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2024-05-06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精选十篇)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1

关键词:新媒体,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提升

新媒体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接纳程度超乎想象,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信息基地和数字资源提供者,服务对象以高知群体为主,也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多元化信息服务。面对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数字化的新媒体环境,高校图书馆员需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以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各种专业技能,成为具有数据素养和专业素养的信息提供者和宣传者,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需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 次调查报告指出,到2014 年12 月止,中国网民规模达6.49 亿,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88 亿,而手机通信网民数为5.08 亿,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首超PC端,腾讯发布2015 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 年3月底,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 亿,而微信用户平均年龄只有26 岁,加上高校图书馆近年来新媒体技术服务的宣传推广,在大学生中的用户比例更是远远高于这一数字,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新媒体技术服务推广比较全面,有网页、人人网、新浪微博、RSS、微信、移动图书馆等,RSS还可以推送SCI、SSCI、AHCI收录文章,浙江大学图书馆有网页、新浪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网页设置“新青年在线———悦读”连接,可推送浙江大学团委推荐的书目导读,这些新媒体服务的推广应用无疑使手机、微信、移动通信设备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馆藏图书、数字资源及信息的重要渠道。

一、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1.信息资源的导航者。图书馆员要帮助和指导读者做好信息数据的筛选和过滤,引导读者找到有价值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在进行信息采集和咨询服务时,注意依读者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行引导,指导读者正确使用各类数字资源及检索语言,提高读者对数字资源使用率和检索技能,培养读者检索文献的兴趣及能力。

2.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终端先进技术逐步应用于图书馆,拓展了图书馆的馆藏范围与数据整合模式。但面对庞杂分散、多变无序的数字资源,图书馆员有责任进行深度地整理和加工,从而建立本馆特色的虚拟馆藏数据库,实现对数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如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就将“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方面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被国家确定为“西南地区有色金属专业文献信息中心”。有效的服务了教学与科研。

3.信息素养的教育者。新媒体技术的宣传和推广,为大学图书馆创造了不断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各种条件,高校图书馆员要勇于承担起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责,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所需求的专业知识。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利用微信、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等来开展教育,加强读者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及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如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就分专业、分层次调查分析读者的信息需求,然后开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数据库及文献检索培训专题。

4.数据资源的分析者。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图书馆数据的价值密度、可提取的价值数据、已提取价值数据的可用性,逐渐成为图书馆数据整合、分析、探索和挖掘的重要内容。馆员应掌握应用智能终端软件及数据服务更精确地捕捉用户行为和习惯,如PC或移动设备图书借阅及信息检索行为产生原始数据,是零散无序且没有关联的,它们将在大数据集群服务器被加工成人或者机器可以理解的形式数据,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挖掘和分析形成关联的有价值的数据以推送给读者,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价值的最大化。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要求

1.优秀的图书馆精神素养。图书馆精神是馆员成长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专业精神直接影响着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在《百年沧桑世纪华章》文章中,程焕文教授将图书馆精神阐释为:爱国精神、爱馆精神、爱人精神、爱书精神。具体到图书馆员的数字信息服务工作中就是要忠诚祖国、自强不息;忠诚图书馆事业,甘于奉献;热爱读者、善待读者;为书找人,为人找书。这种表述蕴含了图书馆员基本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高校图书馆员应该真正具备这样宝贵的职业道德精神,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事业才能持续繁荣兴盛。

2.广博的学科知识素养。大数据的到来,使图书馆数据信息量急剧增加。面对海量的数据资源信息,图书馆员不仅要有图书情报和文献知识,而且要懂数学、统计、经济、管理、法律和外语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在交叉专业学科不断发展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员只有具备广博的学科专业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才能成为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凭借这种优势来开展专题跟踪、定题分析、项目查新、媒体制作等活动,以新媒体视角来推动图书馆数字资源分析的横向和纵向深入发展。

3.专业的教育服务素养。随着新媒体技术下大量智能终端的普及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心,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了诸如数据库检索技术、程序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各种新技术,才能做好信息教育、技术开发、专业咨询等教育工作。比如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有效实现了数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联结分散于不同数据库的信息,整合后的数字资源知识关联性强、自动化程度高,图书馆员可对读者进行统一检索、电子邮件、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还可利用网络、QQ群、微信、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来开展公开课、在线学习、信息素养等教育服务。

4.数据挖掘与分析素养。近年来,数据挖掘和分析已逐步应用到高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如:厦门大学图书馆为读者在毕业季打造基于流通数据的毕业纪念册;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对读者借阅行为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读者借阅行为数据中隐藏的规律性知识,优化馆藏布局;昆明理工大学图书馆实时展示在馆人数、馆内自习座位及分布,指导用户使用等。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员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还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如尝试通过用户的流通数据为用户画像,通过数据分析读者的偏好实现资源推荐等。可见,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了数据挖掘分析这项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提供数据服务。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

1.更新知识结构,开展继续教育。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提高的标志。新媒体时代图书馆员的知识内容有以下知识单元: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外语和法律、相关背景学科知识。为更新和构建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图书馆员的岗位、职称、专业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比如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和参加研讨活动等,通过学习,把所汲取的知识应用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实际中去,提高图书馆的数据服务质量和能力。

2.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交流。短期来讲,高校图书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委派馆员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培训,组织各专业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如举办数据库使用、学科馆员服务、信息检索等与图书馆业务发展相关的讲座和知识培训,来加强馆员业务理论学习与研究;长期来讲,可有计划地组织或委派馆员外出访问和学习,根据需要到国内或国外知名图书馆访学和交流,借鉴其他图书馆的先进技术,学习和分享管理经验,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养。

3.健全考核机制,激励学术创新。形成一整套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绩效制度,不仅能够充分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主动性,而且可以逐步提升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及转换角色,具体的做法是实行任务量化考核,如以业务完成量、用户满意度及科研成果等指标对馆员进行考核奖惩;并以激励的形式鼓励图书馆员创新学术研究,如撰写高质量论文和承担科研课题等学术研究,提高业务理论知识,以适应新媒体视野下现代图书馆的标准与要求。

4.团结协作,加强职业认同感。在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里工作,就会心情愉快,干劲倍增。高校图书馆要构建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队氛围,形成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合作工作环境。此外职业认同是个人发展的内在激励因素,图书馆应多参加学校和行业组织的文体活动,增强图书馆员的职业认同感,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主动性,进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长远发展。

新媒体环境中,馆藏资源数字化、数字数据库建设与完善、微信、手机移动图书馆的建立及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等方面,均需要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技术人才。图书馆员要转变思维、定位角色,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勇于开拓进取,才能提高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高校教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数字资源和文献信息的深层次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玲.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宣传推广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5(1).

[2]程焕文.图书馆精神[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3]夏南强.基于数据挖掘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2006(1).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2

——亳州师专图书馆诚邀北京网络电子阅览安徽区部门总经理陈为现场做图书资源讲座会

5月22日下午,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提高读者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亳州师专校图书馆于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数字资源读者培训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陈为老师担任主讲。此外,图书馆馆长江毅、理化系葛永斌书记等老师参加了讲座。陈为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她重点介绍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获取方法,如读秀、超星学术视频等。读秀的目标是找到更多的资源,它的规模宏大;超星学术视频学术性强、内容丰富。最后,陈为老师强调希望广大读者可以从图书馆数字资源中获得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从而较充分地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5月22日下午,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提高读者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亳州师专校图书馆于多功能报告厅举办数字资源读者培训的专题讲座。讲座由陈为老师担任主讲。此外,图书馆馆长江毅、理化系葛永斌书记等老师参加了讲座。

陈为老师在讲座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她重点介绍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获取方法,如读秀、超星学术视频等。读秀的目标是找到更多的资源,它的规模宏大;超星学术视频学术性强、内容丰富。

最后,陈为老师强调希望广大读者可以从图书馆数字资源中获得更多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从而较充分地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提高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

鸽子文学社新闻部陈静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员 职称评审 论著条件 隐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2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253-01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了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审论著条件,规定为图书馆学的论文,我们小老百姓无力改变什么,只能改变自己,今天阅读了《图书馆建设》2012年第4期上的程光的文章:《从论著条件谈图书资料系列职称标准》,我非常支持她的观点。

我最初来图书馆工作时,还管理过期刊,在给现刊登到时,我喜欢浏览一下本期都有些什么内容,对感兴趣的文章会仔细阅读,有时还会抄写在本子上。15年前,一期《海洋科学》里的文章吸引了我,是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做的一个实验,得出实验结果的文章,是测量海带碘含量分布规律的实验。文章介绍取一根完整的海带,用毛巾吸干海带表面的水,然后上仪器测定,得出了数据。至今我还记得,海带的碘含量纵向分布是从根部到尖部逐渐增高,横向分布是从中间向两侧边缘逐渐增高。对于这个知识点,我还写了一篇论文,(介绍是青岛海洋所的科学家研究出的成果,海带的含碘分布情况,告诉市民不要丢弃尖部,因为这个部位碘最多,一般老百姓都不吃这块,因为这块薄而且还有虫眼,一次我在市场上看到卖海带的人,用剪刀在剪海带边上的一条酱红色、不到5毫米宽的彩色带,我赶紧问为什么要剪掉?卖海带的人说给它美容,原来是有条色带怕影响卖相,我告诉她不要剪,海带的碘含量如何分布,他们都听到了,说我们不知道)。邮寄到青岛日报社了,给我发表在青岛早报(晚報)上。因为当时只给我寄了10元钱的稿费,没有寄报纸给我,我记不清是哪份报纸,登报后青岛海洋所的人还询问曲美艳是个什么人,做什么的,在什么单位,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有人反馈给了我。

当时我还和我单位的研究人员说,你看你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写文章多容易:用什么材料,用什么仪器,得出结果写出来就是篇好文章。我同事说就是不知道该作什么。

另一件事,我发现现在有个怪现象(很多人也发现了),现在好的中学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好学生都是女生,班里学习好的男生都在20名以后,而且在大学也是女生多,男生少(理工类大学除外),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高学历女性找不到对象,所以现在剩女多,因为没有与之相匹配学历的男生可以找,这个问题我很想写写我的观点,我养育的孩子自认为挺理想,很愿意拿出来推广。可因为工作忙,我是个基层图书馆员,很不容易,一人多岗,是全能型的人才,什么都要自己干还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肯定与支持,好像全社会对图书馆员都有偏见,说我们整天坐着,什么事也没有,我们地位低待遇低,岗位评定和科研人员一起评,没有我们的份,每年年底考核我们都是最差的,说我们的工作舒服,加之评职称的论文条件限制,打击了我的积极性。其实图书馆的工作是分两部分的,一部分是读者工作,另一部分是图书工作,外人只看到我们借书时那么点事,我们编目等后台工作没有看到,所以对图书馆员有偏见。

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养育好下一代是千秋万代永恒的主题。男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我觉得是不能入静,男孩子好动,这要在婴儿期训练。我准备要孩子的时候看了不少育儿知识,有人说要在孩子生下来第15天开始教育,我记住了并照作了。在出生几个月后开始训练听力,会听就能入静。婴幼儿什么时期作什么方面的训练是不可逆反应,是伴随婴儿身体发育同步进行的,错过了时间是没有机会纠正的,什么时期训练什么是有说法的,是有规律的,不能乱训练,更不能拔苗助长。

过去我们馆订的《文摘报》和《科技文摘报》,我记不清是哪份报了,只记得是美国的教育家追踪研究20年取得的成果。说是8、9岁前是孩子管运动的小脑的发育期,应该让孩子多动手,有利于孩子的管运动的小脑发育,9~13岁是管记忆的小脑的发育期,这时期应该让孩子多背东西,有利于记忆的小脑发育,这样左右小脑发育平衡了,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就好。

我身边有个博士家长,自认为会教育孩子,要早开发她孩子的智力,在她的孩子上幼儿园期间,就将孩子每天楼在怀里,教孩子背新概念英语,结果孩子在上小学前就背过了几册新概念英语,结果这孩子的数学一直不及格,考大学时还不及格。这就是因为提前教育了,这不叫早开发智力,这是在破坏,破坏孩子的发育成长。早让孩子记忆东西了,两个小脑发育就不平衡,使得孩子的空间想象力差,数学物理学不好,不能全面发展。孩子小时候的状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小时候的养育非常重要。这时我的隐性知识是非常宝贵的。我们图书馆员也有隐性知识,把我们的隐性知识挖掘出来,推广到社会上,同样为社会可以做贡献。何况图书馆是储藏知识的地方,我们整天置身在知识的海洋里。受知识的熏陶,把知识整理、总结、传播出去,应得到支持与尊重和认可,图书、资料系列职称评定的条件真应该修改一下了。

知识服务不能仅限于本单位里开展,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也是应该做的,只要对社会、对国家有益就该做、多做,就应该提倡、支持和保护。

对于专著的要求,要求我们基层图书馆员有专著,这简直是不切实际,强人所难,我们单位科研人员每人有3台电脑,我连一台都没有,实行计算机管理不给电脑怎么工作?老和领导吵架把领导气火了才给了我一台电脑。出专著要是领导才行,再说了出专著是需要钱的呀,这样的规定给有些部门提供了大敛钱财的机会,我就经历过,我投稿编辑部给我回信,说他们要出一套系列专集,出xx钱可当主编,出xx钱可当第几副主编,且可以免费发表xx千字的论文一篇,还有拉关系挂名等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比比皆是,方兴未艾。

对于要求编写工作条例,我认为可行,作为基层图书馆员就是一个实干家,图书馆每开展一项新工作都应该有人制定工作细则,规范我们的工作,统一标准,也给后人留下依据好贯彻始终,制定工作条例本身是图书馆员的工作经验总结,是我们的工作范围,也能体现我们工作水平的一个方面。

很多同行因为这个职称评审标准而望而却步,失去了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希望能量身定制一个符合实际的,不同岗位不同要求的标准来。

参考文献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4

一、科普剧的内涵与特征

科普剧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ama) 即科学互动表演剧, 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颖独特的科普教育形式。科普剧将生动有趣的科学知识和简单明了的科学实验以舞台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配以相应的剧情, 让学生跟着剧情表演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参与科学实验互动, 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科学知识, 在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3]不同于一般的歌舞类节目表演和科学教育方式, 科普剧以科普知识传授为基础, 在参与者之间建立互动关系, 丰富科学课程内容以促进学习的能动性, 达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培养目标, 是具有教育功能的戏剧活动。

1. 参与互动的教学方式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儿童的学习始于自身的经验, 学生是在真实或者虚拟的情境中“做中学”, 教学是通过活动课程改造学生的经验, 知识的获得、发现与儿童的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而提出问题情境教学法。科普剧的表演形式是基于问题情境的行动, 科普人员巧设互动情节, 诱导学习主体参与剧情表演过程, 在亲历科学实验中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和认知经验;而以学生为情景角色的科普剧, 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科学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科学剧情编排、合作排练、参与演出, 学生从行为上和情感上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以实际行动亲历感知过程, 并在实践中得到科学验证, 将认知过程、实践创新和情感意志发展融合为一。科普剧的情景教学方式具有参与互动的可能性, 以真实性或准真实性的科学情景, 为学习者提供具体的活动情景和学习资源, 协调科学教学的理论与操作、思考与实践、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诸因素, 为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机会和平台。

2. 剧情内容贴近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加强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 改变教育过分重视权威知识概念传授的价值取向, 强调教育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科普剧作为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教育的形式之一, 剧作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发展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科学性与发展性要求科普剧科学原理传递的准确和选题的新颖, 实用则表明科普剧要密切联系观看者的生活实践, 赋予生活以科学的内涵。学校创作的科普剧有意识地将科学视野投向学生主体的生活认知经验, 基于小学阶段儿童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时期, 能根据具体的经验解决问题, 思维具有可逆性的特点, 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学内容, 探究生活科学问题, 科学教育是生活教育的延展, 逐步建构学生自我科学知识体系, 从而避免小学生科学教育停滞于感性经验理解的层次, 将科学教育引向生活世界, 即“与人的意义、理解、交互主体性相关联的世界”。[4]科普剧的教学内容破除了科学与学生的疏离, 遵循生活教育的理念, 引导学生从人为营造的生活情境汲取科学知识, 增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旨趣, 提高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动性。

3. 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巨大的作用, 科学教育易倾向于科学技术的重物轻人、重实用轻价值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忽视精神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发展, 必定会使物质文化失去规范和方向。[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普剧传播的不仅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 也能通过带有科幻特点的剧目和科学家故事的演绎, 弘扬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科普剧采用拟人化的人物塑造表达情感和思想, 学生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科普剧的编排演过程, 培养主体与环境、集体交际合作能力, 注重学生内在人格品质的修养, 从而丰富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方法与目标, 挖掘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实现对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科普剧体现的正是科技———人文教育的时代要求, 即“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 都有利于参与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培养坚持探索、勇于创新的独立人格;培养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的批判精神;培养富于灵感、敢于挑战权威的怀疑精神”。[6]科普剧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从而有效促进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科普剧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意义

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 是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 最早美国教育家赫德 (Hurd) 提出, 旨在为美国未来的科学教育建构一个概念性的框架, 理解科学与社会、人类福利的关系。[7]而克氏列述了科学素养的三个要素:理解科学的主要概念与原理;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与一般文化的相互作用, 则涵盖现代科学素养核心范畴。[8]科普剧的形式与特征契合了科学素养的主旨诉求, 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1. 科学概念与原理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学习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设计和技术四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概念, 尝试解释跟科学原理有关的现实情境为背景的问题及现象。[1]因此, 小学阶段科学知识概念与原理的理解性学习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基础。科普剧转化以教材为本的观念, 学生已有的具体认知经验亦是科普剧的意义之源。其内容的阐释可以是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科学概念, 科学原理的阐释围绕学生实际的科学困惑, 贴近学生科学生活趣事, 让学生能够利用科学原理解释科学现象, 将科学世界融入学生的生活, 营造潜移默化的生活科学教育。如科普剧《我们是水》采用抒情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水循环作用, 传递保护水资源的生活意识, 枯燥的水资源知识不再是记忆复述的过程, 满足小学生科学理解记忆的心理需求。科普剧将科学概念与原理生活化, 目的在于使学生科学概念与原理的习得过程是理解性, 遵循从“学生具体的经验”到“一般性科学概念”的获得直至“核心概念”的提取的过程, 这是一个从特殊的现象中推导出一般的、本质的、上位的知识的过程。[9]

2. 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自小学自然课程转变为科学课程伊始, 科学教育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科学探究能力被认为是科学素养的核心构成, 具有三层含义:“科学家的对自然的研究活动、教师的探究式教学以及学生用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如何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活动。”[10]科普剧内蕴了教师的科学探究教学以及学生主体课堂的探究活动, 通过简易的科学实验编排科普剧活动, 采用互动参与的形式获得科学知识, 为小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供了可能性。以2009年江苏科技馆在南京某小学演出的科普剧《神奇的魔法实验室》为例, 该剧巧妙地设置了科学人物故事, 通过小学生熟悉的角色细腻演出, 将物理和化学等基础的科学知识传输给学生。全场的孩子在实验室“校长”带领下, 直观地演示了水的变化并参与“洗”泡泡浴的过程, 细心严谨地探究事物变化过程, 引发小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强烈兴趣。科普剧作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方式的新视野, 充分提供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机会, 学生在科普剧教学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参与探究过程, 通过体验科学过程的曲折与乐趣, 在学习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中, 发展科学素养所需要的探究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思维的理解。

3. 科学与文化的和合

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 人是社会的一员、技术的生产者以及文化的传承者, 因而科学技术教育的本质需要受教育者理解科学与社会、技术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实施科技人文素质教育, 关心儿童的科学成长与精神建构, 发展学生人格修养, 是科学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普剧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全面发展。对小学生来说, 科普剧以其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及陶冶性情, 在戏剧情境中增强角色意识与自我表现力,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与想象创造力, 促进学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达到人与自然共存发展, 从而习得对待科学学习、技术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情感与价值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普剧以教育戏剧为科普的载体, 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的, 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人格教育而非才艺教育。自2008年首届全国科普剧比赛以来, 科普剧以多样的表演形式、丰富的剧目内容彰显科学进步的时代精神, 将前沿新科技成果的来源、发明过程以及科学家创新精神故事展演,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价值功能和自己的社会责任, 唤起学生的科学情感, 传达出处理人与自然体现的平等、宽容和合作的精神, 形成普遍意义上的科学意义、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 从外壳与内核两方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学科学教育中科普剧开发的路径

小学科学教育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任务, 为此必须在科学教育理念、制度与体制上作出相应的调整, 把科普剧视为学校科学教学的一种手段, 将其引入小学科学课程领域, 作为一种教学媒介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 并贯穿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观念和实践中, 是现代科学教育的需求, 也是科普剧教育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现实性问题。

1. 共建馆校互动机制

目前, 国内科普剧的主要来源还是各类科技馆, 科普剧与小学科学教育的结合主要通过科技馆搭建桥梁, 构建科技馆、科普剧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内在相互作用机制是科普剧入校的直接途径。首先, 科技馆具有公益性质的现代化科普教育基地, 与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相结合, 能更好地发挥科普剧的教育功能。科技馆拥有经验丰富的科普创作人员, 是开发优质科普剧的主体, 但其创作易与学校的教育目标产生脱节。依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要求, 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主要依托学校的基础科学教育, 作为正规教育的学校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小学生实施切合实际的科学教育。因此, 构建科技馆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是科普剧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必要选择。其次, 馆校互动机制已是我国科普剧发展的先行模式。2009~2010年间江苏科技馆先后开展科普剧进校园的活动, 在21所学校开展科普剧演出, 开创“体验科普剧、学演科普剧、学创科普剧”三个实施阶段:一是科技馆将优秀的科普剧带入学校, 并组织学生观摩与交流, 体验科普剧将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科普表现形式的乐趣;二是为把科普剧长期留驻校园, 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 科技馆给予众多孩子参与科普剧创作及表演的培训机会, 开展招募小志愿者参与巡演活动, 为打造学校自主科普剧奠定表演基础;三是将教师视为小学阶段科普剧的重要组织者, 科技馆为教师提供公益性创作培训的平台, 形成科技馆、学校、教师、学生四方为主的科普剧创作主体, 为科普剧走出科技馆创造有利的条件, 也为科技馆与学校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2. 共享馆校科普资源

科普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11]科普资源是科普教育事业发展所涉及的直接的或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普产品的要素集合;狭义上科普项目、科普活动的内容及其载体即是科普资源的构成元素。科普剧是科技馆的科普产品与活动, 其内容构成亦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课程资源。科普剧结合学校进行教育资源的二度开发, 实现科技馆与学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是科普剧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环节。从宏观层面来看, 在当前科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与学科建设的背景下, 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阶段的发展要求, 科技馆发挥自身优势与学校结合, 在国家及各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整合本地的教育资源, 将地方文化长廊、现代科技机构作为科普剧开发的课程资源, 实现科普剧以综合实践课程形态发展的融通性。从中观层面来看, 科技馆的科学资源虽然是非正规教育, 但其作为专业的科普基地, 拥有前沿的科技文字、图片、模型等科普剧创作素材, 能将传统与现代科技文明对比呈现出来, 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动态, 增强科普剧创作资源的时代性。从微观层面来看, 青少年是科普剧的主体受众, 内容以学生的家庭、学校、社会需求为主, 结合学校各学科的共性, 如语文课本剧、自然地理、艺术等, 促进科普剧创作的实践性与跨学科综合性。

3. 共融科普剧实施形态

科普剧的发展具备优秀的创作团队与优质的资源开发体系, 如何将其充分地融合形成科普剧实施的主要方案, 是利用科普剧提升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

(1) 遵循相应的学科课程整合原则。科普剧的实施应遵循经济原则、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及个性化原则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即保证在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前提下, 确立明确的科学教学目标, 不拘于资源整合的形式、空间使同一科普剧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还要反映出地区、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差异。

(2) 梳理科普剧馆校创作素材。科技馆具备专业的科普剧创作素材, 其受众面的广泛决定了某些素材与小学科学课程要求的疏离, 应梳理蕴藏着深刻活动主题的学习内容, 把它融合小学学科知识形成科普剧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形态。

(3) 整合科普剧创作团队。科普剧的主体创作团队是科技馆的科技人员,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依靠学校的教员, 在开展科普剧进校园的活动时, 需要整合内外人才队伍。一方面, 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研人员与科任教师参与科技馆的创作培训, 从而形成自主开发科普剧的能力, 甚至有利于发展小学科普剧校本课程;另一方面, 以“请进来”的姿态对专业人员进行科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 使科普剧更具教育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唐荣德.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7) :32-34.

[3]常娟.科学与艺术双翼齐飞——探讨科普场馆科普剧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技馆杂志, 2009:13-16.

[4]林德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之批判[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95-97.

[5]金生鈜.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教育研究, 1995 (8) :15-18.

[6]董华, 桑宁霞.科学——人文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 2001 (12) :43-46.

[7]Pual Dehart Hurd.Science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J].Science and Mathematics, 2000 (6) :282.

[8]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 1997 (1) :16-21.

[9]陈莉, 丁邦平.美国科学教材对“科学概念”的处理及其借鉴——以FOSS教材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 2012 (6) :88-91.

[10]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科学研究, 2011 (7) :59-62.

社会学视野下的图书馆建立探索论文 篇5

不同社区的独特属性塑造了其成员的社会认知方式,定位了社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逻辑,同时受限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发展。社区的这种独特属性培养了其成员间的社会交流,促进了其个性的形成过程,并促成了某种共同的认知、价值观念和服务模式。而个人通过不同社区的多重身份与其成员的持续交流学习、思考及认知环境,并构建和重组自身的经验、价值偏爱和知识层次等,强化了这种共同的属性。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属性在知识需求上的表现,从社会学的视角来探求社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体系的构建才具有可行性。当然,个人和群体的知识需求逻辑难以捕捉。因为群体和个人的需求行为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及社会行为方式,而我们难以洞悉关于个体和群体运用知识的想法。但是个人知识是通过专业和学科将知识人格化的,立足于社区的传统文化背景和用户层次、职业、教育结构等来理解社区用户的知识认同是可行的途径。此外,个人层次由社会阶层所划分可以推断,个人的知识结构在个人社会阶层上也表现出相应的等级层次。据此,从社会阶层的角度研究社区用户的知识认同及需求结构是一个新的路径。

2社区图书馆及其用户

图书馆具有自身的知识内容结构和服务体系,其分别通过贮藏知识的分类目录和服务方式表现。个人利用图书馆实质是个人知识结构、认同取向与图书馆知识内容结构、服务体系的契合过程。图书馆与个人的这种相互作用取决于各自结构状态的匹配程度,并决定着图书馆的存在、个人知识的结构乃至社会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知识内容应包纳用户的知识认同范畴,比较流行的形式是在总馆下建立分馆,并提供总馆与分馆保持一致的知识内容,但这要求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3社区图书馆的发展途径

3.1地理位置及建筑结构

信息技术及科学的发展强烈质问传统图书馆的存在性,互联网的繁荣似乎使人们更趋向于在图书馆实体以外的途径获取知识,虚拟图书馆看上去更受欢迎。这种趋势对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人们或许会问为什么要建设更多的社区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能否满足虚拟图书馆的同等内容提供。事实上,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在我国更趋向于文化导向、学习氛围的塑造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以此弥补数字鸿沟的差距,引领学习型社会的潮流,导向社区的传统特性发展,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社区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由社区的人口密集程度及当地的特性所客观决定,并以与当地居民的最大互动性为考虑前提。前期的调研对于社区图书馆地理位置的选择是必要的,这样的调研应包括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居民的种族、教育层次、生活习惯,当地的城市规划等等。社区图书馆的建筑结构不应局限于社区的动态发展及将来的知识内容、载体形式构建,还应考虑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程度及用户在社区图书馆内的交流等等。

3.2内容构建及服务方式

用户知识认同可以看成是用户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知识集合,社区图书馆的内容构建可以看成是用户知识认同范畴构建。一定社区在一定时间上的用户知识认同应是不确定的知识集合,但在不同的社区表现出差异性,在不同的时间上表现出动态性。研究用户知识认同,探求其内在逻辑,是社区图书馆研究的一个新的角度。在知识认同上,同一社区的成员由其自身属性决定,并表现出一定的层级关系,但共同的社区文化传统,使同一社区的成员在知识认同上又表现出共性。这个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知识认同概念,将社区图书馆的研究置于更为宽泛的人文背景下和更为细微的社区结构中,是从多学科角度研究社区图书馆的一个探索。个性化的目录服务是社区图书馆知识服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对于用户来讲具有宣传和刺激双重作用。虚拟图书馆较之传统图书馆很明显的优势在于动态个性目录的提供。图书馆的实物馆藏目录依据用户的知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目录定制服务似乎是个比较可行的刺激措施。当然,多媒体及数字资源提供,残障人士服务对于社区图书馆将来发展依然是最重要的方面。

3.3政策支持及资金保障

新课改视野下科学教师的素养 篇6

一、新课改对科学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是舞台上的一句常用语。如果用它来形容小学科学教师, 也是有过之, 无不及。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小学科学教师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职业素养。

教育的成败将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 使自己不仅要“渊”和“深”, 更要“博”和“广”;要成为杂家, 对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 可谓“熟读诸子百家, 略通天文地理”。将来的科学课堂上, 学生需要吸收来自教师个人领域的知识和来自学习伙伴和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和碰撞产生的新知识。

2. 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新课改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在由自然、生活到科学的认识过程的情感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发现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3. 教师需要逐步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改后, 科学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生活中的场景、情境入手选择内容, 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 为学生创设探究环境和条件,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这就是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 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

广大小学科学教师认同、拥护新课改, 积极学习新理论, 勇于践行新课标, 课堂教学行为有了可喜的变化。但部分学校, 甚至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对新课改还存在一定的误区,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接受新课改的环境与氛围不良。

教师职业是一个不仅需要智慧, 更需要热情的职业。反观现实, 不难发现, 科学课即使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其绩效奖励的额度也远远低于语文和数学学科。特别是新课改后, 小学科学教师往往缺乏交流研讨的氛围, 难以及时与他人交流研讨或向他人请教。新课改后所遇到的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他们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2. 教师对新课改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尚需掌握。

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新课改, 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着力点在于“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对人的“个性”的发现与尊重是素质教育最具魅力的落脚点, 也是新课改具体可感的目标。

3. 与新课改相配套的师资培训机制尚未完善。

由于一些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副科”定位、给科学教师培训的机会偏少等诸多原因, 致使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产生了对科学教师职业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 影响了他们努力工作的情绪;致使部分科学教师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愿望或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新课改视野下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不理想、不适应教学之需的现实, 加快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涉及到课程、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

1. 科学教师要树立新的科学课程观。

新课改要求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科学要素为宗旨, 不仅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还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的体验, 将科学探究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

2. 科学教师要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教师要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将科学探究的方式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而探究能力又恰恰是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目前最为薄弱的地方。教师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研究活动为载体, 最可行的办法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3. 针对新课改要求强化科学教师培训。

科学教师的培训要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之处探究师资的发展, 力图体现出强化科学教师对标准的学习、理解, 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对科学探究的专题培训, 要求科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中要实现在科学探究中学习探究、理解探究、形成探究技能、发展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在不断进行的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性教学的习惯。

4. 构建整合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教师用跨学科的、统一的科学概念去联系或融合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球、宇宙与空间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淡化不同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当然, 综合或整合多门学科知识是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即最终在头脑中形成的是打破了学科界限的知识网络, 是整体性系统化的知识。

总之, 新课改视野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是一项摆在眼前的现实性任务。探讨如何有效促进科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策略, 是新课改提出的迫切要求, 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应有之义。我们应以对国家和民族极端负责任的精神, 认真研究, 深入探讨这一现实而迫切的课题, 从而加快小学科学教师在新课改后的专业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娜.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J].知识经济, 2010, (07) .

科学发展视野下的潮州善堂文化 篇7

纵观当今社会, 全国只有潮汕地区附近及海外潮州人聚居的地方才存在这种民间慈善机构。它被海内外潮州人认为是一种独特文化, 并已成为潮州人自我认同的重要标识。潮州善堂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善堂, 与一般意义上的善堂善会有很明显的区别。今天分布于泰、新、马、越、法、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地区的, 包括著名的泰国曼谷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马来西亚明修善社等在内的善堂达300多座, 是潮州善堂的“另一半”。潮州善堂成为海外潮人、华侨的精神支柱, 成为海外潮人联结故乡、祖国的桥梁。海内外潮州善堂的相得益彰是潮州善堂最鲜明的特色。

对潮州善堂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的林悟殊教授, 其《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 (1) 一书, 通过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历史脉络的梳理, 对机构改组、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模式等作了系统阐述。另外, 还有论文《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 (2) 与《关于潮汕善堂文化的思考》 (3) 等;同样来自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所撰《侨乡的文化资源与本土现代性———晚清以来潮州善堂与大峰祖师崇拜的研究》 (4) 一文, 对潮州善堂同样做了系统的研究;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李志贤的研究着眼于善堂的宗教层面, 主要成果有论文《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 (5) 、《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 (6) 、《慈善事业、宗教仪式、社群认同: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三元互动模式》 (7) 等;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的苏庆华的《新马潮人的宋大峰崇奉与善堂:以南洋同奉善堂为例》一文, 则以南洋同奉善堂为对象进行研究, 着眼于其宗教信仰, 认为行善与扶乩是其基础;韩山师范学院的石中坚的《试述海外潮人社会与家乡善堂事业》 (8) 一文, 主要讨论了潮州善堂在海外的传播与对海内外社会的影响, 以及这些善堂对乡邦社会的反哺;金文坚、陈景熙的《潮汕善堂文征》 (9) 一文, 则对潮阳报的善堂、潮阳棉安善堂与揭阳梅云觉世善堂等几座潮州善堂中的一些文献资料做了整理、点校工作, 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生徐苑的硕士学位论文《大峰祖师、善堂及其仪式:作为潮汕地区文化体系的潮汕善堂综述》, 除了对善堂的历史做简单的梳理外, 重点从人类学的视角, 对其仪式 (主要是收埋骷骨仪式) 与管理进行了研究。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傅莫溯, 曾于2003年11月和2005年4月24日至5月16日, 两度专程莅潮考察130多座善堂, 并拟就此专题出版专著。

但在潮州善堂文化研究的过程中, 很难找到善堂的堂务记录, 在地方志书中很难找到相关记载, 许多潮州善堂很少对其所做的善事留下记录, 不像那些传统型的善堂会有《征信录》之类的专门记载。这可能与善堂主事人真行善而不谋求现时回报的思想有关, 也可能与善堂机构人员普遍的文化水平不高有关。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一、潮州善堂的发源

潮州善堂 (或称善社、大峰祖师庙) 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一种慈善组织, 在海内外潮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其他地方的善堂不论是起源还是做法有着明显的不同, 它的创立, 源于宋朝为民造福的释大峰和尚 (1039—1127) 的善举。据传大峰祖师是进士出身, 因不满当时朝政腐败而弃官, 削发为僧。据《潮州府志》载:“宋。大峰, 不详里氏, 始来自闽。……里人立庙祀之, 名其堂曰:‘报德’”。

潮州绝大多数善堂都供奉大峰祖, 也有极少数是供奉其它神灵的, 如供奉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齐天大圣、天后圣母、祖师等神明的善堂。但这类善堂的工作范围与供奉大峰的善堂完全一致。为何会出现此情况?笔者认为有可能是功能的附会, 也有可能是以前宫庙的转型。因潮汕地区专门做这类善事的机构都叫善堂, 故他们也以善堂名之。这对于善堂的宗旨没有丝毫影响。

潮阳和平报德善堂, 俗称“报国古堂”。绍兴年 (1131—1162) 末, 曲乡贡元蔡淳及其孙蔡震, 将蚝坪乡腾让书斋易建为报德堂祀之, 内奉大峰和弥陀佛像, 尊大峰为祖师。有人梦见祖师指示里人收尸施药等, 感于高僧善举, 该堂便依其法而行之。此举功德无量, 各地善信争相效仿, 蔚然成风。“报国古堂”因此而声震潮汕大地, 成为潮州善堂的“鼻祖”。现存于报德古堂内厅壁上的旧碑七通、新碑一通及木石牌匾三方记述了报德善堂的开办宗旨和昔日的辉煌。为潮州善堂源于宋朝为民造福的释大峰和尚的善举提供了有力佐证。

潮州善堂不断发展壮大, 到清末和民国初期达到高峰。据有关材料的统计, 到清末民初, 全潮汕地区的善堂达到500多家, 单在潮州市区内就有善堂40多家。当时从山区到海岛, 从城市到农村, 善堂的身影随处可见。潮州善堂在当时盛行, 稳固了潮州善堂文化在潮州文化中的地位。

清末, 潮州善堂香火随着潮人的出洋谋生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港澳台和美国等, 潮人以此作联系纽带, 为侨居地和桑梓大做善事, 造福社会, 感人肺腑, 令中外学者惊叹。

潮郡之下邑有三:海阳、潮阳、揭阳是也。独潮阳当道要冲也, 县治之西南三十里有地曰“和平”, 民居繁庶, 往来络绎, 文邑之乡。……今大峰浮屠乃能普惠以济人, 其功岂不居于子产之右乎?兹勒其实, 以垂永久, 使知创始有自云 (10) 。

二、潮州善堂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潮州善堂, 是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潮人, 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善堂”。据统计, 在近1万多平方公里、1300多万人口的潮汕地区, 最辉煌时有近1000家大大小小的民间善堂。差不多每一个村, 就有一个善堂。“即使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也很难无微不至地照顾到每一个孤儿与老人” (11) 。而善堂, 就填补了这其中的空白。

潮州善堂的主事和参加人员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 不计其数。他们都是义务者, 决不从活动中取得任何回报。他们竭尽所能, 有钱的出钱, 有力的出力, 使各地善堂事业蓬勃发展。善堂机构的活动内容除行善积德、扶困济贫之外, 还涉及人文、宗教、音乐、戏剧等方方面面, 并形成一种地方独特的文化现象。善堂文化活动与潮州地域文化活动息息相关, 是地域文化活动的缩影, 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潮州善堂文化是潮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潮州文化这个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由于深得人心, 善堂机构在潮州地区迅速发展的同时, 亦从清末起随着潮人离乡背井出洋, 传播到海外去。潮人离乡时, 捧着某善堂或某神庙香火, 一起渡洋, 到侨居地奉祀, 以保平安。待到事业有成, 生活改善, 便发起合建善堂或神庙, 作为敬奉处、思乡所、会聚点, 并以善堂为机构组织救困扶危。据统计, 今天海外善堂的数量约有200多座, 分布于泰、新、马、越、法、加拿大等国和港澳台 (台湾有逾百座) 地区, 著名的有泰国曼谷华侨报德善堂、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马来西亚明修善社等。潮州善堂是海内外潮人心中的丰碑, 是海外潮人、华侨的精神支柱, 成为海外潮人联结故乡、祖国的桥梁, 这为改革开放后善堂的复办创造了条件。

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 善堂受到取缔, 大规模的慈善活动全部停止, 但民间仍有人在延续着各种善举。

最早挂牌恢复善堂活动的是潮安大码头报德寺 (12) 。1979年发洪水, 在韩江潮州段有数具高度腐烂的水尸无法处理, 当时的潮州市公安局长孙永泰找到陈钦淡先生, 要求他组织当地群众把水尸掩埋处置。由于陈钦淡一干人一直以来都在延续着善堂的善举, 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这为大码头报德善堂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大码头报德善堂恢复之后, 开展了各项活动, 活动范围不断拓展。除传统的收埋路尸、扶贫济困、施医赠药外, 又拓展了诸如助学成才、发放救济金、调解矛盾等。由于该堂有恪守善堂的宗旨, 受到海内外善众的信赖, 形成了今天分社遍及周边, 会员4000多人的规模 (13) 。

在关注文化建设的今天, 加强对潮州善堂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意义重大。

三、潮州善堂的文化功能

潮州善堂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海内外善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同时也是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潮州善堂在建国后一度萧条。潮州善堂文化研究明显滞后, 也没有较有影响力的成果出现, 这与潮州善堂的地位不相适应。改革开放后, 善堂重新发挥作用, 已从比较单纯的传统慈善救济, 逐渐向社会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转型。

(一) 陶冶情操

潮州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是人们的共识。潮州文化由许许多多的文化特质组成, 它包括:潮州方言、潮州音乐、潮州工艺、潮州风俗、潮州礼仪、潮州饮食等。所有这些文化特质都可以从善堂中找到具体形态。

大凡善堂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 这些活动场以宗教庙宇的式样建设, 高屋建瓴, 龙飞凤舞, 融合了地方的建筑与工艺, 有独特的建筑工艺特色。内部的摆设, 体现了地方工艺的高水平。善堂把方言、音乐、工艺、风俗、礼仪、潮饮食等文化因素融合到善堂活动过程中。他们平时举办各种活动, 教诲善众修身养性, 行善积德, 成为陶冶情操的场所。

对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举行礼典, 主张神灵超度善始善终。对于无主路尸料理后事,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都主张善待生灵保护环境、反对残害生态污染家园。这对于世俗社会化解矛盾冲突、协调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显示出强大的促进作用。

许多善堂本身就有一批造诣很高的音乐人才, 因而一些善堂创设了“音乐社”。平时他们组织乐友到善堂奏乐, 广结善众, 教授音乐, 培养了众多潮乐好手。有的则教人守孝、从善, 开办相关的讲座或开展其他活动。

(二) 救苦救难

历史上潮州善堂的活动频繁与否, 与当时的时局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兵荒马乱, 天灾人祸出现的时候, 潮州善堂的活动越发频繁。历史上潮州地区发生了多次大灾难, 善堂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当地史料介绍, 潮州历史上出现过的沦陷后的大屠杀, 使当时的潮州城尸首成堆, 血流成河。这些尸首多为潮州城内外的各善堂所收埋。1943年的大饥荒, 潮州大地的几百处善堂竭尽所能, 为民布施, 为饿死者收埋尸骨。

不少善堂, 如潮安县庵埠同奉善堂, 自创办之日起即与当地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复办的二十多年来, 在修桥造路、济贫济世、救死扶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该堂的主事介绍:他们善堂村的二座危桥重修;铺设了村道;为村中孤寡老人送终;发放救济物资等。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 他们组织捐款、捐物总值超百万;2006年的“碧丽斯”台风带来的强降水, 造成潮州大地严重的内涝灾害, 他们组织慰问, 并将救灾物资送到灾民家中;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他们表现更突出, 为灾区捐款近两百万元, 并通过红十字机构送到灾区。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贫穷问题, 如一些学子因为贫穷交不起学费造成辍学, 许多善堂承担起扶贫助学的社会责任。众多善堂每年都会斥资扶助高考学子圆他们的大学梦。只要他们有需要, 都可向当地善堂提出请求而得到相应的帮助。许多善堂还定期到边远、落后山村, 慰问孤寡老人, 对留守儿童百般呵护。

潮安大码头报德善堂复办以来收埋水尸、路尸几百具, 给贫困户送温暖多达3000多人 (户) 次。近年更是筹资近200万元, 资助贫困大学生200多名, 受到各方好评。

(三) 热心慈善

在当今的潮州和东南亚各地, 善堂的义举同样值得称赞。那里有自然灾害, 那里就有善堂善众的义举。潮州 (即潮汕地区) 的总人口一千三百多万, 而侨居海外的潮州人近二千万, 而且大部地区分居住在东南亚, 故有“国内的潮州与海外的潮州”之说。他们对侨居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有巨大的影响力, 海外的潮州善堂也同样在当地的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04年12月26日, 东南亚的那次夺走二十多人万生命的大海啸, 海内外潮州善堂发起捐款活动, 在很短的时间里, 潮州各地善堂把募捐到的数百万元捐款通过国际红十字会送到灾区灾民手中。“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2004年海啸发生的当天就派出20多人的救难队奔赴救灾最前线, 接着又派出数十辆救护车、救护船和数百名救护人员。他们在搜寻遇难者、运输尸体、救护伤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同时还捐款救灾, 紧急向灾区赠送各种救济物资。

华侨报德善堂为抗灾救济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上及现场看到华侨报德善堂工作人员的身影, 其工作业绩有目共睹。华侨报德善堂和由华人领导的泰南14府慈善机构向灾民分发了救济款共计1800多万泰铢的救灾款。

建社已有55年之久的新加坡同德善堂念心社, 预算斥资5000万元为重病病人建设幸福村, 以便让病人在这个村里, 在得到专业医药护理的同时, 还有家人陪伴, 走完人生的路。

泰国政府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在大海啸后的救治行动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介。素帕猜副府尹在一次讲话中, 代表正在前线工作的府尹对“华侨报德善堂”的抗灾救灾、辅助灾民等义举表示衷心感谢。

(四) 构建和谐

善堂作为一种民间的宗教机构, 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潮州善堂的教义自成系统, 理念的主旨上有鲜明的特征。它指点世人积德行善、修生养性、平等博爱。它所宣扬的“慈悲宽容、诚实信任、和平友爱、善待生灵”等等的社会道德, 蕴含着人际关系和谐化的崇高道德理念, 曾经影响和感化过一代又一代凡夫俗子和善男信女的心灵。

在世俗社会处于善恶并存、强弱不均而引发社会矛盾和人际冲突的现实状态下, 潮州善堂体现出的慈悲、和善、诚信、友爱等等的德行爱心, 显示出人际关系和谐化的示范形象, 受到世人的称赞和钦佩。

比较典型的是, 在潮州地区, 家庭、邻里的纷争可以通过善堂来调适, “化纷止争”。善堂的主事人充分利用群众对善堂的崇敬心理, 引导把解决不了的矛盾到善堂解决。在庄严的环境下, 加上主事的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大量的矛盾就这样化解了。据潮安同奉善堂的杨先生介绍:每年该堂化解的群众纠纷不下300宗。

许多到潮州参观、旅游、学习、工作, 对潮州有所接触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潮州人文明、礼貌, 社会和谐, 社会祥和稳定, 很少见到路上有吵架或打架的现象。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潮州社会稳定、和谐是远近闻名的。我们认为善堂文化对潮州良好的社会风气关系很大。

四、潮州善堂的科学发展之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 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善堂追求的与和谐社会的社会形态相融相通, 又确确实实地与人类坚信的“富裕社会”、“公正社会”、“诚信社会”、“爱心社会”的奋斗目标含义相通, 即与和谐社会的社会形态寓意相融, 受到世人的尊重和理解。海外善堂与潮州善堂携手同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共同努力。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潮州善堂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为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自身的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大众, 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善堂文化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潮州善堂的运作模式基本上都停留在弘扬祖师精神, 行善积德, 造福民众上。没有在更深的层次上考虑通过自身的发展, 惠及人民大众。由于许多工作都要善堂主事人亲力亲为, 因而显得力量不足, 受惠面不广。未能动员更广泛的力量参与是善堂的发展出现“瓶颈”的原因所在。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潮州善堂的发展如果无法突破瓶颈, 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也必然验证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不少善堂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也碰到许多新的问题, 制约着善堂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潮州善堂文化的发展路在何方?科学发展对于潮州善堂这一独特地域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 善堂文化要实现科学发展, 处理好下面几对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 必须处理好事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目的和根本动力。潮州善堂事业本质上是救死扶伤、救苦救难。只有人们摆脱贫穷困苦, 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只有摆脱困境才有全面发展的空间。事业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人的发展。善堂在追求事业发展的同时, 必须加强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要做好后备力量的储备, 把优秀的、热心公益的青年人吸收到这一队伍中。要加强文化建设, 致力天营造良好人才的发展环境。只有在这一高度上, 认识到位, 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奏效。

任何片面追求自身的发展, 均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社会环境下, 潮州善堂要有大的作为, 就必须通过谋求自身的发展, 以帮助更多的人摆脱困境, 为更广泛的人民群众服务。这要求善堂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 必须在深度和广度上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更好地弘扬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 必须处理好慈善活动的“质”与“量”关系

大量的资料显示, 潮州善堂以救世济贫为己任, 为社会做过大量的工作, 发挥着积极的文化功能, 在当代的海内外潮人社会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我们在不同社区进行的调查发现, 人们对善堂缺乏较深刻的认识, 对其独特文化内涵的了解更少, 特别是年青一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只有这样的两种解释:一是善堂的宗旨是救人不留名;二是善堂的主事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对于这一文化的弘扬力不从心。这是“量”的不足。

事业的发展包括规模的扩大、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 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 善堂这一文化的弘扬受条件限制的情况非常明显。扩大规模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扩大规模就没有事业的大发展。

因此, 在提高服务社会的“质”的同时, 在“量”上要发展壮大。这些要求善堂要站在更高的高度考虑自身的发展。即在“质”和“量”上都要有所突破, 有所创新, 要不断拓展社会的范围, 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社会的正能量。

(三) 必须正确认识事业与环境的关系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 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善堂组织存在于社会中, 必然与社会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既然善堂以济世救人为己任, 那么善堂本身就必须处理好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善堂与政府之间, 似乎存在这一种比较微妙的关系。当地方社会遇到困难需要向政府寻求一些救济帮助, 而政府不便分担的时候, 地方的善堂往往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 代政府行救助帮扶之事。善堂要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政府间的关系。要争取政府对这一民间组织的支持, 以便于自身的发展。

另外, 善堂与民众之间, 首先考虑到的自然是善堂的一种教化的功能了。梁其姿女士在其《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一书中开篇就曾提到:“ (善堂善会) 并非单纯地要解决社会的贫人问题, 事实上它们也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而是借着施善去尝试重整社会秩序。” (14) 虽然此观点放在潮汕地区这些地方性善堂上面, 可能不是很准确,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就是“尝试重整社会秩序”, 简单讲, 就是强调一种劝人为善的教化功能。善堂的善举, 还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关于大峰祖师的传说等, 其实无不是要发挥善堂的一种教化功能, 让大家都有一种行善的自觉意识。

(四) 必须正确处理区域之间的协调

善堂文化在不同区域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是海内与海外潮人社会的不同, 其次是潮汕本地不同区域的情况各异。许多善堂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和人文心态, 其发展程度与对社会的贡献千差万别。这是可以理解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各方关系, 加强沟通, 互相帮助, 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作为一种地域性的特色文化, 应加强资源的整合, 而不是“分帮结派”, 各自为营。是为当地民众服务的, 就应不分彼此不同的地方的情况千差万别, 海内的、海外的, 经济发达的、经济落后的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善堂自身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可以建立总堂之类的机构加以协调, 形成一个整体整合资源。各分堂在各自开展工作的条件下, 通过加强协调, 互相支持、互相促进, 实现共同发展, 提高各地善堂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能力, 为当地的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 加快运行机制的创新

善堂现行的运行机制存在很明显的制约机制。要敢于创新, 拓宽门路, 才能促进善堂的良性发展。一个善堂, 自其创立之日起, 到后来的日常运作,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系。那么善堂是从何处获得这些资金呢?或者说是经营这些善堂所需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很明显这些都是善众的捐助。在这些善众的捐助中, 不仅仅局限于钱银的捐助, 精力的捐助, 还包括土地的捐助。

但是, 人们不可能永远只有付出, 而没有收获。如何体现付出人的收获, 使之心甘情愿、乐于付出, 也是应该关注的问题。根据社会行为主义的观点, 人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人们才能享受到助人的乐趣。问题是通过何种途径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使其享受到这种乐趣, 很值得研究。笔者认为, 必须创新运行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没有创新的机制, 事业是很难得到良好发展的。许多善堂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如成立董事会, 以企业的运行机制运行善堂的事务,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而有的善堂在运行机制上仍然沿袭传统观念, 无法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因而也得不到人们的广泛支持, 工作开展遇到重重困难。有的苦苦支撑, 惨淡经营。还有的善堂自身都无法过好日子, 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了。可见运营机制的创新是潮州善堂谋求科学发展, 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必由之路。

五、结语

从文化的角度, 潮州善堂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而对于潮州人来说, 善堂信仰已有悠久的历史, 成为潮人独特的民俗, 是潮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 善堂文化由民众创造, 由民众传播, 传承于乡间故里,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从礼佛仪式, 神台供品, 春秋祭祀, 谶疏祝文, 施孤济幽, 生老礼俗, 修斋诵经, 祈福保安, 谢恩酬神, 梨园助兴, 音乐锣鼓, 彩绣楹联, 等等, 都是潮州的传统礼俗, 在潮人社团里的社会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而源自侨乡的善堂, 已不仅是潮人移民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更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并令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归属。善堂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共同文化。

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化, 潮州善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然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是这一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的发展之路。

摘要:潮州善堂是一种地域性的民间社团组织, 是地域性互助与自救机构, 在不同的时期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 是维系海内外潮人的纽带, 是慈善事业的地域性具体形态, 在海内外潮人心目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科学发展是潮州善堂文化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潮州善堂,功能,现状,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与华侨报德善堂研究.台北:台北淑馨出版社, 1996.

[2]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民间宗教 (第2辑) .台北:台北南天书局, 1996.

[3]林悟殊.关于潮汕善堂文化的思考.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花城出版社, 2000.

[4]梁其姿.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金文坚, 陈景熙.潮汕善堂文征.汕头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6]李志贤.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潮学研究 (第11辑) , 2004.

[7]陈春生.侨乡的文化资源与本土现代性——晚清以来潮汕地区善堂与大峰祖师崇拜的研究.第六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

[8]李志贤.慈善事业、宗教仪式、社群认同: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三元互动模式.第六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5.

[9]李志贤.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马来西亚柔佛新山潮州八邑会馆七十周年纪念特刊, 2005.

[10]石中坚.试述海外潮人社会与家乡善堂事业.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1) .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8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所取得的显著成就,立足于文化改革的发展实际,提出了提高全民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做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繁荣文化创作生产、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等六个方面的工作部署。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60年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所以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讲,对于文化建设来讲都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

1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又称图书馆读书节、图书馆宣传月、读者服务月、服务宣传月等(以下简称读书文化节),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特定的时间内开展向读者与用户集中推介馆藏资源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达到增进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以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之目的的活动形式[2]。

书香润泽校园,阅读传承经典。为倡导高尚、健康的文化艺术生活,全民拓展广大青年学生素质,引领大学生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打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开展了首届“青春、自然、和谐”校园文化节。此次文化节活动项目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突出。不论是从学生素质培养、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还是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服务地方社会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1.1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品位的第一道风景线,一直是象牙塔里的美丽风景。为了更好地为石河子市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做贡献,丰富石河子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更好体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图书馆开展了“不再只是墙内的风景”———市民开放月活动,共有1122名市民来馆参观阅览。为了办好此次活动,事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宣传上,通过新闻媒体向市民宣传本次开放活动的目的及开放时间;同时,图书馆派工作人员深入到3个街道办事处及10余个社区进行宣传,并制作宣传海报,张贴在各社区的宣传栏中。开放月期间,吸引了大量市民走进图书馆。有推着轮椅进来的退休老人、有国企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再充电的自由职业者,还有大量努力向上的考研学子等等。同时,咨询台的咨询电话声此起彼伏,前来办证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三五成群地结伴前来参观阅读,尽享读书之乐。

这次“市民开放月”活动,赢得了市民的充分肯定和赞誉。也得到社会各界与媒体的关注与支持,石河子日报,北疆晨报,兵团日报及石河子电视台等都对此次活动做了充分的报道和采访,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这次“市民开放月”活动,更加明确了对市民开放的服务目标。在今后的开放活动中,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更应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全民阅读”助力加油,为“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1.2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为了弘扬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举办了李永梅及学生剪纸作品展,展出剪纸艺术精品80余幅;开展了剪纸艺术培训讲座,中国剪纸艺术家李永梅为师生们进行剪纸艺术的培训。图书馆开展此活动旨在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在校园弘扬中华传统剪纸艺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强国梦想。大学生剪纸协会将依托大学图书馆这一平台,持续、常态化的举办中国剪纸艺术培训班和讲座,希望有更多的师生剪纸爱好者加入进来,使中国剪纸这种古老艺术在我校发扬光大,得以传承。

在文化节中,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图书馆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守望历史,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奥斯卡精品电影展播活动,播放经典影片5部,有909人次的师生观看。本次电影周将通过展播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影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同学们能够铭记抗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此次电影展播,能给大家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带来艺术的欣赏和历史的思考,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师生们生活和学习的好伙伴。

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题书展,书展结合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共展出144本二战主题图书。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各大战役,为我们展开一幅幅抗日战士浴血抗战,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卷;人物传记,通过抗日中涌现的人物事迹,展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一系列类型多样的主题图书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此次书展,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使中华民族迈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新世纪。

1.3 引领文化导向,塑造阅读人生

鉴于大学新生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应得到及时引领和指导,对于每一个有机会读大学的青年学子来说,大学阶段都是其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为迎接新生入学,营造浓厚的学习、读书氛围,图书馆开展“青春、自然、和谐”文化节系列之“阅读经典,塑造人生”欢迎新同学好书推荐活动。文献编目部推荐了100种图书或丛书,将图书的内容简介做成精美的PPT,通过微信、图书馆内的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等方式向读者进行推介,便于读者更直观的选择。倡议让阅读学习成为生活习惯,让众多好书成为终身朋友。

2 未来高校图书馆文化节活动探索

2.1 形成品牌化

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形成品牌,不仅能维持活动的持久生命力,更能代表图书馆的形象,体现图书馆的软实力。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地域特点、少数民族特性或者馆藏特色,为读书文化节开发出相对应的文化主题,而文化性的主题具有贴近广大师生文化心理需求的先天优势,能够恒定地吸引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对品牌的形成产生助力[2]。

2.2 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创新是品牌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是增强品牌生命力、提高品牌竞争优势的保障。高校图书馆应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文化创新,更好地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总体素质。例如调动全校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调动广大同学的创新能力,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动大家集思广益,为图书馆文化节设计一个品牌标识,有助于有效的推广与宣传图书馆文化节这一品牌活动,使之深入人心,同时丰富了大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艺术修养,并且提升了学子们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

2.3 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推广校园文化

新媒介环境是指由各种新媒体构成的信息传播渠道汇总,其实现形式主要有数字电视、万维网、博客、网络即时通讯、网络论坛、社交网络、多媒体视频、电子杂志、3G手机等技术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推进,讲座、沙龙、高校课堂等宣传平台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在融合了各种信息技术之后,逐渐形成整体意义上的新媒体,构成新媒介环境[4]。新媒介提供了全新的认知方式,正全方位拓展着我们的文化视野。高校图书馆应借助微博、微信、博客、网页、社团、校内媒体等多种新媒介进行图书馆读书文化节活动宣传,体现宣传方式的多样性,因其具有的互动性、参与性、便捷性、娱乐性等优势,更好地激发广大师生们的兴趣,推动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活动的深入开展。

摘要:随着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正逐渐掀起文化大发展的热潮。高校图书馆应利用有利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全民提升总体素质。文章以石河子大学图书馆开展首届读书文化节活动的实践,探讨了在文化创新视野下,从品牌化形成、文化创新、新媒介推广三个方面对未来高校图书馆文化节的展望。

关键词: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文化节活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18/c_111105580.htm.

[2][3]余子佳.活动营销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推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6(1):104-106.

图书馆员的科学新视野 篇9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 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并对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 文化创新与图书馆资源共享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的。近些年来, 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同时也存在着建设力度不大、运行方式不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公共服务部到位等突出问题。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宝库, 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等职能, 是一个大型的公益性信息资源供给机构。在建设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增加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 以政府为主导体、动员全社会参与、合理配置资源、创新运行方式,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 将先进文化更好地传播给大众, 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1]。

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以后:首先, 能够大幅度地丰富馆藏资源。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图书馆能包罗所有文献, 只有通过资源共享, 才能无限扩大本馆的信息资源, 进而提高了文献的保障能力, 并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其次, 能够节省经费, 确保特色馆的建设。以往因为经费有限, 再加上方针政策等因素, 导致特色馆的建设无以为继, 实现资源共享后, 图书馆可根据自身优势, 相互合作、协调, 分别对有关专业文献进行收藏, 对于不常用的文献资料可通过资源共享, 转给兄弟馆, 读者就能够根据所需, 快速地找到目标文献;再次, 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 他们需要的是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不是某一单个图书馆能完成的, 需要各馆协作, 实行资源共享, 以满足人们日益增加且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深圳图书馆的做法满足了这一主题, 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诞生, 创新了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在网络环境下, 区级公共馆可将街道图书馆视为自己的分馆, 要求其加入“一卡通”服务体系, 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网点。宝安区图书馆已实现与街道馆之间“一卡通”的服务体系, 已建立图书配送中心, 为街道馆统采、统编图书, 提高图书分编质量与效率,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实现规范化管理。区级馆最重的工作, 是加强对街道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微机操作和业务水平, 及获取文献资源的能力, 使他们能在网络环境下独立成长。

所以, 做好图书馆资源共享工作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 也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需要, 对我国文化建设、发展及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图书馆资源共享战略

2.1 树立积极的资源共享理念

缺乏对资源共享必要性和意义的充分认识, 是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最大的障碍, 比如图书馆馆长担心参加共享活动后图书馆会失去自主性, 大型图书馆担心成为资源的单向输出者。这些问题导致图书馆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进程中, 因受到主观因素的阻碍, 而无法顺利进行, 所有的手段和方法, 犹如一盘散沙似地失去了主心骨, 而显得空洞无力[2]。所以, 图书馆要实现资源共享, 上到馆长、下到馆员, 都要对资源共享进行充分认识, 树立积极向上的共享理念。

2.2 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最早的形式是馆际互借。馆际互借就是指对于那些本馆未收藏的文献, 当读者有需要时, 可根据相关的互借制度和约定, 向别馆借入;当别馆向本馆提出互借请求时, 根据相同的原则, 借出所收藏的文献。通过这种方式, 可使单个馆的藏书转变为整个社会的藏书, 使馆藏资料由在单个图书馆发挥作用发展为在当地、全国乃至国际上发挥作用, 例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合库的方式, 通过逐步整合全市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系统和文献资源, 在全市范围内为市民提供图书馆统一服务, 读者只要拥有一张“图书馆之城”的读者证, 即可在全市范围内的加入统一服务的任何一家公共图书馆享受阅览文献、借还文献、查阅数字资源等图书馆服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馆际互借逐渐进化为图书馆联盟。它是为了实现资源共享, 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 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 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和虚拟图书馆, 纸型资源与电子资源的互补共存。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互借有很多种手段与方法, 不过关键在于要立足于实际。比如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是这样做的:与一定范围内的兄弟馆进行联盟, 采取“通借通还”的方式, 来实现资源共享。具体如下:本馆读者如要利用其他图书馆的资源, 用本馆的借阅证就可到该馆借阅纸质文献, 并可利用该馆的网上资源;其他图书馆的读者, 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利用本馆的文献资源。这样,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 可方便地利用各图书馆网的自建特色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资源和科研单位内如专利文献等资源, 同时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资源和丰富文献资源, 也可以为广大读者和科研人员更便捷地使用, 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各系统图书馆所藏的文献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为馆际合作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2.3 合作采集、合作编目、编制联合书目

合作采集是指在某一范围内的图书馆联盟, 从分析各馆现有馆藏强项和馆藏发展政策的角度出发, 做出合作采购安排, 确保对特殊资料以合理的覆盖;同时合作清理图书, 协商剔除不常用文献, 以维持合理的覆盖面, 保证每种都至少有1份。通过合作采集, 避免了文献资料的重复购进。与此相关联的还包括提供非常用资料的合作存贮设施和制订合作保管与装订政策。各馆成员还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联合编目, 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通过合作采集、合作编目并编制联合书目, 不仅能减少馆员工作量、减轻劳动负荷、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经费、规范书目, 还可以让各馆读者通过本关的联合书目数据库, 获取到其他图书馆的书目信息, 极大程度地为读者提供便利。

2.4 建立资源共享网络

资源共享网络是一种集体合作的服务设施, 能为读者提供更加快捷, 且丰富全面的文献信息服务[3]。对各成员馆的要求能从其他成员馆得到满足, 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通讯技术, 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比较有名的有:联机图书馆中心 (OCLC) 、研究图书馆情报网络 (RLIN) 、联机医学文献分析与检索系统 (MEDLINE) 等。

以联机图书馆中心 (OCLC) 为例。它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 旨在通过创新和合作, 为读者提供经济实惠的知识获取方式, 帮助图书馆为其用户服务。OCLC的服务核心是联机联合编目, 它所建立的联机联合编目数据库, 由近两万个OCLC成员机构共同创建与维护。它集中了各个成员馆的书目和所有者 (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欧工商学院图书馆以及世界知名大学图书馆) 信息中的470种语言129, 601, 372条书目记录和1, 389, 133, 126条馆藏记录[4]。平均每十秒钟就有一所图书馆增加一条新数据到数据库, 覆盖了从公元前1000年到现在的资料, 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所拥有的图书和其他资料。

我国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问题, 根据各自所属系统的信息需求, 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传播。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国的信息服务正朝着开放化、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在全面实行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中, 有必要借鉴OCLC先进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经验。

2.5 加强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 在知识经济时代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责任, 所以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 要大力收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加强文化专题讲座的开设,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信息库,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群对信息的不同需求, 比如开设农民科技致富专题信息资源库, 就能满足农民迫切需要先进科技指导农业生产的需求[5]。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图书馆人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具有丰富信息资源、完善教学设施、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培训中心, 形成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通过培训, 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 为实现资源共享储备坚实的后备力量。

2.6 制定相关法规、规范资源共享保障措施

完备的法规制度是行动的指南, 是权力规范运行的有效约束和得力保障。由于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实现是一项需要多个机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系统工作, 各机构都有各自的权责和利益, 所以需要对此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 以规范各机构的各种行为, 保障各自的权益不受侵害。具体的内容包括:对资源共享的社会地位、经费保障、各成员馆的权责、运行体制、总体规划等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对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争议的问题 (版权、文献传递、复制、编目、互借等) 进行规范。如深圳市“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平台合库过程中, 制定统一合库规则, 包括统一服务指南、读者证类型、文献流通类型、读者服务规则等, 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建设, 使各成员馆的协作效果得到最优化, 不同层次人群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3 结束语

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在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人在实现文化创新的进程中, 要深刻认识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与时俱进, 借鉴国内外先进团体实现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和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新战略和手段, 为国家文化创新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摘要: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多元文化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 文化创新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和手段。图书馆实现资源共享, 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不同需求, 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文化创新视野下图书馆如何实现资源共享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新,图书馆,资源共享战略

参考文献

[1]陈荣.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3.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于平, 傅才武主编.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0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12.

[3]王超湘著.现代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导论.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09.

[4]金中仁, 成建权, 陈振宇, 张杰著.图书馆信息共享与信息集群服务.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09.

分层递进法视野下的初中科学教学 篇10

一、分层递进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分层递进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进行分层,从而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学习。那么,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为什么要运用分层教学法呢?

1.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生分层不是说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必须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前提下进行。初中阶段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从身体到心智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形成,同时也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及擅长的一面。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气象地理等各部分内容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在学习中能精通全部内容的学生是不多的,而每个学生却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分层教学就是要在这一方面展现学生的个性。

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身心表现,而初中阶段的个体正是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科学学科,更多注重的是对单独学科的深入理解,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度,个体之间的身心差异完全服从于教学成绩这个共性目标。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身心会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部形成层次,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分层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所了解,同时能够掌控教学过程,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和学科熟悉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如此,不仅学生能够受益,教师也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反过来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分层递进法实施要求

分层递进法的实施应该按照学生、教学目标、实施方案、评价标准分层来进行。

1. 对学生的分层要动态化、客观化

每个个体在学习中不可能止步不前,前期对学生分层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必须对学生进行再分层,以便教学目标的调整和实施的开展。如一段教学后,以前不擅长物理的学生,通过学习,后来感兴趣了,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必再过分强调这类学生的物理,而应该强调综合发展。

2. 不同层次学生设置不同目标

分层教学法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每个个体在预期内都有进步和提高。这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领的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的主体。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授科学时,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实施方案也应该分层次,应该注重学生的方方面面。

3. 把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分层教学法提出的基础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学,它与应试教育的模式是有区别的。初中科学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是学生取得高分的重点科目,但是,要实现初中科学的分层教学,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应试教育的魔咒,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来衡量教学的成败。

每一种教学方法表现出优越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缺点,分层教学法同样如此。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意味着学生能力有高低,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再者,任课教师对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可能出现消极教学的现象。

上一篇:海洋特别保护区下一篇:星级酒店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