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探究

2024-05-05

开展探究(精选十篇)

开展探究 篇1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课堂上解决问题”, 应把所教的问题都“讲深讲透”, 一股脑儿地把最精简、最优化的方法细细地介绍给学生.要知道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是必要的, 但如果一味地这样做则是不利的.有时教师所讲内容未必是学生想知道的, 造成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 只是被动的接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解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通过讨论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他们解法的思维过程的空间, 使他们在探索中尝试失败, 体验成功, 从而提高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1 激发主动思考, 培养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学生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 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 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解题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能够促使每个学生动脑思考, 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 克服思维惰性.也许有些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但只要有一点思维火花都要给予肯定, 体验到一点成功, 他就会继续努力.同时, 别的同学的发言也会给他启发, 他会在不断矫正中走向成功.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 尽管有时是错误的, 也要注意其值得肯定的地方, 使学生感到只要做适当的调整, 就完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解题讨论就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数学知识, 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例1 已知A (0, 1) , B (2, 3) , 抛物线y=x2+mx+2和线段AB有公共点, 求m的取值范围.

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考虑正确与否, 学生展开讨论, 很快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学生甲:先求出AB方程:x-y+1=0, 两条曲线有公共点, 即方程组

{x-y+1=0y=x2+mx+2

有解, 上述方程组消去y, 得

x2+ (m-1) x+1=0,

Δ= (m-1) 2-4≥0,

m≤-1或m≥3.

此同学平时成绩不太好, 他能把曲线有无交点的问题转化为方程组有无解的问题, 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还是清楚的, 应加以肯定, 并给予表扬, 但他忽略了“线段AB”这一条件.第2位同学主动站起来, 指出了他的错误, 并给出如下补充.

学生乙:方程组为

{x-y+1=0 (0x2) y=x2+mx+2

解出x1, 2=1-m± (m-1) 2-42.

01-m± (m-1) 2-422.

…… (解不下去了)

该同学注意到x的范围, 也值得表扬.“但是否正确呢?”很多同学不敢肯定, 有的同学说应结合图形, 我请他就如何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说说自己的想法:x1, x2不一定都在[0, 2]上.

“很好, 这就是症结所在!下一步怎样探求?”

同学们议论纷纷, 渴望探求正确结果, 求知热情已被激发.通过讨论, 同学们相互得到启发.

学生丙:应用转化思想, 即原问题可转化为方程x2+ (m-1) x+1=0在[0, 2]上有实数解.令f (x) =x2+ (m-1) x+1, 根据图像 (图略) , 有f (0) ·f (2) ≤0或Δ0f (0) 0f (2) 001-m22, 得m≤-1.

“终于‘踏遍坎坷成大道’, 我们‘斗罢艰险再回首’.你在计算中发现了什么?”此时教师适时点拨, 提出问题, 引导思考.

学生众:f (0) =1.

“还能联想什么知识?”学生浮想联翩, 思绪万千, 新的思路不断涌现.

学生丁:设两根x1, x2, 由韦达定理知, xx2=1, 故两根互为倒数, 由于x∈[0, 2], 则方程必有两正实根, 且至少有一根在[0, 2]上, 因此

{Δ0x1+x2=- (m-1) 0

m≤-1.

学生戊:f (0) =1.即x=0不是方程的解, 而当x≠0时, 方程可化为

m=1- (x+1x) 1-2x1x-1.

“非常精彩!‘敢问路在何方, 路就在脚下’!”

通过此题的讨论, 大家对利用图形解题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判别式法多了一些谨慎, 更重要的是, 通过讨论, 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讨论面向全体学生, 不让任何人成为旁观者、局外人.优先提问差生, 有些差生也许不能给出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但他们能从同学们的回答和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结论和思路, 同学们之间有比老师更适合的语言和方式, 易得到启发和帮助, 在不断修正过程中得到提高,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体验尝误功能, 驾驭思维航向

数学解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学生在解题中出现偏差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 长一智.”学生思维的发展就是在与失误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鼓励学生不怕出错, 要勇于尝错, 更要善于纠错, 以正确驾驭思维航向, 解题讨论无疑就是这一过程的具体体现.

例2 求函数y=x2+5x2+4的最小值.

此题学生极易得出:因为 (x2+4) +1x2+4=x2+4+1x2+42, 所以ymin=2.把这个式子化成两个互为倒数的正数之和是同学们讨论的重心, 此时, 学生往往会忽略一些使用均值定理的条件.放手讨论, 让学生自己暴露出问题, 自己发现错误的根源, 自己寻找解决方法, 揭示错误正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 调整思维航向, 纠正错误.同学们讨论后发现, 当x2+4=1x2+4, 即x2+4=1, 亦即x2=-3时, 等号成立, 但这是不可能的, 其解法是错误的, 这就需仔细分析错误原因, 改变解题策略, 寻找解题突破口.

这时一位同学提出:若

x2+4=4x2+4,

此时x2=0等式成立.原式可变形为

y=x2+4+4x2+4-3x2+4.

x2=0时,

(x2+4+4x2+4) min=4 (-3x2+4) min=-32.

所以ymin=4-32=52.

此同学的解法从不成立之处为突破口, 创造条件使用均值定理.另一个同学由此得到启发:在y=x2+4+1x2+4中, 令u=x2+42, 则y=u+1u关于u单调递增函数, 又u关于x2单调递增函数, 故当x2=0时, umin=2, 所以ymin=52.

讨论能使学生学会在思维受阻的情况下, 如何调控思维航向, 变换策略, 另辟溪径, 再达目的, 从而使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3 激活学生思维, 实现师生“双赢”

一位名师说过:“最好的老师, 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亦即, 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 老师教的目的是让学生以后不需要老师, 通过解题讨论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例3 已知a, b是正数, 且ab=a+b+3, 求ab的取值范围.

问题一出, 学生思维活跃, 经观察, 同学们很快给出两种解法.

学生1:由ab=a+b+3得b=a+3a-1, 代入ab消去b转化为关于a的一元函数解决.

学生2:因为要求ab的范围, 所以设法用ab代替a+b, 利用基本不等式a+b2ab将条件中等式转化为不等式ab2ab+3, 解得ab3ab9.

问题似乎解决完毕, 这时一个同学站起来提出:“由a+b, ab形式, 可联想到韦达定理来探索.”这时同学们感到很欣喜, 似有灵感被激发, 议论纷纷讨论后给出:

ab=k, 则a+b=k-3, 将a, b看作方程x2- (k-3) x+k=0的两实根, 则Δ= (k-3) 2-4k≥0, 解得k≥9或k≤1.又a+b>0, ab=a+b+3>3, 所以ab≥9.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思路?”学生的思维又被激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经过热烈地讨论, 给出许多精彩的解答, 其中尤其值得回味的是:

ab=a+b+3, 得 (a-1) (b-1) =4.令a-1=2tb-1=2t (由t>0) (由a, b是正数, ab>3易得a>1或b>1) , 所以

ab= (2t+1) (2t+1) =4+2t+2t+19.

真是“讨论”见成效, “探索”结硕果.学生思维之活跃、深邃, 是教者始料不及的, 其智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了自我学习的目的, 师生的认知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师生双赢”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 开展课堂解题讨论, 避免了教师的“独角戏”, 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严谨性、灵活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学生的知识空间、能力空间、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也得到大大拓展.

走进科学课程 开展探究 篇2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以达到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的目的。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

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学生的个人知识),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究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优势;实施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与以往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以往教学模式往往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带有一种负面情绪,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起的是一种引导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探究性学习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之优势

探究性学习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并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不再因为老师的关系,受到思维上的限制。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语文这门包含知识道理极多的学科,更是需要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这些优点都是以往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体现出来的。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老师单向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1.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

小学生都是一些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子,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自己发现问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更是很实用。比如,在《和时间赛跑》一篇课文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会忧伤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渐渐学会自己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也可以慢慢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和时间奔跑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让学生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通过课本的学习,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对课本的初步学习提出了一些问题,那么就需要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学模式那样,老师以一种标准答案的姿态来取代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在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同时,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在学生独立思考过后的交流学习中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发生交汇、碰撞。比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有些学生可能思考“为什么会着急,悲伤呢?”而有些学生可能是思考“为什么会高兴,快乐呢?”当这两个问题合并在一起时就自然而然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高兴和悲伤这两种相反的情绪同时存在呢?”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了更多的思路。碰撞出来的火花可能产生更多的新想法、新思路。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在互相交流学习过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对于课本知识有了一定理解后,联系现实生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等加入进来,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想办法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比如《和时间赛跑》一文,就能够引发学生对于珍惜时间这个问题与自己實际生活的思考。自己是否在实际生活中珍惜时间,自己以后应该怎么做等。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一定的锻炼。这样教学的效率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具备的。

三、探究性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学习模式,老师是以权威的姿态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在探究性学习中,老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不再以主体地位的角色出现,更多的是以引导作用的形象出现。老师在提出学习任务后就不再对学生的学习做过多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学生也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一个听众的角色转变到一个课堂主人翁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角色的转变也会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老师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适应学生学习需求的新型学习模式。在这个对于人才各项能力都有着更高要求的时代,这种学习模式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尤其是在小学就开始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着很好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赵枫.关于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1.

开展探究教学激活数学思维 篇4

关键词:探究教学,激活思维,培养能力

新课标认为, “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参与教学,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是其组织者、引导者, 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让其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那么在新课程下怎样才能体现新课标探究的理念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情境, 倡导探究,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自主学习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有了问题, 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方向, 有动力, 有创新。

课堂上,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引导学生置身于数学情境之中, 要敢于放手, 让学生自已通过观察、实验、比较、猜想等去发现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教学“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可让学生猜一猜平面内的两个圆可能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并让学生画一画, 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画过后, 会说出“我认为有四种分别是……”“我认为有五种分别是……”等, 这时再用课件演示“相外离的两圆”, 沿连心线移动渐成“外切、相交、内切、内含”的过程, 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变化的图形, 发现并提出平面内两圆不同的位置关系与圆心距有关, 与半径有关。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了问题, 也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打好了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适当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起他们思维, 启发他们思考。如已知实数a、b、c且a+b+c=0, 可设计问题:利用a+b+c=0, 对于实数a、b总有a (a+b+c) =b (a+b+c) 所以a2-b2=bc-ac, 于是可设计成已知实数a、b、c且a+b+c=0, 则有a2-b2=bc-ac……这里可从条件变换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二、率先垂范, 循循善诱, 引领学生走近探究, 品味快乐

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学会“探究”, 而只是一味地凭经验, 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 让数学探究深深锁于心底。这让我决定为学生作出探究示范, 教给他们探究的策略, 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教学中, 在解答某些题目之前, 我故意装作不明白或寻求一些错误思路, 而后, 沿着这条路往前探究, 结果“撞得头破血流”, 最终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及时教育学生不能泄气, 应冷静之后再思考。例如, 在学习“探索规律”时, 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 遇到了下面这道题:一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 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问:两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三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n张桌子呢?待学生们读完题, 稍作思考后, 我对他们说:“哎, 老师看出了点门道, 你们看, 一张桌子坐6人, 两张桌子坐8人, 因为有一条边重合, 少坐了2人, 那么三张桌子就少坐了2×2人, 接下来……”还没等我的话说完, 就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 错了错了。你看, 两张桌子坐8人, 应该是2条边各少了2人, 是4人, 所以3张桌子就少坐了4×2人……”“那谁能说说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呢?”“老师, 我知道……”“老师, 我还知道另外的方法, 同样多的桌子横着拼在一起, 坐的人会更多……”在我的示意下, 那位学生走上了讲台, 并且讲得头头是道。他们从中探究出了问题, 获得了乐趣。

三、巧变习题, 多重练习, 引导学生走进探究, 体味成功

兴趣是学习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 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努力探求创新的思路。课本中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 它是一种集综合、探究、创新于一体的新题型。对此类习题加以提炼、归纳、综合, 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 展示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这样就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 从而增添数学课的情趣,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下面的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ABC内接于⊙O, AD为△ABC的高, 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1) 求证:AB·AC=AE·AD

(2) 若AE与AD重合, AE不再是△ABC外接圆的直径, AD也不再是△ABC的高, 如图2, 那么 (1) 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 添加一个条件___, 便可使 (1) 中的结论成立。

(3) 若△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4) 你利用 (1) 中的图形, 稍作变化, 还能改编出其他的题目吗?

这一系列的变题、改题,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 (2) 和 (3) 是在 (1) 题的基础上, 利用 (1) 题的结论加以灵活运用, 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又提高了其探究的积极性。 (4) 更是从很大程度上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按捺不住自己, 好好地试上了一番, 并且得出了许多出乎我意料的方法、结论。

四、勤于动手, 勇于实验, 让学生沉浸于探究, 流连忘返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改变原有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探究。学生的兴趣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爱上探究, 以探究为乐, 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探究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走上了探究之路后, 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 给予学生们更广阔自主的探究空间。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下面的操作:任意画一个三角形, 分别用三种颜色将三个角表示出来, 再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下来。

(1) 你想怎样处理剪下来的三个角?

(2) 把三个不同颜色的角拼在一起, 你会观察得出什么结论?

(3) 你用什么方法能够解释“三个内角之和等于180°”?

经过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他们能找出很多的方法, 大量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便迎刃而解, 当然从中也体会到了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所带来的乐趣。

五、引入媒体, 激发潜能, 拓宽学生探究视野, 培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 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 (1) 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 (2) 利用软件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 (3) 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 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 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并请他们作自我介绍, 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提高了教学效益。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5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思维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培养能力”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作 者:苗建军 作者单位:吕黎县城郊区虹桥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600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转变

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 探究活动 策略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36-02

所谓探究活动,就是以科学方法为要素所构成的认识和解决自然课题的过程。我们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就是要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方法去认识和解决自己的疑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几点策略,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知识,接受前人的科学方法,并有所创新,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就必须充分利用教材来诱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我们在氨气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用结构、性质、用途的线索来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我们依据教材设计如下疑问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1.氨气为什么极易溶于水,易液化,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吗?2.氨气为什么易与酸反应?你能用实验来验证吗?该实验适合所有的酸与氨气的反应吗?3.氨气中存在几种微粒,有几种平衡?4.氨气与新制氨水有何异同?5.实验室怎样保存浓氨水?实验室怎样收集氨气?怎样验证氨气已收满?6.氨气为什么会被氧气氧化?这样以教材为起点,逐步诱导学生敢于向课本提出疑问并用实验来验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依据实验,开展探究活动

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

例如,我们在做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后,提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生成的气体,让学生自己设计,互相探讨,通过学生之间的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再如,在学习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后,让学生回家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钢铁的腐蚀是在干燥的空气、水或溶液中各自腐蚀的结果,还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通过讨论、比较来完善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

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有针对性的做一些课外实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其内容需联系实际生活、生产,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实验,这些实验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实验、选用药品和一起操作)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内容一般是:有些学生未能参与或没有观察好的演示实验;一些课内没有做好或又产生不同见解、有疑问的实验;一些学生想亲手做的小实验、小制作等;还有由教师命题,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等。这些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让有强烈求知欲且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在教学中通过实验的改进,强化了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依据社会,开展探究活动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开展课外活动,对于培养优秀人才十分重要。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将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开展探究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应用、发展和创新。

例如,我们在环境保护知识的教学时,与学生一起走访环保局、汽车尾气检测站、大型工厂污水处理,并参加一些测试活动,写出活动报告。再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工业生产硫酸、化肥等等的工艺流程,开展化学活动周,组织化学竞赛,设计家庭小实验,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有关化学知识,分析学校附近的水体污染情况等等。这样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生活、社会、工厂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展探究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教师要精心组织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通过亲身探究,他们的创造灵感才会被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活动才会成为可能。如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王媛.不断创新的实验考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5).

[2]赵小容.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3).

[3]季敏.打造宽松、和谐的高效课堂[J].中学生化学,2010,(4).

开展探究教学 提高课堂实效 篇7

举例:一场追星悲剧

例一:6月21日, 大连一位14岁的少女自杀, 起因只是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碟。她在日记中写道:“在我的世界里只存在张国荣, 我只为他而活。”

例二:在四川, 一位13岁的女孩在连看几遍《流星花园》后, 独自离家出走, 下落不明。

例三:2002年, 浙江温州一位15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看到偶像明星赵薇而服毒自尽。 (盲目崇拜, 全盘模仿, 深陷其中, 花朵夭折)

基于学生已有经验, 并不等于学生要亲历、实践一切, 因而在充分尊重和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同时, 教师还要让学生超越自身的环境和经验的局限, 从而提升感性认识, 探究理性的东西, 为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作铺垫。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追星?追什么?各方悟流行 (追星) 。

一、学生如是说

例一:健康向上、努力拼搏的姚明。

例二: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为国争光的杨利伟。

师 (提问) :他们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追星不能盲目, 应追求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 把自己崇拜的明星作为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 帮助自己进步, 让追星不仅仅是一种时髦, 更是自己学习、生活的动力。

例三:2001年2月19日, 袁隆平被授予2000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他的目标是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亩产可望突破800公斤。

例四:导弹之父———钱学森, 他为我国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师 (提问) :他们又给了你什么启发?

生:让我们从狭隘的追逐影视明星、体育明星、歌星中走出来, 追我们的那些科技明星, 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师:说得好。我希望每一位同学, 都能向他们学习, 将来也成为一颗闪闪发亮的星。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运用生生交流、师生对话的方式, 营造和谐课堂的气氛。通过视频录像展示, 强化形象记忆, 拓展已有的认识, 通过教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促使其深入地探究和学习。

二、家长如是说

播放预先录制的方小明爸爸———方增强讲话录音:“时尚文化使孩子们接受了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但是正如流行的并不一定都是好的, 时尚的东西也良莠不齐, 孩子们需要对时尚文化提高认识能力和鉴别能力, 对时尚的追求不能盲从, 要经过自己的大脑筛选, 体现自己的个性。比如在追星的问题上, 你当然有权利去喜欢谁, 不喜欢谁, 但有必要那么狂热吗?追星的狂热, 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成熟, 缺少自我, 还没有真正时尚。”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来自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影响, 家长与教师在对待流行话题上的态度、看法, 学生尤其关注。引入这一环节可使内容更加丰富, 让教材走进学生家庭, 走向学生的情感实际。学生在综合探究和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促使学生变未知为已知, 再拓展到更高水平的未知世界的探究, 达到对“流行与经典”的实质性认识。

三、教师如是说

喜欢流行, 喜欢追星, 这很正常。青春需要崇拜, 崇拜源于自然。但不要盲从, 不要只学外在的东西, 要有选择,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星”有很多种。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在扮演着一颗“星”。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刻苦勤勉, 我们都会闪闪发光的。到那时, 群星闪烁, 繁花似锦, 咱们的班级将成为一个星星闪烁的大家庭。

探究式教学, 是一种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 主要是重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知识的应用, 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因此, 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 将在毫无压力和束缚的自由讨论中得到不断的发挥。

例如, 在讲“‘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时, 我列举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时的盛况, 说明香港、澳门为什么能顺利回归, 同时这些史实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 “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还从香港、澳门现行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上, 来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立场;从有利于祖国各地的统一富强和建设和谐世界上, 来说明“一国两制”是实现台湾回归祖国, 统一的最佳方式,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通过探究教学, 活跃了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探究方法和探究创新的成功,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 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这个有限的时空里, 教师必须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进行不懈的努力, 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不仅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也是教师适应时代发展、自我成长的需要。

摘要:探究教学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而探究教学是基于问题的研究活动, 它依赖于蕴含问题的情景的合理创设,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基于问题, 通过质疑问题, 激发探究欲望, 促进知行统一, 以开展探究教学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关键词:提出问题,探究教学,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2]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3]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 2006 (8) .

科学探究有效开展的策略 篇8

一、根据目标, 科学使用探究方式

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 在实际教学中某堂课、某个教学环节常常只是对某个分目标比较侧重, 但是不同的目标应配有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引导性探究、挑战性探究和开放性探究。引导式探究通常是指既有明确的探究目标又有详细的活动步骤说明, 只要学生严格地按工作单操作, 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探究活动;挑战性探究一般是指只有明确的竞赛目标, 没有规定活动方案, 并要受一定条件的限制, 在活动中学生们的探究热情最高, 小组合作最密切, 但组与组之间的隔阂最大, 活动后最终要分出高低、成败的一种探究活动;开放性探究是指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规定活动规则, 并不受条件的限制, 活动中不管是小组还是大组, 他们合作得都比较紧密, 活动后绝大多数学生也能达到相应目标的一种探究活动。[3] 引导式探究比较适合对阐明一种特定的现象或是传授某种特殊技能时使用, 例如, “混合”单元第二课时中小苏打和白醋、洗衣粉和泻盐的混合, 活动册中就提供了简单明了的工作单, 只要学生按照步骤正确操作, 就可以观察到它们充分反应及碳酸镁沉淀这一特定现象。反之如果采用挑战性探究活动和开放性探究活动, 由于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的影响, 不但观察不到特有的实验现象, 得不到应有的过程技能培训和严谨的科学方法熏陶, 还会丧失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信心。而在单元教学开始时, 可以使用挑战性探究活动作为激趣, 例如“植物”单元“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 一开始就可以使用挑战性活动:“同一张大树的图片, 看谁发现得多?”学生们会立即投入细致的观察活动中, 自觉地发展了观察能力。反之, 如果用引导式活动进行探究:“同学们先看图片的上方……再看图片的左面……”学生对你这位科学教师乃至科学课马上就会厌恶之极, 科学素养再也无处可谈。同时到单元结束时, 可以用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来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如做纸车、造小船等, 比较哪位学生做得最好, 造得最棒。开放性探究则在学生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并懂得自我确定探究目标的情况下, 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混合”单元中的“土壤”, 在对土壤是否为混合物、你用什么方法可以发现里面的成分、需要哪些材料等进行了大讨论以后, 再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等。

但很多时候这些方式可以组合起来, 有时可以从开放式探究入手, 让学生熟悉材料, 然后针对某个关键概念设计挑战性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引导式活动为开放式探究奠定基础, 最后用挑战性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最重要的是, 活动的特点与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根据实际, 合理选择探究项目

从某种程度上说, 探究项目应具有一定的不可知性,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跳一跳, 才能够到”, 也只有这样, 才能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证、勇于探索等科学精神和发展解决问题、寻找合理方法等科学技能。所以, 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 要进行整合, 选择少而精的、有探究价值的、学生又感兴趣的项目探究, 不能面面俱到、囫囵吞枣。

如“土壤”一课的教学。针对探究活动“你有办法找出土壤中所含的成分吗?”学生们列举了很多方法: (1) 用感觉器官观察; (2) 放在太阳底下观察; (3) 用放大镜观察; (4) 用筛子筛过后观察; (5) 注水后观察; (6) 用纸包来找水分; (7) 用加热法来找水分; (8) 用冒泡法找空气……

第一次教学, 我引导学生将活动顺序稍加排列以后, 请学生挨个做过去, 结果发现学生们匆匆忙忙, 活动一个接一个, 草率地开场, 最后只发现了一些平时很容易发现的东西。更可笑的是在注水观察这个活动中, 学生们什么也没发现, 只看到水变得非常浑浊。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等水澄清, 也就观察不到泥土的分层排列及液面的漂浮物等。第二次教学, 我和学生一起讨论, 选择了几个学生们课外不易操作, 平时又感触不深的探究项目进行重点探究。如注水后观察和加热法观察, 让他们仔仔细细地进行探究, 结果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们发现了很多。正像诺贝尔物理奖金奖获得者布里奇说的:“科学的方法, 无非是用心把要做的事情尽力做好。”并不在于量的多少, 使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过程技能等都得到了发展。

三、根据需要, 有目的地侧重探究环节

探究既是一种实践活动, 同时又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参与探究时, 要描述物体和事件, 提出问题, 做出解释, 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对所做解释加以检验, 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4] 因此, 我们常把科学探究过程分为: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订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个基本环节。但在一节课中如果按部就班地每个环节都平均使力, 那肯定是每个环节都似蜻蜓点水, 该展开的展不开, 该深入的没法深入, 热热闹闹之后毫无收获, 更不要说让学生学习到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 培养科学素养了。所以, 我们在经历探究活动过程时, 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学生的需要、目标的需要对探究环节有所侧重。

例如“提出问题”这一环节, 在有些时候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流动的空气”, 一揭题就应让学生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针对问题再进行猜测与假设, 然后继续研究, 而有些时候并不从问题开始。再如“猜测与假设”这一环节, 有时可以一带而过, 有时却要做足文章, 如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个浮?为什么?充分猜测后, 才能激起探究的欲望, 同时为后续的制订计划、获取事实提供良好的基础。至于侧重哪个环节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学目标的需要来确定, 学生缺少制订计划能力, [5] 就适当地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学生缺少思考总结能力, 也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目标主要是培养科学方法的, 就把获取事实与证据这一环节作为重点。总之, 一节探究课它的探究环节肯定要按需要有所侧重。

探究是科学教学过程的核心, 是科学素养养成的载体。探究质量的高低, 最主要取决于科学教师, 如果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 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细心地分析总结学生的学习行为, 并不断地反思纠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不“盲目”、不“形式化”, 先让自己“科学”起来, 科学课才能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红丽.中学生物学“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陈霄.关于建构主义的科学探究活动构想[J].小学时代:教师版, 2010 (1) :10.

[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与人力资源部中小学及校外教育处.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8-41.

[4]何凤莉.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9.

开展多层探究促进深度思维 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反比例函数”

内容解析

“反比例函数”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内容。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则是基础函数之一,它是在八年级上册学习了“图形与坐标”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再一次研究具体的初等函数问题,而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以及用函数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对今后二次函数以及高中阶段其他函数的学习会奠定扎实的基础。教师要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的内涵,并感受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能应用反比例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的主要的知识有: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及其知识结构。

本节的内容主要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材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反比例关系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中变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逐步从对具体反比例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抽象的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性认识。同时,本节的学习内容,直接关系到本章后续内容的学习,也是继续学习其他各类函数的基础。另外,其中蕴含的类比、归纳、对应和函数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终身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无论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再到以后的二次函数,甚至高中的其他各类函数,都是函数的某种具体形式,都是为近一步深刻理解函数的内涵提供了一个平台。随着接触的函数类型的增多,学生对函数内涵的理解也会逐步提高,可以说对函数内涵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据以上原因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为: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对于具体的反比例函数来说,虽然其自身具有独特含义,但其中蕴含的对应、函数数学思想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教学时尤其要注重对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目标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4)在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进一步渗透类比、归纳、对应、函数、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函数所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内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后,又一次学习函数,根据变量间的不同变化情况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另一种函数——反比例函数。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思维的完备性、深刻性、实践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但尚待提高,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也有限,对函数的意义的理解、数量变化规律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抽象的表达式中的变量的取值理解不深。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背景知识,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同时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举例、说理、交流等形式,内化、升华、巩固其知识,让学生揭示规律,形成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活动1]

同学们课余时间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逛逛菜市场,在老师带领下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演示菜市场热闹场面)。

问题1说一说你们都喜欢吃什么菜?

问题2 10元钱分别能买每种蔬菜的重量一样吗?为什么?

问题3 设你买的一种蔬菜单价为x,相应的所能购买的重量为y,则y与x满足怎样的关系式呢?

问题4 妈妈喜欢吃1.5元/斤的茄子,如果买n斤,所花钱数y应如何表示?

问题5 妈妈买菜已经用了25元,还想买5元/斤的鱼a斤,则总的花费y与a的关系式如何表示?

问题6 妈妈买完菜准备回家,如果菜市场离家1 000米,则妈妈到家所用的时间t与平均速度v之间的关系式如何表示?

[教学形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问题3至问题6,学习小组成员达成共识后将每题得到的表达式写在本组答题板上,所有学习小组完成后,各小组之间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着课程来源于生活的理念,选择学生所熟悉的菜市场购买蔬菜的场景,提出问题串,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圈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同时学生应用生活经验很容易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处处皆数学,生活处处有函数。学生在答题板上板演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又发挥了学生的自由度,变调动学为主动学。

二、循序渐进,学习新知

1. 增强感性认识

[活动2]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个实际问题:

问题1我们知道,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V时,你能写出I与R的关系式吗?

问题2某服装厂承揽一项生产夏凉小衫1 600件的任务,计划用t天完成,写出平均每天生产量w(件)与生产时间t(天)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问题3得到的这两个函数表达式与前面由问题串中得到的4个函数表达式,哪些表达式从形式上类似?

[设计意图]再通过两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得出两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其目的是丰富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实例,增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感性认识,为下面归纳、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做好铺垫。

2. 合作交流、抽象概念

[活动]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这4个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发现四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共同特点,顺理成章地从对反比例函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自然地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抽象归纳概括出反比例函数概念。从创设情境的问题串,到学生运用类比、比较等思想方法从多个函数中辨别出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再到从4个具体的反比函数中归纳出它们共同的特点,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的过程,有效地突出重点,使学生领会了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三、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1. 联系生活、深化概念

问题反比例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还能举出反比例函数的其他实例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反比例函数是一类反映现实世界特定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刚刚形成的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通过举例、说理、交流达到内化、升华、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感受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目的,渗透函数建模的数学思想。

小组竞赛,巩固新知

[活动]

将学生分成三组,接下来我们三个组的同学来一场智慧大比拼,比赛分三个环节:抢答题、必答题、选答题,总分最多的组获胜,请同学们听好比赛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竞赛的学习形式,把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集体之间的对抗,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意识,又避免了学生形成狭隘、自私的学习心理。

四、课时小结、总结收获

(1)对于这节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2)通过这节课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在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收获,形成知识网络,提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性认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体验收获知识的快乐,培养敢于展示自我、敢说、敢问、自信的学习品质。

本节课我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要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我们还要借助于图象,这也是下节课我们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函数是描述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它以简洁而著称,犹如音乐,与物理、化学等学科共舞。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分清每个函数的特征,并灵活运用它们解决你身边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深化知识

1. 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了学生数学思维

本节课以学生熟悉的到菜市场购买蔬菜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习兴趣,每一名学生从上课伊始就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又因为蔬菜价格、购买的重量和花费的钱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然、顺畅地理解了问题串,并根据问题串的要求列出一组函数关系式。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这组函数关系式的观察、比较、分析,辨析出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和即将研究的反比例函数。这样的问题设计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认识理论,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2. 重视概念的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概念,并能灵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本节课教师从四个方面对反比例概念进行了剖析,使学生对反比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能从多角度辨析反比例函数。这样教学设计,既夯实了基础概念,又拓宽了学生数学视野。本节课教师在深化概念教学的前提下,通过高质量的教学问题,渗透了归纳、转化、对应、函数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在合作交流、抽象反比例概念的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分析问题串中得到的一次函数中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增大而增大,以及得到的几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中,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增大而减小的变化关系,进一步渗透对应数学思想方法,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几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共同特征,从而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概念,渗透了由特殊到一般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

3. 小组合作与小组竞争有机的结合

本节课在巩固练习环节教者设计了小组之间的智慧大比拼,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入小组竞赛的学习形式,把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化为集体之间的智慧对抗,既培养了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又形成了合作竞争的意识。

本节课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从教师演示菜市场热闹场面开始,学生就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每名学生在积极思考教学问题,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问题。从课堂伊始到最后巩固练习环节的小组大比拼,学生们都处在学习的亢奋状态,通过三组有梯度的抢答题、必答题、选答题的作答情况检验,%以上的学生理解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应用概念解决具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玲,裴光亚.生态课堂研讨课“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课堂实录与评析[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4(1/2).

设计“问题串”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10

1. 在概念教学中设计“问题串”, 通过探索概念的发生、发现过程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在教学“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异面直线所成角时, 常规教学中, 通常直接给出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 学生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本人在教学中对此作如下改进: (1)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 在平面几何中如何度量相交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量化) ; (2) 提出问题:两条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能否量化? (学生:能用角来量化) 师请同学们量一下两条已知异面直线所成角.学生实验中无法量出) 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无法直接度量, 能否转化为平面中两直线所成角?学生讨论, 得到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 并讨论定义的合理性.

2. 在例习题教学中设计“问题串”, 利用课本例习题的发散功能、开放功能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例习题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命题进行一般化、特殊化或逆向思维让学生自己变更条件, 对例习题的结论进行引申、推广、拓展, 开展探究性学习.例如:课本必修2 (苏教) P113B组6: (1) 求曲线y2=4-2x上与原点距离最近的点的坐标.解完本题后引导学生总结本题为求定点到曲线上一动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 设曲线上一动点为 (x, y) , 根据距离公式可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来解决. (1) 引导学生利用类比发散的方法变更条件可类似地解决哪些最值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得:可类似地解决定点到直线上一动点的距离的最值问题、定点到圆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定点到椭圆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定点到抛物线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定点到双曲线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求定点到曲线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的解法 (如几何法、参数法、化为函数最值问题等方法) , 比较各种解法. (3) 探求结论:上述问题中能否求其他结论, 例求定点 (5, 0) 到椭圆上一动点的斜率的最值. (4) 一般化探求:如给定抛物线y2=2x, 设A (a, 0) , a>0.P是抛物线上一点, |AP|=d, 试求d的最小值. (5) 特殊化:如定点变为焦点可用定义法求解. (6) 逆向思考:如在x轴上求一点Q与上的点最近距离为1. (2) 将问题引申拓展为求两动点间的距离最值问题.分组讨论得:求直线上一动点与圆锥曲线上一动点的最值问题可转化为求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值圆上一动点与圆锥曲线上一动点的距离最值问题可转化为圆锥曲线上一动点到圆心的距离最值问题.并运用类似 (1) 的方法 (类比发散、一般化、特殊化、逆向思考) 探求其他结论. (3) 将问题引申拓展为求一动点与两定点的距离、夹角、面积最值问题, 将上述问题特殊化, 两定点均为圆锥曲线上的焦点, 探求相应结论及解法. (4) 探求其他最值问题.总结上述问题的解法:定义法、参数法、几何法、切线法、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

3. 在数学活动中设计“问题串”, 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来确定课题, 探究中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知识, 因此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 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 教学空间是开放的.通过媒体、网络、书刊等渠道, 收集信息, 开展社会调研、分组探讨、实验操作,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因此学习方法、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学生从被动发展到主动, 从封闭到开放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学生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探究性学习中并不是以“问题———探究———解答”为学习模式, 以问题的解答作为探究的结束, 而是“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的学习模式,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永无止境.例如:在“江阴市近年来耕地面积与经济的变化情况调查”中发现在经济的发展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假如不加控制, 将来会无地可耕, 引起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思考, 产生了有关“江阴耕地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 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探究的思想方法, 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因此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应是十分有意义的.

上一篇:U型钢支架下一篇:提高护理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