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

2024-05-15

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精选四篇)

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 篇1

人们对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以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现教学内容, 能够更好的引发学习者的兴趣, 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但是, 任何事物都有非常明显的两面性, 在有优点的同时, 也会存在着某些不足, 多媒体也是这样, 所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措施, 不断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 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积极作用。

2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发展, 现代化设备也不断被应用到了教学中, 传统的病原生物学教学方式大多是选择板书的形式去展现所有的教学内容, 这样的教学方式明显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只有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 才能更好地将病原生物学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

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相比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在病原生物学教学当中, 教师需要写大量的板书, 而且还要借助很多的图示, 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去挂图示, 还要浪费很长的时间写板书, 而且对很多问题的讲解都不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就非常好地避免了这样的问题, 它能够非常好地结合课件、图片、视频等很多方式更好的传递相应的信息, 同时还能够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需要来对多媒体教学进行布置和调整,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书写教案, 可以节省很多的时间, 多重方式的相互结合也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实现更好地实现病原生物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3 多媒体教室看和听的问题

在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中, 一定要提供有利于多媒体教学顺利进行的环境和设备,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能够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记录, 如果出现了学生看不清楚课件内容的情况, 教师应该将字体的大小做出适当的调整, 在太阳光很足的情况下会出现反光的情况, 就要拉上窗帘以保证更好的视觉效果, 如果教室比较大, 教室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戴上胸麦, 同时要将胸麦的音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保证教师在授课时能够使学生听清楚, 又不会出现音量过大的现象。

4 多媒体教学中的沟通问题

病原生物学教学过程当中,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老师的眼神和动作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意图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 以往的讲课方式难免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一些距离, 而且讲课的内容和形式也过于单一, 过于死板, 多媒体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同时还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 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更多自己独特的东西, 使教学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而且教学中也更加便捷, 省去了很多复杂的环节。

5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多媒体设备的操作充分掌握, 而且还要更好地了解设备的具体功能和用途, 这样才能使备课工作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在上课之前, 教师一定要合理布置课件内容,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更加有条理性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课件制作和设备使用上要更加熟练。

6 在病原生物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6.1 多媒体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生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病原生物学中一些镜下形态结构, 如各种细菌, 病毒, 免疫细胞的镜下形态结构, 单纯通过语言描述或在黑板上画图, 学生感觉很枯燥, 很难理解掌握.而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 动画, 视频, 声音, 特殊效果于一体, 通过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 生动鲜艳的画面, 调动学生视觉, 听觉等多种感官, 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富有感染力,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 积极思维, 探索新知。

6.2 多媒体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拓宽知识范围, 加强能力培养, 促进思维发展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 声音, 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 使学习内在变得简单容易.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板书, 画图的时间, 增加了教师讲解, 举例和学生交流的时间, 扩充了知识容量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习变得主动和自觉, 思维更加活跃, 理解更加透彻,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病原生物学知识容量大, 体系繁杂, 而且新理论, 新技术不断出现。应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变得轻松, 还可以通过网络增加新知识, 新进展, 新技术,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6.3 多媒体教学能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习简单快乐, 增强学生的自信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画视频, 动画等将抽象复杂的理142中外医疗绘声绘色的形象表现出来, 直观生动, 给教学带来了生力, 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因多媒体的使用而生动活泼, 通俗易懂。借助多媒体, 创设动态情景, 以鲜明的色彩, 活动的画面把教学内容全面展现出来, 可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抽象为具体, 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 轻松地突破教师难以描述清楚的知识点及重难点使课堂变得简单生动如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 传统的教师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 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TN胞在胸腺内的早期发育阶段, 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 学生非常轻松地掌握了T细胞的分化发育.再如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处理和提呈历来是蜾堂讲授的难点, 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方式, 生动形象的把对抗原的加工, 处理和提呈过程展现出来, 学生很容易轻松掌握。

结束语

在病原生物学的教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促进学生不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 多媒体技术也要求教师在相关知识和技能上要具备一定的水平, 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曹朝晖, 李邦良, 佘美华, 黄春林, 曹运长.生物化学CAI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6 (3) .

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 篇2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大背景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的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中的运用逐渐普及,它将多媒体计算机与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和信息有机结合为一体,是一种被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教学手段,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等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连接临床的桥梁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抽象,知识点多而繁杂,部分内容抽象难理解。例如:医学免疫学内容抽象,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病原生物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而枯燥,不易掌握和记忆,本校历届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每年考试不及格的人数相当多。加上在中医药院校本课程的开课学时普遍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详细展开讲授教材的内容,无疑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自下学期开始制作《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多媒体课件并运用到本课程的教学,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总结如下。

1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个部分的内容,不仅教学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而且内容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非常多。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课时与西医院校相比较明显偏少,这对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授更多的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听懂、理解和掌握。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医学免疫学部分的抗原、抗体、补体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难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往往图文并茂、动静结合,通过将大量静态图片与动态视频和动画相结合、文字与语言相结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眼、耳、大脑等多种器官,学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过程生动形象,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气氛,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的“补体系统”一章时,补体的激活过程非常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参照国外教学资源制作了补体激活的动画过程,通过动画形式展示三条补体激活途径中从补体与激活物的结合开始,至C3转化酶、C5转化酶、膜攻击复合物形成以及靶细胞溶解的完整过程,同时结合大量图片对三条补体激活过程作了系统比较;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如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的生活史时,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展示虫体的生长发育与感染的动态过程等。通过图片与视频素材的综合应用,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显著增强了教学效果。静态图片与视频动画结合,有利于重点与难点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本课程“医学免疫学部分”有许多内容如免疫球蛋白结构、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I-IV型超敏反应的机理等内容抽象难懂,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将其讲解透彻,而这些内容又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对其理解、掌握的程度与教学效果关系密切。因而在本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中,笔者借助大量静态的平面与立体图片,并结合相关的视频对其进行详细讲授,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轻松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在讲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时,运用Ig平面及立体结构图片,详细讲授其基本结构与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讲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对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学作用;在讲授MHC分子对抗原的提呈作用时,通过网上下载的动画将MHC分子对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完整展示出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解MHC分子的遗传特点及其在临床组织器官移植方面的.应用;在讲授T细胞与B细胞对抗原的应答过程时,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显示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处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细胞识别结合以及T、B淋巴细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细胞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动画讲授效应细胞如何发挥免疫效应和清除抗原异物的生物学作用,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的综合运用,让本来抽象难懂的免疫应答过程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讲授Ⅰ-Ⅳ型超敏反应时,运用大量图片和视频展示各个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机理的要点和区别,如Ⅰ型超敏反应中大量IgE抗体的形成及其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导致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Ⅱ型超敏反应中自身抗体与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自身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吸附于靶细胞是引起此类反应的关键,Ⅲ型超敏反应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在毛细血管壁上的沉积以及通过激活补体所造成的组织损伤是此类反应发生的关键等。通过近五年的多媒体教学情况课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3.8%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本课程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多媒体课件的特殊表现形式,极大扩充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除了课本知识以外,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还可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静态图片、视频、动画、文本、声音等各种素材加入到课件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板书,而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偏少的问题。如在讲授细菌各论时,细菌的种类繁多,每种细菌都会涉及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以及防治原则等内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多而杂,而学生没有临床经验和感性认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这些抽象知识的过程中难度很大。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多媒体课件中将每种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图片放在课件的首页,然后应用一个典型病例,通过图片展示病人的主诉、病史、症状、体征,再提出相关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就可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讲授细菌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让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去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不再感觉枯燥乏味,而是积极学习解决问题的办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不仅保证了课程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效果,而且让教师有时间、有机会在课堂上讲授本课程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通常来讲,专业教科书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较长,不能及时将学科的一些新知识、新成就和新进展写进教材,加上教学课时的限制和不足,教师没有时间将这些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灵活多变,通过将这些知识插入相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绍给学生。如下学期上课期间,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从美国开始流行,笔者从英特网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关“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并运用这些素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了当时国内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况、传染源、常见传播途径、实验室与临床诊断标准、防治原则及中医药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点。通过将这些最新研究结果的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标志,在中医药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热情,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使用不科学,也会给中医药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差。

课件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些课件直接将原来板书在黑板上的内容输入电脑,只是简单地将多媒体屏幕当成黑板来使用;有的教师只是盲目追求多媒体课件画面的美观,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内容,虽然能够吸引学生,但是重点不突出,要掌握的内容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将所有的书本内容都罗列到多媒体课件中,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不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时间做笔记,甚至幻灯片还没有看清,教师就播放下一张,结果学生一头雾水、头晕目眩。因此,教师应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把握重点和难点内容,以教材为蓝本来制作多媒体课件,精炼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课件采用的图片、视频资料要清晰,动画要简洁了当,素材补充应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主。

2)忽略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明确一点: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把脸转向屏幕,照着幻灯片把内容读出来;有的教师坐在电脑前,看着幻灯片宣读,板书很少,与学生基本没有交流,忽略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检查中均发现有类似现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如幻灯片的切换速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可以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学生互动,遇到重点、难点内容要提醒学生,要讲透,同时要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等。

3结语

病原生物学多媒体技术 篇3

[关键词]多重PCR;致病菌;病毒;真菌

[中图分类号]R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84-03

多重PCR是通过对PCR技术的改进而建立起来一种体外扩增技术,是在同一扩增体系中通过加入多对引物从而对多条目的DNA片段进行扩增。根据扩增模板的种类可以分为单一模板的多个基因位点扩增和多种DNA模板的不同基因扩增。前者在同一反应体系中通过加入单一DNA模板和多对引物进行扩增,后者在统一体系中加入多种DNA和引物进行扩增。与传统的PCR相比,具有扩增效率高,产物特异性高和经济简便特点,特别适合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的快速测定。

1多重PCR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目前多重PCR的方法主要建立在食品中病原菌的检测,这方面的研究最多,建立的方法也最多。

1.1多重PCR检测同一致病菌

食品中的某些致病菌由于具有较多的血清型,很多DNA片段都是某些细菌所共有的,很难通过单一的PCR扩增某条片段进行确定。极易造成测定结果的假阳性,影响样品检测的有效性。采用多重PCR针对目的基因的多个DNA片段设计引物进行扩增,根据多条扩增结果来判断结果可以减少假阳性,提高测定结果的特异性。

产毒素大肠杆菌是引起腹泻的重要致病菌,通常分为三种类型:ETEC(产肠毒素大肠杆菌)、SLTEC(产志贺样毒素大肠杆菌)和NTEC(产坏死性大肠杆菌)。其中SLTEC可产生三种毒素类型(sLTl、SLT2和SLT2v),主要血清型是0157:H7 L2J。杨小鹃等采用大肠杆菌0157:H7rfeE和fliC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两对引物,通过对包括猪肉鸡肉牛肉羊肉在内的65份样品进行检测,同时采用传统分离培养鉴定和测序验证进行方法对比,结果显示阳性样品与标准鉴定方法的一致性达到98%,显示出测定结果的特异性好。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近海的海水、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中的一种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反应性关节炎和心脏疾病等。在我国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人数和起数上都处于第一位。李晓虹等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tl、tdh、trh基因设计3对引物,采用PCR多重扩增,并对扩增结果特异性和标准菌株进行验证,结果采用多重PCR能够特异性的扩增副溶血性弧菌的450、269、500bp片段,而对其他种类菌没有特异性扩增。可在增菌8h后快速、简单、准确的检测出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salmanella)是最常见食源性病原菌,所含细菌种类繁多。已发现超过2 500种以上的血清型。邵碧英等采用沙门氏菌属特异基因hut、hilA、invA、hns和hns 5个基因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二重PCR检测灵敏度与单一PCR一致,三重PCR检测灵敏度有所下降。并未建立起同时检测4种基因的多重PCR方法。Soumet等根据沙门氏菌属随机克隆序列、伤寒沙门氏菌的fc基因和肠炎沙门氏菌的sefA基因设计了三对引物,应用多重PCR对1 078份家禽样品进行检测,敏感性可达95%,高于常规细菌学鉴定方法的92.5%。显示出方法建立的不稳定性和引物设计的重要性。

1.2多重PCR检测不同致病菌

针对不同病原菌高度保守基因、特异性基因和毒素基因,设计相应的引物从而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实现对多种病原菌的检测。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和降低成本。相对于检测同一致病菌,检测多种菌更有实际意义。由于食品中病原菌的数量较少,一般在检测前进行10~24h的增菌过程,可以显著提高样品检出率。陈伟等对金黄葡萄球菌(sA)的ntlc、单增李斯特菌(LM)的hly和蜡样芽孢杆菌(BC)的hemolysin基因,设计合成三对引物,结果显示方法检测结果与单基因PCR检测的灵敏度相同,结果稳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整个检测过程在16h完成,监测灵敏度可达1cfu/mL。李博等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和沙门氏菌建立多重PCR获得相同的稳定结果。体现出在监测多重致病菌方面的优越性。杨平等对食品中主要存在的4种致病微生物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根据其主要特异性基因产物设计引物,建立起4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体系中4种病原菌随机混合扩增均可成功,具有很强特异性,包括增菌时间10h即可检测完毕,在食品卫生检验中具有较强使用价值。焦豫良等对6种食品致病菌建立起的多重PCR灵敏度与单独PCR相同,所需时间更短,整个过程只需3-4h。显示出快速监测的优势。

2多重PCR在食品中病毒的检测

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才可以生存,一般在食品中并不能繁殖和复制,但很多资料证明,多种病毒性疾病确实由食品传播的。如甲肝病毒,脊髓病毒,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等。由于能够引起食品中毒的病毒种类较少,而且血清型亦不是很多,所以采用多重PCR测定多种病毒意义不大,但在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某种病毒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即用多重PCR检测某一病毒,2003年SARS期间,我国出口的食品和动植物产品被迫要求进行SARS病原检测要求。单一PCR必须进行两次PCR才能确定是否为SARS。陈文炳等采用人工合成的特异的SARS病毒DNA片段作为可以病毒添加到牛肉等食品中,然后采用公开发表合成的引物进行二重PCR扩增,并采用单重PCR对照分析,得到相同的灵敏度,获得和单重PCR相同的扩增片段。给食品中病毒的多重PCR检测提供了一个研究方向。

3多重PCR在食品中真菌污染的监测

真菌在谷物和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时会产生真菌毒素,真菌毒素会引起人畜严重的食物中毒,如何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真菌及其毒素对于食品卫生具有重大意义。对于真菌的检测,目前多采用化学色谱法、现代免疫学和毒理学试验等,大部分是针对其产生的毒素进行鉴定,而对于未开始产毒或产毒量小的真菌检测可能出现假阴性。多重PCR通过检测真菌的基因序列判断食品被真菌污染的程度,具有更高的检出率,检测食品更加安全。秦文彦等t13J根据黄曲霉毒素生化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an、Romt—1和ver-1的序列以及真菌共有的5.8SrDNA的ITS序列分别设计ApaF/ApaR、OmtF/OmtR、VerF/VerR及ITSl/ITS4 4对引物,研究建立起产黄曲霉毒索真菌及在食品中的快速灵敏监测体系,扩增出的对应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对应的DNA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监测特异性较好,提示多重PCR可作为真菌及其毒素检测的潜在方法进行研究。

4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多重PCR作为一种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但高灵敏往往伴随着稳定性低重复性差的问题,PCR技术本身对操作者和试剂要求较高,多重PCR的要求则更加苛刻。微量的外源DNA即可对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产生假阳性,导致测定结果错误。同时多重PCR对引物的浓度,Mg2’离子的浓度、dNTPS浓度和扩增退火温度的要求更加严格,任何一种条件控制不当,都很容易造成非特异性扩增,甚至扩增失败。在建立方法时必须进行优化各个反应条件,使得测定结果更加稳定和清晰。

畜禽养殖中病原微生物防污染技术 篇4

关键词:畜禽养殖环境,病原微生物,防污染技术

在畜禽养殖项目中, 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影响较大, 需要养殖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建构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 积极践行管理体系和免疫模型, 确保病原微生物污染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 从而实现整体管理模型的最优化。

1 畜禽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原因分析

在畜禽养殖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养殖规模方面的问题。其中, 集约化养殖、小区式养殖等都会出现畜禽存栏数量的增多, 导致饲养密度加大。若是相关养殖人员没有对其进行集中消毒和系统化管理,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分析, 疾病的发病概率增长速度惊人, 这是产生病原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另外, 在养殖过程中, 多数地区还不能形成自繁自养的模式, 就会出现外界品种的引进, 若是没有建立切实有效的免疫检测机制, 就会出现畜禽病菌流通问题, 加之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等项目都没有得到有效监督和管控, 造成疫病的传播和扩散。此外, 地方性畜禽养殖基地较多, 不仅仅是卫生制度和疫病防控意识不足, 其整体监督和管控力度也不够, 养殖户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对于疫病没有足够的重视, 污染问题便日积月累地留存下来。

2 禽畜禽养殖中病原微生物防污染技术

在管理机制建立和运行过程中, 要针对实际问题构建系统化的处理机制和管控措施, 结合地区具体情况及管理要求, 确保相关净化策略能贴合整体运营模型和管理诉求[1]。

2.1 积极构建有效的防控体系

在畜禽养殖环境管理过程中, 要针对卫生防控体系及管理维度进行深度处理, 强化兽医体制改革项目的发展进程, 完善动物防疫的制度体系, 并且贯彻落实有效的宣传机制, 确保畜禽养殖人员和经营人员之间能形成思想上的统一, 在合理规划养殖密度的同时保证防控模型和体系的完整度。同时, 养殖人员在丰富自身科学知识, 提升饲养水平的同时, 建立健全更加有效且完整的养殖计划, 提高整体管理效果的同时, 保证管控维度和管理要求符合畜禽饲养项目的具体要求, 提高科学防治机制和应用水平的基础上, 创造更加有价值的畜禽养殖环境。

2.2 集中做好清理和消毒工作

畜禽养殖人员要积极践行良好的清洁工作和管理规划, 制定每日管理流程, 集中做好清理和消毒工作。在畜禽养殖项目中, 要有效落实更加有效的管控措施, 建构系统化的控制维度, 提高无害化处理项目的有效性, 也要对场地进行集中的严密分析和有效消毒, 针对种苗和畜禽进行集中处理和综合控制, 确保整体管理维度和管理要求之间的协调性。

2.3 加强检疫

在畜禽养殖项目中, 相关单位要积极开展动物检疫检测项目, 对于一些隐性及敏感性的动物进行集中的淘汰处理, 积极完善项目优化管理机制, 确保净化工作符合实际标准, 也要对无病原体污染种苗进行有效分析和集中管控。畜禽养殖人员在选购畜禽良种的过程中, 要结合自身实际需求, 建立检疫机制后引进新种苗。

2.4 建立健全免疫程序, 提升消毒水平

相关养殖人员要建立健全免疫程序, 结合免疫病种和免疫程序, 提升免疫的有效性。畜禽养殖人员也要对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及全面记录, 提高免疫和药物使用项目的完整性, 确保及时总结和优化处理, 针对实际病害问题进行及时用药, 提高畜禽的管理效果[2]。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全进全出制度, 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养殖环境的消毒水平。消毒是指杀灭畜禽生存环境以及表面或者相关物品的病原微生物, 常见的消毒方法有生物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其中, 化学消毒主要是对化学与消毒药的应用, 包括擦拭、拌和、喷洒、浸泡等;物理消毒主要是指通过焚烧、火焰、机械或者高压高温杀灭畜禽病原微生物的常见消毒方法;生物消毒是通过消毒水、土壤及生物体表来实现的, 常见的垫料消毒和粪便消毒均属于生物消毒的范畴。在消毒环节中, 相关人员要适当选择碱类、醛类、强氧化剂类、卤素类等消毒物种, 从而满足刺激性小、物美价廉、简单方便、光谱等消毒物种选择规律, 并实现改善畜禽养殖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现象的目的。

3 结语

在畜禽养殖过程中, 要充分考量畜禽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相关问题, 践行有效的消毒机制和控制措施, 为畜禽养殖的安全运行提供动力, 从一定程度上实现管理价值和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真正建构规模化的养殖项目, 为畜禽养殖项目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秦福友, 韦有奎, 张洪让.当前畜禽养殖的格局正发生巨变, 政府扶助亟待跟进——突破病原微生物“围剿”的出路[J].中国动物保健, 200 (711) :65-70.

上一篇:城市经济结构发展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