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2024-05-12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精选十篇)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1

本文以翻译辩证系统观和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为指导和依据, 以迄今的异化和归化理论和方法为资源, 对文化翻译策略进行系统研究, 将异化和归化策略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处理, 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 翻译辩证系统观视野下的异化和归化理论

翻译辩证系统观, 即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以语言转换性、艺术再造性为核心并融合了信息传递性、审美交际性、社会交往性、文化交流性等多重性质的复杂的人类活动系统, 是一种由非文学和文学翻译等多种类型, 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原文、译文、方法等若干主体、客体和中介要素, 语言、艺术、信息、审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按多元互补、竞争协同等特定的辩证关联的结构关系构成的辩证有机整体, 受特定的原语和译语的具体情景和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并在环境中执行 (或达到) 符号更替、风格创新、意义传达、意象再现、人际沟通、文明塑造等多重的功能 (或目的) , 体现为一种译者在特定的翻译语境中通过直译、意译、异化、归化等各种翻译方法和策略在原语环境、原文作者、原文与译语环境、译文读者、译文之间进行的分为原语和译语活动等多重阶段的运作和演进过程, 并在其内部、外部、过程上分别呈现出多元性与整体性、自主性与开放性、动态性与稳态性等辩证统一的系统特性 (贾正传、张柏然, 2007) 。

1.1 异化和归化理论

异化理论是意大利裔美籍学者韦努蒂受到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的翻译的两种取向启发而来的。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韦努蒂据此发展了异化翻译理论, 倡导在翻译中使用异化翻译策略, 以彰显异域文本的差异性, 抵抗我族中心主义和种族主义, 反对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维护他民族的地缘政治, 从而遏制文化霸权主义。

与异化理论相对的是归化理论, 归化理论在翻译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归化是以目的语为归宿, 用最透明的语言来表达, 使译文读起来像本土语言的写作, 满足读者的审美与接受心理, 彰显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主义倾向。归化理论代表人物是奈达, 奈达提出了翻译中的“动态对等”这一概念, 指出要用最切近、最自然的语言再现源语, 首先在语言上, 其次在风格上, 并且提出理想的译文应该是: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应该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反应相一致。

1.2 翻译辩证系统观视野下的异化和归化理论

翻译辩证系统观认为翻译是一个系统, 因此翻译中的各个要素成分之间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 具有动态性与稳定性, 自主性与开放性, 多元性与整体性。与此类似, 作为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理论, 二者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 它们同样是相互联系的, 也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 它们同样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指导于翻译实践。倾向于异化和归化中的任何一种翻译理论, 都将不利于翻译活动的正常进行, 都将不利于翻译中文化的有效传播。

2. 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视野下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认为翻译方法系统是一个由在一个至多个等级上按一至多个维度或标准且在一个等级上只按一个维度 (如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功能等层面上的对应关系) 所呈现或划分出来的各种翻译方法或策略 (如直译与意译、等级不限与等级限制的翻译、形式对等翻译与功能对等翻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纪实翻译与工具翻译、或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按差异互补、竞争协同、排斥吸引、对立统一等特定的非线性关系 (如一个维度或连续统上的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互补以及两种极端方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构成的辩证有机整体, 出现于特定的翻译活动及其时空情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中, 与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文本等各种要素及翻译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发生特定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并始终体现为一种其内外各个方面和各种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运作和演化的过程 (贾正传, 2008:185) 。

2.1 不同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针对异化和归化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 学者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支持异化策略, 代表人物有韦努蒂、孙致礼, 称之为异化派;第二种是支持归化策略, 代表人物有奈达、蔡平, 称之为归化派;第三种是支持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相结合, 代表人物有曹明伦、朱安博, 称之为综合派。

异化派坚持在翻译中彰显源文的异质性, 其中韦努蒂主张用异化翻译策略来抵制美国强势文化霸权主义, 孙致礼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讨论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 并预计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派坚持翻译要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再现源文, 倡导用本土语言文化价值观去置换原文中具有他性的话语表达, 奈达是典型的归化派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翻译中的功能对等这一概念, 强调原文中读者和译文中读者反应的一致性, 强调用最自然流畅的语言来翻译原文, 学者蔡平主张异化策略总是让步于归化策略, 归化策略在翻译中将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综合派认为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是二元共存的, 应该视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具体分析, 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不是互相矛盾的, 而是互为补充的, 译者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在综合派的代表人物中曹明伦和朱安博则主张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曹批判了中国人对西方翻译策略的盲目跟风, 朱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异化和归化的策略。

综上各种派别对于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的不同观点, 可以看出在目前对于归化异化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主体的感悟和阐释, 缺少一种整体、全面的系统视角, 即使是综合派提出要把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二者结合起来, 却没有具体的系统翻译方法作为指导和依据, 因此也只是泛泛而谈。因此, 应用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来分析异化和归化策略是极有必要的。

2.2 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视野下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异化和归化策略是存在于翻译方法系统中的两种类型。翻译方法系统中各种翻译方法类型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对立的关系, 又存在着互补、统一的关系。因此, 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在一方面与其他类型的方法策略存在着差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对立的关系, 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互补、统一的关系。在其与翻译活动的环境之间, 两种策略一方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或独立性, 另一方面又与翻译活动的环境之间发生着差异互补、竞争协同、排斥吸引、对立统一等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主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辩证开放性。作为翻译方法系统内部的两种翻译策略, 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翻译活动和翻译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地演化着, 并在其运作和演化过程上呈现出稳定性与动态性的辩证统一, 具有辩证动态性。

结语

本文以翻译辩证系统观和翻译方法辩证系统论为指导和依据, 以异化和归化理论方法为资源,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异化和归化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诠释。得出异化和归化不管从理论上, 还是方法策略上都是一个系统, 不可偏向于任何一方, 二者存在着互补、统一的关系,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起来, 优化处理才能更好地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促进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参考文献

[1]Nida, E.A.and Charles, R.T.2004.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Venuti, L.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3]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 《中国翻译》, 2002, 23 (5) :39-41.

[4]曹明伦.以所有译其所无, 以归化引进异质—对新世纪中国译坛异化归化大讨论的回顾与反思[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4) :114-118.

[5]贾正传, 张柏然.辩证系统视野中的翻译本质和特性[J].《外语研究》, 2007, (4) :90-93.

[6]贾正传.《融合与超越:走向翻译辩证系统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7]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 2002, 23 (1) :40-44.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2

对话与融合:基于对话理论的文化翻译研究

异质文化之间进行对话的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其话语之间的相互对话.只有通过语言的转换,不同文化的内容才能够被异质文化所认识、理解或接受,达到文化的.大融合.这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过程就是翻译.翻译是异质文化相互对话的必由之路.本文从对话理论的视角下讨论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异质文化对话对于译者的重要性.

作 者:张爱惠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0(3) 分类号:H205 关键词:翻译   异质文化   对话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3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让企业文化在学生中生根、在学校中发芽、在企业中开花、在生产中结果,职业学校在校企文化融合过程中要主动出击、迎难而上,让学校文化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地与企业文化对接。

一、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根本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是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和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的根本。为了实现校企文化融合,职业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与现代企业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动态调整专业方向

职业学校要在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实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使学校的专业方向永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2.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职业学校要根据专业方向科学构建市场化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职业能力标准对接。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在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化和模块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序化而形成的课程体系。

3.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要渠道就是教学改革。在校企文化对接融合的过程中,学校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大胆创新,使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相对接,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使教学情境与企业生产环境仿真对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校课程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核心

课程文化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强有力抓手,也是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的核心。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职业学校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让企业文化融入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课程文化。学校课程文化改革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要从三方面着手。

1.调整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要与企业生产实践内容对接。职业学校可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计划,实现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使其更加符合就业市场需求。

2.重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教育教学的主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的目标,职业学校要重组课程内容,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企业行业需求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生产项目对接,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

3.创新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最终落脚点,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职业学校要不断创新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中模拟企业项目化任务模式,实现课程实施与企业生产实践零距离对接。

三、学校教学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中心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渠道,教学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中心。企业文化通过教学文化在学校文化中传播和扩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理解和接纳企业文化。教学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具体做法有如下三种。

1.教学管理企业化

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施中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职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可融入企业文化的生产管理理念和绩效考评办法,充分借鉴企业化工作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教学过程师徒化

在教学过程中,职业学校模拟师徒制培训方式。在学校里,教师与学生结对形成师徒关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师傅对徒弟的专业理论、专业实训、专业实习全程跟踪负责。

3.教学设施仿真化

教学设施仿真化是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设施的建设上,职业学校要模拟企业生产实况购置实训教学设施。在教学设施的使用上,职业学校要仿真企业化运营维护方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参与到设备使用交接、设备检查维护、设备报修、设备维修等设备运营维护工作中。

四、学校实训是校企文化融合的重点

实训是企业文化进入学校的桥梁和纽带,职业学校要把学校实训作为校企文化融合的重点,让企业文化通过实训走进学生的生活、走入学生的心中。要想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学校实训文化需达到以下三个标准。

1.实训环境企业化

在硬件环境方面,学校设备布局仿真企业生产场景,以仿真企业场景感召人;在软件环境方面,学校实训场地的形象标识模拟企业生产氛围,实现模拟企业氛围感染人。

2.实训过程生产化

加强企校合作,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设备和师资支持,形成订单式生产合作关系。真正实现学校实习和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3.实训考核绩效化

职业学校实训考核要模仿企业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学生实训进行绩效化考核。实训过程中,学校比照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量化考评,让他们在实训过程中认识企业考评办法,了解企业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学校实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

五、学校社团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亮点

学校社团活动是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的主要平台,学校社团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亮点。

1.学生社团活动职业化

职业学校社团组织的文体活动不仅要具有养成性,还要兼具职业性。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让学生实践了企业文化,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品质。职业学校要通过专业的学生技术社团和兴趣小组,做好专业交流和技能竞赛工作,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培养学生职业兴趣、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情感。

2.学生社会实践企业化

职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专家或优秀毕业生来学校,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走出去”就是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与企业文化亲密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文化氛围。

3.学生技能竞赛专业化

职业学校的学生技能竞赛是校企文化融合最有力的抓手,它不仅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还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技能的生动舞台,激发全校师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带动全校师生不断学习和提高职业技能。

六、学校班级文化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要点

学校班级文化是学校管理文化落实的主阵地,是学生团体文化实践的主战场,学校班级文化更是校企文化融合的要点。

1.班级管理公司化

班级管理可模仿公司化项目管理模式,实行公司经营、项目运营模式。通过班级管理公司化模式,在班级内实行班长(董事长)总负责下的组长(项目经理)负责制,把班级工作项目化、班级考核绩效化。通过班级管理公司化,把公司管理引进到学生的日常班级管理中来,让学生提前试用和适应未来公司管理模式。

2.班级活动团队化

团队合作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团队文化更是企业文化的重点。班级活动模拟公司项目团队化运作,把班级按公司运营模式分成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分别负责班级中的不同事务,在集体活动中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3.班级环境职业化

班级环境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也是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主要场所。班级环境职业化就是将班级教室按办公室的功能要求进行设计及布局。班级环境仿照企业情境建设,班级布局生产化、班级制度职场化、班级标识企业化,把班级环境布置成一个微型的企业环境,让学生在模拟职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对职业环境的感知和认同。

(本文系2015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ZJA15110)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4

1 影视字幕翻译的独特性

1) 时空的有限性:因受影视声音图像及观众浏览字幕时间的制约, 字幕翻译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受屏幕空间影响, 字幕翻译长短通常只有一行。因此要求字幕译文言简意赅。

2) 语言的通俗性:电影人物对白在语言类型上属于口语范畴, 将其转化为字幕译文时, 语言要通俗易懂, 连贯流畅。

3) 文化的传播性:每一部影片都是一定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因此中外影片中都包含许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词汇。字幕翻译就是向观众有效地传达影片的内容及文化意义。

2 归化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作为归化翻译的代表美国翻译家奈达 (Nida) 认为, 翻译源语文化要以目的语文化或译文读者为归宿, 尽量使用目的语观众可能接受的语言表达, 使源语文化尽量接近目的语文化。

电影《花木兰》的字幕翻译中就很好地应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例1:Forgive me, Your Majesty.

字幕:皇上, 请恕我直言。

例2:Your Majesty, the Hans have crossed our north border.

字幕:启禀皇上, 匈奴已越过北方边界。

例3:Yes, Your Highness.

字幕:是的, 臣在。

例4:Citizens, I bring a proclamation from the imperial city.

字幕:乡亲们, 我从京城带来了皇上的谕令。

通过归化策略将“Your Majesty”“Your Highness”“Citizen”“imperial city”译成富有中国文化蕴味的词语,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使中国观众易于接受。

电影《阿甘正传》的字幕翻译也灵活地运用了归化策略。

例5:I’m a national celebrity, famous even than Captain Kan-garoo.

字幕:回国后我成了名人, 比天王巨星还有名。

Captain Kangaroo袋鼠船长, 是美国早期动画片里的主人公, 在美国家喻户晓。可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讲却很陌生, 此处若直译, 必将让观众云里雾里。因此, 译者从目的语观众角度出发运用归化策略, 选用汉语文化中的天王巨星, 表达了相似的意思。

例6:From that day on, we were always together.Jenny andme were like peas and carrots.

字幕:从那天起, 我们总是在一起。珍妮和我形影不离。

欧美文化里豌豆和胡萝卜在烹饪时作为主食的点缀, 经常是同时出现。阿甘为了表达自己和珍妮的关系亲密时, 使用了俚语peas and carrots。此处若是直译, 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 必将造成理解的困惑和障碍。因此, 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策略, 用汉语习语“形影不离”来表达相同意思, 形容两人关系密切。既能让目的语观众接受, 又能完美地表达影片的涵义。

3 异化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

字幕翻译中的异化策略是以源语文化为出发点, 在向目的语观众传播源语文化的同时, 力图保留源语风格及文化特色。异化代表韦努迪认为, 翻译是纯粹的差异游戏, 总得涉及差异, 有时还要彰显差异。异化翻译可以让目的语观众很好地学习了解源语文化。

例7:

Ruth:And where exactly do you live, Mr.Dawson?

Jack:Well, right now my address is the RMS Titanic.Afterthat, I’m on God’s good humor. (From《Titanic》)

露西:你到底住在什么地方, 道森先生?

杰克:现在我的地址是在泰坦尼克号。这之后, 只能看上帝的安排了。

“Titanic”“God”等西方特色词汇被异化翻译, 可以使目的语观众学习了解源语影片文化, 促进文化交流。

例8:“我梦想有一天, 有一样东西能将世界上所有的争端都化为无形, 刀枪入库, 铸剑为犁。” (《非诚勿扰》)

字幕:“I dream of a day when there will be a way to resolve allthe world’s conflicts, swords beaten into ploughshares and spearsinto pruning booksy.”

译文将“刀枪入库”、“铸剑为犁”两个汉语文化特色的短语异化翻译成相应的英文表达, 使译文贴近原文意思的同时亦体现了源语的文化背景。

4 字幕翻译中归化异化的不当应用

字幕翻译需符合广大观众的理解水平, 力求雅俗共赏。过分的归化或者异化都会影响源语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归化”过度会过分从目的语观众出发, 强调字幕翻译的通俗性, 从而忽视了源语文化特色的传播。“异化”过度则会注重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而忽略目的语观众的可理解性。

美国影片《冰河世纪4》中的一句台词“You’re so impressive译为“你真给力”。借用了国内网络热门词汇, 过度归化, 注重了译文的“俗”却忽视了“雅”。美国影片《小屁孩日记3》里, 爸爸大清早就闯入儿子Greg的房间, 边拉窗帘便大喊:Rise and shine!字幕出现的是“振作起来!”过度异化。笔者认为根据语境归化译为“太阳照屁屁了!”或“该起床了!”更易理解。最近影院上映的美国大片《霍比特人》里的一句“Well, well”译为“好了好了”, “行了, 行了”即可, 但译者过度异化直接音译成“喔哦喔哦”让中国观众迷惑不解。

5 归化和异化的融合

跨文化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已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达。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各有侧重互为补充。跨越字幕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鸿沟, 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 需要译者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提高语言文化转换能力, 对影片进行跨文化理解, 合理应用两种翻译策略, 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 找到归化异化最佳融合点。

《冰河世纪》的字幕翻译灵活地运用了归化异化, 既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 又带有浓郁的中国气息, 使中国观众在语言和情感等方面与源语观众产生共鸣。

例9:

Captain Gutt:Now surrender your ship of face my fury.

Sid:Face your furry what?

Captain Gutt:Not“furry”“Fury”

船长:要么投降交出船, 要么面对惹毛我的后果。

希德:面对你的什么毛?

船长:不是“毛”是“惹毛”。

“Fury”此处译成“惹毛”是归化法极其灵活的应用, 不仅是地道的汉语表达, 而且与希德错听成的“furry”“毛”构成幽默的对照, 彰显了两种文化的交融;“surrender your ship”“face your fuury what”则属美式口语表达, 使用异化处理。归化异化恰到好处的应用使字幕翻译通顺易懂, 读来上口又不乏诙谐之韵。

《泰坦尼克号》的字幕翻译也不乏归化异化交融使用的例子。

例10:God only knows why!Like that Russian babe, Anesthe-sia.

字幕:上帝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真假公主”的故事一样。

通常对于外来人名, 应用直译的异化法处理, 以保留西方文化特色, 但此处若异化为“俄罗斯公主阿纳斯塔西娅”估计会让大多数观众不解其中涵义。真假阿纳斯塔西娅是沙俄末代世皇室的真假公主, 属于世纪悬案的皇族传奇。但这一事件好多中国观众不甚了解, 所以从观众角度归化译为“真假公主”的故事, 兼顾了源语文化和目的语观众。God knows则异化“上帝知道”让中国观众了解基督教在西方的影响力。

例11:

—What’s the artist name?Something Picasso.

—Something Picasso.He won’t amount to a thing.He won’t.Trust me.

女仆:这个画家叫啥名字?毕加索无名氏。

卡尔:毕加索无名氏。他搞不出名堂的, 搞不出的, 我保证。

此段台词是在Ruth要挂她喜欢的一张画, 毕加索的作品时, 身旁的女仆问及作品的作者是谁, Ruth的未婚夫对此画及作者毕加索并不了解, 于是不以为然甚至嘲笑。“无名氏”“混出名堂”是典型的汉语表达, 此处用归化, 既很好地转达了源语信息, 又拉近了影片和观众的心理距离, “Picasso”用异化直译毕加索, 归化异化的交融, 巧妙地实现了两种语言文化的交融, 亦凸显出罗斯未婚夫Cal只追求金钱和地位, 在艺术上孤陋寡闻。

6 结束语

影视字幕翻译的最大障碍就是如何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进行适当处理, 影视字幕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要把归化和异化融合起来, 以观众为中心, 根据语境需要, 在合理传达源语语言文化信息的同时, 顾及目的语观众的理解力和审美情趣。避免过度归化异化所带来的文化因素的缺损和文化特色的误解, 从而通过影片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减少文化差距, 发展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审视电影字幕翻译[J].电影文学, 2012 (24) .

[2]林丽霞.从文化视角探析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长沙大学学报, 2010 (5) .

[3]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 2000 (1) .

[4]张伟.策略的博弈——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海外英语, 2011 (4) .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5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也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优质资源,并积极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以促成二者的融合。小学美术教学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美育是一个长时期对学生的浸润与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校园文化建设也是通过优美恬静的教学环境,和谐向上且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氛围以及厚重积极的人文积淀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教育影响。由此看来,二者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艺术感染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利用他们之间的这一契合点,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小学美术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2让学生亲手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

因为小学美术可以充分展示小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自由自在地释放他们的天性,因此美术深受孩子们的喜欢,这也正是小学教育利用小学美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出发点。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拓展小学美术教学渠道,引导学生积极应用校园环境以及校园文化。教师要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园地开辟为第二课堂,指导学生设计班级内的成绩栏和文化宣传栏,用学生自己的作品美化教室环境,在学生中征集班徽或者班级标示牌,可以和学校协商换掉统一的班级标示牌而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为学校设计警示标语牌,在全校征集学生的警示标语,用学生的手工作品点缀学校的广场以及体育设施。用学生作品布置学校的走廊和学校的展览室,使学生能够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和活跃的思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2.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要能够欣赏艺术的美也能够感悟生活的美,并且通过美术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信息化时代,小学生也过多地接触到了网络文化,难免会受到其中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美术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甄别假丑恶和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是非观。在美术教育和校园文化宣传活动中,教师要强调学生的美术创作要注重宣传积极的意义,如爱国主义、助人为乐、爱校如家,同时要弘扬正能量,如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奉献精神。通过这些美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远大的人生理想,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3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小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学习环境、优化学校的人文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同时,优秀的校园文化又可以感染和熏陶学生,使他们阳光、努力、积极向上,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把小学校园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启智、美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希.浅析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2):168.

[2]魏秀艳.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情感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265.

[3]余方.小学美术教育与学生终身发展――论“功利”心态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出路[J].教育现代化,……(01):235-237.

[4]殷鹏,王硕.小学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7(20):93-94.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6

关键词:西方文化;班会活动;融合;策略

一、为何在班会活动中引入西方文化

1.引入西方文化活动的现实问题分析

由于教育制度以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小学生基本上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学习上,而动手实践以及生活情感价值的培养相对不足,这是我国小学传统德育教学所缺失的方面。相对而言,西方小学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为了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带给我国小学德育的缺失,本文通过尝试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互相融合,提升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水平,使其不仅能够收获文化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2.利用学生猎奇心理开展班会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班会活动中融入西方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猎奇心理。通过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可以以西方万圣节为班会活动开展背景,以万圣节节日中常见的西方活动(如雕刻南瓜、幕布涂鸦等)贯穿于整个班会活动的始终,使学生能够接受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洗礼。在班会活动中引入西方文化的目的,旨在丰富小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其对生活热爱的德育情感。

当然,融入西方文化只是开展班会活动的一种形式,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主动参与以及丰富的亲子活动,构建良好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平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丰富其文化娱乐生活。

二、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有效融合的实施策略分析

1.选择特定西方文化主体,设计班会活动实施方案

在班会活动中融入西方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工作,首先是特定西方文化主体的选定。西方文化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选择西方文化主体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班会活动的内容、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在这里本文建议可以选取一些特定的节日作为班会活动的主体,所有活动围绕节日展开相对简单,可操作性也较高;其次,是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时间的设计。根据选定的西方文化背景设计活动内容以及活动时间,在活动内容选定的时候应注重具体内容的可操作性以及小学生的接受度,尽量以游戏、动手实践等简单易行的形式展开;再次,则是活动的实施步骤以及班会活动的其他方面。在实施的时候应保障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还应保障必要的活动道具等等。总之,将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进行融合应做好前期的设计工作。

2.以选定的西方文化为背景,做好班级活动的实施过程

根据既定的实施方案进行班会活动的实施,整个班会活动的实施过程应在趣味性和实践性方面有所保障。以“西方万圣节”为例,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定常见的万圣节活动,如,万圣节化妆服的制作、万圣节面具涂鸦、雕刻南瓜灯等三个内容进行展开,班会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块内容来进行,首先是各种道具的制作过程,其次是道具的穿戴以及“过节”的内容,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尽量减少文化背景的叙述以及讲解内容,以学生动手实践以及游戏为主。总之,班会活动实施过程是西方文化融入班会活动最关键的步骤,也应引起格外重视。

3.邀请家长共同参加,提升班会活动的互动性

在具体的班会活动实施过程中,可以邀请家长共同参与,通过亲子活动,增强班会活动的互动性,同时也能够保障教师、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性,共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当然,家长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辅助工作方面,班会活动的实施主体还是应围绕学生来开展,生本理念是班会活动最重要的原则。除了邀请家长参与之外,还可以倾听家长对于班会活动以及其他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共同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4.做好西方文化背景下班会活动的总结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班会总结应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班会活动结束之前,应做好本次班会活动的总结,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在整个班会活动中的参与项目、对于这种形式班会活动的喜爱程度等内容展开。另外,还应对本次班会活动的西方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说明,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其次,则是课外的班会总结,教师应对班会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整个活动的得与失,为下一次开展类似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对于一些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将本次的班会总结作为一种学期性的大作业进行展开,如通过开展万圣节班会活动,使其自我学习万圣节,如,万圣节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

5.其他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

开展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的融合并不是进行完全的西式教育,而是以西方特定文化为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塑造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成为学习的机器。当然,西方文化中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文化,对于小学生的成长都是极其不利的,在西方文化主题选定时应格外注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活动中,要做到西方文化与班会活动的有效融合,应从班会活动的设计、实施、总结、家长的参与等方面共同进行,以西方文化为载体,有效地拓展小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丹萍.学校生活中的小学生道德情感体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陈保洋.钱穆教育思想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14.

汉英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篇7

1.1 宗教信仰造成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必然会渗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 导致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和道教为主的国家。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人们把“天” (Heaven) 视为自然界的主宰。

《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说:“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英国学者大卫.霍克斯考虑到英美读者的宗教信仰, 直接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如此一来就把原文的佛教色彩变成了基督教色彩, 使读者误以为刘姥姥也是一个基督徒了。我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之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用“Heaven”替代“God”, 传达了原文中刘姥姥信仰的佛教背景。

1.2 人文地理造成的差异

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人们对自然的感受也不同, 反映在语言上, 就造成了文化意义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国家, 因而语言中有很多与海洋和航海有关的比喻和习语, 如:as close/dumb as an oyster (相当于汉语的“守口如瓶”) ;cast an anchor to winder (相当于汉语的“未雨绸缪”) 等。

2 相应的翻译策略

文化既具有地域性, 又具有超地域性。人类作为区别于大自然中其他生灵万物的一个“类”, 有着基本相同的生存需要, 生活模式和思想感情。因而, 有些文化几乎同时发生和存在于不同的地域, 这种文化便不是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 而成为诸多地域的共同性文化, 或者说是人类性文化。Jin Di和Nida (1984) 指出:“世界上各种不同的语言, 文化之间, 存在着很大的共性, 思想完全可以沟通, 这是翻译之所以能实现的客观基础”。由此我们不妨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化的超地域性的第一个方面即共同性或人类性文化的存在, 是文化可译性存在的前提。

2.1 全面了解源语及译入语文化

尽管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对源语及译入语文化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在两种文化中架起沟通的桥梁, 从而使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成为文化的可译性。如下列两个有关“Mercury”的译例: (1) He has no mercury in him. (2) You can not make a mercury of every log.例1不可按Mercury的最基本的意思“水银”译成“他体内没有水银”, 西方古代哲学家以Mercury为天地万物的元气, 故Mercury至今仍可用来指活力或精气, 所以了解Mercury的这一层意思之后, 我们应该把刚才的那句话译成“他没有精神或他没有活力”。

2.2 引用奈达的“对等原理”, 即翻译的过程中遵循“等效原理”

奈达在题为“对等原理”的文章里提出文化的翻译若想达到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 它必须遵守“等效原理”。简言之, 功能对等的目标不只是要把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翻译出来, 它所关心的是读者能否看懂他的译作, 有时为了便于读者理解他的观点, 他还要作一些相应的调整 (adaptation) , 毛主席词《蝶恋花.答李淑一》中有两行诗是这样的:

我失骄杨你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下面是此诗的两种英译本, 第一个为:

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Poplar and willow soar into the Ninth Heaven.

另一个译本译作:

I have lost proud Yang and you have lost Liu,

Their souls fly up into the blue.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的这首词是悼亡之词, 既表达了他对李淑一的同情, 又表达了对夫人杨开慧的怀念。而且杨柳在中国的诗歌传统里象征着离别、感伤及爱等感情。

2.3 在文化对应缺失情况下运用“零翻译”的概念

所谓的“零翻译”就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主要表现在音译 (transliteration) 和移译 (transference) 上, 音译是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中的词语, 而这些字或字的组合并不是汉语中现成的有意义的词。

2.4 引入“联想效应”, 注重两种文化的共性

如果译入语所带给读者的体验感受、共鸣和源文所带给读者相同的话,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联想效应。联想效应要求译者融合多方面的知识, 考虑多种因素, 尤其是文化差异的因素, 综合运用各方面的阅历、技巧和文化视点的转换结构。譬如汉语中的成语典故, 用词精练、寓意深刻、易读上口、有节奏感、韵味美。

3 结论

王佐良 (1994) 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 他处理的是个别词, 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尽管东西方文化在历史风俗、宗教信仰、心理意识, 人文地理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但是如果译者对两种文化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在翻译中遵循“等效原理”、“联想效应”, 并借助于“零翻译”, 文化是具有可译性的。

摘要: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由于各民族文化是在各自民族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所以民族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而且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这样翻译就不能不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汉英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则构成了交流的障碍, 也导致了翻译的困难。翻译中出现的最难处理的问题, 往往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理解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谢金良.西方文学典故词典[M].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3]左飚.论文化的可译性[J].上海科技翻译, 1999.

[4]朱小红.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对比及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3) .

[5]郑兰英.翻译中理解障碍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16 (2) .

文化融合与翻译策略 篇8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 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文化建设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校园传统文化传播也受到强烈的影响。面对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发展, 大学传统文化传播也开始面临一些新的困境。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时代大学传统文化传播的能力, 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有必要探索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大学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体系建设。

1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界定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 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体现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传承水平, 同时也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教育、示范等多方面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如果能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 那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有利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 有利于传统文化在高等学府的传承和发展。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够给高校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 给学生学习以及传统文化传播以更大的空间, 有利于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 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

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不断吸收社会生活中的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 经过高校教师、学生的再加工、共享、再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地域性特点, 受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较大, 是大学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 有一定的个性品格, 蕴藏着历届师生对学校的宏观认知, 是历届师生的精神纽带和精神传承。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融合多元文化, 对多元文化的深入认识、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典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优秀文化的传承, 是高校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自主选择和共同趋势[4]。

3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特点分析

(1) 各类文化资源信息化程度加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校园文化传播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些要求应该从学生需求的角度, 提供和传播学生需要的文化资源。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园文化传播的方向就应该与学生需求的目标方向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更加有序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

(2) 校园文化利于学生优秀素养养成。大学生在思想上已经变得更加自由、独立, 个性化的表现越来越明显, 个体间的差异性逐渐凸现出来。校园文化传播的过程, 也正是大学生个性张扬、综合素养提高的过程。当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被大学生在校园中传播时, 对于参与者和旁观者来说都有一定的育人效果, 优秀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产生精神层面上的深远影响。

(3)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难点。每一项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沉淀, 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也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摸索, 并不是几次实践就有效果的。在如今的校园中, 传统文化的传播并没有落实于日常生活中, 只是停留在表层。这种表象的工作对于现在趋于理性的学生吸引力很小, 而且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建设在城市的郊区, 距离市中心文化区较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文化气息较少。这些都导致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很难传承。

4 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策略

(1)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共享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在校园网上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最合适的方式, 设计相应的模块和相关活动, 使校园网络平台的传统文化传播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如今网络已经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所以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资源, 用先进的方式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 加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知。

(2) 手机是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可以通过无线局域网的方式在校园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武汉理工大学郑少山在39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调查:发现平均每人每月上网流量4956.3M (含wifi) , 约75%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5]。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特别是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 更是让大学生对手机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 相信这个信息传播阵地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上网获取知识, 以及日常交流娱乐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方式。现在手机已经形成了一种无线终端, 如果学校在校园内增加不收费无线局域网访问服务,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就可登陆网页浏览文化知识, 时间一长, 就可以塑造一个健康的文化性网站。加强对移动网络环境下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传播特点研究, 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 给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传统文化产品, 是进行校园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

(3) 建立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校园传统文化传播平台不应仅限于本校园, 可以通过网络与更多的高校建立联系, 搭建一个网络文化传播系统。各个高校通过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开展校际活动, 更加有利于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共同体的成长过程就是大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化、交流文化、传承文化和发展文化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平台中进行的交流与学习将是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最好的批判和传播。

总之,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信息文化资源也因此以更加快捷、广泛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传播, 相信文化资源也会在这一历史机遇下得到巨大发展。所以, 在这一契机下, 传统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实践, 使二者完美结合。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如校园网、手机、互联网, 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能够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在高校中进行传播和发扬, 有利于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信息技术,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0820.htm

[2]传统文化.[EB/OL].http://www.baike.com/wiki/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z/18szqh/index.shtml

[4]王为正.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与大学文化本质的回归[N].光明日报, 2009-12-19.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篇9

这些学者们对文化语境进行了分析, 或从电影片名和词义选择方面来分析文化语境顺应, 分析得比较全面具体, 但不够细致。本文结合顺应论的理论观点, 主要对文化语境进行分析, 结合具体的翻译实例探讨翻译策略要如何顺应文化语境, 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翻译效果。

1 文化语境顺应

1.1 顺应论

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语用学新解》) 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语言顺应论, (石英, 2011) 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中, 动态顺应是其中心理论。Verschueren (1999) 认为语言使用者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受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影响的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三个特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定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在一些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灵活地进行的, 而不是严格按照一些规则或形式呆板地做出的选择。 (宋志平, 2004) 顺应性是指语言的使用者可以从可供选择的范围中灵活地选择可协商的语言项目, 以达到人们交际的需要。语言的这三个特征不是独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顺应性是基于变异性和商讨性而存在的, 变异性和商讨性是条件和基础, 顺应性是根本和目的, 而顺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根据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 语言顺应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四个部分。

1.2 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方面。Malinowsk在1923年最先提出了文化语境, 它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 (李锦, 廖开洪, 2005) 由于中西方人们心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的不同, 使得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意思, 它所引起的情感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李锦, 廖开洪, 2005) 因为文化语境会影响词语意义的选择, 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动态地顺应目的语的文化语境, 才能准确地选择词语的意义。为了得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译者经常要使用如直译、意译、和意义补全等翻译策略来对译文语言进行重构, 而在翻译策略的选择过程中, 译者必须要顺应文化语境, 才能使原语与目的语功能对等。

2 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的过程, 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应用决定着翻译成功与否, 而翻译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只有顺应文化语境, 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文化信息的传播, 使原文与译文可以等值转换。笔者将从直译、意译和意义补全三个具体的翻译策略着手, 结合翻译实例具体说明翻译策略的选择如何顺应文化语境。

2.1 文化语境顺应与直译

直译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且保持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直译也称语义翻译, 它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语言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语句转换成目的语的语句。直译在有效传达原文意义的基础上, 在译文中还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民族色彩, 因此不仅能有效传达原文的意义, 还能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 而且也丰富了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主要意思, 同时保证原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在直译过程中, 译者在某种程度上既顺应了原语的文化语境, 保存了原语的文化特色;也顺应了目的语的文化语境, 使目的语读者明白原语的意义并使他们也能接受原语的文化特色。例如:dark horse:黑马, software:软件, cold war:冷战, hot line:热线, blind zone:盲区等等。 (戈玲玲, 2005) 汉语中有很多英语词汇被直译过来后得到广泛运用, 当然许多汉语词汇也被翻译并应用到英语中。例如:功夫:kung fu, 半边天:half the sky等等。 (戈玲玲, 2005) 这些汉语词汇的译文顺应了文化语境, 还准确传达出来原文的含义, 并且丰富和补充了英语词汇。

在翻译习语、谚语、电影名和文学著作的名字等时, 也可以顺应其文化语境而进行直译, 例如: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有一些英美电影名就是直译过来的, 例如:Love Story:《爱情故事》, Rome Holiday:《罗马假日》等。还有一些文学著作也运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如:Hard Times:《艰难时世》, Great Expectations:《远大前程》等。直译不仅有利于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 使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国, 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特色。

2.2 文化语境顺应与意译

意译 (free translation;liberal translation) 是相对于直译来说的, 是指根据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没有必要保持原文的形式。意译主要是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出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应用的。当直译会引起误解或不能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时, 要通过意译不惜改变原语的语言形式, 来最大限度地顺应原语的文化语境, 以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译者在意译的过程中, 要先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 理解原文的意思, 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母语特征进行翻译, 而不能直接用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来揣测原语的意义。 (李锦, 廖开洪, 2005) 例如:“五湖四海”不可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five lakes four seas”, 而应翻译成“all the corners of the country”;还有“无孔不入”也是这样, 不能想当然地翻译成“to get into every hole”, 而是要翻译成“to take advantage of every weakness”。以上译例中译者不仅顺应了原文的文化语境来正确地领会原文的意义, 而且也顺应了目的语的文化语境使用四字格的翻译形式, 把译入语的语言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2.3 文化语境顺应与意义补全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 也是文化传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造成“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读者交流时, 双方所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王东风, 1997) 译者如果不把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意义补全, 翻译出来的译文将会让读者难以理解。针对这种问题, 译者可以通过在翻译末尾处添加注释或增加一些解说性语句来补全原文的文化信息。 (李锦, 廖开洪, 2005) 意义补全必须是在了解原文的文化底蕴, 顺应原文的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例如:He said he was criticized for opening Pandora’s Box.可翻译为:他说他被批评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开启祸源。如果译文读者不了解“潘多拉的盒子”背后的故事, 而译者也不在最后补全“开启祸源”, 那么读者将很难理解这句话。而“班门弄斧”可通过在翻译过程中补充鲁班的文化内涵来让读者很容易地理解这个四字成语, 所以可译为:“to display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in Chinese history”。

3 结束语

翻译活动贯穿着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翻译的过程是在顺应文化语境的前提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从顺应论的观点来看, 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要对语境做出动态的顺应, 从而最大限度地让交际双方能够很好地交流。翻译中, 译者要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 积极克服不同文化语境的影响, 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 领会原文的真实意思, 准确地选择词义, 才能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原文的意义和文化特色, 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炤, 井永洁.文化语境顺应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 :85-87.

[2]廖开洪, 李锦.文化语境顺应对翻译中词义选择的制约[J].山东外语教学, 2005:92-95.

[3]石英文化翻译的顺应与选择[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3-126.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1999.

[5]宋志平.翻译:顺应与选择[J].中国翻译, 2004, (2) :22.

[6]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in Meaning of Meaning[C]Rout-ledge Kegan Paul.New Y-ork:Hareourt, Braeeand World, Ine.1923.

[7]李锦, 廖开洪.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策略[J].语言与翻译, 2005:49-52.

[8]戈玲玲.文化语境顺应与翻译解码[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1) :44-47.

商务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 篇10

一、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 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对语言本身的理解, 还需要对语言文化意蕴进行理解。只有深入的掌握了语言文化的差异, 才能够避免误解和冲突, 使翻译问题一通百通。由于中西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差异, 使英汉语言在翻译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1. 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着不同的影响。中国属于大陆环境, 而欧美以海岛为主, 中国的文字如“挥金如土”、“地大物博”、“膏腴之地”等者是与土地相关的词语。而英国则习惯于用“water”, 如形容挥霍钱财的词语, 汉语用常用的是“挥金如土”一词, 而英语中则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

2. 历史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而日前形成, 中西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在英汉互译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造成成翻译阻碍。中国历史文化多来自四书五经或一些神话故事, 而西方国家的典故多出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 这就导致历史典故和谚语存在很大不差异, 要译好这些典故必须要了解两种历史文化差异, 采用正确的方法, 以免造成对方似懂非懂。

3. 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生活精神的寄托, 如果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了解宗教的背景, 只趋于文化等值的追求, 反而会使文化造成流失。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层面。西方人信奉基督教, 因此, 宗教有“教堂”、“上帝”、“传教”等词汇, 中国文化信奉佛教、道教和儒教, 因此有“菩萨”、“佛祖”、“和尚”等词汇。在英汉互译时必须要了解对方的宗教文化, 否则会给翻译带来困难。

4. 风俗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话题的讨论领域而言, 西方人在交谈时会避讳年龄、收入、婚姻等个人问题, 而中国对这些则没有避讳, 并且在谈论时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有着吉利的象征, 而在西方传说中, 龙是令人感到恐慌的怪物。对于一些动物、颜色等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多加注意。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在交流中对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传播。因此, 译者要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以便准确的传递文化信息。

1. 直译。直译对原文的表现形式及意义不予以调整, 直接将原主进行转译, 直译注重习语的民族差异性, 力求保持原语的民族色彩和异域文化特征。直译强调从形式到内容都忠于原文, 适用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的词汇。

2. 意译。当无法进行直译或不需要进行直译时, 可以联系上下文选择音译来进行翻译。很多情况下, 直译无法准确清晰的传达原文的目的, 完全体现原文的风格, 这时需要用音译将原文的含义予以体现。与最基础的直译相比, 音译所追求的是意义的忠实, 而非细节上的忠实, 音译更加注重形意的结合。

3.音译。音译适用于一些专属名词, 如名称、特殊文体现象等。简单的说音译就是将原文中的词汇以标准的读音进行翻译, 其注重的是表而非表意, 如英语中的“coffee”, “ballet”、“cool”直接译为“咖啡”、“芭蕾”、“酷”等等。一个简单的“酷”字, 能够将前卫、个性的言行与心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直译、音译和音译外, 在商务翻译中还会用到借用和套用两种翻译方法。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丰富的习语, 并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比较明显的体现在动物、颜色的象征, 为了避免理解错误或文化冲突, 可借用、套用翻译来进行翻译。比如“亡羊补牢”翻译为“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 其中的“horse”译为“羊”。

在商务翻译中, 应分析、研究这几种翻译策略,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翻译方法的能力, 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找到两种文化的切合点。

结语

传统的商务翻译以翻译的常见方法和技巧为主, 应用文本和商务贸易术语的翻译倾向于翻译实践。在掌握翻译技巧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商务英汉互译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授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外, 还要要侧重传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在中西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避免文化冲突。此外, 还应反复练习商务广告、商标、外贸函电、商务合同、说明书等一些常用的商务语篇。

参考文献

[1]徐海江.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王红卫.跨文化交际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9:250-253+277.

[3]李蓉, 容剑玲.浅析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1:85-86.

上一篇:国外的社会保障制度下一篇:海水环境的桥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