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军事变革

2024-05-17

新军事变革(精选八篇)

新军事变革 篇1

当代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对国防战略作出调整,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上,实际上就是勇敢跨到了新军事变革的大潮之中。然而,中国要完成新军事变革的任务,由于起点低、基础差,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第一,作为国防武装力量的主体,中国常备军的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世界范围的新军事变革,首先是由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质发生变化而引发的。信息技术成了机械化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的“倍增器”,是高技术战争展现在人们面前最为突出的特征。现代发达国家的军事变革都是在高度机械化基础上推进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仍处于努力完成武器装备机械化任务的阶段,置身于世界性新军事变革的洪流中,如何处理机械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机械化程度不高所带来的对信息化的制约,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第二,武装力量中人员科技素质和综合素质偏低。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主导的未来军事斗争中,人才的优势无疑决定着军事斗争的准备状况,影响着军事斗争的进程。高技术的武器装备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去研制,也需要高素质的作战人员来操作,未来高技术战场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去角逐对抗,战争的结局将由人才的优劣来决定。而人才的缺乏却成为中国新军事变革的一个“瓶颈”。仅就军队而言,中国军队不仅在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上与先进国家存在着“代差”,而且在官兵受教育程度上与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级差”。另外,中国军队官兵高科技知识的学习比较薄弱,缺少既懂政治又懂军事、既懂指挥管理又懂专业技术的复合人才。目前,我军干部队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第三,军费仍保持在低水平上。由机械化战争发展为信息化战争,是以武器装备质的跃升为其前提条件和推动力量的。武器装备这种质的跃升需要有大的军费投入提供物质基础。为了推进新军事改革,发达国家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持下,军费开支逐年加大。尚处于发展中的中国由于需要确保经济优先发展,虽出于安全考虑,军费逐年有所增加,但仍与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

2 新军事变革环境中的我国军事形式

2.1 我国周边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

中国疆域广阔,海陆兼备,其中陆疆国界线2.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我国的沿边省(自治区)多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且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地理特点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战略纵深,同时也使我国的陆疆安全形势变的极为复杂。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需要时刻提高警惕。

2.2 美国新亚太军事部署对中国军事安全的影响

近十年来,随着美国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发展,美国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因此,美国政府实施其安全战略,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崇尚军事实力,运用武力的特性较之以往历届美国政府更加突出。美国依靠超强军事实力,全方位调整美国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致力于建立由自己主导的霸权稳定体系。在推行国家安全战略时,处处强化其军事战略优势,给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格局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带来明显不同以往的影响。美国在“新战争”理论指导下,改变了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的方式,同时,新的军事联盟也改变了传统的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关系,突破了人们对周边安全环境概念的传统界定。面对世界上军事最强大的美国及围绕在中国周边地区的美国军事联盟体系,我国面临着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广内涵的周边安全环境。

3 新军事变革中我国军事发展的战略手段和途径

3.1 建立军事变革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机制

中国的军事变革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军事变革的特点决定了应该把国防战略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建立国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处理好军事变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新时期国防建设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他领域的变革将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个过程必然是社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客观上容易增加某些不安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军事变革必须始终服从国家和社会总体变革的大局,必须服从国家政治稳定的需要,这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对于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在积极推进中国军事变革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国家全面改革的大局高度来考虑和把握。

3.2 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铸牢“听党指挥”的军魂

听从党的指挥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回顾我军80多年的光辉历程,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我军建军治军一切原则、方针的总纲,是我军性质、宗旨和职能、使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军在新形势下经受住各种考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最根本的是思想政治领导。只有坚持党的决定领导,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斗争形势,始终保持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坚持听党指挥,必须切实按照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高举旗帜、听从指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创新发展,以身作则”的原则,充分尊重官兵的选择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其次,突出抓好一个“实”字,要努力做到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军区党委和机关带头改进作风,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深入一线部队,解决基层部队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跟踪问责制度,坚持组织党委述职和集体听取各大单位工作汇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再次,突出抓好一个“严”字,对干部和部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3.3 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具有重要意义。而只有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才能实现新时期军事斗争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才能保证中国沿着和平发展的道路前进,实现振兴中华的目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完成祖国统一和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国家制定与实施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发展的最高利益。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反映了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的总体要求,并为实现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提供军事保证。所以军事战略方针在具体目标上,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创造一个有利于改革和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以实现祖国统一作为现实任务;三是维护国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四是保障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地位,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3.4 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培养造就新型军事人才

坚持质量建军,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正确选择。随着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争取质量优势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军队建设的一个共同趋势。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方针。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关键在人才,其目的也是适应世界军事发展和现代战争的发展而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人才群体。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作战系统科技含量与日俱增。只懂军事而不懂科技,不能有效驾驭战争。有专家认为,武器装备的研究使用,是科学技术,是军事战略、战术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现代战场上的主要打击手段,精确制导武器是战略、战役、战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典范。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应用更使武器系统和作战指挥成为统一体。这对国防科技或军事技术人员及指挥军官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现代国防科学技术人员必须既懂得科学技术又懂得军事。现代战争的指挥军官也必须既懂军事也懂科学技术。因此,努力培养复合型指挥人才,必然成为军事变革的重点内容。

3.5 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随着战争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信息优势已经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体系对抗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国防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基于网络的一体化武器装备体系,是军队实现向网络中心转型目标的战略策划,是引领军队信息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国防信息基础设施的本质是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构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环境,为获取未来战争的体系对抗优势提供支撑。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复杂度的不断增加、作战应用方式的不断变化、可利用资源的相对约束,导致了我军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整体性、涌现性、对抗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促进了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天空地一体化方向发展。

在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始终瞄准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牢固树立整体发展、重点突破和长期建设的观念,坚持革命化带动、信息化推动、战斗力驱动,走信息化、机械化复合式发展道路。要以“跟进、逼进”的姿态和“争夺、抢占”的勇气,全面加强以信息化为标志的质量建设,实现部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进一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进步上来,推动军队建设全面转型。要把改革创新作为部队建设的根本动力,大胆探索,敢闯新路,积极推动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体制和军事管理创新,认真解决部队建设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重点突破中带动部队战斗力建设水平的整体跃升。

当代世界新军事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场影响最为广泛、最深远的军事变革,各国重新审视安全环境和战略策略,依据客观和主观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战略调整,促进了国际战略格局新的整合,对世界多极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军事变革史专题结课论文 篇2

中国国防战略需要顶层设计

姓名:鲍安东

专业:军事历史

单位:理论二系八队

学号:3312009001

中国国防战略需要顶层设计

中国的复兴崛起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事业。改革开放至今已经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挺进,国内各种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浮现出来,而国际上针对中国的误解、杯葛甚至敌意也日趋严重。自古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此时,稍微冷静一下头脑,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重新打量当前国家现状,对于透过喧嚣、浮华的表象,认清未来前进方向坚定正确的发展道路,也许有着某种启示意义。

顶层设计的意义

“顶层设计”的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原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工程项目,要实现理论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其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这一工程学概念,后来被西方国家广泛引用于军事和社会学领域,甚至成为政府统筹内政外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顶层设计是铺展在意图和实践之间的“蓝图”,是具有总体明确性和具体可操作性的科学思维的理论结晶,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性产物。顶层设计是个极具前瞻性的认知与行动复合体。它层次高、牵涉面广,是国家各领域活动和各领域资源在国防顶层的汇合,对安全、经济、科技、社会有相互作用的重大影响。它还涉及到历史的路径、现实的行动和未来的展望,要在考虑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未来做出估计和筹划。横向和纵向复杂性的叠加,构成钱学森所说的典型的开放式复杂巨系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建设发生过几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1985年,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军队裁员百万,陆军由以往的野战军变为集团军,把独立的技术兵种融入集团军。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军队又先后裁减50万和20万,在原来的陆军编成中,部分集团军实行了军旅制。与此同时,陆军装备大幅度更新换代,C3I系统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些改革,使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无

庸置辩,这些举措还都是在原有架构内的调整,是以裁军为契机,以减员为主要思考目标。我军的改革,在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铺路。

我军正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从世界范围看,新军事变革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思路,取决于体现思路的设计和使思路贯彻下去的规划。

1985年,中央军委提出我军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即“从早打、大打、打核大战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我军公开的、广泛性学术研究,由此登上了战略的殿堂。这次研究活动,不只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学者们提出的许多创见,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比如,国家利益至上,军人为国家利益而存在;着眼长远,规划未来;由应对全面战争,转向应对局部战争;走军民兼容之路,以变革的眼光确定发展目标,选择发展道路,等等。

20多年来,我国战略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前进。发展到今天,主要在两个方面成果显著。一是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战略思想、战略原则、战略文化、战略思维等。二是时政研究,主要是国际安全环境,大国关系,地缘政治,现实的危机事件评说等。另一方面,战略理论研究,乃至军事学术研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重认识,轻操作;重定性,轻定量;重当前,轻未来„„许多文章是从概念到概念,从思想到思想。

顶层设计的要求

我们不缺思想,我们有丰富的思想。问题是如何把战略思想转化为战略步骤,转化为战略行动,这中间需要有个桥梁——顶层设计。在战略理论研究中,应当特别注重顶层设计这个环节。军队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把科学发展观注入到顶层设计之中。规划科学了,才能科学发展。胡主席讲的关于国防建设的几个统筹,都需要通过规划来实现。

科学的顶层设计,要求我军建设应从着眼事件转到着眼进程。即着眼走向未来目标的进程上来,增加如何思考和如何行动的环节,形成近、中、远期决策与行动的良性互动。在战略管理上,实现从对国际事件的临机反应,向主动塑造与灵敏反应并举的转变。以此来衡量,在应急与长远的关系上,既要针对应急事件协调战略资源,形成合力;又要使这种合力可以加速我们迈向未来目标的步伐。处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这个多事之秋,通向未来的道路上充满着偶发因素,充满着不确定性。只着眼事件,容易把国防建设的思路,引向应急性的战备工作上去,甚至会使国防意识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升降。

科学的顶层设计,应从看差距转向看差异。战略设计固然需要参照系,需要吸取外军建设的经验教训,但不能以外军转型模式作为我们建设信息化军队的样板。相反,我军转型就是要有真正的中国特色,在尊重已经掌握的科技规律、管理规律和战斗力生成规律的基础上,探索自主创新之路。比如,美军讲联合作战,它的关键问题是克服分权,参联会只参而不联造成军事行动和军队建设中的诸多弊端。二战后美国的军事改革,归根到底是加强战略集权,是集中统一。我们讲联合作战,集中统一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解决在集中统一之下,各军兵种的独特核心作战能力与系统性协作。

科学的顶层设计,要求我们注意理想与限制。理想的未必可行,最优的未必合理。许多学者都讲最好的战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但这是有条件的,孙子讲“全胜”,是一种境界,一种理想目标。实际上,必须立足于“战胜”。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没有在战场上打赢的能力,何谈“屈人之兵”?顶层设计的最大限制是资源。如果资源无限多,还要规划干什么!规划就是要在理想与限制、优化与可行的动态平衡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顶层设计的设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爆发之前不到一年,美国学者戴维斯较系统地分析了美国与伊拉克之间可能爆发的战争。战争真的爆发后,有人就这个“准确的预测”向他表达敬意。戴维斯表示,这不是预测,这是场景分析。实际上,美军从20世纪70年代末筹建“中东快速部署部队”开始,对中东地区所有可能的冲突前景,都进行了分析和推演。

顶层设计的关键是蓝图绘制,绘制蓝图就需要按照顶层设计的正确思路和科学方法去进行。这个思路和方法的简单描述就是:安全环境分析—军事使命任务—军事能力需求—军事力量结构—实施计划方案—资源保障投入—模拟评估选择—决策行动切入。

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思路的特点是:从未来把握现实,以使命决定能力,由能力创造技术、选择结构等。总之,就是您概括的:“上游”引领“下游”,“顶层”引领“下层”,“前端”引领“后端”。当“上游”问题没弄清时,就去做“下游”的事;“顶层”关系没理顺时,就解决“下层”的问题;“前端”还未动作,“后端”开始忙碌,这就是在顶层设计中的逻辑错误。

顶层设计切忌“被当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所迷惑”。人无远谋,必有近忧。以往,我们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都是分析历史原因,现在研究解决重大现实问题,要注意分析“未来

原因”。从外军发展的情况看,许多现实问题,多出于“无图纸施工”,或“无目标行军”。只着眼重大现实问题的改革,常常会使改革者陷入问题的“怪圈”。有时,为了解决某个现实问题进行的努力,却又引出更多、更突出的新问题,导致改革措施在同一个层面、同一个维度转圈。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战略思维范式也应随之调整。过去是:“实践——技术——理论”;现在是:“理论——技术——实践”。

顶层设计的过程,是个艰苦的调研、学习、动员、教育、大脑激荡、提出和检验新思路、达成共识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和动员,就是让中高级领导干部参与战略思想的创新、顶层设计的设计,使之成为变革的主人。还是毛主席说得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变过来说,规划的思想一旦被中高级领导干部所掌握,未来的战略目标一旦在中高级领导干部中形成共识,就能产生强大的执行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空军进行变革。当时,美国空军参谋长是福格尔曼上将。他在听取各方人员关于军事变革的汇报后,发现不懂的东西比懂的东西多。他的办法是提出一年之后召集空军全体上将峰会,不许谈当前问题(避免牵涉和争论各部门的现实利益),专门探讨20-30年后美国空军应该是什么样;然后从未来回推到现在,提出现在应该怎么办。从而,不仅使空军的变革有了清晰的目标,还使美空军中高级领导者对变革形成战略共识,阻力自然减少许多。

既然是战略设计,必然是长远大计。我们的目标起码要瞄准2020年前后。就世界新军事变革来说,2020年前后将是个“机遇之窗”、“挑战之窗”。到那时,美军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军事变革,都会取得突破性的阶段性成果,世界军事力量对比将出现重大的不平衡,国际安全环境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胡主席再三强调,要提高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一个“多种”,一个“多样化”,是对未来安全环境总的看法,是对我军使命任务总的描述。国防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研究“两多”切入,以“两多”为逻辑起点。

我们需要对“多种安全威胁、多样化军事任务”,进行系统和细致的场景描述。在此基础上,至少要设定最好场景、最坏场景、最可能场景;探索在这些场景下我军的任务、能力需求和资源需求,通过对比分析,综合出我们国防需求的底线、中线和上线,达到三个动态平衡:当前安全需求与长远安全需求的平衡,主要作战能力与多样化能力的平衡,进攻能力与防御能力的平衡。

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未来军队不仅需要更高的军事效能,而且需要更多的灵活性,要有主动塑造能力、危机反应能力、自同步自组织能力,以及

自主创新能力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支撑这样的功能呢?当前看来,最接近于理想状态的,是在信息网络支撑下的“模块化编组”、“积木式组合”。新模块不是立足现有装备,而是可实现、能实现的新技术装备。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代表某种新型核心作战能力,可以单独执行任务,也可以协同起来执行更复杂、更高级的任务。采用模块化的思路建设新型部队,应充分注意虚实结合的问题。对已成熟的那些模块构想,往实处做;对还不够成熟的模块构想,不妨虚一些,做一些功能展示,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步充实这些模块,并同步实现与已经成熟的那些模块之间的顺畅衔接。

顶层设计的支撑,是资源投入、资源分配、资源保障。美国防部的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PPBE)系统,实际是个顶层设计制度。这个制度把国防建设看作一个大系统,统筹近、中、远期的军事需求、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研发和国防资源,各项规划和计划,最终落实到拨拉算盘珠上。没有战略的预算是数字,没有预算的战略是空想。

中国的新军事变革全面起步 篇3

武器系统革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到21世纪初叶基本完成,但与之相应的编制体制的革命还在摸索,在这方面,美国已反复了多次,但其军事思想的革命仍远未完成。所以,这一轮的革命,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还要10 ~ 20年才能划一个句号。

美国的军事思想革命与东方的兵学传统

为什么说美国在军事思想革命方面的路还远未走完?从美国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可看出了——美国人认为现代战争无规律,因此别出心裁地提出“为一场战争设计一种理论”。这种提法饶有新意,也很吸引人,美国自认为这是新发明的一种战争理念,但其实这是对战争的一种浅表理解。任何东西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战争亦不例外。现代战争是以信息化武器为标志的,那么,以信息化武器进行的战争之间必然呈现出相似风貌和某种规律性。不能因为还没有找到这种规律性,就得出现代战争无规律的结论。

至于编制体制的革命,美军直到今天还在磨合。一会儿要编数字化部队,一会儿又取消,说明它在编制体制方面还没完全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子。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美军必然会在这方面作出调整,因为它面临的战争越来越非对称——现在能与美国进行整体的正面对撞的国家和军事集团几乎没有。在非对称的条件下作战,美军原来那种庞大的体制显然是不适合的,军队小型化肯定是未来的基本方向。

而从美军现有的理论看,对于军事思想革命,美国也还没完全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理论。这与西方的军事思想基本源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作者)有关。克劳塞维茨有德国思想家的共同特点:严谨、慎密、逻辑性强,但这在作战中却一定程度地缺少灵活性。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刚开始打伊正规军打得非常痛快,但对城市游击战几乎一筹莫展,这里面原因很复杂,不完全是因为美军应对无策,还包括了我们早前在《超限战》(乔良、王湘穗合著)一书中指出的问题,比如媒体对战争的介入——美军的强大战力通过媒体介入有放大效应,因而,美军的行动在电视镜头下被束缚了手脚。

对付游击战尤其是城市游击战,迄今为止,正规军还没找到很好的办法。朝鲜战争结束时,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将军感叹道:“美国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当时,武器上中国远不如美国,可为何最后中国能打得对手在谈判桌上签字?这是由于美国在与一个思维方式、作战思想、作戰方式完全不同的对手作战,美国人以为用它的方式必定能拿下朝鲜……美国认为是错误的敌人、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战争,但反过来看,实际上是美国自己错了。朝鲜战争充分说明了东方的兵学传统的独特性。

中国不必踩着美国和西方的脚印走

眼下,中国军队已经开始了根据自身特点打造一支新型军队的军事变革。我们的兵学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的军事变革一定要充分吸取中国兵学传统中最优秀的部分,绝不能跟在西方的军事变革后面亦步亦趋。

中国兵学传统中最主要的思想精华就是“求变”,强调灵活、变化,而不是阵地战、硬碰硬。孙子兵法的灵魂实际上也是灵活变化,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其实,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军队变革一直在进行。从1985年百万大裁军到现在,中国军队已裁减了近200万员额。军队“消肿”实际上是军队变革的一种外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编制体制变革,但这种变革不能仅仅以消肿为目的,要想完成全面的军事变革,中国军队就必须连续完成前面提到的三个要素——武器系统革命、编制体制革命、军事思想革命的变革。这是规律,也是必需,三者缺一不可。

编制体制的变革根据什么来进行?武器革命发生之后,由于有了新的充分的信息化武器,就要思考把什么人组织成什么样的结构去使用它,什么样的编制体制最适合这类武器性能的发挥,这时候的编制体制就要跟着武器走;但武器和编制体制都出现变革的时候,就需要有更高形态的东西出现,即新的军事思想及作战样式的牵引。实际上,武器、编制和军事思想三者是有机互动的,相互构成反馈链环。目前中国军队的军事变革基本上三个问题都触及到了,但还需要更深入。

1980年代的马岛战争,对中国军人产生了第一次冲击。但由于这是一场中小规模的战争,而且那时电视媒体对作战行动的介入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冲击不那么直观。真正的冲击是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国军人可说是在震惊的情况下开始了一些主动的思索。

在马岛战争中,阿根廷空军用超级军旗式飞机发射飞鱼导弹击沉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说明超视距的攻击武器已经成熟。实际上,这种武器在越南战争的后期美军已经开始使用,到了科索沃战争,这种以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为主的作战模式已基本完成,它的主要标志就是海湾战争以来美国人打的几场战争。

这几场战争促使中国军人开始思索现代战争,并同时思考什么是适合中国军队自身的军事变革。与各国军队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一样,中国军队也开始引进、自产信息化武器。这是正确的第一步,但接下来的几步,就未必要踩着美国和西方的脚印走。有了与美国和西方相近的先进武器,并不意味着必须按照西方的方式去使用它,或模仿西方的作战模式、编制体制去编制部队。所谓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首先是建立在中国兵学传统基础上的,包括对武器的引进、发展和研制等都要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有了西方先进的武器,我们才能与之抗衡。

当然,一支强大的军队首先要有适合它的武器,但并不是有了先进的武器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如果这个先进的武器是西方人发明的,必然是适合西方的作战思想、编制体制,更适合西方作战的。同样的武器,美军可能用于正规战,但到了伊拉克、阿富汗游击队手中可能就变成打游击战的利器,比如说毒刺式导弹是美军主要的步兵防空武器,后来配备给了阿富汗游击队,阿富汗人不仅仅用它进行防空作战,还用它近距离打坦克,把当时的苏军打得很狼狈。

这一切对我们的启发是:中国的军事变革,从武器到编制体制,到作战样式,应该走中国特色之路。你的武器可能跟对手相当,但你的作战方式可以不一样,这样,编制体制就不同;反过来说,你的军事思想、作战思想指导你使用这种武器的方式不同于西方,编制体制也会不同。

新军事变革 篇4

1 军事物流发展趋势

在先进管理理念的推动下和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对军事物流进行资源整合和过程优化,不断实现军事物流精确化,是当前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1.1 军事物流向精确化发展

现代军事物流新技术,是以军事物流机械化技术为基础,逐渐向物流自动化技术、可视化技术、信息化技术方向发展,他们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支持,更相互融合,并科学、高效地运用于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精细而准确地筹划和运用各种物流保障力量,对整个军事物流链中的在储物资、周转物资和在运物资实施可视化管理,在准确的时间、地点为作战提供准确数量、质量的物质技术保障,使物资保障的适时、适地、适量原则达到尽可能精确的程度,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1.2 军事物流向一体化发展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争力量日益综合成一个整体。军事物流一体化,是指军事物流要以作战需要为牵引,实现整个物流空间内物流保障力量的整体运作,发挥保障合力。同时现代物流引发军事后勤革命,军地物流也向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未来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建立起社会化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将全社会的力量动员起来,才能有效地满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

1.3 军事物流向专业化发展

物流技术装备的自动化、物流运作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运作流程的智能化及多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集成化,使军事物流更加专业化,这也就必将促使未来战争向更新、更高的模式发展和演进。

2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物流发展的影响

新军事变革,又称军事信息化革命,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场军事革命,它以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为背景,以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为发展动力,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的一次世界性军事变革,对军事物流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1 新军事变革的核心是信息化

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群的发展,是新军事变革的直接动力,新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探测技术、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军事领域信息化的进程。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信息战也将成为信息时代的主要作战样式。

2.2 新军事变革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强调走集约化发展之路

经过短短30多年时间,各种武器装备科技含量大幅提高,信息战专用装备大量问世,数字化部队和战场的建设已初见成效,C4ISR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集约化是新军事变革的内在特征,通过裁减数量,调整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使军队规模更趋精干,更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人和武器的有机、高效结合。虽然,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主题,但在地区争端、种族和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冲突中,冲突双方的较量主要依靠科技实力进行比拼,谁拥有高科技的优势谁就占据着主动权。因此各国结合形势作出了历史性调整,纷纷走集约化的质量建军之路,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作准备。

2.3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物流的影响

新军事变革的爆发无疑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之广、层次之深,都将是前所未有的。其对军事物流的影响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军事物流关系着后勤保障顺畅与否,是后勤保障的关键内容,而后勤保障在未来战争中又充当着作战方生命线的角色。

2.3.1 引起军事物流思想变革

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物流影响首先是引起物流思想变革,它强烈地冲击着现有军事物流理念,产生许多反映时代特点的军事物流新观念、新思想,如军事供应链、敏捷物流、精确物流等。

2.3.2 使军事物流受外界环境影响越来越大

新军事变革提升了高技术含量,由高技术带来的外部环境对军事物流有着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技术是提升物流保障能力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敌高技术武器也带给军事物流巨大的威胁和破坏。

2.3.3 推动军事物流组织更加精干化、专业化、模块化

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推进,我军规模将适度压缩,结构进一步优化,部队合成度提高,军队编制构成日趋小型化、一体化。不可避免地,军事物流组织体制将消除人员闲置,朝现代条件下精干高效的物流组织体制转变。

2.3.4 加强军地物流保障一体化趋势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深入,各国军队不断提高后勤保障社会化程度。高技术战争的高强度、高消耗、高速度对物资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军地物流一体化,不仅减少物资供应环节,大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保障能力。

2.3.5 促进军事物流保障模式高度综合化、立体化

现代战争作战样式、作战空间的转变,推进了多种军事物流保障方式的综合利用,陆、海、空运等立体化手段得到充分应用。将实行由物流中心配送的三军一致、通专结合的模块化保障模式。优化整合物流资源,由专门机构统一调度,分工明确且具有高度协同能力。

3 信息化战争中军事物流的特点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核心,而信息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全面地满足作战部队的需要,实行多军种保障力量聚集和多专业综合聚集,强调各军兵种之间物资保障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必然引发军事物流保障模式的创新。

因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物资装备的高效流动为目标,以支持战争,伴随战争和战场的转移而产生的现代军事物流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全程可视化: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实现军事物流信息化,须建立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对物流保障力量、保障对象、保障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保障地点等将实现全过程监控的可视化物流信息系统。

(2)运营专业化:后勤在实施保障任务时,从需求链的生成,供应链的设计到实物供应的物流环节都由专业化的物流队伍完成。运营专业化是提高物资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保障成本的途径,也是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结果。

(3)体系网络化:物资保障方式是服务于战争的,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物资保障方式将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最新成果,构建全军、全国甚至全球的保障网络,以实现将整个国家、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快速聚集起来,对作战力量实施全方位的、立体的保障。

(4)军地一体化:充分利用军用与民用物流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军民兼容、共享的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平战快速转换机制,既对发展现代化物流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又可有效调动更多资源为军事后勤服务。

4 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实践及对我军的启示

军事物流社会化保障是指部队依托社会力量,把一部分物流工作交由民间企业承担,军队则集中力量强化核心物流职能和完成关键性物流任务。

社会化保障是军事后勤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只有建立起社会化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满足战争对物资的需求。目前“以商促军”走军民结合、建立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军地一体社会化保障体制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4.1 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

随着美军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地方对军队的支持与推动下,社会化保障已成为美军当前物流保障的重要措施,保障范围涉及日常生活保障、人才培养、技术与物资利用、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法律和法规等多方面。如下图。

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组织机构健全,军民一体物流体制完善,保障范围广泛,程度、水平高,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伴随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各国军队物流保障的社会化程度都在不断提高,逐步渗透到军队物流保障的各个领域。

4.2 我军物流社会化保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军队系统后勤体制改革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军事物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物流社会化保障尤其是在物资采购方面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上都取得突出成绩。

但随着军队物资采购规模的扩大,军队物流保障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与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尤其是美军相比,在军事物流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一是对物流的理解只局限于狭隘的运输和仓储上,且现有物流网络、设施、设备和人员素质,难以保障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二是管理体制多头、分散,造成专业分割,环节脱节;三是物流技术和装备水平偏低;四是在装卸搬运环节上作业水平较低,影响整个物流效率;五是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相当匮乏;六是社会化保障程度规模小、范围窄、不规范、层次浅。

4.3 我军物流社会化保障发展策略

我军物流部门应未雨绸缪,及早谋划,借鉴美军物流社会化保障的经验,发展出具有我军特色的物流保障体系来。

(1)树立社会化物流保障观念,破除军队办社会的观念。

(2)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物流社会化的实施有法可依。

(3)借助地方雄厚的教育资源为军队培养优秀人才,还可以直接征召地方科研、生产技术人员参加平、战时物流保障。

(4)充分吸收军内外和国内外的科学管理理论、手段和方法,提高部队管理效益。

(5)建设好“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保障体系,实现从单一化、封闭式的军队自我保障向多元化、开放型军民兼容社会化保障转变。

随着军事物流的快速发展,我军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能在应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宗喜.军事物流概论[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9.

[2]孙峰.军事物流简史及发展趋势[J].科技咨讯,2006,(20).

[3]林建超,吉文明.世界新军事变革概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杜,2004.

[4]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解放军出版社,2003.

[5]黄文寿.当代外军后勤研究[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6]韩纪民.现代军事后勤思想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方法探讨 篇5

关键词:新军事变革;人才建设;培养

在新军事变革的过程中,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依托。在这种情况下,新军事变革无疑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新军事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军事变革需要以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积极打造更加高科技的军事体系。同时,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军事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性技术人员,这是有效保障未来信息化战场上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而想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拥有非常先进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在新军事变革中加强人才建设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同时,在全球军队建设竞争逐渐严峻的发展背景下,实施科技强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随着一大批高新技术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军队需要大量的人才作为依托来有效进行新军事变革,从而实现质量建军。

另外,在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导向中,我国想要进一步提升军事力量,就需要不断提升军事发展的科技化水平,让我军实现信息化跨越式发展,而这无疑需要以军事人才培养为基础。由此可见,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策略

(一)完善与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

一方面,要积极树立起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才发展意识,积极构建起人才建设长远发展规划,树立长远的目标和方向,并且在信息全球化和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和思想观念,为部队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认知氛围,从而更为有效地调动军事人才的培养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技术人才的重视,积极培养高技术人才。从目前来看,在重要的变革期,我国军队建设面临着现代化水平与现代战争要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而想要进一步提升部队现代化水平,就需要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作为依托,正因为如此,要有一定程度上的竞争意识,加强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此外,还要积极构建任人唯贤的人才培养意识,客观地评价人才的综合素养,不但要重视培养人才的能力,还要能够认识到其发展潜力,同时要有效重视人才发展的周期性特点,注意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在能量,避免浮躁的情绪,通过应用宽阔的胸怀来对待人才,积极帮助他们克服弱点。在选择人才时,要提升人才的稳重性,选择那些敢于负责的人才,并对其进行积极的培养,一方面要提升其军事化是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培养其军事责任感和荣辱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人才培养更加高效的开展。

(二)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要积极构建同新军事变革相贴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构建与新军事变革相衔接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此,首先,要实现培训模式由零散型向集中型的转变。新型武器装备数量大、专业多、分类细、科技含量高,有必要由上级机关统一组织,集中多种专业人才进行培训。这样既可以加强人才培训的计划性,又有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使专业人才培训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要进一步丰富教育内容,采用更加综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加强对战士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努力提升军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养,军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从而可以让其全方位综合化的发展,让相关军事管理者成为既能够指挥作战,也能够有效管理的综合性人才。

第三,对于新军事变革中的人才建设,要进一步拓展其范围,让培训教育方法更加开放。为此,可以进一步加强同相关院校科研单位等机构的有效合作,通过有效结合这些社会力量,来更为有效地发挥院校人才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在培养组织干部的过程中,要更有针对性地让其进行培训深造,不但要在部队进行培训,还要积极派遣其去专业的院校进行培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科技练兵,并将人才培训和科技练兵有机融合,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三)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在新军事变革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非常激烈的人才竞争,在这种背景下,要积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为此,应该积极建立与军事人才价值相配套的政策和制度。

一方面,要积极构建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在对人才进行评价时,绝对不仅仅看其文凭和职称,而是应该对其创新能力、工作能力等能力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评价人才时,要紧紧围绕是否有利于战斗力增长这个核心概念来完成,要深入分析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充分观察其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有效地选拔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起更加客观、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要为人才提供能够展现其才华的平台,采取交任务、压担子等方法,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成就事业创造条件。要敢于在重大任务中派遣人才,对其进行有效的锻炼。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竞争机制,为人才表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对那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加以有效利用,有效打破传统的人才挖掘方式,积极应用那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合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这种体系下,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更好地被挖掘和培养,从而为新军事变革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三、结语

新军事变革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而这无疑对军队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人才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过程中,要努力树立起有效的人才培养观念,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田.新军事变革进程中院校任职教育探析[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5(02).

[2]陆阿坤.新军事变革中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

[3]吴骏.新军事变革与我军人才培养的思考[J].吉林大学,2006.

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推动军事后勤变革 篇6

1 确立现代物流理念,改变军事后勤观念

现代物流充分利用和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实现了从内涵到外延的质变。现代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它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现代物流绝非诸功能与环节的简单相加,而是运用了系统的思想、集成的理念,以全局的策划、精确的计算为核心,把包含在生产与流通活动中彼此分割的作业环节、功能,整合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相互联系与整体运作的专业化活动,突破了传统储运的极限。

近年来,随着新军事革命的不断兴起,现代战争呈现出作战力量多元化、样式多样化、时空一体化等新特征,传统后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探索新军事后勤变革浪潮中,美军充分认识到了现代物流在军事后勤变革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将现代物流应用到军事后勤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得出军事后勤革命是联合运用信息和现代化运输及电子商务系统对后勤系统进行的一次真正革命的结论。面对我军物流建设明显滞后、后勤保障“专业分割、多头管理”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现代物流的巨大作用,确立现代物流的先进理念,应用现代物流理论与技术,在更深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改革后勤,实现军事后勤的一次伟大变革。

2 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加强军事领域应用

现代物流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将强有力的改变后勤现状,对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从根本上集成与优化后勤资源,将传统被动补给变为主动配送,并实现信息化军事物流。

2.1 整合后勤分离资源,实现后勤要素集成

我军整个后勤呈分离式平行线性保障。该模式导致了补给线路细长散乱、保障对象补给分离、保障能力分散不足。根据现代物流理论,后勤保障只有做到整合分离资源、要素高度集成、环节高度流畅,实现后勤保障的横向一体、纵向一体和效益最大,才能将后勤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2.1.1 横向一体

横向一体是对各勤务分离式的垂直保障通道进行整合、集约和优化。如,对某个作战部队实施保障时,现行的模式是军需、油料、军械等部门平行作业,分别实施各自的保障。但按照物流理论,就必须整合各个独立的保障通道,形成一个或多个保障结点和网状物流线路,经过结点整合和线路优化,选择更高质、更安全、更快捷的综合保障通道。

2.1.2 纵向一体

纵向一体是将后勤的供应线即垂直保障通道的要素进行整合。由于从采购筹措、储存、运输到供应是专业单线运营,而造成各专业补给线的细长、脆弱,一条漫长的补给线必将是被动挨打、效率低下。随着综合化、小型化、模块化的保障功能模块的出现,后勤保障必须呈扁平状网络化发展。依靠先进的物流技术,我们可以在横向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强纵向整合,优化保障层次,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战场物资库存量,实现从战略后方基地到战场的直达补给,扁平状网络化保障。

2.1.3 效益最大

效益最大是指在保证军事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后勤中存在财力分散、浪费严重、重投入轻产出等效益低下的现象,影响了保障水平的提高,因此,努力提高保障效益成为我军后勤建设的必然选择。军事物流的核心和本质便是整合和优化,实现运输、储存、配送等环节的整体最优,做到总体保障能力最大,成本最低。现代高技术条件作战,财力、物力损耗惊人,要用有限的经费和物资保障战争的胜利,必须从物流理论出发,运用系统的观点,整合和集约分离的后勤资源,使后勤保障效益达到最大化。

2.2 创新后勤保障理念,实现配送主动保障

后勤和物流在对服务的追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且物流对服务的要求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善于打破传统的多层次职能部门的管理模式。军事后勤也应当打破传统保障理念,依托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以资源配送为基础主动保障方式。

2.2.1 变革后勤保障思路,提高后勤保障效率

目前的后勤保障往往造成用户被动接受供应,而现代物流却强调主动配送。军事后勤应变革传统保障思路,依托现代物流思想,实现快速、精确、及时保障;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物流配送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而不是逐级前送,真正实现了伴随式保障;直接服务于用户,掌握了用户个性需求,可以提高运输、接收、储存和发放诸环节的准确性,实现了按需供应、个性化服务;同时,按需供应也实现了精确保障,而不是机械的按计划供应或过量保障;由于物流强调综合配送、配套保障,确保了用户及时获取全部补给物资,避免了“人到物资未到”的尴尬局面的出现。

2.2.2 确立资源配送基础,打造物流新型后勤

物流理念为指导的新型后勤,依赖的是速度而不是数量,是优质的服务而不是被动的补给,是实物配送网而不是专业补给线,是信息网络技术而不是一纸通知。因此,它实现了用流动的物资代替库存,用送货到门代替用户自取,用综合配送代替单线补给,用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代替繁琐的手工查询。由于这些优点的存在,世界各国纷纷重视物流和配送在后勤中的应用。另外,由于配送体系的建立,使后勤指挥和组织更加科学,增强保障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保障机构的生存能力,缩小了后勤摊子,从而打造了全新的现代物流新型后勤。

2.3 促进后勤技术改造,实现信息军事物流

现代物流是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等高新技术所组成的高技术群,其在后勤领域的应用,必将推进后勤技术改造速度和信息化进程。

2.3.1 依托现代信息物流,推进军事物流改造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提高物资筹措速度、配送可靠性、降低成本为目的,支持物流管理决策、运营控制和业务作业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可以成立专门军事物流信息化领导机构,负责军事物流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和管理;成立物流信息化建设机构,负责信息化军事物流建设活动的具体实施,并制定可行的信息化军事物流建设方案,从而加快信息化军事物流又好又快发展。

2.3.2 加强军事网络开发,构建现代物流后勤

随着军事网络的不断完善,军事后勤完全有能力引入和开发军事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分布式的地理、人员、物资等信息数据库,以三维图像、多媒体等手段虚拟物资筹措、存贮、配送、供应的全过程,从而构建起现代物流后勤保障模式。正是这种保障模式,使美军在海湾战争中能够平均每天处理10万份各种物资申请单,只需1个小时就可以从海湾战区获得所需的零部件,创造了跨洋实施总量13亿吨英里的后勤保障奇迹,几乎真正实现了需求和供应的数量差、质量差、时间差和空间差为零的“零点后勤”。

3 深化现代物流应用,推动军事后勤变革

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于军事物流带来了军事后勤的巨大变革,带动了军事后勤的跨越式发展,其发展趋势直接映射和影响了军事后勤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开发信息网络,力求全程可视化

面对未来信息化战争,物资保障将一改过去那种“程式化”呆板而僵硬的供应模式,建立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对物资保障力量、保障对象、保障物资的数量和品种、保障地点等将实现全过程监控的可视化物流信息系统。依靠物流信息系统,一方面各级后勤能够及时了解和准确预测作战指挥官的位置及其后勤需求,及时预测补给机构和其他保障设施的配置位置;另一方面,后勤指挥人员能够适应战场变化,随时修订物资保障方案,确保物资保障在时间、地点和数量上的精确。另外,通过虚拟物流网,后勤人员有机会、有能力去融合全域资源、优化筹措供应机制、控制引导物流过程,实现保障能力的提高和保障模式的变革。这代表了军事物流可视化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军物流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

3.2 建立运营机构,实现运营专业化

运营专业化是提高物资保障能力、降低物资保障成本的有效途径,也是军事物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运营专业化是指后勤在实施保障任务时,从需求链的生成、供应链的设计到实物供应的各个物流环节都由完全专业化的物流队伍完成。而随着军事物流的发展,后勤系统中将逐渐出现以运输、储存为核心、以配送为基础、多层次的专业化运营机构。通过专业运营机构,一是筹措、储存、运输等环节均由专业人员作业,能够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于实现物资保障诸环节的整体最优,从而形成高效、高质的物资保障体系。二是各业务主管部门能够从繁重的日常补给工作解脱出来,进行业务理论创新和业务技术改革,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减少重复投入,降低后勤成本。美军有人提出,要建立国防后勤军,实现后勤保障一体化,陆海空军作为独立军种继续存在,但不再自行组织保障。其实这就是要走物流运营专业化的道路。

3.3 加强军地结合,打造军地一体化

军地一体化是指相对独立的军队物流系统与地方物流系统经过有选择的融合和优化,实现军地物流高度统一、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军事物流的根基在于国民经济之中,无国民经济的坚定支持,军事物流便是无米之炊,无水之舟。随着物流整合、集成理念的不断深入,军事物流与地方物流必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因为,军事物流不仅是军事物资流通与供应的支柱,而且,由于其在基本原理、运作模式等方面与地方物流的相融性,而使军事物流更容易实现与地方物流系统的无缝对接,成为军地之间的桥梁。充分利用军事物流的成果,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来促进军事后勤的发展;才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大流通来降低后勤保障的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目前,走军、政、民结合,建立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军地一体化保障体制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3.4 促进网络联接,构建体系网络化

物资保障方式是服务于战争的,并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物资保障方式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保障、平面保障,或主要依靠军队自身的后勤力量实施保障,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构建全军、全国甚至全球的保障网络,以实现将整个国家、全社会的人力、财力、物力,快速聚集起来,对作战力量实施全方位的、立体的保障。物资保障网络以信息网络、配送网络、采购筹措网络等为基础,实现网内和网间、信息和实物的秩序流动,提高了保障能力,降低了保障成本。未来的网络化保障体系,从范围上,将军、政、民包容,将天、地、空、时一体;从结构上由覆盖范围广、功能强大,持续和再生能力强的结点,功能综合、结构小功灵活的保障模块,复式连通线路等组成;从功能上,能实现伴随保障、直接补给,按需保障,能够立体、全方面、快速实施联合保障。

参考文献

[1]马腾,王占俊.试论军事物流与军事后勤的关系[J].物流科技,2004,(5):69-72.

[2]彭亮,姜大全,王丰等.我国现代物流信息化发展思路探讨[J].物流技术,2003,(3):59-60.

[3]赵世宜,于殿详,刘栋.美军物流关键技术的应用及启示[J].军用集装箱运输,2005,(10):32-34.

新世界格局下我国军事经济的变革 篇7

一、军事经济必须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国防力量归根结底是以经济力量和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 国防力量就难以发展。邓小平同志也指出, 国防建设,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行。国防的现代化, 是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化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此, 必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来加强国防建设, 使军事经济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富国强兵, 增强战争的实力。

同时, 还要看到在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存在的今天, 战争的威胁依然存在, 要使经济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 而强大的国防则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可靠保证。因此, 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 必须加强国防建设。历史告诉我们,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标志, 不仅要看经济力量, 而且要看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由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和国防力等要素组成的。经济力固然是综合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国防力也是综合国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才能有效地增强战争实力。

二、军事经济必须具备强大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军事经济需要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 军事经济规模由实力向潜力型转变, 是战争规律发展的必然, 也是合理配置军事资源的有效途径。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军事资源配置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斗争准备和未来的战争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确定打赢战争所必需的最小总兵力和保障战争所必需的军事经济能力。在和平时期, 要加强军事后备力量的建设, 搞好平战结合、军民结合, 促进国防经济和民用经济的良性互动, 提高国民经济向国防经济的转化能力和转化速度。

合理使用经济力量, 使经济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 历来为军事家所重视。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指出, 常常有这种情形, 资源多, 但是使用不当, 使优势等于零。很显然, 除了资源以外, 还必须有善于动员这些资源的能力和正确运用这些资源的本领。在高技术条件下作战, 只有充分发挥经济力量的作用, 才能保障作战所需, 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三、军事经济发展战略必须随世界格局改变而调整

冷战结束后, 世界范围内的军事经济战略发生了重大的调整, 世界各大国开始降低军费开支规模, 军火市场也骤然降温, 军工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许多公司破产倒闭。冷战期间形成的封闭的国防工业体系, 其固有的结构性矛盾突显出来。与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形成鲜明对照, 这次世界范围内的紧缩和调整, 主要不是由国际谈判促成的, 而是各国适应战略格局变化和军事技术进步的自觉行动。

我国的军事经济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调整, 主要特点一是以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为主线, 走军民结合的国防工业发展道路, 构建既满足军事需求又满足民用市场需求的高科技与工业体系。二是缩小专门的国防工业的规模, 努力增强科技与工业的动员能力, 建立起灵活多样、富有弹性的国防经济体系。三是国防经济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加大改革力度。军事经济调整和改革正向更加节约、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四、军事经济必须构建完善的战时动员体系

战争动员从来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性因素。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为适应临战型国防的要求, 曾经建立庞大的动员体系, 这一体系建立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之下, 高度统一、高度集中, 在当时的情况下效率是较高的。但是很明显, 这一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今天市场经济的经济体系。经过近年的实践, 我国军事经济逐渐形成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 在人民武装、国民经济、人民防空、国防交通、通信信息系统的动员, 均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和计划, 由国家通过计划、法律、经济、财政等多种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一是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我国的863计划,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个计划“八五”期间的23项重大项目和“九五”期间的27项重大项目, 都具有军民通用性。二是军事工业中武器装备的非批量化生产。高新技术武器必然要求高新技术的支撑, 而高新技术武器更新迅速, 大批量生产既不合算也无必要, 非批量化生产是最好的选择。三是封闭的军工体系正在被打破。由于高新技术的军民通用特性, 过去由军事工业独立完成的任务, 现在可以甚至必须通过军工部门和民用部门共同完成, 这是一种更节约、更有效益的做法。寓军于民、分工协作、高度开放, 将成为军工科研生产的大趋势。四是军事经济人才向复合型转变。军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转变, 对国防科技人才是既精通第一专业, 又具有广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军民两用人才。我国正在建设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精良, 能够满足军事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符合军事人才队伍。

五、军事经济变革的时代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谋求军事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不仅是推动国防经济建设战略转型、实现军事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必然要求。

1. 军事经济由规模型向潜力型转变。

军事经济规模由规模实力型向动员潜力型转变, 是战争规律发展的必然, 也是合理配置军事资源的有效途径。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军事资源配置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斗争准备和未来的战争需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 确定打赢战争所必需的最小总兵力和保障战争所必需的军事经济能力。在和平时期, 要加强军事后备力量的建设, 搞好平战结合、军民结合, 促进国防经济和民用经济的良性互动, 提高国民经济向国防经济的转化能力和转化速度。

2. 军事经济由数量型向集约型转变。

实现军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需要转变观念, 明确目标。调整结构, 有效发挥国防经济各系统的整体功能, 要收缩国防经济建设的摊子, 削减国防工业的规模, 节约军事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国防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同时, 要协调军事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分系统的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 充分发挥各要素的综合效能, 保证军事资源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3. 军事经济由生产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历代军事变革中的文化因素和启示 篇8

关键词:历代军事变革;文化因素;文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E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26-0016-02

历代军事变革中的文化因素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军事变革的拓展和深化,这种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趋势。

一、文化与军事变革的概念

文化与军事是人类发展史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影响着军事的发展,军事推动着文化的融合。在推动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定昌盛中军事活动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而与祖国的和平与统一、安定昌盛相伴而生的军事文化,又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军事活动。它们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交织渗透,逐步形成了正在走向繁荣与昌盛的中华民族。

1、文化分析的界定

谈到文化分析必定先剖析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具有多种涵义,十分复杂的范畴。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其《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收集考察的文化定义达166 种之多,“文化理解”的多样性、复杂性较为广泛。“我国学者对文化也持多种见解,但从主流来看,大都从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等角度来理解其内涵:把文化看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反作用于实践的社会观念体系,主要包括神话、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科学、哲学等要素。”所以文化分析的定义,从广义的角度上说,指的就是要从上述要素或要素整体与事物活动的关系出发,通过考察和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认识和理解事物活动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式。

2、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

军事变革,是指由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在世界军事发展史上,发生过多次断代性飞跃的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的文化分析,简单地说,就是以文化和军事变革的内在关系为立足点,通过考察和分析文化即社会观念体系和军事变革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特别是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观念体系在军事变革中的作用与影响,来揭示军事变革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认识方式和认识过程。

二、历代军事变革的文化因素

1、历代军事变革都是在文化大变迁的背景下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文化大变迁是指一个社会或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逐渐放弃旧有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而接受和形成新的行为选择标准体系的过程。文化大变迁的动力源泉是发现和发明。发现是科学领域的概念,也是军事变革中主观因素。主要是通过积极的实践和探索,揭示了自然、社会的固有规律,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规律的认识,只有在认识了事物客观规律后,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进行一次次的军事变革。发明是技术领域的概念,更是军事变革中的客观实在,它是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基础上运用客观规律而创造出的工具或技术,历代的军事变革都是以技术、科技为基础在大发展、大转变下产生的。通常情况下,发明以发现为基础,历次的军事变革总是在掌握了社会问题、科学知识之后,才有创造和发明,然后进行变革。发现是文化进步、发展的唯一源泉,而发明则是文化变迁的直接原因。因此军事变革离不开发现和发明,而发现和发明更是在文化大变迁中孕育而生。

2、历代军事变革都是以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为基础的

冷兵器军事变革是人类军事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对原始的军事活动状态的否定和超越。在原始的军事活动中,没有正式的军队,战争组织及力量由氏族部落成年男子组成的志愿兵构成,作战武器是狩猎或生产活动中使用的石制、木制或骨制的生产工具,作战指挥通常由军事首领负责实施,采用寻对搏斗及狩猎式的作战方式。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及社会由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及转变,军事活动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冷兵器军事变革。这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冷兵器军事变革的历史进程,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

热兵器军事变革是继冷兵器军事变革之后人类军事史上的又一次革命,这次革命虽然首先在中国萌发、兴起并获得了初步发展,但它的快速推进和全面成熟却是在近代西方实现和完成的。热兵器军事变革发展重心的转换,中西不同的发展历程,取决于政治、经济、技术、军事因素的变化和影响,同时与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作用也紧密相关。火药及火器的发明与使用,是热兵器军事变革萌发、兴起的首要标志。

机械化军事变革是在西方世界形成,并且也是在这一地区首先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与冷兵器军事变革萌发于古埃及、古西亚地区,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最后在中国汉唐达到发展高峰不同;与热兵器军事变革兴起于中国唐宋,然而却在近代西方获得快速发展并率先达到成熟形态也不同。机械化军事变革兴起、发展、成熟在空间上的统一性,在时间及过程上的迅捷性,是由其诸多因素造成的,文化因素是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化军事变革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广泛的一场军事变革,是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的必然结果,也是世界各国军事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比拼,我们称之为新军事变革。大力发展高科技技术,更新和更换新式武器,军事理论的创新研究,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其重要内容。信息化是新技能,是变革的核心,使现代战争形式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使机械化军队转变为信息化军队。

3、历代军事变革是以价值观念的变更为指向的

这些文化思想,突出强调以下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一是强调功利观念,突出功利在社会及国家生活中的终极意义。二是强调强权观念,认为强权就是真理,强权民族及国家用战争来淘汰劣等民族及国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三是强调国家观念,认为国家是全部权力和最高实在性的体现,是个人存在的前提,要求个人绝对服从、服务于国家的利益及需要,等等。正是在这些新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军事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倾向。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从来不惧怕战争,也不逃避战争。一部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和平固然重要,但绝不能苟安求生。为了和平而战,为反对侵略、压迫和奴役而战,为反对分裂而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正所谓“以战止战”,用正义的战争来反对和遏制不义之战。我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也正是这种战争观的体现。

三、历代军事变革中文化因素的启示

1、认清文化因素对新军事变革的重要作用

历代军事变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战争等综合因素发挥作用并不是单一因素所形成。在军事变革形成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与其影响,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它具备以下主要特征:首先是全面性,文化对军事变革的作用与影响是广泛渗透于军事变革的各个方面,不仅仅是局部的,而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影响武器装备的发明与改进,影响军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影响军事变革中人们的思想状态及军事变革的精神动力等诸方面。其次是全程性,即文化对军事变革的作用与影响不是时有时无,而是贯穿在整个军事变革的过程之中。再次是趋强性,即文化作用的大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进步,不是僵化固定的,并且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利用先进文化推进新军事变革的进程

文化的性质与文化作用的大小、方向在军事变革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它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取决于对文化阶级的属性,这两个方面是统一的。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的属于先进文化,反之亦然。在军事变革中用落后文化来指导往往会产生两方面的结果:一是使军事变革的发展进程减缓或抑制,更有甚者导致其失败。北洋水师的惨败正是清政府奉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文化方针坚持运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化进行军事变革而造成。二是把军事变革指向错误的政治方向。如帝国主义为争夺殖民地及世界把霸权文化引入机械化军事变革成果。相比之下,用先进文化指导军事变革,可以有效地促进军事改革进程的发展。

3、拓展文化分析空间扩大新军事变革研究领域

文化和军事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仅能够用来分析和研究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而且也应当用来观察和分析局部性的战役、战术问题。通过最近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军事文化分析的研究几乎全部关注在战略战争领域,如战略与文化、战争与文化的关系等等。但是在战役与战术层面上的关注则少之又少。文化是社会构成的一个基本方面,与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相同,同样是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从战争打击到单兵对战,从领导将领到士兵战士,都时刻受到文化的制约与影响。文化和军事关系,决定了文化分析方法不但可以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全球性、战略性问题,也应该用于观察和分析局部战役战术等问题。现今,文化因素在军事活动中日益突出,文化的作用越来越强,这一特点也明显在战役战术活动中反映出来。

4、强化理论研究与创新巩固新军事变革成果

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对军事变革的发展与成熟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科学理论之所以在军事理论创新以及整个军事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根本在于,军事理论创新及军事变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需要认识和处理诸多因素、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实践活动,需要一系列新的范畴、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的支撑、引导和规范。而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恰恰为这种需要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当然,社会科学理论不仅在内容上有一个丰富不丰富、发达不发达的问题,同时在性质上也有一个"先进和落后"的问题。先进的、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为军事理论创新及军事变革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价值观念及思维方法,有力地推动其发展,反之亦然。可见,社会科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在军事变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努力实现其成果转换,使之成为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科学思想手段和强劲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冬松.论军事研究中的文化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

[2]李硕.新军事变革环境下我国的军事情报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 学报,2006,(4).

[3]雷亮.军事变革与军事战略思维演进的历史轨迹[J].军事历史, 2008,(3).

[4]雷亮.军事战略思维演进的历史轨迹——兼论四次军事变革[J]. 学术论坛,2008.(6).

[5]孙文广.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与军事战略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 学报,2009,(6).

上一篇:日本军国主义下一篇:企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