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2024-05-15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精选三篇)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篇1

关键词:《离骚》,艺术特色,五美,鉴赏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是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勇于牺牲的千古绝唱,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无穷的魅力值得鉴赏, 至今并将永远具有崇高的精神值得弘扬。吟诵华美的诗句篇章, 体味光辉的情操思想, 领略高超的艺术风格, 不禁令人拍案叫绝高度赞扬。学习这篇不朽杰作, 我们认为有五个方面的“艺术特色美”应该鉴赏。这“五美”是:波澜壮阔美, 故事情节美, 线索曲折美, 现实浪漫美, 赋比兴运用美。

一、波澜壮阔美

鸿篇巨制, 倾诉衷肠, 把个人生死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 气贯长虹如岩浆迸发喷涌热血, 满怀壮志似江河浩荡抒发豪情, 波澜壮阔一泻千里。全诗373句, 2490字, 是我国几千年古代文学史上仅有的最长抒情诗, 也是世界诗歌史上罕见的瑰宝。不仅篇幅漫长, 而且内容丰富, 思想崇高, 浪漫神奇, 艺术绝妙。辞句的秀丽, 满目琳琅;音韵的铿锵, 优美乐章;想象的神奇, 地下天上;诗境的浩渺, 艺术长廊;思想的周密, 透彻深刻;联想的广远, 古今八方;爱国的忠诚, 始终如一;求真的品格, 规矩绳墨;进取的精神, 百折不挠;斗争的坚定, 毫不退让;热爱祖国, 决不离楚;追求真理, 决不含糊、殉国殉真, 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自白, 风流潇洒的抒发, 展示了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满腹经纶, 绝代才华。

波澜壮阔的长诗《离骚》, 紧紧围绕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铺展开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可分四大段十二层次1。这四大段是先写“现实”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开篇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次写“理想”寻找明君, 继续革新 (自“女嬃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三写“爱国”再寻明君不肯离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四写“殉国”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结尾一段) 。

十二层次:写“现实”一段为第1-5层, 写“理想”一段为第6-8层, 写“爱国”一段为第9-11层, 写“殉国”一段为第12层。分别是第一层写高贵出身, 报国志向 (开篇至“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第二层写遭谗被疏, 革新失败 (自“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 ;第三层写群芳变质, 追逐名利 (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 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 愿依彭成之遗则”) ;第四层写忧患民生, 抨击堕落 (自“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 ;第五层写再修高洁, 决不腐败 (自“悔相道之不察兮, 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第六层写不求明哲保身, 但求规矩绳墨 (自“女媭之婵媛兮, 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 沾余襟之浪浪”) ;第七层写上天求哲王而不得, 天上也昏暗 (自“跪敷衽以陈辞兮, 耿吾既得此中正”至“世溷浊而不分兮, 好蔽美而嫉妒”) ;第八层写下界三寻美女而不得, 难求理想伴侣 (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 登阆风而緤马”至“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第九层写灵氛劝离楚, 再求明君建功立业 (自“索琼茅以筳篿兮, 命灵氛为余占之”至“苏粪壤以充帏兮, 请申椒其不芳”) ;第十层写巫咸劝上下, 再寻明君志同道合者 (自“欲从灵氛之吉占兮, 心犹豫而狐疑”至“及余饰之方壮兮, 周流观乎上下”) ;第十一层再升高空又眷恋故国 (自“灵氛既告余以吉点兮, 历吉日乎吾将行”至“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第十二层写爱国求真, 宁死不屈 (“乱曰”最末一段) 。

二、故事情节美

《离骚》本是被迫离别君王的牢骚, 遭谗被疏后倾吐委屈的诉讼, 诗人却写成了波澜壮阔的长诗, 娓娓动听魅力无穷的故事。这故事现实又浪漫, 逼真又离奇, 生动又形象, 曲折又完整。这故事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 与主人公息息相关, 关乎主人公与他整个国家兴衰的命运, 是国强民富还是国破家亡, 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富民强国光宗耀祖还是消极腐败苟且偷生积弱积贫愧对子孙, 这可是个大是大非的故事。诗人这个人生家国的故事讲得非常完美, 从个人到国家, 从现实到未来, 从人间到天上, 从自然到社会, 从古圣到今贤, 从眼前到神话, 从香花香草到恶禽恶兽, 从风云雷电到龙飞风舞, 一桩桩事件, 一道道场景, 一串串意境, 一个个人物, 一句句话语, 一层层道理, 都生龙活虎展现在面前, 栩栩如生, 而且意味深长。听了这个故事, 能使你感动, 激发你爱憎, 美化你品格, 升华你灵魂, 能鼓舞你像诗人一样生活战斗, 热爱祖国, 追求真理, 坚持高洁, 英勇斗争, 甚至无私献身。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精神的力量。

《离骚》人物形象鲜明, 环境描写细致, 思想博大精深, 故事情节完整, 是诗化的小说。第一、二层 (从开篇至“伤灵修之数化”) 为“开端”:揭示了矛盾斗争的开始。这个矛盾就是“我” (主人公) 与昏君奸臣的矛盾。“我”积极进取, 大胆革新, 却遭奸臣谗言陷害, 昏君偏听疏远, 使革新遭遇挫折, 美政无法施行。这个矛盾就是主观的志向远大, 与客观的无情打击的矛盾, 就是为公革新利国利民, 与追逐名利祸国殃民的矛盾。第三、四、五层 (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至“岂余心之可惩”) 为“发展”:矛盾斗争的两方面都在发展。黑暗势力在发展, 众多人才变质了, 众皆竞进追逐名利了, 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了。“我”却决不贪图私利, 决不随波逐流, 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而是依旧忧国忧民, 清白正直, 也战胜了个人一时的犹豫彷徨, 准备迎接更严酷的斗争。第六至十一层 (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 为“高潮”:这是矛盾斗争最激烈的阶段, 虽然我在“现实”中遭谗被疏革新半途而废了, 但“我”并未屈服, 正百折不挠寻找明君贤臣推行“美政”, 正准备顽强的斗争。“我”决不明哲保身随波逐流堕落下去, 而是向重华请教举贤授能规矩绳墨“美政”良策, 决不会向恶势力屈服, 人间昏暗就到天上找哲王明君。天门不开, 天上昏暗就再下界三寻美女 (也象征明君) 。三寻美女 (明君) 不得, 又到灵氛巫咸处占卜去留。为了追求明君报效祖国, 为了追求真理推行“美政”, 再准备周流观乎上下, 四面八方去探索, 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最终是欲升天西游时, 却又不忍离开楚国。此段“高潮”突出体现了矛盾斗争的激烈复杂持久艰难, 突出体现了主人公“我”爱国求真奋发进取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也突出体现了诗人想象幻想浪漫潇洒风流的气质豪情, 开拓出了辽远广阔浩渺的诗境和丰富多彩的意象。第十二层结尾“乱曰”一段为“结局”:“我”坚定地热爱祖国而决不离开楚国到他国去“建功立业”, “我”坚定地追求真理而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去“贪赃枉法”, 所以结局是准备殉国殉真理。

三、线索曲折美

常言道“文似观山不喜平”。离骚不是平铺直叙的, 而是曲折离奇的。围绕着“现实”中革新还是倒退, “理想”中明君能否找到, “爱国”中离不离开楚国, “殉国”前是他国求功名楚国贪赃枉法还是爱国求真殉国殉真理这条“我”与昏君奸臣激烈矛盾斗争的线索, 展开了反复曲折的斗争, 全诗有十大转折显示了线索曲折美。转折一是正奋发进取做革新先锋时遭谗被疏群芳变质世风日下;转折二是面对困境愿学彭咸九死未悔;转折三是偶有不幸挫折犹豫彷徨后又体解未悔;转折四是不求女媭劝说的明哲保身, 只求重华指教的探索真理;转折五是人间昏暗就上天找哲王 (明君) ;转折六是天上也昏暗就再到下界三寻美女 (革新伴侣) ;转折七是寻不到哲王美女 (明君贤臣) 就又找灵氛、巫咸占卜;转折八是决定听从灵氛、巫咸劝告再周流四方寻明君;转折九是西游升空时又眷恋故国不忍离去;转折十是结局:决定不离楚不妥协, 既热爱祖国又追求真理, 不能推行“美政”振兴祖国那就只好准备殉国殉真理, 宁肯死也不能背叛祖国, 也不能与恶势力同流合污。

形成十大转折线索曲折美的因素, 主要是现实幻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积极因素是人生的帮助, 有八项:一是出身王族, 积极进取;二是君王重用为革新先锋;三是遭谗被疏后女媭深情劝告明哲保身;四是重华鼓励上天寻明君;五是灵氛劝离故国求明君;六是巫咸劝趁年轻四处寻明君;七是龙飞凤舞助升空西游;八是西游升空时“仆夫悲余马怀”不肯离楚。这八项人生帮助开阔了诗人的思想情怀, 也开拓了诗人的浩渺意境。

消极因素是人生的不幸和打击, 有六项:一是遇小人谗言昏君疏远;二是遇群芳变质, 众皆贪婪, “现实”中求真天门, 报国无路, 使其无法推行“美政”拯救楚国;三是天门不开, 天上也昏暗无明君;四是高丘无美女, 密妃信美而无礼;五是高辛氏先我于有娀氏之佚女下聘礼;六是理弱媒拙难求有虞之二姚。这六项人生不幸磨砺了“我”的意志, 也升华了“我”的品格, 使诗的行文线索更曲折美妙。

四、现实浪漫美

离骚的创作方法,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统一。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的意境烘托, 后半部分是浪漫主义为主兼有现实主义的反映。前半部分追忆改革遭遇的挫折迫害, 揭露小人当道谗言陷害, 揭露人才变质追逐名利, 揭露社会风气黑暗腐败, 怪罪国君听信谗言不辨是非, 疏远流放忠臣, 使革新半途而废是现实主义的, 但也有香花香草浪漫主义的夸张描写。后半部分天上地下求索的虚构, 大量人物故事人神结合故事场景意境的想象虚构, 是浪漫主义的杰作。女媭明哲保身的劝告, 向重华陈辞, 上天求明君, 下界三求美女, 就灵氛巫咸占卜, 上天入地的场景意境, 都是浪漫主义的幻觉;尤其是大量神话传说中的人神结合的形象, 听从诗人调遣, 构成了神游天国的美妙境界, 是浪漫主义的神奇;而香花香草, 风云雷电的现实景物也作为“我”活动的场景意境神奇的变成了美好的虚构意境, 是现实浪漫的完美的融合。幻觉想象夸张意境的美妙神化的组合, 表现了“我”爱国求真百折不挠的精神境界, 也是对现实黑暗昏君奸臣的艺术嘲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 以浪漫主义为升华, 在现实基础上的浪漫升华, 《离骚》长诗更真实更艺术地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 更真实更艺术地表达了诗人的丰富深刻的思想, 更形象更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精神情怀。现实浪漫的完美融合, 更典型更形象反映了黑暗现实, 更精辟更深透指明了暗淡的国运, 更明朗更真切展现了诗人爱国求真的高尚人格。

五、赋比兴运用美

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写作手法, 而《离骚》中却是大大发扬光大了这些手法, 并取得了绝妙的艺术成果。一是通篇赋的写法, 铺展开细致地叙述描写议论抒情, 尤其是细腻地描写创造意境塑造形象抒发情感表达思想。有题称《离骚赋》的就是高度赞扬《离骚》“赋”的手法的运用极为突出。二是大量比喻比拟象征结合运用, 有时是一连串比喻, 有时托物讽喻, 有时还和丰富的想象, 大胆的幻想, 艺术的夸张结合起来, 使草木鸟兽、风云雷电、龙飞凤舞等等意象具有了人和神的生命和意志, 用以创造意境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三是善于起兴创造美妙意境, 塑造崇高形象。香花香草、风云雷电、龙飞凤舞, 连篇神话, 人神结合, 诗人驱使众神众物升天下界浩浩荡荡, 诗人跨越时空与前贤对话与巫神交谈, 均创造了美妙意境, 也塑造了主人公跨越古今人神境界的崇高形象, 表达了诗人丰富深刻的思想。赋比兴的大量运用生活形象表达了思想, 把读者也带入了具体典型丰富多彩的神奇美妙清新的环境意境, 使人们更具体直观地观察主人公的形象, 更深刻更透彻地理解诗人的思想。

注释

离骚的艺术特色分析 篇2

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我们知道《诗经》绝大部分属于民歌作品,是无名氏作品,经过口耳相传,由集体创作出来的。一般说,最早的民歌,内容也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比较短。由于是集体创作,虽也有闪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正是这样,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成为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因而对后世发生无限的感召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屈原出现以前,中国的诗歌还基本上属于民歌的时代,只有当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特点不是按照事物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受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按照篇章结构,前半部分是着重对诗人自己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对立的形式。第一组,“内美”、“修能”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的光阴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热切的人生追求。第二组,三后、尧舜的“纯粹”、“耿介”,与桀、纣“猖披”美丑善恶的矛盾,表现出他的政治理想。而诗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愿望和“恐皇舆之败绩”、“及前王之踵武”的政治目的与“党人之偷乐”、“路幽昧以险隘”的宫廷政治环境,又形成深一层次的第三组矛盾。通过这个对立,烘托出诗人不顾自身,“忽奔走以先后”,为了国家命运汲汲奔碌的一片赤诚之心、热情之望,再和“荃不察”、“反信谗而齌怒”的遭际,构成更深一层的矛盾。在层层矛盾冲突结构的递进中,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尖锐、深刻。我们看,诗人把自己生活经历和感情升华为一种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的不可调和的斗争,并用了一些新奇的比喻,夸饰的描写,表现出善与美的崇高,恶与丑的卑鄙龌龊,表现了光明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从而把一个时代的面貌整个地呈现出来,启迪人们的认识,给人以正确的爱憎,激励人的向善向美心灵。

在《离骚》的后半部分,诗人更是完全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深刻的内心世界。诗中用上天下地的描写,希望和失望的回旋反复,尽情地吐露心中苦闷,表现诗人周围环境的黑暗和冰冷,表现诗人卓绝的苦斗精神。在这一部分,还特地从神话传说中吸取丰富形象,通过自己奔敖不羁的想象把这些组织在一起,构成了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即用神话性的想象,来表现一个苦闷人灵魂上天入地对真理的追求。当向重华陈词以后,由于他觉得得到了重华的肯定,便上下求索,到处遨游: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固,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风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我们看,在这里出现了许多神话的人和物。比如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及凤凰、飞龙等,这神话里的人和物都是供诗人自由驱使的。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神话中的地名,所谓县圃(古代神话中昆仑山有—个悬在空中的花园,叫“县圃”),崦嵫(崦嵫山),咸池,天津(指天河的渡口),不周(不周之山),这是他想象中所到过的地方。这想象之大胆、丰富,是古今少有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运用大量古代神话传说,但又不受原故事的拘束,不像后代一些作品引用神话,只当典故来用。他不仅把那些故事当作典故来用,而且把那些神说中的神和神物作为活生生的形象来参与诗人神游天国的活动。这说明诗人已经通过一番自由的想象加工,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情节,并且使这样一些神话传说服从于他所要表达的新的抒情主题,成为诗歌艺术构思的一部分。这种表现手法无疑使幻想更加自由了。如最后一段,写他驾着鸾皇、凤鸟飞向天空,可以说是一路车马喧闹,当转道昆仑,行经流沙,指向西海的时候,突然驻足在楚国的上空不忍离去,因此就把全诗推向一个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

遭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呜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旃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软而并驰,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兮,韶聊假日以她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晚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一段非常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信念。如果不是借助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重新改造、构思,那是很难达到的。

高尔基曾经指出过,所谓文学上的浪漫主义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消极浪漫主义,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特点是利用幻想、虚构以至于神秘主义来歪曲现实,粉饰现实,引导人们与现实中的不合理的事物相妥协,或引导人们逃避现实。积极浪漫主义虽然同样也带有幻想、夸大和奇特色彩,但在内容上仍然是真实地反映了现实,引导人正确地认识现实,特别是唤起人们对于现实中的不合理事物的反抗性。该詩正是这样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范例,是我国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远祖,这十分珍贵。

三、在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离骚》的形式是吸取和借鉴了南方楚地民歌而写成的,但它也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笔法。它打破了《诗经》四言的形式,把诗句加长,结构扩大,既增加了内容的容量,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把事实的叙述和幽独的抒怀,以至幻想的描写,这几方面交织在一起,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

另外,从诗的语言来看,采用大量方言和口语入诗,用得最多的是“兮”字。“兮”字古代的读音是“呵”,是一个感叹词。“兮”是当时民歌,特别是楚地民歌中经常出现的口语词汇。这既增强了诗中咏叹的抒情气氛,又极大地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整诗文采绚烂,比喻丰富,全诗每一部分都优美动人,而合起来又是一个结构宏丽、和谐完美的艺术殿堂,给人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评论屈原《离骚》,说《离骚》是“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另外:“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意思是说,《离骚》的影响比《诗经》在历史上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可见,鲁迅高度肯定了《离骚》思想、艺术的卓越成就,和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拓展阅读:离骚名句及简介

《离骚》的名句: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2、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备之不立。

3、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4、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9、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屈原列传》说屈原名平,字原。而《离骚》中则自称名正则,字灵均,这是前者的转写化名。“正则”与“灵均”是平和原二字的引申义。屈原与怀王同祖,他当左徒,是以宗亲而任重臣。

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动,据《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主要有:内政方面赞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

屈原学识渊博。他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传说,都很熟悉;对于春秋以来各大国的历史和一些重要人物,也很了解;而对楚国先王的创业史,尤为精熟。在这广阔的领域里,他总结了许多经世治平之理,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随处都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感情。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热烈颂扬古代的圣君如尧、舜、禹、汤、后稷、文王以及齐桓、晋文和楚之三后等,热烈颂扬古代的贤臣如伊尹、傅说、吕望、周公、宁戚、箕子、介子、比干、伯夷、叔齐、伍胥及楚之子文等。他还用对比的方法讲一些非圣之君如桀、纣、羿、寒浞、浇等。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这些都是针对现实而发的。“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离骚》),耿介,意即光明正大,是屈原对国君的最高要求。所谓贤臣,则以伊、傅、吕、宁为楷模,而不以贵胄为对象。这就是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的意思,屈原在讲到贤臣时,往往用忠贞、忠诚、忠信这些辞语。屈原本人就是在忠君爱国的思想支配下,敢于坚持真理,不向邪恶势力低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古代贤臣“忠”的美德在他身上有充分的表现。

屈原“美政”的另一基本内容就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中有很清晰的表述。他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反复谈到“民”的问题,“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惟圣哲之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离骚》);“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九章·抽思》)。这实际上是古代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思想的发展。所谓圣君贤相,所谓美政,就是要看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 篇3

文/李 靖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而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却巧借“距离”表现出来。

-ノ颐窍壤椿毓艘幌率中这样的句子:“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此可见,诗人在每个诗节中抒情时都给读者设置了一个“距离”情境。从字面上看,似乎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细细地品味,却觉得妙意无穷。

-ハ却邮奔渖纤担年少时,因为求学与母亲产生“距离”,从而“乡愁”产生;成年时,因为谋生,与新娘产生“距离”,“乡愁”产生;人到中年,因为岁月无情,与母亲阴阳相隔,“乡愁”油然而生;而如今,政治的原因,使得故土可望而不可及,“乡愁”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诗人。你看,诗人用“距离”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乡愁”的存在。

-ピ俅泳嗬氲氖抵市岳纯础熬嗬搿钡拿钣谩N颐嵌贾道,距离产生美是靠距离的远近来完成的。这还得从四个抒情物象说起。作者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段用了四个不同的物象来传送着“乡愁”。分别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从表面上来看,我们会发现,“邮票”“船票”连接的两头,距离较远;而“坟墓”“海峡”连接的双方似乎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我们再品味一下,你会发现诗中所传送的乡愁,距离较远的,可以通过“邮票”“船票”来传送,来倾诉,来实现;而看起来距离较近的,尽管距离是近了,似乎也可以传送、可以倾诉,却难以实现。真可谓“实远而近,实近而远也”。而真正困扰作者、使得作者憔悴的,恰是那虽近犹远的乡愁。作者便是借着这微妙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乡愁的存在、乡愁的微妙与无奈。

-ァ坝心巍笔浅H怂共有的,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无奈”才是本诗所要表现的主题。作者巧妙地借用“距离”让读者由远而近,再由近及远。远近间乡愁毕现,远近间体味出乡愁的无奈,远近间主题实现,远近间才真正品味出乡愁的内在。因为本诗真正要表现的不是缠绵悱恻,也不是儿女情长,而是作者一腔的悲壮爱国情怀。

-ト绻没有四个精练的物象,我们难以感受到乡愁的存在;如果没有“距离”我们便无法体味到“乡愁”的真谛。

-ァ断绯睢肥美,《乡愁》中的“距离”使得“乡愁”更美。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离骚》的艺术特色美】相关文章:

《离骚》的艺术特色06-08

离骚的语言特色05-04

屈原离骚的论文题目05-03

离骚的教学设计06-04

读离骚后的感悟04-19

课文离骚的教学设计06-08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04-28

离骚朗读04-14

离骚05-03

《离骚》论文题目05-03

上一篇:文件检验程序下一篇:覆膜花生高产栽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