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生成性生活

2024-05-16

动态生成性生活(精选六篇)

动态生成性生活 篇1

一、动态生成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背景

1.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中实现的, 人的不断发展在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平衡的同时, 不断要求实现新的认知平衡。在此基础之上, 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进一步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也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从关注学生主体性的角度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把学生作为知识和能力建构的主体, 更好地关注了学生的主动发展过程。

2.“动态生成观”是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基本内容

它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由于参加教育活动有诸多复杂的因素, 因此教育发展有多种可能性存在, 教育过程的推进, 就是在多种可能性做出选择使新的状态不断生成, 影响下一步发展的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 (问题) 、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 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3. 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动态生成的模式是由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决定的

初中数学课程既具有知识性的特征, 也与生活密切相关, 很多内容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过程。这就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对知识既有亲切感, 能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 他们的这种学习优势缺乏系统架构。这就要求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进行科学的预设, 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主探索, 有效生成, 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那么,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真正以动态生成为基础, 把握好课堂教学呢?在我校“动态生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中, 我们认为要通过动态生成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流程和模式为主还是以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的学习状态为主?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毋庸置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知结构和学习习惯, 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是说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在课堂中动态的学习状态为基础来实施, 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 转变到关注学生发展的轨道上来。

2. 营建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环境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多元的、互动的、开放的、对话的课堂, 强调师生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只有在一个宽松、开放、平等的课堂中, 学生才能敢想、敢说, 学生的思路才能够放开, 课堂的生成也才会更加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民主的意识, 更重要的它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信任的基础之上, 既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愿望等的信任, 也包含了学生对与教师能够给予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的信任。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

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积极思考, 从而在课堂上敢说也有话说。这个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是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学生的这方面能力与素养的构建作为长期的目标, 着手于学生长期的思维训练与习惯养成,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4. 教师必须具有对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把握能力和艺术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一旦放开, 就可能产生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 有的时候甚至可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陷入危机。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把握能力和艺术, 将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观点加以放大, 促进学生的目标达成;对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相左的观点加以引导, 使之“回归正途”;对课堂教学中一些带着“故意破坏”目的的观点进行巧妙化解, 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把握能力和技巧。

5. 积极有效的评价策略

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需要积极有效的评价来推动,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 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观点与想法是存在差异的, 这需要教师艺术地评价每个学生的想法, 既要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要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他们的学习;另一方面, 从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来说, 是在师生的配合中达成的, 其中有些成果甚至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教师应充分关注这些内容, 通过有效的评价促进他们做得更好。

我们认为,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 更是课堂教学的最终受益者。教师要把学生列为研究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参与,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

摘要: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交流、自主构建等过程促使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成。初中数学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关注学生生命性成长的过程,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 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营造动态生成的教学环境, 并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动态生成,课堂效率,初中,数学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琼斯, 约翰.尼莫.生成课程[M].周欣,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 2002 (10) .

[3]孙可平, 理科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祎.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0) :39-42.

课堂的动态生成 篇2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动态生成性生活 篇3

关键词:动态生成;预留空间;良好氛围

动态生成的理念符合课堂的实际情况,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就很有可能造成课堂出现无序的状况。那么,如何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思品课堂的亮点呢?

一、“动态生成”方法在生活化思品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动态生成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评判依据。思品课的最佳有效课堂生成,应该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的,它的单元目标、课题目标和框题目标应该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出、逐步完善,并在课程结束时才最终生成的。如今,思品教学与我们的生活衔接得越来越紧密,用生活事例来解释思品课中的观点、理念,是新形势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比如,我在教授“竞争?合作?”中关于“竞争利弊”的观点时,设计问题:①在学校生活中,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领域存在竞争?③竞争无处不在,那么竞争有何利弊?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有益于学生去生成“辩证地了解竞争的利弊”“参与竞争的目的”的教学目标,为下一框题的“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教学目标埋下伏笔,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思品课教学的亮点

“动态生成”在生活化思品课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思品课教学的亮点呢?

1.思品老师精心构置的预设能够为生成预留空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生成需要预设的引导。思品课的教学也不会例外。教师只有在课前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胸有成竹、临危不乱。当然,由于课堂是生活化的,所以这种预设也不能是简单的、封闭的、主观的,而应是全面的、开放的、客观的。预设时,不但要深入地钻研教材的内容,搞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特质和生活经验等学情,为教学目标的生成预设更多的可能。比如我在教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设计活动如下:①我是小小商家活动要求:A.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某洗发水的产品说明书(品牌,功效,生产日期等);B.为产品设计广告词(可参考电视广告,内容,要创新);C.推荐本组最有实力的销售代表,把产品推销出去。②你上“钩”了吗?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你(或身边的人)在消费时合权益受到侵害了呢?试举一例。③当权益被侵犯后,你是通过哪些方式解决的……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我在课前预设中,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目标,思路清晰,运筹帷幄;设计活动,立足现实生活,学生实际,让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主探究、实践与合作交流,激发师生双方的创造欲望和智慧潜能,促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这些对本课目标的生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还能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案预设的过程中应是灵动的,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现实生活提出问题,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即将形成的目标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

2.思品老师创设特定情境为生成营造良好氛围

由于思品课内容本身只是一些概念、原理,比较枯燥,要想教学目标容易生成,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境,为知识目标的生成营造良好的氛围。

生活化思品课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运用导语创设情境。设置导语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地了解其知识结构,设计出精彩活泼、幽默风趣的导语,让学生在轻松幽默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投入到学习中。在教授“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时,设计导语:小偷潜入小区行窃被发现,遭到小区居民围追堵截,无路可逃,忍受不了痛打,情急之下拨打了110。学生都知道此时小偷的行为就是自投罗网。但他们马上明白:表面看起来小偷行为可恶,被人痛打咎由自取,但他的求助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本来枯燥的法理一下生动起来,学生也明白了主题,认识到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我们也可以运用故事创设情境。思品教材上的事例都是比较简单的,教师在使用这些事例时,抓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努力地挖掘与教材有关联的素材,用故事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再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具体。如在教授“承担社会责任”时,笔者就从抗战期间两个日本鬼子用杀中国人比赛的事例以及上海公园门口那块曾经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事例讲述“国破则家亡,国兴则家昌”的道理,学生心目中那种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被很好地激发,同时也较好地使动态目标得到了生成。

3.思品老师鼓励质疑、争论为生成点燃智慧的火花

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模式,虽然其间也不乏启发的灵性之光,但总不免有牵着学生往前走的嫌疑。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这些想法往往会给原本封闭的思维打开一条路口,给习惯模式吹进一缕春风,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与老师的观点不同,哪怕是错误的。我们要及时地捕捉,适当地引导,巧用智慧化解疑难。比如,我们在进行“善于发现”一框教学时,有学生就提出“牛顿真的是被苹果砸中后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吗?”我首先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的精神,同时给他强调了这个故事的真伪不是本课的重点,要我们学会发现,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才是。这样既肯定了学生善于质疑的优点,又把不利于课堂知识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好地转化对课堂有利的因素。

4.思品老师及时归纳总结为生成提升价值

生活化思品课的教学,还要注重一个环节:归纳总结,价值引领。归纳不仅仅是课程结束时的归纳总结,还是每一个章节、小框题结束时的归纳总结。只有不断地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将生活现象与教材知识相结合,用心去领悟获得认同感的生成,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动态生成。例如,以“让生命之花绽放”来说明。在教学时,笔者先设计分析几个问题:①熟悉人物——海伦·凯勒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思考:“她面对身体的缺欠,是如何对待生命的?”②介绍罗阳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他离开了我们,为什么活在人们的心中?”③什么样的生命最有意义?④怎样实现并提升生命价值?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总结,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就逐步解决了,最后再归纳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肯定生命、悦纳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及时地归纳总结,有助于提升生成的价值,保证思想品德教学的正确方向。

用精心构置预设、创设特定情境、鼓励质疑争论、及时归纳总结等方法能够使“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思品课堂教学的亮点。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就会不断地创造生活化思品课的亮点。

参考文献:

方长明.让“动态生成”成为生活化课堂的亮点.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2).

语文教学的动态生成 篇4

内容提要:本论题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本质特征,结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究阅读教学动态生成的实施策略和实现途径。旨在通过研究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视角走进我们的课堂,人本思想的教育理念,前沿而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由活泼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开启了一片教育新天地。当我们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当前课堂教学时,也深刻认识到促进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动态生成”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概念,它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或观点为契机,合理地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思考,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获得成功。

“动态生成”教学观念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要着眼于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对其动态生成进行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动态、多元化的对话和交流,真实的课堂不会是预设不折不扣的执行和再现,而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捕捉生成的切入点很多,诸如以下几种:

(一)文本的意义空白点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发现文本的空白,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学生的质疑

“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问难,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化解,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三)学生有价值的错误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不但要求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放过一处细小的但又有很大教学价值的“错误”,并立即把它作为最宝贵的教学资源,及时地转化为一个随机生成的教学环节。惟其如此,才会逐渐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

(四)学生独特的思考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耐心地俯下身来倾听,倾听来自各个角落的声音,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尽兴地表达见解、展示才华,让个性化的阅读真正“生成”。

三、“动态生成”的实现途径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在动态生成中充满生命的活力,然而要激发、捕捉和运用课堂上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充分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具备以下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素质:

(一)充分尊重、相信学生

这是一切的前提。教师只有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相信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命潜能的人,才会真正用心、精心地去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交流、研讨、探究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反之,任何肤浅的“做秀”,都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生成”。

(二)适时引导、褒扬学生

新课程倡导生成,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生成,不是漫无目的、脱离“文本”的生成,更不是一种什么都对“舍本求末” 的生成。教师作为生成教学的“引领者”,还应把握好动态生成的目标原则、文本原则和价值原则。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体验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发生认识上的偏差,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要相机引导,提升“生成”的价值,让课堂在生成中真正精彩起来。

还需注意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任何学生的任何一次新的发现、有益的探究,教师都要发自内心地对这种精神给予鼓励和赞扬,并努力在班中树立敢于发现、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学风。

(三)深钻教材,海纳百川

特级教师钱梦龙谈他的备课方法时说:“每次备课,我总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想。有的课文语言优美,声情并茂;有的课文说理严密,逻辑性强。我就采取不同的读法来评析、鉴赏、品味,直到确实品出了味儿,读出了心得,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由于这些心得都来自亲身的阅读体会,课文也早烂熟于心,因此教学中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还不时带点激情。”可见,备课是教师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后的创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当然,教师要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还必须拥有丰富的背景资源。一堂优秀的教学设计背后往往有丰富的背景资料作支撑。所以,教师要有储备意识,不断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有人问一位特级教师:“您备这节课花了多长时间?”这位教师回答:“备课只有一个晚上,但我准备了一辈子。”可以说,一堂精彩的课,就是教师海纳百川的结果,只有教师的桶里装满了“活水”,才能让学生取之不尽。

(四)随机应变,推波助澜

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孕育着创造,蕴藏着生成。这就要求教师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教师要练就敏锐、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能灵活、机智、巧妙地处理课堂生成的真本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个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其次,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基

“预设”是教师对教学的总体设计和达成结果的预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预设的主体是教师。“生成”是建构与生长,是师生与具体的教育情景发生交互作用,是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和对话中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生成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

预设与生成不是一组矛盾,成功的课堂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生成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发展。可以这样说,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动态的生成。教师在预案中要巧妙地设计“生成点”,促进课堂有效的生成。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驾轻就熟、得心应手,生成资源看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劲,其实又何尝不是潜心钻研的结果!浙江省特级教师金明东老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如果没有对“抹”字独特感悟和精心预设,学生怎会有“抹出幸福生活”的创造性思维?李海达老师如果没有对《鸟的天堂》中树与鸟互为依存的关系的深入理解,也不会有学生对鸟和树的关系的精辟的辩论。生成缘于预设,但要使生成精彩起来,又不能拘泥于预设。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二)加强交往,在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强调交往双方要“敞开与接纳”,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精神的高度融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教学《小珊迪》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明明不要火柴,为什么还买了孩子的火柴?”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寻答案,没有料到有个小学生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非常感动,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善待他人,珍爱所有的生命。”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成就了有价值的生成。

(三)留有思考空间,在自主感悟中生成

就像一幅好画要“留白”一样,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能满堂灌,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感悟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鲜活起来,自主地走进文本语言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在与文本的碰撞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荷花》一文写道“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教师让学生想象荷花会有哪些姿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出:亭亭玉立、随风舞动、含羞低头、翘首期盼„„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你会听到、看到、想到些什么?”让学生走进文本自由充分的想象,从而达到深化课文内容的目的。

再以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大赛中《军神》一课为例,在理解“手术中一声不吭”这一部分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疼痛在加剧,但他始终忍着,一声不吭。手术三个多小时,病人始终是一声不吭。什么是“一声不吭”。

学生:不出声,一句话都不说,一点声音也没有。

老师:三个小时的手术在拒绝使用麻醉的情况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难道他就不疼吗?带着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读

老师:会读书的读到一个句子就会浮现出很多情节,假如我们就站在手术台旁,闭着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术台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他咬紧牙关/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痛上加痛,更疼更痛„„

老师:当我们眼前看到这些情景的时候,你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哪些声音?

学生:器械碰撞/沃克的汗滴下来的声音/咬紧牙关的声音/咯吱咯吱的声音/白垫单被抓破的声音。

老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你内心有什么感受?

学生:坚强/勇敢/什么痛苦都能忍受„„

老师:正如沃克医生所说,他就是一块 学生:会说话的钢板 老师:他就是一个 学生:真正的男子汉

老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段话„„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刘伯承在手术过程中忍受着剧烈的疼痛,从心底体会出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具有钢铁般的意志。

(四)创设情景,在体验中生成

语文课要有人情味,这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决定的。编入语文课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篇传世之作,无不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凝聚。因此,在语文课上教师必须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山东徐慧颖老师讲授的三年级的《给予树》(片断)就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在圣诞节的前夕,她一无所有。(此时舒缓的音乐起)如果现在你就是金吉娅,当你来到商场,走到了这棵挂满了心愿卡的给予树下的时候,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地吸引了你,(冲着一个学生说)来,金吉娅(把这个孩子引领到前面,让这个学生摘下挂在给予树上的心愿卡),读读小女孩写了什么?

生读:快乐的圣诞节又到了,可是我总想哭,我一直盼望有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我要做她的妈妈,不让她孤单,请好心人帮我实现这个愿望吧!

师:哦,小女孩是在盼望一个洋娃娃啊,白天,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时候,一直盼望着;晚上,她面对黑漆漆的屋子,也一直盼望着;甚至连作梦啊,小女孩都在想着洋娃娃。金吉娅,(对拿心愿卡的学生说)看完小女孩的心愿卡,你的心里想些什么?

生:我一定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老师接连问几个学生:那你呢?你呢?你呢? 众口一声:我要帮助她。

师:可是,金吉娅,这是妈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是让你帮哥哥姐姐实现愿望的。你确定要给素不相识的小女孩吗?你想清楚了吗?

学生纷纷坚定地说:确定!想清楚了!我要帮她买到洋娃娃。(学生此时好像把自己真的当成了金吉娅。)

师:再带着理解读这句话。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一个洋娃娃吗?她还送给小女孩什么?你说,你说,你说„„

生1:仁爱

生2:关爱

生3:温暖、同情

生4:关怀、体贴

生5:真诚的心

师:是的,送给她真诚的心,送给她希望,生活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她的,也感受到你们的善良、仁爱、同情、体贴。

徐老师讲得非常投入,此时,不仅听课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全场听课教师也被这真挚的情谊深深打动。徐老师抓住重点句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引起学生与金吉娅的共鸣,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以净化。

(五)拓展延伸文本,在积累内化中生成

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十分可观。我们可以在适度延伸的领域中寻找生成点。

教学《风姑娘送信》时,学生不光对课文内容感兴趣,还迫不及待地设想其他动物收到风姑娘的信时会有什么表现,还得意洋洋地进行表演,乃至说到自己也收到了风姑娘的信的心情。尽管学生的欲罢不能使课文不能在一教时中完成,但我们相信学生的收获肯定不会少。

学习了《长城》一文,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教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的介绍交流会。学生搜集的资料从国内到国外: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必定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并产生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不仅拓展了课程资源,还为学生把握文本、学习语文、认识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大语文背景,学生在搜集、积累中不断内化、生成。

浅谈“动态生成”教学 篇5

一、做一个积极的预设者

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个小女孩在放风筝。广告词是“控制是为了飞得更高”。这则广告形象很有意蕴。如果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比喻成线,而把生成理解为风筝的话,可以这样说: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教师该怎样“预设”才能使“生成”这只风筝飞得更高呢?

(一)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生成性教学的前提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树立观念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而新课程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生成性教学的前提必须在思想上彻底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观念,才能在课堂上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促成课堂生成。

(二)整合教学资源——生成性教学的基础

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状态”,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中凸显知识的活性。

首先要吃透教材。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人文素养。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作为教师,应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整合、迁移、深化。

二、做一个机智的调控者

不管老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

(一)错误可以非常美丽。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

(二)“杂音”是课程的生长点。“杂音”是很多教师以前最讨厌出现的情况,也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意外出现时,若装聋作哑,则将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严词斥责,将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若敷衍搪塞,将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不如了解“杂音”背后的真相,继而因势利导,把学生的"脱轨"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三、做一个勤奋的反思者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它伴随着决裂与继承、摈弃与发展。而作为一名教师,"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教师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历程。同样,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智慧、完善知识体系、提高感悟能力,丰富人文底蕴,也是更好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对于语文课堂,笔者觉得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方式的反思:

(一)记载成功之笔。每堂课都可能有精彩之处,

(二)捕捉瞬间灵感。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情感交流不断融洽,师生往往会产生瞬间灵感。捕捉住这些智慧和思维火花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突然而至,转瞬即逝。

(三)进行再教设计。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生成贵在反思,反思贵在坚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篇6

关键词:预设;生成;教学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融为一体,这要求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那么怎样才能让预设与生成实现零距离而融为一体呢?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奠定基础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主动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教学目标

不同的目标预设决定了课堂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如果把知识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在知识提炼、技巧形成上;如果把过程目标作为重点,那么这堂课的侧重点就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与思维习惯养成上。因此,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与上课进程推进上指明了方向。在进行目标预设时,我们要注意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展开,同时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备课时首先明确本节课学生要学习什么,学会后将知道什么,能做些什么,能力及情感因素能得到怎样的进步和发展。

2.學习材料

新教材从总体上讲,非常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呈现方式也非常新颖、活泼,适用性强。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或重新创设情境、或调整呈现顺序、或增减学习内容,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背景,对知识进行重组,使学习材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

生成。

3.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应该有弹性,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4.练习准备

针对各知识点及能力训练要求和学生的不同学情,应准备形式多样、内容精炼,并在难度上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也有利于实施分层教学。

二、动态生成,让预设美丽升华

学生的差异和教学的开放,使课堂呈现出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亮点和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让预设来一次美丽的升华。

1.创设情境,在引导中生成

大家都知道,要促使课堂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的情境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的方式方法是很多的,可以通过展示媒体、抛出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想象探究等方式来创设情境。

例如,在讲密度的概念之前,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今年暑假我回老家去探亲,一天,隔壁一位大娘急匆匆地拿着一枚戒指走了过来,她说这是一位做生意的人来推销的,价钱比较便宜,但不知真假,怕上当受骗,希望我能帮忙鉴别一下。

亲爱的同学,你能否帮这位大娘鉴别一下这枚戒指的真假?

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有人提出用牙齿咬,也有的说用火烧,但很快就被一些人否定了,因为这样要损坏戒指;接着有人提出测质量,质量大的话就是黄金,我及时地提醒大家任何物质的质量都有大有小。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家终于得出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来比较质量的大小。此时引进密度的概念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经过这样的情境讨论,生成的效果要比直接讲密度的概念好得多,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这一物质的特性。

2.适时思辨,在错误中生成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确实如此,学生由于在知识、经验、思维等方面都不是很完善,学习中会产生一些认知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不轻易打断或否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把纠错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生成正确的认识;或引发学生对问题的重新审视,激发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体现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有一次我在上液体的蒸发公开课时,当讲到蒸发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时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课堂实验,要求学生拿一支温度计在酒精中蘸一下后拿出来,观察示数的变化,我问道:“温度计从酒精中拿出来后它的示数怎么变化?”“下降。”“那么蒸发的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放热。”学生的这一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在预设之外,对于我们来说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在学生那里却产生了认知偏差。但我知道我不能简单地说学生回答错了,因为那样根本没有说服力。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资源,不能让它轻易流失。于是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问道:“为什么是放热呢?”“因为温度降低呀!”听学生这样回答,我的心里有底了,于是继续问道:“谁的温度降低?”“温度计。”“那么是谁在放热?”“温度计。”“好的,既然是温度计在放热,那么蒸发的过程应该怎样?”学生齐声回答:“吸热。”“对,你们真行。”我由衷地赞叹道。接着我进一步解释:“蒸发过程吸收的热量不仅来自于温度计,也来自于空气和它自身。”经过这样的思辨,学生对蒸发过程要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环境温度降低有了深刻的理解。课后听课老师对于我的这一教学机智和临场发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捕捉“意外”,在偶发中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在学生脑袋中,总有着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令教师措手不及。如何处理一些偶发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智慧,有效起到“导航”引领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敏锐判断这些事件是否有利于教学,然后再即时转移、顺学而导,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犹如天马行空,不期而至。为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把课堂上的一切都算计在内,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异端而加以排除,生成自然也就无立足之地。教师要确立生成的意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按照探究的过程,在提出问題后我让学生猜测导体的电阻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事实上除非学生预习过,否则他们根本不会猜到导体电阻的大小和长度、横截面积有关,因为在他们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中,根本没有这样来思考和探究过问题,学生都猜测可能和密度有关、和体积(质量)有关。对于这样的猜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不能那样猜,或者说他们猜错了。因为猜测本来就是任意的,只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都是可以的。这样的“意外”完全是在情理之中。我稍作停顿,整理思绪后,指着拿来的铜线和锰铜合金线(两根线的粗细、长短均相同)说:“这两根线的其他条件均相同,但一根是纯铜的,一根是在铜中加了少量的金属锰,他们的密度基本相等,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也相等呢?”我这样一问,学生对自己的猜测发生了动摇,然后我现场测试了两者的电阻,发现它们的差别很大,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材料有关。

接着我又问道:“两个相同材料的导体体积相同,但它们的横截面积和长度有可能不一样,那么它们的电阻是否一样呢?”这时有的学生说一样有的说不一样,看到学生争论不休,我说:“那就让事实说话吧。”于是我随手拿起了一根导线,说道:“这根导线我把它展开和对折,它的体积是一样的,我们来测试一下它的电阻是否一样。”测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就又引导学生猜测到电阻的大小可能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和横截面积有关。接下去的内容就变得非常容易了,控制变量法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的事情。

4.联系生活,在应用中生成

科学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信息、材料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而且这样的资源比那些枯燥呆板的理论要生动得多。

有一次我讲完了发电机,正要接着讲下面的内容。走进教室,却发现没有电,教室里的光线很昏暗,这完全打乱了我课前的预设,因为我的预设是这节课要用多媒体的,没有电可怎么行。于是我便问道:怎么会没有电?学生说可能是电风扇的原因,昨天墙上的壁扇坏了,叫电工师傅来修,但他没有修好,说今天还要来修,刚才有人把开关一揿,结果整个楼层就都停电了。听学生这样说,我便看了看墙上的壁扇,又看了看开关,心里明白了。原来电工师傅为了安全起见将电线裸露部分用胶布包了起来,但他可能是疏忽了,竟然将火线和零线包在了一起,当学生将开关一揿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空气开关跳闸,所以整个楼层就停电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生成资源,绝对不能轻易放过,于是我决定临时调整我的教学预设,简单介绍一下家庭电路的组成。我微笑着对学生说:停电的原因我知道了,你们看,昨天电工师傅没有修好电扇,临走时可能是心急疏忽了,竟然将两根电源线包在了一起,当控制电扇的开关一闭合后,电路发生了短路,导致总开关跳闸了,所以就停电了。现在我只需要把控制电扇的开关断开,然后再去把总开关合上,就会有电了。听我这样说,学生将信将疑。于是我果断地断开电风扇开关,然后迅速跑到配电箱旁合上总开关,当我走到灯光明亮的教室时,学生发出了一阵欢呼声,有同学说:“老师,我可真服了您了,这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我利用了生活中的一个小事故而做的临场处置,不仅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短路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而且也使自己原来的教学预设能够按计划进行,可以说是演绎了生成的“精彩”。

三、不断反思,让生成更广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学资源观:教学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学资源尤其宝贵。教学中不是缺乏有价值的动态生成性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捕捉和运用教学资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练就一双慧眼?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如果我们做到这些,无疑会增强教师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课堂中即时准确捕捉、果断整合信息,巧妙运用信息,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做到“变”中有“变”,达到预设与生成的零距离、全融合,让动态生成更广泛。

参考文献:

[1]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周一贯.让“预设”和“生成”激情共舞[J].福建教育,2005(05).

[3]廖伯琴.走进课堂:初中物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平杰.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7(09).

[5][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人际交往下一篇:符号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