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

2024-05-02

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精选十篇)

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1

一、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1.针对实验员的素质进行基础性建设。实验员是生物实验的统领者, 是实验过程中最关键的主体。实验员要能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 能建设出一套完整的且具有可实施性的生物实验制度。因此, 建设生物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实验员, 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实验员的专业技能, 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2.完善实验室硬件设备是支柱性建设。如果把对生物教学人员的素质建设称为“软件建设”, 那么完善实验室硬件设备就是“硬件建设”。在软件和硬件都足够强大的条件下, 生物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为此, 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金, 对实验室的数量以及实验仪器进行合理的建设和引进;根据生物实验的特征性对实验室进行分类建设, 比如分建生物解剖室、生物标本室和生物观察室。在此基础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生物学的探索精神, 还可以扩建开放型生物实验室, 充分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研究和探讨。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虚拟生物实验室。所谓虚拟生物实验室,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生物实验教学以多媒体为载体展现在人们面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物实验, 可以形象、高效、精确并且流畅地将生物实验的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放映, 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生物实验, 可以节约资源和人力, 并且还可以少时高效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实验也能够得到完整的记录和备份。

4.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延伸到植物园。建设植物园, 一方面增加了生物实验室的趣味性, 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行学习, 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 在解决实验材料方面, 也可以省出一部分的经费。植物园也可以按照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来分类建设, 如可设为果蔬区、水生植物区以及动物饲养区等。这样, 既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生态农业开展实验, 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在培植植物和驯养动物的过程中更是学到了不少生活技能。

二、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1.制定详细、周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第一, 关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要派专人管理, 实验室要注意防火、防水、防实验仪器破损等, 实验仪器设备需要定期的清洗和保养, 以便随时使用。第二,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要及时申请采购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 以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保证教学质量。第三, 对于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借用及归还, 要制定相应的制度,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实验运作, 例如:记录借用实验仪器的人员姓名、日期及归还日期, 并在借出前和归还后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损坏。第四, 在进行室内实验时, 要规定学生保持安静, 不可乱喊或是打闹, 保证实验室的安静和安全。总之, 对于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相应的周详的管理制度, 并且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实验仪器要分类放置管理。生物实验教学是十分严谨的教学, 在实验仪器的管理上更是要求要安全有序, 方便生物实验的操作运行。实验仪器在存放的时候, 要有各自的编号和相应的位置分类, 根据不同的实验仪器或者实验性质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实验仪器的分类放置与管理上, 一定要有条理性, 切记不可打乱顺序、破坏规定。另外, 要定期性地检查实验仪器的数量和质量, 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性和数量, 以免有损坏或丢失的仪器被漏忘。对于生物实验仪器的放置管理是生物实验室建立的关键步骤。对此, 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格外注意, 保证各类实验仪器放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制定相应的生物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虽然生物实验室是为学生而建造, 也是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 但是在对实验室的使用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 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使用要求和赔偿制度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按照规定严格遵守实验守则, 听从老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告诫, 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且,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要出示相关证明, 以证明自己是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来做实验的。若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慎损坏实验仪器, 也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赔偿。总之, 学生需要遵照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制度安全地进行实验, 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和实验质量。

高中生物教学素材:生物实验室常识 篇2

1.在重蒸酚中为什么加入0.1%的8-羟基喹啉及少量巯基乙醇?

保存在冰箱中的酚,容易被空气氧化而变成粉红色,这样的酚容易降解DNA,一般不可以使用。为了防止酚的氧化,可加入0.1%的8-羟基喹啉及少量巯基乙醇。8-羟基喹啉是带有淡黄色的固体粉沫,不仅能抗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DNase的活性。

2.如何将不同构型的质粒DNA区别开?

由于不同构型的DNA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同,ccc DNA的泳动速度最快,通过凝胶电泳方法可将不同构型的DNA区别开。

3.用酚-氯仿抽提细胞基因组DNA时,通常要在酚-氯仿中加少许异戊醇,为什么?

异戊醇可以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减少气泡产生。另外,异戊醇有助于分相,使离心后的上层含DNA的水相、中间的变性蛋白相及下层有机溶剂相维持稳定。

4.用乙醇沉淀DNA时,为什么加入单价的阳离子?

用乙醇沉淀DNA时,通常要在溶液中加入单价的阳离子,如NaCl 或 NaAc,Na+中和DNA分子上的负电荷,减少DNA分子之间的同性电荷相斥力,而易于聚集沉淀。

5.在提取RNA时经常使用异硫氰酸胍,有什么作用?

RNA是一种极易降解的核酸分子。高浓度强变性剂异硫氰酸胍使细胞结构迅速被破坏,使RNA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同时高浓度异硫氰酸胍还使细胞内的RNA酶失活,使释放出的RNA不被降解。

6.蛋白印迹中封闭液的作用?

封闭液的作用是封闭未吸附蛋白的部位,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背景的影响。常用的封闭液有脱脂奶粉、小牛血清等。

7.DNA通常保存在什么缓冲液中?

采用TE缓冲液,Tris-HCl的缓冲系统,加入EDTA可以螯合二价金属离子进而抑制依赖于二价金属离子的DNA酶的活性,对DNA起到保护作用。

8.在酶切反应缓冲液中为什么加入BSA?

通过提高溶液中蛋白质的浓度,对酶起保护作用。

9.简单的克隆载体必需包括什么?

复制起点;选择标记:主要是抗性基因;多克隆位点:便于外源DNA的插入。

10.用酚抽提细胞DNA时,有什么作用?

使蛋白质变性。

11.在分离DNA时,要使用EDTA,为什么?

EDTA是金属离子螯合剂,螯合二价离子,抑制核酸酶的活性。12.在分离DNA过程中,造成DNA分子断裂的因素有哪些?

核酸酶降解;化学降解;物理剪切。

13.使用离心机应注意什么?

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离心机和转子以及离心管,使用离心机时的工作转速不应该超过离心机、转子以及离心管的最大允许转速。离心前注意严格平衡样品。安装转子和转子盖要规范、准确。离心时要留人看守,发现离心机异常应立即关闭离心机。离心结束后要安放好转子。

14.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有哪些?

高压蒸汽灭菌、干热灭菌、化学药剂消毒、过滤除菌

15.使用移液器有哪些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 篇3

一、生物实验室的建设

1.针对实验员的素质进行基础性建设。实验员是生物实验的统领者,是实验过程中最关键的主体。实验员要能透彻理解和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要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能建设出一套完整的且具有可实施性的生物实验制度。因此,建设生物实验室的前期工作就是要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质量的实验员,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实验员的专业技能,使其具备足够的能力进行生物实验教学。

2.完善实验室硬件设备是支柱性建设。如果把对生物教学人员的素质建设称为“软件建设”,那么完善实验室硬件设备就是“硬件建设”。在软件和硬件都足够强大的条件下,生物实验才能更好地进行。为此,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资金,对实验室的数量以及实验仪器进行合理的建设和引进;根据生物实验的特征性对实验室进行分类建设,比如分建生物解剖室、生物标本室和生物观察室。在此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生物学的探索精神,还可以扩建开放型生物实验室,充分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的研究和探讨。

3.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虚拟生物实验室。所谓虚拟生物实验室,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生物实验教学以多媒体为载体展现在人们面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生物实验,可以形象、高效、精确并且流畅地将生物实验的全过程多角度、全方位地放映,给生物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生物实验,可以节约资源和人力,并且还可以少时高效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实验也能够得到完整的记录和备份。

4.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延伸到植物园。建设植物园,一方面增加了生物实验室的趣味性,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行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在解决实验材料方面,也可以省出一部分的经费。植物园也可以按照生物实验室的标准来分类建设,如可设为果蔬区、水生植物区以及动物饲养区等。这样,既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生态农业开展实验,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培植植物和驯养动物的过程中更是学到了不少生活技能。

二、生物实验室的管理

1.制定详细、周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第一,关于实验室的日常管理,要派专人管理,实验室要注意防火、防水、防实验仪器破损等,实验仪器设备需要定期的清洗和保养,以便随时使用。第二,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及时申请采购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以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保证教学质量。第三,对于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借用及归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实验运作,例如:记录借用实验仪器的人员姓名、日期及归还日期,并在借出前和归还后检查实验仪器是否损坏。第四,在进行室内实验时,要规定学生保持安静,不可乱喊或是打闹,保证实验室的安静和安全。总之,对于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要有相应的周详的管理制度,并且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2.实验仪器要分类放置管理。生物实验教学是十分严谨的教学,在实验仪器的管理上更是要求要安全有序,方便生物实验的操作运行。实验仪器在存放的时候,要有各自的编号和相应的位置分类,根据不同的实验仪器或者实验性质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实验仪器的分类放置与管理上,一定要有条理性,切记不可打乱顺序、破坏规定。另外,要定期性地检查实验仪器的数量和质量,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性和数量,以免有损坏或丢失的仪器被漏忘。对于生物实验仪器的放置管理是生物实验室建立的关键步骤。对此,实验室管理人员必须格外注意,保证各类实验仪器放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3.制定相应的生物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制度。虽然生物实验室是为学生而建造,也是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但是在对实验室的使用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使用要求和赔偿制度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学生要按照规定严格遵守实验守则,听从老师或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告诫,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且,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要出示相关证明,以证明自己是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来做实验的。若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慎损坏实验仪器,也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赔偿。总之,学生需要遵照实验室的使用管理制度安全地进行实验,保证实验仪器的安全和实验质量。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要大力建设和管理生物实验室,运用生物实验室的有效性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并且激起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学习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使其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 篇4

一、明确要求,夯实基础

教师在复习之前要认真研读考纲,然后按照考纲要求全面复习高中教材中的实验。首先,考试说明中要求的所有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必须亲自动手完成。高中新教材不仅增加了实验的数量,而且扩增了实验类型、基本技术实验(如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定性定量实验(如有机物的鉴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和鉴定、酶专一性的分析)、探索性实验(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等)、模拟实验(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必须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了如指掌,并能以这些实验原理、思想、方法为基础,利用新材料,借助新情况进行创新实验设计,解决探索新问题。其次,除学生必做的实验之外,还必须了解教材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过程、植物生长素有关实验、动物激素生理作用的研究方法、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同位素示踪技术、动植物杂交实验等,这些内容往往也是高考命题常用材料。

二、重视实验分析,培养学生能力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外,还有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获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我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还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程序,分析实验中每一步骤之间的作用,每一个处理的意义,以及各步骤之间的联系。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也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研究事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1.取材分析: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2.药品与试剂分析: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3.步骤及操作分析: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故应重点分析。主要有以下情况,如:漏做某个实验步骤、操作方法错误、操作不严格等。

三、加强实验研究,拓展与延伸知识迁移

高考实验题力图通过笔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力图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设计来鉴别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高考要求中,生物学实验有15个,实习有5个,研究性课题有7个。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境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对于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如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系列实验等,要对其材料选取、条件控制、对照设置、结果分析等方面作深入剖析。同时对教材实验进行适当拓展与延伸,运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如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应用:测定细胞液的浓度;判断细胞的生活情况 (只有生活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 ;防腐杀菌 (在高浓度的溶液中,细菌等微生物将失水死亡,从而有效地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判断细胞的年龄 (成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若进行组合改编如材料换一换、步骤改一改、情景变一变、多个实验拼一拼等,就能拓展出许许多多个新实验。因而学生在解答拓展实验题时,应“以不变应万变”,实验的主要思路是不变的,再回忆迁移教材的实验原理和技能,就能轻松突破。

四、利用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验复习时,应要求学生认真领会每个实验的设计意图和总结实验方法。生物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也包括判断实验结果和推导实验结论等内容;能够设计实验方案。因此,在总复习备考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答题能力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指导。如:实验步骤如何书写,实验材料和用具如何选择,实验结论、结果如何区分等,以帮助学生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纵观近几年生物高考实验题及新教材中的实验类型,无论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索性实验,都要求学生具备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掌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一般方法,运用有关实验原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在高考复习阶段,应让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所包括的基本内容;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开放生物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有关命题、主动动手精心策划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做到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不断渗透实验思想与实验意识。对于这一类型的试题,靠题海战术往往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需要学生亲身的实践,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在高考中对实验试题应付自如。生物实验设计是实现实验研究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实验具体操作的指南。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实验设计的每一环节、每一手段的选择都要做到科学、严密,否则目标就难以达到。

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 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1.了解题目要求。首先要明确题意, 只有明确题意才能方向明确, 少走弯路。2.明确实验目的。即明确实验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灵魂, 所有实验步骤的设计都要围绕实验目的这个核心来进行。3.分析实验原理。原理不同, 设计方法显然不同。在分析实验原理时要充分利用实验所给的条件, 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决。4.确定实验思路。这一步犹如作文的构思, 是建立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 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精髓, 是一个好的实验设计最富创意的闪光之处, 也是搞好实验设计的关键所在。如要设计几组实验?是否需要对照?若设置对照, 要注意哪些问题?5.设计实验步骤。有了思路, 具体怎样操作?这就需要在确定思路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设计。这一设计一定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的实验条件, 要思考题目中所给出的实验材料和试剂分别是起什么作用的?怎样运用?要注意:一是题目给出的实验试剂和材料都必须充分运用;二是除非题目条件允许, 否则不能自己随意增加实验试剂和材料;三是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 否则会造成很大的失分;四是要组织简明的语言文字。6.预期结果与分析。一般的实验设计题都会有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或对实验过程中的某些操作或原理的分析, 分析实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篇5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好实验室工作规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好仪器设备和药品的订购工作,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认真准备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确保实验开设率达100%,认真管理好每一件仪器和设备,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有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认真收集和整理实验室资料,把实验室工作推向了一个新水平。

二、服务教学,加强管理,钻研业务,不断创新

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今年,我们在实验教室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参与实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使实验室管理步入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十分注重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提高,平时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积极自制教具。并吸取外校实验工作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保证了实验室的稳步发展。

三、紧跟时代发展,参与学校建设

为了学校实验室使用、管理更加规范,积极参与学校实验室的设计,从总体规划到水电布局、实验室的布局等都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方案并被采纳,尽早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并一直在思考我校实验室在哪些方面搞特色,是否可行,如何实施等问题

四、存在的不足

1、创新意识不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6

一、实验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几乎100%的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实验,特别是当他们成功地做成一个实验时,其喜悦之情难以自禁。学生这种对实验本身的心情又会迁移到相关的知识上来,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热情,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其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其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验教学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是重要的反馈手段,它可以支配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的实验动机、实验态度和实验策略,因此实验教学评价成为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试是教师的主要实验教学评价方式,这种书面形式的考核方式被多数教师认可,它简单省时,其内容上主要是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理论知识,但是,这种笔试考核实验的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实验态度等,造成学生做与不做实验成绩差不多,形成“老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从这几年的理科综合测试看,实验试题不再是课本中的实验,而是一个全新的情境,考查的是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随着高考的改革,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在生物實验教学中逐渐摆在了重要位置上,平时扎扎实实搞好生物实验教学,多开展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实验材料、试剂都是书本上指定的,课前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时,学生完全按规定的步骤进行。学生完全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操作者,整个实验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理解不透。而高中新课程要求在实验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实验之前,老师先给学生交待一下鉴定这三类物质所用的试剂及颜色反应。然后请几位较积极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忙准备实验材料、仪器,以及试剂的配制等。做实验前,把学生分几个实验组,并指定那几位帮忙的学生做组长。做实验时,老师同时呈现好几种材料,让每组学生自己选择一两种,并预测自己选择的材料含有哪类物质,相应的要用什么样的试剂及仪器。这些以前老师做的工作现在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及操作问题进行指导,对实验速度较快的组,老师可鼓励他们再选择其它材料继续做。做完各组组长设计好记录表格,把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实验结果,并交换意见。最后各组上交记录表格,由老师汇总全班共检测多少种材料,连同其中含有哪些化合物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所有的材料有全面的认识,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正确选择食物?”这样使学生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认识,提高实验课的效率,也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能将此实验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进行对比,对比的依据是两实验都用到了洋葱。另外,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质流动”实验时,我们希望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把细胞质与叶绿体的关系想象成河水与船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细胞器与细胞质基质的理解;当然我们还要求学生能产生某些创造性的思维,如在学习“酶的专一性”实验时,学生竟能提出“胃蛋白酶能把胃自身催化分解掉吗?”从而加深了对酶的反应条件以及细胞膜结构的理解等等。总之,课堂上,学生活跃的思维,便是课堂的灵魂。

三、在实验教学中尊重个性,鼓励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以下特点:探究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探究学习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探究教学应分层次、把握度,面向全体学生。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由于班级人数多,难管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水平也有层次性,如果教学中不注意这一点就难以达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思维活跃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完成一般的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他们积极思维,开展有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求把握好探究活动的梯度。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微小的进步,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放宽评价尺度,而不必过于严格,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探究,去尝试了,就应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而不论答案正确与否。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尝试、总结、改进,并不断地借鉴别人的成功做法为我所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探究性学习一定会在我们的生物教学中大放异彩。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法总结 篇7

酶的相关实验包括探究 (或验证) 酶的催化作用、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和需要适宜的条件等题目, 其解题方法归纳如下:

1. 酶的催化作用

实验组:底物+一定量的酶溶液, 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对照组:底物+等量的蒸馏水, 检测底物分解情况或生成物生成情况。

2. 酶的高效性

酶的高效性是指酶的催化作用相对于无机催化剂效率要高很多, 所以在设计实验时, 一组加入一定量的酶, 另一组加入等体积的无机催化剂, 因为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所以底物应该相同, 两组的实验条件应相同, 观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后可得出结论。

3. 酶的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是指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这种类型的实验基本分为两种思路: (1) 不同的组底物不同, 但酶相同; (2) 不同的组酶不同, 但底物相同。实验过程中的温度、p H等条件保持在最适状态且各组相同, 遵循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4. 酶的适宜温度或p H

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或p H时, 应设计一个系列的温度或p H为自变量, 通过对照找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 H, 如果在两种温度或p H的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相同, 则最适温度或最适p H应该在这两种温度或p H之间, 此时可再在两者间取一定梯度变化的温度或p H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最终确定出最适温度或最适p H。

二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生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可以大致分为“加法”和“减法”。“加法”是指实验中加入某种变量, 如植入器官或注射某种物质等;“减法”是指实验中去除某种变量, 如切除器官。

1. 动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切除法和植入法常用于研究动物某器官的生理作用。如研究性腺与性行为的关系时, 实验操作方法:切除器官→观察、记录生理变化→植入器官→观察、记录相应生理活动在消失后是否会重现。注射法和饲喂法往往用于研究某种物质的生理作用。如果所研究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则必须用注射法, 而不能用饲喂法, 因为该物质会被消化分解, 如研究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生理作用, 必须选用注射法, 对成年个体注射胰岛素后观察、记录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如果是脂质或氨基酸类等小分子物质可以注射, 也可饲喂。此外, 在动物生理实验中, 选择实验动物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 如研究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生长发育的实验应该选择年幼的动物, 研究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实验应该选用成年动物为实验材料。

2. 植物生理实验的研究方法

研究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可以选择喷洒、涂抹或浸泡等方法。如将扦插枝条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后, 概括生根情况可以研究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切除法可以用于研究植物体某器官或部位的生理作用, 如研究向光性生长与顶芽有关时, 可以用去掉顶芽的植株和正常植株对照。

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相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植物顶端优势产生原因的实验中, 应该设置具有顶芽的植株、切除顶芽的植株和切除顶芽后的断口处涂上生长素的植株三组实验;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涂抹受粉后的雌蕊柱头证明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C.用静脉注射法验证甲状激素可以促进成年雄鼠的发育;D.用饲喂法可以验证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解析:探究顶端优势产生原因应该设置三组实验, 一组是具有顶芽的植株, 作为对照, 另一组植株去掉顶芽, 第三组植株去掉顶芽后在断口处涂抹生长素, 三组对照可以说明顶端优势的产生原因。发育着的种子也会合成生长素, 所以验证生长素可以促进果实发育的实验中, 雌蕊必须是未受粉的。验证甲状腺激素的作用, 不能用成年个体, 因为成年个体的发育已经不明显。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不能用饲喂法验证胰岛素的生理功能。答案:A。

易错点拨:生理实验中,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置、实验材料的选择、对激素的处理方法等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下面就这几个易错的方面进行提示说明: (1) 对对照组的设置不重视, 认为已经知道了正常生长发育的个体情况, 所以实验中不需要再设置对照组; (2) 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不恰当, 不能依据实验的因变量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 (3) 对动物激素的人为操作不重视, 不联想激素的化学本质而随意选用注射法或饲喂法。

三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方法

光合作用的实验方法有: (1) 半叶法和割主叶脉法, 两种方法均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2) 密封法和打孔抽气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需要CO2, 同时释放O2; (3) 同位素标记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光合作用中物质的转变情况; (4) 分光法可以探究 (或验证) 不同波长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分析 篇8

一、实验材料的分析

好的取材是实验顺利开展, 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前提因素。如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 最好选取鸡血等禽类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而不采取动物的肝脏、哺乳动物和人的血, 或者植物细胞。原因是鸡血红细胞有细胞核, 核内有丰富的DNA, 而哺乳动物和人的血中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难提取到DNA;同时, 其他动植物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 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 须先用洗涤剂溶解细胞膜, 至使实验步骤烦琐;而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中又要取哺乳动物和人的血中成熟的红细胞, 也是因为其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有利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二、实验方法的分析

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 不同实验对象, 采取合适的实验方法。如, 植物芳香油提取中, 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 难溶于水, 易溶于有机溶剂, 就可以用蒸馏法进行提取;而柑橘、柠檬材料因含酯类丰富, 用蒸馏法, 有效成分易于分解, 同时, 用水中蒸馏法原料易焦糊, 所以只能用冷榨法。

三、实验流程分析

实验流程是一个实验操作的指针和顺序规定, 必须严格遵照进行。如, 胡萝卜素提取流程中, 胡萝卜粉碎后必须进行干燥, 才能萃取, 如果不干燥, 胡萝卜水分去不掉, 有机溶剂进不去, 胡萝卜素就不能充分溶于有机溶剂, 提取到的胡萝卜素就会减少。同时, 如果浓缩前不过滤, 就除不掉萃取液中不溶性杂质, 下一步的蒸馏浓缩就不能正常操作。

四、试剂取舍分析

依据实验物质性质, 选取合适试剂,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胡萝卜素萃取中有机溶剂的选取, 因有机溶剂有水溶性和水不溶性之分, 本实验中就不能选取乙醇和丙酮等水溶性溶剂, 而要选取水不溶性溶剂苯、四氯化碳、石油醚等, 同时鉴于石油醚沸点高, 加热不易挥发, 不易燃烧, 对人毒性低, 有利提高萃取效率而使本实验选用石油醚。

五、不同用具使用方法分析

不同实验用具结构不同, 用处不同, 因此安装和使用方法也不同, 应严格按照说明方法执行。如, 蒸馏装置安装时, 就应按由左到右、由下到上进行安装, 首先依据火焰安排蒸馏烧瓶位置, 冷凝管进水口在下, 出水口在上, 不能倒连接, 否则, 就起不到好的蒸馏效果等。

高中生物经典实验试题精选 篇9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对生命活动规律进行探索创新的历史。许多科学家经过精心思考、巧妙设计、反复实践, 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实验。这些经典实验既丰富了高中生物的主体内容, 也是高考实验命题的重要素材来源。回顾经典实验,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材料的选取、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对照的设置、实验结果的分析等作深入剖析, 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感悟科学家不懈的追求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鉴于此, 笔者精选了部分有关经典实验的试题, 供同学们练习。

一、选择题

1.1958年, 美国科学家斯图沃德在人工条件下将胡萝卜根部的细胞用悬浮法培养出了新植株。这说明植物细胞具有 ( )

A.专一性 B.全能性

C.高效性 D.恢复原状态的能力

2.科学家用含3H标记的亮氨酸培养豚鼠的胰腺腺泡细胞, 下表为在腺泡细胞几种结构中最早检测到放射性的时间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形成分泌蛋白的多肽最早在核糖体内合成

B.高尔基体膜向内与内质网膜相连, 向外与细胞膜相连

C.高尔基体具有转运分泌蛋白的作用

D.靠近细胞膜的囊泡可由高尔基体形成

3.科学家进行如下实验: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 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 结果无核的一半 (a) 停止分裂, 有核的一半 (b) 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 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 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 发育成胚胎。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胞核的功能

B.实验①中, a部分属于对照组, b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 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形成对照

D.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4.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 如右图。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 长出了乙的伞帽。仅对这一实验下列有关评价最合理的是 (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调控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 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新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5.1981年, Thomas Cech在研究四膜虫时, 发现其rRNA前体加工除去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发生“剪接反应”, 该反应是在仅有RNA没有任何蛋白质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下列推论最合理的是 ( )

A.该反应不需要酶的催化

B.四膜虫体内的这种RNA具有酶的特性

C.所有蛋白质和RNA都是酶

D.有的DNA也可能是酶

6.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小刀将数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 干燥后研成粉末状。取两支试管, 标上甲、乙, 各加入2mL水和等量的萤火虫发光器研磨粉末, 结果发现两支试管均有短时间黄色荧光出现。一段时间后出现的现象以及分别处理后出现的结果如下表:

由实验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葡萄糖不是能源物质

B.萤火虫发光不需要消耗能量

C.ATP是直接能源物质

D.葡萄糖氧化分解可产生ATP

7.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先向枪乌贼神经纤维里注入微量的放射性同位素24Na+, 不久可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存在24Na+。如果在神经纤维膜外溶液中先后加入某药物和ATP, 测得神经纤维周围溶液中的24Na+量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

A.实验目的是研究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B.神经纤维排出24Na+需要消耗ATP

C.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呼吸

8.下图所示为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绿色叶片放在暗处数小时“饥饿”处理 (消耗掉叶片中的淀粉) 后, 再把叶片的一部分遮光, 其他部分曝光。一段时间后, 经脱色、漂洗再用碘液处理, 结果遮光部分不变蓝, 曝光部分变蓝。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分析及结论合理的是 ( )

①本实验未设专门的对照组 ②有无光照是a、b区域显现不同结果的唯一原因 ③实验初始时a、b均达到无淀粉状态 ④实验证明叶绿体利用光能将CO2转变成了淀粉

A.只有②③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②③④

D.①~④全部

9.1939年, 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了如下两组实验:

第一组:H218O +CO2→某种植物→18O2

第二组:H2O+C18O2→某种植物→O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验目的是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会释放O2

B.只需要一组实验就可以证明预期结论

C.实验结果说明植物光合作用释放O2中的氧全部来自水

D.为了排除光照的影响该实验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10.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所产生CO2的条件及场所, 将酵母菌研磨, 经离心分离后得到上清液 (含细胞质基质) 和沉淀物 (含线粒体) 。把等量的上清液、沉淀物和未离心的匀浆 (含酵母菌) 分别放入甲、乙、丙三个试管中, 并加入等量的丙酮酸, 进行两项独立实验, 获得如下实验结果:

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分析及结论, 不正确的是 ( )

A.在有氧条件下, 酵母菌产生CO2的量较多

B.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 酵母菌均可产生CO2

C.在有氧条件下, 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

D.在无氧条件下, 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

11.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 此实验结果 (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12.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

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B.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只适合S型细菌生长和繁殖

C.转化的有效性与提取的DNA纯度密切相关

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

13.下图是“探究三联体密码子确定所对应的氨基酸”的实验。在4支试管内各加入一种氨基酸和一种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UU…U)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需向试管中加入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提取液

B.需向试管中加入酶、tRNA、ATP、核糖体等

C.实验结果可以说明UUU是编码苯丙氨酸的密码子

D.为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还需增设对照实验

14.1926年, 科学家观察到当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 会出现植株疯长的现象。科学家将培养赤霉菌培养基的滤液喷施到健康水稻幼苗上, 这些幼苗虽然没有感染赤霉菌, 却表现出了“恶苗病”症状。根据“恶苗病”水稻的症状表现和喷施赤霉菌培养基滤液的水稻表现, 科学家进行了推测, 并选择水稻幼苗随机分组设计实验证明。下列各项中, 完全正确的是 ( )

15.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实验, 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①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②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③稀盐酸小肠肠腔 (去除神经) →胰腺分泌胰液

④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A.①与②、②与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

B.①与③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受神经的调节

C.①②③④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由血液运输来调节

D.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16.1914年, 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 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 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 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 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17.下图表示蓝色太阳鱼捕食水蚤的模型及实验结果, 据图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水蚤种群密度低时, 太阳鱼捕食小型水蚤为主

B.水蚤种群密度中等时, 太阳鱼捕食中等体型水蚤为主

C.水蚤种群密度高时, 太阳鱼对三种体型水蚤的捕食基本相同

D.实验数据支持太阳鱼选择猎物使能量摄入最大化的假说

18.为了研究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特点及作用, 科学家做过以下实验:将一只雌蚕蛾用玻璃皿盖住, 玻璃皿外放一只同种雄蚕蛾, 雄蚕蛾无任何反应, 打开玻璃皿后, 雄蚕蛾表现性兴奋。根据实验可以判断 ( )

A.雌蚕蛾能产生性外激素

B.性外激素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C.信息传递可以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9.不同种植物种植在一起, 有些植物分泌化学亲和物质相互促进生长;有些植物分泌植物毒素或防御素对邻近植物产生毒害。为了研究洋葱和甜菜之间能否混种, 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思路错误的是 ( )

A.应用洋葱、甜菜单独种植和混合种植进行对照

B.各组植物生长的温度、光照、土壤条件应相同

C.通过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洋葱与甜菜的株高差作为实验结果的观察指标

二、非选择题

20.有关高尔基体的功能, 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

①Palade与他的同事Caro Jamieson用哺乳动物胰腺细胞做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给动物注射3H标记的亮氨酸, 发现标记的亮氨酸首先出现在粗面型内质网上;标记17min后, 发现有标记氨基酸的蛋白质出现在高尔基体及其附近的分泌小泡中。

②给大鼠喂食富含脂肪的食物, 然后在2~3h内予以杀死。在肝细胞内发现了400埃左右的脂蛋白颗粒, 这些颗粒首先出现在滑面型内质网中, 然后进入高尔基体的囊内, 并积累于囊的边缘膨大处, 最后从高尔基体囊脱离, 形成分泌小泡。

③有人用14C标记的葡萄糖培养植物一段时间后, 从组织细胞中分离高尔基体, 发现其中有新合成的非纤维素多糖。

④大鼠结肠的一种细胞向肠道分泌一种黏液糖蛋白, 给大鼠注射3H-葡萄糖后, 15min内就可以看到放射性物质集中到高尔基体中, 20min后放射性物质开始出现在黏液蛋白中, 而4h后带有放射性标记的黏液蛋白被排出到肠腔中。

⑤Whaley等人研究玉米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时, 认为由高尔基体分泌出小泡, 这些小泡在赤道板区融合而参加细胞壁的形成。

请回答问题:

实验①表明高尔基体与______的运输有关;实验②说明脂质的运输需要______的参与;实验③说明植物的高尔基体能够______;实验④说明运输到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和在那里的______合成的______结合在一起, 形成黏液糖蛋白;实验⑤则证明植物细胞中高尔基体与______的形成有关。

21.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895年, 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 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 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 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 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 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 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由单纯磷脂分子构成, 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还有蛋白质, 于是提出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 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15~20nm。但电镜照片中, 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 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1) 通过对资料l的分析, 你能对膜结构提出什么样的假说?______。

(2) 资料2、3中要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最好选择哺乳动物的______细胞。

(3) 从资料3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______。

(4) 资料4、5中, 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 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假说:______。

(5) 资料6中, 科学家最早是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 进行融合实验。刚融合时, 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 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 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

(6)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综合以上实验, 并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______模型, 这种模型属于______模型。

22.在光合作用发现和研究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实验, 其中美国科学家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是其中之一。请根据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 恩格尔曼选择水绵作为研究材料的优点是______, 好氧细菌的作用是______。

(2) 将水绵和好氧细菌制成临时装片, 为排除外界环境的干扰, 应放在______环境里。

(3) 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的某部位,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的现象是______。

(4) 如果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 好氧细菌的分布特征是______。

(5) 恩格尔曼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 紧接着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透过三棱镜的光照射水绵临时装片, 惊奇地发现大量的好氧细菌聚集在红光和蓝光区域。从这一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3.在1937年植物生理学家希尔发现, 将叶绿体分离后置于试管中, 在试管中加入适当的“氢受体”, 如二氯酚吲哚酚 (简称DCPIP) , 那么照光后便会使水分解并放出氧气, 这个反应被称为“希尔反应”。反应的过程如下: (注:DCPIP是一种可以接受氢的化合物, 在氧化态时是蓝色, 在还原态时是无色)

为验证“希尔反应”需要光能和叶绿体, 现提供如下材料和用品:试管若干、离体叶绿体、0.5mol/L蔗糖溶液、1%DCPIP溶液、蒸馏水、量筒、锡箔纸、离心机。

请依据“希尔反应”涉及的实验原理, 把下面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并回答有关问题:

(1) 方法步骤:

第一步:离体叶绿体溶解于0.5mol/L蔗糖溶液制备成叶绿体悬浮液。

第二步:选取3支试管, 编号为1号、2号和3号。

第三步:

①向1号试管中加入1%DCPIP溶液0.5mL和叶绿体悬浮液5mL, 给予光照处理。

②向2号试管中加入______, ______处理。

③向3号试管中加入______, ______处理。

第四步:将上述试管放置在温度等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

第五步:一段时间后, 对各试管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 观察试管内上层清液的颜色。

(2) 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观察结果:离心后1~3号三支试管内上层清液的颜色依次为: 。

实验结论:“希尔反应”需要光和叶绿体。

(3) 实验分析与思考:

①配制叶绿体悬浮液时加入0.5mol/L的蔗糖溶液的目的是 。

②为什么不直接观察试管内的溶液颜色而是要在离心后观察上层清液的颜色? 。

2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 他及其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______ (支持、不支持) 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 (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 的事实, 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______, 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

(2) 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以下的实验图解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

P 红眼 (F1雌) × 白眼 (雄)

子代 红眼 (雌) 红眼 (雄) 白眼 (雌) 白眼 (雄)

1/4 1/4 1/4 1/4

说明:测交亲本中的红眼雌蝇来自于杂交实验的F1。

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验证其假设, 其原因是 。

②为充分验证其假设, 请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要求写出实验亲本的基因型和预期子代的基因型即可, 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为 B、b。提示:亲本从上述测交子代中选取)

写出实验亲本的基因型:______;预期子代的基因型: ______。

25.以下是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模型的过程, 参考下列材料作答。

材料一:当时已有的认识是: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 呈双螺旋结构, 碱基位于螺旋的内部, 数量巨大, 于是他们设想:A与A、T与T、G与G、C与C配对。

材料二:1952年他们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 G的量总是等于C的量。

材料三:后来进一步分析得知:碱基A和G是双环化合物 (分子直径大) , 而碱基C和T是单环化合物 (分子直径小) 。于是他们改变配对方式, 让A与T配对, G与C配对, 最终构建出正确的DNA模型。该模型两条链之间的距离相等, 分子结构稳定。

(1) “碱基之间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设想为什么不合理?______。

(2) 用一句话阐明基因与DNA的关系:______。

(3) DNA为什么能够作为遗传物质?______。

26.1952年, 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大肠杆菌和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 证明了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他们首先在分别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 然后用上述大肠杆菌来培养T2噬菌体, 再用得到的T2噬菌体分别去感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并经过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步骤进一步展开实验。请回答:

(1) 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相比, 本实验更具有说服力, 原因是______。

(2) 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______。

(3) 实验中, 搅拌的目的是______。保温的时间不宜过长, 原因是______。

(4) 含32P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 经过离心, 放射性较高的部位是______, 说明______。

27.1958年, Meselson和Stahl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此后科学家便开始了有关DNA复制起点数目、方向等方面的研究。试回答下列问题:

(1) 由于DNA分子呈______结构, DNA复制开始时首先必须解旋从而在复制起点位置形成复制叉 (如图甲) 。因此, 研究中可以根据复制叉的数量推测______。

(2) 1963年, Cairns将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 (拟核DNA呈环状) 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 进一步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根据图乙的大肠杆菌亲代环状DNA示意图, 请绘制简图表示复制一次和复制两次后形成的DNA分子。 (注:以“……”表示含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链)

(3) DNA的复制从一点开始以后是单向还是双向进行的, 用不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DNA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培养, 给予适当的条件, 让其进行复制, 得到图丙所示结果, 这一结果说明______。

(4) 为了研究大肠杆菌DNA复制是单起点复制还是多起点复制, 用第 (2) 题的方法, 观察到的大肠杆菌DNA复制过程如图丁所示, 这一结果说明大肠杆菌细胞中DNA复制是______起点复制的。

28.1970年, 特明和巴尔的摩证实了RNA病毒能依赖RNA合成DNA的过程, 并发现了催化此过程的酶。下面为形成cDNA的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请根据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 催化①过程的酶是______。

(2) ③过程也称为DNA的变性, 此过程在温度高达90~95℃时才能完成, 说明DNA分子具有______性。

(3) 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 催化②⑤过程的酶都是______, 两者在作用特性上的区别是______。

(4) 如果RNA单链中有碱基100个, 其中A占25%, U占15%, 则通过该过程合成的一个双链DNA片段中有胞嘧啶______个。

29.遗传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长翅果蝇幼虫正常的培养温度为25℃, 若将孵化后4~7天的长翅果蝇幼虫在35~37℃处理6~24小时后, 得到了某些残翅果蝇, 这些残翅果蝇在正常环境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长翅果蝇。

(1) 针对上述实验现象, 结合基因与酶的关系及酶的特性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

(2) 果蝇长翅是显性 (B) , 残翅是隐性 (b) , 一试管内有一些残翅果蝇, 但不知是基因控制的, 还是温度影响的结果。请设计实验确定它们的基因型, 简要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可能出现的结果及果蝇的基因型。

设计思路: 。

结果及基因型:① ;

② ;

③ 。

30.为研究高等动物的神经调节, 科学家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 在蛙的坐骨神经表面放置两个电极, 连接到一个电表上 (电表指针偏转方向代表电流方向) 。静息时, 电表没有测出电位差 (如下图中①所示) 。若在图①所示神经右侧的相应位置给予一适当的刺激, 则电流表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为B→______。

依据所观测到的电流表指针偏转情况, 绘制出的电流变化情况曲线是下图中的______。

该实验表明:在一个神经元内, 兴奋是以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2) 某反射弧结构完整, 效应器为骨骼肌。科研人员用电极分别刺激传入神经和骨骼肌, 同时用电流表分别记录传出神经的电流变化情况, 则两次电流表的偏转情况依次为 ______、______。

(3) 某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分离获得两个蛙的心脏:第一个蛙心带有完整神经, 第二个蛙心通过手术剔除全部神经。将两个蛙心都装上蛙心插管, 并充以少量“任氏液”。持续刺激第一个蛙心脏的神经几分钟, 发现心跳加速;随即将其中的任氏液吸出并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蛙心脏内, 发现后者的跳动也加速了。实验中的“任氏液”相当于蛙体内的______ (填成分名称) , 以维持蛙心正常的生理功能。根据该实验, 可以作出的推断是:______。

31.阅读以下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20世纪20年代起, 温特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测得玉米胚芽鞘生长素的侧向再分配如下图所示: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 有学者利用气相——质谱等物理化学法测得向日葵下胚轴、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芽鞘的生长素分布如下表所示。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

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表

(1) 材料1说明, 生长素受到单侧光照射后的分布规律是______;由于生长素有______的作用, 所以胚芽鞘向光性生长。

(2) 材料2的黑暗处理起什么作用?______。材料2是否支持材料1的观点?______, 原因是______。

(3) 材料2的学者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应该是______。

32.硅酸盐是硅藻形成细胞壁的原料。Tilman等人研究了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种群增长。实验中要不断地定期加硅于培养液中。图示两种硅藻单独培养 (甲、乙) 和一起培养 (丙) 的种群变化曲线, 虚线表示硅酸盐浓度变化。据图分析回答:

(1) 在生物学上这两种硅藻的关系叫做______。

(2) 与单独培养相比, 混合培养时两种硅藻处于指数增长阶段的时间______。

(3) 当种群密度不再上升时, 培养液中硅藻的数量是该实验条件下种群的______。

(4) 混合培养时硅藻A的曲线不同于单独培养的原因是______。

33.1942年, 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 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 单位:J/ (cm2·a) 。请据此图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J/ (cm2·a) 。这些能量是沿着______逐级流动的, 是以______形式流动的。

(3) 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其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______的能量。

(4) 分解者的作用是 。

(5) 与能量从生物群落中输出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是 。

参考答案

1.B

2.B 提示:内质网膜向内与核膜相连, 向外与细胞膜相连。

3.B 提示:实验①中, a部分属于实验组, b部分属于对照组。

4.C 提示:应设置对照实验, 即将乙的伞柄嫁接到甲的假根上, 长出了甲的伞帽。

5.B

6.C

7.D 提示:“某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胞呼吸。

8.A 提示:实验中有对照, 遮光组是对照组, 曝光组为实验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能够产生淀粉。

9.C 提示: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O2中的氧的来源。必须设置氧元素不同的对照实验。光照是无关变量, 必须相同且适宜。

10.A 提示:根据实验1可以确定有氧条件下, 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线粒体。根据实验2可以确定无氧条件下, 酵母菌呼吸产生的CO2来自细胞质基质。进而得出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 酵母菌均可产生CO2。

11.D

12.B 提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合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生长和繁殖。DNA纯度越高, 转化的有效性越高。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13.B 提示:细胞提取液除了为该过程提供酶、tRNA、ATP等物质外, 还提供了翻译的场所——核糖体。作为对照实验的试管中, 所有成分都与实验组的试管相同, 但是不加入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14.C

15.B 提示:由于实验①与③中本身存在体液调节, 所以无法判断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的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受不受神经调节, 可以通过单独刺激神经, 观察有无胰液分泌。

16.A 提示:生长素的运输和分布受到光的影响, 为排除光照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拜尔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对照组是自然状态下的胚芽鞘, 不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

17.D 提示:不管水蚤种群密度怎样, 太阳鱼都以捕食大型水蚤为主。实验数据支持太阳鱼选择猎物使能量摄入最大化的假说。

18.D 提示:本题中只涉及一种生物, 无法得出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9.D 提示:由于人们生产洋葱和甜菜的目的是获得它们的鳞茎或贮藏根, 因此, 实验中采用株高不具有指导意义。

20.分泌蛋白 高尔基体 合成多糖 3H-葡萄糖 多糖 细胞壁

21. (1)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或膜含有脂质)

(2) 成熟的红

(3) 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或膜含有双层脂质分子)

(4)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应该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或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全是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

(5)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流动的 (或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 流动镶嵌 物理

22. (1) 叶绿体呈带状分布, 且大而明显 指示氧气释放的部位

(2) 没有空气的黑暗

(3) 好氧细菌聚集在叶绿体被光束照射的部位

(4) 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5) 叶绿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蓝光用于光合作用, 放出O2

23. (1) ②等量的1%DCPIP溶液0.5mL和叶绿体悬浮液5mL 用锡箔纸包紧试管进行遮光 (答成“黑暗”错误) ③等量的1%DCPIP溶液0.5mL和0.5mol/L蔗糖溶液5mL (答成“蒸馏水5mL”错误) 给予光照

(2) 1号无色, 2号、3号呈蓝色

(3) ①维持叶绿体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②排除叶绿体颜色的干扰

24. (1) 支持 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2) ①控制眼色的基因无论位于常染色体或只位于X染色体上, 测交实验结果皆相同 ②XbXb、XBY XBXb、XbY

25. (1) ①不能保证A的量总是等于T的量, G的量总是等于C的量;②不能保证两条链之间的距离相等

(2)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分子结构比较稳定 (或DNA结构具有稳定性) ;碱基数量巨大, 能够贮存足够多的遗传信息 (或DNA结构具有多样性) ;碱基互补配对, 能够精确地进行复制

26. (1) 本实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直接、单独地观察各自的作用

(2) 因为只有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 而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3)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时间过长, 有部分噬菌体会由于细菌裂解释放出来

(4) 沉淀物 T2噬菌体DNA进入细菌

27. (1) (规则的) 双螺旋 复制起点的数量

(2) 如下图

(3) DNA复制是双向的

(4) 单

28. (1) 反转录酶 (或逆转录酶)

(2) 稳定

(3) DNA聚合酶 催化⑤过程的酶耐高温

(4) 60

29. (1) 酶的合成由基因控制,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长翅果蝇的基因指导合成的酶在正常温度下催化反应使幼虫发育成长翅果蝇。在较高的温度下, 酶的活性受到影响, 一些反应不能进行, 造成长翅果蝇幼虫发育成残翅果蝇。但残翅果蝇体内的基因没有改变, 仍然是长翅果蝇的基因, 所以在正常温度下产生的后代仍是长翅果蝇

(2) 设计思路:让这些残翅果蝇相互交配产卵, 正常的温度下培养, 一段时间后, 观察子代果蝇翅的形成 结果及基因型:①若试管内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都是残翅果蝇, 则基因型是bb ②若试管内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都是长翅果蝇, 则基因型是BB ③若试管内这些残翅果蝇的后代既有残翅果蝇, 也有长翅果蝇, 则基因型是Bb

30. (1) A→B→C (→B) C 局部电流 (或电信号)

(2) 偏转 不偏转

(3) 组织液 (或内环境、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 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 , 引起心脏兴奋而 (加速) 跳动

31. (1) 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 促进生长

(2) 对照作用 不支持 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3) 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 从而抑制了向光侧的生长

32. (1) 竞争

(2) 短

(3) 环境容纳量 (或K值)

(4) 由于硅藻S对硅的利用使培养液中硅浓度低于硅藻A所能生存的水平, 竞争的结果是硅藻S取胜, 硅藻A被排斥 (淘汰)

33. (1) 传递

(2) 464.6 食物网 (链) 化学能

(3) 13.52% 未被自身呼吸消耗, 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

(4) 将动植物的遗体等分解为无机物

(5) 细胞呼吸

谈谈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方法 篇10

笔者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 并就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总结归纳成了“四步分析法”, 即从取材、药品与试剂、步骤及操作、显微镜的使用四个方面对实验进行分析的方法。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 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 因而在实验分析时, 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

例如, 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以下简称“实验一”) 中, 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 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细胞, 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正确导致的, 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以下简称“实验二”) 中, 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 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 (以下简称“实验三”) 中, 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 如果是死根、烂根, 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以下简称“实验四”) 中, 选取的叶片要肥厚、色浓, 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用。

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 要逐一检查, 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

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 如实验四中, 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 用2ml丙酮是适中的, 若丙酮过多, 会使色素浓度降低, 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 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 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 向烧杯中倒入层析液时, 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 (距烧杯底) , 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 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 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于浓度问题

实验中, 规定的浓度, 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 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 浓度要配准, 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 (高于30%) , 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 细胞死亡, 不能复原。亚甲基蓝溶液在配制时, 要求更高, 浓度高一点点, 就会影响根的活性。

3.关于纯度问题

有的实验如实验三对试剂的纯度有较高的要求, 如果所用蒸馏水中混入杂质阳离子, 或用自来水代替, 则漂洗时, 不仅洗去了浮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 而且也会把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交换下来;在对比实验中, 含杂质阳离子的蒸馏水也会变蓝。

第三步:步骤及操作分析

步骤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 故应重点分析,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漏做某个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不能少, 如实验一中, 根尖用10%盐酸解离后, 若不经漂洗直接染色, 则染色效果极差, 因为根尖上附着的盐酸将和碱性染料起中和反应, 从而影响着色;制片时, 用镊子尖把根尖开碎, 这一步也易漏掉。实验三中根经亚甲基蓝染色后, 若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 在后面的对比实验中, 蒸馏水也将变蓝。

2.操作方法错误

在具体操作某个步骤时, 没有按规定的操作方法做, 肯定会影响实验结果。如临时装片制作时, 有的学生将盖玻片直接放在清水滴上, 这样制成的装片中, 气泡较多, 严重影响观察。实验二中, 应用镊子撕取洋葱表皮, 而不少学生是用刀片削或挖, 以至取出的表皮较厚, 这样在显微镜下也就看不到单层细胞。

3.操作不严格

如解离、染色时间不够, 漂洗的时间或次数不足。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 未将清水滴中卷起的表皮平展开来;做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 滴入清水的次数少, 滤液细线划得不细不齐都会对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四步:显微镜的使用分析

需用显微镜的实验, 有时会因为显微镜的操作, 镜头污染等问题, 而影响观察, 看不到已经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显微镜的操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进行, 如对光程序、高倍镜观察程序等。有的学生不按程序操作, 结果既耽误了时间, 又观察不到相应的结果, 而且易损坏显微镜。例如常有学生在用高倍镜观察时, 把盖玻片压碎了, 弄脏了镜头, 就是由于这些学生在下降镜筒时, 眼睛看的是目镜而不是物镜, 这样, 镜筒下降到什么位置就不知道了。正确的程序应该眼睛看着物镜, 同时下降镜筒, 让物镜接近装片, 然后眼看目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至观察到清晰物像。此外, 目镜或物镜头被严重污染、焦距没有调好、放大倍数不够、视野较暗、标本不在通光孔的中心位置等诸多因素, 都会直接影响观察。

上一篇:常规出院护理下一篇:二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