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2024-05-04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精选十篇)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1

技术引进指一国或地区企业、研究单位和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获得先进适用技术的行为, 主要是一种跨国行为, 技术是指技术软件, 即知识、经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等, 而非仅引进物化机器、设备等技术硬件。目的旨在通过模仿创新, 提高企业技术能力, 通过对引进技术和自身资源、技术的整合, 提升国家科技软实力。

当今世界, 技术是一国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技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科技方面固然取得很大进展, 然而, 与发达国家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因此, 必须要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发展战略。

二、我国技术引进现状与问题

(一) “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弊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技术引进方面, 作出“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选择, 通过开放我国市场并提供政策、法律、融资等方面优惠, 吸引外国企业进入, 从而获得外方技术。这一战略实施以来, 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未能达到理想目标, 原因如下:

1.对企业而言, 只重视短期利益, 未形成长远目标并进行战略规划, 技术引进停留在进口替代阶段, 仅在国内生产以供应市场, 通过价格战进行低效竞争, 而不追求进一步形成产品创新的核心价值。

2.对商而言, 合资企业在内部管理分工上严格控制, 关键技术和营销始终掌握在外方手中, 更有许多外方技术经理拒绝配备我方副手, 使我方人员根本无法接触到技术的核心, 更谈不上进一步研发创新。

3.对市场而言,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重叠需求理论中指出: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 重叠需求部分越大。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使外商无需投入最先进技术即可迎合我国市场, 我国企业即使获得技术, 也已陈旧落后。

4.对国家而言, 既缺乏对技术引进的有效监督、管理, 造成企业技术引进的重量不重质。同时, 对引进技术未充分开发利用即又引进新技术, 浪费大量金钱, 再则未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技术引进信息网络, 导致技术引进盲目、重复。

(二) 美、欧对华技术出口限制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 对美、欧贸易存在连年顺差。以美国为例, 2000年,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约297.36亿美元, 及至2010年, 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扩大至1811.88亿美元 (中国统计年鉴, 2011, 2006) 。在10年间, 增幅超过原来的5倍多。面对这一情况, 一方面, 美、欧要求缩小贸易差额, 另一方面, 又严格限制对华高新技术特别是敏感核心技术的出口, 仅美国对华就有2400多个品种的技术限制。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 2005年, 美国对华出口总额390亿美元中, 需要申请出口许可证, 被美国认为是敏感核心技术项目的, 仅约30亿美元, 约占美国对华出口总额7.69%。与美国情况相近, 欧盟也对华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出口限制。由此可见, 正是发达国家对技术出口的限制措施, 加剧了中国的贸易收支顺差和技术引进瓶颈。

面对这一现状, 我国多番与美、欧交涉, 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一切都使我们意识到, 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引进是根本无法获得的。自主创新固然有效, 但成本巨大, 成功率低, 即使在美国也仅有5%的成功率, 我国在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而反向工程技术为我国突破技术发展瓶颈, 实现技术的战略升级, 提供了新途径。

三、反向工程与技术缺口弥补

(一) 反向工程概述

反向工程, 就是从外来产品入手, 进行分解剖析和综合研究, 在广泛搜集产品信息的基础上, 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的解体和破坏性研究, 运用各种科学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 反向研究该产品技术原理、结构机制等, 从而全面系统地掌握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技术。

反向工程打破了先有技术再生产产品的思维定式, 从产品入手, 反推技术, 应该说反向工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他要求新技术成果与技术获取能力的紧密结合, 从而缩短从设计到制造的周期, 实现“继发型”创新。

将反向工程作为我国现阶段技术发展战略, 主要基于国内、国外两方面考虑: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过长期建设, 已具备一定科技和经济实力,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拥有一批高技术人才, 能为我国开展反向工程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国际上, 虽然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出口严格限制, 但对高技术产品却管制相对宽松, 在2012年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 奥巴马也表示希望中国多从美国引进高技术产品而非直接引进技术。我国大中型企业高技术产品引进从2004年开始从逆差转为顺差, 并从2004年41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797亿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 年均增长速度63.98%, 这与我国技术进口国地位不符。同时, 我国企业对于引进的高技术产品, 施行“拿来主义”, 直接使用而没有对其原理和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实施反向工程能有效克服技术依赖, 锻炼企业技术队伍, 提升技术研发能力, 特别是主动获得和学习技术的能力, 增强科研水平和技术竞争力, 促进行业、企业的全面技术升级。

(二) “双缺口”弥补

当今, 我国企业技术体系中最突出的两个缺口, 一是企业内部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不足, 二是企业外部R&D研发投入, 即对研发机构和高校支出投入不足。

2010年, 我国大中型企业技术吸收消化经费支出165.2亿元, 同年技术引进386.1亿, 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2.4倍, 虽然与2000年消化吸收经费仅18.2亿的情况相比, 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仍远远不足。对于所得的技术, 只有加以消化吸收, 才能真正使其成为自己的技术, 应减少技术的无效、重复引进, 转增为消化吸收经费, 从而提升企业内部技术水平。

2010年, 我国大中型企业外部R&D研发投入仅275.1亿, 少于内部R&D研发投入3446.2亿, 超过11倍。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需要, 合理增加外部R&D研发投入, 从而获得高校、科研机构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定向技术服务。

通过与外部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共同对高新技术产品进行反向工程, 提高技术攻坚效率,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核心技术, 在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进入创新环节。

四、技术创新体系

要构建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 就要实现协作创新与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与自主创新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

(一) 加强企业协作, 提供信息服务

正如模型分析, 传统技术引进中, 常出现以下情况:两家或几家企业引进相同技术, 不加以吸收创新, 直接应用于商品生产, 导致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出现, 进而通过价格战恶性竞争, 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这种模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要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 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和中介组织在企业之间进行“搭桥”, 对于需要通过反向工程获得的高端核心技术, 独立攻坚困难, 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寻找有意向共同协作开发的伙伴, 从而集合凝聚不同企业的优势和力量, 克服单个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力量弱小的不足, 加快获得核心技术进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所处市场环境和企业特点, 对市场进行细分, 定位目标客户群, 区分高中低端市场、国内外市场、区分区域市场, 找到适合本企业的市场定位, 有针对性的对反向工程所得技术进行二次创新, 避免恶性竞争, 谋求共同发展和技术升级。

(二) 放大企业自主权, 促进产学合作

我国长期以来, 对科研机构、高校进行研发的专项拨款始终主要由政府划拨。然而, 因为不了解企业在现阶段的特定发展需要、没有特定目标, 不可避免地造成产学脱节现象。政府应将自主权和研发经费合理下放各企业, 同时, 严格对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 以防挪作他用, 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 自行选择合作的研发机构和高校, 从而使技术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经济性。

在反向工程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校在学术、专业方面优势, 协助企业突破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 为企业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由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 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供应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也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有利于建立长期协作互利关系。通过产学合作, 将企业资本与市场优势同科研机构、高校人才、专业优势相结合, 推动技术发展。

(三) 创新方式融合, 相互促进发展

反向工程战略, 应是建立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基础之上的反向工程, 是定位于技术突破性成就与创新基础之上的技术获取, 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二者要有机融合, 优势互补。

以反向工程获得的技术服务于自主创新原发性首创, 以首创技术推动反向工程上升到新的高度。

要将正向工程的基础研究、自主创新与反向工程的逆向研究、模仿创新相结合, 实现反向工程—获取技术—整合技术—模仿创新—经验积累—能力提升—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 用反向工程所获得的技术经验为自主创新奠定技术基础;用二次创新创造的价值为自主创新提供资本支持, 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更有效地进行反向工程和二次创新, 通过双向推动和交互促进, 加速形成我国技术创新体系。

五、结语

现阶段, 应将反向工程作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的战略突破点, 通过实施反向工程, 提高技术获取能力, 以反向工程所获得核心技术弥补我国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以外的技术缺口, 加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优化技术结构, 通过反向工程与正向工程的相互融合促进, 全面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

参考文献

[1]李成勋, 等.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创新与战略[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 2004

[2]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发展报告 (2009-2010)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

[4]张景安.实现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3 (11)

[5]王雪利, 和金生.论反向工程的技术获取与后发优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6 (3)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2

SE2004囊括了高校教育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和推荐课程体系。它在很多方面都有效地推动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其中,以SE2004为模板,设立了一套与软件工程专业教育有关的SEEK教育知识体系。SEEK包括了计算基础、数学与工程教育、职业基础、软件建模与分析等等10个核心知识领域,以及一些拓展开的将近有15个与软件工程有关的应用领域。其次,给学生们提供了关于计算机科学优先和软件工程优先两套方案。计算机科学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法学以及数据结构,而软件工程主要从软件工程与计算导论、软件工程与计算Ⅱ、Ⅲ。总体看起来,SE2004有效的知道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但是,通过实践,我们还是发现了SE2004的一些不足之处:

1) SE2004的知识体系过于简洁。可能是一开始希望能够有效的推广SE2004以及软件工程,撰写者把SEEK总学时数压缩了。这样给教师上课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学生们都是刚接触这一类只是体系,只是简单的几个学时,并不能让学生深入的了解SE知识体系。

2) 软件工程的方案有极强的创新性,但是却缺乏有效的实际性。作为软件工程,除了需要有很好的创新性,但是想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进行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非技术性课程的设计极简单,有点像基础的通识课程,这样并不能很好地将团队、交流等等有效地结合在课程当中,也不能够引起学生与老师的重视。

2 立足实际校情,确立教学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企业与公司需要大量具有娴熟技术的技术型人才通过工程师的指导对所需要的项目进行编码、对软件进行日常维护等等操作。处于公司中层人员,一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编程且有较强的设计能力以及想象力。对于企业的顶层人员,是具有很强专业理论,且具有极强创新能力的高级研发人员。

校方应根据以上的企业情况,结合学校的生源情况和产业的实际需求,确定学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发展与培养目标。通过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且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意识的应届生。只有培养出一班适合国家信息发展建设,能够实时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与时俱进同时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学校做出贡献。

3 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软件工程专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在教育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一个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人才培养上的定位以及目标不明确、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课程内容也过于老旧、传统,而学校所学的知识理论在步入社会后不能够有效的利用到实际当中。

尽管国际上成立了联合小组制定了SEEK,国内根据SEEK在基础上结合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情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软件工程教程。但是这一份教程体系过于突出软件工程的“工程学”以及“方法学”的理论以及应用方向。这两块体系对于我国的软件工程教学确实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加大了这两块的学识,缩减了关于对传统计算机专业知识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这就造成了头重脚轻的现象。

根据社会对于软件类工程的需求,学校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可以不单单以培养软件工程方法为主,也可以从培养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出发,做一个培养多型人才的教学型大学。

相比较软件工程课程设立最初的时候,目前我国已经进步了不少。那时由于师资以及资金不足,软件教学学科并没有发展到如今这般,连计算机软件学科的课程都是用接近计算机软件学科来拼凑。但是如今,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让学生就草草的学习与软件课程有关的边角知识就可以了,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并整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对于相关度比较小的软件工程学科要适时裁剪,类似于传统数字逻辑以及计算机编写语言这一类课程可以结合为一门课程去教学,在此基础上要多添加一些能够反映软件研发的课程、实操性强的课程。通过更新课程帮助学生打开视角,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计算机体系。

4 加强实践与教学,提高软件课程的适用度

相比较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专业更倾向于实践性和工程性能力的培养。根据国际标准SEEK的总指导思想,软件工程更应该具有质的突破与飞跃。所以,实践与教学应成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质量与专业教学质量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的。在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大部分都应添设课程实验,总体上可以分为验证性、操作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通过这些课程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消化课堂上的软件课程知识。

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个高校把软件工程专业划分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三级别的实验体系。课程设计主要从Ф学生独立的实践项目开始,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分阶段性地,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于软件分析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去划分课程设计的阶段。每个阶段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教师在教学时能够有明确的目的,能够带着学生有规划地向这一块靠拢。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试着在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熟练的程序员,大三要学会让自己能够成为熟练应用开发工具开发企业应用架构的基本方法,学校也要在这个阶段强化学生软件工程领域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四要重点培养团队软件开发、项目组织管理等等的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规划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endprint

学校通过这样一个阶梯式、渐进式的实践教学,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总体素养,让学生学有所获,同样的为培养满足企业、软件产业需求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5 探索有效的软件工程模式,加强双语教学

校方要加强开展双语教学模式。只有与国际接轨,在挑战新世纪挑战和教学改革时才能够不畏一切迎难而上。当然,加强双语教学也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重点。时,教育部也颁布了一条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公告,明确地提出了关于教学教育想要创新条件必须要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就目前来看,双语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在软件工程上,必须开展双语教学这不单单是大势所趋,更是这个学科的特点决定的。英语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传播的语音支撑,软件工程的课程以及在实际上的运用,不管是从基础的编程还是抽象的理论都会涉及大量的英语词汇。作为一个即将成为、从业的软件人员,英语是决定你能否顺利与产品与人交流的关键。学校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以不影响教学进度为前提,在课程里渗透式的附带一些英语专业词汇,潜移默化地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在低年级时,试着潜移默化学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到了高年级,在一些重点的科目上要采用全英语的双语教学,有条件的还可以采用外教授课法,让学生能够重视起外语对于软件工程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外语交流能力。

6 结束语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3

关键词:联网工程 实践创新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1-01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十分新型,但工作效果极为强大,短短几十年而已,这种技术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思考和研究。并且还为我国的军事以及医疗,农业等方面做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更加必要,在国家大力倡导下,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开始使用物联网技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具有扎实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知识。

(2)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知识,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

(4)掌握物联网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射频识别、传感器原理、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传感网络设计、分布式系统、并行计算、多媒体信息融合等。

(5)较好地掌握物联网系统设计、工业过程监控、自助服务管理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趋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任何技术的顺利实施和普及,归根结底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因此,物联网专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要以学生的主体情况为前提和基础,对于不同的学生,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养,我们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2.1 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学习

在进行互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重点,并且,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我们可以将教育的重点问题放在硬件与理论知识的研究上面,并且我们还不能够只限于一个行业的研究。在进行物联网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到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区别所在,切不可完全按照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物联网工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观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将计算机操作的各种基础知识,如:数据结构,语言编程等进行综合的运用,学生能够在算法与理论的基础上,对物联网理论及其有关的科目进行学习,进而实现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2.2 以工程应用需求作为创新性培养方向

对于物联网学生的培养的,是建立在工程应用这个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学生们要懂得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现阶段物联网工程最为需求的方面相结合,继而准确找到两者之间的衔接点,可以合理的将物联网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进而解决掉很多实际问题,比如,交通智能化,这样就可以促进创新理论的科学发展,如果将计算机技术,物联网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那么物联网的实践创新就有了一个新的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的大部分的计算机学院已经具备了智能化的教学训练平台。并且随着工程应用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我们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改善,而对于学生的培养和训练也要更加专业,强度也需要更大。

2.3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创新

在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兴趣,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方向的有机结合,要以学生的兴趣与思维为主,教师发挥其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使学生们能够将自身所贮备的知识与其爱好进行统一,从而实现其对研究领域的选择。我们还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平台,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从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能够促使学生对物联网实际结构有所研究和了解,并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物联网技术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和分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从计算机技术的方向出发,去思考物联网技术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自主科研能力培养方式

移动终端有CPU、GPU、管线等硬件性能差异,传统的虚拟现实系统平台软件无法高效运行,单一地从GIS算法方面进行创新改进,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现状。我们引导对嵌入式开发感兴趣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结合已有的计算机硬件理论知识,从嵌入式设备软件设计原则的角度出发,设计针对移动终端的三维虚拟地球软件框架,改善传统GIS算法性能。

综上所述,成功将移动三维立体虚拟地球软件向试验平台转化,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研究与创新的能力。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科研与教学两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如果能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那么一定会对实践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能够培养一批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

3 结语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近些年来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就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入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其学生状况与爱好都不尽相同,我们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爱好对其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结合物联网理论,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研发领域,只有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人才,才能够实现我国的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4

一、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含义和作用

1.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含义

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实际上就是指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任用具有高专业素质的人才, 采用科学、先进、完善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和富有创新性和高效率特点的管理方式来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进行切实的管理, 做到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得到维护, 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 成本可以自行控制, 进而建设出高水准的建筑产品。

2. 创新模式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作用

达尔文所提出的“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不仅揭示了各个物种进化的原理, 同时其也适应于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原则。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确保各个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各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同, 社会科技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时刻处于变化的。创新模式管理则是一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其可以使建筑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 并能够深度挖掘有关方面的人才, 并让其心甘情愿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 进而促进建筑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由此可见, 创新模式管理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管理构建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1. 满足国内生产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

目前,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而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其快速的发展反过来也促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 建筑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要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实现企业实力增长的同时增加其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筑企业就必须要对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进行革新, 及创新, 只有将当下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恰当的手段来引入工程管理当中, 才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力, 壮大建筑企业的实例, 进而可以确保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现企业收益的进一步提高。

2. 实现科学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些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建筑的质量和施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加之我国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确保建筑企业在当下的背景下进行良好的工程应用, 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 建筑企业就必须要认真学习当下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 并将所学到的这些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工程管理实践当中, 只有这样, 才可以为建筑企业的创新模式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才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的能力。

3. 优化配置施工资源的有效途径

通常而言, 建筑企业是通过各类人员工作的性质来进行人员分配, 并制定资源管理调配方案。这样可以借助各种规章制度的实施来合理分配人力资源, 进而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 以更好地提高全体员工对于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创新模式管理还可以使全体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和利益, 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管理的持续、稳定进行的同时, 使全体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积极性, 进而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此外, 由于创新模式管理的引进可以规范建筑单位全体人员的作业, 促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 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 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创新模式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1. 管理体制的创新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句话也同样适应于建筑工程管理当中。通常而言, 为了确保建筑企业可以得到可靠的经济效益, 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本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此外, 建筑企业为了要顺应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顺利发展, 就必须要根据我国建筑市场的调节机制来进行建筑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但是要想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方式进行革新, 就必须要根据当下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而对于那些接手大型建筑项目的建筑企业而言, 为了更好地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 其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建筑项目管理部门。此外, 建筑企业还需要对于其所负责的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和监督, 确保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 避免出现资源浪费和超额问题。

对于小型项目而言, 建筑企业可以将该任务分配给其下的分公司进行管理, 而主公司只需要为其提供适当的技术指导和安全监督即可, 这样在提高分公司业务能力的同时, 可以确保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举两得。为了更加方便建筑企业对于资金进行很好地分配和管理, 建筑企业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系统的资金管理和控制制度, 并要不断加强企业对于资金的管理能力。此外, 也可以在建筑企业内部建立资金委派管理制度, 这样一来, 只需要资金管理负责人对财务的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即可, 无需企业自身进行额外的监督和管理, 但是企业要充分做好资金的预算工作, 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避免出现铺张浪费现象, 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观念的创新

创新观念对于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不仅可以促使建筑管理者提高建筑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还可以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进而培养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 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创新模式管理体系, 一个以培养员工创新理念为目标, 不断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为手段的创新模式管理体系。通过这个体系的应用来为企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理念和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

此外, 建筑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了解, 并要不断在工程应用中创设新的方法和工作体系, 但是对于工程管理的创新模式的建立始终都应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而在建筑企业对管理方案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以市场发展为工作导向, 进行创设出适合企业管理和施工要求的创新管理模式。

3. 技术管理的创新

为了增加技术管理方面的创新能力, 建筑企业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可以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即:

(1) 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筑企业需要集中对建筑工程当中的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提高全体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 规范技术人员的施工操作行为, 还可以提高有关技术人员在施工方面的能力;

(2) 提高施工技术方案的编制能力。为了确保建筑企业可以编策出一个完善的技术方案, 建筑企业可以广开言论, 集各个单位的意见为一体, 进而促使一个完善方案的形成。具体就是通过成立专门的建筑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管理小组以及招投标小组来对施工组织进行详细的制定;

(3) 施工企业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探索符合企业技术管理标准的技术和适应企业技术要求的技术工艺;

(4) 建筑企业要依据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情况,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4. 成本管理的创新

除了上述几个管理方面的创新外, 成本管理的创新也是建筑企业创新模式管理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而言, 为了避免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问题, 建筑企业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合同方面 (如签订与洽谈等) 的问题外, 还需要成分做好工程投标成本的预算工作。一旦合同签订成功, 就需要对合同当中的硬性条款采取相应的措施, 而对于开口性的合同条款, 要制订出一些恰当的理赔方案;在合同有效期内, 建筑企业要加强施工材料和施工单位的选择的工作外, 还需要做好工程预算管理的有关工作。而在工程竣工后, 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 就需要充分做好工程结算工作。

成本管理的创新是关系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环节。例如我国的上市房地产公司之一的荣盛发展, 在项目的开发建设中, 做到成本的低投入、效益的高回报, 同时也必须保证资金流动的安全性。这些方面的把控使得荣盛发展能够在众多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 在河北省的房地产市场中建设高质量项目工程。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5

1、计算机新技术

1.1GPS定位新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GPS定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水利基础施工技术中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GPS定位技术。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领域开辟了更加精良的新技术新方法,大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

1.2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技术)逐渐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一项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CAD技术以其高效而智能化的操作性能,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水利水电工程方面,CAD技术在大大提升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的同时,还为工程施工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2、处理地基问题的新技术

2.1对强透水层的防渗处理

透水层是指动水流能够透过的土层工地层。强透水层,即能透过该地基流动大量的水。比如疏松的砂卵石层,刚性坝基砂都是强透水层,这些地基由于具备较强的透水性,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造成管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稳定性,所以有必要对此采取一定的防渗漏处理。通常情况下采取的方法是:开挖渠道清除砂石,以混凝土或粘土填充其中,从而形成截水墙和防渗墙。而坝前用混凝土或粘土覆盖,用于扩大渗透范围,延长渗径长度,缓解排水压力。

2.2处理可液化土层

可液化土层是指在振动或静力的影响作用下,少粘性土层(或无粘性土层)的孔隙水压力增加,抗剪强度突然消失的土层,液化后使得地基下沉,从而影响上部的建筑物安全性。因此可液化地基的处理,首要任务是改变其内在条件,增加土体密实度,改善排水条件。一般常用的方法如下:

(1)强夯法:依照土质条件和夯击能的不同,可以处理4~10m之间的深度范围,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强夯法处理的土层宽度每边都应比建筑物基础的范围稍大,具体范围为基底下设计处理深度的1/2~2/3,且不能少于3米。

(2)桩基或深基础:桩基础的桩端伸入可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中的长度,应经过精确的计算之后确定,且针对碎石土、中砂、砾、粗、坚硬粘性土以及密实粉土不能少于0.5米,对其余的非岩石土不能少于1.5米。

(3)加密法:加密法,包括砂石桩法、振冲法等在内,在处理时都应将处理深度延伸至液化深度的下界,然后采用振冲法与砂石桩法加固,需要注意的是桩间土的标贯击数应当大于液化判别标贯临界击数;且该方法处理的宽度范围必须比建筑物的基础范围大,具体为:每个边超出基础外缘的扩大宽度不能小于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能小于基础宽度的1/5,砂石桩法不能小于5米。

(4)换填法:使用非液化土将全部液化土层替换掉。液化地基土层的处理范围,在基础外缘之外的处理宽度,必须超出基础底面以下处理深度的1/2,且不能小于基础宽度的1/5。

2.3处理淤泥质软土

由于淤泥质软土质地比较软,因此很容易产生侧向膨胀、滑移、挤出等变形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建造物的安全系数和稳定性。而土坝坝基的淤泥质软土排水极其不方便,若是不经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工程的长期稳定性。通常我们对此类软土地基较为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砂井排水、开挖清除、抛石挤淤、预留沉陷量、镇压层法、砂垫层排水、置换砂层、从底部侧面填充砾石、预留沉陷量、采用桩基或扩大建筑物基础等。

2.4软土地基处理的新技术

软土是指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渗透性低和强度及承载力低的土层,若不经处理就在这类地基上直接建造建筑物,将因沉降过大和承载力差而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事先进行软基处理,提前消除地基的过大沉降,提高地基的强度和承载力,以满足建造建筑物的需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有换土法,排水固结法,复合地基法,旋喷法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换土法。如果淤土层厚度较薄,可以将砂灰土、壤土、粗砂、水泥土等换填进淤土层,或者采用沉井基础等办法对地基进行处理。

(2)排水固结法。排水固结法在软土地基问题处理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天然地基土层原有的透水性或者事先在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体,在地表加载预压将水从土体中的孔隙里排出,从而使软土层逐渐固结。

(3)旋喷法。旋喷法是处理软土基层的常用方法之一。其施工原理是通过利用旋喷机把带有特殊喷嘴的注浆管置于土层预定位置,利用高压脉冲装置,把土层中的水泥浆和原本的土体融合在一起结成具有一定强度的桩体,加固软土地基。

(4)加固路基法。加固路基法是指利用一些高强度、大韧性的土工聚合物,埋入路基之中,加强路基的自身强度,从而有效提升地基变形沉降的抵抗力。

3、混凝土选料与搅拌方面的新技术

一般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常采用蓄热法作为混凝土的搅拌技术。为保证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混凝土还能保持足够的抗冻能力,需要再水和石子等原材料的搅拌过程中不断加热,以确保混凝土在搅拌、运输、使用时还存有温度,从而使水泥水化放热加快。蓄热法操作较为简便,施工费用低,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搅拌过程中内部的保温。再者,由于冬季温度较低,受气温影响,水利基础建设的施工必须采用抗冻性较高的水泥。根据对我国的水泥防冻能力的相关分析和检测,分析得知,硅酸盐水泥的防冻能力较之其他水泥,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可以选择硅酸盐水泥作为冬季水利基础建设施工。

4、结束语

水利工程项目自然条件恶劣、工期普遍较长、投资较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开展工程施工,然后再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同时还要对施工成本进行规划。在水利工程里,水利工程基础施工是至关重要的,施工时,我们同样的必须控制好施工质量、进度、投质和安全,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为了水利工程更加安全、持久的发挥工程效益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天平.水利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创新思考[J].黑龙江水利科技,,41(7):241-242.

[2]赵侠.如何强化水利工程施工技术[J].华章,(6).

[3]祁庆和.水工建筑物[M].水利电力出版社,.

研究建筑工程管理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创新

1引言

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让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管理层面涉及到工程管理体制的完善,工程理念的更新,工程管理方法是否跟得上时代脚步,建筑工程的相关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否合格这些细节方面,只有在这些方面上做到完善的建筑管理,现今的建筑管理才能使符合建筑标准的,但是由于我国在建筑管理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现今建筑管理的局面不太乐观,这些缺陷也影响的建筑施工的质量,下面就通过现今的建筑管理上一些现状分析,向读者介绍现今的建筑管理体制的不足。

2建筑管理现状

2.1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

要想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时高质量的完成,管理体制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当对及时意识到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同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项目的高效运作产生发挥作用。但是在我国先进的企业中,对企业管理重视还不够,为了减少成本支出,将企业管理视为多余成本,尽可能减少管理人员,更甚者,有的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设立相关的管理部门,企业内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这种不合理的施工制度造成了施工过程的混乱同时,施工效率也不能得到保证。

2.2缺乏新的管理概念

在日益发展的经济社会,企业在找寻机遇的同时也更面临这更大竞争挑战,这种高压力的挑战让一些只顾眼前发展利益的企业还抱着重技术,轻管理的传统企业运行方式,企业中的资金配置不平衡,在技术研发和技术人员招聘上花费了大量资金,但是对管理管理机构的假设和管理人员的召集却兴趣缺缺,这样就的管理理念也极大限制了企业中管理工作的开展。

2.3缺乏正确的工程管理方法

在工程管理中,领导者不能做到根据不同的建筑特点做到实地考察,只是一味根据以往的经验制定进度计划,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实际进度却不能和计划相吻合,给施工计划带来麻烦。同时对于进度计划的制定表示并没有采用先进网络计划技术,还是沿袭了古老的横道图编制,在对结算款的处理上也不够合理,为避免业主与企业的矛盾,结算款通常都不能及时结算,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最后一点,在工程控制方面也缺乏合理手段,日常控制盒前期控制上都缺乏了理论知识的知道和正确方法的实践。

2.4缺乏相应的人才建设

在目前的建筑施工中,人员中主要都是农民工,由于自身素质和文化知识的限制,农民本身对施工中牵涉到的专业性操作不熟练,这给施工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同时,新设备不能顺利运用也使施工的质量和速度都收到影响,同时,这种不正确的设备操作也很容易造成违规违章现象,因此,企业方面的管理不足和对专业化人才招揽不够都是企业缺乏人才建设的重要原因。

3建筑管理的创新策略

通过对现今建筑上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读者也了解到,在建筑工程管理上有许多不足和难题需要面对与解决,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这些创新策略的实行也是保证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能跟得上时代发展的重要前提。

3.1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建筑企业要想持久发展下去,要有自身的发展理念,这些新理念要保证新而合理,保证企业跟得上时代的脚步,相应的,企业也要做到管理理念上的创新,这种新管理理念的建立,最根本的创新还是要求企业抛弃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建筑管理重视起来,只有企业本身对管理的发展制定了长远的规划,才能保证企业中的管理机构的建设,管理人员的招募,管理资金的到位,这样的管理才是真实的落到实处的管理。

3.2管理技术上的创新

建筑施工中的人员,工序,物资各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管理,这种管理不仅繁更乱,这位管理人员的有效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而管理技术上的创新,给建筑管理带来了新的管理形式,信息化管理不但能够进行任务量过大的管理,同时,将建筑过程中的图纸,管理信息都数据化,方便查询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及时发现施工问题,这种高效率的建筑管理方便快捷,也提高了建筑施工效率。

3.3管理机制上的创新

在旧的管理体制中,对责任分工不明确,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完善自身管理体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相应的组织机构,在施工时做到各个项目具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把明确的责任分布到各部门甚至个人身上,这样详细的规划,不仅使责任明确化,同时也督促着各方面人员工作的完成效率,并在施工的各个时间段制定不同的计划,保证施工有条理的完成。

3.4人员队伍的建设

企业在保证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同时还要保证人员素质的提升,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能够合格,而一线从业人员对新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新设备的专业操作也要保证定期的专业培训,同时,企业在人员管理方面严格上岗制度,实行持证上岗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注意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保证人员后备力量的充足。

参考文献:

[1]石云强.建筑工程中项目管理理念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7(27)

[2]杜小虎.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5)

[3]梁炯权.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J].科技资讯.2008(05)

[4]鹿庆林,马振江.加强建筑企业工程项目质量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6)

[5]潘峰.浅谈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6]李桂山.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7

1 凝练学科方向传递创新精神

生物医药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备受各国关注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当前我国多数地区日益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政府和商业化投资大幅度增加, 就业形势看好。可以预见该产业在国内的竞争将日益加剧, 只有具有科技优势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把握市场的先机, 其根本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和竞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基地。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龙头, 其主体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无锡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 其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也拥有迅速崛起的外部环境。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开设的, 旨在培养制药工程专业, 尤其是能够从事生物制药领域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在学科特色和优势方面, 形成了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基因工程制药、天然药物及其制备的生物技术以及分子药理学为相对稳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并完成了无锡市重组基因药物技术平台的建设。在近几年的学科建设中, 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方向的科研团队和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第三学年导师制的实施及大学生创新团队等活动开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工程意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初步显现培养出一批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富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这其中导师制和大学生创新团队活动体现专业性培养, 示范学生如何学习, 如何对专业产生兴趣, 弥补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力和良好的行为示范作用传递创新精神, 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创新精神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提供优质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在探索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实践中, 我们积极扩大教学内涵, 依托学科建设的创新平台, 为本科生创新性学习提供优质学科资源, 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承担或主要参与的18项包括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 (支撑) 、省级科技攻关以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中, 建设了细胞因子的克隆和表达、微生物药物产生菌的遗传育种和生产新工艺、天然药物及其制备的生物技术、分子药理学及药物构效关系等研究平台, 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团队、专业导师制实践、 毕业设计三个层次的创新教育平台, 鼓励学生参加在研科研项目, 形成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个性化教育。在专业指导上要求学生参与实践, 提高动手能力;阅读一定量的专业参考文献并能阅读英文文献, 创新团队则要求提前进入研究课题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在实验室管理上, 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建立学生值班、出入登记制度、实验室卫生责任和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登记等管理制度。学生通过实践, 夯实了理论基础, 加快了知识更新, 拓宽了学科视野。同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知识的缺遗, 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积累和补充, 逐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与专长的知识结构, 有利于确定今后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3 引入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确定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人才培养模式[2]的教学改革研究方向,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大胆实践教学改革。教师是学生发展的指导者、教学改革的研究者, 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只有教师有创新意识, 才能有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提升教师改革意识, 以科研成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从而推动教学改革发展与深入, 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效果。

在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 将学科的优势条件纳入本科生实验教学平台,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在药物制备平台的课程中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 重点强化制药基本技术。在药学基础实验平台课程中 (药理学、细胞生物学、药物分析) 重点突出技术方法在药物的药理药效、药物代谢、安全性评价及药物检测及成药化过程中的应用。在制药工艺平台的课程中, 重点突出工艺过程技能训练。同时将部分科研成果编入实验教学, 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如 “重组菌发酵生产干扰素”实验, 是国家863、上海重大医药研究计划课题, 并申报了2项专利, 已应用在乙肝、病毒感染和肿瘤等方面的治疗。我们将该项实验引入综合工艺实验教学中,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此一系列的科研成果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 还形成了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生物制药特色。在实验过程中, 不但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也大大激发他们了解创新药物研制、药品开发, 药品质量控制, 医药经营与管理等及其相关问题的欲望, 增进了对本专业的了解和热爱。

摘要:在探索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实践中, 我们通过扩大教学内涵, 鼓励学生参加在研科研项目, 形成以科研项目为平台的个性化教育。在实验教学中, 推进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及实验内容的整合和优化, 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不断引入科研成果, 更新教学内容, 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关键词:制药工程,大学生,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凤余, 彭代银, 王键, 等.高层次制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 2001, 4:16-18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8

关键词:包装工程,工作室,教学平台,创新创业

包装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包装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时下高校的当务之急。改革包装工程专业传统教学模式, 培养适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包装工程人才是学校、社会和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分析工作室教学的优缺点, 结合专业自身发展和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创新设计, 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建设性思路。

一、构建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总体思路

1.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总体思路设计

工作室教学平台的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是对整个教学阶段的体系作适当的调整;二是以企业的实际项目或者创新开发的课题为平台来进行教学设计;三是模仿企业的形式, 将工作室划分各个部门, 配备各个部门所需要的硬件设施。

2. 工作室教学平台下包装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设计

(1)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学生进入工作室前, 需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过程, 这部分的学习由专业的教师来进行集体讲授, 这是所有学生都要参加的专业公共理论知识的学习。

(2) 进入不同专业方向工作室的准备阶段。包装工程专业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 从产品造型、产品装潢、运输包装、包装材料分别建成四个工作室,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适合自身今后学习发展的工作室, 工作室的选择是双向的, 除了学生选择工作室外, 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的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也根据学生理论学习阶段的表现和能力对学生进行选择。

(3) 项目实施的分块阶段。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之一, 另外专业教师也是工作室项目实施的负责人。由企业专家推荐, 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讨论决定进行工作室教学任务所需要的项目种类和数量, 并上报学校教务处批准, 最后纳入教学计划中。

(4) 制定设计方案阶段。明确项目题目后, 布置教学任务, 教师指导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 由学生去设计项目的计划方案书。

3.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教学平台的设计与管理

(1)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的分类。包装工程专业的工作室教学平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包装产品造型设计工作室、包装产品装潢设计工作室、运输包装结构设计工作室、瓦楞纸板缓冲包装设计工作室。

(2)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的资源建设。每个工作室都以企业项目或创新开发的题目作为教学平台, 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在项目的实际教学中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教学设计任务。在这个大环境下工作室资源建设的力度直接关系着工作室教学的成果, 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 教学团队师资力量的资源建设。

(3) 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教学平台的管理模式设计。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中工作室教学平台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的现状, 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合作来完成。学生现有的能力、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为工作室配备设备的投入能力, 以及学校和企业对工作室教学培养的包装工程人才的认可度等等都是包装工程专业工作室设计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把工作室看作是一个小型的企业, 模仿企业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来设计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工作室。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一个主题

包装工程专业其更大服务职责在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利用本地区高新经济产业开发区, 突出“科教研发”的主题, 结合产业开发区的科研水平, 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平台。

2. 两个原则

如何充分利用高校附近的产业开发区, 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引进来, 二是走出去。在与产业开发区的合作基础上, 通过“选、引、聘、挂”等方式, 从校内选拔一批专业教师和就业指导教师;从产业开发区等企业引进一批具有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地方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从校内以挂职的形式选派教师到科技园及创业型企业进行锻炼学习, 遴选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主动契合“政产学研结合”创业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

3. 三种方式

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本地实际。如何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其中关键的方式在于高校教师在科研开发项目上的申请。每一项目的申请背后都是一个团队的运作, 让学生参与这个团队的调研、讨论等等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中。除了高校教师申请国家、省级项目之外, 学校应该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 高校应该在校内专为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奖学金或者创新创业研究基金, 提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团队来申请创新创业研究基金, 或者设立创新能力大赛, 一方面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发挥各自优势, 在相互探讨中提升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 在学生中培养创新创业的习惯。第三种方式是要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 在学校网站设立“创新创业点子吧”, 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吧内发言, 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与建议, 这就使得更大范围的同学参与进来, 也可以更充分的集思广益。学校可以在学期结束的时候进行“最优点子”评选, 让学生和教师都来选自己最认同的点子, 并给与获得者一定的奖励。

4. 四个中心

在创业教育实践中,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创业项目团队和面向创业精英, 建立四种不同类型的创业教育中心。第一, 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创业见习中心。通过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中得到创业精神的具体感悟。中心来源具有广泛性, 只要蕴涵创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场所, 皆可纳入。第二, 主要面向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创业实习中心。通过短学期的实践教学、专业生产实习等环节, 在中心指导人员和学校指导教师的引导下, 经受实际训练, 全面提高创业素质。第三, 主要面向有创业激情和兴趣学生的创业中心。通过成立创业中心, 配备指导老师, 投入经费支持, 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创业能力。第四, 主要面向潜在的大学生创业个体的创业岗位中心。通过学校与科技园合作创设校内外创业实践岗位, 包括校内勤工俭学岗位、便民服务岗位、校外工作岗位等。

三、结论

工作室教学平台是对旧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而且优化了教育资源, 对学生和教师自身综合设计技能的提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高校教育者只有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 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 创出特色, 才能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与实践环境, 以开拓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格局。工作室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性对国家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对其他专业和学科的教学改革也起到了一定的典范意义。

参考文献

[1]付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12, 1 (36) :33-34.

[2]李建军, 刘金杰.工作室教学机制与实践能力培养—滨州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1, (4) :62-65.

[3]李琳, 姚克难.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 2010, (5) :22-23.

[4]张锐, 庞大庆.广告设计课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1 (8) :194-196.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管理,重要性,创新方法

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工程管理是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而建筑工程质量的高低对一个建筑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与需求,不断探究新颖、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做出更好的突破与创新,全面适应工程管理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企业工程管理水平,促进整个建筑企业运营能力、市场竞争实力的不断增强,也为企业赢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 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

近几年,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建筑行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各地区开展的建筑项目建设数量也逐渐增多,并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前景,但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质量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水平的提升。现阶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效率,充分保障建筑施工质量,并对建设施工成本进行科学控制,就必须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创新,不断优化技术管理制度,从而充分发挥建筑工程管理的积极作用[1]。

2 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创新

2.1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意义

结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现状来讲,新时期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仍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传统建筑企业通常都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来完成项目承包等工作,而实际承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互压价、拖欠尾款的等问题,而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就必须要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2]。

2.2 建筑工程管理的创新方法

建筑工程创新方法应在全面适应金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其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给建筑工程质量、施工进度提供一定保障,并进一步提升建筑企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建筑企业的综合实力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所以,为了更好、更高效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应不断加强优秀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就当前来看,我国诸多建筑企业虽然设置管理安全、质检,以及合同等相关指挥部门,但就实际管理工作的开展来讲,这些部门的建立并没有发挥太大的实际意义,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引发了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因此,对建筑工会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新组织结构。这对我国建筑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在工程施工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可知,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建筑工程的各项管理工作未得到科学、有效的落实,脱离了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所以,必须要对其工程管理的组织结构做出恰当改革与创新。改革创新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下这些问题,在签订完相关建筑项目施工合同后,项目经理必须要对施工企业的人员、资金做出科学分配,并且要加强对施工材料、安全等方面工作的安排与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经理的工作量,导致其管理能力被严重分散,进而导致项目管理工作效率不断降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建筑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3]。对此,建筑企业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应设立相应的项目部门,对项目管理人员的相关工作做出科学安排。如,项目经理应主要负责统筹计划、监督管理建筑工程的相关工作。

(2)创新管理理念。对于建筑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企业在安排各项建筑管理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引用一些高素质,具备过硬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并适当加大管理工作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其相关工作人员对管理理念创新的认识,并积极采用一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去落实各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同时,在安排各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对现代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需求做出综合考虑,突破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并结合我国当前建筑市场的具体运行情况,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全面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4]。

(3)创新管理技术。随着我国建筑企业的不断兴起,企业管理人员、部门也随之不断增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难度,也导致施工程度更加复杂。对此,在改革创新中,企业可以恰当的引用一些新颖、先进的管理软件,并通过这些软件的高效运用来全面同时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建筑管理质量与技术水平。同时,在实际运用探究过程中,也可以实现建筑行业优秀管理经验的共享。另外,通过对这些软件的科学、有效运用,企业不仅可以对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准确把握,还能够探究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进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4)科学采用信息化管理方式。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建筑工程管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各项管理工作质量、效率,其工作人员应积极采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这种信息化管理手段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管理中,通过科学运用电子信息网络系统来辅助各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及时、全面的获取、传达和输送建筑工程施工各方面的反馈信息、数据,在为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也对其工作安排、开展做出合理调整。这样不仅能够为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能够大幅度提升建筑管理工作水平[5]。

(5)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改革创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并要求其相关人员持证上岗,同时,还要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从而使每位人员的业务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挖掘与发挥,也真正实现科学控制施工质量、成本与安全的目的。

3 结语

总之,各建筑企业应正确认识到,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获得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就必须要重视起建筑工程管理,在管理探究过程中不断创新出更科学的管理模式,并从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技术方面加强创新研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意外水平,并积极实施信息化管理方法,进而促进建筑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蓬震.试论当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创新[J].商品与质量,2015(2):111-112.

[2]矫苏宁.基于《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创新方法探讨[J].科技风,2013(11):159.

[3]黄秀娟.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与创新方法[J].住宅与房地产,2016(6):146.

[4]张映旭.浅谈建筑施工的工程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9).

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创新 篇10

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 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和内容也趋于成熟和稳定。如国内第一批开设环境专业的同济大学, 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构建了“巩固基础、加强实践、发展创新”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包括水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实验、物理污染控制实验等, 使学生面对污染控制的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发展环境科技创新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如西安理工大学依托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构建“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由水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组成。

可以看出,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理念及教学体系基本一致, 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发展定位、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不同, 所以其内容、方式及深度不尽相同。

课程特点

陕西理工学院开设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实验教学课, 由《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两门实验课组成, 实验总学时数为36 学时, 包括12 个必做实验项目。课程将实验原理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优化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等过程, 初步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可独立设计、组织实验方案[2],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工程能力, 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

存在问题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开设于21 世纪初, 设置在化学学院, 在实验课程设置上也偏重于化学方向, 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欠缺。通过与省内兄弟院校的横向比较, 发现《环境工程实验》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实验设置以省内兄弟院校为借鉴, 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学校的办学实际, 没有体现出陕南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的特色。

2.缺乏《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 而且实验总学时数偏少, 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

3.实验仪器设备数量有限, 部分实验项目只能多人一组, 不能系统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实验项目以验证型或演示型为主, 缺乏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

5.实验项目只能根据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开设, 没有完全符合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际的实验教材。

6.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传统、单一, 缺乏对学生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法。

创新教学模式及实践

1.改变实验教学理念

在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中,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 偏重于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 即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上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完成教师规定的验证型实验, 并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总结, 以加强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固有模式的实验教学中, 不考虑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差异, 同一模式进行批量培养, 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 独立思维受到压抑,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3]。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是培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 所以, 应转变对《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的偏见, 将其与专业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 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作用;引入“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创新实验教学形式

通过调研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用人单位对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回馈信息发现, 目前学生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 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及综合技能水平方面相对薄弱[4], 这与我国长期实施应试教育有关。陕西理工学院以“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 《环境工程实验》课程的教学形式也应结合地域特点和实际办学条件进行不断创新。

首先, 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形式, 逐步加大综合型、设计型实验比例, 将工程设计思想渗透到实验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 依托秦巴山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 将科研课题与实验教学内容相结合, 使实验项目切合秦巴地区实际, 启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除每学期固定的实验课程计划外, 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设一部分开放型课题,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更新实验教材内容

由于各高校《环境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存在差异, 在正式出版的《环境工程实验》教材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实验教材, 所以需要编制适合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实验讲义。目前, 陕西理工学院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讲义包含6 个水污染控制实验项目和6个大气污染控制实验项目, 还不能满足《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要求。

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 增加实验项目数量, 加入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项目;加入秦巴地方特色的实验项目, 如黄姜皂素废水处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陕南地区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等,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入固体废物处理和噪声污染控制实验项目, 完善《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4.健全实验考核机制

传统的实验考核机制以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作为主要依据, 容易出现改动数据或抄袭实验报告等不良现象。实验考核应根据实验内容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对于验证型和操作型实验, 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水平为主进行考核;对于综合型、设计型和开放型实验, 以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综合能力进行考核。此外, 还可综合考虑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纪律及实验的创新性进行评分。

同时, 可改变传统手写实验报告的形式, 引入计算机辅助分析及制图, 加强学生的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 一成不变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 在《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 以“扎根秦巴、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出发点, 通过改进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实验教材及考核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精神, 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切实促进《环境工程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廖兴盛、李雪、庞娅:《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实验创新模式初探》, 《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第31期, 第111-113页。

[2]黄忠臣、吴俊奇、王文海等:《〈环境工程实验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与编写》, 《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5期, 第147-149页。

[3]陈亚亮、尚宏伟、刘国祯等:《高校实验课教学理念浅析》,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年第12期 (S2) , 第119-120页。

上一篇:山西河津下一篇:师范学校中国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