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设计

2024-05-10

融合设计(精选十篇)

融合设计 篇1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电网络,云平台,全媒体

0引言

随着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 广电网络整合并顺利开展三网融合业务。广电网络一方面以现有的光纤同轴混合网为基础, 全面实施数字化和网络双向改造, 确保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另一方面, 要以视频业务为核心, 构建与网络智能适配的开放业务平台, 承载广电融合新业务, 实现平台开放、业务丰富, 再者也要以确保信息安全、文化安全为目标, 构建完备的安全管控体系, 实现对网络、内容、业务和终端的全方位可信、可管、可控[1,2,3]。

对于开放业务平台的建设, 采用新的建设模式, 以云计算为核心架构, 实现多种业务在平台侧的融合, 并通过云计算框架解决业务上线慢、业务真正融合、数据安全等在“信息孤岛”建设模式下的难题[4,5,6]。

1广电网络业务系统现状介绍

广电网络业务系统, 通常建有BOSS系统、交互电视应用、支付平台、安全控制管理系统、电视商城和电视新闻等, 依托这些业务系统, 为有线用户提供完善的数字电视服务。但是这些业务系统建设, 往往缺少统一规划, 各自独立成一套系统, 且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中。广电业务系统建设的现状, 迫切需要一套开放的、融合新旧媒体的全媒体融合云平台建设[6]。广电业务系统的现状如图1所示。

2全媒体融合云平台建设目标

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新业务基础能力统一平台, 通过各种虚拟化技术将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全面池化, 实现对所有资源的统一化、集中化、智能化调度和管理, 同时考虑系统安全、负载均衡、数据备份等需求, 全面支撑业务平台的平滑割接和弹性扩展, 达到云平台Iaa S层次的构建目标, 为后续向Paa S、Saa S进一步演进打下基础[7,8]。具体目标如下:

1.构建覆盖全网的统一的分布式媒资内容服务平台, 健康医疗、智慧家居等新型增值业务平台, 以及建设智能、开放的未来业务接入平台, 打造智能、开放和内容可控可管的业务运行中心;

2.建设结构清晰、可靠性高、冗余度大、建设和维护管理成本低、应变能力强、调度灵活的多业务统一融合平台, 形成全省“视频、数据、业务”的“物理分布、逻辑统一”, 用于支撑全省广电业务运行;

3.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开放、统一的广电运行标准参考;

4.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广电内容安全平台标准参考;

5.建立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业务自动分发系统。

3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1.多业务融合的要求

目前光电网络业务系统上线模式为传统架构, 新上一套业务系统, 伴随着一套服务器、存储设备和若干网络设备, 从IT设备和网络设备以及安全管理上均存在隐患。同时, “竖井式”架构带来的建设周期长, 资源利用率低下, 维护管理不便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云平台聚焦于云数据中心虚拟化资源管理、自动化发放、一体化的快捷自动运维管理, 并对企业IT管理提供开放的管理接口。云管理系统将整个数据中心云化, 并对系统中用户可见的资源抽取出来纳入统一的资源池管理, 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资源管理, 自动资源发放。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获取资源的途径。用户可以通过在服务目录自动化的获取资源并在资源上部署用户需要的应用。云管理平台系统架构如图2。

2.现网系统和设备集成管理要求

现有的设备品牌多, 型号杂, 不易管理。也没有合适的网管系统来进行管理和维护, 同时, 现有设备的利用率也存在浪费现象, 如何能够对这些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度, 甚至能够利旧, 充分的发挥已有设备的作用, 保护现有投资。

3.对于数据库跑虚拟机的要求

我单位有多套业务系统, 意味着有非常多的数据库系统, 这些数据库版本和型号非常多, 但是有些数据库使用效率不是很高, 对于数据库能不能迁移到虚拟机上面, 业界说法不一, 也很少有人进行实践;同时对于数据库迁移到虚拟机上压力过大之后如何平滑调度到物理机上运行, 也是一个命题。

4.业务的统一

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业务平台:中心包括统一的广电云基础设施平台、云业务平台, 按需分配各系统需要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 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内容管理平台、播放平台系统、内容分发平台系统、内容发布平台系统、后台管理平台系统等, 从而逐步将各个业务软件系统整合到云业务平台上来;统一Portal系统;统一VOD业务系统;统一OTT业务系统;以及统一CDRM系统等。这样, 由采用原来技术全省部署上百个服务节点, 变为采用新技术后的2个节点 (1个主用, 一个备用即可) , 大大的降低了系统造价和运维成本, 也有利于全省业务的统一。

5.安全可靠的平台

在安全性方面, 全媒体融合云服务中心的多环节、全流程的安全措施, 保障您的系统健康运行。提供安全漏洞检测、网页木马检测、主机入侵检测、防DDo S等安全服务;可实时监控整个系统, 可及时发现故障并通过多种报警方式及时通知。

4系统建设方案设计

按照上述需求, 将上述业务系统云化, 形成统一的云计算平台。该云平台的建设方案为:服务器、存储硬件统一管理, 形成以“虚拟化资源池”和“硬件数据库资源池”为两个逻辑单元的统一Iaa S平台, 以应用为核心逐步完善Paa S和Saa S建设。在业务运行量低的时候, 可以选择数据量较小的数据业务迁入虚拟化平台运行, 节省成本;等数据量增长后, 迁出到“硬件数据库资源池”, 确保业务高性能运行, 云平台方案逻辑拓扑如图3所示。

该方案主要分为3个层面:

1.云管理层

为整个云平台的核心, 该层管理整个Iaa S层的硬件设备和虚拟机设备。包括对整个云平台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的监控告警, 远程维护管理, 逻辑拓扑, 硬件资源的添加与退出等等一系列策略, 并负责跟上层业务系统的对接。

2.云计算平台层

云计算平台层, 为云平台业务的实际承载体, 分为两大单元:一个是以虚拟化为核心的虚拟化平台, 运行一些可以虚拟化的业务 (如应用服务器等) , 按照媒资系统服务器和其它业务服务器构成两个逻辑虚拟机集群, 未来新增业务的时候, 为了便于管理, 可以划分多个业务逻辑集群;另一个是物理单元, 该部分主要运行一些高性能诸如数据库等核心业务系统。

3.存储网络

该层主要为万兆交换机, 提供服务器跟统一存储的链接通道, 承接物理集群和虚拟化集群的数据。其中存储设备采用统一存储, 即对于虚拟化业务和数据库存储, 提供基于虚拟化网关的本地存储高可用方案, 底层挂接两台SAN存储, 确保业务连续性, 对于媒资业务, 提供NAS存储。该层主要为云平台数据的承载层, 承载着虚拟机资源和业务资源。

5结论

构建统一的广电云基础设施平台、云业务平台, 按需分配各系统需要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 提供Iaa S服务。在此基础上整合中间件基础应用平台 (包括Android应用的编译及应用市场) 、健康医疗应用平台、家居安防应用平台、媒资系统平台等各类广电网络业务系统, 提供统一Paa S能力, 进而逐步将各个业务软件系统整合到全媒体融合云业务平台上来。

参考文献

[1]韦乐平.三网融合的思考[J].电信科学, 2010, (3) :1-6.

[2]温建伟, 王厚芹.国际三网融合进程评价与启示[J].电视技术, 2010, (6) :113-115.

[3]袁超伟, 张金波, 姚建波.三网融合的现状与发展[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6) :1-8.

[4]周艳.三网融合背景下, 广电如何应对?[J].现代传播, 2010, (5) :46-49.

[5]丁颐, 郑煊.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7) :45-47.

[6]陈军.广电融媒体同播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4, 41 (7) .

[7]黄梁, 陈鲁敏, 王加兴等.企业私有云平台建设研究[J].机电工程, 2014, 31 (8) .DOI:10.3969/j.issn.1001-4551.2014.08.028.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魏建立和统一北方的时间;了解北魏迁都的目的和意义;概述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了解北朝朝代更替的情况。

2、过程方法能力

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能够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认识到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深远影响,并能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

能够结合史实全面分析孝文帝改革,并能做出客观、全面地评价,从而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民族关系问题的正确观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基于长期交流与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联合共同体”;认识到民族融合、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理解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决制止旧势力,坚持改革的史实,学习那种顽强的意志力和除旧布新的勇气,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学习毅力和承担挫折的能力。

二、教学要点

重点:(1)民族大融合,这是本课的主题。本课在讲述北魏建国、统一北方、改革的史实中,也贯穿了民族融合逐渐形成并达到高潮的这条主线。(2)孝文帝改革,这是本课的核心。

难点:理解民族大融合的含义,民族融合并不简单等同汉化。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那么,我国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什么时期?它是怎样进行的呢?

讲解新课:

(一)北魏统一北方 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思考: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 十六国时期,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北魏建立后,通过长期征战,于439年统一北方。

师介绍鲜卑族:①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②拓拔部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地在大兴安岭的大鲜卑山。③东汉末年开始迁往内地,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学习农耕,过定居生活。

你是怎样理解北魏学习中原文化的政策的?(统一战争激起了各民族的反抗,尤其占人数最多的汉族的反抗,因此,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北魏虽入主中原,但其具有原始色彩的落后文化和生产方式与中原民族有很大差距,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北魏的发展、封建化和巩固统治。北魏的汉化政策对北魏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融合。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化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二)孝文帝的改革

1、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也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2)迁都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同汉族地主的联系,更好地吸取汉族先进的统治经验。

2、孝文帝的改革

(1)改革的社会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鲜卑族为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拓跋部为鲜卑人的一支。自东汉末年以来,逐渐南迁。南迁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学习农耕并逐步过上定居的生活;386年,鲜卑族杰出首领拓跋建立魏国,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

(2)改革的内容:①迁都洛阳②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3)主要措施: A:规定鲜卑族改穿汉族服装; 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C: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复姓改为汉族的单姓; D: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 E: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

(4)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三)北朝的形成 学生看书88页了解。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4、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材料,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

板书设计

第3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孝文帝改革

(一)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

2、迁都的作用

(二)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改革的内容

3、主要措施

4、历史作用

融合经典设计 篇3

机身设计是Df的最大亮点。在它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尼康FM2等经典胶片单反相机的设计元素,同时也能看到符合时代感的大尺寸液晶屏与操控按键。需要强调的是,Df仍旧是一台拥有反光镜和尼康F卡口的单反相机,这意味着它拥有明亮的五棱镜取景器,支持几乎所有尼康F卡口镜头。全新设计的机身搭配轻巧的EN-EL14a锂电池,令Df成为尼康最小巧的35mm全画幅单反相机。

值得一提的是,Df机顶部位的“Nikon”商标采用了传统的正体书写。熟悉尼康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自1984年之后(尼康F4开始),新推出的尼康相机都采用斜体商标。

操控界面

除了机身设计外,Df的操控界面同样体现了经典与现代化数码科技的融合。

首先,在Df顶部设置有曝光补偿、感光度、速度、拍摄模式共4个转盘。所有转盘均采用了金属蚀刻处理,具有高品质和良好的可视性。这些转盘还都设计了锁定机构,能够防止误操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操控效率。在Df顶部还有一个小型肩屏,可以显示快门、光圈和拍摄张数等信息。更详细的参数设定则要依靠背部液晶屏来完成。

单看机身背部,Df与尼康其他数码单反相机并没有太多区别。圆形目镜、实体测光选择拨杆、独立的AF-ON和AE-L/AF-L都标志着Df具有与D800同级别的产品定位。

如果您使用的是带有光圈环的D型镜头。可以在自定义设定菜单中的“f7:自定义指令拨盘”中改变光圈的设置方法。从而实现用镜头光圈环来设定光圈。

拍摄性能

Df采用了与D4相同的35mm全画幅约1625万像素CMOS,并搭配了EXPEED 3图像处理器。同样搭配50mm定焦镜头,Df的最佳分辨率可以达到约2600线,是D610(2430万像素)的约85%,是D800(3630万像素)的约65%。而在高感光度控噪性能方面,Df在ISO 3200时是完全可用的。即使不开启降噪功能,ISO 6400和ISO 12800时的噪点数量也可以接受。这一表现要比D610/D800好两挡以上。

在对焦、测光和连拍性能方面,Df与D600基本相同,均为39点(含9个十字形)AF系统、2016像素RGB测光传感器以及每秒5.5张连拍速度。在实时取景模式下,Df也可以使用点白平衡功能,便于快速、精确地进行色彩校准。

镜头兼容性

我们知道,尼康自推出“大F”之后,其镜头卡口在物理结构上就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但为了实现自动光圈、自动测光和自动对焦等功能,F卡口实际上一直在升级和进化着。在Df推出之前,只有D3x00/D5x00等不带有对焦马达和测光耦合连杆的入门级机型才能使用早期F卡口镜头(非AI)。为此,Df特别设计了一个可收回测光耦合连杆,实现了对几乎全部F卡口镜头的兼容性。

Df主要规格:

感光元件:35mm全画幅约1625万像素

对焦系统:39点(含9个十字形)

测光系统:2016像素RGB测光

快门速度:1/4000秒

连拍速度:约每秒5.5张

视频拍摄:无

取景器:100%视野率五棱镜

液晶屏:3.2英寸约92万像素

机身体积:143.5×110×66.5mm

机身重量:约710g

关于尼康Df的开发故事

Q:Df中的“f”指什么?

A:“fusion”,即融合的意思。

Q:Df为什么没有采用更高规格的对焦、测光系统?

A:我们是要在画质与D4等同的情况下尽量做得小型轻量化。高性能的对焦、测光系统会增大体积。

Q:尼康如何看待复古型相机?

A:Df是为了让用户享受拍摄的乐趣而采用机械式的操控,所以设计得比较复古,并非追逐其他厂商。

Q:Df为什么没有配备视频拍摄功能?

多协议网络优化融合设计实践 篇4

各单位网络建设步伐不一,采取的网络层路由协议多样、链路带宽不一,为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必须确保网络收敛时间最短化、网络利用率最大化、网络路由信息最精确化,这样就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即多协议网络的优化融合设计。

2 研究对象

当前网络的主流设计方式为层次化的网络拓扑,它由不同的层组成,它能让特定的功能和应用在不同的层面上分别执行,逻辑上引入了核心层、分布层和接入层的概念。其中,核心层位于网络的顶层,负责可靠而迅速地传输大量的数据流。对核心层来说,跨其传输的数据流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公共的。如果核心层除了故障,就会影响到每一个用户。

为避免核心层网络发生单点故障,一般按照网状结构拓扑进行设计,并以此自治区域核心与其他自治区域核心相联,组成互联网络。该文研究在多个自治区域、多种路由协议、多种物理链路条件下的网络路由设计。

网络协议采取当前主流的OSPF和EIGRP路由协议。协议的具体原理、特性参见书目[1]。

3 网络设计原则

网络设计,要对数据流采取最优化设计以满足高效传输的需要,确保重要信息和多媒体信息快速准确传输。要采取路由冗余设计以防止关键节点的损坏而造成全网的瘫痪,当某条物理链路中断或某个节点被摧毁后能自动迅速重构网络。要注重路由防环设计以确保网络互联互通。

最优、冗余、无环成为网络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最优化设计,要求网络有较快的响应时间,能充分利用各种线路的容量。冗余设计,设计时要实现高可靠性,要求路径存在冗余。无环设计,在核心层采用网状拓扑的同时,在多路由协议下能够识别出网络环。在路由协议选择上,尽量选择收敛时间短的协议,如果路由表收敛慢的话,快速的和有冗余的数据链路连接就没有意义了。

4 典型工程应用设计

搭建试验环境采用如图1所示拓扑,三层交换机SW1,路由器R1分别与骨干网Backbone1、2相联,R2连接50.0/24网络。R1的Gi0/1接口、R2的Gi0/1接口和SW1属于采取OSPF协议的域AREA 1;R1的Gi0/2接口采用EIGRP协议,AS号为100;R2的Gi0/2接口和S0/0接口、R1的S0/0接口采用EIGRP协议,AS号为1。接口IP地址前缀为192.168。

三台设备软件上分别采用不同的动态路由协议,有来自各自骨干网的路由条目,知道自身自治区域的所有路径;物理上采用网状拓扑结构,形成了一个物理环,并且传输介质中既有光纤传输也有帧中继Frame-relay网络,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多网合并设计环境。显然,要实现三个核心层网络的互联互通,不能采用默认路由方式,而必须在不同协议之间进行路由的重发布,使网络从相互隔离到互联互通直至达到最优、冗余、无环的优化设计。

首先进行简单的重发布。这一步在OSPF和EIGRP进程之间进行路由交换,做到网络的互联互通,能够相互访问。

R2上进行配置:

R1上进行配置:

以上步骤只是进行简单的路由重发布,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R1上把EIGRP 100的路由以Metric 150的方式重分发至OSPF 1中,那么对BACKBONE2过来的EIGRP 100的路由,只有通过R1才能到达(R2到BACKBONE2是通过SW1再到R1的),那么如果R1与SW1之间的链路断开,就会出现网络的单点故障,导致IGP中的其他设备学习不到BACKBONE2的路由。这样就应该在R1上实现EIGRP 100向EIGRP 1的发布:

2)SW1到50.0/24网络的问题。由EIGRP 1向OSPF发布过程中,度量值metric都为110,这样SW1在到的路由表中会由R1和R2均衡负载流量,而由R1负载时会通过帧中继网络,加重网络负担,产生拥塞。应当让SW1只走R2到达50.0网络,而R1不进行负载,只作为一个备份。这里采取在R1上改变EIGRP向OSPF重发布时metric的方法进行:

经过以上步骤,SW1上到50.0/24网络的最佳下一跳为R2,R1只作为路由备份,在R2-SW1链路失效时启用。

3)R1到50.0/24网络的问题。在解决问题2后,R1上又产生了同样的问题,R1虽然走Frame-relay的线路只有一跳到达50.0的网络,可是由于帧中继网络带宽限制,这路径不是最佳的,应该是走SW1。但路由协议之间的比较,OSPF的管理距离AD是110,EIGRP的Internal AD是90,所以R1会默认选择走Frame relay的线路到达50.0,所以我们必须要改变EIGRP的Internal AD来让R1改选走SW1,而且只是针对50.0这个网段:

经过以上配置,R1也会选择R1--SW1—R2--50.0/24网络这条最优路径,而帧中继链路作为冗余备份。

4)路由冗余问题。如果没有将OSPF 1重发布到R1、R2的EIGRP 1中,而只是在R2上进行了重发布,那么只要R2跟SW1之间的链路断开,那么其就将成为孤岛,学习不到OSPF路由,因为R1上虽然EIGRP 100进程学习到了OSPF路由,但是却没有发布到EIGRP 1进程中。为了实现让Frame-relay链路成为备份,要把OSPF 1在R1、R2上都进行重分发。

在R1与R2上都将OSPF发布进EIGRP 1进程:

5)骨干网中外部路由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以后,即在R1和R2上都完成了双向重分发,会有一个问题产生,就是如果BACK-BONE2过来的EIGRP 100的路由在R1上显示的是EX(EIGRP中外部路由的AD为170),而且Metric非常大,这就导致了R2在把OSPF 1的路由重发布到EIGRP 1的时候,也顺带将EIGRP 100的路由也通过Frame relay链路通告给R1,由于同样是EX类型的路由,但从R2重分发过来的Metric是定值(参数为10000 100 255 1 1500),这就会比BACKBONE2通告路由的Metric小,所以R1会选择走R2到达BACKBONE2,就出现了环路。解决的办法就是将R2重分发OSPF至EIGRP 1的时候把BACKBONE2的路由给过滤了。这里先采取在R1上由EIGRP 100向OSPF发布时给路由做上标记,在R2上由OSPF至EIGRP 1重发布时将其过滤的方法解决:

至此,关于此拓扑的最优,冗余,无环己解决。可以在SW1上查看路由表,到达50.0/24网段只走R2,在R1上看路由表,到达50.0的网络只通过SW1到达,可以断开R1或者R2与SW1之间的链路来观察一下IGP路由是否有实现备份。因为收敛的缘故,有时候IGP的路由条目会比较紊乱,在实现全部配置后,分别进行clear ip eigrp neighbor和clear ip ospf process,进行路由重启。

5 结束语

该文通过一个简单实例说明了在多个网络合并时的设计问题,较好地实现了最优,冗余,无环设计思想,对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有相当裨益。

摘要:该文针对网络迅速组建要求,着重研究了在使用OSPF、EIGRP路由协议的核心层网络中,融合多网的问题,提出融合过程中的基本设计思想,并给出了典型实例。试验环境采用cisco公司路由器搭建。

关键词:多协议网络,融合,重发布,路由协议

参考文献

[1]Jeff Doly[美].Routing TCP/IP,Volume I,1999.

[2]Solie,K[美].CCIE试验指南[M].1卷.李津,卓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 篇5

(一)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表现力,是教学改革的需求: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笔者一改以往思想教育课讲道理多易枯燥的特点,运用计算机网络找到相当多的案例视频等生动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观看,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从听觉、视觉上充满兴趣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课堂专注性大大增强了。(二)多媒体教学应该充分发挥视听功能,增强感染力: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这是作为现代教师一项新的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笔者本人在多媒体教学中十分注重课件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教学中,设计课件时,注意利用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对人体各种感官的冲击和刺激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课堂变成学生精神的丰盛大餐。(三)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而不应是教学的全部手段:多媒体教学中最主要的媒体,不是计算机,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教师本人。多媒体本身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教学的全部,不然的话就会本末倒置、物极必反。所以多媒体教室中,演示的屏幕位置不能取代黑板,应该给黑板一个完整的空间,而屏幕应是教学内容的补充,真正符合其“辅助”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直观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原本觉得枯燥、难懂、抽象的问题感到生动、有趣和具体,从而爱学、乐学,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引起学生对学习问题观察的兴趣和注意;能够增大观察的可见度和清晰度;可以扩大观察的范围,能够突出观察对象的重点和本质特征,提高观察效率;还可以对观察对象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剪辑,使之更集中、更典型,因而更有代表性,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比在现场观察还要好的效果。(三)信息技术可以把教材的各种美的因素(如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等)直观地再现出来,而且往往比教材中的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更集中、更形象,更具说服力,加之信息技术所特有的呈现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寓真理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感染力强,能更好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计算机等多种媒体技术,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让学生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这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完成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断地给学生以新的刺激,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将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形式之一就是支持的自主学习

第一,注重使用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媒体组合,做好教学内容设计,提供教学服务,构建情境,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第二,注重促进技术的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相互的结合,就会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有支持的学习;第三,注重新技术的应用。要根据各种教学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应用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无缝集成,形成一个功能强大、性能优越的网络教学平台。同时开发小课程等微型资源,适应学习需要,为学生提供时时、处处的自主学习支持。作为教师,课前应多方面整合教学资源,课上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扩充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元化教学交往。而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能利用网络平台登陆资源库自主学习,实现与教师的有效互动,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培养自己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设计的融合 品质的坚守 篇6

展览设计也是一项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完美,我们永远都可以从中找到不足,找到进步的动力。而展览设计又是一项戴着镣铐舞蹈的艺术,我认为,展览设计必须坚持三个理念:

设计是用空间讲述一个故事

设计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在叙述一个故事。设计是用空间叙述一个故事。用材料表达主题,以高度、宽度、色彩的冷暖来编织空间的故事。设计师应该用它最本质的直觉和她的感觉,把诗人、作家、编剧、历史学家的文字,用代表性的形体色彩来表达。称职设计师必须用直觉和美感来进行最本质的技术表达。

宁波城市展览馆是南开展览用空间讲述的一个精彩的故事。展览馆通过图片、文字、音像、模型等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宁波城市的历史变迁、多年来取得的建设成就。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未来宁波将围绕“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繁荣大文化”这个总体目标而发展的城市规划宏伟蓝图。城市三维虚拟演示厅是中国规划领域的第一个专业数字城市仿真中心。通过环视立体投影技术,让人们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了一番规划于2020年建成的宁波东部新城。高楼林立,鸟语花香,生态的生活环境给人无限遐想,同时也寄托着宁波人民的梦想。

我们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高科技的手段,充分表达了宁波城市展览馆宏大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宁波城市的未来愿景。它是新时代的城市象征,城市的光芒在这里绽放。

注重平和自然之美

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一款作品,最重要的莫过于基础理念的确立。我认为,设计要崇尚自然,崇尚平和,返璞归真。无论多么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始终建立在人们的需求基础上。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的需要。在设计上以平和自然的状态进行表达,反对一味求新、求奇,或者生搬硬套。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那种艺术境界一样:“如流水赋形,行于行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2005中国食品博览会的展区、2005消博会工艺中标展示区等很多展厅都是遵循这个原则来设计的。整个展区自然简约,大气平和。

但是,平和自然之美绝不是流于简单呆板。相反,同时应十分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东西方外来风格的精华。从生活需求出发,汲取文化和自然的精髓,是支撑自己设计创造的源动力。同时,得益于以往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也得益于借鉴现代东西方展览风格。南开展览的设计作品往往注重揉入了地域文化的优秀元素,如慈溪撤县设市20周年成就展馆、鄞州区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2010年食博会北仑展厅等展览中充分发掘了当地的文化元素。

与此同时,设计还要结合现代西方美学的风格,如上海华交会宁波服装展区、国际投资促进机构展示设计、国际喜尔斯香港有限公司展示就是其中的案例。展厅线条流畅、表现手法大胆,造型奇崛、色彩绚丽。整体配套和谐,立体感和艺术感给人品味超群的印象。

跳出来看待设计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诗是这样,设计也是这样。设计师不应该只在办公室里闷着头做方案,而应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体验生活上。做方案只需要一个想法,而这个想法,应该是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产生的。设计师要跳出来看待设计,不能一味囿于设计之中,应该追求一种反常规的思维角度,不能就设计谈设计,要关注看不见的设计以外的生活。

而今后我们的团队,不管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都秉承一个原则——打造南开独特的品质。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专属的故事,没有复制的嫌疑,每一个都是用心之作。南开将向更精、更强的方向发展,不求最大,只求最强。除了目前的设计理念,我们会加入一些新的设计元素,让设计做得更细致,表现更具前瞻性,让每一个作品都标上南开的符号,那就是专属性,专属团队的风格,转身风格的故事……

简论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篇7

1.1 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发展

我国由于经历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我国的建筑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 加上国家人数众多, 贫富差距悬殊, 我国长期以来的建筑设计都是趋于自我保护意识的设计, 缺少向人们和大自然开放和融合的建筑设计方式。景观规划设计既定的背景中, 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 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他们, 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 除了功能合理之外, 应充分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活”的设计。

1.2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

在诺伯特·舒尔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 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 即是否具有场所性, 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 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 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

建筑作为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 它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实用性, 而且还需要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外表。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那么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上, 不能够再简单的局限于建筑物的建筑设计上, 需要充分的融入景观设计, 按照建筑物景观设计的原则和发放, 达到建筑物自身实用性和观赏性并能够同建筑物外部环境的融合和协调。使它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场所的同时, 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给予人们美感的享受。因此, 建筑物的建造不仅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 而且要一定程度上要注重建筑物的景观设计, 通过在实际的建筑物的建筑施工中, 将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融合, 从而达到建筑物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融合。建筑物的建造中, 建筑设计主要是着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实用性和建筑质量, 而景观设计则主要是突出建筑物的美感享受和可观赏性, 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在建筑物施工规划中是一对矛盾, 是具有相对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 矛盾是具有相对性和同一性的, 并在某一条件下可以得到转换, 如果在实际中的建筑物规划设计中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 结合施工的具体方案, 分析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之间造成的影响, 努力将建筑物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很好的融合, 实现建筑物的高质量和观赏性的协调和融合。

2 如何实现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2.1 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上, 一个完美的建筑物, 建筑和景观的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合理的建筑设计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建筑之间的协调充分考虑,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上加以融合, 才能够把建筑物和景观融为一体, 建造出真正优秀的建筑物。要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 就必须要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地位。提升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需要我们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景观意识。景观意识不是对大自然的自然景观及人类文明的人文景观同建筑设计的简单相加, 而是实现建筑设计同景观的融合, 在一定的环境中体现出建筑和景观所具有的功能。不仅如此, 可以同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如我国古代园林景观, 通过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规划设计相融合, 提升景观意识, 提高景观设计的地位, 达到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真正融合, 从而提升建筑物的品味和价值。

2.2 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性

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 为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建筑物的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融合, 单纯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在实际中操作比较困难, 不断的提高景观设计在建筑物规划设计中的地位, 会导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矛盾, 比如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景观与建筑相冲突等矛盾, 而如何能够合理及时的处理这些矛盾则会对建筑物的质量产生影响。因此, 在实际的建筑物规划设计中要完善建筑物外围的建筑景观, 同时还要进行建筑物和景观的协调工作。我国的建筑大多是将景观作为一个建筑物的设计要素, 通过各种方式将景观融入到建筑的设计和城市规划当中去, 之后再逐步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和局部调整, 这种方式在主要的景观部分体现的非常明显, 同时也产生了建筑物景观化的趋势。通过加强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协调, 才能够改善建筑物实际建造中的所面临的困境, 对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完善建筑物的目的, 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文化, 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1) 严格控制绿地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 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 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 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2) 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可以以评促建, 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 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 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 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 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 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 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4) 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 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 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5) 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 提高工程监理力度。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 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 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 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 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 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3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合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知识认识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 已不能单单依靠枯燥的建筑设计来满足人的居住需求, 更需要景观设计的补充和融合来满足人们居住的心理需求和精神诉求。因此,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物和环境的协调统一, 做好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在施行的建筑规划里, 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来实现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的融合形成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新的动力。

摘要:随着房地产业的日益成熟和行业竞争愈加激烈, 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在商品房的建造和营销中显得日益重要。但在一定的投资标准下, 如何将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融为一体且显得浑然天成更是成为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一大重点。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叙述。

关键词:建筑与景观,恰当融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婕, 胡东海.建筑景观设计浅谈[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

图像自动拼接融合的优化设计 篇8

关键词:图像自动拼接融合,优化设计,角点检测

图片自动拼接融合技术是将多幅图片链接在一起的技术,可以较好的改变传统全景图获取设备的不足之处。在目前的图片拼接融合技术中,存在较大的缺陷,不利于图片的整体融合拼接,针对这种情况,结合频域和空间域的方法,对图片的计算方式进行优化,可以避免图片拼接中出现的较多问题,同时可以较好的提升图片拼接融合的效率。优化图像自动拼接融合技术,具有速度快、适应性强和效果好等特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在摄影测量、视频编辑和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领域中,对于图像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进作用。

1 图像自动排序和平移参数

在图像的自动排序和平移过程中,相位相关法是属于性质的变换,在空间域内的平移,基本上和频域内相位的平移相同,两幅图像的矢量通过互功率谱进行计算。在图像的自动排序和平移过程中,假设图像的坐标为f0(x,y)和f1(x,y),那么其平移的相关公式如下所示。

在公式的使用中,对其进行相关的傅里叶转换,可以得到公式(2):

在公式的变换中,对其济宁归一化互功率谱,其得到公式(3):

在公式(3)中,对公式3进行傅里叶转换,可以在(x,y)空间内的(x0,y0)处形成相应的脉冲函数,其脉冲峰值位置就是两幅图像之间的平移量。在公式的计算中,峰值的大小反应两幅图像的相关性,两幅图像在完全相关时,其峰值为最大值1,而当两幅图像不存在相关时,其峰值为最小值0。但是在两幅图像的对比中,除去相关性外,可能会受到变换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影响其峰值的变化,但是对于最大峰值的影响却相对较小,因此,这种算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两幅图像的相关位移[1]。

在两幅图像的位移进行计算之后,需要对其排序方法进行改进,其主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点是对于给定的图像,需要对其峰值和平移参数进行计算,在图像序列中,经过相关计算,一共可以得到2N个相关序列。第二点是在图像的分析过程中,其峰值越大,说明图像具有的相关度较高,其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质,因此在对序列中的图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寻找图像的最大峰值,并且根据图像的平移参数来设计相应的排序,这样可以得到较多的排序结果,对结果进行连接,可以得到最佳的排序方案。经过图片的峰值和平移位置计算,可以较好地避免人工排序时出现的误差,并且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排序效率,其计算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2]。

2 角点提取和匹配

2.1对图像角点的检测

在图像的拼接融合过程中,对其特征点进行提取计算方法较多,目前主要运用的是角检测器。其主要计算原理为,在图像的分析中,平移一个相对较小的窗口,对窗口内部的灰度变化特征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图片的出角点,继而可以根据出角点来进行图片的融合拼接。其角点计算公式如公式(4)所示:

在公式4中,trace M的数值等于λ1+λ2,λ1和λ2是矩阵中的特征值,其比值相对较大,同时在公式中,k为常熟,通常范围在0.04-0.06之间,因此,在图片角点的计算中,当R去极大值并且R大于给定的角点时,该位置就是图片的角点[3]。

2.2对角点计算的改进

在目前的角点计算方式中,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准确的对角点的数值进行计算,在公式中,其常数k具有一定的范围,但是在选取图片参数的过程中,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统一,继而会影响角点的计算数值,不利于保证角点数值的准确性,如果在计算过程中,R的数值相对较小,则会在图片的拼接融合过程中产生较多的融合点,这样不利于图片的拼接和融合,然而如果R值过大,则在数据的计算过程中,特征的相似之处过少,会影响图片的拼接准确性。因此,在角点的计算过程中,对其计算方式进行科学的改进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改进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构造自相关矩阵

在对图片的计算分析中,需要对图片计算点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数据乘积进行计算,这样可以得到三幅新的图像,在图像的计算中,利用x和y的卷积对图像的偏导数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图片中的灰度变化,可以使图片在拼接过程中的定位更加精确,当计算完成后,对3幅图进行高斯滤波,可以减少噪声等因素对图像产生的影响,进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相关计算来构造属于图片序列的相关矩阵,这样的计算方式较为准确,可以较好地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图片的融合拼接,进而可以提升图片融合拼接的准确性和效率[4]。

2.2.2对角点的响应函数改进

在常规的角点计算过程中,由于常数因子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对其计算进行相应的改进,在改进措施中,对角点的响应函数进行改进可以较好的提升图片角点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有利于图片的融合拼接。在改进公式如公式(5)所示:

在公式5中,在分母中加入一个较小的数值量,可以避免0值的出现,在数据的计算中,可以取ε=10-6,这样在角点的计算过程中,K值对整体的计算影响水平相对较小,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角点计算的准确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实现图片的融合和拼接。

2.2.3根据首张图像确定R的阈值

在角点的计算过程中,由于其计算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会影响角点计算的准确性,针对这种现象,设计人员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首张图像确定R的阈值,这样可以较好的对角点进行相关的计算。首先,在角点的计算过程中,计算人员可以设定较小的初始阈值,对于大于R0的数值可以取极大值,之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排序,这样可以得到图像的特征点,R的阈值可以通过自动提取。在对图像的分析过程中,对于靠近边缘的特征点应该及时地进行删除,这样可以提升图片融合拼接的准确性,同时可以提升其拼接融合的效率。

2.3特征点的匹配和参数计算

在对图片序列的角点进行计算之后,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图片上的对应关系来进行特征点的匹配,在匹配过程中,工作人员根据平移量和第一幅图片中的角点位置可以计算出下一副图像中的角点位置,这样可以使工作人员在图片的计算中,缩小搜索区域,并且可以提升计算的效率。

总而言之,在图像的拼接融合过程中,对其角点进行计算,可以较好的找出图片序列中的相似特征,继而有利于图片的融合拼接。在对图片角点的计算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计算对策,并且对常规的计算方式进行改进,使其可以更加符合自身的图片计算,进而可以更好的提升图片拼接融合的效率和质量。

3 图像自动拼接和融合

在图片的自动拼接和融合过程中,受到曝光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原始的图像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会使图片在拼接的过程中出现相应的缝隙,在目前的图片拼接技术中,通常使用渐进渐出的方式来实现图片的融合拼接,在图片的重叠区域内,设计人员对重叠区x和y的极限值进行设定,可以得到重叠区域的相关颜色值,其如公式(6)所示:

在公式6的计算中,d=(xmax-x)/(xmax-xmin),当图片序列中的亮度对比差异较大时,利用这种方式进行计算,可以准确的得到重叠区域的亮度变化,在对图像之间的光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第一步需要对图片重叠区域内的像素均值进行计算,设定其均值为M,那么其重叠区的均值计算如公式(7)所示:

从公式7 中,可以较好的计算出重叠区域内的光差均值。第二步是利用重叠区的光差均值,计算出拼接时所需要的提取点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导数,经过对图片的计算和融合处理,可以保证图片在亮度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后可以运用相关的方法对图片进行融合处理[5]。

总而言之,在图片的拼接和融合过程中,其会受到光强和曝光等因素的影响,继而会影响图片的亮度变化,使图片序列中会出现不同的光强度,影响图片的拼接质量。因此在图片的拼接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对重叠区的颜色值进行计算,继而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调整,使图片的整体显得更加协调,进而可以提升图片的融合和拼接效率。

4 结果与分析

在本次的实验过程中,运用的是MATLAB6.5编程系统,对错乱的图片进行排序和融合拼接,在利用常规的方式对其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发现其准确率仅为50%,难以保证拼接时间的准确性,同时不利于提升图片的排列效率。之后运用角点计算的方式对图片进行计算和融合拼接,在图片中提取100 个点,对图片进行角点检测,之后对图片的光强进行计算调整,对两次的结果进行分析[6]。

通过两次融合拼接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经过优化后的图片融合拼接措施相比于之前,提升效率接近40%,同时在照片的颜色对比方面,优化后的图片整体较为协调,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同时在纹理拼接的方面也存在较大程度的改进。由此可见,在图片的自动融合拼接方面,优化后的图片拼接技术具有较高的使用效果,并且可以提升图片的融合拼接效率。

5结语

在传统的图片融合拼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影响图片拼接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主要结合频域和空域的相关知识,对图像的角点计算和排序方式进行优化分析,其较好的提升了图片融合拼接的质量和效率。经过优化设计,其图片拼接融合的效率相对提升了40%,而且优化后的图像拼接融合技术具有较高的图像清晰度和颜色稳定性,进而可以达到图片拼接融合的技术要求。

参考文献

[1]唐晓微,孔军,蒋敏,等.多尺度空间特征提取的脊柱图像拼接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2(2):156-161.

[2]牛姣蕾,林世忠,陈国强.图像融合与拼接算法在无人机电力巡检系统中的应用[J].电光与控制,2014,3(5):88-91.

[3]杨磊,曹剑中,唐利孬,等.全景图像自动拼接算法的优化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3(6):985-990.

[4]刘笑含,方勇纯,任逍,等.一种基于SURF特征的AFM图像自动拼接方法[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4,12(11):1465-1474.

[5]杨磊,任龙,刘庆,等.基于FPGA的大视场图像实时拼接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6(5):1929-1935.

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设计思路 篇9

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 各媒体机构无一不在寻求信息发布渠道及方式的突破, 以实现更高的信息送达率。在此背景下, 电视台的传播渠道从单一的单屏转向多屏, 再到更为广泛的全媒体传播, 也就是说, 大环境的变化促使电视台改变了传统的制播和发布体系。

2010年前后, 国内各电视台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新媒体机构, 进行网站运营、IPTV、移动等新媒体业务的探索, 这一阶段,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当属央视CNTV的上线运营。最初, 各电视台发展新媒体业务主要走独立团队、独立运营、独立发展的道路, 这可以被看作是传统广电试水互联网业务的一种有益探索和尝试。

随着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冲击日趋明显, 广电行业开始反思和总结上述新媒体发展模式, 到2013年, 众多广电集成厂商、电视台纷纷提出应打破现有“两层皮”的发展模式, 开展全媒体融合生产。而大洋也在2013年初的DDMN研讨会上提出了构建广电第四代全台网的发展思路, 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IT基础架构, 二是通过构建全媒体融合生产体系实现电视台内容、生产工艺及发布渠道的融合。

1 全媒体融合生产的概念

全媒体融合生产是相对于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而言, 如图1所示, 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类似于一个封闭的、单向的节目生产流程。

在传统的节目生产体系中, 内容的生产以电视屏为主导, 网络媒体、户外媒体、移动媒体更多的是通过二次加工实现内容的转发;与之不同, 全媒体融合生产采用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入口、多出口的节目生产体系, 其节目生产和发布流程如图2所示。

在这样的节目生产体系中, 同一主题的内容面向不同渠道时有不同的展现方式, 内容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单向封闭的流程, 而是一个开放的汇聚和加工过程, 任何内容在生产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根据上面的阐释可以看出, 在全媒体融合生产流程中, “融合”可以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1) 内容来源的“融合”:在融合生产体系下, 媒体内容本身成为主导, 一切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 基于主题内容的原始资料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以及多种形态进行融合和汇聚。

(2) 内容组织与生产的“融合”:在内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 媒体面向不同渠道的内容展现要求, 通过多种内容组织方式、内容制作方式实现最终的生产目标。

(3) 内容发布的“融合”:最终的内容发布以一种立体化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方式完成用户覆盖, 并且多个渠道之间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组合与配套。

(4) 终端呈现的“融合”:最终送达用户时, 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现方式, 多种形态的终端更能发挥自身的特色, 有些强调高质量, 有些强调高互动性, 有些则强调快捷。

2 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设计思路

2.1 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的需求

现有的电视台工艺系统是无法支撑全媒体融合生产的, 比较传统的制播存系统与新的业务需求, 发现两者的差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容来源的汇聚与存储管理方面

传统电视台的内容管理以媒资系统为主, 而无论是生产服务型媒资还是归档型媒资, 主要针对的都是台内的视音频节目和素材, 缺乏对互联网、移动媒体以及其他更为广泛内容的支持;而全媒体融合生产要求原始数据的广泛性和多样性, 需要这部分技术平台在架构及功能上发生较大改变。

(2) 内容加工手段与工具方面

传统电视节目从策划、拍摄、制作到播出, 渠道单一, 用户收看模式固定, 因此节目制作以电视台制作网为主;而在全媒体融合概念下, 内容的策划组织和制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同样的主题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电视机上的呈现方式差异很大, 导致节目的制作和加工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

(3) 资源的组织与调配方面

资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始内容素材资源, 另一方面是具体的设备及计算资源。在全媒体融合生产环境下, 内容资源更加全媒体化, 同时在共享方式上也更灵活, 而计算资源同样如此, 频道、栏目的概念将越来越弱, 方便灵活的随需而变是整个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的重要特点。

(4) 内容的发布与传输方面

在传统业务体系中, 内容的发布和传输相当于总控播出与演播室播出;而在全媒体融合背景下, 网络电视台、IPTV、移动应用等都是融合生产平台的重要输出渠道。

2.2 平台设计思路及架构模型

根据前文的分析, 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的设计有两条重要的指导思路。第一, 通过云计算技术重构IT基础架构。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的IT基础架构打破了传统IT系统“烟囱”式的独立结构, 使得计算资源可以动态灵活调配;整个平台以服务的方式进行业务交付,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丰富的内容加工工具进行内容的组织与生产。

第二, 面向全媒体融合生产与多态的业务运营要求。通过多态化的内容组织, 增加内容吸引力与用户黏性;以内容主题为龙头, 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展现方式、多种互动参与模式, 通过各种渠道打破内容落地的局限性。

电视台新一代全台网架构模型如图3所示。

在电视台新一代全台网架构下, 电视台节目制播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 电视台不再是单一的“电视”媒体, 而是一个面向多渠道、全媒体环境的综合媒体机构。

(1) 电视台技术平台的建设与业务系统实现了剥离, 电视媒体机构将有可能建立“技术运营中心”, 向不同的租户提供内容制作和加工服务, 甚至会出现区域性的“广电媒体制作中心”。

(2) 全新的节目内容制作形态与制作工艺, 技术的创新与内容创新相得益彰。

(3) 各种内容资源、计算资源按需获取, 彻底打破了传统广电技术架构中制作、新闻、媒资、播出等系统的业务边界。

(4) 分布式的内容管理、移动化办公、前后场协同、异地节目制作等将成为常态。

3 结语

随着互联网向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渗透, 电视台既面临重大挑战, 也面临一次涅磐重生的重大机遇, 把握内容资源, 依托主流媒体权威性优势, 通过技术与业务运营的双向变革, 重新构建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六维媒体, 是摆在每位电视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 虽然每个电视台的基础情况不同, 但总的来说推进思路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局部入手、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相信广大广播电视从业者已经做好了迎接互联网与全媒体大潮的准备!

摘要:本文从技术及业务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全媒体融合生产这一行业新理念, 阐述了构建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的可行性、平台的设计思路及总体技术架构。

鞋类设计: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篇10

在古代, 制鞋的手工艺人既是技艺精湛的匠人又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艺术家, 他们从设计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集中于一人。技术和艺术的高度融合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逐渐消失甚至分裂, 出现了许多为“艺术而艺术”或为“技术而技术”的产品。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 它们二者又重新融合起来。制鞋行业不仅仅注重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同时也开始重视鞋子的艺术美。如今人类不必再用主要劳动去从事延续人类自身所需的物质生产, 而是以更多的劳动去创造精神文明。现在人们不仅仅重视鞋靴的功能性, 同时把鞋靴看作是一种象征, 代表着潮流、地位、甚至文化。鞋类设计目的性的转变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相互碰撞出的火花, 是技术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许多鞋类设计师和企业都十分注重材料、工艺的创新, 注重人脚舒适度以及穿着体验等方面。同时, 也由于一双外观精美的鞋子, 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 从而引发购买行为, 其审美价值无形间影响了产品的效益, 因此鞋类设计在艺术性方面同样也值得重视。作为设计师和企业, 不能只为追求技术的创新, 而忽略了艺术的美, 也不能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而忽视了产品的技术性和功能性问题。一双好的鞋子, 不仅在技术方面体现出制作者精湛的工艺, 同时还体现出设计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鞋类设计中的艺术性是技术实现的前提, 技术是艺术性的表现手段和基础。在设计实践中, 往往先进行艺术构思, 在大脑中产生了艺术形象后, 通过技术手段, 将头脑中的意象对象化。在艺术构思阶段, 还必须以技术手段为依据, 设计形象必须符合技术要求, 否则就会变成空想。技术与艺术犹如两条线捻成的一股绳, 相互作用, 共同推动鞋类设计的发展。

1 鞋类设计中的技术美

任何产品都必须通过生产劳动生产出来, 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手工技艺, 鞋类产品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当设计作品没有通过技术生产出来, 那么它仅仅是头脑中的意象而已, 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技术作为产品生产的关键环节,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重点考虑的是鞋靴的内部结构, 体现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是物与物之间发生变化的手段。一块皮料要变成一双鞋, 必定要通过物质技术手段, 进行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等, 它是逻辑思维的具体体现。通过技术研究等逻辑思维方式, 才能正确地了解市场动态, 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使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生产。

1.1 科学理论的指导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正是科学技术在设计上的具体体现。当人类不再为了生存而担心受怕时, 便开始逐渐侧重于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鞋子不仅仅起到保护足部, 同时还要考虑穿着的舒适性问题。人们通过各种仪器和实验, 获取舒适度的相关数据, 以客观数据为指导, 理性地对材料、结构、加工工艺进行设计和规划, 使得鞋子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提高人们的穿着体验。耐克的毛毛虫童鞋系列投入市场后, 立即掀起购买狂潮。毛毛虫系列有着明确的消费群体即儿童, 它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足部的特点, 选用不同的材质和款式, 做到了“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同时赤足般的体验大大增强了穿着的舒适性。该鞋款的成功少不了技术上支持, 它根据生物力学原理,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 掌握了丰富的数据, 深化了对人脚的认识, 从而使得该鞋子有着十分舒适的体验感。除了鞋帮面注重技术利用, 鞋底设计更是与技术息息相关。鞋底的花纹设计要充分考虑功能性, 以提高运动效率, 降低运动伤害为目的, 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和测试, 根据人体力学原理, 精确计算出足部在运动过程中各个部位的参数变化, 根据不同部位的不同参数来选择材料和设计鞋底纹路, 使得人们在穿着运动时更加舒适。

1.2 环保意识的发展

同时由于环境污染越发严重, 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 使得鞋类设计师和企业也越发重视绿色设计, 积极研发新材料和利用新工艺。在鞋面材料方面, 日本的“可丽柔”人造皮可在数年后自动水解, 成为环保上的典范, 以及使用人造皮革来代替真皮, 来减少对动物的屠杀;在鞋底材料方面, 采用废弃轮胎进行加工处理后, 重新运用到鞋类设计中。此外, 在包装等方面也充分考虑绿色环保问题, 采用绿色文明的适度包装设计, 摒弃了传统的包装设计, 使用最少的材料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B rooks公司设计B io M o G o鞋底夹层具有比普通运动鞋更快的降解速度, 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技术上的突破。

1.3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如今是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 在制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平面绘图软件提高了绘图的效率和效果, 使得色彩更加丰富, 三维绘图软件的应用使鞋类产品更加直观逼真。过去人们只是单纯地使用手绘的方式绘制鞋款, 速度慢且效率低, 如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不仅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视觉效果也更加丰富, 而且3D打印技术使得制鞋工艺更加精确。互联网技术为鞋类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开放性资源给设计师们提供许多丰富的设计资讯、潮流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设计素材。设计师可以在互联网的海洋中畅游着, 这些浩如烟海的设计资源, 源源不断地为设计师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激发出不可抑制的设计灵感。

1.4 经济因素的影响

鞋类设计的技术性还体现在价值工程学上。价值工程学寻求的功能与成本之间的最佳配比, 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作为设计师和企业要考虑材料的利用率、工艺的加工难度、生产时间等问题, 必须要通过合理套划来提高皮料的利用率, 同时尽可能减低工艺的加工难度, 缩短生产时间。自从N IKE运用了一片式帮面的设计方法后, 立即在大部分制鞋行业中掀起了一股潮流。一片式帮面由布类材料双面织成, 可以减少制鞋过程中鞋面缝制工序, 根据统计传统的运动鞋车缝工艺可以多达50道的工序, 需要大量的人工且效率低、成本高, 而一片式鞋面缝制工序只需10 道, 甚至更少, 从而使得成本降低30% ~40% 左右。因此一片式鞋面不仅使得工艺制作更加简单便捷, 还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使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1.5 制鞋材料的创新

制鞋材料的创新也体现出技术美。例如耐克的Flyw ire技术, 它是一项革命性的鞋面技术, 采用该技术生产出来的编织鞋面厚度仅有1 毫米, 刷新了传统鞋面的材料厚度,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运动鞋的重量, 此外由于该鞋面是采用细线编织, 能够使得鞋面更加贴合脚部, 解决了足部滑移的问题。在鞋底材料方面, 一种新型的减震泡棉被广泛地运用在鞋底设计中, 它要比常见的Phylon材质中底轻出30% 的重量, 同时还具有出色的弹性, 可以降低能量的流失。此外还有中底全气垫技术, 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行走体验, 它的柔软性、稳定性、舒适性能够大大减少人们在运动过程的不适感, 提高运动效率。

2 鞋类设计中的艺术美

艺术活动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 是人们表达自我精神世界以及对社会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方式, 它通过形象化、情感化的方式传达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中丰富的精神意义。正是由于机器时代产生大量“为生产而生产”的粗制滥造的产品, 使得人们重新思考艺术的重要性, 包豪斯致力于“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试图改变冷漠的机器制品, 赋予它们以人情味, 艺术性体现出人性的回归。在设计中的艺术, 可以说是技术的艺术化或者是艺术的技术化。如果说技术是解决鞋靴内部结构问题和理性化表现, 那么艺术则是侧重于鞋靴外部的形象以及情感的表达。鞋子的审美过程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鞋帮的线条色彩、鞋底的纹路走向, 以及装饰件的造型等无时不在向人们传达特定的符号意义。例如耐克科比系列的篮球鞋, 其后跟九道横杠代表着科比跟腱处的九道手术缝合线, 象征着坚韧的精神, 同时这款鞋子采用Flyknit四色混织, 每款鞋面的色彩都独一无二, 这种唯一性正好迎合了人们追求独特性的要求。

2.1 鞋类产品的艺术内涵

许多优秀的鞋类产品通过赋予自身以深刻的艺术内涵来创造高附加值, 例如每一代的乔丹篮球鞋都有深刻的时代性意义, 不仅展现出技术的进步, 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乔丹篮球鞋的一种情怀, 它是时代的象征、精神的象征。每年的“黑人历史月”许多运动鞋品牌都会推出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球鞋系列, 他们以许多著名的黑人运动员为主题, 赋予球鞋特殊的精神理念。此外, 许多鞋类品牌经常与著名的运动员、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以及时尚人物一同联手推出许多联名合作鞋款, 以此提高鞋子的附加值。

2.2 鞋类设计师的艺术修养

鞋类设计的艺术美要求设计师要有丰富的情感, 生动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设计作品是设计师情感情绪的表达, 只有设计师饱含深情地进行创作, 那么设计作品才能感染人, 许多优秀的鞋类设计作品, 正是设计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投入大量的精力、赋予作品丰富的情感, 才使得鞋靴作品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 想象力也是作为鞋类设计师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只有生动的想象力才能激发设计师创造新的作品形象, 作为鞋类设计师, 可能路上的一棵小草, 天空中一朵变化多端的云, 都有成为设计师灵感的来源。此外, 如今这个社会讲究速度, 只要你能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鞋靴款式, 才能抓住市场, 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

鞋类设计的艺术美还要求设计师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熟悉各种风格的设计特色, 迅速捕捉时尚信息, 掌握当下的流行元素。作为一名设计师, 不仅要设计出迎合大众品味、符合潮流趋势的鞋类产品, 更要做好一名时尚的指引者, 引导人们的潮流趣味。设计师要准确把握当季乃至下一季度的流行元素, 收集相关素材并进行整理、筛选, 重新整合运用到鞋类设计中。艺术美还是设计师乃至人们的情感升华的体现, 它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 使人们产生一种审美愉悦, 还是人们对社会的一种情感的凝聚。艺术作为上层建筑, 必须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每年为“黑人历史月”推出的系列鞋款, 正是体现了当代人们价值观的转变。

3 结语

社会的发展, 使得技术与艺术分离, 但也正是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要, 二者会形成新的融合。正如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 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 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当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 具有以往所没有的巨大的融合性, 因此技术与艺术的重新融合是必然的, 是一种趋势也是二者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作为设计的手段和外在动力, 需要艺术作为内在推动力来促进设计的发展。在进行鞋类设计时, 不能抛弃艺术而走上“为生产而生产”、“为技术而技术”的道路, 同样也不能忽视技术, 使设计成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设计。在信息时代,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加深刻, 更加复杂, 更具挑战性, 重温格罗佩斯以及包豪斯的设计发展理念, 设计师要向工匠学习, 学习制作工艺、了解制作方法, 同时工匠也要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 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和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庖丁解牛中说道“技进乎艺, 艺进乎道”, 设计师要从客观规律出发, 对鞋类的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有所了解和熟悉, 才能设计出合理的鞋类产品, 要充分地利用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矛盾来促进鞋类设计的发展。

摘要:现代社会, 是一个信息科技大爆炸的社会, 分工越来越细化。社会的这种异化现象, 使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许多鞋类制品过于艺术化, 使其缺乏实际意义, 然而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现实利益, 却导致产品缺乏美感。技术与艺术逐渐分离, 许多工匠仅仅只是工匠, 有一手的好手艺, 却缺乏审美意识, 同时许多鞋类设计师, 有很多好的设计想法, 却缺乏实际意义。在众多产品中, 鞋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它的功能性是至关重要的。同时鞋作为市场流通中的商品, 经济性与审美性也是不可忽略的。想要做到经济性、功能性、审美性兼具, 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作为鞋类设计师和企业, 要最大限度地协调处理三者间的关系, 才能使得利益最大化。面对这样一个严峻问题, 我们首先要先了解何为技术和艺术, 二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将二者结合起来, 使得我们设计出的鞋类产品更加符合人类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鞋类设计,技术美,艺术美,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兴旺.浅析工业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融合[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19) :228-229.

[2]沈德康.技术时代的艺术[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2013.

上一篇:护士角色下一篇:高职德育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