赔偿程序

2024-05-14

赔偿程序(精选五篇)

赔偿程序 篇1

1 国家赔偿的特点

国家赔偿因国家作为赔偿义务人而不同于其他的赔偿行为,其具有自身的特性。与民事赔偿相比,区别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虽然国家赔偿是从民事赔偿发展而来的,二者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国家侵权是因公权力侵权引起,其不同于一般民事侵权,具有公权违法性。第二,赔偿的归责原则不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只能是违法原则,即只有国家行为在被确认违法的情况下,才履行赔偿义务。而民事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系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构成。第三,赔偿主体不同。国家赔偿的名誉主体是国家,具有抽象性,具体的赔偿义务由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义务机关履行。而民事赔偿的主体通常是具体的违法行为人,赔偿主体与赔偿义务人相一致。

另外,国家赔偿也不同于国家补偿。国家补偿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因其合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的损失,国家对其给予弥补的制度。国家补偿是由合法行为引起的,而国家赔偿是以公权力违法为前提,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2 国家侵权违法确认的原则和构成要件

2.1 国家侵权的归责原则

实际上,这方面是国家赔偿相关法律体系乃至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要素,是产生国家赔偿的前提。要确认国家的侵权行为是否成立,就有必要弄清国家侵权的规则原则。归责原则是认定和归结法律责任必须遵循的规则,决定着法律责任的构成,是国家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在国家赔偿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所谓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职权行为致人损害后,应依何种标准确认其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本规则,为判断国家应否承担法律责任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和标准。

不过,并不是说违法行为等同于致害行为,而是致害行为必须具有违法性或属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应予赔偿的情形。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致害行为是合法的,即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受到损害,受害人也不能根据本法请求赔偿。

2.2 国家侵权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第一,必须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必须是受害人实际上受到损失,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受到侵害。如生命或者身体受到损害、财产受到损失等。第二,损害必须是实际上已经发生或者一定会发生的,即直接损失。而对于财产中的可得利益损失,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第三,损害必须是非同寻常的损害,即超过了正常负担的损害。应根据不同情势(时间、地点、环境等)、不同的职务执行特点和受有损害人的不同法律地位等判断。第四,受到损害的利益必须是合法利益,非法利益的损失不能发生国家赔偿责任。第五,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与消极的不作为。第六,损害事实与职权行为具有因果关系。

3 国家侵权违法确认的审查认定及存在的问题

对国家侵权违法确认的司法审查,即司法赔偿的确认程序,是对国家赔偿唯一违法归责原则的具体认定,其解决的是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权行为的违法性认定问题,是产生国家赔偿责任的前提。国家赔偿按赔偿性质不同,可以分为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和司法赔偿。

司法赔偿以国家司法侵权为前提。司法赔偿确认独立程序和确认案件的存在,要求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司法机关及其上级机关对其职权行为确认为违法。这导致审查机关地位尴尬,十分难堪,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因职权的限制,也没有很好的办法,于是多数情况下或者作出不予确认违法决定,或者对赔偿请求人提出的确认申请不予理睬。这种“冷处理”模式很难在情理法上说服赔偿请求人,矛盾不能化解,使国家赔偿争议长期存在,以至司法赔偿确认制度并未达到原来设置的预期,没有起到促进义务机关主动纠错、积极化解矛盾的作用。

4 国家赔偿程序及发展完善

4.1 现行国家赔偿程序

根据《国家赔偿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程序的规定》关于赔偿程序的相关规定,申请国家赔偿时,赔偿请求人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申请。对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决定不服的,可以向其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4.2 国家赔偿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完善

4.2.1 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问题

首先,根据《国家赔偿法》第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所有的国家赔偿案件(除行政诉讼附带赔偿外)均由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但是,《国家赔偿法》仅规定了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期间,而没有规定此期间内赔偿义务机关的处理程序。

4.2.2 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的决定程序

《国家赔偿法》和《暂行规定》均没有规定案件审理过程中当事人的程序方面的权利,当事人对赔偿案件的知情权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连双方当事人在案件审理时为支持说明其主张而发表意见、与对方进行辩论的权利也没有规定。因此,《国家赔偿法》的修正案或者司法解释中应当增加以下内容: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应当在决定对案件审理的十日内,将办案组成人员告知双方当事人。

摘要:《国家赔偿法》的实施,使国家赔偿得以制度化。国家赔偿法对于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协调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行政赔偿程序 篇2

一、赔偿办理机构:本局法制科系厦门市思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内设的法制工作机构,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赔偿实施办法》,负责本局行政赔偿案件的具体工作。

二、申请:

(一)申请行政赔偿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赔偿请求人必须是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违法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赔偿义务人,且赔偿义务人之一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3、有具体的请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4、具体行政行为已被依法确认为违法。

5、在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内。

(二)赔偿申请应当使用书面申请,并载明下列事项:

1、受害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2、具体的要求、事实根据和理由。

3、申请的年、月、日。

三、赔偿程序:

(一)赔偿申请书的审查与处理:

法制科收到要求赔偿申请书之日起十日内,对赔偿申请进行审查,分别作出如下处理:

(1)对符合法定赔偿条件的,报主管局长和局长同意后立案受理,并书面告知赔偿申请人;

(2)对不符合法定赔偿条件的,经主管局长同意,裁决不予受理,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的理由,将申请书退还申请人;(3)赔偿申请书有缺项的,要求申请人限期补正,逾期不补正的,视为未申请。

(二)赔偿审理及决定:法制科对立案受理的行政赔偿案件,应当制定专人负责审理,法制科可以根据认定的事实,提出处理意见,报局长或局长办公会作出予以赔偿或不予赔偿的决定。

(三)赔偿执行:对应予赔偿的案件,本局将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给予赔偿。责任部门 厦门市思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办事地点 厦门市思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联系方式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湖滨东路54号

完善我国刑事赔偿程序的若干思考 篇3

[关键词] 完善 刑事赔偿程序 确认 先行处理 赔偿委员会

一、我国刑事赔偿程序的特点

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三章第三节规定了刑事赔偿的程序,主要确定了以下原则和内容:

(一)确认前置。《国家赔偿法》第二十第六第一款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对依法确认有本法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应当给予赔偿”。其含义非常明确:赔偿请求人必须在有权机关对职务行为已作出违法的结论性意见后才能提出赔偿请求。

(二)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原则。《国家赔偿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

(三)赔偿复议原则。《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着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起30日内向其申请复议”。

(四)法院赔偿委员会非讼决定终局处理原则。刑事赔偿经过协商复议程序后仍未解决的,由人民法院内设的赔偿委员会终局决定。《国家赔偿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中级以上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3名至7名审判员组成。赔偿委员会作出决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必须很执行”。可以看出,赔偿委员会是以非讼程序对赔偿作出终局决定。

二、我国刑事赔偿的结构性缺陷

(一)刑事违法行为的确认缺乏司法程序保障。确认是刑事赔偿的第一道程序,是国家赔偿的前置程序,而现行国家赔偿法对确认问题仅规定了一个条款,对确认的具体主体,确认程序、确认期限、以及不予确认的监督均无具体规定,实践中,一些司法机关对应该确认的侵权行为不予确认,滥用负责条款,故意规避法律的情形层出不穷。当事人申请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监狱管理机关职权行为违法,应先向侵权机关提出确认申请。实践表明,让赔偿义务机关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违法极其艰难,加上法律没有对确认期限加以规定,他们或对赔偿请求人的请求置之不理,或对赔偿请求人百般刁难,尽可能的规避法律,逃避责任,从而致使赔偿问题久拖不决或不了了之。中国政法大学的马怀德教授认为,司法侵权行为缺少确认机制:“赔偿法关于司法赔偿程序的规定,我认为有重大失误。行政赔偿还算比较合理,但是到了司法赔偿那里,却有一道‘确认关’。什么叫‘确认’违法,就是要取得赔偿你必须证明司法机关做出的行为是违法的,但有相当多的司法行为没有确认机制”。所以,缺少司法程序的保障是确认的致命缺陷。

(二)先行处理程序设置不合理。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受害人的索赔申请得到有关权力机关确认之后,赔偿请求人请求赔偿,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两个月内依照本法第四章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0日内向其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这种规定有其优点所在,由违法行使职权的机关自行解决赔偿事宜有利于维护和树立其威信,而且由于其对自身职权行为比较熟悉,也容易快捷处理。但这种规定也存在较大弊端。现实中某些赔偿义务机关明知自己的行为已经侵犯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应予赔偿,但却迟迟不予立案,或者在对应共同承担赔偿义务的案件中互相推诿,把受害人引向其他部门,使受害人始终不能进入实质性索赔程序。同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解决方式的规定,赔偿义务机关受理赔偿申请后究竟是采取单方作出行政决定的方式,还是采取与赔偿请求人协议的方式,造成实际执法无章可循。“先行处理程序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顽症。像医疗事故处理程序,医院把人治死,规定让医院拿一个鉴定结论,然后让医院的上级机关再拿一个结论。让一个加害者自己做裁判,做法官其结局可想而知,简直是与虎谋皮。这种程序成了加害者拖延时间的法律借口,影响受害者及时实现权益”。

(三)赔偿委员会的设置及执行程序缺陷

1.赔偿委员会的设置缺陷

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3名至7名审判员组成。赔偿委员会设立在人民法院不利于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对案件的公正处理。根据”任何人不得成为自己案件的裁判者“的法律原则,赔偿委员会设立在人民法院内部,当人民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时,就会出现人民法院自己处理自己案件的情况,这就难免会出现不公正,赔偿委员会设立在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作出赔偿义务机关的案件往往难以处理。根据我国宪法和法院组织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审判机关与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是基本相同的,但检察机关对法院的各项审判依法享有监督权,在某些方面甚至高于审判机关,所以,尽管现行国家赔偿法将检察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的赔偿案件的最终裁决权,赋予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然而在我国审判为司法中心原则尚未确立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行使这一职权实在是勉为其难。

2.执行程序缺失

《国家赔偿法》第23条规定:“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发生法律效力的决定,必须执行”。但是没有专门规定执行程序和执行措施,以至于1998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也就将国家赔偿案件排除在可强制执行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之外。“这种主要是靠赔偿义务机关的“自律”而缺乏“他律”的程序设置,必然导致国家权力的超限度运用”。与国家赔偿法的追求公民权利保护的将产生更为尖锐的冲突。

由于国家刑事赔偿程序的上述缺陷,使得《国家赔偿法》这部公民权利救济法的效力大打折扣,国家赔偿法的立法与最初的良好愿望与该法的实际执行状况形成巨大落差。"而国家赔偿法实施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法治人权保护事业的未来"。所以国家赔偿法的刑事赔偿程序已经到了必须予以修订和完善的地步。

二、完善国家刑事赔偿程序的几点建议

(一)对确认程序重新设计

1.事实行为侵权的,赔偿请求人有权要求赔偿义务机关确认;不确认或确认不存在的,可要求赔偿委员会确认并提出赔偿请求。

2.对侦查、检察、监狱管理机关做出的刑事非裁判行为以及其他违反职权行为,赔偿请求人应当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机关申请确认。该机关不予确认或对确认结果不服的,赔偿请求人可请求赔偿委员会确认。

3.对于审判机关做出的裁判行为,赔偿请求人可依上诉程序及再审程序申请确认。

4.对于审判机关在诉讼过程中,采取的诉讼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执行措施以及其他违反职责的行为,赔偿请求人可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该机关不予确认或对其确认不服的,赔偿请求人可请求赔偿委员会确认。

(二)变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必经程序为选择程序

由于现行国家赔偿法将赔偿义务机关的先行处理作为请求人向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的前置条件和必经程序,就为赔偿义务机关以种种借口拒绝受理或者受理之后久拖不决开了方便之门,使得许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始终不能进入实质性赔偿程序,为了切实保障当事人享有的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建议修改国家赔偿法的这一规定,变先行处理必经程序,为当事人选择程序,即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可以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也可以向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如果受害人选择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赔偿申请人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书面申请。在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赔偿请求的方式上,应当采取与赔偿请求人协议的方式,赔偿义务机关拒绝赔偿,或自提出请求之日起超过法定期限没有开始协议,或自开始协议之日起超过法定期限协商不成的,赔偿请求人得向赔偿委员会提起赔偿请求。

(三)重新设置赔偿委员会

基于我国的宪政体制及司法体制,赔偿委员会设置在地级市(行政公署、自治州、较的市)的人大常委会之下比较合适,这样既可以免除赔偿义务机关设在任何一家司法机关的尴尬,又可使赔偿案件的处理处于人大监督范围内,有利于保证公正。在组成方面,赔偿委员会由来自于本级人大的法律委员会及本级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部门、公安国安部门以及律师界的代表组成。

(四)赋予人民法院依法对赔偿委员会赔偿决定的执行权

赔偿决定执行难,影响了国家赔偿法的全面贯彻执行,使公民对国家赔偿制度的公信力,失去了信心。于是,一些地方法院为解决赔偿决定执行难,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却引发了另一些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深层次的问题。如武汉中院赔偿委员会为确保赔偿顺利进行,使受害人尽快得到救济,采取了对负有赔偿义务的检察机关的银行存款进行强行扣划的措施,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检察机关不仅不对自己不履行赔偿义务的行为进行反思,反而对法院的强制执行行为采取报复性措施,违法运用法律赋予其对贪污贿赂犯罪行使侦查职责的权力,擅自以法院干部涉嫌受贿进行强制传唤。这种后果说明必须以法律明确赋予人民法院对赔偿委会员的决定的强制执行权:赔偿义务机关拒不执行赔偿委员会作出的生效决定书,赔偿请求人可以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同级法院或复议机关所在地的法院申请执行,接爱申请的法院可以通知赔偿义务机关的同级财政部门以赔偿义务机关的国家赔偿预算经费中扣划,从而切实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制定与施行,是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但是,这部法律在刑事赔偿程序设置上的结构性缺陷,又使得实践中很难操作。这正是国家赔偿法实施十多年来不尽如人意,难以达到立法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刑事赔偿程序,才会使受害人面对刑事赔偿不再一筹莫展,也才能更加有效地督促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国家赔偿法才会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庄会宁,黄玉蓉.国家赔偿法缘何名不符实.瞭望,2001,38:28.

[2]应松年.建议修改国家赔偿法.政府法制,2001,10:7.

[3]国家赔偿法三人谈.法制日报,2001,1月14日

[4]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法制日报,2001,1月14日

赔偿程序 篇4

一、执行回转的概念

执行回转又称再执行, 依《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试行) 》第一百零九条、第一百一十条规定的执行回转, 是指在执行完毕后, 人民法院或其他有关机关撤销或变更了据以执行的生效法律文书, 必须有新的生效法律文书作为法院作出执行回转裁定的依据, 法院责令财产收益人将已取得的财产及其孳息返还给受害人, 恢复到执行前状况的一种特殊程序 (1) , 这也是一种执行过程中的自我纠错程序。

二、启动执行回转程序的主要原因

执行回转是执行过程中的非必然程序, 其只是一种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 执行行为完成后, 执行案件的申请人即权利人实现了其本身的利益, 执行程序结束, 这就不需要启动执行回转程序。只有当法院据以执行的依据依法被变更或撤销的情况下才需要启动执行回转程序。在司法实践中, 启动执行回转程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人民法院作出的先予执行裁定。执行完毕后, 由于当事人申请复议或当事人取得新证据证明了双方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正争议民事法律关系, 本院的生效判决或是二审法院的终审判决撤销了先予执行裁定, 因先予执行裁定而取得财产的受益人应当将执行所得的财产返还给受害方当事人。

(二) 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执行内容的判决、裁定。执行完毕后, 该判决、裁定被本院或是上级人民法院依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后依法撤销、变更或终结诉讼, 对因执行原判决、裁定而获得利益的一方当事人应启动执行回转程序, 将其所得财产返还给受到损失的对方当事人。

(三) 法院据以执行的其他生效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已依法执行完毕该文书, 但该文书因程序违法或内容违法而被撤销的, 也由人民法院启动执行回转程序, 责令财产返还给受害方当事人其因执行所得的财产。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 执行回转虽不是执行程序中的必然环节, 但其是一种特殊的执行环节。避免当事人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解决出现因执行依据错误而导致执行结果错误的情况发生, 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恢复到正常状态,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执行回转的财产赔偿范围

执行回转程序不仅仅是让原受益人返还其因原执行行为所取得的财产, 其还应赔偿受害方当事人因原执行行为而遭受的财产损失。笔者认为上述所说的财产损失主要包含以下情况:

(一) 返还财产。如果原执行的财产依旧存在, 且没有发生市场价值贬值, 即直接返还该财产, 此财产除了原财产外仍包括孳息。

(二) 返还财产并补足相应差价。即原财产虽然仍存在, 但是由于市场价格供需关系的波动或因为其他因素, 导致市场价值贬值, 则除了返还原财产, 还需按照返还时的市场价格补足差额, 以恢复到原执行时的价格状态。

(三) 赔偿损失。执行回转程序的启动常是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的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 原来的财产仍完整保存的可能性非常之小, 就算其存在, 也可能已经被处分、磨损、毁损或者灭失, 在这种情况下, 受益人所承担该责任的主要方式应当是支付相应赔偿金。如果原财产确实已经损坏或灭失, 受益人应当赔偿所产生的直接损失。若原来的财产市场价值贬值, 则按原执行时的价格赔偿;若市场价值升值, 则按市场上同类财产的同期价格赔偿 (2) 。

四、司法实践中因执行引起国家赔偿的情况

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由国家机关承担赔偿责任 (3) 。《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 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和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 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 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这一条的规定针对的因执行问题引起国家赔偿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人民法院执行的依据是生效的法律文书。人民法院作出具有执行内容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支付令、刑事判决书都是法院作为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 另外还包括其他机关制作的法律文书, 例如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仲裁裁决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等等。

(二) 因人民法院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行为错误, 给当事人或案外人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 人民法院在执行判决、裁定或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时, 应当严格按照它们所确定的被执行人、执行对象和执行范围进行, 否则, 即属于执行错误。具体来讲, 执行错误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

1.执行主体错误。例如人民法院在执行时, 错把乙的财产当成甲的财产来执行。

2.执行对象错误。例如人民法院在执行侵占违法建筑的临时车棚时, 同时将连着车棚合法建造的厨房也拆除了。

3.执行范围错误。例如人民法院在执行划拨一家公司货款2万元时, 经查询该公司银行账户上没有存款, 于是便将该公司新买的一辆宝马车扣押并作价成2万元给银行抵货款。

4.执行措施错误。例如人民法院查封扣押不动产或特定动产时, 由于措施行为不当或是保管不善, 造成财产损失。

5.执行程序错误。例如法院在执行程序拍卖过程中, 案外人异议的公告应在规定报纸上刊登而未刊登, 使案外人的债权遭受损失。

(三) 赔偿责任由作出错误行为的机关承担。因执行行为的错误而受到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国家赔偿程序申请国家赔偿, 而具体的赔偿义务机关是依据导致执行行为错误的原因来确定。例如是因为人们法院的具体执行行为错误导致当事人的财产损失, 则应以采取该执行行为的法院为赔偿义务机关;而是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执行的案件, 如果是据以执行的行政决定书内容或程序错误, 导致给被执行人造成的财产损失, 则应由该行政机关赔偿。

五、因判决错误不能采取执行回转措施产生赔偿的责任承担问题

在执行的司法实践中, 常存在当判决错误的情况发生后不能执行回转, 受到财产损失那方当事人的损失无法确定由谁承担的问题。当错误判决发生后,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只能以执行回转的方式给予补救, 即由人民法院责令受益人将财产返还给受害人, 拒不执行的, 强制执行, 也就是说由财产收益人承担受害人财产损失的责任。但是, 当判决错误且执行完毕后并无受益人或已执行的财产已经不存在又无法偿还的, 那受害人如何得到有效的经济救济。对于此类案件, 《民事诉讼法》并未作明确规定, 《国家赔偿法》也未规定国家对此类案件应承担赔偿责任。对于该类案件,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应该由受到财产损失的当事人自己承担, 理由是由于当事人自己举证不力导致错判的后果;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即由作出错误判决的法院作为赔偿义务机关, 理由是法院对判决的错误存在一定的责任, 而且法院可以采取执行回转措施来补救, 如果采取执行回转措施不能弥补当事人的损失, 则应当由国家即法院承担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 第一种看法将赔偿责任推给当事人承担, 违背了法院执行回转法律规定的目的, 不利于维护当时的权益;第二种看法则完全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也是不合理的。对这类判决错误又不能采取执行回转措施的赔偿, 应当具体分析造成判决错误的原因, 然后再具体明确由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判决的错误是败诉方当事人举证不力的原因, 那因此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其自己承担;如果判决的错误是因为胜诉方当事人提供伪证或是其他不法行为造成的, 那因此造成的损失应由胜诉方当事人承担;如果判决错误是由于法院的相关审判混淆是非, 明显不公平, 偏帮一方当事人或者是其他违法行为造成的, 则受到财产损失的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国家赔偿的途径向法院申请赔偿, 法院赔偿后, 再由法院来确定相关人员应如何承担该赔偿责任。

六、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与执行回转的区别

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因执行引起的执行回转和国家赔偿都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因错误执行而导致损失结果发生的问题所采取的补救措施, 但二者在以下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 执行回转与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的执行程序不同。执行回转主要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 其启动的前提有两个, 一是原生效法律文书全部或部分已经执行, 二是原生效法律文书已被变更或撤销, 这是启动执行回转程序的两个必要前提条件, 所以说是执行中的必要补救制度;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 是在《国家赔偿法》中规定的, 是因国家履行义务的机关的错误行为导致当事人的财产损失, 是非刑事司法赔偿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执行回转与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的适用法律不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执行完毕后, 据以执行的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确有错误, 被人民法院撤销的, 对已被执行的财产, 人民法院应当作出裁定, 责令取得财产的人返还;拒不返还的, 强制执行”。《国家赔偿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 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 造成损害的, 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 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

(三) 执行回转与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的法律后果不同。执行回转的法律后果是责令受益人将因原执行行为已取得的利益返还给因执行行为受到财产损失的当事人, 即将已执行完毕的财产恢复至执行前的状况, 其结果是将已执行的财产恢复到执行前的原始状态, 财产只在平等主体之间流转;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的法律后果是赔偿请求人依据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 由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因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的损失, 这是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体现了国家有错必纠的原则。当然赔偿义务机关赔偿后, 对在执行中有过错的人员, 可以依法予以追究。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执行回转与因执行引起的国家赔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在司法实践中, 如果因为对以上概念的理解不同而用执行回转代替国家赔偿, 是在行为上将国家责任转嫁给当事人, 这样的后必将使当事人永远陷入纠纷当中, 体现不了人民司法实事求是、违法必究的原则, 也违背了国家赔偿法的立法旨意。

摘要:因执行引起的执行回转与国家赔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二者都是司法执行程序中的权利救济措施。在司法实践中, 人们时常将二者混同对待, 甚至有将执行回转代替国家赔偿的事情发生。本文通过阐述执行回转与国家赔偿的概念, 启动执行回转和国家赔偿的原因及其二者的区别等, 理清因执行引起的执行回转与国家赔偿在理论上的界限, 并对其区别加以明确, 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发生在司法实践中因执行引起的执行回转与国家赔偿之间存在的问题, 以确实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关键词:执行回转,国家赔偿,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应松年, 杨小君.《国家赔偿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法学》, 2005年第1期.

[2]马新文.《因执行问题引起的国家赔偿与执行回转的区别》.《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3期.

[3]郑国美, 赵英伟.《民事违法执行的国家赔偿确认》.《人民法院报》, 2012年3月3日第008版.

[4]鄢焱.《略论执行回转制度》.《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6期.

[5]栗志明.《浅析执行回转与执行错误赔偿》.《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年第2期.

[6]马怀德.《国家赔偿问题与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第53页.

[7]常怡.《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323页.

[8]巫大华, 邓宜峰.《浅谈执行回转与国家赔偿的适用》.崇义法院.

行政机关赔偿协议程序 论文 篇5

如果说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方式和途径,那么行政赔偿程序则是实现赔偿责任的根本手段。从世界许多国家看,行政赔偿程序通常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由行政机关内部解决赔偿责任问题;第二阶段由法院解决赔偿问题。由于体制上的差异,各国在行政行政赔偿程序的两个阶段既存在一些相通的内容,也各具特色。在我国,由于受行政复议、诉讼制度的影响,赔偿程序更为复杂。因此,如何借鉴有益的国外经验并结合目前我国实际,确定一套完备的行政赔偿程序显得十分必要。

一、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

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原则解决赔偿问题。该原则因赔偿方式上的差别又被称为协议先行原则、穷尽行政救济原则等。在美国,涉及国家赔偿的案件,大约有80%至90%是在行政机关得到解决的。在捷克,司法部和财政部有权审查所有违法决定案件,赔偿诉讼以前的初审目的是为了通过友好的方式,在法庭之外解决争端。先行处理原则的主要含义是,赔偿请求权人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前,一般须经过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或与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协商,若不能达成协议或请求权人不满意行政处理决定,或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处理,才可以向法院起诉。先行处理犹如一张过滤网,将行政机关能够自行解决的赔偿限制在行政机关内部,而不进入司法程序。一方面减少了法院诉源和讼累,减轻了法院在处理赔偿事件上的.负担;另一方面又方便了当事人,使受害者可以不经过复杂繁琐的诉讼程序及时得到赔偿,同时也是对赔偿义务机关本身的尊重。当然,这一原则也有某种局限性,强制要求所有受害人向侵权机关申请并协商赔偿问题,可能造成一部分受害人不敢或不愿与侵权机关继续合作的结果,因受害人从心理上更倾向于第三者充任裁判人。

(一)两种先行处理模式

从行政机关处理赔偿事务的方式看、行政机关先行处理分”决定式“和”协议式“两种。它们在处理方式和结果上有一定差异。

”决定式“的最突出特点是: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对受害人的请求采用”决定“形式处理,一般不与请求权人进行协商或讨论,受害人只能被动接受或拒绝此决定。例如,我国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单独就损害赔偿提出请求,应当先由行政机关解决。对行政机关的处理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里虽未明确提出”决定“为解决方式,但其内容实际排除了正式协商形式,而只用了”处理“一词。规定虽然含糊,但实践中多采用半协商半裁决形式。奥地利《国家赔偿法》第8条也规定:”被害人应先向有赔偿责任之官署以书面请求赔偿。书面送达官署三个月后,未经官署确认,或在此期间内对赔偿义务全部或一部分拒绝者,被害人得以官署为被告提起民事诉讼。“韩国、瑞士也有类似规定。

”协议式“则以赔偿义务机关与受害人双方协商为基础,以协议为最终处理结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之所以采用”协议“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赔偿争议复杂多端,要求当事人间能够共同协商,对损害赔偿额请求达成折衷妥协方案。例如,美国《联邦侵权赔偿法》第2675条第1项规定:”除非请求权人先向有关联邦行政机关提出赔偿请求,而且被请求之行政机关……作出终局之拒绝,不得对美国政府……提起请求金钱赔偿的民事诉讼“;该法2672条规定:”对于受害人的请求,每一联邦行政机关的首长或其指定人必须依法予以考虑,评估、调解、决定或妥协、和解、受害人如果接受了这种决定或妥协、和解,则发生终局之效力,不得再行请求或起诉"。

(二)先行处理程序的提起方式

在行政机关内部提起赔偿请求一般有两种方式,一为单独请求赔偿;二为附带提出赔偿请求。

如果受害人仅就赔偿问题向行政机关单独提出请求,而不涉及其他要求,则视为单独式请求。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接受这类请求无须确认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只需就侵权事实成立与否及赔偿数额等问题与受害人共同协商,达成共识。例如,某公民在被拘留期间,受到警察刑讯和殴打,如果他仅就被殴打受到损害请求行政机关赔偿,赔偿义务机关无须审查该殴打行为合法与

上一篇:实体模型下一篇:主体质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