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整合企业

2024-05-15

全球整合企业(精选十篇)

全球整合企业 篇1

一、全球资源整合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以为, “资源整合”可以这样定义:根据需要即利润的需要、市场占有的需要、垄断的需要、系统优化的需要等等, 选择相关独立的资源, 以某种方式进行横向集聚, 使之成为能够满足需要的新的资源组合。

企业不仅是一个管理性组织, 更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基本经济功能在于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及资源为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围绕竞争优势这个问题, 迄今为止已经出现了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竞争优势外生论主要有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梅森 (E.S.Masson) 和贝恩 (J.S.Bain) 提出的产业组织理论的SCP (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 分析范式和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定位学派等。梅森和贝恩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下,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主要是由不同的市场结构所导致的;产业内存在着进入障碍和退出障碍、政府的保护与限制、产品差异化所产生的相对垄断等决定了企业的获利水平。迈克尔·波特进一步把SCP范式引入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提出五种竞争力模型考察企业的优势竞争战略的形成, 并认为:企业外部环境特点, 尤其是行业竞争环境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决定性因素;要在行业中赢得某种竞争优势地位, 企业应该首先选择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 然后确定企业在所选行业中的竞争定位战略。

竞争优势内生论认为:公司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的决定性投入, 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应该从其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出发去培育、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内生论主要有资源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等。资源理论、能力理论和知识理论分别从资源、能力和知识视角去阐释企业竞争优势, 它们的观点是可以统一的。首先, 资源提供竞争优势的基础, 没有资源, 企业竞争优势就成为无米之炊。其次, 能力取决于知识的存量, 是维持竞争优势活的源泉。再次, 决定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以及能力的大小最终还是知识, 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决定力量。最后, 根据前述新资源的界定, 能力和知识均属于资源 (以所称的资源均包括能力和知识在内) , 而且是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核心资源。

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分别从企业外部市场的定位、企业内部资源的角度阐释了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维持和提升, 但他们的理论都有不完善之处:外生论只考虑外部市场环境的选择, 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作用;内生论则侧重于从企业内部资源去阐释企业竞争优势, 并没有结合企业外部市场提供的资源去阐述竞争优势的形成、维持和提升。但是, 没有组织资源作为支撑, 定位只能是空中楼阁, 可望而不可及;同样, 没有对市场环境、竞争态势清晰的洞察, 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 组织资源都会困迷失发展方向而无所适从。

基于以上的分析, 结合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各自的优缺点, 笔者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运营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整合。企业不仅要对已有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人事制度等内部资源进行整合, 因地、因时制宜, 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企业也要从所涉入的新环境中汲取其先进的部分, 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整合, 以为己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对于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都是十分重要的, 既要重视外部环境的作用, 密切注视着宏观环境和行业结构特征的变化, 适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又要从自身内部资源状况出发, 选择有吸引力的行业及符合行业结构特点的竞争战略, 也就是说, 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资源, 而且还决定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所提供的资源。

二、企业全球资源整合的两个维度

全球资源整合是运用科学方法对来自全球范围不同来源、不同内容、不同结构、不同层次的资源进行综合集成, 实施再建构, 使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经过整合提升而形成新的资源体系。

(一) 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与外界经常发生着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的交流。在整合企业资源过程

本栏目由陕西省财政厅企业处支持开办

中, 企业内部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必须与企业外部新资源进行互动、协同、融合等。例如, 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行为主体进行着知识、信息和教育等新资源的互动、协同、融合等。通过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 企业就能够产生新的资源结构, 突破企业原有的均势, 提高响应市场变化的战略性能力;与此同时, 企业亦可以从企业外部获得有价值、与企业内部资源相适应的新资源, 资源的价值就会不断涌现出来。例如, 全球整合企业需要在生产、分销和劳力配置等方面采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公司可以把自己的不同职能和业务切分成组块来处理, 可以根据战略判断, 把这些业务组块拆分开来, 然后再并到一起, 形成新的组合。这些业务分合的决定既不是把非核心业务扔掉, 也不是劳力套利, 而是关于如何更有效地管理不同的业务、专门知识和能力, 以便于能多层面地开放企业, 同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客户建立更密切的联系。据阿林斯和波拉斯的观点, 像P&G、3M、惠普等雄霸市场数十年的公司, 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不是简单地把各种资源、能力捆在一起, 而是致力于追求它们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 企业应加快建成完善的从外部获取知识、信息和教育等的企业网络, 将外部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方面的知识、信息和教育高效地整合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之中。这样, 通过有效整合企业内外资源, 可以形成合理的资源结构、提高资源的产出效果和效率, 从而增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二) 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整合

横向资源是指某一类资源与其它相关资源的关联程度。纵向资源是指某一门类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整合的特点在于通过整合可以通观某一类资源的历史溯源和发展前景, 也可以了解与其它资源的关联程度, 对于建立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立体架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企业资源整合过程中, 采用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整合方法, 有助于企业提高传统资源的使用效率, 开发出更多诸如知识、信息等新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的整合, 要求对某一新资源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同时具有较强的归纳整理能力。

三、企业全球资源整合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全球资源整合对当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我们的企业要如何做好全球资源整合?

(一) 充分了解文化差异

首先需要了解双方各自的历史、文化及传统。很多明智的领导者在进入某一市场前就非常关注双方的文化差异, 而不是视而不见。这要求他们不仅要了解自己与所要进入市场的文化差异, 还要了解该市场所在国的主导文化。只有对该市场文化进行清晰地认识, 企业资源整合才能有的放矢, 识别潜在的障碍和误解;同时也要对所要进入市场的文化进行比较, 分析产生冲突及融合的可能性, 分析双方文化差异及双方文化的优势和不足。

(二) 设置“企业资源整合中心”

为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有必要增设“企业资源整合中心”机构, 并相应地设置首席资源官CRO (Chief Resource Officer) 这一职位。任职者直接受公司总经理领导, 其职责是负责跨部门和跨企业的协调工作, 构建合作信任体系, 为公司总经理优化配置利用企业创新资源出谋划策。该职位的设置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主要部门的创新合作, 实现部门之间创新资源优势互补, 汲取并整合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企业外部创新资源, 充分发挥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

(三) 重视培养熟悉多元文化的人才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最为突出的问题, 是要迅速储备一批具有国际视野, 掌握国际管理经验和国际知识并熟悉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的企业领导人才。企业要不惜动用重金, 到国外企业中聘请优秀的外国管理专家, 招聘国内具有国际管理知识的人才, 培育建立一支熟悉多元化文化的人才队伍, 专门协助企业间进行复杂的全球协作活动。

(四) 塑造企业创新文化

要进行全球资源整合首先是要敢于打破常规, 勇于创新, 这里的创新不只是纯粹的生产设计和推出新产品了, 也是关于服务如何交付、业务过程如何整合、公司和机构如何管理、知识如何转移、公共政策如何制定、如何鼓励社区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企业决策并从中共赢等方面的创新。在企业内部营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想创新、讲创新、争创新”的创新文化, 使之成为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在培养和提高员工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 从组织形式、制度设计、激励政策等方面采取一切必要、可行的措施, 积极营造鼓励员工提出打破常规的创新思想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太海.资源整合、环境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 2005 (6) .

[2]饶扬德, 宋红霞.基于资源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6 (6) .

[3]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5.

[4]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篇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

在农业社会里,由于人类文化交往的封闭性和狭隘性,文化整合大多只发生在各种文化模式的内部,作为这一文化模式保持其发展的连贯性和协调有序性的重要机制而发挥着作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给各国文化敞开了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全世界的更开阔的文化视角.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文化整合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又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出路.

作 者:倪志娟 NI Zhi-juan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学院,政法系,湖北,孝感,43刊 名: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4)分类号:G0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交往 文化整合

中国企业,如何整合全球资源? 篇3

嘉宾→叶 莺 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刘积仁 东软集团董事长 侯为贵 中兴通讯董事长

陈 平 阳光卫视总裁 汤 敏 亚洲开发银行经济学家

2005年,弗里德曼说:在世界变得更平坦的未来三十年之内,世界将从“卖给中国”变成“中国制造”,再到“中国设计”甚至“中国所梦想的”。“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资本都可以为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刘积仁:创新是融入国际的基础

东软从事的是软件与服务的行业,在这个行业里和国际企业的合作,或者是资源的整合是我们天天做的工作。从目前东软的业务看,我们在软件开发方面,大概有几千人在为世界做数字产品的软件,可能各位用的设备里面(比如手机)没准儿就有东软的软件,但是你们不知道。

另外,软件在医疗设备里面也有很重要的价值。最开始我们在大学里拥有了这个技术,不断进行创新,又把这个技术推向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最终和飞利浦这样优秀的公司做成了合资公司。而在品牌方面我们合资生产的产品用两个不同的品牌在世界和中国销售。东软在这方面融入了国际大环境,所以使得东软能够不断成长。

中国有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在条件不具备时开始做的。我认为这时很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你在一个国际大环境上的价值链。我们拿到的第一笔钱不是在中国市场,而是在日本拿到的30万美金。利用两个市场对软件价值认可的不同,我们获得了机会。

在软件业,如果我们做服务,那边有IBM;如果我们做产品,那边有微软。那么东软做什么?东软要在经营模式上走出一条服务和产品结合的模式,东软的软件在企业系统运行的后面。正因为这个定位,我们获得了很好的市场份额。

东软做医疗设备时,把很多工作包给了外国人。因为我们只能做好软件,于是就找全世界最好的,特别是为我们竞争对手配套的厂家给我们配套。我们很快就创造了在中国有3000多家医院用东软设备的记录,原因就是我们硬件质量和对手一样,而软件有自己特色。所以,我认为创新是中国企业能够融入国际大环境的基础。

侯为贵:“走上去”关键是知识产权

我们进入国际市场已是第11年。在10年前我们提出国际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入手:市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现在还要包括供应链和生产。供应链方面,很早我们就是从全球采购的,生产主要在中国。

现在我们已经覆盖全球120个国家。我感觉中国企业真正能在全球长大,进入中高端市场,知识产权问题应该是将来一个核心问题。

对于自主创新,中国的软件人才比较丰富,成本比起欧美要低。我想如果很好地整合国内的这样一些资源,再结合海外各个国家的一些资源,比如印度的软件人才,对于本地的市场就会更有竞争力。资源的整合,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人力资源的整合。

怎样培育自主创新?市场的培育非常重要。我们在海外市场竞争都遇到了很多阻力,而中国对市场的资源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是说把市场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的第一资源。

叶 莺:海外并购要先想好退路

其实这个世界不是平的,只是我们要以平的态度来对待这个世界。柯达是一个百年老店,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在整合全球的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时,柯达研发中心就已经招募了很多中国籍的精英。

今天的产业革命已经不再是某一种产品的提升,而是整个产业怎么样的提升,而在产业提升的过程当中,产业的供销链、价值链是决定成败的,哪一个跨国公司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怎么样没有边界地、很坦然地执行,这才是增加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关键和法宝。

柯达是进行全球采购的,我们一年在采购上大概花到65亿美元的样子,其中已经有28亿来自亚洲,其中又差不多有20多亿是来自于中国,这样也提升了柯达的竞争力,而且也真正能够在整合世界资源上对于柯达这个产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现在大家都在想用最快的方法凝聚资源,谈到最多的就是收购。可是世界上收购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很多中国企业正希望以合并收购的方法走向世界的舞台。可是,这不仅需要你有一个很大的荷包,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很宽宏的胸怀。如果你收购的公司是跟你并驾齐驱的,那么将来谁说了算?所以,收购时必须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这个计划当中一定要考虑万一不灵,你怎么样退场。

汤 敏:“走出去”要“成群结队”

亚洲开发银行现在一共有64个成员国,除了我们亚洲国家,还有西方国家。因此,亚洲开发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全球资源整合的产物。亚洲开发银行除了基础设施投资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各国改善经济环境,改善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所以,当你们到那个地方,应该记住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等一些国际组织在帮助你们。

对于走出去,应该说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相当多中国公司出去是交学费去了。目前,我们主要有两类企业出去了:第一类是大型国企,相当多是承包基础设施;另外一些真正成功的,反而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因为中国民营企业是在中国这种同样非常恶劣的环境下挣扎出来的,所以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

但是,我有一个建议,就是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出去的话,不要单个的出去,应该一团一团的出去,一群一群的出去,这样成功的机率比较大。第一,这样你们跟当地政府才有讨价还价的能力。第二,互相照顾,就能够创造出很大的机会来。这就需要政府出面,或民营企业协会来出面组织。

陈 平:“走出去”还要“拉帮结派”

在做阳光卫视之前,我们泰德集团的辉煌,倒是源于全球化的整合资源。在整整13年当中,我们的磁盘占世界1/3的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品牌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做了一个很另类的操作模式:我们采取向日本索尼公司支付商标费的方式,获得了索尼在十几个媒体上的商标使用权。同时,我们又向索尼购买了有关磁性产品全球的原料、中间部件的权利,实行了全球的采购,但是生产却在中国。这可能是恰好符合了今天我们谈的“世界是平的”——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也就是说,我们获得了世界最有信誉的品牌,同时又获得了在世界各地组织采购成本最低的原材料,在中国组织大规模生产,然后销售到世界各地的条件。

而在阳光卫视,我们正在进行一个“中阿友好万里行”的活动。其中我们做的大量工作,是在穆斯林国家组织一些重要的商务论坛和洽谈会,把民间外交、文化交流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的商贸推广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我相信中国很多的企业,走出去不仅要“成群结队”,还要“拉帮结派”——按照产业链和生产上的配合,拉帮结派到这些国家进行生产投资、市场投资。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车企亟需整合全球资源 篇4

2013年10月17日, “2013全球汽车论坛”在武汉成功召开, 分会场上就“中国车企:国门外的机遇与挑战”和“中国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 如何与海外企业进行股权合作”等话题展开讨论。

大而不强是中国汽车工业目前的现状。自2009年起, 中国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但与此同时, 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却没有话语权, 极低的出口份额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疲软的缩影。因此, 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已经迫在眉睫。但如何迈出国际化第一步, 中国汽车企业还有很多障碍需要扫清。

中国车企在哪些方面具有可持续的全球竞争优势?该如何优化增长战略?中国车企“走出去”新模式与新策略是什么?如何建立“走出去”的风险管控机制?按照目前中国车企发展态势及未来全球经济走势, 谨慎乐观成为全球汽车论坛与会者所持的态度。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的使命

与会嘉宾认为, 参与海外竞争或许是中国汽车企业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我想这是我们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使命。”广汽吉奥副董事长缪雪中认为, 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大国, 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要成为强国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汽车强国, 重要的就是看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占有量。无论是欧洲、美国, 还是日本、韩国, 他们在国外的销售量都占到50%~80%, 甚至巴西出口汽车都达到20%, 印度达到13%, 但是中国到2012年为止刚刚突破100万辆, 占比不到5%, 离强国的路还很遥远。

春晖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汪大总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他认为, 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 到现在已经有13年。根据商务部的数据, 我们对外的直接投资, 全国来看, 从微不足道到2012年达到近900亿美元, 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 我们的累计投资,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占对外投资总量仅为2.2%。可圈可点的成功案例也比较少, 有人说大概十几个或者10个左右, 整体判断仍然是在初级阶段。

广汽吉奥副董事长缪雪中

Synergistics公司总裁Bill Russo

杰克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Jack Perkowsk

Synergistics公司总裁Bill Russo认为, 现在中国汽车市场仍然非常分散, 没有像美国那样的汽车城, 中国很多所谓的“汽车城”其实也就是汽车制造基地。所以, 中国的汽车格局还是分而治之, 没有凝聚力, 而且本土的内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这个竞争层次还需要提升。

有条不紊全球资源有待整合

“在品牌方面, 国外多是百年品牌, 我们才几十年, 自主品牌仅有十年, 他们来围追堵截我们, 我们一定要打差异化。”广汽吉奥副董事长缪雪中在讲话中说道。首先, 自主品牌强代表中国汽车工业强, 这是自主品牌的责任与使命。其次, 要坚持走出去。即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也为我们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 不要碰到了一些问题就退回来。第三, 要有策略。我们的出口策略是先易后难, 先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 然后再到一些所谓发达国家。

汪大总表达了相同的观点。第一, 在走出去之前要做好准备, 明确为什么去做;第二, 要有好的体制, 不要把国外公司变成中国公司, 相反要靠他们带动国际化的步伐, 一定要用当地的人才;第三, 用好“海外兵团”, 这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最后一点, 找好合作伙伴, 要想办法联合。

Bill Russo认为, 更多应从提升产品本身出发。他认为, 中国汽车制造商一定要清晰制定和找到中国本土品牌的定位和价值所在。他表示, 很多人其实并不乐意看到自己推出的车型惟一的标签是便宜, 而没有其他品牌价值或者品牌定位, 中国本土公司实际上也是挣扎在品牌定位上, 除了廉价以外, 到底一辆车性价比怎么体现?除了廉价以外, 中国本土品牌还有没有其他品牌价值?

中国企业品牌每年都有提升, 但外国品牌影响也越来越强, 这会对中国消费者有很大的影响, 给中国本土制造商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应对外国品牌的影响?只有在国内做好了, 国内的消费者先去买这个品牌, 才可能到国外竞争。所以, 首要的一点是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

30年前, 中国汽车工业在观念、技术、管理和产品等方面与全球汽车业尚存在巨大差距, 借助国外汽车产业资本发展中国汽车工业成为解决问题的捷径, 也是当年的必然选择。而30年后的今天, 中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产销国, 已有中国企业走出国门, 在世界级跨国车企大股东名单中写上中国车企的名字。是固守本土, 还是进军海外, 可以选择, 需要权衡。30年, 从必然到权衡, 变化如此巨大, 我们需要思考, 需要探讨。

杰克控股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Jack Perkowski一开场就抛出了一系列的案例, 从上汽购买通用的股份, 到吉利收购沃尔沃, 再到近日传闻的东风集团出资PSA, 中国汽车企业正站在这一话题的风口浪尖之上。企业固然在观察合作伙伴与市场发展, 却也同样需要倾听来自政府的宏观指导。对此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的商务参赞陈林说:“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 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商务部将一如既往重视支持企业的对外投资, 为包括汽车企业在内的广大中国企业走出去, 开展对外投资提供有利的保障和良好的服务。”

同时, 陈林还提出了政府对于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的具体指导模式——政府引导, 企业为主, 市场运作。在这一指导模式的指引下, 政府不会去看企业有没有规划, 并购资金是否充足, 经济技术问题均由企业自行负责, 政府只考虑投资安全, 是否影响双方经贸关系, 是否涉及第三国利益。

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商务参赞陈林

李尔公司亚太区总裁Jay Kunkel

美银美林全球工业部董事总经理兼全球汽车业务部主管Jeremy Mac Fadyen

这样旗帜鲜明的态度, 无疑会为中国汽车企业资金“走出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企业走出去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

不可否认, 中国汽车产业资本“走出去”是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标志, 但如何趋利避害, 最终得到中国汽车企业欠缺的技术和平台, 是企业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对此, 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新发有自己的观点:“汽车企业走出去, 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企业首先要理清目标与策略是什么。无论是销量扩张模式还是资源互补模式, 都要符合企业自身状况。”

吴新发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为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开了三个“药方”:首先是资金运作, 因为没有资金支持就没有办法做好后续合并与效益承载。第二是人才融合和交流。和谐的、具有一致性的人才合作是资金“走出去”的关键。第三要加强企业的开放性, 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 企业才能真正变得强大。而“走出去”正是中国企业变得更开放的有效途径。

李尔公司亚太区总裁Jay Kunkel同样赞成“要有明确的目的与策略”这一说法。他提出的意见是:“首先需要做尽职调查。并购之前需要做完全的调查, 尽可能了解并购对象, 并购之后则进行更好的整合。比如技术上的整合, 策略上是不是和公司策略一致等。”

金融机构:“走出去”已经成为大趋势

与政府和企业相比, 金融机构看上去对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 在海外进行企业并购具有更大的兴趣, 也更加乐观。

Ellis CEllis Chu对中国汽车“走出去”开展并购进行了观察。他发现:“从2006、2007年之后, 中国企业走出去成为一个大趋势。他们逐渐地不只想在中国和外国企业去合作, 不只想在中国开发市场, 同时也希望在全球开发他们的销售市场。在过去的几年, 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猛烈了。”他得出的结论是:“中西方汽车企业合作初期, 就彼此觉得非常适应对方, 然后才会进行交叉持股, 从而建立紧密的纽带。”

Jeremy Mac Fadyen认为,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想要验证自身价值, 证明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他说:“中国企业资金走出去, 给市场以信号, 代表了中国企业正在进行国际化的努力, 而且中国的企业想要进入全球的融资体系, 不仅要IPO上市, 还要进入到全球不同的交易所上市, 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都会更加有帮助。”

结语

整合全球资源 服务中国市场 篇5

记者:请介绍在上海紧固件展览会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海外同类项目的关系?是资源共享的关系还是母展与子展的关系?

崔国豪:历经8年的精心培育,“上海紧固件专业展”如今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紧固件品牌展会,与美国拉斯维加斯展、德国斯图加特展,一起服务于全球紧固件市场并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ITE集团内共有四大紧固件品牌展,分别是:上海紧固件专业展Fastener Expo Shanghai、广州紧固件专业展Fastener Expo Guangzhou、印度国际紧固件展Hand Tool & Fastener Expo及俄罗斯国际紧固件展FastTec。一方面,作为规模最大的上海紧固件专业展可以带动其它三个展会的发展,同时这四大品牌展会相互配合共享ITE集团全球范围内的紧固件行业资源,及在紧固件行业之外ITE集团旗下建材、汽车制造、机械等展会的同一批紧固件买家信息。

记者:上海紧固件展览会如何实现与集团旗下同类型海外展会资源的共享,请介绍相关经验和做法?在资源复制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崔国豪:作为国际性的展览公司,ITE集团以全球化的视野运作专业性强的系列化展会。虽然这四大紧固件品牌展都有独立的团队进行运作,但都以ITE紧固件国际系列展会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这不仅为制造商提供了全球性的推广机会,同时也为采购商带来更多的购买途径。ITE各团队间互相支援,不但可以直接将当地企业引领至ITE其它紧固件展会,并且将一并在当地进行展会推广。我们未来会进一步加强几个展的共同推广,目的是实现新数据的快速共享,同时交流行业信息和各新兴市场的商机。并且在资源复制过程中应该遵守每个地区不同的需求为原则,因每个国家工业发展的阶段不同,有针对性的筛选出符合当地国情的买家和卖家进行推广。

记者:请问ITE为何选择在中国举办紧固件展览会,或者说ITE在这个领域的优势是什么?上海的展会与ITE在海外举办的同类展会的差异是什么?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崔国豪:目前中国是紧固件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之一。ITE集团全球性的网络不仅能为中国紧固件行业带来拥有最先进技术的国际制造企业来参展,同时我们所主办的如:汽车空调展CIAAR、中国国际涂料展和中国国际表面处理展CHINACOAT& SFCHINA及其它涵盖汽车、农业、建筑、电子、家具、醫疗、机械制造等众多紧固件应用领域的海内外展会,通过资源的整合为参展商寻找到新兴市场,创造更多商机。就上海展会与其它ITE紧固件品牌展差异化而言,首先在上海紧固件专业展上,因为我国是紧固件制造大国所以中国本土生产企业参展商数量比多,而2017展会将加强包括:德国、意大利、印度、日本和韩国等海外参展商的邀请。其次,上海的展会与其它地区展会的差异就是所展出的产品内容有区别。上海紧固件展品涵盖了紧固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同时为更贴近当下制造业的发展形势,还划分了如:汽车紧固件、建筑五金及建筑用紧固件、高强度紧固件等产品专区。

记者:请问,ITE是否有计划继续在中国开辟新的紧固件展览会或者复制其他海外项目到中国举办?ITE看好哪些行业项目的前景?

崔国豪:当然有,目前我公司还在陆续筹备和计划中。在紧固件领域,我们的策略是先扎根中国,进一步提升展会的质量,提高展商服务和扩大买家邀请,再根据紧固件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进行展会的规划。而其它领域ITE集团也将与其它公司达成实质性的合作。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国家政策的调整,我们看好如食品类、环保类、高科技类等行业的项目。可以透露的是,很快您将看到ITE集团在展览行业内的一些新的动向。

记者:您怎么评价上海的办展环境,在上海办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崔国豪:上海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经济与金融中心,有着强大的地区辐射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国内企业推广还是境外厂商采购的首选之地。并且上海是全国展会展出总面积最多的城市,我们认为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上海地区是中国最佳的办展城市之一。在上海办展需要注意的环节很多,核心来讲就是如何提升展会品质,为参展商提供有贸易价值和更多附加值的商务平台,也为买家更高效便捷地找到他们想要的产品。为此,ITE集团一直在不懈努力着。

新闻链接:

Fastener Expo Shanghai 2017 上海紧固件专业展

由ITE集团下属分公司艾特怡(亚洲)展览有限公司及上海上搜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上海国际紧固件专业展暨第八届上海汽车紧固件展Fastener Expo Shanghai 2017将于2017年6月22-24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作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紧固件品牌展,展示范围涵盖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产品、设备及技术,具体包括全产业各类标准紧固件和非标件、行业应用紧固件、紧固件制造技术及设备、紧固件用模具和耗品、原材料,乃至相关配套产品与技术等。伴随着下游产业日异月新的发展需求,预计展会规模将再攀新高,展出面积达50,000平方米,参展企业逾800余家,并且将每年吸引国内外约28,000名专业观众到场参观,堪称是亚洲地区的龙头展会。

关于ITE集团

ITE集团成立于1991年,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30个办事处和超过1,100名员工,是全球成长和发展型经济体中,领先的展会组织者之一。从1998年开始,ITE成为在伦敦证交所上市的企业。集团在21个国家组织超过250多个展会,涉及运输与物流、建筑与内饰、紧固件、食物&饮料、石油、天然气和能源、旅游、安全与防护、时尚、服装和纺织,以及汽车等多个行业。

全球整合企业 篇6

多米诺拥有强大的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 其集成方案囊括单个产品赋予唯一标识、数据关联及验证等功能, 实现从追踪追溯, 防止仿冒伪劣到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功能, 是安心全面的集成与兼容系统方案。

2015年12月, 全球标识行业领导者多米诺开启了2015年NML新品发布第5季, 进一步提升多米诺集成能力, 统一的软件及信息化管理模式所带来的操作便利及效率优势, 在给企业生产减负的同时, 还带给企业生产个性化产品、适应小批量生产及符合更严格法规的调整空间。

全新自动打印贴标机M230i——i-Tech技术新延展

2010年底, 多米诺推出i-Tech智能技术平台, 革命性的免维护理念开始成为多米诺产品的共同特性。2015年NML新品发布第5季, 多米诺i-Tech家族迎来新成员——自动打印贴标机M230i, 自此, i-Tech免维护和使用简便的高性能也将在多米诺打印贴标机上展现。

作为首次搭配多米诺i-Tech智能技术平台的打印贴标机, M230i传承多米诺产品一贯的“耐用、好用”特点, 简单、直观的标签编辑功能, 所见即所得, 减少标识错误的几率, 无需额外的操作培训。M230i的Touch Panel控制屏则增强了产线对于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生产信息的及时掌握能力。

相较于传统机型, M230i配套的色带长度增加33%, 标签供给能力高达600米, 在盒、包、箱、袋、膜包等二级包装和码垛托盘等三级包装的应用中, 打印贴标周期明显缩短。而“磁性打印头免工具”的创新设计, 使停机时间最小化, 再次将生产效率提升到全新高标准, 大幅度提高整体设备绩效 (OEE) 。

快构软件终极版——集成操作更简单

标识自动化操作软件快构带来了新的突破, 能够集成于企业管理系统, 操作更简单。新版快构支持Zebra驱动, 方便桌面打印机直接连接到标识系统, 减少额外的操作步骤。新推出的扩展接口, 实现了与MES和ERP的有效集成, 使赋码现场的数据信息可直接记录、传输至企业系统数据库, 发挥ERP和MES等先进管理模式和信息系统对于车间生产的管理和控制, 从而达到企业整体信息化的目的, 将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

全新耗材——应用针对性再升级

此次新品发布, 多米诺还推出了适用于TTO热转印V系列的新型AR等级和UW等级色带。采用创新科技, AR等级色带提供在各式材质上的超清晰打码效果, 与传统常见的黑色色带相比, 长度增加20%, 持久度、防刮擦性能提高30%。凭借其出众的高清喷印能力及低能损耗特性, AR等级色带将成为大多数客户认可的色带选择。UW等级色带则增强了多米诺的特殊色带产品线, 在深色材质上的高覆盖度白色打印, 带来了出色的对比度, 实现更白、更亮的打印效果。

在鸡蛋行业广泛应用的多米诺A系列i-Tech喷码机, 已与鸡蛋行业标杆Moba、Sanova无缝集成, 从而将i-Tech智能技术的所有优势带给整个鸡蛋行业, 此次配套的2款符合EUFDA标准的鸡蛋喷码墨水, 可实现在鸡蛋上的高对比度喷码。

全球整合企业 篇7

对于综合商社(GTC)这一商业型跨国公司形态,中日学者提出了多种模型,河村干夫、林川真善等(2001)提出了21世纪GTC模型,将GTC视为一种信息媒介的蛛网结构组织。王嵩(2005)利用交易成本建立的GTC模型把GTC作为一类可以降低资产专用型和不确定性的有效率的贸易组织。也有学者把GTC模型作为一种商业组织框架,特别是一种交易的制度性安排(坂井保宏,2001;政冈胜治,2004)。

以上对GTC的模型研究均存在一定的偏重性,因此,笔者试图以全球化条件下GTC的产业链整合为路径,对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GTC是以流通和管理导向为市场开拓基础,以功能体系的效用为全球战略,以投资股权为全球网络控制手段,将多种关键因素融入GTC主导的产业链中。这一过程可以在GTC内部结构性因素聚合形成的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中获得阐释。(见图)

二、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价值链基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GTC产业经营模型内存在一条由“开发(研发)→原材料交易→产业制造→产品分销→零售”所组成的完整产业价值链,它直接构成了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基盘。

由于产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在价值链中被分解为多个互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价值增值环节,而每一环节价值增值的最终实现则发生于向下一个价值增值环节的转换过程中。这意味着GTC的经营活动将集中于价值增值环节的边界间。这是因为,在一条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内,某种价值实体的价值增值往往会在价值增值环节转换的过程即价值实体的交易环节中发生较多价值的游离,而作为商业垄断资本的GTC恰恰可以通过这种价值实体的交易活动形成有利于自身的价值分配,这些价值的集合即构成了GTC的市场;而在价值增值环节内部,GTC虽然可以通过对价值实体增值过程的辅助性交易进行部分价值的分配,但由此形成的市场相对于前者而言规模较小且较为分散。

同时,这一产业价值链可以兼容实现对多种产业价值创造与运动的描述,不同产业因其产业特性,在这一价值链中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形态,例如:在LNG产业领域,这一产业链可以表现为“LNG的勘探生产(全球)→批量LNG贸易→LNG化工制造→LNG产品批量分销→LNG产品零售”,而在纳米尖端产业领域,这一产业链又可以表现为“纳米科技与基础材料研发→纳米科技与基础材料交易→纳米技术应用产品生产→纳米商品分销→纳米商品零售”,在某些产业中其价值链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压缩或延伸,但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形态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可以说这一产业价值链基盘涵盖了GTC目前所有的经营领域。

价值链的国际化过程涉及两个维度:一是价值链活动在国别间的配置;二是价值增值活动的协调(Porter,1986),GTC的产业价值链基盘为实现国际价值链的配置与协调提供了柔性化的基础。

三、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内部关键结构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GTC产业链整合的关键在于GTC对导向、功能体系、股权结构三组内部关键结构性因素的整合运用,即GTC如何以流通和管理导向为基础,以功能体系的效用为全球战略,以股权投资为全球网络控制手段,将多组动态关键因素整合运用于产业价值链交易环节中的问题。

(一)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导向体系

统合网络形态的跨国公司具有专门化的资源分配能力,其相互依存的组织单位间中间产品、信息、人才等资源流动性极强,使决策成为合作与调整的复合化过程(Bartlett&Ghoshal 1989),跨国公司在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中,GTC管理导向表现为“全球中心”,这一导向的形成使GTC能够实现对全球任何地区间差异与共性的深度认知,同时使GTC的各经营单元具备在一体化网络中实现以最大利益优化为目标的全球市场和资源整合,其实质是一种统合网络形态。在“全球中心”的管理导向下GTC母子公司间呈现高度协调,时空扩大所产生的交易壁垒下降。因此,在这一导向基础下,GTC的经营活动可以适应产业价值链任何环节在全球任何地域的穿插,这意味着GTC市场活动将不仅呈现“日本→日本”、“日本→海外”、“海外→日本”、“海外→海外”的传统形式,同时还可能呈现出“全球→全球→……→全球→……”的高度复杂形态,这也促进了“全球中心”导向下GTC产业链整合边界的极大扩展。

流通导向作为GTC导向体系中的另一关键导向对致力于流通控制的GTC,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在模型中,GTC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市场需求特性灵活采用流通的“竞争导向”、“顾客导向”和“市场导向”,使其对各类市场的开拓始终保持在高市场敏感与最大成本节约的平衡点上。

GTC“全球中心”的管理导向与复合化的流通导向构成了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内商社的经营“体质”。

(二)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投资股权结构

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产生了机会主义倾向,交易主体存在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危险(Willamson,1975),由GTC股权投资形成的全球网络利用股权比例保持体系的稳定性,通过内部化的方法可以控制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

在传统流通批发领域,GTC通过保持绝对股权控制,防止任何可能在批发流通中产生的交易对方投机行为;而在GTC功能体系相对弱化的产业和下游零售领域,GTC为了实现对产业企业产业技能和零售企业零售技能的利用,则采用更为灵活的股权投资策略。具体而言,在既定市场环境下,如果合作方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较低,则采用相对较低的股权比例,如果合作方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上升,则相应提高股权比例,如果合作方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达到极高程度,则放弃合作而采用独资方式。其中,GTC对既定企业投资股权结构的安排总是以达到对企业的目标影响程度为依据。

(三)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功能体系

以“商业交易、商社金融、信息、投资和组织协调”为代表的GTC复合功能体系将通过GTC以股权投资形成的全球网络结构对产业价值链的增值环节进行全面的功能支持。商业交易和投资功能作为GTC的能力核心将广泛渗透到产业增值环节间以及产业增值环节内部的交易和投资关系中,而商社金融、信息和组织协调功能则以商业交易和投资在产业链中建立的交易和投资关系为依托,有效发挥其资本、信息和组织的支持作用。GTC功能体系在与相应产业价值链的广泛作用中,带来了增值活动中单位价值增加和成本节约的双重效应。

四、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利益实现领域

在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的内部形成了以贸易收益和投资收益为利益实现终端的收益流动体系。在这一体系中,GTC居于绝对控股地位的批发流通体系中产生了大量“商权”,而GTC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张活动进一步扩大和创造了“商权”,从而使市场开拓成果在贸易收益的扩大中得以显现;而GTC广泛参与的产业与零售企业投资则主要通过投资收益的持续增加来使市场开拓利益显性化,由于产业企业和零售企业对GTC流通交易优势的持续利用,大大加快了其经营事业的成长速度,从而使投资收益迅速上升。GTC正是利用这种互补性的收益流动体系实现了其市场开拓的收益目标,并以此为基础为其产业链的整合提供持续的资源支持。

五、结语

全球化GTC产业经营模型揭示了GTC是集导向、功能体系、投资股权结构为一体的复合型企业。GTC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基盘的构筑,将多组关键因素聚合,实现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收益。

参考文献

[1]芮明杰,刘明宇,任江波.论产业链整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嵩.综合商社的职能与演进——制度经济学角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

[3]黄友星.产业结构高度化视角下综合商社流通导向演变研究[J].黑河学刊,2010(7).

[4]河村幹夫,林川眞善,日高幹生,竹本吉広.総合商社の新ビジネスモデル[C]∥経営.情報研究:多摩大学研究紀要.東京:多摩大学,2001:31-46.

[5]坂井保宏.A Study of Japanese SOGO SHOSHA andits Structural Problems[J].东京短期大学纪要,2001(3):205-222.

[6]政岡勝治.総合商社の総合性と非総合性——M社の事例研究[D].神戸大学,2004.

[7]Porter,M.E.,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6.

全球整合企业 篇8

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01717.HK)是在香港主板上市的专业高端乳品、食品公司,旗下有澳优乳业(中国)有限公司、澳优海普诺凯(荷兰)乳业公司(Ausnutria Hyproca B.V.),在全球范围内从事生产、研究及销售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食品、基粉、奶酪、黄油等,业务范围现已全面涵盖B2B、B2C领域,包括自有品牌生产、销售和为全球知名乳品品牌加工生产。同时,自有品牌的全球销售网络与国内销售网络相辅相成,旗下的Kabrita品牌奶粉畅销中国、美国、荷兰、德国、意大利、俄罗斯、阿联酋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普诺凯1897、能力多、美纳多品牌全面覆盖中国高、中、低端奶粉市场。秉承“领先品质诚信为本”的理念,澳优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完善的从收奶、生产到市场终端销售的产业链条,并在中国、北美、欧洲、俄罗斯、中东等地拥有销售服务网络的国际乳业公司。澳优乳业整合南北半球最优秀的乳业产业链资源,构建了以澳优——海普诺凯(荷兰)乳业公司为主,欧盟、澳洲等其他全球优质资源为辅的上游产业链体系,拥有从“牧场到工厂,研发到验证,品牌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实现了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全产业链、全自控模式。澳优乳业依托全球优质奶源和生产加工,坚持更高的营养安全标准,专注及生产、销售高端及超高端婴幼儿营养食品,发展成为获得市场领先地位的品牌运营商及制造商。同时,也是首批获得国内配方乳粉新版生产许可证,及首批通过“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的乳品企业。

二、“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战略

澳优的定位是:世界领先的配方奶粉和营养食品供应商、营养健康服务商。

2020年的战略目标:全球第一婴幼儿羊奶粉企业;中国地区前八强牛乳婴幼儿奶粉企业;全球有机婴幼儿奶粉前五强企业;全球高端婴幼儿及特殊营养配方食品的领导企业之一。

澳优品牌和企业的使命:做最有价值的品牌和最具责任感的企业。

澳优-海普诺凯品牌理念:提供母婴最佳营养,给生命最好的开始。

据澳优CEO颜卫彬先生介绍,澳优在全球推广中将会秉承三个基本原则:

产品在全球——产品坚持高品质、高品牌、高价值定位,坚持采用欧盟、澳洲等国际奶源,坚持全球研发;产品结构由自有品牌和代工产品构成。

市场在全球——澳优整合全球成熟市场与新兴市场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平台共享。在成熟市场稳步渗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兴市场。

品牌在全球——澳优在全球推行多品牌战略,围绕Allnutria、Ausnutria、Kabrita品牌等进行全球推广,保持其在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

三、品牌故事与相关认证

(一)品牌故事

1897年,荷兰风景如画的Ommen小镇上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依靠蒸汽动力生产黄油的工厂,这就是海普诺凯的前身。

1938年,新的奶粉工厂投入运营,同年,集团旗下的Lyempf公司开始采用湿法工艺生产婴儿奶粉,开启了长达七十几年的婴儿奶粉生产历史。

1960年,跃升成为荷兰最大奶粉加工厂之一。

1989年,专注于婴幼儿奶粉的生产,产品畅销欧洲、希腊、中东和东南亚国家。

1996年,成立乳品公司,正式更名为海普诺凯,仍保留着工厂名De Vechtstreek和沿袭百年的制奶工艺。

2011年,澳优并购海普诺凯,更名为澳优海普诺凯乳业集团,成为荷兰唯一的有机奶粉生产商、最大的羊奶粉生产商、第二大奶粉加工商。

(二)生产与认证

澳优乳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从农场到消费者的一条全面的产品链,有效确保了产品的品质和安全。通过增加投资,运行控制程序、与供应商加强合作及引进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产品的安全品质。目前,具备如下质量管理系统及相关认证:

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环节控制点体系

ISO 22000食品安全体系,已升级为FSSC 22000体系

BRC全球食品标准

IFS国际食品标准

GMP良好生产规范

四、面临问题与挑战

澳优的商业模式同国内大部分乳企成长路径不同,乳企一般是国内生产销售,在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后考虑海外投资并拓展国际市场;而澳优则从一开始就通过国外贴牌、国内分装的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是一个初始国际化企业。近年来,澳优通过海外并购、建厂,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曲线推进国内市场的拓展。澳优乳业跨国经营的模式,是通过轻资产运营的方式,在将品牌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借助国际化品牌的优势,拓展国内市场,满足中国消费者对于优质乳品的需求,即以“外来身份”经营本土市场。

婴幼儿乳品市场对乳品品质要求很高。我国由于地理条件、环境污染等问题,大部分地区的养殖基础十分薄弱,即使是我国黄金奶带出产的奶源,在营养成分上,与国际优秀奶源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三聚氰胺”、“性早熟奶粉”、“皮革奶”等食品安全事件给中国乳品行业带来沉重打击后,即使是对于国内知名的、历史悠久的乳品品牌,消费者也持怀疑态度。中国消费者对于进口的优质乳品,特别是婴幼乳品,产生了强烈需求,不惜高价格到国外购买,或者从港澳代购。外资奶粉品牌强势进驻国内市场,通过优质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服务理念,在国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澳优-海普诺凯的品牌口号是“给生命更好的开始”,希望借助并购海普诺凯、收购Farmel奶源公司,通过打造国际化产业链,将澳优打造为高端的国际化婴幼儿乳品品牌,才能在中国市场上与外资强势品牌抗衡。

迄今为止,澳优遇到的最大坎坷是“身份门”危机。由于澳优产品在收购海普诺凯前只在港澳和内地销售,被媒体攻击为“非国际品牌”,虽然澳优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所销售的每一克奶粉都来自国外,确是进口奶粉。澳优香港主板上市后打通了国际资本平台,上游产业链海外并购,最终锁定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乳业大国荷兰的老字号海普诺凯集团,并以1600万欧元收购其51% 的股权,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经营乳业的跨国企业。

作为一家初始国际化乳品企业,澳优从创业之初就是国际化的。与大部分中国企业刚刚走上国际市场开展OEM不同,它是“逆向OEM”,即奶品的生产、制作环节由外国人做,销售和品牌由澳优来做,让外国的产品贴上澳优的牌子销售——让外国企业做上游,自己做品牌。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澳优从不否认是由中国人创造的企业,也不否认品牌的中国基因,同时,也积极声明从产业布局、市场范围、品牌理念等方面,是一个国际化品牌。然而,在国内市场上,不少消费者要么不了解澳优,要么称澳优为“假洋鬼子”。实际上,“假洋鬼子”是指那种在国外成立一个看起来是“洋”名称的“国际品牌”返回到国内销售,虽然也使用国外奶源,但是没有品牌历史和品牌故事。2011年澳优并购荷兰百年老字号海普诺凯,更名为澳优海普诺凯乳业集团,成为荷兰唯一的有机奶粉生产商、最大的羊奶粉生产商、第二大奶粉加工商,开展“双品牌”经营,又有很多品牌故事,这与“假洋鬼子”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如何借助澳优并购海普诺凯等一系列事件和品牌故事,让中国消费者准确认识澳优的国际化身份,了解其“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战略及进展,以增进消费者(尤其是婴幼儿奶粉的购买者)对澳优乳业的认知和信任,并转变消费者对澳优“假洋鬼子”的不利认知,是澳优面临的重要问题。

五、公关策划需求

(一)请借助澳优收购海普诺凯事件,塑造澳优乳业品牌国际化形象,表达澳优-海普诺凯“提供母婴最佳营养,给生命最好的开始”品牌理念,并提供全国公关活动策划和实施,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品牌个性和特点。

(二)品牌传播的核心点为“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在公关传播中需要尽可能地借助时事背景和社会热点事件,以达到热点话题性的传播效应。

(三)需要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结合,进行为期一年的营销传播方案,规划全年四场传播活动。

(四)四场公关活动中,必须包含一场以社会化媒体营销为主的公关活动 。

(五)活动预算费用为200万元。

2009年,耶鲁管理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团队CRDT(Case Research DevelopmentTeam), 并首次尝试了一种新型的案例教学模式——原案例。主要特点是:其一,原汁原味,保持本质;其二,强调案例体验;其三,两个以上决策点。原案例介绍整个背景材料以及企业前期的发展状态,但是未来的发展不会在案例中显现,需要学生们调研,进一步沟通和思考。该教学法的设计也是为了使教员突破传统上的商业问题的孤立解决方法。被称为“全新的范式”,的确比传统案例教学法更真实、系统和全面,也使案例课程或者案例大赛所要考察的点全部涵盖在内,有助于更好地反映新的教学计划和现实的管理实践,接近真实的企业管理现实世界。可以说,这种方法给阅读案例的学生“还原”了企业的真实情况。“原案例”的精华是“原”,就不能是虚拟决策,案例抛出的问题一般是真实的未解决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一半的问题,或者是其他衍生出的问题。

“澳优: 全球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这一原案例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努力。该案例形成的过程是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发案例,推动科研、教学和企业经营共同进步的模式。这个案例作为探索中国乳品品牌跨文化传播的重点案例开展,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品牌跨文化传播战略研究”案例研究之一。在案例研究过程中,项目组成员与澳优乳业高层管理者和市场部门专业业务人员进行了深入而持续的沟通,尽可能使案例描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在合作过程中,澳优乳业还赞助了“北京工商大学第五届企业公共关系策划大赛”,该原案例也是“北京工商大学第五届企业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选题之一,比赛过程中,澳优市场部人员、学生团队和指导教师(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相互启发,取得了一定成效。

全球整合企业 篇9

有着悠久的历史的草原文化, 遍布于世界很多地区, 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所探讨的草原文化, 特指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考古证明, 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 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其中, 草原文化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 西至阿尔泰山, 涵盖整个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区域分布之广是其他两大区域文化不可比拟的。[1]创建了草原文化的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地涸泽碱卤, 不生五谷”、“木皮三寸, 冰厚六尺”的干旱、寒冷气候条件下, 又常常相互争战。与此相应,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草原人民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草原人民的这些生活方式特征都渗透在草原文化精神之中。在游牧民族中蒙古族分布最广、人口最多。因而, 蒙古语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草原文化具有代表性的语言, 蒙古语言文字目前仍在广泛流行和使用。草原人民有着自己的哲学宗教、天文历算。还有着展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的寺庙和塔, 据有关资料显示, 前后二百年间, 在清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直接资助下, 中国的北方草原相继建起喇嘛庙一千二百余座, 不少著名喇嘛寺庙都有清朝皇帝亲赐的寺名与匾额。[2]另外, 草原歌舞音乐的激荡寄托着草原人民心愿。素负盛名的蒙古族歌舞和元曲今天已成为草原文化最耀眼的光环。内蕴与草原人实践中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在多样的草原文化形式中包含着全人类共同追求的文化精神。这就是草原文化的普世价值特征。

崇尚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草原文化的“天人合一”观念不仅把人当作“天” (自然) 的一部分, 而且把“天” (自然) 当作敬奉的对象, 以一种敬畏和爱慕的心情崇尚自然、爱惜自然。草原文化中传统的游牧、轮牧、休牧的行动准则实际上是对草原生态科学合理地把握。“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草原文化的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汇聚成一幅和谐之画。

胸襟宽广, 践行自由:文化即人化, 草原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面对的是辽阔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环境。无境的苍穹使草原人无拘束地追逐着生活的目标。对他们而言, 自由已不再是纯粹的精神王国的至上原则, 而是当下生活。苍穹之美孕育着草原人的宽广胸襟, 吃苦耐劳、自强不息、豪迈刚健。这就是追求自由, 人之自由的境界。

兼收并畜而好探求:文化界称草原民族为“行国”, 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游牧民族善于“走出去, 请进来”积极吸收一切有益的文化特质。从历史进展的角度看, 草原文化自秦汉到元代, 每个时期都呈现着不同的形式。元代以后为蒙古族文化形态, 当今, 蒙古族文化已成为草原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可以看出, 历经多次更替、演变的草原文化其精神内核更加坚实了。另外, 草原人的“行国”方式使草原文化不断地与他乡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融合。一方面使草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为草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一种文化都言说着一个故事, 每个故事的背后都暗含着人类的一种智慧和共同追求。对自然的复归、对自由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等在这些维度上充分展示的, 当属草原文化。这便是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对话的前提, 是文化全球化的未来形式, 即“世界文学”的形成之基。

二、认清现状与问题:寻求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对话之度

全球化这一现象早已有之。文化全球化在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呈现出不同特征。古代中国在全球化交融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世俗化国家恰恰适合了西方文化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代以来, 伴随着西欧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 环球航行以及一连串历史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在欧洲的声望严重下降。19世纪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拖进了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狂潮中, 中国文化发展受到重创。[3]当今, 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基础上的全球化影响和冲击各国文化。尤其给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当今文化的全球化出现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特点:意味着“世界文学”形成之路是曲折而漫长的。

文化越来越屈从经济, 相对独立性功能减弱:在全球化条件下, 文化与经济被僵硬地捆绑在一起, 经济上的优势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 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条件下, 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扭曲。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了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

文化交流缺乏平等的平台, 以强势文化输出为主导:二战以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传媒最发达的国家, 其媒体覆盖全球。它使用100多种文字, 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万计的用户发布承载着美国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新闻。马克思当年曾指出:“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 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英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据说将来再过十几、二十几年, 世界上只有600种语言了。成千上万种语言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消失、没落。

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是压力与机遇并存:全球化的推行, 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人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全球网络的开通, 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 可以形成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先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为文化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为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可以说, 全球化过程蕴含着巨大文化活力, 是民族文化发展难得的宝贵资源。

草原文化工业 (产业) 化发展缓慢:1980年, 欧洲议会所属的文化合作委员会探讨“文化工业”的涵义, 从此完成为一种文化———经济类型。从资本运作来看, 资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的增殖, 它必然要向一切可能获取利润的空间渗透和扩张;从技术进步来看, 文化工业是指随科技手段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与生产、传播手段, 文化生产与传播获得标准化、模式化, 可以通过复制批量生产。文化工业的主要产品很多, 如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录像机、唱片、录音带、激光唱盘和视盘、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等。从政治转型来看, 文化工业也是有效的政治舆论手段, 它与现代政治体系部分重叠。[4]“草原文化”品牌以崇尚生态文明、纯天然、无污染为本土化特征, 已向全球化迈出了步伐。比如蒙牛、鄂尔多斯、河套面粉等知名企业和产品。但是这些“草原文化”品牌生存的基础是对本土地区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 然后出口。草原文化工业 (产业) 化的方式与日本的漫画, 美国的麦当劳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日本的漫画, 以及很多地方性的东西在世界各地儿童文化里得到了富足的发展。华特森 (James Natson) 写过一本书, 认为麦当劳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地方化的成功, 它每到一个不同的社会, 都有适应这个社会的一些变通机制, 比如在印度, 有素食的麦当劳;在夏威夷有面食的麦当劳;在中国又有中国的特点。同是本土化的品牌在全球化中, 草原文化产业显得有些缺乏灵活性、变通性。所以草原文化在全球化中还有待于多方位、多角度地拓展世界市场。

草原文化的贫困问题值得人民关注:世界银行《2000—2001年度报告》指出, “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低消费, 而且还意味着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营养不良、健康状况差;贫困就意味着没有发言权和恐惧等。”[4]84文化贫困是贫困中的一种, 不仅仅是指知识贫困, 更是指某一群体、家庭或个人在知识水平、科技修养、思想道德素质、价值观念、主体性、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趋势上落后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 从而影响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落后状态。以牧区为主的草原文化的贫困已是不争的事实。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内蒙古牧区旗迁入人口占自治区迁入人口15.82%, 其中牧区迁入文盲人口占自治区迁入文盲人口的23.52%, 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8.60%, 可见牧区迁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当低。可以说, 草原人的受教育程度远不如全国平均受教育水平。实际上, 我国人口受教育率与国际比较存在很大差距。因此, 人口素质偏低、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是草原文化贫困的凸显特征。

草原文化环境的营造有待发展:近年来, 草原人不合理的经济行为造成了草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末的30多年间, 内蒙古天然草场面积减少了11.5%, 其中, 可利用面积下降了24.7%。草原生态的退化削弱了草原文明的根基, 直接威胁草原人的生存。在人与文化之间, 人创造文化, 文化塑造人。笔者认为, 在全球化背景下营造和谐发展的草原文化具有长期性、曲折性。首先必须改变草原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 采取多种措施既发展草原文化又建造和谐生态环境。另外, 培养、提高草原人的认识能力、科学技术人力, 使草原人自觉营造和谐发展的草原文化。

三、实现文化自觉: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对话的精神之根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近年来多次提到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面对全球化背景, 民族文化的自觉显得至关重要。“民族主体意识”是否存在决定着此民族文化能否成为全球文化中的一员。草原文化的“自我”只有借助于“他者”文化之镜才能得到真正的认识。没有对全球文化的充分理解和把握, 草原文化就很难生发出其在世界的存在及其价值的自觉性。全球化背景下实现草原文化自觉就是草原文化发展的时代之路。

实现草原文化自觉, 有赖于草原文化“危机意识”的强化。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文化上无所归依的民族的精神状态。从文化上的精神分裂走向民族心理上的分裂, 是任何国家、民族的最大悲哀。草原文化发展到今天不管其是否具有无所归依之感都应该反省自身, 唤起民族文化的忧患意识。因为真正可怕的不是“他者”文化的威胁, 而是自身的麻木不仁。在全球化背景下与“他者”文化的对话与整合是草原文化实现自觉的核心。

对话与整合是以人类生存的多样性需求为其前提的。一种语言代表着人类智慧的某一方面, 隐藏着该方面的特有的精神基因。语言的多样性天然是健康的, 而且是人类生存的必要非物质条件。取消文化多样性就等于取消人类的精神存在, 就等于取消人类本身。在文化多样性必然存在的前提下, 草原文化如何与“他者”文化对话呢?Hans Kung (孔汉思) 有这样一个看法, 即认为儒家的两个基本原则是文明对话的基础:第一个是恕道, 也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第二个是仁道, 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 几欲达而达人”。[5]笔者认为, 这两个“道”言出了草原文化与“他者”文化对话的方法。草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与“他者”文化的对话就是要增加自我反思的能力, 同时要了解别人, 通过了解使彼此的视阈能够得以展现;就是要学到未知的东西, 倾听不同的声音, 向不同的视野开放, 分享真知灼见, 发现彼此心领神会的领域, 推动我们努力实现一个真正的包含所有人的共同体。面对文化的多样性, 无知和傲慢的思想将会压倒倾听和学习的渴望, 使文化对话陷入困境。在倾听和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主体意识的草原文化将不断地吸收着“他者”文化的精华和接收着来自“他者”文化的冲突、碰撞, 不断建构着自己的文化。这就是草原文化在全球化视野下的整合精神。必须承认, 草原文化的整合过程往往是和文化冲突、碰撞相伴的。正是在碰撞、交流过程中可能保藏和萌发着草原文化新的发展生机, 才能激活草原文化思想的活力。当然, 草原文化须保持整合之“度”:既要使文化冲突保持一定的张力以求发展, 又要警惕过分的冲突导致草原文化的萎缩。由此, 在全球化视野下, 对话与整合将会生发出草原文化的新景观。

四、结语

经过对话与整合并具有自觉精神的草原文化与前此的文化景观不同的是, 在全球化背景中, 民族的、地域的、本土的文化将扬弃自身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固执的状态, 在向世界文化的开放与交流中, 一方面促使世界文化的健康发展, 形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氛围和文化机理;另一方面使自身得到修正、丰富与完善。正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 “今后, 一个民族最大的光荣是在全球价值的形成中增大自己的份额。全球化的未来将是全球价值形成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局面”[6]是的, 在今后形成的“世界文学”中彰显着草原文化的精神, 这便是草原文化的光荣。

参考文献

[1]吴团英.草原文化:一首久远的歌[N].中国民族报, 2005-07-29:006.

[2]彭松.中国舞蹈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4:36-40.

[3]杨丽静, 张同乐.全球化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潮影响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2) :169.

[4]郭晓君.关于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 2003 (11) .

[5]杨学功.全球化条件下的文明对话[J].哲学研究, 2003 (8) :10.

整合营销进入全球化时代 篇10

整合营销传播创始人唐·E·舒尔茨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绝大多数营销组织和机构都面临着同样一个挑战,就是如何改变传统的营销职能及运营手段,使之适应21世纪和全球化市场的新纪元。”

“作为整合营销传播”学说的奠基人、“整合营销之父”舒尔茨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对信息的接受模式是:遗忘和过滤掉其中的99%,只记住其中的1%。企业如果仍然认为通过广告、软文、图片、研究报告等手段就可以告诉大众一个完整产品的信息只能是一厢情愿。大众在超量的信息刺激之下,对产品的印象是零散而模糊的,所以企业需要把各种传播手段加以整合,最终使大众头脑中一个个“零散的1%”凑成一个企业想要的99%。

在舒尔茨看来,传统营销的核心不外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也就是传统的“4P”。不过,这一理论的前提建立在有限竞争、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大环境之下,在新时期,传播应过渡到客户、成本、便捷和传播的“4C”阶段——因为当前的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由客户、消费者和最终使用者控制的市场”。市场供给充分、信息结构扁平、行业高度竞争、媒介信息过载、传播无孔不入……这些都是信息时代的营销环境特征,倘若企业营销仍然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只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过去,晚上全家通常守着一台电视机看节目,企业只要肯“砸钱”投广告,营销力度必然好;现在就不同了,电视只是众多休闲娱乐方式的一种,企业品牌传播如果只固守一个电视广告,传播效果会比以前逊色不少。当然,媒介种类和形式多了,有效的整合营销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这是舒尔茨经典名作《整合营销传播》的主要观点,而在《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作者把讨论重点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他认为:“传统的‘策划、发展、执行和评估’模式似乎不再有效。营销的范畴应从地区级的、国家级的甚至洲際级的营销和传播的流程和方案,转向全球化视角的营销传播,即能够以客户为导向,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的全球化营销传播。一言以蔽之,全书探讨如何运用全球化思维、利用新技术实现营销(范式)转型。

我们可以一分为二地来解读该书。一方面,该书帮我们回顾整合营销的理念、方法与原则,另一方面,该书向我们展示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全球化新情境下的应用、传播与实践。从体验的角度而言,《全球整合营销传播》多少有些“学院派”——除了大量概念、理论外,还配有不少表格、图形,读起来会有些不那么畅快淋漓。因此,要理解该书的微言大义,第一章“面向21世纪的市场转型”需要重点加以品读。

在这提纲挈领的一章里,舒尔茨围绕三大议题展开。第一,21世纪的营销市场不同以往,包含了全新的契机与挑战。第二,数字化、信息技术、知识产权和传播系统这四大基石推动着市场的变革。第三,作者将全球市场分为四类:制造商驱动的市场、分销商驱动的市场、交互式的市场和全球化市场,并分别对其展开剖析。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内不少企业,诸如联想、华为、中兴、TCL、海尔已经纷纷“走出过门”,成为全球化营销传播的探索者和践行者,该书也许对中国企业拥有全球化视野,掌握更前沿和实用的营销思维不无裨益。

上一篇:性别平等教育下一篇:幼儿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