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实训

2024-05-07

儿科护理实训(精选十篇)

儿科护理实训 篇1

1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项目开设情况

选取5所学校的儿科护理精品课程, 研究其实训课程开设情况, 具体如表1。

注:住院患儿的护理中, 学校A:肺炎患儿的护理;学校B、C、E:未具体说明;学校D: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各校实训项目的开设可分为新生儿护理、儿童保健、患病儿童的护理三个模块。从具体开设项目来看, 只有儿童保健模块即小儿体格测量技术得到各校的一致认可, 其他模块均有异同。新生儿护理模块中, 婴儿沐浴法四所院校均有开设, 或作为独立项目开设, 或将其他相关项目并入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已开设婴儿健康促进项目婴儿抚触和NICU的常用项目暖箱使用法和蓝光治疗。在患病儿童的护理模块中, 五所院校均开设了住院患儿的护理项目, 但除学校A、D外, 其他院校均未明确给出具体的疾病名称;危重症患儿的护理中, 仅有学校A安排一项小儿心肺复苏术, 其他学校均未提及;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学校A、B、C均有开设。从学时安排来看, 各学校学时安排不尽相同, 学校A、B、C、D相对比较一致, 平均14个学时, 学校E仅有4个学时, 具体到各个模块, 同样只有小儿体格测量技术一致开设2个学时, 新生儿护理模块的学时安排分为2、7、8、6、0个学时, 在患病儿童的护理模块的学时安排分别为8、5、8、4、2个学时, 差异均相对较大。

2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项目的教学方式改革实践情况

传统的儿科护理实训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新的教学方式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表2 为代表性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基于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单个的情景到多个情景的综合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学生实验室模拟到信息化simbaby智能模拟, 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的课堂局限,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大类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 从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综合实训的教学方式的改革, 使得儿科护理实训项目的教学与临床工作的衔接更紧密, 在较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纵观每个具体的教学方法, 均是一种教学方法为主线辅以多种教学方法, 所以,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单一强调一种方法, 应根据不同实训项目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教学方式,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实训效果。

3 高职高专护生儿科实习反馈

3.1 实训中加强护生的人际沟通不少学生反映, 在儿科实习的过程中, 比较容易和患儿成为好朋友, 但由于多种原因, 与家长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甚至有学生认为, 在儿科实习就是与家长斗智斗勇的过程。笔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然而儿科是要求以患儿及家庭为中心这一护理模式凸显的科室, 因此, 人际沟通这块尤为重要。曹光[6]研究表明将有效沟通融入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 能够改变护生的学习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提高护生职业素养, 使护士更好地适应未来护理工作需要, 所以, 在儿科护理授课尤其是实践课中要加强人文关怀、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3.2 情景模拟增强护生心理素质学生进入儿科实习后,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 在与患儿及家长接触时, 难免受到家长的轻视与指责, 给学生心理造成较大的冲击。同时, 由于操作要求高, 学生实践机会较少, 会有失落的心理。建议在儿科护理实训中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模拟,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良好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能力, 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善于应变、情绪稳定, 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以在实习中能够不断的求取知识、强化操作技能,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3.3 强化儿科护理专科技能的培养一直以来, 护生在实习中过分重视基础护理操作在临床的应用, 以至于不少学生认为学好基础护理操作可适应任何科室的工作, 然而由于儿科护理对象的特殊性, 经历过儿科实习的护生均认为只有掌握儿科护理专科技能才能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尤其是新生儿的护理、典型疾病的护理以及危重患儿的护理及急救, 然而现阶段单纯的实验室实训已不能满足护生临床工作的需求, 因此, 建议在实训室熟练练习之后,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走出实验室, 在真实的环境下检验练习效果, 有利于增强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及临床工作的专业适应性。

4 高职高专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1 以工作岗位需求完善实训项目的开设基于儿科临床护理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增添新实训项目并与原实训项目进行整合, 开设新生儿护理、儿童保健、患病儿童的护理三个模块共7 个项目, 共16 个学时。在新生儿护理中, 根据新生儿科、产科、NICU的岗位工作任务的需求, 设定3个工作场景, 婴儿沐浴、婴儿抚触及早产儿常规护理;婴儿沐浴2个学时, 包括婴儿沐浴、脐部护理、臀红护理、更换尿布四个相关且工作连续性的项目;婴儿抚触2个学时, 与婴儿喂养结合;温箱使用与蓝光治疗结合, 各1个学时;将相关且工作连续性的项目进行整合有利于提高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和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儿童保健模块, 设定的是小儿体格测量技术, 共2 学时, 这与各院校的设置一致。在患病儿童的护理模块中, 设置了3个项目,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 (2学时) 、肺炎患儿的护理 (4学时) 、小儿心肺复苏术 (2学时) , 包含了现阶段常用的操作技能、危重患儿的急救技术及住院患儿的整体护理, 符合岗位需求。总体来说, 现阶段以工作岗位需求为基础的三个模块共7个项目的开设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的儿科临床护理专科综合技能及临床护理专业适应性。

4.2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改革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方式本教研室在反复研究相关文献及相关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基于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馈,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对实训项目的教学方法也作出了较大的改革, 比如在模块新生儿的护理方面, 笔者分为3个小情景, 分为正常足月儿的日常护理、健康促进以及早产儿的日常护理, 课前给予学生相应案例、学习资源及实践要求, 同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实训课开始之初抽签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和分析, 之后教师模拟工作过程进行情境模拟教学示范, 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婴之心、慎独精神、技能操作的细心、耐心及技巧, 每组学生根据探究学习中的弱点在设定的情景中强化练习, 教师实时给予指导, 在学生操作基本满意之后进行组员的调换, 交叉学习他组的优点, 最后进行教师评价总结和学生评价总结。由于本校没有附属医院, 在模块患病儿童的护理中, 学期间的见习安排较为困难, 本教研室探讨将叙事医学教育引进实训课堂, 具体安排如下: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上, 结合上届学生完整的护理病历, 笔者请儿科护理资历较深的护士深入课堂为学生讲诉发生在患儿住院期间疾病的治疗过程和护理过程、医务人员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过程及双方在此过程中的体验, 过程中重视护理程序在护理工作中应用及医患之间的人文关怀, 有利于学生对疾病全方位的掌握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工作岗位需求的实训项目的完善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训教学方式的改革, 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督促教师不断更新儿科护理知识、提高儿科临床护理技能, 关注儿科临床护理发展动态, 实现儿科护理知识与技能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 克服工作量大、护生人数较多、课时有限等实际问题, 需要改变教师、学生过分依赖课堂教学, 忽视课外时间的合理安排的现状, 教师、学生相互配合,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及护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洁.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1) :15-17.

[2]郑良芬, 陈英.高职儿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多情景模拟教学法〔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1) :66-69.

[3]葛炜, 李伟东, 吴珊珊.信息化SimBaby模拟病房在高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 2011, 8 (12) :537-538.

[4]赵娜.儿科护理实训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9) :106-107.

[5]李晓梅.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实训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3) :1443.

儿科护理实训 篇2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儿科护理 实训教学 应用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完善,人们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各类护理专业备受追捧。为了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的有效对接,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重视和突出临床实践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各类护理专业的实训教学中,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该方法在儿科护理实训中的应用。下面笔者将具体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训中的具体应用。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涵与优势分析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项目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实训项目为核心和主线来组织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要求教师扮演好学生的合作者、推动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实训教学前先将每个实训项目的操作规范和要求详细地讲解给学生,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并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理解、掌握、巩固新知识。学生在解决项目遇到的各种困难时提高了自己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思维和归纳能力。

2.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第一,有助于革新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在项目教学法的引导之下,教师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操作要领,并在具体实践中深刻理解操作要领。这样,理论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掌握和巩固,学生真正成为了实训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得益于学生主动性、自我探索精神、创新能力的综合运用。

第二,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正式踏入护理岗位打下技能基础。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引之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践需求为导向,岗位需要什么技能,实训就教什么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当前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且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到的都是今后有用的技能,大大提高了与实际需求的对接程度。

二、项目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的设计与安排

儿科护理实训课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有效调整儿科护理实训的教学内容。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更换尿布法、约束法等内容已经不再适应未来趋势,所以予以删除;而相应的,需要增加婴儿沐浴法、婴儿抚触、小儿心肺复苏等护理项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实践为检验标准,不断革故鼎新,去旧迎新。这样才能永葆实训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与实施

项目教学法开展和实施的核心是要积极配备教学设备,完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临床实践环境。完善配备设施是最基本的要求,是顺利开展实训教学的依托。只有打造了实训环境,学生才能够更加精确的掌握实训要点,培养自身技能。游泳池、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床头灯等都是需要按要求配备的;而且,实训室的内外墙壁和挂饰等要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设置,为学生提前适应做好准备。

3.项目教学法的分析与评价

实训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发生改变,也就意味着教学评价要相应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过于单一,也不利于今后教学的改进。因此,引入了项目教学法之后,教学评价也需要添加学生自我评价部分,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做出学习反馈和评价。这样更有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实践。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发现,项目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实训当中的应用价值是极其深远的。它具有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学科建设的优势,并且笔者着重分析了项目教学法设计与安排、开展和实施、分析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学生进入护理岗位做好充分的技能准备。

参考文献:

[1]赵娜.儿科护理实训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9).

[2]黄岩.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媛玲,杨红萍,赵虎.多种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

儿科护理实训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3级中专护理187班66名学生为实验组, 护理184班64名学生为对照组, 均为女性, 年龄15~20岁。两组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均一致, 年龄、上学期成绩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教学内容和授课教师

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凤主编的《儿科护理》第三版, 实训内容为儿科常用护理技术, 共10学时, 由同一教师授课。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参照张美琴主编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第一版。

1.3方法

1.3.1对照组教学方法教师理论讲授→学生听课→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操作→教师点评→课后书写实验报告。

1.3.2实验组教学方法创设课程实施的条件→课前学习资源准备和自主学习→课中交流和学习扩展。以儿科护理课程中的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新生儿沐浴的教学实施过程为例, 展示教学过程。

(1) 创设课程实施的条件。本次课程教授对象为中职护理二年级学生, 授课前告知学生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实施步骤和方法。将66名学生分为8个小组, 每个小组8~9人, 每组推选出小组长1名。每位学生均有手机, 具备上网条件, 且建立了班级QQ学习群和微信群, 学院为每间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 可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

(2) 课前学习资源准备和自主学习。教师制作并上传共享学习资源包, 包括:本次实训教学计划、新生儿沐浴PPT课件、微课、参考书、相关学习网站等素材。其中, 微课的设计和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3]。设计采用理实一体式, 包括工作任务展现[4]、任务分解、知识点讲解、操作演示、总结考核。操作演示视频在实训室拍摄完成, 采用Camtasia Statuio7.0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剪辑等, 时间10分钟左右。制作完成后, 将微课和其他电子资源提前1周上传至QQ群和微信群, 拷贝至教室电脑上, 方便学生观看。课前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并且要求每个小组在课堂上派出代表演示操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根据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微课、教材、互联网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开放实训室, 使学生可随时观看微视频, 模拟练习操作。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氛围, 学习时间、内容、程度、进度以及节奏都由学生自己掌握。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 通过现场或在线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学习结束后把预习、自学出现的困惑、问题反馈给小组长, 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3) 课中交流和学习拓展。上课不再播放微课, 教师只简单讲解新生儿沐浴的理论知识;由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演示操作, 向教师和其他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进行评比, 计入小组平时成绩;教师指出并记录每组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典型错误, 并详细讲解或示范学生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问题以及操作中的典型错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小组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进行学生自我纠错、教师纠错, 教师为各个小组答疑解惑, 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个性化实训指导, 对于小组间均没有解决的问题由教师重点讲解、演示操作;最后由教师进行考核和总结, 根据时间剩余情况对每个小组进行考核, 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课后完成实验报告。

1.4评价

实训课结束后, 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技能考核, 考核项目为新生儿沐浴。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问卷调查。

1.5统计学处理

将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输入计算机,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用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技能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的技能考核成绩比对照组高 (P<0.01) , 见表2。

2.2实验组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 (见表3)

3讨论

3.1翻转课堂教学可有效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技能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预习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86.4%的学生喜欢观看微视频, 89.4%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习兴趣, 93.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90.9%的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持肯定态度。课堂变成了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应用、个性化指导, 营造了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气氛, 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2翻转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是先学后练。学生课外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微课、教材、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从被动吸收到主动获取知识,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明显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和沟通交流能力;课堂中分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课前自学、练习和课中练习、纠错,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表2显示, 83.3%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 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

3.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通过微课的设计和制作,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提前设计课堂活动, 课上巡视,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

3.4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教学相比, 翻转课堂教学存在诸多优点, 但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比如儿科常用护理技术颈外静脉穿刺法和股静脉穿刺法就不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 因为技术操作难度高, 学生自学效果不佳。二是微课的设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以期更加实用、有趣、引人入胜。以上问题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重构教学结构, 使知识的传递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于课堂外完成, 知识的内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将翻转课堂应用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儿科护理,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 2014 (3) :60-62.

[2]陈怡, 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49-54.

[3]张海荣.微时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3) :245-248.

[4]李妙娟.基于微课成本会计课程设计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3) :441-442.

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篇4

【关键词】安全管理;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39-02

患儿治疗过程中护理安全是医疗机构和患儿家属最关注的内容,但由于年龄小、理解力差等原因,儿科患儿往往无法为护理人员提供有效配合,同时患儿通常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因此造就了儿科临床护理有较高的医疗事故发生率。据权威调查,医疗机构医疗纠纷有半数以上发生在儿科,所以强化儿科护理工作是降低医疗结构医疗纠纷的主要环节。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愿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120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5例女、35例男,患儿年龄范围8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4.6±1.1)岁;住院时间范围0.3~1.4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6±0.2)月。观察组29例女、31例男,患儿年龄范围7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4.8±1.3)岁;住院时间范围0.2~1.3个月,平均住院时间为(0.7±0.3)月。两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中为应用安全管理,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具体安全管理措施包括:①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教育:针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将开展岗前安全培训,帮助护理人员树立强烈安全意识。同时组织经验丰富护理人员为资历较浅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技能指导和护理知识传授,并在临床实际护理中帮助其不断完善护理操作。另外,针对全体护理人员开展定期培训,使她们能够充分掌握儿科护理中风险处置、安全隐患、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而在具体护理工作中能够有效应对护理风险。最后,强化对护理人员形象要求,使其能够保持亲和、文明态度和患儿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②强化护理人员巡视:儿科临床护理中存在安全隐患较多,护理人员应当对巡视力度进行强化,定时巡查住院期间患儿的行为和活动。巡查中一旦遇到患儿存在不安全行为,应当进行制止和劝说。同时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出现的问题。将可能存在烫伤、挠伤、坠床的患儿列为重点巡查对象,提升对他们的巡查频率。③开展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当将住院期间注意事项、可能产生伤害行为告知患儿家长,并对其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用药方法、风险防护、潜在风险的讲解,进而引起患儿家长对住院安全的重视。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贯穿安全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观察用药不良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并在发生后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处理采用SPP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观察组、对照组护理纠纷率对比 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安全指的是患者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未发生法律规范制度不允许的功能、机体结构、心理的缺陷、损害、障碍[1]。护理工作中患者家长、医疗机构管理者非常重视怎样保障临床护理安全,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进行强化,提升自身解决问题、预见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对护理纠纷的有效预防,为护理质量提供保障[2]。实际中相对于其他科室护理儿科护理具有自身特点,为进一步强化儿科护理应当积极开展针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强化针对患儿家长开展安全宣教。通过强化患儿家属安全护理意识,使其能够对儿科护理中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预防,最终为儿科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配合[3]。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强化护理安全巡视工作,通过定期及时的安全巡视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排除患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保障患儿安全[4]。本研究中,对照组60例患儿中39例对护理满意、14例对护理基本满意、7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88.5%。观察组60例患儿中42例对护理满意、16例对护理基本满意、2例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为96.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0例患儿中8例出现纠纷,纠纷率为13.3%。观察组60例患儿中2例发生纠纷,满意度为3.4%。观察组纠纷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儿科护理中应用安全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对于临床护理成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莉, 汤清波, 谭秀梅. 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分析法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2015,01:50-52.

[2]王学梅,梁文婷,王肇俊. 自制臂式住院信息卡识别患儿身份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5,03:73-74.

[3]任海燕,李文亚,葛依静.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241-242.

儿科护理实训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 将2011级学生344人作为对照组, 2012级学生396人作为实验组。两组学生在年龄、入学成绩、基础理论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两组学生儿科学实训教学内容均为婴儿喂养 (包括奶方计算及配制) 、体格生长指标测量及结果判定、心肺复苏、婴儿抚触及液体疗法共5项。对照组采用传统示教法进行实训教学, 教师先以板书讲解并进行示教, 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操作技能训练, 课后完成实训报告。实验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5项实训项目, 编制成实训指导及报告册, 在开课前发放给学生, 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 由5~6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推荐1名组长;每次实训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和设计方案, 再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训活动中验证假设, 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实训数据, 得出结论, 最后由小组推荐1名学生对结果进行汇报, 并请其他小组听取报告和提问, 由本组成员补充回答或修正;教师倾听学生汇报、讨论和解答, 对有争议或难点问题适当启发、引导或解答,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在所有儿科学实训内容结束后对两组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1.2.2 教学效果评价

(1) 问卷调查:在广泛查阅国内有关探究式教学方法文献的基础上, 再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自制“探究式教学活动调查问卷”, 于实训课教学结束后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现场问卷调查。 (2) 考试成绩: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 理论考试在学期末进行, 操作技能考核在实训内容结束后进行, 对两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Epidata3.0双轨录入, 采用SPSS 11.5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s) ,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显著性 (见表1) 。

2.2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为突出的是, 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实验组有95.9%的学生表示同意, 对照组有23.8%的学生表示同意,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χ2=423.04, P<0.05) ;其次, 在提高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方面, 实验组表示同意的占96.7%, 对照组表示同意的占31.4%,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χ2=376.36, P<0.05) ;在有助于与其他学科知识融合贯通方面, 实验组表示同意的占94.7%, 对照组表示同意的占36.3%,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χ2=352.77, P<0.05) 。此外, 在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自学能力及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等方面, 探究式教学方法也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见表2) 。

3 讨论

随着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其教学模式也需要作相应调整。美国医学院校新教改趋势是基于项目式的探究性学习, 强调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让研究和学习间的界限变得模糊[2]。国内一些医学院校积极探索寻求适合本校的教学方法, 涌现出多种教学模式, 如BL、SBME、PBL教学等, 这些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3,4]。在总结以往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引进儿科学实训教学中,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1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考核结果显示, 实验组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 (P<0.05) ;调查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法总体上是肯定的, 说明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习成绩, 增加应用知识的机会,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帮助, 这与国内一些研究是一致的[5,6]。调查还显示, 实验组中95.7%的学生认为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94.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创新意识培养, 这说明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从偏重于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流于表面转变为具有主动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

3.2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调查显示, 实验组94.4%的学生认为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前就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 复习相关章节, 牢固掌握相关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讨论式探究学习方法, 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由“学会”变成“会学”, 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媒介查找资料, 提高了获取信息与加工利用能力。调查结果显示, 实验组95.9%的学生认为探究式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这与李晓南、陈海燕等报道结果一致[6,7]。在小组学习中, 学生学会用恰当的方式沟通, 组间辩论可使学生置于多种观点与思想中, 有利于其在讨论中学习他人良好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为其创造了一个互教互学的良好氛围, 且最终以团队方式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3 有助于教师提高综合素质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教学过程, 教师的职责是激励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5]。探究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指导者、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业务和教学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 可以加强教学团队合作,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开发教学资源, 促进儿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3.4 存在问题

首先,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让教师和学生养成惰性, 不少教师质疑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学习效果, 学生会因不愿意改变以往被动学习方式而对新型教学方法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和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认同程度是该教学方法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做准备工作, 提出的问题不能是纯理论或脱离现实的, 也不能太难或太简单, 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其次, 学生课前要做充分准备, 由于工作量大, 加之还有其他学科学习任务, 有极少数学生不适应。部分习惯于传统教学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表现出不适应, 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 引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儿科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344人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示教方法授课;2012级396人为实验组,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授课。授课结束后两组学生参加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 并调查其对实训课教学的认可度。结果 实验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对实训课的认可度分别为95.0%和73.0%, 实验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法予以充分肯定。结论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儿科学实训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提高操作技能和沟通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训教学,儿科学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2]乐江, 余保平, 宋思莹, 等.美国医学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新方向[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 (1) :120-121.

[3]应立英, 马小琴, 谷娟娟, 等.混合式学习在母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2) :66-67.

[4]黄丹琳, 何庆南, 易著文, 等.模拟医学教育在儿科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 (1) :75-76.

[5]曹万鹏.论高等医学创新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0 (2) :13.

[6]李晓南, 池霞, 童美玲, 等.儿童保健学教学中应用TBL模式探索与意义[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3) :84-85.

儿科发热护理进展 篇6

1 循证护理的作用

循证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审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 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原则, 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护理措施, 为患者实施有效最佳的护理。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 应用循证护理对发热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要注意几点:腋温与直肠温的相关性及其差异值;选择感染性发热的最佳退热方法;降温措施后的显效时间[1,2]。

2 各年龄段小儿发热的特点及护理[3,4]

儿童时期机体发育尚未完善,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日趋成熟。不同年龄机体的发育成熟度不同, 对发热的反应不同, 故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2.1 新生儿期

新生儿棕色脂肪少, 皮下脂肪较薄, 体表面积相对较大,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故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体温波动较大,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 新生儿发热时, 开包散热即可, 必要时予温水擦浴, 慎用退热药物。

2.2 婴幼儿期

大多以病毒感染引起, 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由于脑的兴奋系统与抑制系统的动态平衡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容易发生热性惊厥;消化和吸收功能弱, 胃处于水平位, 易发生吐、泻及食欲不振, 导致体内液体不足。此期的护理要点为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 如果体温在38.5℃以上遵医嘱加用退热药, 以免液体不足造成大汗后虚脱。

2.3 学龄前期

发热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水, 进食清淡、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适量使用退热药或中药, 明确细菌感染时应予抗生素治疗。

2.4 学龄期

基本治疗同学龄前期, 做好心理护理, 给予必要的精神安慰, 向患儿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使他们消除恐惧心理。关心体贴患儿, 减轻患儿痛苦及恐惧感。

3 不同发热时期的护理[5]

发热一般包括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3个时期, 各时期有各自的护理特点。

3.1 体温上升期

此期产热较强而散热少, 流向皮肤的血液减少且汗腺分泌也少, 患儿易出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怕冷等症状。由于寒战, 体温会在短期内迅速上升, 在机体寒战时要做好保暖工作, 嘱患儿卧床休息, 增添盖被, 足部放置热水袋, 给予流质为主的饮食, 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和温热饮料, 以减轻寒战等不适。

3.2 高热持续期

此期体温持续处于较高水平, 会大量出汗, 皮肤温度升高且潮湿。患儿常有燥热感, 可出现呼吸与脉搏加快、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口干、尿少、色黄等症状。嘱患儿注意休息、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及物理降温等。

3.3 体温下降期

多给患儿休息, 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 擦干皮肤。给患儿喝加盐的米汤或糖盐水等补充水分, 并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少油腻的食物及新鲜水果, 少食多餐, 做好口腔护理。

4 根据不同疾病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

4.1 热性惊厥的护理

对有热性惊厥史的患儿要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或专人护理。设置防护床挡, 备好急救物品和各类止惊药品以便随时急救, 积极退热治疗。如果出现惊厥, 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 方法为将患儿置于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解开衣扣, 清理口腔分泌物, 预防窒息;在上下唇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 预防咬破舌头;同时予止惊药物, 首选地西泮, 0.3~0.5 mg/kg (最大剂量10 mg, 婴幼儿1次剂量不超过5 mg) , 缓慢静脉推注 (1~2 mg/min) , 5 min~10 min内生效, 必要时15 min后重复, 也可保留灌肠, 肌注吸收不好。亦可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口服, 每次0.5 m L/kg (最大量≤10 m L) , 起效快, 必要时30 min~60 min后重复。及时给予吸氧, 氧流量为0.5~1.5 L/min[6]。

4.2 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近年来逐渐受重视的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 表现为发热、出疹等, 大多数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 传染性很强, 可由飞沫经呼吸道或由污染物品及手经口传染, 易在集体机构及家庭内流行, 一般预后良好。须及时做好隔离、消毒、对症处理[7]。

4.3 甲型H1N1流感的管理

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强, 要做好隔离区域合理布局, 制定工作流程, 实行规范化管理。采取分层次培训及现场演练的方法, 使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突发甲型H1N1流感的诊疗流程、隔离防护措施及相关法律法规, 并严格消毒隔离管理, 治疗上以对症处理为主[8]。

4.4 烧伤的护理

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为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 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 引起高热。所以, 处理烧伤一定要慎重, 包扎松紧适宜, 敷料不宜过厚, 动作轻柔, 减少疼痛, 缩短发热期, 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退热时要补充液体量[9]。

4.5 输液中发热反应的护理

输液发热反应分为3期: (1) 寒战期:一般在输液后15 min左右发生, 患儿突然感到畏寒, 继之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湿冷、呼吸急促; (2) 发热期:体温急剧上升, 患儿出现面色潮红, 头痛, 高热惊厥, 低血压休克, 昏迷, 心、肾功能衰竭; (3) 恢复期:患儿体温下降, 疲倦乏力。输液发热反应须紧急处理, 同时根据患者所处各期不同可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10]。

5 发热待诊患者的护理

发热病因各不相同, 李晓清等发现46例发热中, 感染性疾病19例 (41.3%) , 肿瘤11例 (23.9%) , 结缔组织病10例 (21.7%) , 药物热6例 (13.0%) 。提示儿童发热以感染为主, 要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向患者解释检查的意义, 取得患者的理解及配合。血培养检查时要掌握采血的时机, 寒战时采血最有临床意义。当病因不明、观察热型不予解热止痛药退热时, 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其意义,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及配合。鼓励患者多饮水, 适当补液, 以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11]。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护理指导, 关心、爱护患儿, 同时要注意保暖, 姿势舒适, 尽量避免哭闹反抗。根据儿童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 要多鼓励和表扬, 少训斥, 减少对医务人员的恐惧感。在进行检查或治疗过程中, 要不断与儿童对话, 以分散注意力, 使其更好地配合检查与治疗。对院外治疗进行护理指导, 指导家长合理用药, 进行物理降温, 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护理[12]。

6 治疗

6.1 物理降温

降低环境温度, 洗温水浴, 冷盐水灌肠, 用20℃左右的生理盐水, 婴儿约需100~300 m L, 儿童约需300~500 m L, 按普通灌肠法进行[13]。冷袋和冰囊降温法优于传统的冰袋降温法, 医用冰毯的疗效也较好[14]。

6.2 药物降温

缪惠梅[15]对门诊510例不同程度的发热患儿进行护理, 常用的药物有泰诺林、美林、肛门退热栓剂等, 认为必须按规定用药, 根据不同的年龄采用不同的药物和剂型, 使用间隔时间不得少于6 h。王淑文等使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5~10 mg/kg, 每6 h~8 h可重复1次, 与直肠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栓10~20 mg/kg进行比较, 发现布洛芬优于对乙酰氨基酚栓[16]。宋舜意等也发现分别应用布洛芬与扑热息痛类药物各60例, 2组患儿服药后30 min、1 h、3 h测体温<38.5℃的人数, 无论从体温开始下降时间、体温下降速度, 还是体温下降维持时间, 布洛芬组均优于扑热息痛组[17]。楚建平等分别使用赖氨匹林、柴胡等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感染性腹泻急性胃炎, 发现赖氨匹林起效快且降温效果好, 明显优于柴胡组[18]。

6.3

尼美舒利是新一代非甾体类抗炎药, 可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2 (Cox-2) 的活性, 减少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分泌功能, 清除已形成的次氯酸和氯胺, 起到抑制蛋白水解酶的释放作用, 其退热、抗炎和镇痛作用较强。每日按体重5 mg/kg, 分2~3次餐后口服[19]。该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12岁以上方可使用。

6.4 中药治疗

儿童发热的表现不相同, 有表实热证、表虚热证、里热证、里实热证、虚热证等, 要根据不同的证型, 使用不同的措施[20]。王妍炜通过治疗组加用退热合剂 (由石膏、僵蚕、板蓝根、蝉蜕、薄荷、葛根、滑石、山楂、甘草组成) 灌肠, 明显优于单用物理降温、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药物治疗[21]。针灸推拿、穴位敷贴、中药洗浴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方法, 也能取得较好疗效[22]。

7 心理护理

研究发现发热患儿家属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表现为精神紧张 (占98%) , 焦虑、恐惧 (占82%) , 担心降温效果差 (占28%) , 担心会抽搐 (占10%) , 担心有生命危险 (占3%) 。造成上述心理反应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溺爱孩子、对发热的原因缺乏了解、对发热的医学知识不足、对发热的心理耐受力不足和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等[23]。因此, 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发现问题, 了解他们的心理反应, 做好心理护理, 尽力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和认可, 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对医疗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8 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护理中的应用[24]

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 多以个别指导为主。通过健康教育的开展, 讲述发热的预防措施: (1) 适当安排患儿户外活动, 加强体育锻炼; (2) 定时预防接种, 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 (3) 衣着适当, 根据气候和活动及时增减衣服, 以防受凉; (4) 养成多喝水的良好习惯, 促进新陈代谢; (5) 当患儿高热时, 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9 家庭护理[25]

发热过高或持续高热影响小儿消化功能, 使小儿食欲不振、恶心、腹胀、便秘或腹泻、脱水, 甚至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体温每升高1℃, 心搏会增加15次/min, 耗氧量增加, 使心血管负担加重;持续高热使脑皮质过度兴奋或抑制, 导致小儿烦躁、惊厥、昏睡, 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了解家庭护理知识, 采用适当的药物或物理降温十分有必要。高热患儿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环境安静, 室内通风良好;给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口服或注射退热药后, 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详细观察病情变化, 随时测量体温。

1 0 家庭治疗的几个护理误区[26]

1 0.1 物理降温方法不当

对乙醇浓度、水温和擦洗部位等认识不足。乙醇浓度以25%~45%为佳, 浓度过高不但不能起到退热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皮肤脱水, 加重病情;水温以32~34℃为宜, 水温过冷会引起血管强烈收缩, 而导致畏寒, 降低退热效果。此外, 擦洗部位主要是大血管分布区, 如:前额颈旁、腋窝、腹股沟, 禁擦区是胸前区、腹部、颈后, 因为这些部位对冷刺激较为敏感, 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

1 0.2 用药不当

退热药物频繁使用, 没有注意药物的间隔期;其次是过分担心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体温还未达到38.5℃就给退热药。

1 0.3 护理方法不当

儿科护理教学体会 篇7

1 运用情景教学法,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

情景教学法是以情景性认知理论为基础, 引导学生借助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并让学生将学习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 并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1]。

1.1 运用好设问, 引导学生的探索欲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存在一种潜在的好奇心,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提供病历、展示疾病临床表现后, 把握好时机, 巧妙的运用设问, 把学生引导到对问题的探索欲上来。例如:在讲解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 开始可以以案例的形式创设情境, 使学生对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使学生对佝偻病的骨骼改变有形象生动的认知, 再抓住时机提出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问题进行讨论,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便可顺水推舟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讲解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在情景中轻松自如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逐步突破难点, 使之掌握教学中重点甚至难点知识, 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情景设计要灵活和新颖相结合

情景教学法要设计的灵活新颖, 讲授时要启发、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彼此联系起来, 让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的方法, 使学生深度探求知识, 对知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授肾病综合征时, 不是按序的把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简单的罗列, 而是创设一个情景, 给学生展示高度水肿的肾病综合征小儿的图片, 以图片上的临床特征为出发点, 将临床表现和病因、病理有机的联系起来, 抓住该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引起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高为主, 致使大量蛋白外漏。主要的临床表现—大量蛋白尿, 以此为中心推导出另外三个症状: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水肿、高胆固醇血症, 在治疗中指出该病与免疫因素有关, 所以糖皮质激素是本病的主要治疗药物[2]。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枯燥难懂的知识产生兴趣,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可见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极大的提高了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效果。

2 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 使得护理教学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 能使课堂讲授变得更立体, 教学内容更丰富,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习效果。

2.1 多媒体课件丰富了教学内容, 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 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 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要求, 事先将授课过程设计编排好, 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 将板书、挂图、录像等集中到课件里, 使内容丰富而详实, 节省了板书、幻灯、挂图的时间, 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 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 随时更新, 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 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3]。多媒体课件帮助老师节约了时间, 使学生思路易于集中在课件内容的变化上, 老师与学生思路上的一致性使得师生间可以形成良性互动, 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更有的放矢, 及时准确,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 若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 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 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临床信息;对教学中机制复杂、难度大、实验成本高、罕见和难以实体操作的内容, 都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等, 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 获得感性经验[4]。学生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还可以重复或节选播放, 将实践和理论知识分解并穿插讲授, 直到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点。

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 科学是好奇, 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 他主要是询问的过程, 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因此, 教师利用情景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把学生带入情境或是实例的展示, 让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中探求新知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匡萍.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技巧.www.chinaqking.com.

[2]王瑞儒, 马中富.农村急诊医学培训教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 .

[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EB/OL].club.topsage.com.

[4]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5, 7 (20) :89.

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体会 篇8

1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

安全教育是指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身心安全[2]。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道德规范与实施方法》等法律知识,增强责任心,倡导慎独精神。儿科护理工作责任重,经常面对的是不会开口说话的婴幼儿,护士常在无监督下独立进行工作,因此,慎独的医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联系实际教育护生增强法律意识,如在给婴儿洗澡时,不严格查对手圈以至抱错婴儿,护士要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让他们从典型病例中吸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2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提高专科技能操作水平

重视基本知识、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引导护生逐渐成熟的基础,是将以往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有机结合的必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学生在校学习了3~4年的基本知识,进入临床实习后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动手操作、学以致用,这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做好带教工作。我们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上,每周1次晨间提问,每月1次护理查房,详细讲解每个疾病的相关因素,并对典型病例加以解释和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由于儿科的专业性较强,在实施各项专科技能操作前,教师不要先急于示范,而是让学生了解操作程序、掌握操作原则后,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加以领会,最后由教师总结,指出问题所在,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这样既弥补了学生理论知识的不足,又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较好锻炼。

3 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传播与教育并重是当前世界健康活动的一个重要趋势[3],护生兼有“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既是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又是健康教育的对象[4]。儿科护士面对的是无法正确描述自己疾病感受的儿童,需要付出更多的责任心和耐心,同时需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与患儿家属交流。护生在校经过正规的综合教育,相对而言,理论基础较扎实,但沟通和交流能力欠缺。在掌握儿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加强对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对于婴幼儿,鼓励护生运用非语言方式交流,多给患儿一些安慰和抚触;对于年长的患儿,鼓励护生运用通俗易懂、易于理解的语言来和患儿交流,经常给患儿一些适当的关爱,如轻拍、抚摸、搂抱及逗乐等,尊重、关心、爱护、体贴患儿。使他们消除恐惧、增加亲近感,以便及时掌握患儿的病情及心理状态,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及护理,得到患儿家属的理解,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既使护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也使护生对护理专业的整体认识及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发展,患儿及其家属的期望值不断增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临床带教,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是未来护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丽萍,黄小霞,刘一苇.探讨高等护理教育毕业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上海护理,2005,5(2):66.

[2]李珍.安全护理之我见[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3):59.

[3]米光明,王官仁.健康传播学原理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篇9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刚入院的患儿对陌生的环境及疾病造成的痛苦很不适应,表现为哭闹、不配合治疗。护士应该面带微笑地迎接每位小患者,并亲昵地叫患儿的名字,和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接触,给患儿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还应根据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耐心地讲解,在治疗以外的时间里增加与患儿的接触次数,消除抵触心理,还应提醒父母不能因生病而娇惯孩子;可降低对孩子的教育性,但不能放弃,这样才不会因住院而影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住院往往使他们收到约束,想吃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但是由于治疗的需要会限制某些食物的摄入)。这样就加重患儿的反抗情绪,患儿多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使他们感到丧失了安全感,对于这类患儿护士更应该多关心体贴,避免责备。护士可通过与患儿一起做游戏,讲故事等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同时要求我们护士多观察,留意其非语言行为如患儿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和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估计,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当只看到戴着口罩的护士阿姨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叔叔时,他们害怕打针、吃药。首先小儿的病房布置要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病房设施、家具设计尽可能儿童化,要考虑到儿童对色彩的需求,每个房间要搭配不同色彩的美丽图案;同时配有电视随时都可以看到精美的动画片,听到优美、舒适的音乐;护士服可换为粉红色;这些大大缓解患儿的恐惧不安感。

护士端正的仪表,得体的举止、微笑的面孔加上适当的赞美语言都会减少患儿的陌生感。作为护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患儿。与其交谈时要有同情心,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体贴。主动了解患儿惯用的词汇及特殊的表达方式,用温和的态度多鼓励孩子“多聪明可爱、你好勇敢啊,等等”使孩子主动配合治疗。对懂事的患儿可以亲切的说鼓励的语言,对小女孩则称赞长得真漂亮,眼睛大大的真美啊,如果哭就不漂亮了。用激励法鼓励患儿或用小玩具和糖果哄着,使其分散注意力以配合治疗。在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让患儿选择治疗护士及注射部位。要善于抓住小孩容易和接近的心理进行沟通,不断鼓励。对于内向的及胆小的孩子可以讲一些动画片里的小勇士是如何勇敢的,促使患儿向他们学习,还可以投其所好,这样就会减轻患儿心理负担,减少患儿的恐惧感,取得患儿的配合也增强患儿战胜疾病的勇气。要善于应用非语言的方式:适当的抚摸、握握小手、摸摸额头及面颊使患儿产生信任感。

针对儿科工作特点,护理人员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的医学理论知识、掌握过硬的基本功外,还应帮助患儿做好操作前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护理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行为指导,激发患儿的自控能力。同时护士技术也要精益求精,做到一针见血,使患儿减少痛苦,同时也赢得了患儿及家长的信赖。进行静脉穿刺时,可以边找血管边与患儿交谈,讲他爱听的话。“你好勇敢啊,打针也不哭的”,以此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淡化穿刺带来的痛苦。要维护患儿的自尊心,应多鼓励和表扬,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带喜欢的玩具和好吃的食物到病室。因此作为儿科护士,只有在平时工作中多看、多练,使自己的注射技术娴熟、准确尽量做到镇静、自如、有条不紊,才能使患儿和家长从心里上接受。尽可能做到有固定的护士对其幼儿进行连续全面的整体护理。

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家长的心理工作也很重要,儿童的心理护理很大程度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儿的。因患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有限,因此家长的沟通尤为重要。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和接受程度。 家长因为患儿生病而焦虑万分,这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高热的和腹泻患儿,由于血管的痉挛收缩,末梢循环差,手脚冰冷,此时穿刺容易失败,我们应该让患儿家属用热毛巾敷敷末梢血管,再进行穿刺,嘱咐其让患儿多喝水。对于肥胖的及较小的患儿,血管穿刺比较困难,护士尽可能多和家长交流做好解释工作“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争取一次穿刺成功,望你们理解配合。”例如阿奇霉素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可引起恶心、呕吐,输液前应先吃点东西,氯化钾对血管刺激大,易引起输液部位的疼痛等。若真出现了上述情况,由于提前告知了家长,他们也会理解配合的。我们护士应该学习掌握沟通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换位思考,同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适当赞美孩子,用温柔的微笑、关切的眼神、和蔼的语言来达到心灵的沟通。要有父母般的关心、爱心、细心责任心、同情心,要有亲和力,往往一个搀扶的动作,一个拍肩的鼓励,一句关心的语言,都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与患者的情感,增加患儿与家属对护士的信赖,获得宽容和理解。即使家长因为孩子的病情恶化而产生怨气、横加指责,护士也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心理感受,注重语言艺术,耐心解释,不要激化矛盾。事情过后家长反而觉得不好意思,变得顺从和依赖护士,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患儿照顾者和代言人,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也是护士。护士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问题,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儿科护士在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拥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要不断与家长交流信息全面了解患儿的心理和社会情况。现代的儿科护士不仅仅要挽救患儿的生命,同时还必须考虑到疾病的过程对儿童出现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根据患儿的不同时期及家长的不同情况特点,分别对待,精心护理,使患儿能感到安全,更好地配合治疗,以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心理护理的理念、方法,促进儿科护理的发展,满足患者家屬的合理需要,又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促进儿科整体护理的顺利实施,使儿科的各项治疗及护理顺利进行。做好心理护理是患儿及家属的需要,也是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需要。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占着重要的作用,它既能消除患儿的紧张、害怕心理,以愉快的心情配合治疗,又能缓解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有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又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进了护患关系,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杨立霞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2010[04]:196

[2]顾丹婷,心理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17-01

[3]陈婉珍,薛金增.住院患儿人性化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6[40]:450

[4]郑慧珍,陈月花.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里护理体会[J]基础医学论坛2007年第11卷.第2期A刊

人文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 篇10

关键词:人文护理,儿科护理,人文素质,内心触动

护理学被认为是具有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 强调护士必须在掌握一定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从心理社会和关怀行为两个方面给予患者人性化的照顾。人文护理就是关注人、关心人, 重视人的个性, 满足人的需求, 尊重人的权利, 使人文精神在护理工作中得以充分体现[1]。人文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2]。

作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者, 我们充分认识到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 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是切实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自从我院提出“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将人文护理融入常规护理工作中, 充分保障患者的各项权益,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使患者的满意度上升, 使护士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下面以儿科病房为例, 谈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1病由心生, 只有内心触动, 才能真正升华

首先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决不是几堂心理护理和护理礼仪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医院邀请护理领域的专家老师给全体护士培训护理心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管理学、护理美学、护理伦理学和护理法律等知识的学习, 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和性格, 建立健全心理素质。引进具有学习能力, 自我完善, 调整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2营造温馨住院环境

我院儿科病房力求营造安静、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病房设有动态空气消毒机、中央空调、新风系统, 室内空气新鲜, 温度适宜, 光线明亮, 病房设有单间、二人间、三人间等, 不同的病房收费标准不同, 依据不同病种,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选择不同的房间。为患儿及家长提供了方便舒适的就医环境。

3建立正性支持系统, 鼓励家庭参与护理

家庭对个体的健康起着正性和负性双重作用, 提倡家庭护理, 促进家庭的正性作用是护理人员的目的[3]。家长对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的认可、接受与支持, 对患儿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简化医疗流程, 方便患者及家属

实行方便、快捷的计价服务, 门诊患者使用医卡通, 一次充值, 可直接在诊室、检验科、医技辅检科室直接划价收费, 避免反复排队划价、交费, 楼上楼下奔波辛苦, 在结算时, 划卡即能打印出明细清单, 增加了收费透明度, 对医务人员设立社会监督岗。病房每日发放一日清单并设立一日清单咨询处。

5将人文关怀融入儿科护理技术中

5.1 提高护理技术

我们的护士苦练基本功, 不断提高头皮针穿刺技术, 力求做到一针见血, 并且提倡凡是血管条件允许的患儿都采用静脉留置针, 这样能减少患儿的痛苦, 降低液体外渗的几率, 增加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减少了家属及患儿对液体外渗的担心。为患儿减轻了痛苦, 同时又有利于家长情绪的稳定, 更易取得其配合。

5.2 总结护理工作经验

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 我们积累了儿科特有的工作经验。合理安排, 一次穿刺完成多项功能。如当一个患儿新入院后, 我们在他第一次做治疗穿刺前, 先核对其有无抽血项目, 如能在这次穿刺时集中一次完成的, 我们就一次完成。即静脉穿刺后将要抽的血用5 ml注射器从头皮针连接处抽血化验;反之, 如果住院患儿当天有化验项目需采血, 护士会提前将其当天的液体配制一组, 在穿刺取血后直接将液体连接好, 从而避免了单纯为抽血而进行的再次穿刺。

6结论

通过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融洽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不仅患者满意率不断上升而且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投诉的发生, 同时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人格和职业品格, 使护士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护理观念, 倡导良好的护理科学观, 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 也为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树立起良好护理品牌。总之, 建立以体现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以恢复健康为目标的护理工作模式, 是社会进步引发护理模式不断进步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唐丽萍, 赵子林, 杨红, 等.人文护理在中国维和二级医院的应用体会.护理管理杂志, 2007, 7 (5) :57-58.

[2]廖朝奎, 周书状.以人为本关爱患者加强医院人文关怀.中国医院管理, 2003, 1 (2) :23.

上一篇: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下一篇: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