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2024-05-05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精选十篇)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1

高校教学改革是关系高校命脉的重大事宜。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保持高校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可以说,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 社会各界对于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呼吁之声日益清晰坚定。因此, 信息化教育技术跟不上就业形势, 必然导致高校教学改革步伐异常艰难, 从而将这种艰难波及到高校的发展轨道上, 影响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一, 信息化教育技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不是一句只能喊出却无法落实行动的口号, 其必须实现全面构建, 并有效融入到教学改革过程中。面对如今的社会就业发展形势, 信息化教育技术不到位, 必然影响高校长远发展, 从而使高校各项管理出现紊乱现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维系高校教学改革活动正常开展的优良药剂, 使高校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朝着高效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可见, 信息化教育技术要引起学校、老师及学生的普遍重视。

第二, 信息化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正常发挥作用, 必须借助更多的专业人才来驾驭。因此, 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形成及推广落实都需要各种专业人才。这样, 高校必然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 具备责任意识、工作态度积极的人才来保障。这样, 高校才能结合自身发展情况, 合理及时地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步伐, 使教学改革事宜切实抓出成效, 并在推进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特色, 彰显自身的特色。

二、信息化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教育技术符合教育体制发展的精义, 是强化高校教学改革成果的有效武器。因此,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价值得到了业界的共同认可和推崇。我们必须积极认清并推广信息化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一) 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使教学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教学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与社会发展形势分不开。可以这样理解, 高校教学改革是社会教育发展形势的自然结果和必然选择。否则, 高校教学将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无法适应教育事业的整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因此,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崭新的社会形势下, 呈现出了适合教学改革的价值, 使教学改革能够及时跟进社会发展潮流及教育体制总体要求。最终, 通过信息化教育技术, 能够使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使教育教学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二) 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有效丰富高校老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信息化教育技术最终还要体现在老师的教学活动当中, 否则, 它只是被束之高阁的花瓶, 没有实效可以发挥。高校老师在对学生推广知识的过程当中, 必然要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实现。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知识, 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学习当中。如此,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灵活运用与纯熟推广的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在了老师的肩上。当然, 信息化教学也必然对老师的能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促使他们在具备一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 实现自身素质的再次提升。

(三) 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思想意识。

信息化教育技术对于学生而言是新鲜的事物, 也是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事物。当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成功推广, 学生将对其报以高度热情, 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独特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信息化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一旦信息化技术被学生认可, 学生会在内心加以认同, 也会在思想意识上有所转变, 更加理性地对待学习。

三、影响信息化教育技术推广的不利因素

信息化教育技术符合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 也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整体需要。但是, 我们不容回避的问题是, 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直接或间接影响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从而影响教学改革效果。

(一) 领导认识上不去, 影响信息化教育的地位。

社会的发展永远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 必须学会运用发展的眼光来面对高校教学改革。然而, 很多高校领导依然没有及时转变思想, 依然认为信息化教育技术是与教学改革无法融合的非主流事物, 其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作用不会明显。因此, 很多领导从内心排斥甚至诋毁信息化教育技术, 认为那都是非常新潮的事物, 根本与高校教育教学不沾边。

(二) 老师运用信息化技术机率较小, 影响普及面。

很多高校的老师年纪较大, 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还较为缓慢, 或者思想意识层面根本无法或不愿接受信息化教育技术。他们认为一旦接受了崭新的教育技术, 会被其他人认为原有思想太陈腐, 他们不愿承认自身教育技术的陈旧性, 总是坚持原有的教育理念, 不愿过多地接触新鲜事物, 使教学水平停滞不前, 严重影响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只有一些刚刚步入高校老师队伍的青年教师愿意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小。

(三) 必备的设备设施不齐全, 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和引进。

推行信息化教育技术, 保障教学改革成效, 必然需要借助一些设备设施。然而, 很多高校尽管意识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 但是没有或缺少应有资金的投入, 使得信息化教育必需的设备设施不是很完善, 一些设备设施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具体需要。因此, 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设备设施更新不及时, 更换不到位, 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四、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理念

高校教学改革需要信息化教育技术的鼎力相助。然而, 我们不能盲从地引入信息化教育技术, 而是需要恪守一些有效合理的推广原则或理念, 使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价值更加显著有效地发挥。这样, 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才能在信息化技术的佑护下顺利开展。

(一) 循序渐进原则。

信息化教育技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符合高校教学改革的要求。但是, 高校在引入推广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过程中, 仍然要明确一点, 即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落实、推广需要一个过程, 而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将成效完全得体现出来。因此, 高校一定不能产生急切心理, 切忌欲速不达。可见, 在认同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前提下, 高校领导要有一个整体考虑, 给信息化教育技术普及推广一个时间上的支持, 使其意义的发挥更有力量。

(二) 打好教学改革基础原则。

可以说, 信息化教育技术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优质服务。因此, 为确保信息化技术作用的正常发挥, 我们必须要确保教学改革工作具备坚实的基础, 不能只顾推行信息化教育技术, 而忽略了教学改革工作中的瑕疵或弊病。针对教学改革, 做好基础工作, 能够为信息化技术提供更加实际的应用契机, 使科学先进的教育技术最终找到用武之地。

五、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策略

化解影响信息化推广的不良因素。我们要采取果断态度, 拿出可行措施, 并坚持科学的原则理念, 使信息化推广工作不会偏离正确方向, 从而使高校教学改革实现预期目标, 全面提升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 高校领导认清形势, 注重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引入。

高校领导作为学校发展的表率, 必须从思想上紧紧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领导的思想意识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才能使信息化教育技术得到重视, 信息化教育技术才能逐步落实, 教学改革效果才能更加明显牢固。因此, 高校领导不能过分注重学生文化课的成绩, 还要通过更加有效的学习来认清社会教育形势, 切实重视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引入与推广工作。

(二) 转变老师思想意识, 易于接受崭新事物。

一是高校领导要加强对一些老教师思想意识层面的改变, 使这些老师能够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教育形势接轨, 使他们认清发展形势, 在内心认识到陈旧教育教学技术的落后性, 从而对信息化教育技术给予高度认可, 并学会尝试接受和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 最终, 为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构建良好的开端。二是高校领导要通过实际行动为老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培训过程中亲身感知信息化教育的独特优势, 从而拓宽老教师的视野, 增长老教师的见识, 为他们积极主动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 领导还可以组织一些老教师去兄弟院校进行学术交流, 感受兄弟院校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优点, 从而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 更好地指导自身教学, 为高校教学改革贡献力量。三是高校老教师也要主动行动起来, 利用业余时间, 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去学习信息化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 从而全面了解信息化教育技术。这样, 老教师会认清科学教育技术的现实意义, 以备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当然, 老教师还要放下架子, 学会和青年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从而转变意识, 能够与青年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为信息化教育技术构建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教学改革夯实基础。

(三) 健全所需的设备设施, 保障应有资金的及时投入。

一是高校教学需要一定的设备设施来参与, 信息化教育技术更是离不开先进科学的设备设施来保驾护航。因此, 高校领导要注重对设备设施的更新事宜, 对设备设施进行及时更新, 保障教育教学的良好开展。否则, 会贻误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会阻碍教学改革步伐的顺利迈进。当然, 高校领导可以要求财务部门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查验, 并与教学改革管理部门实现及时沟通, 确保设备设施及时更换引入。二是高校领导要针对购置设备设施的资金问题进行全面拿捏。否则, 设备设施没有及时得到更新, 反而会浪费资金, 甚至无端流失资金。耽误设备设施, 也就会延缓信息化教育技术的运用, 会影响教学改革成效。因此, 高校领导要确保相应资金的及时投入及利用, 尽量避免一些违法违纪现象的出现。

六、结语

信息化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认清社会就业发展形势, 积极引入并推行信息化教育技术, 确保科学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发挥成效, 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摘要:在高校发展进程中, 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够使高校的教学改革步伐更加扎实稳健, 从而使高校的教学成果更加显著牢固。因此, 通过信息化技术大力推进高校教学改革, 已经成为符合教育体制改革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阐释了信息化教育技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目标, 继而介绍了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然后剖析了影响信息化教育技术推广的现实不良因素, 最终, 在明确高校教学改革原则理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化解策略, 希望对提升高校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韩珍.高校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探究——以河南省H高校为例[D].河南大学, 2011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篇2

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了师生改变学习方式,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不可估量的效果。

1.信息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

造纸术让知识有了方便携带的良好载体,人类突破口语的束缚,用文字将信息加以广泛传播;印刷术极大提高了书面信息的复制效率并降低成本,扩大了信息交流传递的容量和范围,让人类知识的广泛传播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同时改变了知识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人类知识的传播突破了时空和容量限制,还突破了语言文字种类的限制,知识的传播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教育信息化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急剧增长,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知识创新频率不断加快,传统的图书传播载体和阅读记忆获取模式已经不能够应对当前知识激增的状况,必须采用信息技术革新知识生成、传播、呈现和利用的方式。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管理、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应用,知识就在手头成为现实,知识已经不必也不能都记忆在人类的大脑中,外部海量存储的知识随需可得,关键是要掌握获取与利用的方式。

3.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个人知识的自组织模式,引发了团体知识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变革。

随着知识载体从以往的单一书本形式转化为多媒体知识包,知识的组织形式从以往的线性排列转向超文本结构,个人知识的存储也由单一的内存(大脑)扩展到外存(在线知识库),传统的知识构建模式和组织模式已不能适应如此巨大的变革。充分发挥人类的联想机制, 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构建方式,建立面向知识分享的社交网络,通过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建构、交流与共享,推动社会化的知识组织与共享模式,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与集体智慧的增长。

4.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信息时代需要“数字公民”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必要的信息技能,拥有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社会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培养能够适应数字化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目标。信息素养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建构、协作交流能力等。面对数字化浪潮,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学习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切实掌握信息素养,才能够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会学习的能力是21世纪数字公民安身立命之本。

5.教育信息化改变了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与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让人人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已经不必拘泥于教室、实验室等场所,也不必师生拘泥于师生面对面的形式,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界限逐步消融,教育活动的时空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教育信息化改变了信息资源在社会中的分布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使得人人可以享有优质资源和学习机会,使教师和学生拥有了平等的信息地位,迫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大大推进了教育公平、教育民主和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6.教育信息化创新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教育信息化推动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行为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7.教育信息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模式与教育关系。

信息社会的知识与知识、知识和知识人、知识人与知识人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必将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灌输教育模式受到挑战,当前的考试制度也将因为不符合知识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扬弃,注重团队合作、重视探索探究的教育模式将因其符合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将引起教育关系的变化,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同伴之间的教育关系都将因信息化的到来而创新发展。另外,信息化对于学校的管理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优化教育管理模式,改善学校治理结构,也将促使新型教育关系的产生。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信息化教育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152-01

电子技术作为中职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机电、自动化和电子应用等专业中的电子基础知识。中职电子技术教学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实践性的电子技术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符合了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的理念。

1 信息化教育技术概述

信息化教育技术,即是指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进行信息处理的技术,利用计算机等工具将文字、图像和声音等进行整合,以多维动态的形式显示出来。通过超链接使这些文件之间产生联系,常见的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即是PPT课件。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的教学工具不具备的优点,可以把复杂的、多样的知识进行可视化,把要解决的问题形象直观化,使老师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阐述知识和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其综合处理能力的优势,在教学中能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呈现出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互动性和工程性等有效的实现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教学。

2 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分析

2.1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三极管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组合逻輯电路,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较多,学习的难度较大,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单一的、复杂的课本知识变成生动、具体的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大大的增加课本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

2.2 互动性的特点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很强的信息集成性和可交互性的特点。它可以将声音、画面、视频、动画的等多种信息加工在一起来呈现老师想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可供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可交互性还可以随时的为教学提供对教学结果的检测和学生的练习,如设计简单的小动画,把题目设计在其中,让学生的回答问题与小动画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小小的互动,构成了一个师生之间交流的新平台和学生获得实践的平台。如在进行译码器知识的讲解时,可以制作一个互动动画,演示二位制不同代码输入下译码器的变化,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译码器的工作原理。

2.3 启发性特点

多媒体教学相比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营造教学氛围和知识情景,将知识还原到实践性的情景中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潜能。如在教学中,将虚拟仿真软件Multisim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进行PN单向导电性的教学中,先运用Multisim进行仿真,引导学生对PN结反向偏置时的电路仿真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启发学生对PN结单向导电性的特性进行总结。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将实际案例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教学的内容,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其对电子技术的综合认识水平。

2.4 实践性特点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学生除了需要完成电子技术基础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外,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解决。电子技术基础的实践性,是由其课程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于新时期经济发展对电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增强电子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Multisim软件提供了全面的集成化设计环境,可以完成电子仿真分析、原理图设计输入和电路功能测试等多种工作,与实际工作中的仪表和仿真元件非常接近,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都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体验。在进行实验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应用Multisim进行设计仿真,让学生了解电路或者电气元件变化时,所带来的电路性能变化,再动手进行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程实践教学的效率。

2.5 培养创新能力

中职学校的电子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不同,是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的,而创新和对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工业对技术人才的新的要求。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必须不断将新的电子技术知识和相关产业的最新动态等引入教学中来,以丰富的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电子技术环境。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既可以在探究中完成对新知识的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探究的能力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新的精神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 结语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是学生进行更深入专业学习的必要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不但要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技术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模式,将电子技术基础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的实现启发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铁.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警官文苑,2011(1):15.

[2]姚福安,卞琳,周常森.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层次化、模块化”教学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25-26.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4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已逐步形成。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它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优势, 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动态、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学生, 他们已经习惯了借助信息设备发现信息、获取资讯, 学校教学环境要适应学生的这些学习特点而发生变化, 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已呈现出不可逆挡之势。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规划与发展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的继承, 同时也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新模式探索与构建过程, 是将各类教学模式的结构成分与技术应用条件之间的“整合”过程。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重要体现, 它的建设不仅涉及到许多软硬件技术, 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不可能一蹴而就, 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长远的、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 应在不断总结成功前例的基础上摸索前进, 分步骤完成。首先要形成一个好的框架, 为以后的发展留下空间, 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 必将导致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更新, 所以在开始规划时就要为今后的拓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在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管理层面上, 温和地渐进和完善、注重实际的创新是比较明智和现实的理念, 实用是衡量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最好标准。

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开展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应用平台。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主要分为硬件资源建设和软件资源建设。下面以我院实际情况为例介绍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

(一) 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意识,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最强有力的支持, 计算机校园网络建设、多媒体课件和手段为学校和教师所重视, 大家试图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改变一些不尽人意的教学现状,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造现有的教学环境, 使之更能符合教学信息化的要求是最引人关注的问题。目前, 我院教学应用的硬件主要设施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自动录播教室、外语语音室等。

(二) 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原有课程的整合

教育的实质是信息在世代之间的传递, 由于信息的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变革, 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一项最基本的技能, 成为新时代教师的主要工作手段和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借助教学媒体来互相传递信息,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种感官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而不是外加于课程, 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关键, 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关键。在我院比较成功的整合实例有计算机、心理学、体育统计, 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应用实例

以我院计算机课教学为例, 具体做法就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运用“亚科尔”教学软件系统进行直观教学。授课前教师可以通知学生用学生机电子签到, 在教师机的屏幕上每台学生机的图标下面就显示出学生的姓名, 便于教师与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人机交互。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用教师机的屏幕广播功能使学生机与教师机同步, 教师讲解结束后释放学生机, 学生可以练习刚讲过的内容, 达到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教师通过屏幕监看功能随时发现学生练习过程中的出现问题, 以便及时给予解决。我院计算机课授课形式是: (1) 在用电子教案进行讲解时, 使用多媒体技术, 做到图文声并茂,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直接使用各种软件实时操作进行教学, 学生可以同步感受软件的运行过程。 (3) 演示程序的调试与运行过程, 真正实现了“用计算机教计算机”, 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 (4) 精讲多练, 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自动录播教室的应用实例

我院的录播教室建成于2006年, 它主要是由录播编辑控制台、智能录播编辑机、图形图像工作站、教师场景摄像机、学生场景摄像机、智能录播系统、自动编辑策略系统, 场景智能定位系统等构成。录播系统操作非常简单, 在教师上课时系统能自动完成授课过程的录制, 实时生成教学过程课件, 并能以超高清晰的画质进行网上直播。录播教室的应用实现了我院优质精品课件资源的网络共享, 它扩大了优秀课程受益学生的范围, 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观摩, 帮助学校管理者及时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还为我院收集、制作、保存、积累各类教学资源, 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 培养其创新精神,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同时也是展示教学实力的一个侧面, 代表着学院的整体形象。

3.《大学生体验英语系统》的应用实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而且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意义建构。《大学体验英语学习系统》是在局域网环境下运行的一人一机的视听说学习系统, 它切实地为学生创立了一个英语的听说氛围。我院于2005年开始使用《大学生体验英语系统》, 学生们普遍反映, 系统设计的非常人性化, 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系统提供了情景对话式的真实氛围和语言环境, 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在进入体验英语系统戴上耳机之后, 也就进入了系统特设的对话场景中, 进入了一个人机交流的学习模式,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大多数学生不愿开口的心理负担, 使得他们能够很投入地去体会场景、模仿对话, 如果读音小或发音不准确, 系统是不会给出“笑脸”的, 每个单元学完之后学生可以核对正确答案, 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 该系统切实地增强了学生们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的是现代教育新技术层出不穷, 新技术的不断采用, 又将带来许多新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 未来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将任重道远。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环境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使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革, 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刻不容缓。本文运用实例说明了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意义及方法, 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的整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琪.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6 (5) .

[2]陈迪, 江北战.高校资源库建设的一点思考[J].信息教育技术, 2007.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

作者/张艳

荥阳三中,河南荥阳450100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全面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技术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必然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而要想学好信息技术,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就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一些经验心得,对如何更好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动力源泉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自发探索信息技术科学,培养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性人才。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老师则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在初中信息技术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基础理论教学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但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例并且十分重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上机实习。掌握操作技巧,增强操作技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从而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验证、巩固和深化。

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技术与前几年一些书籍中曾提到过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概念不同,后者只是将几种媒体加以简单的.组合(如把幻灯、投影、表格、声音、录像加以组合)。今天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集成在一起,而且能双向传送,使同一信息通过用图形、文字、数据、表格、声音等多种方式显示出来。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可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学习内容、方法、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预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在多媒体教学教程中,学生的学习是在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对话中完成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能按照学生的要求提供信息,同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判断、调整或修改学习方案,提供适用的教学内容。这种智能化的交互特征是传统的教育媒体很难做到的。

四、联系实际设置悬念

上课时,教师可先提出―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让学生具有想解决问题的驱动心理,且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Excel中,教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 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Word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电子板报?”同时展示给学生一个图文并茂的纸质板报。能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学习热情。教师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信息技术确实有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作业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有的放矢的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些同学的特色作品向全班同学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6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精神,提升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切实落实到课程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上,提高信息技术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和助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我省于2014—2016连续三年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项目(简称“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含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工作,推动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为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发挥辐射、示范、引领作用,10月13日上午,2016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场会在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综艺厅举行,全省各所承担2014年至2016年省中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校及未承担该项目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相关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由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副主任科员詹宗超主持。省教育厅高中与中职教育处调研员吴艳玲、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黎国喜、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主任罗俊、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信息化专家王强、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教研员陈建国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此次會议旨在总结和交流项目建设经验,推广建设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校长陈仕楷在大会上介绍了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说,沙溪理工学校作为国家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狠抓课堂教学质量,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教学模式。他表示,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学校将一如既往继续努力。沙溪理工学校副校长冯子川作了题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推广使用》的发言,肇庆市农业学校副校长曹希培作了题为《立足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发言,与大家分享了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及使用的相关经验。

在当天下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会议上,罗俊主任介绍了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情况,展示了相关成果。吴艳玲调研员总结了广东省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成绩,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

回顾展望,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全省概况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我省从2014年起开始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信息技术在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应用水平,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成果真正落到教学实处,让信息化成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抓手。

“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是我省中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两大任务,为此,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资助这两个项目立项,以实现让学生在实训室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技能学习任务,教师借助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完成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辅导及实训学习成果的评价。所有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广东省中职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与全省中职学校师生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省顺应这一潮流,《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基本建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到2020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建立全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建设面向全社会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生学籍、资助和教师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建立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就业和人才培养信息。建立职业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人员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信息化考试平台,支持远程教育和自主学习。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善的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重要工作,据介绍,经过两年多的实施,我省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取得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了技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尤其是实训教学模式在信息化的助力下不断改进和创新,屏幕上教师一对多的直观教学模式得以实现。另外,学生的差异化学习、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有了新的平台与途径。数字化还使教学资源的集约利用、校内共享、区域共享、全省共享变成现实,有效缓解欠发达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实训设备不足的难题。这一做法及推广为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做出了很好的实践探索。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是学校改革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我省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试点建设提出两个引导性原则,一是引领性。要建设代表国家水平,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标志性、共享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和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二是实践性,要建设突出职教特色,对接岗位技术技能培养,支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核心课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实训室学习系统。在“引领性”与“实践性”的导向下,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进行项目申报,涌现出沙溪理工学校、肇庆市农业学校等一批信息化建设试点项目的先进学校。

沙溪理工学校作为项目建设学校之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项目建设促进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应用和推广,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2014年7月,沙溪理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申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成为当年广东省第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建设立项项目,项目建设历经公开招标、校企共建、中期检查、运行使用、结题验收等环节,于2016年9月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目前,系统使用效果良好。2015-2016年,工艺美术专业申报的《<工艺美术专业—陶艺饰品制作>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申报的院 《<服装缝制工艺>一体化實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会计专业申报的《<会计专业-小企业会计>移动教学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再获批准立项。

沙溪理工这四个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均以原有的实训室(工作室)为基础进行改造,建设和强化数字化课程学习功能,除配备学生学习用电脑、教学服务器或教师电脑、智能会议通教学投影设备、视频音频录播系统以及接入校园网外,重点是校企合作开发了各专业的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和教学资源包。其功能主要涵盖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师生可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使用。

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中的使用,效果非常明显,以“《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体化实训室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建设”项目为例,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在工作室课堂使用时,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各自的账号登录学习系统,打开《汽车维护与保养》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查阅和观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PPT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利用教学视频录播系统,将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汽车维修时的示范操作实时高清转播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无死角观看,同时将教师的示范操作视频录制存储起来,供学生反复观看和学习,然后学生在小组实操时又可将自己的实操过程录下来作为作业提交给教师检查和评价;课后学生还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在线学习,与同学、老师或企业师傅进行在线交流。

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模式聚焦的是中职专业课的课堂,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工作室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所以在工作室课堂教学的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均全方位融入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的使用,也只有数字化课程学习系统所具备的教学资源查询与管理、教学视频录播与存储、虚拟仿真、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答疑、作业提交、在线测试、学习评价、校企连线等功能可以有效地化解中职专业课教学与实训中普遍遇到的难点,全面地呈现和提升“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工作室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现在,在沙溪理工,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室课堂已经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智慧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开展开放环境下实训的课堂,专业对接产业、对接岗位、对接前沿的课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课堂。

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 篇7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实验,培养

1 教育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作用

为了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必须对教育的信息化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技术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开展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时, 必须要在摸索中总结经验, 并且每一阶段、各个学校间都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过也有共同点--都会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并不是教育管理模式的单纯变换, 而是公共平台的设立过程, 最终达到资源共享, 管理水平提高, 信息资源安全性提高的目标。做好这一系列工作, 才能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综合性能的发挥, 更好的为老师、家长和学生提供信息资源方面的服务, 促进各方之间的互动, 保证教育的公平性。除此之外, 不断提高教育工作各方面的水平, 更好的保证教育信息化系统处理信息的质量。

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时对于实效性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必须严谨的开展平台建设工作, 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安全性及全面性, 还必须有长远发展意义和利用价值, 还要有较强的灵活性, 并避免信息的冗余。教育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区域极广, 包括教务排课、学生信息管理、标准化考试安排、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等, 但这都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基本作用, 即最简单的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结束原始数据的综合分析工作后, 就要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并设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不断的完善综合教学信息平台。

2 教育信息化教学的综合拓展

CDIO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主要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团队合作意识的加强等。CDIO教学模式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好,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提高每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开展CDIO工程教育的一个最高效途径就是教育信息化。借助教育信息化中先进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 能够使教学工作更加高效, 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实现早期制定的培养目的。建立CDIO工程教育信息处, 可以使学科间、专业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的便捷, 使这项工作能够国家方便、高效的开展。此外, 建立CDIO工程信息平台还可以使团队的合作形式更加的灵活多变。在这个平台上, 高校的师生除了能够与本专业、本校的学生建立合作团队, 还可以与其它高校的师生、研究所乃至国际知名高校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借助CDIO工程教育信息平台, 高校还需要设立严格、高校、完善、健全的控制机制, 落实好CDIO的培养标准, 并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相符。还要实时的进行阶段性检查、审核及质量评估工作, 满足大纲和计划中的各项要求。若检查、考核、评估工作中出现问题, 学校一定要第一时间进行调整, 以促进工程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培养出更多的高技术人才。

现今的实验教学工作中, 还有着许多的隐患和不足。但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 使实验教学工作的运行也不如以前顺利, 各种问题开始体现:理论教学方案和实际教学方案怎样更好的协调;如何保持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际内容的一致性;怎样进行试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产生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只负责指导的教学形式;怎样将以教师为主的命题方式转变成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乐趣。只有处理好上述问题, 才能培养出高科技的人才, 因此必须转变现在的教育方式, 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长。学生只要在信息化系统内提前预约就可以使用实验室, 还能体会仿真实验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和老师交流问题, 解答疑惑, 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还要在信息化教育系统内设立“开放智能化实验室管理”子模块, 使师生都能更方便的使用实验室。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后, 落实可通过其进行管理工作。

高校所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网络课程的教学创造了进步的舞台。比如:学生除平时的必修课程外, 还可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甚至进修二学历。目前,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包括:建立网上课程学习、交流平台, 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交流, 促进资源的共享及师生间的交流;保证考场的标准性, 做好监督工作, 保证考试过程的规范性。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高校也面临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机遇, 进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时, 要结合因特网技术的提高可持续的完善教育信息化系统。而且, 教育改革的发展进步也要求我们积极的进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所以, 我们一定要积极引进现代高新技术, 并在工作中体现其积极作用, 这样不仅能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不断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治中.实验教学智能化网络管理系统功能实现—门禁管理系统[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9) :27-30.

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历史教学 篇8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多媒体,互联网,建构主义,历史教学

当前, 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我们接受的知识量发生改变, 也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譬如出行、购物、销售、阅读、学习、娱乐等。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在信息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 人们的教育理念亦在教育信息化中发生改变, 促使高校历史教师、学生、课堂及实践方式发生变化。

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理念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当代两种重要的学习理论。客观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人类思维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反映已经存在的客观实体及其结构, 知识是不依赖于人脑而存在的实体, 强调的是知识的灌输。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 学习不是外部事物的简单呈现, 学习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 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与合作。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情境性, 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它所包含的四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即强调学生在一定的意义情境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其方式为学习者就某一主题的不同任务进行分工协作, 通过会话讨论各自完成任务的经过及所遇到的问题, 使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在学习集体中共享, 以明确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运用于教学中, 则会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以客观主义理念作为指导,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只不过是将人作为灌输知识的工具, 转变由电脑代替人成为知识灌输的工具。而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 则通过软件的相互链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形象、直观地营造出与学习目标相似的学习情境。教育者和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 然后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源, 并对信息资源进行设计。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来看, 建构主义显然更有助于学习者在现代社会借助于计算机进行学习。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受众

计算机的人性化设计及多媒体技术应用上的迅速拓展, 使得计算机变得简单易学, 便于普及。计算机互联网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 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为46.9%。就年龄结构来说, 20~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的比例为30.7%, 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就职业结构来讲,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占比25.1%。2014年上半年, 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继续保持着增长, 从81.0%上升至83.4%。今年, 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上网比例 (80.9%) , 手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如此庞大的人群, 说明计算机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成为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

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亦大力推进, 使教育受众进一步扩大。对高等教育来说, “慕课”, 即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 就是新研制出来的一种影响较大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 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 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 “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 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从“慕课”的定义可以看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大规模, 即不是由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 而是由大规模参与者发布的课程;二是开放性, 即尊崇创用共享协议, 课程只有是开放的, 它才可以是“慕课”;三是网络课程, 即这些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 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

三、教育信息化与高校历史教学

无论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 还是“慕课”的出现, 势必对高校历史专业教学, 对教师、学生都产生深刻影响, 为高校历史教学的改变提供契机。

1. 促使教育者发生改变。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使高校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从图书检索能力演变发展而来, 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使这种能力同当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成为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它要求高校教师具备有高效获取、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 有序归纳、存储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发布信息、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 并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历史的学习、教学虽然依赖于史料、传统意义上的“故纸堆”, 但从“故纸堆”中找出相应的围绕某一主题材料的能力却是基本的能力。为加强史料的使用、学术的交流, 越来越多的书籍、历史资料被数字化。例如:一些著名的网站和大型数据库, 如国家图书馆、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CADAL、全国报刊索引等, 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便利。在如此众多的数字化史料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成为这个时代历史教师的必备能力。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不只是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还需将学术前沿发展状态讲述给学生, 成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的领路人。因此, 高校历史教师的信息素养更应与时俱进, 方能站稳课堂, 守住阵地。

2. 促使学习者发生变化。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全社会的推广, 搜索工具越来越强大, 知识层面的东西几乎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找到。精品课程的上网, 网络课程的开设, 以及“慕课”的推广, 作为网民主体的学生拥有更多的途径去获得知识。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已经成为“数字时代的土著”, 他们的思维网络化, 不习惯于记忆、积累知识, 而是习惯于求助于互联网, 从互联网中获取想要的答案。这样, 学生的变化单纯通过课堂灌输已经难以将其框住。这就要求高校历史教师讲授的内容不仅是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互联网立刻就能获取的内容, 而且是他们需要的更为灵活的促使他们思维活跃的授课方式。

3. 促使授课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客观主义观念为指导的, 重视知识的灌输, 缺少学生的参与, 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建构主义理念在教学的运用成为改变现状的一种途径。教育信息化促使教育者信息素养提高、学习者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也为传统授课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教师运用自己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力,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营造同教学目的接近的情境, 给学习者布置任务, 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工协作, 分享集体研究成果,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流程, 从而使“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4. 促使历史教学实践的改变。

目前, 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大多为中学教师, 因此高校重视培养学生将历史知识在课堂上传递给中学生的能力, 但容易忽略培养史学专业大学生将史学知识运用于社会的其他实践能力。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拓展培养历史专业大学生的其他能力提供了思路。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际参与制作历史专业课程影视片和历史主题记录片, 就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 与其他工程实践方法相比, 该方法非但不会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造成负面影响, 反而为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创造了必要的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历史文化影像化工程”教学实践项目为背景, 提出将影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高校历史实践教学过程, 以达到学生自主建构历史知识, 以及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双重目的。此种方法的运用将使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进一步拓宽, 有助于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邬领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在教学中的效果[J].实验室科学, 2007, (4)

信息化教学教育技术 篇9

一、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

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即为信息化, 因此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在教学教学工作中, 结合信息化技术, 有利于促进多媒体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发展, 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 方便了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重组, 有利于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信息教育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 对完善教学模式有积极意义。信息化教学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的特点是易获取, 易保存, 易传输、易处理, 易共享, 易使用, 易扩充, 易查找。数字化技术的表现有电子图书, 音像文件, 图象文件, 动画文件等。

2、网络化技术。

网络化技术的特点是资源共享, 时空虚拟, 多向互动, 高度开放。网络化技术的表现有不同区域计算机互联, 不同空间信息互联, 不同平台信息互联, 不同时间信息互联等。网络化技术的教育应用有在线学习, 网上交流, 远程教学, 大面积教学。

3、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多次重复, 隔空视听, 形式多样。可视化技术的表现为多媒体呈现, 虚拟现实, 流程再现, 远程示教。可视化技术的教学应用有情境教学, 直观教学, 仿真实训。

4、碎片化技术。

该技术的特点是形象直观, 多次重复, 隔空视听, 形式多样。碎片化技术的表现有微博, 微信, 微电影, 微课程等。碎片化技术的教学应用有碎片化学习, 多平台学习, 相关知识学习。

5、移动化技术。

移动化技术的特点是方便快捷, 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多平台学习、在线互动、信息推送是移动化技术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的几种应用方式。移动学习是一种新型的获取信息和接受教育的学习模式, 它以无线移动通讯技术为支撑, 整合学习资源, 搭建学习平台, 通过移动社区或者直播讲座的方式, 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 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极大的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性。

6、云端化技术。

云端化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 超大规模, 协同工作, 共建共享, 随时随地。云端化技术的表现为云计算, 云存储, 云服务, 云教育等。云端化技术的教学应用有云平台学习, 享用云资源, 共建共享资源。

二、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

教育技术的变革自然会带来教学方法的演变。信息化教学模式是根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和学生对知识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 充分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将能够利用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等充分整合利用, 建构起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并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十个方面: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通过故事、案例、任务、问题导入内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 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2、直观呈现, 辅助教学。

通过动画、图片、视频、软件、课件呈现教学内容, 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突出重点。

3、问题导向, 探究学习。

通过研究、交流老师指定或自已搜索的资源, 对教学内容进行建构式学习。过程如下:组成学习小组明确学习问题, 分组探索求解, 学习交流与评价, 小组学习汇报, 教师归纳总结, 学习活动反思。

4、虚拟现实, 仿真训练。

通过对虚拟现实、仿真软件的操作、训练, 达到掌握知识、熟悉要点的目的。

5、微课补充, 按需组合。

教师自已制作或网上下载微课, 在课堂上按知识点进行讲解、训练、测试。微课程特点:学习内容持续时间短;将宏大内容解构为相对完整的特定微主题, 集中说明一个教学问题;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围绕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展开, 有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学习便利, 灵活自由, 不受时间与空间约束;提高学习效率, 迅速掌握知识点, 受到借鉴与启发。

6、新媒互动, 移动互联。

采用微信、微博、二维码、QQ群等布置作业、解答疑问, 沟通交流。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实时的交互的。

7、个别辅导, 个性教育。

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资源、不同的答疑, 解决个性问题, 做到因材施教。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 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 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 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 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个性化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 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

8、先学后教, 翻转课堂。

学生先通过资源学习, 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讨论, 教师最后再讲解关键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常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 课后复习、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在翻转教学模式中, 学生先通过老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自学, 到了课堂上, 做一些实践性的练习, 并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9、线上慕课, 线下交流。

学生通过网络学习、网络答疑、网络测试、网络交流, 同时, 在现实中交流、答疑。慕课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有的许多优点, 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慕课更能够培养学习者的主动性、创造性, 能够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选择性和便捷性, 实现个性化学习。慕课可以让学习者自主选择老师、内容、难度、时间和地点, 还可以及时解决学习者的问题。

1 0、灵活多样, 混合学习。

根据学生基础、教学内容、教学环境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所谓混合式学习, 一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课程特点、学生需求对不同的教学理论、教学手段和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整合, 通过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课堂演示与虚拟模拟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等手段, 为学生打造混合学习平台, 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堂内容、扩展学习范围和途径、灵活学习方式和方法,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关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的思考 篇10

1 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可以从广义, 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定义。

广义而言, 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 工具与技能的总和。

中义而言, 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储存、加工, 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

狭义而言,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 网络, 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 加工, 存储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是狭义上的信息技术。

2 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分析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渐深入和广泛, 形成了教师, 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互动的开放的, 学习形式多样的全新的教学方式。在高校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信息化教学的培养目标能更好的体现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目标是多层次的, 总的来说分知识层次和应用层次。在知识层次, 主要描述知识本身的内容。在应用层次主要描述能力的类型, 即将知识的个体转变为个人能力的过程。由此看来, 信息化教学的目标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适应。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实践能力, 创造能力等等。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2.2 信息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模式中, 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要素。现代信息化教学对教学模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影响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扮演着教学过程的灌输者和垄断者的角色, 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指导者和督促者。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应用, 教师创造了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从而可以指导学生的个别学习, 协作学习以及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教师创造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下, 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自主的, 有选择性的, 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在信息化条件下, 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提高。

2.3 信息化教学扩展了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材以及教师的备课内容, 教师和学生均可通过信息网络, 查找互联网上的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开阔了思路,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培养。

2.4 信息化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生动

以英语教学为例,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利用电脑以及耳机对学生进行口语, 英汉互译的同步的训练, 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信息化教学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 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使教材内容得以直观再现, 重点易于突出, 难点易于突破, 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3 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 尤其是计算机, 多媒体和校园网极大地推动了各个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 同时也促进了各个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尽管信息化教学存在着优势, 并且已经在现代化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信息化教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

由于教育经费紧张或者重视不足等原因, 院校对多媒体教学资源投资力度还有待加强, 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这就造成了院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够, 以至于很多课程都排队等待使用多媒体教室。网络的使用虽然拓展了上课内容, 但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2 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 忽视了备课

多媒体教学方便了教学过程, 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没有改变。但是有部分教师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 忽视了备课, 在课堂上照本宣科, 使多媒体教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长处。

3.3 部分学生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有待加强

一些学生在, 入校前缺少与计算机, 网络以及语音实验室接触的机会, 以至于他们没有更多机会去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这就造成了他们在进入大学后, 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4 对信息化教学进行的思考

信息化教学有着他自身的优势, 所以能够得以广泛的应用, 同时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信息化教学的运用现状, 应该对其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与加强。

4.1 信息化教学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必须认识到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信息资源。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逐步普及, 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社会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信息化教学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方面, 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从而使得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

4.2 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教学的研究

在对信息化教学研究, 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上, 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国内, 仍就缺少标志性的成果来说明信息化教学的正面作用, 因此一部分教师对于教育技术还不能完全认可。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教学的研究, 从而科学的论证信息化教学所起的作用。

4.3 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 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

各个院校应开展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使教师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建成一支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掌握现代化教育基本理念, 精通教育技术, 并且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教师队伍。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信息化教学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提出了一些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使各位教师更加注重信息化教学, 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在诸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高校的教学过程也受其影响。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教学的整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信息技术的概念以及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并且对高校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优势

参考文献

[1]程敏, 邹阳.党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0, 9, 5.[1]程敏, 邹阳.党校信息化建设初探[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1, 10, 9, 5.

[2]张忠华, 王超.论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向[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9, 29, 5.[2]张忠华, 王超.论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趋向[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9, 29, 5.

[3]赵国栋, 王婷婷, 阎研, 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1, 6:31-38.[3]赵国栋, 王婷婷, 阎研, 李志刚.校园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1, 6:31-38.

上一篇:课堂的别样评价下一篇:传输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