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量

2024-05-17

学生质量(精选十篇)

学生质量 篇1

国外对高职学生质量的评价大多侧重能力的评价。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英国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北美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缩写为CBE) 和世界劳工组织的“模块式培训”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缩写为MES) 都是重视学生能力的评价。本文以德国和英国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为例, 与中国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进行比较研究。

1.1 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成人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们的“资格”, 决不是单纯的一种学历文凭或证书, 除一般的基础知识外, 更重要的要懂得操作应用, 有动手能力。对学生质量的评价也主要看他们的动手能力。

“双元制”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 有两个施教主体, 也就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中进行教学而得名的。

德国高职学生的质量评价,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学校既注意对学生的技能和理论培训.也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 保证今后生产的产品达到高质量, 服务达到高水平, 在社会上具有高信誉, 企业具有高效益。还要求学生德、智、体会面发展, 为了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学校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注意锻炼。

强调学用结合, 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据悉, 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中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 同时进入各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这种相互交叉、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 为职业教育的实施和完成提供了保证。

注重学生在企业培训的质量。学生在企业的职业技术培训, 由企业作为义务来完成, 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要签订合同, 其内容包括时间安排, 培训方法,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企业要保证培训质量, 并付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费用, 学生也要遵守制度和认真学习, 合同由行会或同业公会监督执行。

1.2 英国

英国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模式是将中学毕业生招进企业, 采取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教学。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英国学生质量评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英国高职院校招生时, 学校不仅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包括大学入学前的平时成绩还包括相应阶段所取得的职业认证资格证书) , 还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 (既包括大学入学前在社区服务的经历, 也包括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其他方面突出的能力) 。二是英国1997年成立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局 (QAA) , 该组织在工作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学术性和权威性。由于该组织成员的广泛和在评价过程中充分吸收学生代表关于评价的建议, 而且他们通常是围绕着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的目标进行评价, 因此他们基本上可以对学生做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评价。

三是英国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成绩的等级, 更主要的是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尤其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和在实施教育过程当中让老师和学生去共同体验生命历程中的各种情感、态度的生成, 即“以人为本”。

2、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年学生质量评价现状

近几年来, 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关于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有较多的研究, 但是对于学生质量的评价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片面, 不是以职业道德、技术知识、职业能力等为重点, 而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重点、以学到理论知识的多少为重点、以期末的考试成绩为重点, 主要从每学期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操行成绩以及参加社团活动情况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过分重视基础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考核, 导致在评价过程中不能体现“职业行为能力”这一重要素质。

在目前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 对于学生质量的评价尤其应要突出学生的能力素质。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以职业行为能力为核心 (如表一所示)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所任教班级120名学生进行了关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评价问卷调查, 从表中可看出, 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素质强。那么, 为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素质, 明确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完整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就很有必要了。

3、借鉴德国、英国学生质量评价标准, 优化我国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德国“双元制”和英国“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与我国近期职业教育评价一个学生主要看智育, 往往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借鉴德国“双元制”和英国“工学结合”模式对学生质量的评价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3.1 课堂上评价学生质量

根据研究德国职业教育的专家姜大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中的六个教学步骤: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今后职业教育中在课堂上评价学生质量可以按照此六个步骤来完成:

(1) 咨讯:搜索、收集、整理、归纳及处理信息的和交流沟通能力

(2) 计划:计划书写、组织策划、团队合作等能力评价

(3) 决策:管理把控、任务规划、语言表达、评判与组织能力

(4) 实施:工作方法、独立实施、控制任务进度等能力

(5) 检查:评价学生自我检查、应急修正能力

(6) 评价:自我批评、驾驭矛盾和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3.2 实训评价学生质量

在实训过程中, 学生一般要完成某个典型的工作任务。例如,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维修电工;信息专业的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改造;模具专业的学生制作一个模具;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对外贸易操作流程;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模拟聘请一位外籍教师的全过程;文秘专业的一周总经理秘书工作计划等。实训过程中学生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评价:

一是看实训过程中是否服从实训老师的安排与指导;

二是实训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实现能力等的体现, 通过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时间来判断;

三是看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地完成实训老师交给的任务以及完成过程中所表现的合作能力等。

3.3 整体评价学生质量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和实训过程中直接评价学生质量外, 还要从课堂外的各个方面来整体评价学生的质量, 使我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赶超英、德等先进职业教育水平国家的学生水平。全面评价一个职业学院学生的质量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生自身的质量水平测试, 包括理论水平测试、基本职业能力测试、专业核心能力测试、个性心理发展水平测试、创新能力水平测试和学校奖惩记录;二是来自各个方面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评价, 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师评价、同学互评、自评、家长评价、顶岗实习企业的评价、毕业后单位的反馈意见等。

摘要:本文从分析德国和英国高职学生质量评价方法入手, 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近十年学生质量评价的现状, 借鉴借鉴德国、英国学生质量评价标准, 以构建完善的高职学生质量评价体系, 优化我国高职学生的质量评价。

关键词:国外,学生质量评价,优化,评价体系,职业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连越.德国职业指导的基本概况及其启示, 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

提高午睡质量 保障学生健康 篇2

宣化镇中冯涛

为了缓解、消除学生上午的学习疲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5月2日起,宣化镇中启用夏季作息时间表,每天12:35——14:10为学生午睡时间。

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在人体的降温排汗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体内血液分布不平衡,大量血液滞留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再经过一上午的紧张学习,学生普遍会感到疲乏和精神不振。如果午饭后进行午睡休息,会对身体进行及时的调整,对学生的健康以及学习都是十分有利的。

宣化镇中历来重视学生午睡。该校实行班主任陪睡制、校委会值周人员、教师、学生会巡查制,午睡情况日量化制等系列措施,保证全体学生午睡质量。特别要求班主任将午睡工作落到实处,每日做到三勤:在学生午睡前,提前进入教室,清查学生到校情况,严查迟到或早退学生,勤督促学生及时入睡;勤关窗户;午睡结束后,勤督促学生适当运动或用冷水洗洗脸。

学生质量 篇3

关键字: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发展质量 学生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647

一、背景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教育质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十八大报告将提高教育质量视为新时期高等教育转型的核心任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新形势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发展质量既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新型质量观的体现。

二、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视角的学生发展质量——对学生的最高关注

东软学院TOPCARES-CDIO(下简称“T-C”)人才培养模式基于CDIO国际工程教育模式,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八个一级指标,即T(Technical knowledge and reasoning)-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O(Open minded and innovation)开放式思维与创新、P(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个人职业能力、C(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A(Attitude and manner)态度与习惯、R(Responsibility)责任感、E(Ethical values)价值观、S(Social contribution by application practice)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为社会的贡献。此外,T-C能力指标体系还包含32个二级指标和110个三级指标。各指标分解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中,并通过“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素活动”等得到具体实现。

面向应用,以适应社会和IT产业需求为核心的T-C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发展质量培养,充分考虑“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行“1321”的学期设置,即1年3个学期,2个理论课学期和1个实践课学期。学院大力实施T-C项目教学法,构建五级项目教学体系。学生分小组进行团队管理;强调学生“做中学,学中做”,进行项目制作;并通过项目展示的方式进行项目考核。

T-C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一体化培养,充分体现对学生的最高关注,通过教育创造学生价值,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持续地找到好工作,并帮助别人找到好工作,从而拥有快乐、向上、积极、幸福的精彩人生。

三、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质量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有学生、高校领导、高校教师、家长、企业、社会。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是对于高等教育属性是否满足各主体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质量首先是向学生保障的,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进的是怎样的学校,进了学校可以得到怎样的培养和训练,毕业时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才,在个人和事业方面可能有怎样的发展,学校对学生提供哪些支持,学校对教学质量有什么保障措施,学校如何向学生公开和公示有关的信息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质量准则之始终,成为质量保障的根本。

2、落实“学习产出”和“学生参与”并重的质量评估原则

质量最终是反映在被培养的学生身上的。因此,东软学院的质量评估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课程大纲的实施,到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再到工程实践条件的配备等是否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确保学习和产出。同时,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得投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所用,从而确保产出。通过“德(QK1)”、“学(QK2)”、“用(QK3)”三個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各维度下又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德(QK1)”包含“道德素质(QK11)、人格品质(QK12)、尊师爱生(QK13)”;“学(QK2)”包含“学习目标 (QK21)、学习投入 (QK22)、学习方法 (QK23)、学习效果 (QK24)”;“用(QK3)”包含“幸福感 (Qk31)、贡献度 (QK32)、实践创新(QK33)”。

3、建设重视学生发展质量培养的有特色的质量保障队伍

东软学院质量保障体系重视队伍建设。质量保障队伍是一大亮点。分管副院长负责顶层构思、规划、协调;质量管理与保障部负责质量标准制定、评估实施;教与学联络组是由学生组成的院级学生组织,该组织联络全校各班学习委员。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代表,教与学联络组参与学院质量监控和意见反馈。可以看出,学院质量保障不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是在质量评估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改进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参与质量监控和评估从学生的视角为完善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提供有益的,更完整的意见和建议。

教与学联络组由学习部、宣传部、网络部、调研部等部门构成,主要职责为:进行教与学调研,开展教学质量信息调查;加强学院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质量文化宣传。

四、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实施

上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习产出”和“学生参与”并重的评估原则、有特色的质量保障队伍都体现着东软学院TOPCARES-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质量保障体系关注学生的发展质量,强调学生体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在教与学运行过程中,学院质量保障体系是怎样具体实施的呢?endprint

1、学生评教

东软学院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流程中“教师评价(T)”包括德、教、学三个维度。其中,“学(TK3)”,即“学生评教”占比到半,可见,基于TOPCARES-CDIO培养模式的教师评价体系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学习投入度调查和学生满意度调查

为了解在校生学习动机,掌握学习投入状况,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学校支持和学生两方面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性参与提出相应策略,学院组织开展了学习投入度调查。调查问卷包含11个闭合问题:是否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动机;课程成绩主要分布区间;上课状态;向任课教师请教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的频率;能否独立完成作业;每学期阅读与课程相关的参考书数量;每天上自习的时间;每周去图书馆的频率;晚上的课余时间安排情况;晚上几点睡觉。另有1个开放式问题:你觉得如何才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

学院进行了在校生和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由专业满意度、课程满意度、重新选择该校的意愿(忠诚度)等多项指标构成学生总体满意度。

学院及各系部每学期通过“领导会诊”形式,组织学生对专业培养、教学、学生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满意度调查,充分听取学生意见,不断促进各项工作更好为学生服务,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专业规划答辩等教学管理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鼓励学生代表参与,并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3、质量文化培育

学院教与学联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是学院质量文化的培育和宣传。结合T-C人才培养八大能力的要求,教与学联络组分专题组织学习讨论活动,并向院报持续投稿宣传。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与学联络组组织撰写《质量文化手册》,在全院范围传播学生成长成果,营造良好质量文化氛围。

教与学联络组组织学院“为梦想而读书”、“优秀大学生巡回报告”等宣传学生发展成果的活动,活动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充分调动全校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极大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充分体现了学院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培养。

五、进一步思考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本文探讨的重视学生发展质量的高校教育質量保障体系是东软学院进行的TOPCARES-CDIO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对内部质量保障和评价进行的探索。这也是对高等教育进入“质量教育”的响应。探讨内部保障和评价的同时,外部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怎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怎么将学生的学习性参与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估的重点内容,而不仅仅关注条件、师资、投入等。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红.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新范式——学生发展理论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

【2】王丽霞.基于学生参与度视角的本科教学评估路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2,(3).

【3】陈婷.基于学生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课堂质量关键是学生参与的质量 篇4

一、备课要备学生,针对学情

教师课前准备情况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我们的备课许多教师都是以教学参考资料为主,多以抄写作罢,这样便没有了实际操作的功能。所以,有很多教师看到教案上设计得让人羡慕不已,可是又再次叹息这样的教案好则好矣,但是若按照其上课,那么结果肯定是学生达不到教案示例的要求。

我们大多都没有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味抱怨没买到好的教案,便是抱怨自己的学生水平不够。

我们教师使用的教案参考,收录了全国各地优秀的教师们的作品,都是经过实践检验成功的教学案例,所以去质疑它们,是没有必要的,其科学性也基本是可以肯定的。教案的作用本身也不是为了我们全盘照搬,而是为了让我们作参考,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其本身适用于某些地方的学生是不用质疑的。

学生是学习者,不是教案的产物,而是学习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能去指责学生没达到教案的要求,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让教案与学生分离成为独立的两部分。

每份教案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只针对独一无二的学生群体,教案参考内容是经过验证的适用一部分学生学情,但是不一定适用每位教师的学生,所以我们备课时不能只是抄写,不能一味照搬,应该备好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是备课的正道。

二、注重预习,减少障碍

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首要前提是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分为两个步骤来理解,一是能否参与,二是参与的程度。

学生能否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能不能理解,若是一无所知,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学生的课前预习便是一个重要步骤。当学生能够有目的、有侧重地进行课前预习,那么他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心期望值越高,在预习中存留的问题,便越想在课堂上得到解决。带着这样的期待,学生会不自觉地投入自我思想,参与课堂上的各个环节。

同时越是深入的预习,便会产生越高的期望值,在课堂中参与的程度也就越深入。所以上文说教师一定要备学生就是这样原因,当我们给学生以预习任务时,学生通过预习,对于教师的教学充满期待,希望在后来的课堂上得到解决。但是我们可以预想,若是我们备课中对学生情况不予考虑,那么其想得到的知识便不一定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结果不是学生想要的,这种做法是玩火,结果是学生失去对学习的期待、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三、兴趣引导,主客互动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

教学活动是主客互动的过程,不是教师唱独脚戏,当然也不是学生完全漫无目的的自主学习,而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舞台,是师生情感层面的交流,是欢跃地碰撞。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快乐学习的一个好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兴趣的引导,教师与学生的亲切互动,是学生进一步参与课堂活动的最好氛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质量也必会大幅提高。

四、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学习的内容来源是生活,学习不能脱离生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教学内容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生活化”地进行学习不仅能使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学习内容更为直观形象,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教学与生活的接轨,于课堂教学来说,最直观、易操作的方法就是注重实践。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可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为贴近生活的学习,实践操作更生活化,所以学生在课堂参与的程度更进一步加深,课堂参与的质量更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之心得体会

在小学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是摆在每个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素质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现在负责,还要对学生将来负责。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关键。

那么,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牢牢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

1、每一个学生,包括后进生,即学习困难生,都是教师培养的对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应是每一位教师崇高的职责。教育是教师终身从事的一种事业,而不是一时谋生的职业,因而要忠诚于教育事业,树立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成材的资格和可能,即使没有一个聪明的脑袋,有一双灵巧的手,照样是人才。教师是为了明天工作的,是塑造未来的,要教育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规划美好的前景,并全力以赴去实施。

2、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要有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并将它落实到每期,每天,每节课的具体工作中,要了解理解学生,承认个性差别,尊重信任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严格要求学生,对每个学生负责。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育思想是否端正的试金石。

3、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

教师要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如何生存,如何学习、如何办事、如何创造、如何进行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等。

二、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以“纲要”为依据,运用教育规律,树立“提升层次,增加信任,适度超前”的管理理念。畅通双向沟通渠道,帮助教师端正思想,使他们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潜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正确地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全体教师的敬业精神得以提高,人人都能注重形成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这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好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抓两头促中间——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管理要求上,根据计划制定必要、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学秩序的有效运转,坚持常规训练,开展评比,持(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 原文地址htt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2201)之以恒,养成习惯。

在管理内容上,着力抓好“六认真”落实工作,提倡功在课前,杜绝上无准备的课,实行年级组长签案制。切实抓好课堂40分钟,保证做到六不——不缺课,不随意调课,不迟到,不早离,不拖堂,不处理与本堂课无关的问题。作业批改做到批改及时无误,做好记录,即时反馈,提倡面批,随时补救。

在管理操作上,加强督促检查。做好一日“三看”:一看教师到校情况,看教师是否按时到校,是否参加“三操”,是否进班指导学生学习;二看学生到校情况,看学生是否按时到校,是否认真读书(学习),是否有打闹现象;三看各班教学情况,看教师是否做好课前准备,是否认真上课,看学生是否认真听课。一月“三查”:一查教师备课情况;二查作业批改情况;三查辅导转化情况。一期“三抓”:期初抓计划制定;期中抓师生考查;期末抓总结。一年“三评”:一评优秀教师;二评优秀学生;三评优秀教科研成果。

1、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落脚点,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主动地充分发展和提高。

2、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学生学习上的不足,用各种方式对他们给予鼓励,要千方百计地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身心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尊重、偏爱、认真指导学习困难生,并善于发现、挖掘其学习与发展潜力,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3、在课堂教学中要以真才实学,真情实感培养专业能力,训练科学思维,教会学习策略。课前精心设计,课上精心施教,教师要多学习,多想办法,在对学生教育中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有效教育。因此,争做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理想教师,应该分别成为教师素质的基本目标,较高目标,最佳目标。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 篇6

关键词: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框架阅读法。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更好地把握记忆。具体的阅读依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从而掌握的知识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条理化,越来越巩固。

2.逆向阅读法。“逆向”是与“一般”“习惯”相悖的。即阅读时不按常规先阅读文章内容,而是看到文章标题或文章论点时,先考虑这样的标题,这样的论点让我自己来写该如何写。逆向阅读法一般遵循的顺序是:问题──思考──求证──对照──彻底理解。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阅读方法的核心是独立思考,只有强调善于独立思考,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立体交叉式综合阅读法。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不是对个别刺激作出个别反应,而是对学习对象作出反应,即一种整体性的把握。因此“肢解课文,着眼局部的分析”是一种极端。仅从整体入手,忽视了局部乃至细节的研究同样也是一种极端,正确地阅读理解方法应是‘整体、局部、细节、大整体’诸要素的主体交叉和综合。

4.比较阅读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具体有同中求异比较法和异中求同比较法。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1.开创开明的“放养式”的阅读教学。传统的保守的阅读教学特点是“圈养式”,教学内容控制在极其有限的篇目里,学生视野狭窄。尽管有课外的语文读本,但是认真读的学生并不多。这样很难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实行“放养式”。教学要在课本和语文读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利用图书、刊物、报纸来增加阅读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放养式”阅读教学法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2.注重指导学生对阅读的运用与创新。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创新”是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來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3.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

4.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从接手新班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最初可在课堂上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并对难句、难文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长期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定时抽查,并不时地安排课堂时间与学生分享精彩段落,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5.练就语言表达技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让学生感悟到语言表达技巧的优劣与语言表达效果的好坏的密切关系,从而加强训练,达到总目标第八条“文从字顺”和第九条“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的要求,造就良好的表达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今后的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篇7

一、思想引领, 明确“减负提质”的核心 理念

“减负提质”就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教师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那么就很难在行动中落实相应的措施, “减负”推行起来就难免流于形式。因此, 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减负”的重要性以及“减负”的目标和要求, 真正做到帮学生减轻负担。

减负的本质要求不仅是转变教学观念, 而且要转变学习方式, 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即从传统接受型学习向自主型学习转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提质”才能落到实处。

此外, 学校还加强“减负提质”的理论学习, 例如我校学习了山东杜郎口中学的“0作业+100%升学率”的教育模式, 设置教育科研论坛, 让“减负提质”成功的教师“现身说法”, 帮助其他教师充分认识减负提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而将“减负提质”这一核心理念深深根植于教师心中。

二、加强制度管理, 严禁“加负降质”的 做法

除了理论的学习, 学校还应加强制度管理, 从管理和组织层面杜绝加负的行为, 从而保障减负的有效开展。

1.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

落实课程计划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条件。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理念, 我校严格按照市、区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 开齐课程, 开足课时, 目的是为了防止任意增删课程和调减课时, 并安排专人对每节课进行检查, 严防挤占课现象。

2.控制时间, 开展活动

学校严格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 学生每天的在校时间约为7小时, 原则上不能超过这个时间。保证学生每天在学校的课外活动, 抓好课间操 (广播体操、青春韵律操) 及社团活动 (如有文学社、乒乓球、书法、篮球、手工花、粘贴画等30个兴趣小组) , 要求学生每天进行1小时的体育锻炼。这样一来,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也调节了学生的身心, 帮助他们体会到学校生活的充实和快乐。

3.加强检查, 反馈整改

在检查和监督方面, 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严禁教师中午集体辅导学生, 以保证学生的午休时间;课间十分钟随机检查, 不提倡学生赶作业;开展定期问卷调查活动, 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发现超量及时向该学科教师反映;组织教师听课, 听课结束后集体讨论该学科教师布置的作业是否合理。

三、校本研修, 推行“减负提质”措施

1.开展高效课堂, 以学生为主

学校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研主攻的目标, 提倡教师不做传统的教书匠, 而要做研究型的教师, 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推行“绿色课堂三分课堂”教学模型, 教师开放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 (形成了“五为主”的教学原则: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问题为主轴, 训练为主线, 思维为主攻) , 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的感官学习, 耳听、眼看、手动、脑想……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发现、多实践, 这样的课堂,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确保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

2.精心备课, 共享资源

备课组是实施教学最基本的单位, 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改革必须依靠备课组去具体实施。为此, 我校采用集体备课制, 每位教师分工负责, 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精心准备每一堂课, 并集中讨论, 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从而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我校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同时, 能够跟班听课、及时反思, 真正领会教学设计的意图, 切实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在课堂中与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

3.深入“题海”, 分层作业

深入题海要求各任课教师必须首先熟悉各类题目, 并进行归纳和总结, 精心选题,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题目作为作业, 控制作业量, 避免学生重复机械练习, 提高针对性。此外, 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次布置作业, 适当控制作业难度, 提高作业的“含金量”,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 做到因材施教, 帮助学生体验成功, 感受自主完成作业带来的乐趣。

四、督促反思, 有效“增负”

1.家校互动, 落到实处

减负这一重大的任务并不能仅仅依靠学校, 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首先, 学校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的形式做好“减负提质”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学生家长了解“减负提质”的内涵, 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其次, 学校分阶段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和家长会, 采用学生课业负担座谈会或问卷调查的形式, 倾听家长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及时调整改进, 把减负提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最后, 学校还规定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让学生记录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 既能让家长监督学校的作业量, 又能监督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 防止拖拉作业。

2.有效“增负”, 不断巩固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作业所占时间较多, 那么实践活动就会变得很少。一般的情况是:机械学习负担重, 实践活动负担轻;考试分数重, 习惯培养轻;用脑负担重, 动手负担轻;心理负担重, 思想疏导轻。因此, 教师要在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 适当地增加其他方面的“负担”, 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例如看一段电视新闻写评论、找家人聊天、做一件家务事、帮助他人的德育作业, 也可搞调查、做实验, 这样一来, “死”的作业减少了, “活”的作业增多了。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结束语

把握学生心理提高教学质量 篇8

一、分析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好奇作为学生思维的先导,是中学生思维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培养好奇心,能使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引发和激励.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个似乎与他们的已有经验相冲突的事实. 在教“等比数列”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如果一张纸可以无止境地折下去,那么要折多少次才能厚到超过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学生凭经验往往会猜测“一百万次”“一千万次”,甚至“上亿次”…… 事实上 ,只需51次即可 ! 简直不可思议,它引起了经验与事实间的冲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迫切解决问题的愿望,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抓住学生“善疑”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

新课改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创新人才的产生,需要十分自由、宽松的探讨问题的环境. 我们教师要鼓励大胆质疑,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都要耐心倾听、认真解答,让每一名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 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正确方法. 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 点疑问,布设陷阱,让学生发现矛盾,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例如:函数概念中,强调A、B两集合是非空数集;而映射概念中,只说明A、B是两个集合,那么A、B是空集是否可以呢? 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因为映射概念中没说A、B一定要非空集合;有的学生认为实际上不可以,若A、B是空集,则在集合A中找不到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也找不到唯一的一个元素与前面的元素相对应.

三、重视学生“肯问”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敢于且善于解剖自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之一. 新课改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会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新奇的问题的能力,会做“学问”.

四、关注学生“爱动”的心理特点,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动手能力

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 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通过计算机做数学实验已日渐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 段 ,“在做中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 ,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五、根据学生“争胜”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习的意识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 多年教学工作中, 我比较注意抓住学生争强好胜这一心理特点. 例如一节课后, 我通常布置一道思考题, 哪一名学生第一个解决问题就能从我处领取一小奖品,以此来激励他们积极思考、探索问题. 课堂上也有意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容易上当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例如:若实数x,y满足

4 ≤ x + y ≤ 6, (1)

2 ≤ x - y ≤ 4, (2)

求2x + y的取值范围.

解:由(1)(2)同向相加可求得

6 ≤ 2x ≤ 10. (3)

由(2)得- 4 ≤ y - x ≤ - 2.

将上式与(1)同向相加得0≤y≤2. (4)

由(3)+(4)得 6 ≤ 2x + y ≤ 12.

以上解法正确吗? 为什么?

本环节通过巧布“陷阱”,及采用看似没问题的问题即学生不等式学习中的典型“病案”,对症下药,让学生质疑解惑积极探索,引发争强好胜之心,找出病根所在,进而引入可以通过用简单线性规划来解决此类问题.

学生心理与舞蹈授课质量 篇9

一、对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常轨做分析

1. 学习初级阶段, 11岁左右的男女儿童怀着兴奋和好奇的心理, 踏入了神圣的艺术殿堂, 感到非常自豪。此时他们学习兴趣浓厚, 求知欲极强, 对学校、教师和集体生活抱有不同的幻想, 迫不及待地想投入新的学习环境中, 梦想有一天能成为舞蹈家, 有所作为。这种强烈的愿望, 明确的学习目的, 激发着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愿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去学习舞蹈知识。

在生活上, 这些第一次离开父母怀抱的“小大人们”, 来到陌生的环境, 吃的是大锅饭, 睡的是集体宿舍, 自然难以适应。而且,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在家娇生惯养, 依赖性极强, 现在一切事情都要自己独立完成, 遇到问题, 也要自己去处理, 必然会使他们增加心理压力。

正式上课以后, 这些同学立即会感觉不自由、受约束, 一切都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会感到枯燥乏味, 对肌肉运动信号的感觉十分模糊、笼统, 不可能完成正确的舞蹈动作, 又不能独立思考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有“笨”人的表现, 则会失去信心, 在学习中产生自卑和抵触的心理。

由于舞蹈学习的初级阶段, 动作单一, 且较为枯燥, 学生对这种单一训练的目的任务, 不能理解, 不感兴趣, 致使上课不能聚精会神。而且, 儿童保持有意注意时间较短, 任何不良的环境刺激都会导致他们在学习上分心, 往往不能够专心上课。教师应善于组织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 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 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有了显著的变化。在舞蹈学习的中级阶段, 学生要度过青春期, 也叫少年期, 他们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年龄特征。这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大转折点。在生理上, 身体迅速成长发育, 通过学习又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小孩子”, 而成为“大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 处处以“成人”自居, 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 于是力图摆脱成人的“约束”, 厌烦家人和老师处处管教, 事事监护, 老师的耐心讲解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或“反抗”。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判断性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 常常不满足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权威”意见, 喜欢独立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喜欢争论、探讨、追问、批判地对待一切。他们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 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比如有时会毫无根据地争论, 在根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 怀疑一切。

学生在意志品质上有明显提高, 但并不完善, 仍然具有较大的受暗示性, 喜欢模仿别人, 往往产生蛮干行为, 易冲动, 固执己见。尤其是独生子女, 甚至故意采取与教师意见相反的行动, 有时将勇敢与鲁莽混淆起来, 做些冒险行为, 搞恶作剧, 产生叛逆心理。男生表现为调皮捣乱, 甚至拉帮结伙, 排斥其他同学, 往往会把友谊局限于狭隘的范围, 讲哥们义气, 互相庇护。而女生则会好一些, 她们比男生要早成熟两年, 但她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穿戴打扮上。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思想意识上有了巨大的变化, 赚钱成了人生的主要目标。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 对一些社会现象无法正确对待, 甚至会盲目地吸收反面教材, 往往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 虚荣心极强。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上学, 花了很多钱, 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们, 可在精神上却少了一些支持, 少年在精神上空虚无助, 更加需要得到老师和父母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稳定, 可塑性大。这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 也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3. 随着学习的深入, 学生在学习初期不明显的能力差异与个性差异渐渐明朗, 到了高年级, 教学大纲以艺术表现力为主, 许多低年级成绩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 到了高年级很可能成绩下降, 这会使他们变得苦闷, 心理上承受不了很重的负担, 总处于心理紧张状态, 怕别人看不起, 甚至破罐子破摔, 把上课当受罪, 恨不得马上毕业, 混张文凭算了。这样的情绪发展下去便是消沉。

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 才会有高尚的情操;反之, 一个庸俗的人, 他的情感生活也必定是卑劣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常常推动人去完成艰巨的任务。在当前社会变革的时代, 青少年都能认识到大好形势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有的青少年把理想和金钱联系在一起, 缺乏远大理想, 意志消沉, 胸无大志, 鼠目寸光, 整天为升学、就业担忧, 用片面的眼光看待社会现实生活, 表现出不信任和悲观情绪。

临近毕业时, 学生都在忙着找工作, 为以后打算, 加上课程减少, 一天中要做的事有时杂乱繁多。有的学生已无心上课, 人心涣散, 上课的积极性一步步减退。

即将步入社会, 学生在心理上有很大的压力。习惯于校园生活, 没有社会经验的他们, 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和激烈的人才竞争, 是矛盾的、恐惧的。既向往外面的世界, 又眷恋校园生活, 有的同学在压力面前滋生压抑、恐惧心理。在这个时期, 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怀与帮助。

二、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心理, 教师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1.“万事开头难”, 基础打得牢固, 学习的推进才能更加顺利, 更加完善。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 及时主动地调动学生的“动力系统”。要让他们感到学校是温暖的, 老师和同学是和蔼可亲的, 舞蹈训练是有趣味的, 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地把握这一时机, 便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 影响其心理动力系统的发展, 导致认知系统受阻, 无法克服舞蹈训练的艰辛, 慢慢便会失去学习的目的性。

疏导学生心理 提高教学质量 篇10

关键词:学生心理,教学质量,激发兴趣,关心学生

一、激发兴趣, 吸引注意力

中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很强, 而这种好奇心则是由于他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 或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引发的, 一旦产生了好奇心, 他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 表现为注意力特别集中, 对事物的发展及结果的急切等待, 并要通过自己的眼、耳、脑等学习通道主动地去探究, 学习过程也就变成了他的自觉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学生来说, 兴趣往往能够激发学习某门功课的热情, 而成为今后漫长学习路上的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兴趣往往与他的需要相联系, 需要越迫切, 则兴趣越浓厚。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愿望。激发的目的主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能把学习变成自觉的需要。例如在绪论课里, 我介绍了国内外研究人体秘密的新成就, 再如, 在讲授血液凝固这部分内容时, 学生往往对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持怀疑态度。我就通过实验来证明血液的凝固与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有关。这样吸引住学生,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关心学生, 保护学生自尊心

俗话说:“仁者无敌”, 其实质就是宽容善待别人。随着现代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善待成了一种时尚和美德, 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个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育的理念。作为-名教师, 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 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 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化。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研究差异、发展个体的特长, 使学生群体呈现出丰富性, 为各种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教师的职责就是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给予必要的扶持、正确的引导, 使他们在长身体、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 防止误入歧途。作为教师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 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 使其经历体谅和鼓励;使其潜能得到发展和发挥, 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青春期的学生学习情绪不是很稳定, 教师应从多方面关心学生。教师的形象对于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 精神饱满而愉快地进行课堂教学, 并通过恰如其分的面部表情, 姿势和语言, 把自己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学生才能高高兴举进行学习, 只有师生关系融洽, 学生才敢于提问, 教师也才能及时收到信息反馈, 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这是提高学习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关系。例如,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既要问成绩好的学生, 也要提问成绩不是太好的学生, 这就要编出适合不同的学生水平的题目, 答对了, 要肯定;答错了, 不能责怪, 讽刺和挖苦, 对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上不注意听课要的, 教师要用亲切目光暗示他集中注意力。对回答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教师要能压制住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激情和冲动, 对学习成绩很差的, 丧失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更应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应使提问既能达到巩固的目的, 又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手段。

师生间的心理相容, 关系和谐, 可清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引起学生对教师的肯定反应, 并在课堂教学中配合默契, 使双边活动积极, 课堂气氛活跃,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功能, 并从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 我常常敦促自己要放下教师的架子, 让学生接近你;教态平易近人, 让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近;注意说话情感, 使学生体会到听老师讲课有一种温暖;要有耐心, 能够等待学生想通;善于鼓励, 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允许学生答错, 并自行改错, 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 在争论中决不给学生难堪。做到这些, 就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 教师可提问学生, 学生也可以提问教师, 在相互质疑中相互学习, 共同探讨, 从而激发和发展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造成一种生动、活泼、乐学的课堂教学局面,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唐智松.教育与现代化.

[3]宋蔚.传统与改革继承与创新.

上一篇:疼痛护理质量下一篇:音乐教育及其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