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中心城市

2024-05-05

旅游中心城市(精选九篇)

旅游中心城市 篇1

一、从“组团为主”向“地接为主”的战略调整

聊城市地方经济和群众购买力相对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差很多,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规模,因而目前以“组团”为主的聊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很不科学的。聊城地区是传统的农业文明故地,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渔猎文明时代的生活遗迹,加上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又是黄河泛滥区,所以工业经济基础较差,甚至仍有少数居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2) 在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聊城旅游企业先期的工作和服务重点是“组团”外出旅游,一般为政务和商务考察为主,聊城成了一个典型的客源输出地。由于旅游市场恶性竞争,“组团”外出的利润越来越低,甚至出现亏本经营,同时还产生了旅游人才大量流失、财富外流和行政腐败问题。

聊城地区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生态景观资源,随着城市建设和旅游投资的加大,旅游景观和接待设施大为改观。近年来,文化教育专项旅游和乡村田园观光旅游的兴盛,为聊城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地接”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聊城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抓住这一时机,相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树立创造性、整合性的旅游发展观念,形成“组团”与“地接”并重运作机制,成功促进聊城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从“组团”为主向“地接”为主转变。

二、从“城市旅游定位”向“生态旅游定位”的战略转移

把聊城旅游定位于“城市旅游”的发展战略必然是失败的。因为,聊城作为“城市旅游地”有着天生的不足,它与周边的大城市(北京、西安、济南、南京、上海)无法相提并论。在交通工具如此发达的今天,聊城“城市旅游”只能是“一日游”或者是“半日游”,旅游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和释放。另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深入人心,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的时尚正在悄然兴起,特别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对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俭朴社会的生活情有独钟。

目前,聊城在工业化社会发展中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没有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包袱,也就无须“步人后尘”再行“传统工业化”道路,这也是聊城发展生态旅游的一个天然优势。聊城旅游的优势还在于广袤的鲁西平原上,至今仍保留着诸多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古迹和深厚而又浓郁的齐鲁地方民俗,是中国历史文化———鲁西文化 (3) 的一块活化石。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度假旅游”是聊城旅游开发的一个大方向,把聊城旅游定位为田园风光型的“大乡村”,使东昌府区成为“休学教育旅游城” (1) 、“高科技创业城”、“环城游憩森林城”、“温泉疗养城”“乡村别墅度假城”和“购物休闲城”[1],让周边大都市里的“有钱阶级”和“有闲阶级”返归传统的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探寻中华文明之根的“鲁西文化”。

三、从“传统包办旅游模式”向“网络定制旅游模式”的战略飞跃

传统的“包办式旅游”正在被迅速兴起的“自助式旅游”所代替,特别是“网络定制旅游模式”的兴起,导致“网络旅游将会在未来的三至五年间成为国人旅游的主导消费方式”[2]。旅游行业是电子商务渗透最早的行业之一,个性化旅游也日益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时代的管理信息系统化,使分工合作型的中小旅游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管理组织结构也在“扁平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如今,人们只要在网络上输入想要去的旅游目的地和旅行时间,网络立刻计算出吃、住、行和游玩的费用,并排出日程表;或者是根据人们的旅游需求,包括坐哪家航空公司的哪个班次的飞机,到哪几个城市,各逗留几天,住哪家宾馆,可以吃到什么特色的饭菜等,设计出几套旅游路线图,并计算好所需费用和最佳方案……这就是信息网络社会下的个性化定制旅游服务。

为迎接网络信息时代的挑战,摆脱聊城旅游的落后局面,实现跳跃式发展,迎头赶上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最佳机遇,聊城市必须做好“网络旅游”大文章,极力推进“金旅工程”[3]建设,把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行业管理业务网、公众信息网和旅游综合数据库等“三网一库”数字化建设落到实处。

四、从“树江北水城形象”向“创鲁西文化名牌”的战略转变

聊城旅游城市形象的塑造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出的“江北水城———聊城”旅游城市形象广告是相当成功的,刷新了曾经来聊城旅游过的人们的印象,使没有来过聊城旅游的人开始有了仙境般的想象。但让游客感受到的是尘土飞扬的“黄河土城”,而不是水道错密、纵横交织的“江北水城”,多数游客盛兴而来、败兴而归———期望越大、失望更大。

成功策划和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誉度的旅游城市形象是旅游名牌城市建设的基础,也直接关系到该城市的旅游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虽然,单纯靠公关、广告和宣传也可以求得一时“名气”和“美好形象”,但旅游名牌城市建设必须集“名牌导游、名牌旅游企业、名牌旅游商品和名牌旅游景区”塑造为一体,“外树新形象、内练高素质”,需要注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长期完善和提高。

聊城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难度较大,而做精、做好、做出特色的希望很大。聊城市要想创立旅游名牌城市,首先要把“江北水城”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使“湖、河、泉” (2) 各领风骚;第二,强化“鲁西文化之旅”的建设,使聊城成为鲁西旅游经济、文化发展和研究的中心,挖掘“龙山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温泉文化”、“水浒文化”、“金瓶梅文化”、义和团运动与武术文化等,积极开发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把国内外的考古和旅游爱好者吸引过来,使之深切理解中国、了解聊城;第三,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意识,把济南、泰山和“三孔”纳入“大鲁西旅游文化圈”的范围;第四,重新定位和塑造聊城市的旅游文化功能为“田园休闲文化”,把聊城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田园别墅化乡村度假村、环城游憩森林化温泉休闲疗养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活化石的标本城市、无公害瓜果、绿色蔬菜和有机食品的生态旅游度假美食城[4]。

此外,聊城市旅游名牌城市建设要大思路开拓、大策略运筹,建设几个大旅游产业项目,创名牌景区,带动聊城旅游经济全面发展。首先,重修“东昌古城”,拆除现有景区和各企事业单位的围墙,修复古城墙和城门楼,城隍庙和隆兴寺等古建筑,将其打造成为“休学旅游城”、“鲁西美食步行城”、“高科技创业城”、“中国传统文化影视城”或“俭朴社会示范城”;其次,易地重建“凤凰台”,可选址在京九铁路和济邯高速公路交界处,高度要超过三百米,使之成为天下第一台、聊城新旧城区观光览胜的制高点,其内部可以构建为鲁西最大的商务中心、“中原会盟”会议中心、中华传统武术或世界各国武术比赛擂台中心,以起到扬名天下、聚集人气和汇聚英才的作用;第三,整合中通客车集团和时风集团,使之成为轻轨铁道和旅游列车的生产商,建设以聊城东昌古城为中心、以周边县市为卫星城的旅游交通体系。

五、从“市场放任经营”向“政府依法规制”的战略抉择

市场放任型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诱导效应,自由放任的市场会引发诸多弊端。在假日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因经济利益纠纷引发旅行社“甩团”和“扣团”现象、自费项目强制化、强迫购物公开化,宾馆饭店服务不达标、接待人员态度生硬,旅游车船等交通工具运行状况不良、严重超载等问题时常发生;在出境旅游方面,削价竞争、“零负团费”,擅自增加自费项目、减少合同项目,诱骗游客购物、参加不健康活动,以及中介机构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要有政府的适度干预以及严密的旅游市场运行和管制体系。为此,当前聊城市必须迅速转变发展理念,依法治理整顿旅游市场,规范旅游市场运行秩序,为旅游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发挥政府主导、联合执法的作用,明确整治旅行社违规经营、导游违规操作、出境旅游秩序混乱等问题,对非法经营出境旅游的中介组织进行了排查摸底和集中打击;积极配合全国“导游网络管理系统”实现联网开通,开展导游联网检查,依法治理导游市场混乱的局面;搞好上岗培训和认证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导游队伍的监督和管理等。

参考文献

[1]马勇, 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38.

[2]旅游电子商务方兴未艾[EB/OL].http://tech.sina.com.cn/news/review/2000-03-02/18776.shtml.

[3]金旅工程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EB/OL].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9366.html.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篇2

发布时间:2011-6-17 16:40:50 来源:游憩中国网 作者:天创智业提供 浏览次数:160次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区域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区域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1、旅游资源特征

1、圈层分布。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

①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

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

②)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

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

③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

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

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2、旅游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3、旅游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

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同质化倾向

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质量参差不齐

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

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区域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1、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3、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发布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

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4、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区域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城乡旅游产品互补

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

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

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及发展思路 篇3

在这一成功运作的示范效应下, 受到全国范围各级城市的竞相效仿。北京、华东各省的旅游强市, 以及深圳、成都等市纷纷成立了旅游集散中心。目前, 全国已有近60个城市先后建立或正在建设集散中心。这些旅游集散中心虽然名称相同, 但在体制、结构、产品及运营效果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除上海、杭州的城市旅游中心运行效果较成功外, 成都、苏州的旅游集散中心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而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多种原因, 目前仍处于艰难发展阶段, 尚未取得理想效果。因此, 在总结各地旅游集散中心运营经验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做出新的探讨, 以供相关城市在发展散客旅游服务体系时参考借鉴。

1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

1.1 游客集散中心

依托旅行社或组建自己的导游队伍做好散客团的导游接待工作;也可以与汽车租赁、饭店企业、餐饮企业、购物商店等企业合作或者自己组建相关企业, 为游客提供汽车租赁、餐饮、购物、娱乐等接待服务。此外, 还可以进行酒店、航空、火车、汽车等票务的现场代理等相关服务。

1.2 旅游交通集散中心

统筹安排以本市为始发地, 以周边各景区为目的地的散客出游活动;建立出发厅, 为游客提供等候出发的休息场所;建立停车场, 容纳集散中心的旅游班车和各旅行社散客的旅游车辆;引进汽车租赁企业, 提供自驾车旅游服务。

1.3 旅游交易推广中心

开展旅游产品的设计和经营, 面向游客开发设计旅游产品, 组合旅游资源、旅游线路, 扩大旅游产品规模, 提升旅游产品质量,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通过与景区 (点) 的合作, 编排包装一系列散客特色旅游线路, 如市内游、特种游;面向省外游客推出中长途专线游、精品游等旅游产品。在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内实行“一票制”, 游客可在各集散中心点购票, 为游客提供最大程度的便利。

1.4 旅游电子商务中心

通过电子信息技术, 建立以集散中心为依托的旅游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设立票务中心以及国际先进的、标准化的销售软硬件系统, 建立覆盖城市广大社区的销售网络, 联网销售微机票, 通过实时销售和全城陪送, 实现网上定购各类旅游套票及各类票务预订等。

2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思路

2.1 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化发展

在散客市场广泛扩张、需求巨额增长的情况下, 旅游集散中心的规模化发展具备了必要条件的同时, 也存在一种必然的需要。区别不同的客源, 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 合理安排服务网点。针对本地居民, 在超市、银行、报刊亭设点宣传售票;针对外地游客在宾馆饭店设点;还可以在机场、车展、广场、景点等人流密集的地方, 设立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网点, 完善四国语言标志, 使国内外游客能够直观便捷地得到全方位的旅游信息。

散客市场的扩大, 还为旅游集散中心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前提下, 旅游集散中心散客接待的专业化程度将不断提高。散客旅游规模的不断增长对旅游集散中心散客接待业务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 专业化程度越高, 代表一个城市的分工越细密, 城市发展水平越高。因此, 旅游集散中心最终必定要走向专业化, 这样才能提高城市旅游发展水平, 优化旅游环境,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2.2 突出重点, 分阶段建设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主推产品以自助游为主, 优惠供应包含交通费、景点门票、食宿费、导服费等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各种旅游套票。经营范围在旅游淡旺季应有所侧重:旺季要全方位启动, 业务经营以线路、旅游商品销售为主, 同时辅之以业务咨询和投诉处理;淡季业务上以调整为主, 如进行线路调整、洽谈新合同和对外促销, 同时可进行导游培训和团体旅游的经营代理。上述功能的实施不必一步到位, 可分阶段建设。

2.3 注重品牌建设, 提高知名度

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应坚持规范经营, 以品牌、信誉和优质的服务去赢得公众的认知和信赖, 让游客用其亲身经历做口碑宣传, 扩大集散中心知名度, 逐步占领散客旅游市场, 创造品牌影响, 这样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旅游集散中心的成功运作, 离不开宣传: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相互配合, 充分发挥传媒的优势, 与旅游企业合作, 加强品牌推介;与知名网站以及通讯商短信平台协作, 发布广告及宣传提示类信息, 提高旅游集散中心在公众中的知名度;在地图和交通要道建立旅游集散中心的标识标示, 在高速公路服务站、火车站、机场、酒店及旅游景区景点提供旅游集散中心宣传册。

2.4 丰富产品类型, 提供个性化产品开发

不同层次的散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档次不同, 期望也各异。开设富有特色的旅游线路是旅游集散中心吸引游客、增加游客回头率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人们出游经历的丰富, 对线路的个性化要求也不断提高, 不同于团体游客购买组合完整的产品, 散客主要分散购买产品的个别项目, 再根据自身需要随意组合。在产品的市场开发方面, 应在现有旅游产品基础上,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实现途径优化

刘永梅

(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铁路分中心)

摘要由于政策和实践的局限,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个人住房贷款、国债投资和银行存款三种实现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途径存在着各种问题, 需要改进和优化, 以实现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个人住房贷款优化国债投资优化银行储蓄优化

国务院发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 住房公积金可以通过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国债投资、银行存款三种方式实现增值收益。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用于建立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准备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费用和建设城市廉租住房的补充资金。提高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不仅关系到广大缴存职工的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住房公积金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最终成败。由于政策和实践的局限, 住房公积金现有的三种增值收益实现途径存在着个人住房贷款率和贷款资金运作效率低, 国债投资身份、券种、时间和安全受限, 银行储蓄“利率倒挂”等问题, 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因此, 需要改进和优化住房公积金现有增值收益实现途径、科学规划和配置沉淀资金, 以实现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最大化。

1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优化

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是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主要来源, 其收益率远大于国债投资收益率和银行存款利率。因此, 优化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是提高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的重要手段。

目前, 由于制度方面和执行方面的约束, 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存在着全国贷款率普遍不高、不同地区贷款率极不平衡、贷款资金运作效率低等问题, 这不但影响了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 更制约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自身的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针对个贷率不同的地区, 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进行优化。

1.1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率较低地区

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率至少要达到47.23%才能保证公积金

针对不同需求、不同类型与不同市场的游客, 灵活多样地设计、组合和包装“旅游产品点菜单”, 以方便游客按其所需, 自由“点单”, 真正做到旅游产品品种齐全、价格公道, 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2.5 加强网络建设, 促进城市区域协作

旅游经营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 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和综合性, 这些是与网络天然契合的。这里的网络不仅仅是指电子网络, 还包括营销网络的建设。网络技术为旅游企业开阔思路、开拓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旅游联网售票的运作就是基于网络平台, 产品包装、线路组合、实时出售等均在网络上进行。此外, 按照资源共享、线路共推、市场共拓、信息互通、互惠互利、多方共赢的原则, 与周边其他旅游强管理中心的抗风险能力和正常运作。对于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率较低地区, 需不断解决制度方面和执行方面的约束, 大力提高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率:

1.1.1大力拓宽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覆盖面

在保证贷款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适当降低贷款门槛, 对大学毕业生、转业军人等特定群体免除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连续缴存时间限制, 并积极开展住房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 以拓宽住房公积金的贷款群体。

1.1.2不断提高职工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积极性

从制度层面上, 一是提高最高限额。在完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制度、保险制度的前提下, 尽量使贷款最高限额满足一般职工购建住房的需求, 弱化月缴存额、缴存年限的约束。二是实施灵活的还本付息方式。针对中低收入家庭利用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 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实施一些适当的优惠, 以提高这部分职工的购房积极性和购房能力。特别是通过适当地推迟还本付息时间、对特定群体减息以及对使用商业银行贷款的职工使用增值收益贴息等方式, 增强中低收入家庭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住房的动力, 降低其偿还贷款的风险。这样既发挥了住房公积金的社会保障作用, 又可以增加住房公积金的增值保值收入。

1.1.3积极创新贷款品种

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了利用“倒按揭”养老模式解决我国人口过快老龄化而导致的社会保障负担过重问题。住房公积金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我国住房金融领域的特殊地位, 用住房公积金开展“倒按揭”业务, 不但丰富了贷款品种, 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率, 还将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范围从住房保障向生活保障拓展, 这将是我国住房金融领域的一大创举。

公积金管理中心可通过与政府、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强沟通和交流, 进行“倒按揭”业务的调研和设计论证, 小范围内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教训, 完善相关制度和法规, 最终在全国推广“倒按揭”业务。

市实行无障碍合作, 形成一个由总部、分中心和支点组成的游客集散网络体系, 共同构建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的无障碍旅游黄金区。

参考文献

[1]徐菊凤, 赵晓燕.中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模式的对比分析——兼论旅游集散中心的功能与形成机制[J].旅游科学.2009.23 (5) .

[2]白鸥.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 (3) .

各旅游城市旅游宣传语 篇4

扬州旅游宣传口号是:“烟花水都、诗画扬州”

“烟花三月情、二分明月梦”

“访八怪故里、寻琼花芳踪”

南宁旅游宣传口号是:风情南宁”

情满壮乡”

绿城南宁”

悠悠壮乡情”

多彩南宁”

山歌唱响世界”

拥抱绿城南宁”

“江南第一游、骑鹤上扬州”“天下三分灵秀、二分尽在扬州”“人居佳绝处、诗画新扬州”“烟花月亮城、歌吹是扬州”“精致扬州,享受生活每一天”“古文水绿秀、扬州看不够”“文化水都、扬舟天下”“奇山秀水“歌海绿浪“绿城寻歌梦壮乡”“风情壮都“绿城山水美“南宁:写满诗情绿意的请柬”“绿色梦境“绿城携手东盟“走进多情山水“歌在壮乡,美在绿城,游在南宁”

特等奖口号——“奇山秀水绿南宁”

淄博旅游宣传口号是:

优秀奖内容为:

“灵秀之都 古韵淄博”。

10条参与奖分别为:

“齐都千古风犹在,陶城把酒话聊斋瓷都足球源 齐风聊斋情

聊斋与古城齐名,陶瓷共足球一色齐国故都观蹴鞠 聊斋故里赏陶瓷千年齐故都,神秘聊斋城

观齐国故都风采,品聊斋文化神韵齐都说聊斋,球乡赏陶瓷

游齐国故都 览聊斋世界 赏陶瓷名城一脉齐文化,聊斋话天下-中国淄博欢迎您“独留齐国风韵,尽得聊斋灵秀” 句容市:

一等奖1名,获奖金口号:佛道古圣地,山水新句容 二等奖2名,获奖金口号:好运山水,福地句容

真山真水福地,有求必应句容 三等奖3名:获奖金口号:仙山圣水成好运,江南福地数句容山水天然成句,佛道并蓄兼容

句容山水,山水俱荣

河南省:银奖:“五千年大河文化、八百里锦绣中原”

“人文中州、山水河南”

铜奖:“九州之中,华夏之源”

“文明摇篮,魅力河南”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

一 等 奖:

二 等 奖:

三 等 奖:

入 围 作 品:

“得中原者得天下,游中原者知中华”山中平湖水中山,尚阳风光胜江南诗画山水,魅力清河百里湖光山色,一城满韵清风—中国?清河碧水争流尚阳韵,群山竞秀满风情自然?生态?休闲—中国?清河尚阳湖风景区满风满韵满乡梦,清山清水清河游

1、寻梦清河佳境,享受绿色心情

2、人居佳绝处,诗画新清河

3、梦寻自然山水,情归人文清河

4、自然的、自由的、自在的、自我的—辽宁?清河旅游

5、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清河真遗憾

6、尚阳湖山明水秀,清河城物阜民丰

7、到清河吸氧,来辽北放歌

8、关东秀都,辽北明珠—辽宁?清河欢迎您

9、畅游诗画尚阳湖,情醉多彩新清河

10、山水秀美鱼米乡,尚阳文化源流长 :天河之韵 太行之魂

驻马店:

旅游主题口号二等奖: “诗意山水,传奇天中”

旅游主题口号三等奖:

旅游主题口号入围奖:

商丘口号:火源商祖,魅力商丘

登商丘古城,寻三商之源

游黄河故道,探芒砀神奇

文辉商丘,古韵风情

厚重河南,魅力商丘 “奇山秀水天中情——中国·驻马店”“山水天中,锦绣驿城”“山水经典,人文天中”“激情山水,温馨驿站”“诗画山水,锦绣天中”“锦绣驻马店,中原小江南”“千年古驿站,魅力驻马店”“风景这边独好,天下别无分店”“历史沧桑古驿站,山水风光驻马店”“九州腹地天中景,古道热肠驻马店”“生态山水画廊,旅游休闲天堂

平顺旅游主题宣传口号:

1、山水古太行 诗画新平顺

2、雄奇太行 梦幻水乡

3、水上太行 峡谷之魂

水上太行 天下平顺

4、水上奇峡 太行金星

5、西沟金星耀太行 劳模英名冠华夏 2006年杭州·大明山中国山地休闲旅游国际论坛口号:

1、相约新临安,休闲大明山

2、健康新生活,休闲大明山

3、体验山地休闲,感受天人合一

4、情系山地休闲,相约中国临安

5、体验山地之旅,享受时尚休闲

6、纵论山地休闲,品味健康人生

7、打造魅力新临安,引领山地休闲游

8、最是山地好风景,休闲时节到临安

9、相约魅力大明山,共度休闲好时光

10、引导山地休闲风潮,打造临安旅游经典 浙江推出旅游形象口號:“詩畫江南,山水浙江”

日照市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游山登五岳,赏海去日照。

海南旅游宣传口号出笼:

●对外:安全的旅游岛,美妙的度假地

●对内:欢乐海岛,四季花园

浙江桐乡口号:人杰地灵菊香,人间天堂桐乡 乐山的口号为:“乐山乐水乐逍遥——中国乐山” 都江堰的口号:“青山净水,天人合一”

安徽省黄山的口号:“黄山徽文化,誉满全天下” 陕西咸阳的口号气魄惊人:“中国第一帝都”

福建武夷山:“世界双遗产,纯真武夷山” 新疆喀什:“不到喀什,就不算到新疆” 海南三亚:“中国度假天堂”

山西省长治市:神农定居地,长治久安城

鹤壁旅游形象主题口号:“山水人文精品,古韵生态鹤壁” 安吉旅游主题口号:中国竹乡、生态安吉

林州市:天河之韵 太行之魂

驻马店:

旅游主题口号二等奖: “诗意山水,传奇天中”

旅游主题口号三等奖: “奇山秀水天中情——中国·驻马店” 旅游主题口号入围奖: “山水天中,锦绣驿城”

“山水经典,人文天中”

“激情山水,温馨驿站”

“诗画山水,锦绣天中”

“锦绣驻马店,中原小江南”

“千年古驿站,魅力驻马店”

新疆天池:“风景这边独好,天下别无分店” “历史沧桑古驿站,山水风光驻马店” “九州腹地天中景,古道热肠驻马店” “生态山水画廊,旅游休闲天堂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的影响 篇5

关键词:节庆旅游,旅游城市,影响,解决对策

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和游客旅游需求的明显变化下,为了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以求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新的旅游项目,开发具有创新意义的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及崭新的形象正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头戏,巨大的发展潜力使之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形式。节庆旅游的地位日益凸显,并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1 节庆旅游概述

1. 1 节庆旅游概念

1. 1. 1 学术界对节庆旅游的定义

学术界学者认为节庆旅游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事业,以某一特定主题为内容在特定地点或同一区域内定期举办的能吸引区域内,对大量游客的各种节日庆典文化活动。

1. 1. 2 我国对节庆旅游的定义

我国对节庆旅游也做出了定义,节庆旅游又称节事旅游,通常是指一些含有多种旅游项目的事件,包括节日,地方特色产品展览,轻体育比赛等具有旅游特色的活动或非日常发生的特殊事件; 狭义的节庆旅游是指周期性举办的节日等活动,但不包括各种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文化、体育等一次性结束的事件。

1. 2 节庆旅游的类型

1. 2. 1 历史文化型

对于传承了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来说,有着历史文化型的节庆旅游活动再正常不过。中华民族传承的节日活动很多,有春节拜年、立春祭农、元宵灯火、三月三女儿节、寒食禁火、清明上坟、四月佛诞 ( 农历四月八日) 、端午龙舟、七夕乞巧、中元鬼节、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八煮粥、除夕守岁等。近年来我国在传统节日时规定法定假期,使得人们在节日期间外出旅游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旅游业也抓住机会加强节日游的宣传与优惠,这些都促进了我国节庆旅游的发展。近年来清明、五一、十一出门旅游已几近风尚。

1. 2. 2 民俗风情型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传统节日,如在云南地区的傣族泼水节互相泼水以示祝福,位于内蒙古的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位于西藏的藏族雪顿节表演和晒佛,苗族踩花山男女谈情说爱,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等。各民族都以其独特的节日文化吸引着中外游客。

1. 2. 3 娱乐休闲型

中国的娱乐休闲节日自古就不少,三月三女儿节就流行踏青,重阳的登高活动也是以休闲为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旅游企业推出情人节双人游、母亲节带着妈妈旅游,儿童节带孩子游等五花八门的名目旅游。

1. 2. 4 综合型

上海世博会、西安的世园会等这些都是世界性的大型博览会,自然吸引大批游客来往。

1. 3 节庆旅游的特征

1. 3. 1 地域性

由于各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由于各地的地区文化、民俗等差异性,各地所举办的节庆活动是各地所独有的,是在其他地域中无法创造的。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独特的道教旅游资源闻名于世,每年都有大批善男信女前来朝拜。“龙虎山道教文化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江西省的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这种旅游资源,是江西所独有的,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替代不了的。

1. 3. 2 体验性

节庆旅游项目的观赏过程,同时也是旅游者的参与过程。游客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可以感受活动氛围,获得亲身体验,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西双版纳,每年泼水节到来之际,国内外游客蜂拥而来,其主要目的就是参与盛大的泼水活动,那三天里,所有的人提着桶、端着盆,见水就舀,见人就泼,极尽欢乐之致。

1. 3. 3 文化性

文化是节庆旅游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是真正吸引旅游者的深层次因素。通过拓展节庆旅游的空间,不仅可以活跃旅游市场、丰富旅游资源,还能加强国家和地区间文化的交流。比如,江西省先后开发了庐山国际旅游节、景德镇国际陶瓷节、龙虎山道教文化节、赣州宋城文化节、大余梅关古驿道赏梅节等一大批定型旅游节庆活动和专项旅游项目,不仅提高了江西的知名度,而且对于加强江西省与其他兄弟省市的进一步交往以及走向世界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 3. 4 经济性

节庆旅游往往由于规模不一,有特定的主题,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定期或不定期举行,能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大量区域内外的游客,并产生效果不等的轰动效应,从而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促进当地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节庆旅游带有极其强烈的经济性,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泉州是一座享誉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那里的名胜古迹灿若繁星,而这些名胜古迹几乎都与石头密不可分。1993年9月24日在泉州的惠安召开的“中国惠安石文化节”,就是一个以石为媒,融乡情、文化、经贸于一体,充分展现惠安石文化风采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把地方潜力优势转化为开发优势、商品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也增强了同海外“三胞”的联谊与合作。据统计,惠安全县年石雕总产值超过5亿元,1993年石雕出口总额达2. 63亿元,各类石雕工艺品运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石雕出口基地。

2 节庆旅游对城市的影响

节庆旅游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庆典活动,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发展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经济因素。通过举办各类节庆旅游活动也使各地城市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对城市的影响。近年,我国各个地方都会举办节庆旅游活动,举办形式不断完善,其存在的问题给各个旅游城市带来极大的挑战。同时,我国是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把旅游业做得越来越好,使节庆旅游蒸蒸日上,那么针对节庆旅游给城市带来的影响就需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旅游业更好地、健康地、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2. 1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的促进作用

2. 1. 1 节庆旅游可迅速塑造旅游地的形象

节庆活动作为特殊的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迥然不同的是,它能在较长时间内引起公众的关注,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这会使旅游地的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如“大连国际服装节”经过多年的举办,在公众心目中将“服装节”与大连的城市形象等同起来,使大连市在公众中的形象成为美丽、浪漫、精彩纷呈的象征。同时,通过举办节庆旅游活动,可促使旅游地的环境不断改善,使旅游地在游客心中的形象不断提升。如城市绿化面积的增大,档次的提高,市政管理的加强,城市的形象标志逐步形成,景区的软、硬件环境得到改善等。

2. 1. 2 节庆旅游最终将塑造旅游地的精神,使旅游地具有文化使命感

节庆活动不仅会成为旅游地的特殊吸引物,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它将成为旅游地的象征,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寄托,是当地居民的骄傲。同时,节庆活动使当地居民具有文化使命感,他们会自觉地保护、传承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以及民间工艺。从根本意义上看,节庆活动非但不会破坏当地的传统文化,反而使当地传统文化得以流传下去。

2. 1. 3 节庆旅游可以增强竞争力

由于节庆活动具有独特性,一般情况不会在同一地域内重复,它是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合理延伸,因此多数节庆活动具有唯一性、排他性、垄断性。所以,旅游地通过节庆活动的营销,可以增强旅游地的形象,使自己的形象比其竞争对手更易被旅游者所识别,从而增强了竞争实力。

2. 2 节庆旅游对促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 2. 1 注重游客的需求,轻视了当地居民

现在的节庆不同于传统的节庆,它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旅游产品,是以传播地区旅游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所以现在很多地区的节庆活动为了招徕游客,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而改变了节庆的原有面貌。忽视了当地居民,失去了节庆的原动力。

2. 2. 2 过分依赖政府,市场运作化不足

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节庆旅游存在着过分依赖政府的现象,有些还将其举办权交给政府全权处理,错误的认为政府办事情具有号召力和权威性,容易调动各种资源,可他们完全忽视市场的机制,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节庆旅游完全作为政府行为是严重的误区,极大地限制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节庆旅游活动主动性的发挥。

2. 2. 3 忽略了节庆旅游文化的内容

节庆旅游的举办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很多节庆活动在开展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如在活动中加大对投资商的宣传,广告成了节庆的主角,完全没有将地方文化特色展现,注重形式而轻视文化。

2. 2. 4 管理经验不足、品牌意识不强、人才匮乏、缺少地域特色

节庆旅游在举办期间通常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对于节庆内容缺少了解,各部门之间也没有很好的交流,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而且缺少专业人才的参与,没能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使资源造成浪费,成功的节庆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现在还没有品牌意识,只是利用人们对节庆仅有的理解来支撑,没有更深的挖掘节庆旅游的特色,没有创立品牌。

2. 2. 5 安全问题

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大量游客进入之后,使得整个景区形成人山人海的局面,游客多了,使得公共安全隐患突出,安全质量严重降低。

3 节庆旅游对旅游城市影响的对策分析

3. 1 整合区域节庆旅游资源

区域节庆旅游资源的整合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特点以及空间结构的整合。这就是对区域间的节庆旅游资源进行高度的开发,在更大的范围对区域内的节庆旅游资源进行调查,重新评价及构建层次分明的节庆旅游资源等级体系。同时还应该对区域节庆旅游的空间分布特点和各自目的地的节庆资源开发情况进行重新的划分,对近距离雷同性,非合作性的资源开发现象,应该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重新进行合并,构建以主导节庆旅游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性开发体系。

3. 2 建立完善的节庆旅游实践管理机构

我国的节庆旅游研究的视野不够宽阔,应加强节庆旅游理论的方法上的研究,借鉴相关学科研究的概念,理论,原理与方法,对节庆旅游研究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强学科的学术积累。

要加强多角度对节庆旅游的供求关系方面的研究。包括节庆旅游举办前收益的预测,人力资源和整体管理,有计划的营销,赞助商,预算的平衡,风险管理与评估,后勤的评价与汇报等。

3. 3 扩大节庆旅游的市场规范运作

政府在节庆旅游开展过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但不应左右节庆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它可以确定节庆旅游活动的主题及名称,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组织协调,做好服务和宣传工作,但是不能大包大揽,要维持市场秩序,促进节庆旅游市场的繁荣兴旺,完善旅游市场的监督机制。

3. 4 加大当地群众的参与性

良好目的地的节庆旅游活动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主要的参与者就是当地的人,为此在节庆活动中应该增加一些适合群众的项目,调动群众积极性,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节庆旅游的活动内容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3. 5 树立品牌理念和发挥品牌效应

现今社会品牌极为重要,旅游活动也不例外,尤其是节庆旅游活动,更应注重品牌化的开发,只有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才能使节庆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节庆品牌有利于游客及时了解节庆旅游信息,缩短其选择的时间,也为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3. 6 加强节庆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旅游纪念品是节庆旅游活动的产物,它是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它可以伴随着旅游者的足迹遍布到四面八方,可以更好地宣传节庆旅游和举办地的文化。节庆旅游纪念品在设计上要本着文化性、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品牌性、便携性、纪念性的特点,充分体现节庆旅游的主旨。精美的纪念品可以提升节庆旅游和举办地的知名度。

4 结 语

旅游中心城市 篇6

一、吉林省某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

(一) 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情况

受历史因素和工业化进程影响, 吉林省长春市形成了工业“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改革开放后, 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2012年末, 长春市的三次产业比重为7:51.4:41.6, 与2006年相比, 一产比重下降2.3个百分点, 二产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三产比重保持不变,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内部结构中, 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三大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占工业比重达80%, 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13%, 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中, 现代物流、金融、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6%, 比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带动能力增强, 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4%, 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新一轮民营经济腾飞计划, 2012年末, 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经济44%, 比2010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税收295亿元, 比2010年增长1倍, 比2010年提高1个百分点。中小企业户数达到66000户左右, 比2010年增加11600户;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91.9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20万人。

3.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完善“四位一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2012年, 全市规上工业完成新产品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为47.1%, 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7.1%, 比2010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 长春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长春已形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三个优势产业。为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各产业均衡发展, 近些年, 长春市实施拉长补短的工业发展战略, 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

1. 其他产业迅速崛起

发挥玉米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发展以玉米深加工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业, 使该产业在5年间 (2007-2011年) 迅速成为长春市占比为25%的第二大产业。长春市发挥科教优势, 不断扩大以轨道客车为龙头的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现了多元发展的格局, 初步形成了汽车、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

2. 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

长春市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长春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特色旅游、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并相继出台了支持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促进金融业、物流业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谋划建立了一批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3. 多方位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是在全市工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了工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促进工业“稳增长”。二是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四位一体”的产业创新机制, 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随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推进机制的投入运行, 长春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二、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工业比重仍然较高

2012年, 工业增加值为1922.1亿元, 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3.1%, 对经济增长仍然起着主导性的决定作用。服务业增加值为1847.6亿元, 占全市经济比重为41.6%, 相较其他副省级城市, 不但集聚化程度不高, 而且总量规模仅比厦门多400亿元, 所占比重偏低, 经济拉动作用仍然不强

(二) 从三大需求看, 投资仍然是重要拉动力。

2012年, 投资对经济贡献率为80%, 而消费对经济贡献率不到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39.6亿元, 在副省级城市中仅高于厦门, 经济贡献率不高, 消费结构亟待升级, 低端、物质消费较多, 高端、精神消费偏少, 消费增长点相对匮乏。经济外向度不高, 决定了出口带动能力不足, 致使贸易逆差不断增大。

(三) 从三大板块看, 县域经济仍然薄弱

2012年, 城区、开发区和县域比重为27.1:42.6:30.3, 开发区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效,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县域产业层次和经济发展质量较低, 所占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 同时产业关联度不强, “接城带乡”的能力较弱, 县域突破任重道远。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建议

(一) 推动经济转型。

要更加注重投资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逐步提升产业层次。更加注重产业协调性, 努力推进工业服务业双拉动, 实现三次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更加注重生产力布局。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 确保经济增速, 尽量避免大起大落。更加注重地方级财政收入, 逐项落实制造业主辅分离、总部税收汇缴、政府项目本地纳税等工作。

(二) 推动工业转型。

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做大做强三大世界级产业基地, 培育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纵向形成产业链, 加工制造环节向上游研发、下游服务拓展;横向形成产业群, 发挥大企业带动作用, 形成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体系。着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支持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建设孵化园区。着力推进服务工作。解决好模具中心、零部件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问题, 做好担保、融资、评估等相关服务。

(三) 推动农业农村转型。

实现粮食生产向稳产高产转变, 着力突破水制约,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兼顾涝区治理。实现畜牧业向以牧业小区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向全程机械化转变, 播种、植保、收获, 包括秸秆还田全部实现机械化。实现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积极、稳妥、有序地推动土地向种田大户、经营合作组织集中。实现县域工作向“三化统筹”转变, 实施资源开发转化, 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

(四) 推动服务业转型。

明确定位, 立足服务周边、发展自己, 辐射拉动周边、省内乃至省外城市。调整布局, 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特色街区。出台政策, 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 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高端领域, 以及总部经济、知名品牌、高端业态。强化实施, 注重数据统计, 实施行业管理, 全力抓规划、抓载体、抓发展。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我国北方地区的产业转型速度会得到不断提高。以吉林省某中心城市为例, 分析产业转型的相关因素, 并就推进产业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黄山旅游集散中心印象 篇7

日前, 借着在安徽黄山市参加一个会议的机会, 本刊记者在黄山风景区拍摄了一些照片, 试图用镜头来演绎景区旅游客运的点滴现状。

从黄山旅游集散中心至黄山半山腰的慈光阁是一条双向单车道的盘山公路, 山势险峻, 路况复杂, 为了保证这个路段行车的安全, 黄山市引入富有客运管理经验的新国线集团对这条线路进行专营, 不允许其他车辆上山。据新国线黄山公司总经理舒心桃介绍, 由于游客数量的猛增, 每天早上集散中心车辆往返的速度总是赶不上游客集结的速度。据估计, 黄山每天平均上山游客在25000人左右, 最多的一天游客数量达到了15万人。在候车大厅, 有序换乘是每天早上都会上演的风景。

大巴依然是黄山景区游客集散的主要运输工具, 在景区集散中心的停车场里, 除了本地的黄山长运、新国线等著名运输企业车辆外, 不时能看到江苏、浙江、上海、江西等周边省市的豪华旅游包车。

从集散中心大门外下车去候车厅等上山的车, 必须经过这座天桥, 这是景区管理部门为了充分利用停车场空间而架设的一座铁桥, 桥下分流车辆, 桥上行人, 乘客上桥后直达换乘候车厅。桥上桥下那两步, 游客权当登山前练脚力了。

与山下五花八门的车辆大杂烩不同, 设在半山腰慈光阁外的新国线停车场虽然空间有限, 但是车辆停放有序, 管理严谨, 乘客下山就上车, 回家的感觉非常好。

为保证游客有序换乘, 黄山不再允许出租车上山, 所以在集散中心外要找一辆出租车是很困难的事, 记者等了大半天, 才发现一辆明显是客人预订的出租车匆匆而来, 又匆匆而去。

黑车在集散中心外似乎没有多少市场, 这辆没有任何通行证的小面包快速地在集散中心停车场打了个大弯就偷偷溜走了。

为了弥补出租车退出集散中心后留下的服务空间, 新国线黄山公司努力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车辆上下山服务, 这款商务车是新国线专门为出游家庭和小型团队准备的。

旅游中心城市 篇8

一、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基本现状和基础

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中国后, 穗港澳旅游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加强。近年来, 穗港澳旅游的合作已经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2011年广州接待旅游者达到4594.85万人次, 同比微升1.96%, 其中外国旅游者、港澳旅游者分别达到276.27、448.9万人次。但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广州在接待海外的旅游者中, 除澳门旅游者同比略有上升外, 外国和香港旅游者同比均为负增长 (见下表) 。然而,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 2011年全年访港旅客数字创下历史新高, 突破4100万人次, 较上年同期上升了16.4%。其中“过夜旅客”占访港旅客总数的53.2%, 同比增长了11.1%。在过夜访港的旅游者中, 又以中国内地的旅游者数字增长最为显着, 达到16.5%。另据澳门旅游局的资料, 2011年入境澳门的旅客人数也达到2800.2万人次, 较上年同期增长12.2%。内地赴澳游客达到了1616万人次, 占访澳旅客总数的57.72%。在内地赴澳的游客中, 又有一半是来自广东地区。上述数据显示, 即使全球经济尚未恢复, 香港、澳门依然是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内地特别是广东地区已成为港澳最具潜力的旅游客源市场, 这些积极因素已成为穗港澳旅游合作深化的强大动力。

单位:万人次

(资料来源:根据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整理)

广州地处珠三角最发达的沿海地区, 毗邻港澳, 临近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是中国南方最主要的陆路、海运出入境口岸和国际航空港。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中心, 不但是国际商都, 又是历史的旅游名城, 同时也是连通内地与港澳旅游合作的主要门户桥梁, 其重要枢纽的位置是珠三角地区周边城市都难以替代的。

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因素, 穗港澳在人缘、地缘、文化缘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共同点。香港以其自由港和亚太地区国际旅游中心的地位为该旅游区的前沿;澳门也以其荟萃400年中西文化以及在国际上颇负盛名的博彩旅游特色, 成为该旅游区前沿一翼。穗港澳三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各具特色, 优势具有互补性。这些特点为三地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中国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订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 的协定。CEPA的实施对穗港澳旅游合作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作用, 穗港澳旅游合作一体化的倾向更趋明显。

通过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 实现三地旅游优势的互补, 对进一步提升穗港澳三地在国际旅游上的吸引力, 从而带动珠三角及广东地区的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拉动作用。然而, 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等不同原因,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层次, 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程度都依然较低, 合作质量的提高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二、穗港澳旅游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穗港澳旅游合作作为一个整体战略的发展思路不够清晰

关于粤港澳旅游合作, 许多学者或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建立粤港澳大珠三角洲、大旅游区以及广东作为港澳旅游的“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广州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 国际商都和历史旅游名城, 位处珠三角最发达地区的中心, 又是内地通往港澳的必经之路, 但是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并不明确。在粤港澳大珠三角洲旅游区内, 广州在与港澳旅游之间的合作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至今仍未很好界定, 合作发展的思路也不清晰。相反, 还存在一种被边缘化的倾向。由于穗港澳旅游管理体制上的差异,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深化和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差异也是影响三地旅游合作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穗港澳旅游合作如何从过去单一的市场推广, 逐步扩大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协调、人才、信息等全方位的合作, 真正实现三地旅游推广的一体化, 提高广州国际旅游的宣传效应, 亟需明确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自身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 旅游合作发展的目标存在差异, 澳门旅游业结构亟需调整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目标差异主要表现在澳门旅游博彩的特点方面。虽然澳门近年来一直在努力调整旅游产业的结构, 但旅游业中博彩的特点并未根本转变。澳门旅游业对博彩的过度依赖, 依然是困扰其与内地旅游合作正常交流和深层发展的重要因素。2007年5月以来, 广东省多次收紧内地游客访澳签注的条件, 有分析认为, 这些政策的不断调整主要是内地相关部门为了规范赴澳的旅游目的, 与防止赌博为旅游动机有关。从2008年9月后, 港澳游也不得不正式“分家”, 以往内地游客凭香港签注可以直接从香港入澳门的便利也被取消。上述各项赴澳出境政策的不断变化都说明了穗港澳在旅游合作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也是导致各方合作上产生障碍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广州还是香港、澳门, 三地作为粤港澳旅游合作的前沿三角核心, 要尽力避免潜在的不协调因素。缩小三方旅游业发展目标上的差异, 需要各方在旅游合作中达成更高的共识。转变澳门旅游产业的结构, 澳门应由单一的博彩旅游业向多元的旅游, 其中包括文化遗产、国际大型会展以及现代旅游经济项目相结合的具有多项旅游产品共同支持的方向转变。

3. 穗港澳区内的旅游障碍依然较多, 旅游合作深化面临一定难度

尽管香港、澳门早已回归中国, 但由于“一国两制”的不同, 三地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法律体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也是阻碍穗港澳旅游合作进一步深化的主要因素。无论是来自国内或国外旅游者, 也不管是从珠三角地区进入港澳旅游, 还是从港澳地区进入珠三角旅游, 出入境管理的限制依然很多。虽然深圳与香港已实现24小时通关, 但遇重大国内、国际的节假日, 深圳与香港、珠海与澳门的通关都容易产生严重的阻塞。目前珠海与澳门依然未实现全天候通关的便利。据广州的组团社反映, 一些出境的旅游团从澳门入境时如遇飞机晚上晚点超过某时限后, 就不得不滞留澳门, 给原已安排的旅游行程带来很大的不便。自从“144小时便利签证”实施以来, 虽然该便利签证对外国游客进入珠三角地区以及广东内地一些城市的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对提升广州国际旅游的效果并非原有估计的那样显著。据广州有关的国际旅行社反映, 在其接待的外国旅游者中持便利签证的比例依然很低, 约占总接待人数的10%。究该类签证利用率不高的原因, 就是要求的条件较高。例如该签证要求必须有香港、澳门旅游经营资质的旅行社组团, 且三人以上才能成团, 同时还必须做到出入境口岸哪进哪出。由于这种便利签证还存在诸多的“不便利”, 所以其所惠及的范围和所起的效果依然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加强穗港澳间旅游合作的对策建议

1. 转变思维、积极创新是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基础

广州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广东省会中心和交通枢纽重要位置的思想。要充分认识到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和崛起对广州带来的强大竞争力。把这种竞争压力当作广州国际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推动力。要充分利用好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的对外窗口的位置优势, 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参加香港举办的节事旅游活动 (如新春的花车巡游) 。继续举办好每年一度的广州国际旅游展销会。通过该展销会把旅游市场做大、做强、做活, 积极担当好沟通内地和港澳旅游的重要桥梁。

2. 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度

穗港澳旅游合作要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首先要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程度, 尤其是在珠三角国际旅游区中的功能地位。广州在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穗港澳旅游合作的不同特点, 积极争取珠三角范围内主要旅游城市在穗港澳旅游合作中的配合与支持作用, 尤其要做好直接连接港澳的深圳和珠海两大口岸城市的旅游协调工作, 避免旅游资源以及设施上的重复建设。进一步明确广州在粤港澳旅游整体合作中的发展战略思路和目标。

3. 密切三地旅游部门的合作, 建立长效性的沟通机制

穗港澳旅游合作应在粤港澳“珠三角旅游联合推广机构”的基础上, 建立穗港澳旅游巩固性、长效性的协调机构和沟通机制, 认真研究穗港澳在涉及三地旅游法律、法规上的差异, 积极处理穗港澳旅游企业在合作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尽快制定三地旅游业共同遵守的行业规则, 提高广州地区旅游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努力保护在该区域内旅游消费者的权益, 避免有损三地旅游形象事件的可能发生。

4. 积极提高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形象宣传

提高广州国际旅游业的知名度需要学习港澳旅游的一些先进的宣传手法。广州要加强国际旅游的宣传力度, 积极参与港澳地区国际旅游合作的推广活动。建议穗港澳在三地的国际机场、重要港口和主要口岸互驻、派旅游宣传机构或代表, 积极宣传和推广各自的旅游资源和主要线路。广州同时应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广州旅游网的信息和互动功能, 增加一些主要国际语言的解释功能, 提升广州在国际旅游目的中的吸引力。

5. 借南沙开发的契机, 整合南沙与广州的旅游资源

加大南沙作为广州国际旅游业发展前沿的功能。提高南沙在通往港澳陆路、水路的便利性。提高南沙在广州国际旅游业中的竞争水平关键是转变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 提高整体竞争的意识, 提升南沙的旅游综合服务水平。积极利用南沙毗邻港澳的有利地理上的位置, 积极吸引来自香港与澳门的外资企业到南沙开发旅游资源,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国际游轮码头) , 创建具有招揽和接待国际旅游客源性质的旅行社企业, 同时为来自港澳地区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条件。

摘要:穗港澳三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各具特色, 优势具有互补性, 这为三地旅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穗港澳旅游合作的层次依然较低。加强穗港澳间的旅游合作, 应转变思维、积极创新, 加强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参与度, 三地旅游部门建立长效性的沟通机制, 积极提高广州在粤港澳旅游合作中的形象宣传, 并借南沙开发的契机, 整合南沙与广州的旅游资源, 以提升广州国际旅游中心地位。

关键词:穗港澳,旅游合作,广州,国际旅游中心地位

参考文献

[1]刘海平.香港旅游人数去年破4000万打造“亚洲世界之都”[EB/OL]. (2012/02/15) [2012/06/19].http://chinese.uschinapress.com/2012-02/15/content_1271754.htm

[2]中国新闻网.2011年入境澳门游客突破2800万人次增长12%[EB/OL]. (2012/01/10) [2012/06/09].http://www.chi-nanews.com/ga/2012/01-10/3594814.shtml

[3]李晓晨.大陆持续对港澳自由行政策的改变[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1)

[4]雷强, 陈丽君.粤港澳合建大珠江三角洲旅游区[J].学术研究, 2002 (6)

[5]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 2004, 19 (4)

旅游中心城市 篇9

目前社会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 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城市旅游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促进的辩证关系。创新是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某种意义上讲, 旅游业就是无限创新的产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多样, 社会开始悄然迈入智慧时代。城市旅游的创新发展就是要紧跟智慧时代前进的脚步, 借助“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契机, 发展“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指借助云计算、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产业发展、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系统整合和深度开发利用的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旅游形态, 能够从崭新角度探索城市旅游的未来发展道路。

二、文献综述

(一) 城市旅游研究

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者Stansfield在著作《关于美国旅游中城乡不平衡问题的研究》中提出城市旅游是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这是对城市旅游重要性的首次阐述。然而, 城市旅游研究真正发展起来是在进入90年代之后。Shaw&Williams (1994) 分析了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认为城市能够在地理意义上使各种设施与吸引物聚集并合理分布;且提到由于城市兼具相似性与独特性, 因此城市旅游研究非常有意义[2]。Pearce (2001) 在研究中提出了系统的城市旅游的综合分析框架, 从区域/国家/国际、旅游区、旅游点、城市四个层面对城市旅游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Russo等 (2002) 学者提出应当重视包括政策、内外部可进入性等多方面的城市旅游产品的“软件”要素[4]。90年代中后期, 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 国内外研究的共同关注点包括城市旅游形象、空间结构、开发与规划、影响与评价、基础理论及城市事件旅游等方面[5]。同时, 国内有一部分学者还进行了城市旅游发展动力系统方面的研究。彭华 (1999) 的研究以现代旅游供求关系为依据来构建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结构模型, 并试图建立不同类型区的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模型[6];保继刚、龙江智 (2005) 的研究发现城市旅游目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驱动机制, 其中的主导驱动机制会因时因地而出现不同的表现[7];徐红罡、田美蓉 (2006) 通过复杂系统理论和系统动力学工具对城市旅游的增长模式进行了分析, 其研究表明路径依赖型增长模式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的持续增长[8]。

(二) 智慧旅游研究

智慧旅游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角度提出的新概念, 是看待旅游业发展的新角度。常旭 (2011) 指出旅游业的信息化核心是思维范式中的智慧理念[9]。王衍用 (2011) 在研究中提出智慧旅游的正向影响除了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新动力, 还要有其它体现, 尤其是对思想性智慧的提升[10]。谢坚 (2012) 在研究中说明要实现智慧旅游这一终极目标, 首先需要建立完整的旅游信息服务平台, 即充分应用“云计算”等新技术建设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资源共享交换中心, 将海量、分散的各类旅游信息, 友好规范地呈现出来, 构建服务各类型旅游者的智慧旅游公共支撑体系[11]。邓贤峰等 (2012) 提出了智慧旅游系统“一心、两端、三网”的基本构架, 提到旅游超大数据库, 即旅游云计算中心, 汇聚存储着海量旅游信息, 能够自动完成整合、处理、计算、查询等问题;服务端只需将自己的信息存放在数据中心, 无需再自己购买服务器和维护信息;使用端在需要服务时可以与服务端进行交换, 根据自己的需求从数据中心提取信息, 也可以按需获取任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报告与评价以及地理空间布局、社会风俗风貌、经济环境等综合性的免费服务信息[12]。智慧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业与现代信息产业融合的新表现形式, 能够较快地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是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关键环节。刘俊梅 (2012) 探讨了智慧旅游发展对新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并在研究中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指出智慧旅游通过为旅游服务创新提供技术平台和支撑、改变旅游企业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改变旅游营销方式和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优化要素配置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四个方面对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产生影响[13]。

(三) 述评

综上, 相关研究梳理了城市旅游的发展进程及研究重点, 然而主要是对理论和现象方面的分析与阐述, 对技术创新和发展规划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相关研究也说明智慧旅游不仅是技术、服务的概念, 也提供了一种新理念, 其必然会促进旅游业内资源的重新整合与细分以及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与完善。并且, 基于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应用体验能够使游客更加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及信息共享方式, 开辟了旅游的新方式, 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完善, 为城市旅游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三、城市智慧旅游发展的技术支撑———HA-DOOP平台

Hadoop是一个能够实现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开源软件平台, 广泛应用于云计算技术领域。云计算技术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的进一步发展及商业实现。基于Hadoop平台构建的云计算模型, 可以有效完成分布式数据处理任务。Hadoop是开源组织Apache开发的, 最核心的设计是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 (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和计算模型MR (Map Reduce) 。

(一) HDFS技术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具备较好的容错特性, 适合运行在通用硬件上, 将海量数据存储到集群式的多台计算机上, 将文件进行分块存储, 为实现容错性能自动进行分块复制。HDFS采用Master/Slave架构 (也即主/从架构) , 由一个Namenode (管理节点, 是中心服务器, 管理文件的元数据) 以及多个Datanode (数据节点, 管理所在节点上的数据存储, 并处理客户端读写请求) 组成。在master上只运行一个Namenode, 每个slave上运行一个Datanode, Namenode、Datanode和Client三者之间能够通过TCP/IP协议进行通信。从内部结构看, 一个文件会被划分为一个或多个数据模块 (Block) 存储在一组Datanode上, 为分布式计算存储的实现提供底层支持。HDFS的架构如图1所示[14]。

HDFS的设计基于以下前提和目标[15,16]: (1) 硬件出现错误是常态而非异常, 由此, HDFS核心设计目标需要包括错误检测和快速、自动化恢复; (2) 由于更多地考虑数据批量处理, HDFS的设计需要通过数据流访问形式保证高吞吐量的数据访问; (3) HDFS需要支持大文件存储, 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集; (4) 需要构建一个能够“一次写入多次读取”的简单一致性文件访问模型; (5) HDFS可将计算移动到数据附近的接口, 以降低网络阻塞、提高系统数据的吞吐量; (6) 异构软硬件平台之间的可移植性为HDFS实现大规模数据应用平台的推广提供了方便。

(二) MR技术

Map Reduce是简化的分布式编程模式, Hadoop将它开源实现, 能够令程序自动分布到由多台计算器组成的超大集群上并发执行。MR把运行于大集群上的并行计算分成Map (映射) 和Reduce (规约) 两个过程:Map负责划分任务块, Reduce负责将分割后的多个任务块的处理结果进行归并形成完整的结果。

MR采用了Job Tracker和Task Trackers主从结构进行实现, 提交的计算被称为Job。每个job会被划分为多个tasks。Job Tracker负责整个Map Reduce的控制工作, 进行job和tasks的调度。TaskTrackers负责多个tasks的运行并同时处理Map和Reduce两部分之间的数据移动。而且, 各TaskTrackers节点会对工作完成及状态更新状况进行周期性的报告, 如果一个Task Trackers节点保持沉默的时间超过了预设时间间隔, Job Tracker会将这个节点记录为死亡状态, 并把这个节点的数据处理分配到其它节点 (见表1[17]) 。

基于Map和Reduce编写的分布式并行程序比较简单, 只需实现Map和Reduce两个接口的函数, 就能够完成TB级数据的计算。通常, Map和Reduce与HDFS运行在同一组节点上, 即计算节点与存储节点通常在一起。这种配置方式允许框架在已存储好数据的节点上高效地调度任务, 使得整个集群的网络带宽被高效地利用。

(三) Hadoop对智慧旅游构思的启示

Hadoop适于海量数据处理———先将数据集分割成若干子数据块, 然后将其分别部署在处理器上运行, 每个子数据块均采用并行计算处理并输出结果, 最后将各子数据块的处理结果汇总形成一个完整的处理结果。上一步骤数据处理结果的输出作为下一步骤计算数据的输入, 从而形成分布式树状结构;不同处理阶段都会有数据结果输出, 同时数据的处理采用并行和串行处理相结合的计算方式。由此, 整个处理过程达到高效。

基于Hadoop平台的云计算体系主要以网络技术为核心, 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 S) , 平台即服务 (Paa S) 和软件即服务 (Saa S) 三个典型应用层次, 核心思想是将通过网络聚集的海量信息资源统一开发和利用, 形成一个大的信息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云计算技术重新组织和部署了网络资源, 实现了动态可伸缩的拓展, 降低了个人的信息处理负担, 提高了使用者体验, 其终极目标是将计算、服务和应用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公众。

智慧旅游的核心是充分应用“云计算”等集约型信息化发展技术, 将大量旅游信息资源进行聚合, 构建资源统筹、信息贯通、应用丰富的综合服务平台, 建成一个开放式、覆盖各类用户、涵盖各类旅游业务的智慧旅游信息系统。智慧旅游信息系统以在线服务为基础, 依托云平台的海量信息存储和智能运算服务为旅游企业、旅游者及旅游管理部门等各主体提供即时旅游信息服务, 满足服务端和使用端便捷地处理掌控旅游综合信息的需求, 从而有效缩短了沟通的时空距离、降低了信息使用成本, 并通过更加高效的即时信息服务, 实现更加优质旅游服务, 从而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 促进城市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四、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构建及表现形式

(一) 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构建

区域旅游一体化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 云平台对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使得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相契合。推动智慧旅游的发展, 能够使涉及到旅游各要素的数据重新整合并获得高效利用, 如建设富有特色的区域旅游环线, 开创形成新的城市旅游发展路径, 以此推动创新发展进程, 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 提高区域旅游的竞争能力。区域各旅游线路上各景点之间契合度低, 无论从品牌效应、资源整合能力还是行业的管理水平来看, 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智慧旅游”的建设将是完成这些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 城市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的构建, 需要立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 积极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1. 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顶层设计

智慧旅游表现为一个开放性、整体性的智能信息系统,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科学合理、准确完整的顶层设计是关键, 保证其立足于大格局, 避免陷入信息孤岛的怪圈。

首先, 要着眼于构建大旅游格局。智慧旅游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智能信息系统, 未来发展必将是旅游业与信息产业更深层次的融合、更广泛区域内的系统对接。因此, 城市智慧旅游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本身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水平, 要从构建大旅游格局和旅游信息化整体出发, 提高项目建设的规划标准, 争取与周边城市及一些发达大城市建立联系, 兼顾市区内景区联动与周边城市互动, 统一标准、建立对接, 创建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区域型或线型旅游目的地, 切实提升城市旅游的信息化水平。如今, 高铁与高速公路的大力建设极大减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感, 而智慧旅游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使旅游环线内城市互动联合、资源互补, 在完成现阶段自建任务的同时, 也为未来构建旅游环线智慧系统与国家层面智慧旅游体系奠定基础。

其次, 要把握建设目标。立足于大旅游格局为城市智慧旅游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然后需要明确具体的建设目标。邵琪伟在2011年7月的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上说, 争取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信息化, 基本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高信息含量、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 初步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智慧旅游。基于此, 城市智慧旅游建设需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的无缝整合;为企业运营与行业管理提供更高效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为各类游客提供更便捷的信息服务与更满意的旅游体验。为此, 智慧旅游的建设需要在新一代通信技术应用支撑下, 应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架构;以一体化行业信息管理作保障;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 建立资源统筹、信息贯通、应用丰富的城市智慧旅游综合应用平台。

2. 城市智慧旅游发展模式的基层构建

旅游业与信息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 部分发达城市已开始着手建设智慧旅游项目, 其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注重旅游产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分阶段建设等问题, 逐步形成“基础设施做支撑, 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为主线, 应用是关键, 服务是核心, 制度、标准、管理、绩效是保障”的建设格局[18], 构建上下连通、左右衔接的智慧旅游发展模式, 促进旅游业务健康有序开展, 实现旅游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

根据Hadoop平台与云计算理念的构思, 城市智慧旅游基层架构主要设计为感知层、数据层与应用层三部分, 三个层面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讯网三网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流, 相互联接, 如图2。

感知层是基础, 指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向旅游者提供各类信息的服务端, 也即信息汇集端。数据层是核心, 要完成旅游感知数据的接入和传出、处理和控制。建设旅游基础信息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共享及交换中心, 形成资源虚拟化的云平台层, 实现旅游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等。应用层是关键, 包含应用体系和服务体系两部分。应用体系是重点, 必须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积极开发和优化服务、商务、管理和政务各类业务系统, 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是驱动发展的基本动力, 要从不同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 梳理服务需求及服务渠道, 建立面向游客、业务人员、管理者的综合服务平台。

(二) 城市智慧旅游的表现形式

结合旅游业务开展的特点, 城市智慧旅游主要具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四种表现形式。

智慧服务是智慧旅游的核心业务, 是推动城市智慧旅游前进的主要驱动力。基于Hadoop平台, 通过云计算技术, 利用综合的旅游信息数据中心以及智能化技术和手段, 更加准确及时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 满足其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 在改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同时, 更大空间地提升服务价值。

智慧商务主要针对各类旅游服务供应商而言, 包括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服务商积极利用智慧化技术开展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各类活动, 以提高商务活动的运作效率, 创造更高的商务价值。云技术在旅游商务应用中主要以满足旅游企业的商务业务需求为核心, 为游客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智慧服务, 由此, 旅游智慧商务的发展重点应定位在旅游目的地智慧营销系统、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及交互式智慧旅游营销平台等方面。

智慧管理表现为旅游活动的各项管理业务, 旅游管理牵涉到城市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是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旅游效益的重要因素。旅游的智慧管理需要综合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对游客、景点、酒店、交通及旅游线路等旅游资源进行智慧化管理, 全方位地提升管理水平, 创造管理效益。

智慧政务涉及到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 是以旅游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管理模式, 主要内容是基于智慧化技术的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创新。旅游电子政务是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动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云技术实现旅游政务业务的智慧化, 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旅游者和各类旅游服务企业提供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撑, 切实提高政府对旅游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五、总结

上一篇:教学后反思下一篇:现代医院营销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