗歌由于主题单纯, 语言简洁, 读起来朗朗上口, 富有韵律美, 深受幼儿喜爱。而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激发爱学诗歌的情感, 是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目标。过去, 教师通常使用挂图片作为引导幼儿学习诗歌的载体, 幼儿则多是通过倾听教师示范、跟读多遍等形式被动地学习朗诵诗歌, 而在仿编、创编诗歌时幼儿仍然会感到有困难。为此, 我就如何能更好地进行幼儿诗歌教学指导, 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使幼儿能真正主动地去理解诗歌, 感受它的美, 开展了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运用图谱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诗歌语言简洁, 概括性比较强, 句式结构明朗, 特别是中班的诗歌内容, 在原来小班十分形象、直观的语言中增添了许多想象的成分, 在语言表达上也更加丰富、优美。而中班幼儿受理解诗歌内容和掌握句式结构方面的能力限制, 继续过多运用重复跟读的方式教学, 难以为幼儿所接受, 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尝试了运用了图谱导读的方式。利用图谱直观形象的特点, 设置启发式的问题, 引导幼儿主动观察, 从被动式理解转变为主动式理解。

比如, 在诗歌《摇篮》的教学中, 我先出示了与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 让幼儿猜一猜谁和谁是好朋友, 为什么?小朋友被我的提问一下子吸引住了, 他们讨论得非常认真, 还说出了许多理由, 接着我让他们自己把图片摆一摆, 一个简单的诗歌图谱就在小朋友的手中诞生了, 根据图谱幼儿就主动地理解了诗歌内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培养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 有自信心”。因此, 我们在语言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幼儿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

在中班诗歌《家》教学同课接龙的研讨过程中, 我发现前两次两位老师在教学中也都通过提问、解释、图片比较等方法帮助幼儿理解“清清”“密密”这两个词, 但是幼儿在复述时仍无法掌握, 究其原因是教师用口头讲述或是图片等传统的方法让幼儿被动理解, 幼儿虽然嘴巴说懂了, 可实际上却没有真正的理解, 造成了在复述过程中再碰到这些词还是不会说。要是能让他们自己表达对这个词的理解, 他们的印象一定更深刻, 于是我运用让幼儿自己设计图示的方法来帮助幼儿理解,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表达词义的卡片, 运用时自己选择最能准确表达词义的卡片, 这样幼儿就轻松又有趣地突破了难点, 理解了词汇, 还记得特别牢。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 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只有这样, 幼儿学习语言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激发。其中, 为幼儿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更重要, 在诗歌教学中我首先致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 积极评价幼儿的回答, 让幼儿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你说的对。”“不对。”这些肯定或否定的语气语调在过去的活动中经常使用, 可是, 有一次我在观摩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老师准备了丰富的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也配合地很好、很主动, 可是在接下来的师生互动回答问题的环节中, 老师经常用“不对”“错了”评价幼儿, 甚至对回答错误的幼儿持一种不耐烦的态度。结果, 原来想发言的幼儿害怕自己说错了就不敢举手了, 而原来胆子小的就更不敢发言了, 整个活动的活跃气氛一下子变冷清了。后来, 另外一个老师执教中, 在幼儿回答之后, 就算是错了也没有直接否定, 而是采用了“是这样吗?你再想想”等亲切语气引导幼儿, 鼓励他再想一想, 正是这种宽松的精神环境使幼儿踊跃发言, 气氛活跃, 师幼保持了良好的互动。有了这次的感受, 我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评价时, 都提醒自己不能急于否定幼儿的回答, 要认真倾听幼儿的阐述, 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多用“再想想、再试试”等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 用鼓励的指挥棒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因此, 在诗歌《家》的教学中我提问:“为什么密密的树林是小鸟的家?”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回答说:“因为小鸟爱在天上飞。”显然她的回答是不正确的, 其他的小朋友都笑了起来, 她的脸也立刻红起来。这时, 我没有马上否定她的回答, 而是对小朋友说:“刚才依然小朋友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说明她在很认真地思考, 我们是不是要先鼓励她呢?”小朋友都鼓起掌来了, 依然小朋友的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我又接着说:“小鸟很喜欢在天空中飞翔, 那为什么它的家是在树上呢?再想想?”于是小朋友又更加积极地动脑筋, 自信地举起自己的小手。我想, 这正是因为营造了平等和谐的氛围, 尊重幼儿, 才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让幼儿有话愿意说。

三、重视多感官教学, 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多感官感知”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方式, 对幼儿听觉、视觉、动觉等各个感官进行刺激, 从中有效地调动幼儿的视、听、味、嗅、触觉多感官的感知活动, 从中既多角度丰富幼儿感知经验的积累, 又直观形象地激起幼儿的兴趣, 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 在诗歌《小雨点》的教学中, 为了让幼儿感受到小雨点落下“沙沙沙”的感觉, 并把它用声音表现出来, 我除了播放录音让幼儿感知雨声外, 还让幼儿在活动前观察小雨点落下的情景, 在幼儿朗诵时我又用手势动作表示雨点落下的节奏, 使小朋友能够通过听觉、视觉、动觉等多感官地感知理解“沙沙沙”的含义, 幼儿兴趣浓厚,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又如, 在诗歌《秋叶》的教学活动中, 为了让幼儿理解秋叶的各种不同形态, 我把活动转到户外, 先让每个幼儿到操场上捡落叶, 玩落叶, 观察落叶, 有的小朋友用嘴巴吹, 有的小朋友把叶子从高处往下扔, 而后让幼儿总结“你捡到的秋叶是什么样的?”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着小手回答:“我捡到的秋叶像一只蝴蝶会飞。”“我捡到的叶子在地上睡觉。”“我捡到的叶子会摇来摇去。”正是因为调动了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幼儿的学习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诗歌中本来比较难理解的句子一下子就掌握了。

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篇5

现在的孩子,学习不是很主动,怎么样能让他们主动起来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对于这种学生,唯一的办法是给他爱心和耐心,让他相信自己,就会慢慢好起来的 如何解决学生早恋问题?

呵呵,早恋应该很正常,好好引导,让他们以恋爱为动力,变得更优秀,也不是坏事。怎样看待体罚学生?说服教育、榜样教育为主吧。体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关键是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要从心灵上感化学生,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俗话说: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如何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到实处

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主动性 篇6

关键词:科学活动;主动;探究学习

《纲要》中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因此,在科學教育活动中,教师已越来越重视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科学活动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教法。

以前我们在设计安排科学活动过程时太重视追求表面上的教学结果,忽视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发展,使得孩子是在知识的堆积中成长,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学习。每堂课下来,常常感叹到:当个老师真是太累了,又是编剧,又是导演,有时又是管道具的,有时又是演员,忙得不亦乐乎。忙的结果是老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孩子们更是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过程的参与者。所以我们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应跳出教材的框框,以全新的理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中动脑、动手、动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兴趣中幼儿主动探究

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孩子的认识活动受到兴趣的直接影响,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他们感兴趣、感到好奇的事物。要使孩子主动探索,孩子的兴趣必须得到足够的满足。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丰富幼儿的各种知识,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同时还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观察兴趣,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如:前不久,班里的一个小朋友拿来了一条泥鳅,养在自然角里,一下课孩子们就挤在那里非常好奇的看着泥鳅游来游去,抓住了孩子这一心趣点,生成了“有趣的泥鳅”这次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使孩子在玩中探索泥鳅的形状及特征,孩子的积极性非常高。通过让幼儿自己的探索,了解了泥鳅的身体很滑,用手想抓住它很不容易,启发幼儿用好办法来抓泥鳅,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孩子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加任何干预,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最后当幼儿想出好办法抓住泥鳅以后,孩子们一边欣赏自己的创造,一边赞叹他人的成果,同时不断思考如何改进,这就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的进取心。

二、情境中幼儿主动学习

1、教师问题的提出,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在一次角色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活动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喂娃娃家的小宝宝吃饭,怎么忘记了这里还有一个小宝宝呢?它已经饿了好几天了!”小朋友的兴趣一下子就转移到了泥鳅上,可是泥鳅喜欢吃什么呢?这就给他们出难题了。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进行了猜想。有的认为它喜欢吃草,有的认为它喜欢吃水里的小虫子,他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议。最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同意明天将自己认为的泥鳅喜欢的食物带来给泥鳅吃,看看它到底喜欢吃什么。

2、收集孩子的问题,梳理孩子的探究方向。幼儿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效果是最好的 ,他们能主动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自己的探究解决疑问,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的探索活动设下积极的尝试兴趣。在“有趣的泥鳅”活动中,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兴趣,如:“泥鳅离开水还能活吗?泥鳅怎么不吃东西?泥鳅的嘴一张一合的在吃什么?泥鳅喜欢喝水吗?”等等关于泥鳅的生活习性方面的问题,我们教师应抓住这种教育良机,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便生成了活动“泥鳅喜欢吃的食物”。

三、环境中幼儿主动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幼儿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大胆地想像和创造,是孩子主动学习和大胆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有时,孩子的观点和兴趣常常与教师不同,接纳和支持孩子的观点和兴趣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如果老师总是说“别动”“不对”就会挫伤幼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我们应不过多地干预孩子的活动,而是作为孩子的大朋友,好帮手,为其成功表示祝贺。在活动中,还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接纳和支持幼儿的兴趣和观点会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幼儿原本也是最诚实、最尊重客观现实的。在心理安全的环境中,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做出回答和解释。因此,在幼儿的回答与教师预想的结果不同时,教师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究。幼儿知识的获得是幼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活动中,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的最好诱因,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層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因此我们在投放材料时十分注意材料的功能。以往的活动材料都是由老师自己去收集,现在我们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但使活动资料更加丰富,孩子也提高了主动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有趣的泥鳅”中,发动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自己认为有泥鳅喜欢吃的食物,有的幼儿带来了水草;有的幼儿带来了小虾,有的幼儿带来了各种水果。通过让孩子自己给泥鳅找食、喂食的过程中知道了泥鳅喜欢吃什么食物的知识。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7

一、观察、了解幼儿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的前提。

实施教育, 观察先行。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观察, 能获得大量具体、真实的信息, 理解和评价幼儿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是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 要通过观察, 了解幼儿学习的兴趣与需要。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机, 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推动幼儿学习和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愿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的确, 如果幼儿对事物和活动产生了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美术活动中, 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兴趣, 以适应幼儿发展需要, 顺应和满足幼儿心理、生理表现需要, 进而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

同一年龄段幼儿美术发展水平往往呈现不均衡性,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为此我们应该通过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兴趣与爱好, 提供各种适应他们发展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如在一次画《鱼》的活动中, 有个别绘画能力强的幼儿显得心不在焉, 因为他们认为老师的要求妨碍了自己的表达。如果此时老师只是简单地就事论事, 就会造成孩子对绘画的厌烦, 失去学习主动性。于是, 我和他们交谈, 采取了顺应他们需要的方法, 给他们提高了难度, 如以“小鱼旅行”为题进行情景创作, 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这样, 幼儿在尝试“跳一跳, 摘到果子”的滋味后, 满足了幼儿的创作欲望, 而且调动了他们对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当然, 在观察、分析中, 不能盲目地迎合幼儿的每一个兴趣, 而要引导幼儿围绕主题, 以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技能、技巧。在活动中, 幼儿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需要我们去仔细观察, 了解幼儿需要何种支持、鼓励和帮助, 做出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 让他们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 在我的提示、同伴的帮助下, 田田很快就画好了一只恐龙, 此时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进而主动地、有兴致地画了下去。

二、创设适宜幼儿自主活动的环境, 是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精神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活动中, 教学中的主体是幼儿,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心理和物质两方面的环境, 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进行探索和自我表现的环境, 设立相应的活动区域,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想象和直觉去抒发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真正体验活动的快乐。

(一) 创设丰富的精神环境。

自由和谐的创作和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能力和个性的发展, 所以, 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是开展美术活动的先决条件。在活动中, 我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 尊重幼儿对事物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 从幼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各自的创作过程及其作品, 。当孩子有进步时就要及时地给予赞扬与鼓励。所以, 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要给予客观、公正、合理的评价, 应该认识到:更可贵的是幼儿的创作兴趣与绘画热情。教师要善于发挥幼儿创作的潜能和抓住幼儿绘画思维的闪光点。因为教师每一次的发现, 都将成为幼儿绘画下一次进步的起点。当孩子把自己作品呈现在教师面前时, 教师要努力发现作品中的优点, 哪怕只有一点点, 也要给孩子鼓励, 可以告诉他“你用的颜色真多, 真漂亮!”“你的画多有想象力呀!”“你做的都和别人不一样!”等等。让孩子知道, 自己能行, 自己很独特, 从而树立孩子的自信, 使孩子主动地参加活动。

(二) 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

丰富的材料是发挥幼儿创造性的物质基础, 孩子通过摆弄、操作这些材料, 不仅使自己的创作欲望得到满足, 还会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学习经验。同时丰富的材料便于幼儿自主选择, 而多种材料又可以引导幼儿的不同创造。所以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安全卫生的、能满足幼儿从事各种创作需要的材料, 如毛笔、油画棒、彩笔、各种广告色、调色盘、绘画纸等, 同时要与孩子一起收集各种饮料筒、纸卷筒、吸管、果壳、毛线、小棍、牙签、棉签、石子等材料, 使孩子从中感到一种乐趣、一种责任, 并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各种形式的美术创作。新的工具、材料会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与愿望, 幼儿在使用这些新的工具、材料中也将获得新的认识。

如何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篇8

一、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理解幼儿。”因此, 我们应努力理解孩子心中的想法与感受, 尊重他们的兴趣, 体会他们玩的乐趣, 站在孩子的立场, 真正了解什么样的玩, 才是孩子们的玩。在孩子的心中玩是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活动。是可以自由选择材料, 自由安排时间, 尽情摆弄各种自己喜欢的东西, 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自由说自己想说的话, 没有太多的要求和约束, 没有固定的模式, 那才是玩。例如:中二班大部分的小朋友不喜欢用橡皮泥制作各种东西, 而是更热衷于切橡皮泥。那么我们就尊重孩子的兴趣, 孩子既然爱切就让他切个够。于是我们抓住这一点, 让孩子在切中体验乐趣, 在切中得到发展。我们开展了一个主题活动“天下第一刀”。让幼儿从无目的地乱切转化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切。先切一些简单的东西, 接着变花样切, 使用多种工具切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或用同一种工具切出不同形状物体。接着让幼儿把切好的东西设计、摆放出美丽的造型。教师为孩子创设一个展示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作品、炫耀自己的刀功, 充分表现自己, 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最后让幼儿把切功运用到角色、计算、语言等游戏之中。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应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 及时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热点、把握时机, 支持、鼓励、积极引导, 让他们想玩。此时幼儿的注意力较集中、思维活跃、心情愉快、参与性强、乐于与他人交往、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信心强。

二、提供充足的材料、保证适宜的空间和时间

想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自主学习, 我们就要为他们提供充足材料, 保证适当时间和适宜空间让幼儿自主选择, 自由活动。幼儿在集中活动中玩得还不尽兴的时候或是在集中活动中无法玩的时候, 都可在自由活动中继续玩。此时幼儿是玩得最开心的, 幼儿的自主性、兴趣、爱好是最能体现出来的, 也是教师进行个别或小组指导最好的时机。因此, 我们每天都应当保证孩子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 并且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材料、适宜的空间。

三、适时地引导和帮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活动中要让幼儿真正地玩起来, 教师首先要做幼儿的支持者。在确定活动内容上, 教师应尊重孩子的兴趣,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来选择幼儿活动内容。在活动前教师为幼儿准备充足的玩的材料, 创设游戏 (玩的) 空间, 还要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传授活动的技能, 给幼儿安排主动自由玩的时间。在活动中, 当幼儿需要教师帮助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支持、引导, 有时也可以做幼儿的合作伙伴。这样幼儿才有可能在玩中学。例如:开展角色游戏“超市”。游戏前, 我们要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知识, 让幼儿先参观超市, 了解超市里有什么人, 他们做什么工作。观察超市的环境布置及里面都有哪些东西, 物品是怎样分类摆放的。请家长带幼儿到超市购物了解购物的方法, 以及营业员和顾客等人之间是如何对话的。和家长、幼儿一起收集游戏材料。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游戏, 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此时教师是幼儿的玩伴, 也是幼儿玩的引导者。如:当教师发现超市里物品摆放混乱时, 可以以经理的身份介入游戏, 引导幼儿分类整理摆放超市玩具。当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缺少玩具时,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采用以物代物, 让幼儿游戏可以继续。

在玩的过程中, 还应给予幼儿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幼儿来说, 游戏并非完全是自发的活动, 同样需要模仿和学习。特别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 更需要成人给予适当引导, 激发孩子参与游戏的欲望和灵感。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适合孩子或对孩子有积极作用的。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内容, 及时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孩子游戏结束后, 应该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这样可以养成孩子爱整洁的好习惯, 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自我照料能力, 为将来做事井然有序、善始善终、有责任心打下基础。但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宜采取强迫的方式, 也应该以游戏的方法加以引导, 如对孩子说“布娃娃累了, 她该睡觉了;小车该进车库休息了”等等。习惯成自然, 久而久之, 孩子就会自觉地整理自己的玩具了。

四、给予欣赏和肯定

当孩子有新的发现, 有成功喜悦, 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时, 老师一个微笑, 一个手势, 一个点头, 一句表扬、欣赏的话都会让孩子很开心, 都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是孩子学习的润滑剂, 能充分提高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 只有正确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 尊重幼儿的兴趣, 支持、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学习, 并且及时给予欣赏和肯定, 才能让幼儿真正地玩起来, 从而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俞利萍.让孩子学会玩.幼儿教育, 2005, 18.

[2]王亚萌.让幼儿在玩中快乐地学习.河南教育, 2006, 10.

浅析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9

一、培养幼儿阅读的重要性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首先, 阅读可以有效地促进幼儿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一个人敏锐的观察力就是由幼儿时期逐渐养成的, 而阅读正是将此过程得以有效的展开。在阅读中, 幼儿的思维不但得到了长足锻炼, 而且在家长的指导下对于未知事物的观察能力培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二、培养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途径

培养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根本就是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因此, 本文对如何培养幼儿主动阅读习惯主要是从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入手。

1. 从教师的角度

(1) 幼儿教师充分采用各种资源, 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多元化的语言环境, 应投放多样化的语言活动材料, 从而有利于幼儿兴趣的培养, 进而有利于幼儿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 幼儿教育也必须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PPT等材料给幼儿提出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 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答案, 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有助于使语言活动朝着深层次方向发展。或者教师可以将一些材料挂在教室的墙上, 放在桌子上, 从而使幼儿更加主动地去阅读。教师与幼儿相处时, 要以诚相待, 保证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下成长, 有话敢说。

(2) 渗透情感, 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幼儿教育的目标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快乐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对于幼儿阅读教育更是如此, 在此方面, 教师不仅要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加以认识, 而且要在实际教育中渗透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幼儿读物。现在幼儿读物种类很多, 但是比较统一的就是要有情感地进行朗读。在儿童读物中, 经常会遇到非常形象化的句子, 首先, 要保证幼儿能够认识这些, 教师可以先拿出相应的图片让幼儿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把重点放在教他们如何有感情的朗读, 在这种有感情的朗读中, 教师要会模仿幼儿的声音, 让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 (2) 通过阅读课文, 教会他们如何做人。例如, 《斧子的故事》中, 首先, 让幼儿懂得文章的大意。其中, 文章中有一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 来教育幼儿应该以诚待人, 不要轻易地接受别人的东西。还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加深他们的理解。总而言之, 使幼儿觉得阅读有兴趣, 从而间接地培养了他们主动阅读的习惯。

2. 从家庭的角度

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培养幼儿阅读兴趣和习惯。幼儿的阅读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1) 物质环境

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家庭布置要有利于幼儿的阅读。家庭布置要有一种书香的气氛, 才能熏陶幼儿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文字世界, 抓住一切机会阅读。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幼儿进行读写指导, 例如, 在实际生活中, 父母可以把孩子平时常用的东西都贴上标签, 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 同时也向孩子展示了各方面生活中文字的重要性, 对于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2) 心理环境

父母要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幼儿的早期阅读。父母要乐于和孩子一起阅读, 乐于回答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 还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 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家庭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示范性。要想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求父母要热爱阅读。父母还要不断地让幼儿体会到阅读中获得成功的欢喜。孩子只有不断地体会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才能够使其增强阅读兴趣。而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完全独立阅读成功的几率很小, 都需要父母的指导, 使之成功, 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在孩子心目中, 父母的评价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 父母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表扬和赞美, 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热爱阅读, 并能够懂得怎样读书, 养成良好的主动阅读习惯, 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大的财富, 这些都不是教师和家长能够给予的。总而言之, 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好处。对于如何培养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笔者通过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两点: (1)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教师要充分地将阅读资源利用起来, 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情感的渗透; (2) 从家庭的角度分析。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 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不仅要求家长要给予物质支持, 同时还要注重幼儿的心理教育。总之, 为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这些条件是必备的。

摘要: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改革, 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越来越重要。幼儿主动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即沟通能力) , 更重要的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主要对如何培养幼儿主动阅读习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幼儿,主动,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徐光荣.3~6岁幼儿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5 (12) .

[2]余珍有, 周兢.走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误区[J].早期教育, 2003 (7) .

[3]轩卫敏, 刘娜.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 (20) .

[4]邱云.幼儿阅读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策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 .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10

一、在备课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 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 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有动力。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 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 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 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教师指出奥妙所在, 引入课题, 十分生动有趣。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 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 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 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 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 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用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 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 (图略) , 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 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 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 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二、加强学法指导, 让学生有“法”可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五点:

1. 教学生“读一读”。

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 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 逐步学会归纳整理, 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 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 (1) 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 (2) 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 (3) 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 这些推论如何证明。

2. 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难以掌握的内容, 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 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 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 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 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 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

4. 引导学生“想一想”。

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 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 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5. 引导学生学会“复习”。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 这就是说, 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 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 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 一种叫课后复习, 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 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 是在较长时间后, 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 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 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

三、发展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有创见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1. 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 提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 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重视发散思维。

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社会资本形成的理论下一篇:数控技术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