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质量

2024-05-05

住区质量(精选十篇)

住区质量 篇1

——保罗·立库尔<历史与真理>

住宅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住宅建设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但是, 由于过去福利型的住房分配体制的缺陷, 造成了严重的苦乐不均和供不应求, 很大程度掩盖了真正的使用需求。随着“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 长期以来潜在的住房购买需求市场终于浮出了市场, 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加快了住宅建设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 仅广州市就有两千多家房地产公司。住宅商品化促进了住房市场的竞争, 随着消费心理的不断成熟, 消费者对楼盘的质素要求也随水涨船高。

到2000年底, 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10平方米, 提前两年实现了“九五”计划9平方米的小康目标。当前住宅的需求已从“住得下”提升到“住得好”。全国的房地产开发面积逐年上升。然而, 出人意料的是, 商品房空置率仍然高居不下, “有房无人住, 有人无房住”的尴尬局面依然存在。

原因之一是:对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忽视。近年来, 因国企改制造成大面积失业, 医疗、养老、教育等各项制度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对失业人士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 “安居工程”未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因为经济适用房与同等造价的普通住宅比, 售价仅少200元~300元一个平米, 对低收入家庭人而言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 只能“望房兴叹”;而且有的城市“安居工程”变了味儿, 经济用房计划大都被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和教师占去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 尤其如此。因此, 虽然社会平均水平已提前达到小康标准, 仍然有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甚至贫困线上徘徊, 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也不例外。如何解决这些弱势群体基本的生活需求问题刻不容缓。问题的结症在哪儿?我认为这与房地产的产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住宅商品化使得住宅成为房地产开发商追逐经济效益的新的筹码, 销售价格随行就市, 这是商品经济的必然规律。尤其中国目前处于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 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商品经济的终极目标。所以, 市场调节对此无能为力。怎么办?我认为必须通过政府行为进行调控。

在美国, 住房分为社会福利房、政府出租房为主辅以自购商品房这三种类型来适应不同的收入阶层;在香港特别行政区, 也有政府公屋、居屋、私人商品房之分, 以满足各类群体的住房要求。这两种体制使得住区规划能在较大程度遵循城市规划的指引, 使房地产业有序且稳步的发展, 使城市的整体面貌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 开发商要在政府的公开拍会上通过公平竞争才能获得土地的开发权, 这样一来, 既可增加政府的公共财政收入, 又可避免土地资源的流失。

中国国情原本就比较特殊, 在取消了“福利分房”政策后, 大步流星地就跨入了房地产的产业化时代, 住宅商品房一跃成为目前市场上住宅的主流产品。房地产开发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 圈地运动此起彼伏, 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国家禁令不断, 批地却不止。造成国有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 规划管理失控, 甚至出现规划跟着开发商走的本末倒置现象。利润源源不断滚入开发商的口袋, 没房住的仍然没居屋。

我认为国内商品化住宅的形式过于单一, 应借鉴美国和香港的经验, 结合中国国情, 通过补偿容积率等房地产开发的技术措施吸引开发商主动投入微利房的建设, 让全社会的低收入家庭都能住上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房, 感受到政府的关怀。改变目前“有房没人住, 有人没房住”的现状, 使居者有其屋。

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住区规划设计质量问题。

(一) 规划问题:

规划应因地制宜, 每个项目都拥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及先天不足, 应因势利导, 扬长避短。时下的规划热衷几何图案、一味追求平面效果, 热衷于人工环境的再造而忽视对建设场地原有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 造成资源浪费, 建设成本的升高。而且由于过度追求容积率, 片面追求视觉造势, 忽略细部设计, 缺少对人性的关怀。为了吸引买家, 开发商往往热衷于在住区入口处精心设计极为精彩的绿化景观, 放眼四望, 喷泉、人工湖、水池、奇石、名贵花木, 应有尽有, 美仑美奂, 目不暇接, 恨不得即刻成为业主。然而入住后才发现日常生活所需的户外活动场地如漫步小径、晨练操场、交往空间、玩耍场等功能性空间和设施考虑不足。风景虽无限好, 却不能置身其中。就象商店里的贵重物品:“眼看手勿动”。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有两种:规划考虑不周, 未做到以人为本;或是开发商为避免管理和维护的麻烦, 根本不考虑以人为本, 要求就设计成经过式, 避免行人长时间驻留。

(二) “洋”设计流行问题:

面对中国巨大的房地产市场, “洋”设计师纷涌而至, 美国的、澳洲的、日本的……一时间炒作得沸沸扬扬。对待“洋设计”, 建筑师不必排斥, 开发商也不应迷信, 应抱着平和、开放的态度, 互相取长补短。市场的地域性决定了设计的地域性, 完全不了解中国文脉和生活环境的外国人的设计很多时候并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但有些项目推出后, 市场也能慢慢接受, 如透明卫生间。而国内建筑师的创新设计往往不被认同, 盲目的崇洋限制了国内设计师的创作实践。政府与开发商应该相信国内设计界的能力, 给予公平的待遇, 让其尽情发挥。绿岛花园别墅区临江的A型别墅, 其主人房卫生间的窗为面江设计。当时笔者就提出想设计成低窗台的大玻璃窗, 将宽阔的江景引入浴室内, 既可提升该类别墅的价位, 又可作为卖点。结果遭到否决。但是到做样板房时, 集美的设计师提出了同样的建议, 被认为有新意。

(三) 开发规模与模式问题:

为追求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时下的住宅区疯狂地向城市的近郊区规模扩张, 而且规模越来越大, 动则几千亩。如华南板块的广州雅居、华南新城、华南碧桂园、锦绣香江、星河湾……将番禺南村镇几乎瓜分殆尽。而这些地由于没有控规的指引, 其开发模式严重失控, 毫无章法可循, 规划反过来被开发商的商业行为牵着走。开发商们占山为王, 各主其政。于是, 在不同开发商以及同一开发商不同开发阶段不断寻找新卖点的过程中, 炒作铺天盖地而来:吹完了西洋古典, 又吹西方现代……洋风盛行, 迷失自我。2001年引起全城轰动效应的广园东碧桂园凤凰城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总规划面积500公顷!虽然从表象看这些大盘目前在销售社会效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但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看不能不让人担心, 一是土地作为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衔接问题。因为据我所知, 直至各大豪盘售楼, 番禺的控规也还未出笼。房地产项目报送的控规也是设计单位根据发展商的开发意图先做好修建性详规后减化而成。

(四)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设计档次”本义是指设计师追求的设计理念和品位层次, 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与金钱或气势并无相关。但当前社会上普遍的将其理解为恢弘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和巨大的财力投入。如这两年兴起的高档别墅区、白领高尚住宅区等。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国情要求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而不是讲求“豪华气派”或“皇家风范”。而事实上, 就别墅区来说, 广州目前大多数的开发商在媒体上鼓吹的所谓“别墅区”多名不符实。市场售出的别墅不过“买名声”“卖价位”而已, 多数没有真正的花园, 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都是尽量使房屋间距减至最低, 数量争取最多。也不真正重视绿化, 只是在入口处下点功夫。内部连组团绿地都不做, 能建一栋就一栋, 都是钱哪。所以, 充其量也就只能算高级农村住宅。每当“弹”论起别墅区, 笔者常常会说:从“墅”字是“野”字和“土”字的组合就知道别墅应该是原野上的小屋, 有大大的花园和土地, 否则怎称得上是别墅?当然, 笔者对于国家出台的严禁审批别墅用地的规定表示高度赞成, 毕竟本国的土地资源实质上非常匮乏。但是, 作为一名当代建筑师, 则不论做什么项目, 都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设计:最高级的设计档次。

(五) 盲目的设计模仿与抄袭, 缺乏内涵与地方文化的特征。

设计同艺术同承一脉, 都是需要创新的行业。我国目前正处于住宅建设的高峰期, 对建筑师而言, 本应是个不可多得的施展聪明才干、发挥创造潜能的大好时机;对建筑学术界来说该是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 处于这样的历史阶段, 同质化、追风也免不了盛行。然而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眼下模仿抄袭之风盛行大江南北, 风格流派也各不相同, 但却均具共同之处——舶来品, 不过依然受到卖方市场的欣然追捧。由此反映出国人建筑文化知识的贫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创新意识的薄弱。开发商或业主思想保守, 会因害怕失败而踌躇不前, 不敢创新;宁相信亲眼所见, 也不愿接受新的方案构思。于是常常要求设计师按照其自认为满意的作品作为范本进行模仿或复制, 然后自我陶醉, “我就是建筑师”。这在如今的房地产界正有泛滥之势。著名建筑师Philip.Johnson在五十年就指出:“一种风格并非如我的某些同行所想的那样是一套规则或限制。一种风格是一种在其中进行工作的气候, 是一块借以跃的更远的跳板。”“柯布从不设计一幢柯布式建筑, 总是做出任何建筑师或任何世俗的评论家从不曾想象到的无法归类的设计”。而部分设计师为迎合开发商口味, 往往随开发商的指挥棒走上模仿的捷径, 沦为画图匠。这不禁令我想起著名建筑师的hilip.Johnson一席话:“建筑师们老说我们按业主需要的去做。我们不这样。我们向业主劝说, 让他相信我们想要干的对他也是最好的。”此外, 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对国内外成功作品的学习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难免使各地设计手法产生雷同, 失去特色。这就要求建筑师对所处的环境和地方文化要有深刻独到的理解, 方可站在时代的高度, 把本土风格和国际潮流结合在一起, 凸显个性, 创造可在建筑史中留下业绩的作品。

(六) 只管前期的投资, 不考虑后期的维护。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开发商对环境建设的注意力也日益增强。这本是好事。可是却不然。开发商花费巨资修建人工湖、移植名贵树种、种植大面积进口冷季型草坪美化环境, 却不愿意投资小小的水体自净化循环。最后楼盘售馨, 人走茶凉时, 业主们才发现草坪的养护费水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费多么惊人!建得起养不起啊!于是, 喷泉不开了, 湖水也静止了。水质开始变质, 蚊虫孳生, 苔藓把湖水染成混浊的绿色……,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开发商的这种作法确实欠妥, 但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建筑师, 理应知道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极度匮乏, 尤其在水质性缺水极为严重的南方地区, 耗费大量自来水养护冷季型草坪是极不经济的。且冷季型草坪多为纯观赏性, 对于人口密度高、活动场地又不多的居民而言, 是难以接受的。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应从分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开发商。当然, 开发商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这一点上, 我们只能期望开发商通过品牌竞争提高认识, 同时也期望购房者以更加成熟的购房姿态保障自己即将入主得住区的环境质量。

(七) 环境绿化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居住用地的紧张, 以往许多开发商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常常只规划有住区入口处的公共绿化, 组团绿化往往不予重视, 缺少对人的关怀。而且, 为了满足30%的绿化率, 道路、停车场用地总是被压到最低指标。抠出来的绿地率也往往是为了给开发商提供炫耀的资本, 以期达到其商业目的。绿地则往往只是简单的铺上草皮, 种上几棵树。

现在的开发商又过分强调绿化的美化作用。大量整形灌木与大片冷季型草坪被引入住区, 增大了业管理费, 加重了用户的负担。须知到草坪的管理费是一般乔木灌木的3-5倍, 但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只是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落的/4。多数住区树种单调, 层次感不强;移植的多, 本土的少。这与可持续发展提倡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背道而驰。据调查显示, 10公顷左右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数应达到当地常用木本植物种数的40%, 才能集中体现绿地价值。

据我观察, 在广州, 几乎有住区就少不了大王椰和油棕, 还基本布置在小区入口或主要的道路上。此外, 许多城镇主干道也打着美化道路、体现南国风情的旗号在分隔带中种植。可是多数都半死不活, 没有无生气, 毫无美感可言。何来特色?唯让人感觉乏味。

(八) 停车问题。

随经济的发展, 进入居住区的机动车数量与日俱增。每到上下班时间, 汽车散发的尾气及不断的车流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冬季, 车辆热启动散发的尾气可直冲上五层楼, 几乎令人窒息。一点都不夸张, 这是我的亲身体会。我认为住区内停车以及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对区内的空气污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建议参照新加坡的经验, 并立为法规:将车行系统沿住外围设计, 停车场集中设在住区入口处;区内仅由步行系统贯穿, 可绿化面积相对增加, 保证区内空气清新与环境安静。安全性也高, 孩子在区内玩耍大可不必担心。国内如广州奥林匹克花园、二沙岛金亚花园、重庆天骄骏园、重庆皇冠东和花园、重庆龙湖花园等, 均采用这一手法, 效果非常好。我认为较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九) 建筑设计问题。

近年来, 受设计师与开发商的炒作影响, 人们开始追求高大、气派。于是市面上推出了两层通高客厅的户型。其实, 这并非什么新概念, 学建筑的都知道复式住宅就是跃层住宅;towhouse不过是联排式住宅。和错层一样, 它们都是住宅设计类型中的一种型式。就像女士们的服装, 有套装、裙装、牛仔装、休闲装。就这么几大类, 流行也不过是商家挑选其中的一类进行炒作的结果罢了。再者, 流行的未必好, 适合自己才是最好。我一直怀念没有流行时尚的日子, 因为有各种不同的款式人你挑, 什么时候都不愁买不到合适的。看现在的所谓“流行时尚”, 满大街的都穿同一款式, 与五六十年代“全国上下一片灰”的差别不过是添了点颜色。现在的住宅建设也象时装一样有流行时尚, 目前广州流行两层通高客厅的户型, 不论别墅还是多层。广州的夏天炎热潮湿, 通高两层的大厅如解决空调问题?能源消耗有多大?对空间的利用是否充分?好在住宅市场没有象时装因流行而排他, 购房者可选择的户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愿广大的购房者都卖到合适自己的居所。

说到建筑朝向, 当然是座北朝南, 天经地义嘛。因为西晒恶毒。可是对于一梯四户以上的户型来说, 南北向意味着北面的单元将永远被笼罩在阴影之中, 主朝向很难满足日照时间。如果改成东西向, 所有单元都能享受到近乎等量的阳光, 只是一半的单元处在西晒中。不过通过遮阳处理和安装空调, 完全可消除其负面影响。再者, 西晒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可怕。我住过处在西晒中的两居室房。主人房在西南, 书房在西北。西面都开了窗。当时就想白天在书房画图就惨了, 因为书桌正对窗户。事实证明, 下午西晒的确很厉害, 但窗外晾晒的衣服使我不必再挂窗帘, 而且打开窗才发现风力很大;再打开北侧窗形成对流, 空调都不用开。主人房的通风反而不如书房:风从南面窗外呼呼吹过, 却不肯进屋, 不能形成对流。而且, 同样晒衣服, 西边总是干得快且透。所以, 即使在炎热的广州地区, 东西向不见得比南北向差。

最后谈谈外立面装饰。根据中国国情, 从住宅的基本功能出发, 我认为外立面宜采用物美价廉的矿物涂料, 既经济又易于翻新。而且, 在重新粉刷时, 可以改变颜色和图案, 使住区焕然一新, 激发居民对住区的归属感和对环境的热爱。我在新加坡、韩国看到的住宅大多如此。他们的综合国力随远在中国之上, 但对于住房的投资显然较国内理性, 在外墙材料上多采用经济实用的涂料, 选择淡雅、清爽的色彩系列, 以较低的成本同样获得简洁、美观、大方的效果。而且, 更注重外部空间与环境的绿色设计。新加坡住宅的前后间距很宽敞, 走在宅间路上, 目之所及, 房前屋后都是绿意融融的小草, 三五成组的植栽, 路两旁枝叶繁茂的乔木, 与高低起伏的自然地势的结合可谓完美。即便是年代久远的公屋, 可能室内的家具有些陈旧, 但却依然拥有崭新的外墙 (一般五年翻新一次) 和优美、惬意的室外空间。

以上, 是对目前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共同的问题的罗列及个人的浅见。住宅产业的发展道路总体来说比较平坦, 中国房地产经历了初期卖楼花阶段, 其后卖设计性价比阶段, 现已迈入卖风格卖概念的阶段, 各大开发商无不各显神通, 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展望未来, 随着国人对建筑文化认识的加深, 中国房地产将要进入的应该是--“无风格”阶段--最高境界:无既是有。房子作为建筑, 原本就是应该创造、引导一个生活方式。而作为一个有志于不断创新的建筑工作者, 应始终用一种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 包括大师的作品, 也包括自己的作品, 才会不断进步。 [ID:4221]

参考文献

[1]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中译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菲利浦.约翰逊——国外著名建筑师丛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住宅四题——建筑学报2002/3.

[4]当前居住环境设计中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韩秀琦, 杨军建筑学报2001/7.

[5]景观设计的误区——陈学似中国园林2000/3.

寒地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策略研究 篇2

寒地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策略研究

基于寒冷地区特有的.气候条件,针对在寒地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存在诸多问题进行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寒地居住区整体空间设计的改善策略、绿色因子引入策略,以及建筑材料和色彩的运用策略,通过这些措施让居住区的人们适寒、适雪、适风、适光,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寒地居住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问题.

作 者:冯珊  作者单位:哈尔滨东泽装饰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2) 分类号: 关键词:寒地居住区   环境质量   策略  

住区质量 篇3

关键词:居住区,公园绿地,文化

引 言

居住区公园绿地景观是对居住区意蕴、文化的体现。是整个居住区环境的精髓所在,轻松舒适的居住区公园环境能传递出此居住区的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等,并且感染小区居民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1基址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纬34° 16' - 34° 58' ,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以东与开元路以北,主干道只能勉强过一辆车而已。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所以对于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的规划设计也是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2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滨水绿地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居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合理的公园绿地规划布局,服务于居民,为本居住区的居民和周边群众提供舒适轻松多个方面的功能需求。

3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近年来,“居住区生态化设计”一直是人们很关心的问题。保护环境、改善城市居住区生态状况在设计中占有很重要位置。倡导能源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发展可持续的生态处理技术思想贯穿于整个设计的始终,对生态的追求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是景观设计发展到现在的一个重要理由。从伊甸园到卢浮宫,从建章宫到拙政园,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

居住区公园绿地设计要有人工建筑风格与设计的绿色自然景观和谐统一,达到艺术性,功能性与科学性相协调一致。各种环境绿化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使整个居住区的环境质量良好,而且有整体美的风貌,也由此达到以人为本的原则。

4 景观规划设计

4.1 场地分析

郑州市毛庄小区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清华园路与开元路交叉口,毛庄小区的东边现在是一片废墟的草地,接着就是河道,对于它,政府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比如说周边的苏屯正在进行改造,还有天伦庄园小区也差不多已落成,最后一期的工程将在这里开始。

4.2 景观功能分区

按景观功能的不同可以对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园绿地景观分为以下五个区域:入口广场区,疏林草地区,公共广场区,亲水广场区,密林观赏区。

入口广场区,入口处也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以防人流过大,便于疏通。

疏林草地区,疏林草地区给居民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一大片的休息区域,它是一个微地形的草坪区,疏林草地区的视野比较开阔,带给人舒适轻松的感觉,与此同时疏林草地区还能让我们独特的欣赏到树木的个体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原则——师法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感觉呼之欲出。

公共广场区,公共广场区是居民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的地方,为人们提供休闲、健身、交流活动的场所,公共广场区是人群集散的场所,带给居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对于老年人和儿童应该对于此区域会更加的需要。

密林观赏区,密林观赏区内有很多松类的植物,观赏性的程度比较强,对于孩子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5景观详细设计

5.1 景点设计

居住区公园绿地水系的设计,此公园绿地的设计中水系贯穿始终,在地块的东侧有河道,疏林草地区就在水系的旁边,在水系的驳岸旁边有几种形式的装饰。

古槐广场的设计,椭圆的古槐广场里是一个以国槐为主的植物的场所,它与亲水平台在河的两岸遥相呼应。这是一个较封闭空间,与河的距离还有一段距离,曲折的小路的与折桥相连,中间有可以坐的花台,绿树成荫,是一个很舒适,很适合休憩交流的场所。

居住区公园绿地横木小径的设计,此居住区公园绿地中的滨水部分也是郑州市毛庄小区公共绿地中的一大亮点设计,我采用长短不一的木条镶嵌在草地上,另一边连接着河岸,也与不同空间串联了起来,用的材质是木材,在东南角草地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滨水广场的设计,河流的滨水广场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开阔的空间,滨水广场上也有成组的亭榭,为滨河景观增色了不少,这一组亭廊榭中,由一座亭子伸到水里,对于成组的设计,更显得有点层次,更有趣味性。

5.2居住区滨水绿地设计中植物配置

主要以增加景观多样性与种植科学性为主,树种选择上充分考虑植物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及特点,多选择景观性强,无污染,对人体健康无危害的当地乡土树种。因

在此次设计中,我用到的乔木有乌桕、合欢、栾树、法桐、国槐等本土植物,小乔木有紫薇、丁香、石楠等,灌木有连翘、金钟、火棘等。

5.3 灯光设计

利用夜色的朦胧与灯光的变换,可以让此滨河绿地呈现出与白昼迥然不同的景观,而造型优美的景观灯在白天也有特殊造景的作用。

场地照明,在广场周围选择发光效率高的高干直射光源可以使场地内光线充足,便于人的活动。

道路照明,对于此地块中的主干道,用杆头式照明器,均匀连续照明,以使行人能准确判断路上的情况。

植物照明,灯具被安置在树枝之间,可以将光线投入到园路或花坛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地面照明,在入口处和主干道处,将埋地灯埋置地面下,用于广场地面,也可用于建筑,小品的照明。增加美感。

6结语

郑州市毛庄小区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是主要想体现居住区文化的特征,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将景观性与功能性结合,将此规划地设计成在景观与功能上能最大化满足居住区居民的需求,適合居民使用的滨水绿地设计。非常希望能够得到此居住区居民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园林局.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3]孙施文,城市滨水区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关系研究[J].网易行业,2004-12-15

寒地居住区整体环境质量策略研究 篇4

1 注重户外活动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

以人的行为作为焦点是寒冷地区居住区的人们为适应所处的特殊气候所产生的空间行为特性。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 因与人们高频率地接触, 将对人产生更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社会的, 而旦是生理的和心理的影响。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经济和物质生活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更期望有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美观、文化、高情感、个性化的居住公共空间环境: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性化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在寒地居住区创造宜人的户外交往空间是提高寒地设计质量, 为人们提供开敞的户外空间环境, 用自然的方法创造与人的自然环境, 营造良好声环境、光环境与热环境, 注重对残疾人的关心。

2 设计策略

2.1居住区整体空间改善。建筑总体布局应注意设置风障以改善风环境和抵抗寒冷为主。在冬季主导风的来向用建筑物、围墙或密集的绿带遮挡寒风侵袭。在降雪量较大的地区可以将积雪压实堆设雪障。以阻止寒风。在保证日照和使用的前提下, 使建筑物屏障的高距比处于1:2的范围内, 即可充分发挥其风影效应。在场地北部建造环绕的长板式多层建筑, 为居住区内部约开放空间、公共设施、儿童游戏场地以及其他层数较低的住宅抵御北向寒风提供有效的屏障。居住区建筑总体布局布置可采取两种方式:南北院落式布置和单向院落布置的方式。南北院落式布置就是在庄宅的南北问各形成一个院落, 两个院落通过住宅联系。这些开放式公共空间, 应符合季节变化, 强化季节差异, 使公共空间在一年四季中可展示不同的自然生态景观。通过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改变寒地城市空间冬季萧条的景象。追逐阳光是寒地居住区外部空间行为的主要特性之一, 因此在寒地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 应更多地创造为使用者能够充分享受到阳光的公共空间环境, 如居住区围合出的广场空间是居民交往活动发生频率最高的位置, 也是引发边缘效应和聚集效应的场所, 把这里的空间适当扩大, 进行硬质和软质的铺装, 适当配置一些户外设施, 也可形成具有活力的外空间环境。同时, 还应注重小尺度空间的气氛营造, 采用风障、林木、树篱等其他方式来改善环境条件。小尺度空间意味着个人的、安静的、有诗意的人情味空间氛围, 通过建筑和其他方式组成的围合形式可以有效的形成小气候, 使这种小尺度空间更为有效的抗拒冬天的寒冷。在寒冷地区刨造更多的较温暖舒适的空间同样很重要, 采用半围合的当室内空间, 既可以获得阳光, 又可以遮挡风雨雪, 又有一定的温室效应, 可使街区空间变得更加温暖更具有人情味。通过在其闪部布置一定的绿化更能改善居住区环境, 增加人们交往交流的机会。2.2绿色因子的引入。首先立体绿化使绿色在三维空间中得到延伸, 对增加居住区绿地面积, 完善日趋恶化的居住区环境空间, 改善自然土地和植物被众多道路的硬质铺装取代的现状;调节气温, 降低各种废气污染而形成的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对人类的危害, 减少建筑物的辐射热;缓和周边小气候, 改善居住区环境。人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心理美感。绿色象征着勃勃生机。使人们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希望;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提高生活质量, 美化城市环境, 改善生态效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合理的立体绿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与湿度, 减少室外空间与围护面之间的热能交换。其次立体绿化对建筑还有保护及修饰美化的作用。建筑的外墙面由于直接暴露于空气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风化作用:如开裂、褪色等, 立体绿化可以有效的保护建筑墙面, 使其更加美观环保。另外在地下停车场人口、垃圾站等有碍观瞻的建筑局部进行立体绿化处理也可以使之成为绿色的景点。同样, 屋顶绿化可以创造回归大自然的有效生态面积, 创造城市内的生物生息空间, 完善生态系统。屋顶花园绿化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带米了绿色情趣的享受。绿色植物能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使紧张疲劳得到缓和消除。树木花草等植物组成的自然环境, 有着极其丰富的形态美、色彩美、芳香美、风韵美。对高层住户来说, 屋顶花园作为综合体的空中绿洲提供了休闲与活动的户外场所,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高密度与高容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压力。在植物选择上, 应充分考虑寒地城市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气候特点, 应选择适于寒冷地区生长的植物类型, 加大常绿树种的比例。并避免设置大面积的空旷草坪。发挥不同树木的最大生态效果。从人工种植, 艺术原理两个角度考虑, 在选择树种时应以生态要求种植为主。在树种搭配上和群落组合上也要考虑适地适树, 每一组合都要遵照艺术原理, 符合美学需求, 把美观设计与植物生态种植有机结合统筹考虑。也可根据不同植物的形态, 或孤植或群植。如松树、落叶阔叶树成片种植可以构成明快的线条和简洁的图案, 给人以雄浑豪放之感, 而成片的常绿树作以大片落叶树作背景, 则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空间的对比效果。2.3建筑材质及色彩的运用。由于城市居住区建筑密度高, 故而建筑物的色彩占有重要地位。大体量建筑物在城市环境景观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着环境色彩的主色调。因此寒地居住区建筑总体色彩规划应本着“明快、大方、温暖、和谐”的原则, 确定居住区总体色彩以暖色系为主基调, 在此基础上调整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作为辅助色和点缀色, 形成色彩丰富统一和谐的城市色调。在寒冷地区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重建筑立面亮丽色彩尤其是暖色调的利用, 在冬季它能为人们提供“温暖空间”, 给人以良好的心里暖意和艺术空间效果, 以适应寒地居民的心理需求。

同时, 建筑立面的材质选择和细部处理同样也能够表述空间上的一种“暖意”效果, 尤为重要的是, 使用具有生态功能具有天然的舒适性和保健性的建筑材料, 这种材料污染小、耗能低, 能够与环境有机结合, 具有经久、耐用、美观舒适;隔热隔音保湿:吸声降噪、抗菌去污的效果。同时注重材料纹理和图案的设计及材料质感的选用、应防止大面积玻璃幕墙, 金属装饰板等材料的出现。避免加重外部空间环境的冰冷感。并且不宜大面积使用白色或浅色材质, 以避免冬季产生雪反射。步行空间系统同样应该保证基面无冰雪, 铺装防滑地面, 并在变坡处做明显的提醒标志, 同时应着重要强调残疾人专用设施和冬季步行系统的同等重要地位。

3 结论

寒地城市居民的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在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也都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带来寒地居住区户外公共环境条件出现多元化的特征和趋向, 建筑外在形式的探讨和研究更应强调如何适应寒地居民的生活形态。从建筑群体组合方式到单体材料、色彩, 从自然环境到生态环境都应从提高居住区户外环境质量出发, 在保持寒地居住区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发扬和创新, 并且更应该注重形式上的多样统一和环境上的整齐优美。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芦原义信.街道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2]芦原义信.街道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黄绳.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3]黄绳.面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J].建筑学报.

[4]谢华.寒冷地区多层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原则与方法[D].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4]谢华.寒冷地区多层住宅庭院环境的设计原则与方法[D].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5]袁青冷.红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用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5]袁青冷.红寒地村镇居住建筑用地规划设计的相关对策[D].哈尔滨工业大学.

居住区 发展 篇5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理念的更新,人们追求一种安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因此现代小区环境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如今居住小区在设计中都遵行了一个设计流程,规划、建筑、景观。这种把景观设计和小区整体规划与建筑脱节的设计流程使小区的景观设计和主体建筑脱节,缺少统一感,出现很多问题。如有的小区水景做得很漂亮很壮观,但是水声比较大,居民白天在家睡觉会受到干扰,夏天在外面散步蚊虫也比较多,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多考虑细节问题。另外现在的社区很少有专门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活动设施和物业服务,小区普遍缺乏无障碍设计;社区应创造一系列空间来满足人们不同的活动,包括散步、练操、公众聚会等,这样才能形成适宜的、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让居民在公共环境空间内体味无微不至的关怀。

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的建设速度正已迅猛势头发展起来。当人们对于住房居住基本功能的需求得到满足后,追求生活质量的现代都市人,开始关注生活居住区室外景观设计品质。而且,高品质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还将对人们的购房行为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是房地产项目营销中的重要宣传内容。当前,城市特色与生态危机是城市环境景观设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并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部门的重点议题。因此,解决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业已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景观设计水平已经迫在眉睫。1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1缺少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有很多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的力气研究居住环境的设计风格、技巧、形式等问题,刻意追求景观的形式美,但却忽略了景观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例如,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推行“大硬化”、“大草坪”的欧式风格模式,没有合理安排公共空间的开放和隐蔽的功能,结果出现显得过于单调的景观空间效果,缺乏亲和力的小空间。此外,居住区人们的年龄、兴趣和文化层次具有较大差异,对景观设计审美与功能需求不同。有些设计师没有对这些差异加以考虑,特别是忽视了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对居住区空间的特定需求,缺少一定的活动设施。

一、绪论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居住小区以勃勃生机向前发展,人民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居住的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其中主要体现在居住者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景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才刚刚起步,我国的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建筑与环境设计缺乏整体性、户外环境缺乏人情味、以及外部环境设计缺乏对生态与自然环境的高度重视等等。本文,试从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环境生态绿化三个方面入手,浅析居住区应如何创造高质量的景观环境,并兼顾其人性化的创造。

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 篇6

关键词:居住区;植物配置;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9-0156-02

城市化的大发展给人类的居住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众多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在后”非典”时期人类对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空前高涨。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有多个方面,其中居住区绿地在此发挥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居住区绿地是居住区内,以改善居住区内小气候,创造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目的而设置的以种植植物为主的用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城市居民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室外活动空间。从我国的城市用地平衡来看,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的35%-50%,而居住区绿地新区建设为居住区用地的30%-60%、旧区改建一般不低于25%。居住区绿地在生态平衡,美化环境,空间构建,防灾避难,以及经济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植物是居住区绿地中最生动、最鲜明,最具生命力的要素,有效合理的利用植物的生理及生态功能,为居民营造出自然、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绿地突出考虑的问题。

太原市位于山西高原的中部,黄河一级支流——汾河中上游地带。市境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全年平均气温在2℃一10℃,全年日照时间数为2560h-2825h,日照百分率在60%以上。降水主要受海洋性东南季风的支配,年平均降水量511.5 mm,6-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东春雨季的降水量极少,而降水量有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减少、从低海拔向高海拔增多的趋势。在太原地区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水平地带性土壤为褐土,其成土母质多为黄土性物质。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背景,对树木物种的分布格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现就太原市居住区绿地的植物配置提出一些看法。

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原有树木、建筑,以节约用地和投资。在居住区建设原有用地中会有一些植物,生长年龄较长,长势较好且树形优美的,太原市以槐树、榆树、旱柳居多。特别是一些古树名木,这些植物不仅见绿快,易成活,而且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与科学价值。

2植物选择,考虑安全

杨树、柳树的雌株,柳絮繁多,飞扬时间长会使人体呼吸道带来不良反应,种植时应以雄株为宜;漆树漆液有刺激性,会引起皮肤过敏。很多人对丁香花粉过敏,少用;凌霄有毒,慎用。刺槐,蔷薇有刺,应远离人群;易生病虫害的植物少用或者多养护,如需喷洒农药时注意标示警示语,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效果更加。

3格调协调。变化统一

居住区绿地既要与居住区内建筑保持格调统一,又要注意植物的多样化。统一中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打破建筑群体的单调和呆板感,植物配置“杂而不乱”,避免雷同,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特色,便于方向的辨别与位置的确定,同时大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注意植物配置的季相景观,尽量做到三季有花,花不同;四季有景,景各异。充分利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色彩的组合与协调,通过植物的叶、花、果、枝和干在一年四季中的不同变化来布置植物。

4组合空间。亲切自然

植物是营造自然、生态环境的主要材料,由于植物自身的各种功能作用而备受人类喜欢,居住区绿化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并利用植物组织和分隔空间。利用植物的色彩、风韵、季相变化与植物相互组合形成的群落等,塑造各具特色的绿色空间,时而开倘明亮时而闭合幽静。同时还可利用植物的拟人品格组合空间,如“梅标洁,宜幽清,宜疏篱,宜峻岭”;不仅可以创造出清净淡雅的幽静空间还能营造居住区的人文景观。

5注重生态。改善环境

近年来,不少居住区植物配置时出现了“棕榈热”、“草坪热”等。棕榈南国风光,但是太原气候、土壤、水质量的差异较大,因此成活率低。另外,大面积草坪见绿快、大气恢弘,但其生态效益却很低,使小区成为“露天工程”。居住区的绿地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

(1)采用复层结构,通过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三者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叶面积系数和绿量。

(2)充分运用垂直绿化,屋顶、天台绿化、阳台、墙面绿化等多种立体绿化方式,增加绿量,美化居住环境。

(3)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覆盖的土壤。提高绿视效果,弥补空间缺陷。

6体现艺术价值

植物景观设计,不但要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而且要体现它的观赏功能:通过了解植物个体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地效果,使植物种类问的组合构成植物的群体美。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植物的艺术性,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充分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营造四时之景。春季观花植物,如迎春、玉兰、碧桃、连翘、榆叶梅等,配以草的新绿,树的嫩芽给人以春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观效果;夏季开花的植物较少,如合欢、石榴、珍珠梅、紫薇等,但是配以高大落叶乔木给人以绿荫匝地、花草茂盛的视觉感受;金秋时节开花植物较少,却也有菊花、月季香飘万里,柿树、贴梗海棠等硕果累累,银杏、火炬树等丰富多彩的秋叶植物美不胜收;冬季腊梅傲雪风霜,常绿植物挺拔威严,落叶树枝干虬劲,婀娜多姿。别有韵味。

7人的心理需求

(1)植物的色泽、香味可以使调节人的情绪,缓解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压力,但是要注意暖色调与中性色及冷色调的结合应用。太原市春季多风少雨,色彩灰暗,植物选择应以春季开花为暖色调为主;夏季炎热干旱,开花植物较少特别是冷色花卉,可以用白色花卉加以搭配效果更好。在香味选择上特别要注意会引起过敏的植物。

(2)无障碍道路设计体现人性化。栏杆的设计,便于盲人有扶手,保证安全。

(3)绿化面积和空间大小合理配置。尺度过大的绿化空间。实用性降低,居民领域感减弱,人们更喜欢贴近宅前的绿化景观,所以,绿化中以组团为中心,营造亲切怡人的绿化空间。把绿化与铺地、小路结合,使人既可游览,也可随时坐下休息,让人们尽情地享受自然。尽量不用幽闭的闭锁空间给人以不安全感。

(4)民间有云“没有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而现在是“吃过猪肉还真正没见过猪跑”,因此可以种植一些园艺植物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同时也可以使小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如种植枣树、花椒、核桃、桃树、杏树等。

8结语

住区质量 篇7

随着临沂市经济的不断发展, 大量的居住项目得以建设, 居民也经历了从仅仅满足居住面积到追求住区景观质量的历程。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努力想要创造出让住户满意的住区景观, 然而许多居住项目在投入使用后却出现设计意图与使用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导致建设资金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在项目建成之后, 对项目之初的可行性研究和景观设计作出的假设和预测的成果进行检验是提高项目综合效益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使用后评价基于使用者的角度, 对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的建筑及环境的使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程序和方法[1]。通过现场调查信息收集和分析, 掌握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使用评价, 从而得出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 为以后同类项目设计提供科学的参考。本文以POE理论为基础, 重点探讨POE的理论及方法对提升临沂市居住区景观环境质量的现实价值。

1 居住区景观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以《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和《中国人居环境金牌住区评估标准》为指导[2], 遵循系统性、人本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原则, 在查阅资料、居民调研、咨询专家等基础上, 经过反复推敲、筛选, 构建评价体系 (见表1) 。

2 研究方向

调查日期中一日为工作日, 两日为周末,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居民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形式获取信息。

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住区环境的5个子系统和指标层的13个指标。评价尺度分为5个等级: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非常差。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各评价指标中评价等级为很好和较好的比例, 做为居民评价满意度比例。

3 结果分析

3.1 沂龙湾御园小区

沂龙湾御园小区地处临沂市北城片区核心位置, 小区整体布局为片块式, 由5个组团构成, 共有住宅建筑45栋, 东边和北边为高层住宅, 围绕在小区边缘, 其余均为多层。小区主出入口设置在东南角, 紧邻城市交通干道, 通行便利。小区空间组织功能划分合理, 基本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小区主路路幅较大, 便捷不迂回。小区绿地率较高, 植物品种丰富。中心绿地布置在小区中心, 同时还在东北、东南和西北三个方位结合水景设置了三个较大的组团绿地。

御园小区发放调查问卷100分, 回收94分, 有效问卷91份, 满意度统计结果见表2。

从统计结果来看, 居民对小区的景观布局、交通组织、绿化景观和视觉环境满意率在75%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满意率为64%, 活动场所满意率较低, 为28%。

结合参与式调查结果, 对御园小区室外环境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 公共绿地中草坪所占比例过大, 尤其是小区中心的绿地由大面积的草坪构成, 养护成本较高, 且因养护不当, 部分出现土壤裸露的状态; (2) 结合组团绿地布置的两处水景是小区环境景观的特色所在, 但因维护不当, 水体发臭, 部分干涸杂草丛生, 难以展现其预期的景致; (3) 硬质铺装活动广场所占比例少, 且相应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健身娱乐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座凳等数量较少, 利用率较低。居民户外活动方式单调, 只能以散步为主。

3.2 香榭丽都小区

香榭丽都小区东临沂河, 西望金雀、银雀二山, 南靠中心绿化公园, 是临沂首座亲水、地景、阳光社区。小区占地面积7.5公顷, 总体布局为片块式和轴线式相结合。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均为多层。小区绿地率高达40%, 主要公共绿地、活动场地和水景布置在中轴线上及轴线两侧。

香榭丽都小区发放调查问卷100分, 回收98分, 有效问卷95份。满意度统计结果见表3。

从统计结果来看, 居民对小区的景观布局、活动场所和视觉环境满意率在75%以上, 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满意率为73%, 交通组织和绿化景观满意率较低, 分别为44%和52%。

结合现场调查, 香榭丽都小区环境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1) 小区绿地率虽高, 但绿地景观质量不高。首先植物种类较少, 以数种乔木和黄杨为主, 缺乏观花灌木和草花;植物群落结构层次简单未构建合理的复层结构; (2) 活动场地虽多, 但辅助配套设施不完善如缺乏健身娱乐设施和座凳等; (3) 小区没有设置专门的地上停车场在道路两侧上设置划定的停车位严重影响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也给行人造成了不便。

参考文献

[1]罗玲玲, 陆伟.POE研究的国际趋势与引入中国的现实思考[J].建筑学报, 2004 (08) :82-83.

传统住区与现代住区的色彩协调模式 篇8

但是传统住区作为城市中的一角,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必然要与现代的城市建筑发生关系,从色彩角度去思考城市空间的协调性,需要首先明确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及环境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人的视知觉为基础,以拱宸桥住区为例,探讨色彩规划的几种模式。

一.传统建筑与新区视知觉关系

从人的视知觉角度上,在观察过程中大体分为前景、中景、背景的关系。人们对前景的关注度较高,背景作为一个整体烘托整个氛围,中景作为前景和背景的过渡,起到衔接的作用。考虑体量关系和人们惯有印象,低矮的传统建筑大多作为前景,宜以重色为主,低明度的屋顶和中高明度的墙面,色彩丰富,对比度高,使得视点主要聚焦在这里。而现代建筑区作为背景与老区进行色彩协调,大面积的立面色彩本身宜取低彩度,高明度的色彩,色彩对比度低,尽量与环境融为一体,而在色调上宜选取与传统片区冷暖色值相近的色相,通过明度和彩度的细微变化保证背景的连续性和整体风格,与传统区呼应。同时,高层现代建筑从顶部向下建议彩度逐渐降低,明度逐渐增高,使得底部色彩退后,与前景拉开距离。(见图1)

二.中景的过渡方式

作为中景,传统住区与现代建筑区的过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以大片的绿地或河流景观作为过渡,既创造了公共休闲场地,又为不同风格色彩的对比进行缓冲。第二,运用仿古建筑的模式语言进行过渡,同时创造综合性的使用空间。第三,在传统建筑与新区之间,用大型的工业厂房进行过渡,使得不同片区具有较为独立的色彩风格,且有对比作用,但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城市周边功能单一的区域。无论哪一种方式,中景的彩度、明度、色调都宜介于前景背景之间,承担起过渡作用。

三.传统建筑与新建区域的色彩搭配关系

对于传统建筑本身,其单一的色彩元素较难与背景相融合,在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可尽量利用其本身形式和材质的变化,如西湖新天地中墙身和窗框利用不用颜色进行点缀,达到丰富色彩元素的目的。作为中景的景观或者仿古建筑元素,应尽量减少其自身的噪色,还可利用大量的绿化进行遮掩,使其融入环境,削弱其突兀感。

而新建区域建筑色彩选择则是最需要规划和控制的因素,从体量和形式上,将传统建筑区与新建区域划分为四种类型:标志性建筑、公共建筑区、紧邻的高层住宅区、较远的高层住宅区。(见图2)

对于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本身功能独特,建议在立面材质上使用镜面或玻璃等材料,消弱其体量感。在搭配上选取传统建筑的屋顶或木材质强面色作为点缀。大型的公建区,体量与传统建筑接近,较易协调,宜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点缀有传统建筑元素搭配的方式进行对比调和。

紧邻的高层住宅建筑,应尽量延续传统建筑的色彩模式,宜采用低彩度、中明度的色调。且可利用大面积的绿化作为遮盖。

对于较远处的高层住宅区,背景的作用更加明显,采用高明度、低彩度的色彩。在搭配方式上,本身也宜选用新建区墙面接近的点缀色,使其本身具有整体性。

四.结语

总体上讲,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发展城市进程,必然要面临到传统住区与现代住区的调和问题。从色彩的协调模式上思考,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在传统建筑周边进行城市更新的时候,在不破换原有环境的同时,创造出统一、丰富、生动,协调的城市面貌。

摘要:本文通过对杭州拱宸桥历史片区与周边现代建筑区色彩关系及搭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住区更新中的色彩模式和搭配方法,提出规划的思路。

关键词:传统住区,现代住区,色彩模式,搭配方式

参考文献

[1].宋建明,翟音,黄斌斌.浙江省城市色彩规划方法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报双月刊.2010:31

[2].周卫.从等级空间切入的城市历史性住区改良.北京:建筑学报.2008.4:22

住区质量 篇9

1居住区湿地景观的作用

1.1美化环境

湿地景观的设置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性与蓄水作用,降解大气污染,收集雨水,调节小气候及区域性水平衡,美化城市的环境。

1.2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湿地景观为居住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给予繁忙劳累的人们一个亲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仅能使人们了解保护湿地,乃至整个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而且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着重要的社会效益[2]。

1.3减少居住区维护成本

利用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不仅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药剂的使用,而且降低居民区的日常维护成本[3]。

2实践研究———荷塘月色居住区湿地景观设计

2.1概况

荷塘月色居住区位于昆明市北市区烟草二号路, 毗邻月牙塘公园(图1)。 居住区占地面积达120 827㎡,绿化率高达50%,大雁湖为居住区2 km的景观水系提供水源。 湿地景观结合了江南水乡与昆明本土文化的灵致,通过自然与建筑巧妙搭建,营造了小桥流水、清荷依依的恬静意境。居住区道路组织合理, 休闲设施完善,社区主流健康向上,社区风气良好,邻里关系和谐, 给居民提供了自然、 舒适的人居环境。 该居住区分区规划合理,户型选择丰富,居住实用率高,是昆明市最具特色的居住区之一。

2.2居住区布局

荷塘月色湿地景观居住区规划秉承“生态、人、水” 为主题,以水为设计主线来打造高端滨水景观(图2)。

2.2.1一线。 即大雁湖水体。 以水体为整个居住区的主题景观轴线,景伴水而生,水依景而活[4],构建出整而不碎的人工湿地景观。

2.2.2三区。 即湿地自然式驳岸、人工式驳岸、混合式驳岸3个景观区。 通过居住区的不同地形结合湿地植物配置,用不同形式的驳岸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形成一个完整、循环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确保整个居住区的生态稳定性和安全性。

2.2.3多点。 即居住区内众多围绕水体景观的节点。 景观节点的设置不仅保证了人们在景点的停留时间, 而且能引导群众视线的聚焦, 能更好的突出水体景观,并成为人们亲水活动的固定场地。

2.3水系设计

居住区设计者在进行水系设计的同时,对水体形态进行了仔细的考量,以求使整体轮廓保持较为平滑的曲线,避免出现方形、圆形等过于规整的形式,影响自然式景观的整体结构。 整个居住区水体基本为静水与活水相结合的构建模式,为增加水体的动感,设计者加强了居住区的核心景观区域的层次感, 同时在驳岸边人工堆砌了部分景石,并引用大雁湖湖水作为居住区湿地的景观水源(图3)。

2.4驳岸设计

荷塘月色居住区总体坡面平缓,部分地区落差较大,所以设计者采用了自然式结合人工式硬质驳岸的设计手法,使生态驳岸与人工驳岸完美的衔接起来。

居住区的自然式驳岸结构稳定,景观自然,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丰富且疏密得当, 不仅保持了水陆生态结构和边际效应,而且增加了人们亲水行为的发生(图4)。

人工式驳岸由混凝土和浆砌石块构成,主要分布在水面与陆地高差较大,且坡度较陡的地区,能抵抗较强的水流冲蚀,保证了居住区水体景观的稳定(图5)。

混合式驳岸是自然式驳岸与人工式硬质驳岸的完美结合,通过景石、树桩、硬质材料配合湿生植物固着成岸,表现出了显著的生态特性(图6)。

2.5湿地植物设计

针对荷塘月色湿地景观居住区不同的驳岸特点, 将其分为自然式驳岸区、人工式驳岸区、混合式驳岸区三个部分。 这几个部分湿生、水生、花卉、地被等乡土植物的应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

自然式驳岸区以自然乡土景观的植物为主,主要是垂柳(Salix babylonica)、 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黄花槐(Sophora xanthantha)、 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 cv.)、 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 双荚决明(Cassia bicapsularis)、 泽泻(Alisma plantago -aquatica)、 矮慈姑(Sagittaria pygmaea)、茭白(Zizania latifolia)、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 荇菜(Nymphoides peltata)、 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睡莲(Nymphaea)等。

人工式驳岸区以具有较好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 岸边湿生植物为主,主要是河柳(Salix matsudana)、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 贴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 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 美人蕉(Canna indica)、 常绿萱草(Hemerocallis fulva var. aurantiaca)、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金边阔叶麦冬(Liriope muscari cv. variegata)、紫叶珊瑚钟(Heuchera micrantha‘Palace Purple’)、 黄睡莲(Nymphaea mexicana)、 萍蓬草(Nuphar pumilum)、 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 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等[5]。

混合式驳岸区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 选用易于与人互动的植物为主, 主要是: 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 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万年青(Rohdea japonica)、 荸荠(Heleocharis dulcis)、 水芹(Oenanthe javanica)、 水葱(Scirpus validus)、 茭白(Zizania latifolia)、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莲花(Nelumbo nucifera)、 细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 cv.)、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 - wii)等[6]。

2.6景观设施设计

2.6.1亲水木平台。 荷塘月色湿地景观居住区的亲水木平台一般设置在重要的景观节点附近,其周围用景观石及植物作为点缀,注重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亲水木平台一般高于湿地最高水位0.5~1 m,为增加安全性,均设置了木质护栏。 亲水木平台用砖砌体构筑木平台的立柱,然后在立柱上铺设防腐木龙骨和面板形成亲水木平台(图7)。

2.6.2景观桥。 景观桥不仅是连接水陆交通的媒介, 还是人们休闲、观景、亲水的场所。 不同材质、形态的景观桥与整个环境融为一体,植物从桥身外侧悬挑, 或从石缝中长出,与水共同构成“小桥流水”的优美意境(图8)。

2.6.3功能性设施。 由于荷塘月色居住区是一个湿地景观居住区,所以还特意配备了灭蚊灯等驱虫设施, 其利用蚊虫趋光、随气流飘动、对温度敏感、喜群聚等特性杀灭蚊虫。 其不仅美观大方、结构简单,而且价格低、体积小、能耗低。 由于在使用时,不需要采用任何化学灭蚊物质,是一种相对环保的灭蚊方式(图9)。

3小结

住区质量 篇10

居住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对建设生态城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居住区不仅要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功能需求, 精神愉悦的需求, 还要充分发挥景观设计的生态效益。

青岛“颐海蓝湾”居住小区在景观设计方面充分结合建筑外立面的英式风格, 打造英式自然园林景观, 选择既能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条件, 减少后期管理和养护成本, 减少中间环节———包装、贮藏、运输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又能创造出符合本地居民审美的乡土植物树种和乡土材料。节约了环境成本, 增加了生态效益, 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体现。

1项目概况

“颐海蓝湾“居住小区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岛开发区东部, 薛家岛轮渡站南侧, 交通便利, 规划用地三面环水一面背山, 环境优美, 地理位置优越。项目总用地66152.3m2, 景观面积为49000m2, 区内建筑以多层花园住宅、联排为主, 风格为英式, 是复合型中高档社区。景观契合建筑形式打造英式乡村式花园住宅, 区内场地地形整体为北高南低的坡地, 高差变化较复杂。

设计师将整个小区划分为花园住宅区、商业办公区、别墅住宅区、集中绿地区等四大区域。北区中心景观主题是带有伊斯兰风格的摩尔水渠, 水渠两端为对称式雕塑小喷泉, 有较大的地下室空间;商业办公区是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一处缓冲地带, 12m宽的城市绿化带将居住区其与市政道路分隔, 担负着连接与转承的作用。西区别墅住宅区建筑均为坡地式, 每户进入标高不同, 入户方式为南进式, 因此主院空间不完整。东侧集中绿地区是次居住区唯一的集中景观区, 整体地形四周低中间高, 其落差为2~3m, 较大的地下室空间贯穿了整个区域。

2居住区的生态景观设计

2.1 设计风格与建筑形式和谐统一, 营造英式自然园林风格

人们对于居住生活品质的追求, 无疑是实现自我需求的最佳印证, 也是从物质占有转向追求文化附加值的价值观转变。因为, 居所绝不仅是一所房子、一个物质的壳, 在其表象之下还包容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精神与情感意义。

“颐海蓝湾”红色外墙, 坡顶等建筑元素的运用突显了英式浪漫主义特点, 因此, 在景观风格的营造上追求风格的统一性, 打造英式乡村景观风格的“花园住宅”社区。整体景观设计以自然式布局为主体, 模仿纯天然景观的野趣美, 以自然式地形、水体、园路和植物来组织庭园, 体现出浓郁的自然情趣。公共景观空间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因地制宜, 设置核心景观区, 创造社区中心花园, 2条景观主线, 贯穿南北, 结合各种活动场地, 小品等人文景观, 充分体现“花园住宅”的文化内涵。开阔的城市公共绿地, 各自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的组团院落, 自然顺畅的空间组织和独具特色的英式建筑风格和景观绿化, 为生活于此的居住者打造一个既能享受闲适生活, 又不失都市气息的生态居住区。

2.2 尊重总体规划地形地貌, 合理利用场地内资源

设计师对场地现状进行了分析整理, 充分尊重总体规划下的地形地貌, 结合建筑、场地、院落、水体进行详细设计, 减少场地标高的较大变动, 从而有效控制土方的填挖量。在地下车库顶板上进行地形改造时, 控制在500~800mm微地形, 以免对地下车库顶板的荷载造成压力, 在挖掘水体时所得的土方, 尽量在地形改造时予以利用, 做到土方平衡。

区内景观水域面积约为900m2, 设计水深0.6m, 总需水量约为540t。设计师根据场地高差在北区设蓄水池, 利用场地高差蓄水, 可以作为景观水体、植物灌溉的水源。虽然蓄水池前期投入较高, 但中水的回用使后期的使用成本降低, 长远来讲, 是节能环保的生态之举。

2.3 种植生态设计

在整个小区植物配置中, 所有的植物品种基本上选择乡土树种, 运用了乔———灌———草搭配的生态植物群落的形式。乡土植物在当地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 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 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将这些较常见的植物作为景观植物大量种植, 既符合当地人审美需求, 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居住区。

2.3.1种植特色。设计师充分考虑地域环境, 结合硬质景观分区, 将小区分为:春花秋叶区、冬枝虬影区、芳香保健区、临溪绿径区、田园绿坪区、林荫绿化区6个区域。树种选择乡土植物为主, 配置风格以英式自然园林风格为主, 局部采用传统规整式种植, 重点配置景观节点处植物群落, 结合硬质, 展现不同风格软质景观, 提高单位面积绿化量, 使整个小区环境的生态效应得到明显的提高, 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领域空间。

2.3.2乡土树种选择。 (1) 春花秋叶区。设计师为解决道路与建筑室内高差较大的问题, 设计了缓坡草坪并配置乔——灌———草, 同时设置了排水沟, 并在一定坡度上用黄石固定, 以防止水土流失, 在种植上突出春秋季相, 上木选择白皮松、黑松、元宝枫、鸡爪槭、银杏、紫叶李等, 下木选择大叶黄杨、红叶小檗、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 挡土墙周围则满铺铺地柏、石岩杜鹃等。

(2) 冬枝虬影区。此处地势明显低于西北部, 植物侧重冬季特色绿化种植:东部台阶搭配龙爪槐, 红叶小檗等。宅间绿地种植白皮松+雪松———花石榴+早樱———小叶黄杨+小叶扶芳藤等。居住区内主干道与建筑室内高差为2~4m, 因此, 沿道路设置层级挡土墙, 防止水土流失, 并且配置灌木, 如铺地柏、红叶石楠、石岩杜鹃等植物, 弱化硬质景观。

(3) 芳香保健区。种植范围主要位于联排别墅区, 由于宅间地形变化较大、宅间距小, 因此, 种植上强调入户及路边公共绿化。特色小乔、灌、草花用于入口, 建筑边缘, 墙角处用密实的中低层植物小组团柔化建筑的棱角感。组团:银杏+栾树+朴树———白玉兰+金桂+圆柏+丁香———海桐+绣线菊等。宅间坡地上采用花灌木散植, 以植物小组团点缀, 形成开敞的坡地空间。

(4) 临溪绿径区。戏水区是本项目中面积最大的一处自然水景景观, 其设计形式采用自然田园风格, 在驳岸及绿化种植的处理手法上突出“自然、花园”的设计主题。草坪与水景的衔接扩大空间的开敞性, 突显英式风格主题特征。本区域内有较大的地下车库空间, 其覆土约为1.5m, 增设排水板以解决排水问题。种植上, 由于草坪在黄岛地区养护困难等因素, 场地中心我们用小叶扶芳藤代替草坪, 周围搭配乔、灌、草, 如:红皮云杉+白玉兰———木槿+樱花+山桃+金桂——海桐+银边黄杨+红叶小檗等形成围合空间, 营造英式自然园林景观, 自然的溪流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 如睡莲、千屈菜、黄菖蒲等, 净化水体, 提高生态效益。岸边适当孤植黄金垂柳或红枫等株型优美的小乔木, 衬托在自然式水景周围, 突出氛围。

(5) 田园绿坪区。阳光草坪是英式景观的主要特征, 是中心景观区的主体, 是区内最大的开敞空间, 其地形为西高东低的坡地地形。居住区主干道与草坪落差约3m, 设计师采用的是放坡结合黄石挡土墙的形势消化高差, 并且在挡土墙周围铺地柏、石岩杜鹃, 既防止水土流失, 又营造了自然的野趣。英式景观亭是本区域内的最高点, 是观景的最佳位置。随着地形的变化设置小型自然跌水, 为整个景观增添灵性。水体驳岸采用缓坡入水的自然驳岸为主, 结合少量黄石砌筑驳岸的方式。植物配置常绿落叶结合, 水中种植大量水生植物, 如睡莲、黄菖蒲、千屈菜等, 岸边种植马蔺等耐水湿的植物, 周围用多层次的植物群落围合小叶扶芳藤代替中心草坪, 营造经典的英式自然园林景观, 树种有:雪松 + 黄连木 + 朴树———海棠 + 黄金槐 + 金银木———海桐 + 红叶石楠+金森女贞 + 平枝荀子+麦冬, 点缀经济类植物如杏、柿子、果桃等, 增加情趣。

(6) 林荫绿化区。注重在处理城市绿化带与沿街商业街的相互协调, 商业办公与住宅庭院的景观联系。主入口对称种植开展型高分枝大乔木, 有卫兵式阵列感, 且不遮挡跌级水景。水景两侧也采用对称式种植, 用色彩丰富的整形色块和草花承托水景的大气, 用修剪球类修饰各个角落, 干净利落的强调入口空间。主要植物:银杏———海棠+红皮云杉——铅笔柏+黄杨球+红叶石楠球———金森女贞+小叶黄杨+丰花月季等。沿街商业种植整齐的高分枝落叶乔木和地被灌木, 以防止对商业街的遮挡。分隔带内采用多层次绿化, 少量乔木下搭配中层开花类和观叶类植物, 下植变化自然小灌木及地被, 并保留适量草坪, 层次分明。主要植物有白玉兰+红皮云杉———丁香+海棠———小丑火棘+小叶黄杨等。

3小结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 局部在改善, 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 生态赤字逐渐扩大。这些不仅仅体现在乡村, 城市的生态功能的破坏也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扩大而日益加剧,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居住区作为人民生活最重要的载体, 生态景观的营造不仅仅是挖个水池, 种点大树而已, 它不仅要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的追求, 更要满足人居环境生态合理性和居住舒适性的要求。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不仅需要依靠种植乡土树种, 运用乡土材料, 还要结合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 做到尊重本土文化, 从文化传统中吸收本地适合气候的与物质基础的处理方式,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青岛“颐海蓝湾”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结合建筑风格, 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以及乡土材料, 运用乔———灌———草搭配的复合式生态群落形式, 尽量用缓坡草坪的方式处理高差, 利用地势高差关系, 建蓄水池, 将雨水回收再利用等, 最大限度提高生态效益。景观设计本身可能还存在很多需要探讨和深入研究的地方, 比如, 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上;护坡形势多样化上;材料的循环使用上等。

摘要:世界城市化进程表明, 城市将成为地球上一个重要系统, 生态城市对全球的环境而言越来越重要, 城市生态功能的破坏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扩大而日益加剧,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最重要的载体, 其景观设计将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通过对青岛“颐海蓝湾”居住区景观设计分析, 浅析打造生态居住区, 设计独具特色的生态可持续景观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乡土树种

参考文献

[1]郑卫民.丘陵地区生态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3

上一篇:微型无线传感器下一篇:玉米生产中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