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流域

2024-05-17

松花江流域(精选十篇)

松花江流域 篇1

1 水体中OCPs污染评价

1.1 水体中OCPs来源解析

常温下, 溶解度是δ-HCH>γ-HCH>β-HCH>α-HCH。由于β-HCH是环境中最稳定和最难降解的HCHs异构体, 该异构体一般吸附中悬浮物或底泥中, 其他异构体在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情况下也会转成β-HCH以达最稳定状态。但是研究区内β-HCH的相对丰度较低, 这排除了HCHs污染物可能主要来自悬浮物、底泥里的残留, 而是近期有新的污染源输入。且采样正处于丰水期,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汇入较多, 加上农田水的灌溉与排泄, 这就使得水体中γ-HCH和δ-HCH丰度较高。通过下述的DDT与DDE关系式进一步论证OCPs的来源。

DDT及其生物降解产物p, p'-DDE和p, p'-DDD的含量比例可以用来推测DDT的来源。DDT在厌氧条件下通过OCPs吸附介质中的微生物降解转化为DDD, 在好氧条件下转化为DDE, 当 (DDD+DDE) /DDTs>0.5时, 污染物可能主要来自长期风化作用造成的环境中的残留;当 (DDD+DDE) /DDTs比值小于0.5时, 说明目前可能仍有新使用的DDT农药进入该区水体。松花江流域绝大部分河流段水体中 (DDD+DDE) /DDTs的比值小于0.5, 说明DDT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或地表径流 (见表1) 。

1.2 水体中OCPs污染评价

由表1可以看出, 松花江流域水体中OCPs的六六六、滴滴涕及六氯苯在水中浓度都远远低于我国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有关污染限制值。

总的来看, 松花江流域内有机磷农药的污染较轻。虽然除BHC、DDTs、HCB之外的其他OCPs化合物无相应的标准限制值, 但是这些化合物的丰度远不及有标准限值的BHC、HCB、DDTs的丰度。更何况BHC、HCB、DDTs的浓度与标准限值相差甚远。

2 底泥、悬浮物中OCPs污染评价

2.1 底泥、悬浮物中OCPs来源解析

根据底泥、悬浮物中p, p'-DDD、DDTs、p, p'-DDE关系换算可得出, 底泥中 (DDD+DDE) /DDTs>0.5, 则说明底泥中OCPs污染物可能主要来自长期风化作用造成的环境中的残留;悬浮物中 (DDD+DDE) /DDTs<0.5时, 说明目前可能仍有新使用的DDT农药进入水体中并被水中的悬浮物吸附。河流悬浮物中OCPs的污染来源刚好和水体中的污染来源吻合。

2.2 底泥中、悬浮物中OCPs污染评价

表2所列的是松花江流域底泥、悬浮物中OCPs质量浓度及及相关环境质量标准。可以看出松花江流域底泥、悬浮物中BHC、DDT的含量远远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的自然背景值, 更远低于Ⅱ级限制值。

3结论

综上, 松花江流域水体、悬浮物中OCPs主要来源于新使用的农药进入水体中, 部分被悬浮物吸附;底泥中的OCPs主要是来自长期风化作用造成的残留。无论何种来源方式, 水体、底泥、悬浮物中的OCPs含量低于相关标准。

摘要:通过对松花江流域内水体、底泥、悬浮物采样分析, 反映出流内有机磷农药的含量低于相关标准。松花江流域水体、悬浮物中OCPs主要来源于新使用的农药进入水体中, 部分被悬浮物吸附;底泥中的OCPs主要是来自长期风化作用造成的残留。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有机氯农药,污染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泰, 黄俊, 余刚.海河与渤海湾沉积物中PCBs和OCPs的分布特征[J].自然科学报, 2008, 48 (9) :1462-1471.

[2]马骁轩, 冉勇, 孙可.珠江水系两条重要河流水体中悬浮颗粒物的有机污染物含量[J].生态环境2007, 16 (2) :378-383.

[3]刘爱霞, 郎印海, 薛荔栋等.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物生态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海洋潮沼报, 2009, 3:17-22.

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防治松花江流域水体污染,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保障用水安全,建立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汇入松花江水系的所有地表水的全部集水区域(以下简称流域)的水体污染防治。

第三条 流域水污染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明确责任、依法监管、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依法批准的《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增加水污染防治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和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生产方式,鼓励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第六条 省、市(地)人民政府(行署)应当将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跨行政区界断面水质状况和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纳入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和任期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

第七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水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并组织实施本条例。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需要,经批准在省内有关社会经济区域设立环境保护派出机构,负责该区域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各级发展改革、财政、水行政、工业、建设、交通、卫生、农业、畜牧、林业、公安、国土资源等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污染流域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的权利,并负有保护流域水环境的义务。市、县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人民群众担任环保监督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编辑本段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项目的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的,不得生产或者试生产;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的,该建设项目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第十条 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的单位应当保证该设施正常运行。未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闲置或者拆除水污染防治设施;水污染防治设施因故不能正常运行或者无法运行的,设施使用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停止或者减少排污,并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上一级人民政府分解下达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行政区域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对排放重点水污染物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未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地区或者单位,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十三条 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选址布局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征地、施工、注册登记等审批手续。

第十四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不得无排污许可证或者不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排放的污染物不得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五条 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排污申报的规定,进行申报登记。排放水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时,能够事先预知的,应当在发生变化三日前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不能事先预知的,应当在发生变化二日内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六条 省、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流域内的重点排污单位进行监督性监测;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干扰监测工作。重点排污单位名单由省、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排污口,设立标志,安装污水自动计量和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装置,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需要安装污水自动计量和水污染物自

动监测装置的重点排污单位名单及安装时限,由省、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公布。

第十八 条排污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排污费征收管理的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环境监测、环境执法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使环境监测、环境监察和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专职或者兼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水质监测预警、应急系统,制定本行政区域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造纸、医药、化工、酿造、石油开采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应当制定生产、存贮、运输过程中水污染事故防范和应急预案,储备事故防范应急物资,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流域内氧化塘、污水储存设施、贮灰场、尾矿坝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堆放场所的环境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重大环境污染隐患的,可以采取强制性的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在进行环境保护监督检查时,有权进入现场,调阅有关资料,封存、扣押相关证据,约见有关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予以配合。

编辑本段第三章 跨界协同管理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污染,保证出界江河或者进入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水环境质量功能要求。

第二十四条 流域实行跨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报告制度,监测网络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水行政等有关部门组织确定。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江河、湖泊、水库跨市(地)界(以下统称市界)处设置水质监测断面,组织开展水质监测,并发布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监测断面水质出现异常变化时,应当立即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市(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分别在江河、湖泊、水库跨县(市、区)界处设置水质监测断面,组织开展水质监测,并定期向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监测断面的设置应当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流域内河流上的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应当兼顾下游水环境质量,制定防污调控方案,确定坝下枯水期最小放流量,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确保流域生态环境需要。流域内新建水利工程设施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对松花江干流水文情势、水环境质量和水生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十六条 跨市界上下游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跨行政区域联防治污机制,协同日常监测、预警、检查,并互通情况,预防和处置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

第二十七条 跨市界流域的上游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可能对跨界断面水质产生影响或者可能造成水质超标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询相邻的下游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相邻的上下游地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报共同的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二十八条 跨市界流域的上下游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联席会商制度,下游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汛期前主动召集联席会议,相互通报并商讨跨行政区界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上游市人民政府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九条 跨市界流域相邻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互通水污染防治情况。上游地区发生污染事故或者污染物排放和水量、水质、水文等出现异常时,上游市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水行政等相关部门应当立即通知下游市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水行政等相关部门,并对重点污染源采取控制措施。下游地区发生水质恶化或者污染事故并确认是上游来水所致的,应当及时通报上游市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上游地区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污染,并向下游市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报事故调查处理进展情况。

第三十条 跨市界流域相邻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需要组成联合检查组,共同对两地水污染防治情况开展现场检查,预防跨界水污染事故发生,并互相通报界内河流断面监测报告和检查整改情况。

第三十一条 发生跨市界流域的水污染事件时,事件发生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协助相邻地区共同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

第三十二条 跨市界流域的水污染纠纷,有关人民政府协商不成的,由其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协调处理。编辑本段第四章 预防和治理

第三十三条 在生产、服务、运输和产品使用过程中,对水体产生或者可能产生污染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第三十四条 勘探、采矿、开采地下水以及建设地下工程和污水输送渠道,应当采取防护措施,不得污染地下水。

第三十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以下可能对流域产生污染的活动:

(一)新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其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

(二)使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污染水环境的工艺和设备;

(三)在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水体、重要渔业水体和其他有特殊经济文化价值的水体的保护区内,新建排污口;

(四)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五)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六)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剧毒物质的可溶性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

(七)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八)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弃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九)向水体排放、倾倒未经过消毒处理、不符合排放标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

(十)使用无防渗漏措施或者防渗漏措施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沟渠、坑塘、塌陷区、尾矿坝、废弃矿井等输送、存贮或者排放含有毒污染物或者病原体的废水和其他废弃物;

(十一)违法设置排污口、私设暗管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向水体偷排污染物;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禁止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六条 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工业集聚区应当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并按照国家规定运营、管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开发区内的排污单位,在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时,应当符合相应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经批准的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新建的城镇排水管网应当与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已经建成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应当限期配套建设与其设计处理能力相当的管网,并保障按照设计能力正常运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向排污单位和居民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并收取污水处理费用。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应当实行专款专用,有关部门应当足额拨付到位。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和相应配套措施,保障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并达标排放。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缴纳污水处理费用的排污单位,不再缴纳排污费。

第三十八条 建设垃圾处理场、堆放场和垃圾处理设施,应当采取防渗漏等处理措施,不得污染江河、湖泊、水库、渠道和地下水水质。禁止在毗邻江河、湖泊、水库、渠道的区域和泄洪区内建设垃圾处理场、堆放场和垃圾处理设施;已经建设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

第三十九条 在江河、湖泊、水库、渠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上,禁止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已经堆放、存贮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清除。未按照前款规定清除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强制清除,所需费用由责任方承担。责任方不明确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组织清除。

第四十条 港口、码头以及其他跨越水体的设施或者装置产生污水的,应当设置独立的污水收集、排放和处理系统;原油码头、危险品码头、水上加油站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污染应急处置器材设备。

第四十一条 在流域航行、停泊、作业的船舶,应当持有合法有效的防止水域环境污染的证书与文书,配备油水分离器或者专用容器等防污设备和器材,并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和如实记载。装卸、运输油类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船舶,应当采取严格的防溢漏措施。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划定规模化畜禽饲养的禁止养殖区和控制养殖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专业化养殖小区、专业村的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应当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体。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隔离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以及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应当具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染疫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和清洗消毒设施设备。

第四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在集镇或者农业人口集中居住区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用化肥、农药以及其他投入品对农业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生态农药和肥料,限制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化肥及其包装物的污染。在毗邻江河、湖泊、水库的农田,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引导发展无公害农业,避免对水体产生污染。

第四十五条 利用湖泊、水库从事水产养殖业,应当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

第四十六条 经依法批准在江河、湖泊、水库周边建设旅游和疗养场所的,应当配套建设完善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对已经建成的旅游和疗养场所,由当地人民政府责令限期配套建设。

第四十七条 禁止在流域内河流、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开垦农田、破坏植被、建设违法设施或者从事其他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对已经开垦的农田和破坏的植被,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退耕,并限期恢复植被。

编辑本段第五章 饮用水水源保护

第四十八条 市(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行署)应当按照国家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规定,提出保护区划定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置标志,采取保护措施,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

第四十九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除本条例第三十五条所列行为外,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设置排污口;

(二)从事肥水养殖;

(三)在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四)在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养殖畜禽、耕种、旅游、游泳、捕鱼、垂钓、水上训练以及停靠以油、煤作动力燃料的船舶等;

(五)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六)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五十条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迁入居民;对原有居民,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迁出;未迁出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畜禽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药、化肥以及农业废弃物的污染防治。

第五十一条 流域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发和保护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由县级人民政府划定适当的保护区域,参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的规定进行管理。编辑本段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指使、授意、放任或者批准对不符合水环境保护规定的建设项目立项、建设或者为其办理征地、施工、注册登记等审批手续的;

(二)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排污单位或者落后产能未按照规定责令停产、关闭或者取缔、淘汰的;

(三)干扰、阻碍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

(四)对严重环境违法行为未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责的;

(五)未按照国家规定制定和启动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六)有其他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

第五十三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

(二)违反规定发放排污许可证以及其他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证书的;

(三)未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的;

(四)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五)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未及时报告或者在报告中弄虚作假,延误事故处理,造成事态扩大的;

(六)违反法定程序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权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七)放任、纵容、包庇、袒护环境违法行为的;

(八)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四条 建设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生产、使用或者试生产,并可以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尚未竣工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建设项目已建成尚未投入生产、使用或者试生产的,处十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项目已建成且投入生产、使用或者试生产的,处十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将主体工程投入生产、使用或者试生产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使用或者试生产,并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水污染防治设施未建成或者尚未建设的,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水污染防治设施已建成但未同步投入使用的,处二十万元以上四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水污染防治设施已建成并使用,但未经验收或者超过试生产规定期限不申请验收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四)水污染防治设施已建成并使用,但经验收不合格继续生产或者使用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未及时报告的,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约见的有关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到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对被检查单位和被约见人予以警告;第二次约见无正当理由仍不到场的,由监督检查部门对被检查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被约见人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设置、配备;逾期未设置、配备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法律、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依法处罚。

第六十条 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市(地)、县(市、区)具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未处罚的,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处罚或者直接实施处罚。

第六十一条 依法被责令改正或者受到行政处罚的排污单位拒不改正违法行为,继续违法建设、生产、试生产或者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拆除其产生污染的设备、设施等行政强制措施,直至排污单位改正环境违法行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被责令限期治理的单位,不执行责令限制生产、限制排放或者停产整顿等决定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其停产、停业或者关闭,并可以由本级人民政府通知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采取限制供水量、供电量等措施。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产生的费用,由违法者承担。违法者拒不承担费用的,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编辑本段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排污单位”是指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二)“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发生较大变化”是指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与其申报登记的数值相比,偏离率大于百分之二十。

第六十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其他江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2008年12月19日 黑龙江省第十一届

松花江流域 篇3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空间演变;空间句法;发展模式

一、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发展的反思

松花江一直是吉林省内城市发展的生态轴,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流域内人居环境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未来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要以松花江为重点,注重指引松花江流域的空间可持续发展发展。

目前松花江流域内的代表性城市松原和吉林的城市性质都是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不仅主导产业较为单一,而且逐步濒临资源枯竭的局面,同时白山目前正处于国家赋予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产业的转型对三个典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规模的影响较大。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三个城市都存在一定程度忽视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问题。当前吉林省在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方面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尤其在省域范围内缺乏对松花江流域相关城市空间发展的整体定位,松原、吉林、白山等节点城市虽然在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整体指导下进行发展,但却存在一定的方向偏离和自我发展倾向。

二、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发展模式借鉴

1洛杉矶产业转型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濒临太平洋东侧的,处于圣佩德罗湾和圣莫尼卡湾沿岸的黄金地

段,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已成为全美主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但是70年代的“石油危机”导

致整体美国的制造业业发展面临全面调整,导致洛杉矶城市性质和定位被迫转型,洛杉矶市在此背景下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产业,将城市发展重点调整至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型。

2台州市—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浙江省台州市的农业为传统主要产业,海洋资源丰富,沿海、海岛为渔业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台州经济发展迅速,是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典型。但是由于单一经济发展所推动,其城市扩张较为混乱,为使城市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台州市提出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3两种发展模式借鉴的思考

洛杉矶转型模式的经验对于松原市和吉林市来说,其借鉴意义在于城市的主导产业应由单一主导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特殊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针对当前流域内所涉及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所存在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合理、混亂的现象问题,应加强土地资源空间的集约化利用;同时加强对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特殊需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加强各个城市之间的对外联系。

台州市转型模式的经验对于城市空间的生态建设中,其借鉴意义在充分利用松花江流域的生态服务功能,将其引入城市生态体系中,使人与自然系统和谐共生;一方面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的前提下,打造沿江两岸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景观;另一方面加强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格局。

三、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的趋势判断

本研究在剖析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基础上,遵循《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 2020年)》”和《松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白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等上位规划的指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别对未来空间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主要重点研究宏观层面的沿江带状发展、中观层面的跳跃式拓展和微观层面的外延扩展三个方面。

1宏观层面的线形带状发展

《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注重松花江流域吉林段的发展建设,宏观上确定未来空间的发展以长吉都市区位为核心,同时带动周边中小城镇一起发展,整体空间布局依然沿江线形带状分布。

纵观多年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空间演变规律一直都是沿江带状发展,“十三五”期间沿江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依然沿江带状向纵深发展。松原、吉林作为松花江沿岸的中心城市,沿江景观也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处于牵引作用,吉林市的“清水绿带”建设,以及松原市的滨江新区的建设,都说明城市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松花江的优势还需继续强化,打造沿江发展的城市景观与空间特色成为沿江城市的建设核心。

2中观层面的跳跃式拓展

多年来,松花江沿河两岸城市的建设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加剧、资源环境的制约、人口规模的增加、产业的扩张的因素的影响,以及各类上位规划的指引,几乎所有的城市外部空间均呈现出跳跃式的拓展模式。这一点在吉林、松原、白山为代表的典型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中充分体现出这一发展趋势。

四、基于空间句法对松原市与吉林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趋势研究

本研究采用空间句法对松原市与吉林市的城市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抽象为连接图,用于分析两个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复杂关系。

1松原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趋势

(一)江北和江南地区分别向北、向西南拓展的空间发展趋势

在采用空间句法对松原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做具体研究中发现,从全局空间整合度分析来看(见图1),整合度值较高的区域包括江北的文化路,松花江大桥以及江南的沿江西路、松原大路和郭尔罗斯大街,从整体全局定位来看即未来城市发展空间依然他们依旧是主要街道。从局部空间整合度能够看出,未来松原市中心城区的局部中心区均集中在江南地区,虽然城市空间将继续沿江向北拓展,但其中心地位已经开始明显下降,城市中心区将在江南地区沿江向西侧展。

(二)沿中心城区周边快速发展的空间发展趋势

在采用空间句法对沿中心城区周边快速发展的空间做具体研究中发现,从整个空间发展态势分析上能够看出(见图2),无论是全局整合度还是局部整合度上,其整合度值较高的区域都集中在江南地区,至2020年江北的中心地位将会下降,而江南地区的中心地位则进一步提升,并有向西发展的趋势。

2吉林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趋势

(一)北部空间快速拓展的发展趋势

为落实长吉图发展战略,吉林市2008年提出构建吉林市北部工业新区,目前北部空间有继续拓展的趋势,《吉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明确提出2020年吉林市北部会将作为工业吉林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在采用空间句法对吉林市中心城区空间分析中中发现(见图3),从全局整合度分析来看,吉林大街和哈达湾街依然是整合度值较高的,并有向北和向西发展的趋势。从局部空间整合度分析来看,局部中心区的昌邑区、丰满区、龙潭区、船营区等区域的局部整合度较高,但未来龙潭区以北也会形成新的中心区,其主要分布于吉林市段松花江的下游,与其他中心区相互联系,整体依然沿江呈带状分布。

(二)北部和西部空间同时快速拓展的发展趋势

在采用空间句法对吉林市城市空间发展的具体研究中发现,在遵循吉林市总体规划空间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从全局整合度分析上来看(见图4),沿哈达湾街及吉林大街向西拓展,与整合度值较高的和平路以及越山路、桃源路总体上形成“回”字形空间整合度中心。从局部空间整合度分析上来看,西部船营区中心性不断完善增强;丰满区以西将会跨江继续拓展形成新的局部中心区;龙潭区以北依然会进行跳跃式发展,继续拓展从而形成新的中心区。

五、流域人居环境未来空间发展模式构想

在对以吉林市和松原市为代表的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人居环境未来发展空间做定量判断的同时,结合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分析,未来空间发展模式构想侧重于区域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两个方面。

1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松原、吉林、白山作为松花江流域城市贯穿了吉林省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促进以长吉一体化为核心的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其核心是为促进中部长吉一体化的发展,实施“强化中部、构筑支点、区域联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强调吉林省生态区建设。

在宏观上吉林市应该与长春市共同协调发展,强化中心区域。松原和白山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继续引导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强调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基于生态环境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在松花江流域吉林省段各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建设中,首先尊重自然,尊重生态,基于“生态优先”的原则來发展产业,使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结合,因地利势,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和有机统一。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分区的研究 篇4

1987年USEPA提出了新的水生态划分方案, 它是根据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等要素尺度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的方法, 主要作用是用于选择监测点和建立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标准[2]。该方法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 其中澳大利亚和英国[3]等国家已经开始采用此方法用于保护水生态环境。美国环保局提出的生态系统分区是以4个区域性特征指标为基础, 分别包括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和地形地貌, 这4个指标能够直接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区域性特征, 直观的反映出区域水生态系统与周围陆地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关键要素。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水生态系统分区的研究, 当时是以自然分区法为主。熊怡等[4]根据河流流域的径流深度和径流量等水文因素, 将全国划分成不同级别的水文区域。20世纪80年代, 为了反映生态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 傅伯杰等[5]根据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区域性特征将全国划分为3个大生态区以及57个生态区, 从而提出了我国生态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建立了中国的生态区划体系。

2 松花江流域水生态分区的研究

松花江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地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等省。流域东西长约920 km, 南北长约1070km, 松花江流域面积约为55.7×104km2, 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44.9%, 占全国总面积的5.8%。松花江流域水系发达, 主要由松花江干流、第二松花江和嫩江构成, 松花江流域面积大于1000 km2的河流就有86条, 松花江流域上游区分别受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地的作用和影响, 流域水系发育成树枝状的河网, 各支流河道长度较短;流域下游是丘陵区和平原区, 河流较顺直, 且长度较长。松花江流域上游有南北两个源头, 北源头嫩江, 南源头第二松花江, 南北两个源头在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三岔河附近汇合, 始称松花江干流。

松花江流域地表水系主要是受气候因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条件、土地利用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水生态分区的指标体系要求能够反映出河流生态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影响因素。首先对流域环境因子及社会经济因子展开调查, 其中涉及到水文 (河道演变、河流水量等) 、地质、地貌、水质、水体生物 (浮游植物、底栖动物、鱼类) 等各种因子, 从中选取出不同尺度的环境因子组成不同等级的指标体系 (一级分区反映大尺度的地势、水热要素对水生态系统的宏观影响, 选择如气候、降水、地貌等;二级分区从区域性特征出发, 反映区域尺度的地形、地貌及植被对河流陆地环境条件的影响, 选取如DEM、植被、海拔等) 。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建立方法主要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 进行不同指标的分区图制作, 最后进行各种分区图的叠加同时将人类影响因素结合进来, 综合分析人类对水生态系统的干扰过程以及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敏感性, 并与专家经验判断来确定水生态功能分区的边界, 综合细分出更小尺度的水生态单元, 最终成果是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图。

3 结语

因此中国水生态系统分区应充分具体的考虑到河流的环境管理能力及各个地方的差异性, 根据不同地域的环境特征, 建立不同区域的生态指标体系, 在统一技术指标的分区方法下, 进行水生态功能的区划, 这样才有助于权衡水生态的需求功能与人类社会的需求功能。同时可以依据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成果, 将目标流域划分成不同功能的管理区域, 并建立有目的性的多指标动态管理,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中国未来水环境管理的战略需求服务, 为实施区域性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摘要:水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交换循环的重要系统, 具有改善所在生态环境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在快速恶化, 甚至局部地区的常态环境受到严重的阻碍, 成为社会稳健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流域的有效管理成为当前科研与环境保护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1]。

关键词:松花江,水生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 2003, (7) :3-6.

[2]Davies P E.Development of a national river bioassessment system, AUSRIVAS in Australia.In Wright J F, Sutcliffe D W, Furse MT (eds.) , Assessing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fresh waters-RIVPACS and other techniques.Freshwat.Biol, 2000:113-124.

[3]Hemsley F B.Classification of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rivers in England and Wales.In Wright J F, Sutcliffe D W, Furse M T (eds) , Assessing the biological quality of freshwaters-RIVPACS and other techniques.Freshwat Biol.2000:55-69.

[4]熊怡, 张家桢.中国水文区划.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35-40.

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遥感分析 篇5

嘉陵江流域是长江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实施了“长治”工程,对包括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四大片”地区进行了有计划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本文在全国第一和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调查的基础上,对嘉陵江流域实施“长治”工程以来近十几年来的土壤侵蚀变化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侵蚀面积和侵蚀总量都明显减少,其中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了11 087.3 km2,而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5 746.7万t/a.同时对嘉陵江流域侵蚀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尤其是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增加是其土壤侵蚀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流域各种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降雨量的减少也是该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重要原因.此次研究对于检测嘉陵江流域“长治”工程的实施效果和今后流域的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李小涛 黄诗峰 李琳 李纪人 苏东升 刘涛 LI Xiao-tao HUANG Shi-feng LI Lin LI Ji-ren SU Dong-sheng LIU Tao  作者单位:李小涛,黄诗峰,李琳,李纪人,苏东升,LI Xiao-tao,HUANG Shi-feng,LI Lin,LI Ji-ren,SU Dong-sheng(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4)

刘涛,LIU Tao(山东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山东,泰安,271021)

刊 名:泥沙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06 “”(6) 分类号:S157 关键词:“长治”工程   土壤侵蚀  

★ 黄土高原教案

★ 不同场合下的自我介绍方式

★ 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区位分析

★ 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行为特征及分析

★ 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特征分析

★ 甘肃黄土高原地温与冬小麦发育期的关系分析

★ 二年级下语文试卷分析

★ 我国区域服务业贸易发展特征分析

★ 永顺县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松花江流域 篇6

关键词:蒸散;MODIS;黄河流域;趋势分析;土地利用

1.引言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ET)包括地表水分蒸发与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它是维持陆面水分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陆面水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是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研究的核心[1]。由于近年来国家对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量平衡的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因此众多学者对黄河流域的水量平衡中蒸散过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高歌等利用气象站资料对中国1956-2000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的研究得出蒸散量与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要素关系密切[2]。曾丽红等对松嫩平原生长季蒸散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松嫩平原2000-2008年生长季蒸散量的区域平均值呈明显下降趋势[3]。而这些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点上,都是针对站点观测数据来推算潜在蒸散量进而得出结论,没有与真实有效的实测蒸散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图像被应用到很多研究领域,加之遥感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宏观等特点,尤其是它的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数据可提供大范围的特征参数和热信息,这使蒸散研究从站点走向区域、从定性走向定量半定量成为现实[4-5]。所以就有学者利用遥感信息和地面气象要素的蒸散模型,对区域蒸散的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MODIS作为新一代资源卫星传感器,其数据和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能量平衡的监测过程中。NASA地球观测系统发布了全球MODIS陆地蒸散产品数据(MOD16),该产品不仅提供了蒸散量的特征参数,还具有高时间分辨率以及免费获取等特点,因此利用MOD16产品来反映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气温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优势。范建忠等人基于MOD16对陕西省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得出全省年蒸散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6]。吴桂平等基于MOD16产品对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得出MOD16产品的精度能够满足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变化分析的要求[7]。张雨航等在对海流兔河流域蒸散量的研究中采用遥感模型结合实测的气象水文资料的方法对该流域蒸散量进行了估算[8]。但他们的研究大多只针对某一流域(地区)进行整体连续时间序列分析,很少考虑到蒸散量与气温连续变化之间的关系,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1504)和中原经济区空间信息集成项目联合资助

并且也都没有对研究区子流域(区域)进行趋势变化分析。介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3年MOD16数据在对黄河流域整个流域的年蒸散数据进行长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黄河各子流域的蒸散趋势变化与总趋势变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其和土地利用、气温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2. 研究区与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2.1黄河流域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全长5464km,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流域幅员辽阔、集水面积大,流域面积为7.93×,地理位置95°53'~119°05'E,32°10'~41°50'N,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流域气温差异较大,垂直变化明显,多年平均气温介于-3.94~14.6C,由南向北、由东向西气温逐渐降低,且年际变化较大,蒸发能力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下游断流愈加频繁。为了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数量、分布进行准确评价,其中蒸散量的评价和分析是一个重要的方面[9]

图1黄河各子流域

2.2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2013年MODIS16数据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蒸散趋势分析。MODIS16数据下载地址为http://www.ntsg.umt.edu。根据MOD16产品数据轨道号选择涵盖了黄河流域2000—2013年共14年的数据。MOD16产品包括全球植被覆盖区域的8天、月、年时间尺度的蒸散量(ET)、潜热通量(LE)、潜在蒸散量(PET)、潜在潜热通量(PLE),空间分辨率为1 km。另外还有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来自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2001年至今-全球土地覆被数据集(MODIS LC);黄河流域及其子流域矢量化数据,通过自己手工矢量化得到。黄河流域气象站点气温数据。

2.3数据处理

原始的MODIS产品是采用分级数据格式(HDF,Hierarchical DataFormat)、正弦曲线投影存储的。所以需要利用NASA提供的MRT软件,将MOD16产品的HDF文件进行批量的投影转换、重采样的操作。并利用矢量化完的黄河流域的边界底图在Arcgis软件中对其进行批量裁剪,从而得到2000-2013年一系列黄河流域月蒸散数据。然后在栅格计算器中利用公式:

Con(‘* >= 0’& ‘* < 63500’,*/10000,NoData)

nlc202309031017

其中*为月蒸散数据。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批量处理,目的是剔除水体区域以及无数据区对蒸散数据趋势分析的影响。运用中值检测方法对14年数据进行极端值的监测和剔除。并利用最大值合成法进行年蒸散数据的批量计算。得到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蒸散数据。其中中值检测公式为[10]:

x(i)> MED(x)+zMAD(x)

则x(i)被认为是极端值.样本x(i)长度为n,MED(x)和MAD(x)分别是原始序列(i)和序列{I(i)一MED(x)I;i=1,…,It}的中值。平均气温则是通过对各个站点进行IDW插值然后裁剪获取。最后通过和子流域矢量图、土地利用等图像的叠加,利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时间序列蒸散趋势分析。从而得出黄河流域及其子流域蒸散量趋势变化、黄河流域蒸散变化(分布)与土地利用、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 整体变化趋势

首先是2000-2013年黄河流域年尺度上的蒸散趋势变化和气温变化的关系:

图2黄河流域蒸散与气温14年变化趋势

图2,根据线性回归系数0.067可知,蒸散量呈现整体缓慢上升趋势。14年间,其中2001-2003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上升率达20.2%。但2003年到2008年这6年间呈下降趋势,下降率高达25%。而在2008年之后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气温方面,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而我们通过插值14年的气温值,得出14年间平均气温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同时这也证明了吴文玉在对安徽区域日蒸散估算分析一文中的结论[11]--即气温升高,影响植物和地表的蒸腾和蒸发作用,使蒸散量也随之增加。

3.2子流域趋势分析

为了进一步显示黄河流域蒸散变化趋势,图3给出2000-2013年间,各子流域的蒸散变化趋势。可知15个流域的14年变化趋势总体相似。

NAMETRENDLINER?

黄河干流y = 0.0101x + 31.420.0004

大汶河流域y = -0.1527x + 37.130.0375

洛河流域y = -0.3829x + 45.4340.1689

沁河流域y = -0.3468x + 41.1010.1325

汾河流域y = 0.0062x + 33.4850.0516

黑白河流域y = 0.0925x + 49.1910.0135

洮河流域y = 0.2883x + 41.3010.1213

渭河流域y = 0.2596x + 35.4840.1029

祖厉河流域y = 0.4436x + 24.2770.2166

清水河流域y = 0.2235x + 20.9780.0879

窟野河流域y = 0.0989x + 16.9310.0656

无定河流域y = 0.1001x + 18.4830.0477

内流区y = -0.0148x + 15.8140.0015

大黑河流域y = -0.0832x + 23.270.0159

湟水流域y = 0.1822x + 34.8060.0529

图3子流域趋势函数

在划分的15个子流域中,有5个子流域的蒸散系数在14年间呈现减少趋势,与黄河流域整体的蒸散量变化趋势相反(函数一次项系数为负),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洛河和沁河流域(系数为-0.35和-0.38),因为这两个子流域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河水对土壤的侵蚀较严重,土壤养分流失,植被的存活率降低,导致蒸散量降低;其余子流域变化趋势与整体变化趋势相同(函数一次项系数为正),其中洮河、渭河、祖厉河、清水河流域增加趋势较为明显,因为这几个子流域离黄河干流较近,且地处黄河“几”字弯的内侧,黄河从上游带来的养分在此处堆积,为植被的成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所以具有较高的蒸散系数。

3.3 月蒸散趋势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

a 黄河流域月平均蒸散年内变化趋势 b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年蒸散均值

图4月蒸散趋势与不同植被覆盖蒸散均值

图4-a给出了黄河流域地表蒸散年内变化趋势。蒸散的年内变化呈单峰特征。1-4月蒸散趋势变化不明显,4-8月蒸散急剧升高,8月达到最高(56.72 mm)。然后 7-11 月迅速下降,11-12月缓慢回升,11月份的蒸散量为全年最低(18.06 mm)。黄河流域的地表蒸散主要集中于夏季,6-8月的地表蒸散量占全年总量的39.6%。冬季蒸散最低是因为气温较低和降水少的缘故;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加上积雪融水的补给使得地表蒸散显著升高;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水最多,而且流域的降水也主要集中在该季节,因此地表蒸散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秋季气温回落,降水也减少,使得地表蒸散迅速下降。

图4-b显示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年蒸散均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蒸散量的分布趋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点。本文利用ArcGIS 10.1 的空间统计功能,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流域内年均蒸散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平均蒸散量存在着较大差异,林地的年蒸散均值最高,达到9.87 mm,大大超过了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量,这是因为林地一般分布在比较湿润的地区,土壤水分供应充沛,因此年均蒸散量相对较高;裸地蒸散均值最低,仅为1.69mm。除了水体之外,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蒸散量按照“林地>耕地>草地>聚落>裸地”的顺序递减。

4.结语

nlc202309031017

本次研究采用1km空间分辨率的长时间序列MOD16数据和土地利用、气温指数等数据,对黄河流域及其子流域的蒸散趋势变化加以分析。得出:

①对于整个黄河流域来说,在时间尺度上,2000年-2013年14年间年平均蒸散量呈现总体上升趋势,其中2003、2004、2012年的蒸散值均远大于平均蒸散值,其中2012年最为突出。在空间尺度上,黄河流域不同子流域的年平均蒸散量虽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与整个流域的变化趋势一致。 其中洮河流域、渭河流域、祖厉河流域蒸散趋势变化最大,且均成增加趋势,而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洛河流域和沁河流域。

②在太阳辐射、气温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年内各月间蒸散量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异的特性,其大致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分布趋势。蒸散量主要集中在6-8 月份,约占流域总面积9.6%。8月蒸散量最大,达57 mm左右。11月蒸散量最小,仅为18.06 mm左右。

③ 黄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由于其下垫面物理特性的差异,平均年蒸散量的趋势变化也不尽相同。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林地的蒸散值是最高的达到9.87 mm。耕地、草地次之。而裸地的蒸散值则是最低的。

参考文献:

[1]王幼奇,樊军,邵明安,白一茹.黄土高原地区5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08, 24(9):6-12

[2]高歌,陈德亮,任国玉,陈峪,廖要明.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J].地理研究,2006,25(3): 378-288

[3]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王宗明,杜嘉.2000年至2008年松嫩平原生长季蒸散量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学报,2010,32(12):306-316

[4] 云浩,李晓兵,史培军.2002.非均匀陆面条件下区域蒸散量计算的遥感模型[J].气象学报,60(4): 508-512.

[5] 孙志刚,王勤学,欧阳竹,等.2004.MODIS水汽通量估算方法在华北平原农田的适应性验证[J].地理学报, 59(1):49-55.

[6] 范建忠,李登科,高茂盛.基于MOD16的陕西省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9): 36-43

[7] 吴桂平,刘元波,赵晓松,叶春.基于MOD16产品的鄱阳湖流域地表蒸散量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 2013,32(4):617-627

[8] 张雨航,王晓林,胡光成.基于 MODIS数据的海流兔河流域蒸散量的计算[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 37(2):375-381

[9] 孙睿,刘昌明,李小文.利用累积 NDVI 估算黄河流域年蒸量.自然资源学报,2003,18(2):155-161.

[10] Zhang R D 2005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patial Variability(Beijing:Science Press)p5(in Chinese)[张仁铎2005空间变异理论及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第5页]

[11] 吴文玉,孔芹芹,马晓群,石涛,何彬方,刘惠敏.基于MODIS数据的安徽区域日蒸散量估算与分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6):54-60.

松花江流域 篇7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优质粳稻和大豆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县总数的3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8年东北三省粮食产量约8925.3万t,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6.9%[2]。东北地区为中国湿地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湿地类型以淡水沼泽和湖泊为主,总面积为673.78万hm2,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8.53%,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7.51%。湿地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是天然的蓄水库和重要的基因库,因此,在保护东北地区湿地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需要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节约水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东北地区大型灌区众多,尤以松花江流域中的松嫩平原居多,其流域内的大型灌区分布广泛,对其运行现状进行评价,及时反馈灌区存在的问题,对于灌区今后的节水改造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贡献。

关于灌区现状的评价,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召开了关于性能评价研讨会,在实例应用研究中作了灌区比较评价。1990—2000年间,国外众多学者对该领域进行了研究,主要有Molden等[3]、Svendsen等[4]和Bos[5]。Svendsen等[4]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灌区评价进行研究,为灌区性能评价奠定了基础,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将复杂的灌溉过程分为几个系统分开来研究。

国内对于灌区评价最早的研究者是茆智教授,他在研究我国的灌区现状时,提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评价指标,并且对湖北漳河灌区在改造之前的运行现状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灌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改进措施[6]。周明耀等[7]运用低阶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灌区管理现状进行了评价[7]。王久顺等[8]运用投影寻踪技术对灌区改造进行了评价。

笔者认为,对于灌区运行现状的研究若仅局限于单一灌区,不进行灌区之间的比较,则意义不大,通过灌区之间的比较,并且把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灌区管理单位,使其了解到自身的问题所在以及与其他灌区之间的差异,对灌区今后的发展将十分有利。

1 熵值法及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1.1 熵值法

指标权重确定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确定出的指标权重主要取决于专家的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及偏好,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故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

熵值法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9]。其基本原理为:设有m个待评方案,n项评价指标,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对于某项指标xj,指标值xij的差距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在信息论中,信息熵Η(x)=-i-1np(xi)lnp(xi)表示系统的有序程度,一个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大,反之,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越高,则信息熵越小。所以,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利用信息熵这个工具,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提供依据[9]。

熵值法基本步骤如下:

a. 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灌区的特征比重

Ρij=xiji=1nxij(1)

对于越大越优型指标,指标值xij直接代入上式计算;对越少越优型指标,则先取指标值xij的倒数,再代入上式计算。

b.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ej=-ki=1nΡijln(Ρij)(2)

其中k>0,ej>0。如果xij对于给定的j全部相等,那么Ρij=1n,此时ej=kln(n)。

c. 计算指标xj的差异性系数

对于给定的j,xij的差异越小,则ej越大,当xij全部相等时,ej=emax=1(k=1lnn),此时对于系统间的比较,指标xj毫无作用;当xij差异越大时,ej越小,指标对于系统的比较作用越大。因此定义差异性系数gj=1-ej,gj越大,越应重视该项指标的作用。

d. 确定权重

wj=gji=1mgi(i=1,2,,m)(3)

1.2 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法是基于灰色系统和关联分析的一种评价方法。灰色理论是介于完全可知和完全不可知之间的,灰色性广泛存在于各种系统中;关联分析是根据系统各因素间或各系统行为间的数据列或指标列的发展态势与行为做相似或相异程度的比较,以判断因素的关联与行为的接近。关联分析具有以下优点,不追求大样本,不要求数据有特殊的分布,计算量比回归分析小,可以得到较多的信息(关联序、关联矩阵等)。

灰色关联模型符合本文评价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运行现状的要求,可以使不同灌区间进行关联分析,另外对于同一个灌区而言,也能使其进行横向的等级关联分析,与其他模型相比,灰色关联模型更能突出灌区对比的重点,从而评价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10]。其基本步骤如下:

1.2.1 灌区状况与评价指标间的关联关系

灌区运行状况综合评价中,灌区的总体性能是通过诸多评价指标综合反映的。因此,灌区总体性能与评价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数学上描述,设灌区总体性能定义为γ,相应的m个评价因子记为xj,则xjγ的关联关系可表示为

γ=f{x1,x2,xm;θ(),Τ,S}(4)

式中:f{·}为集合{x1,x2,…,xm}相对于γ的关联测度函数;θ(♁)称为灰量,表示这种关联函数中不确定信息或不完全的缺省部分;S=(x,y,z)为空间坐标量,表示不同空间的灌区;T为时间坐标量。

1.2.2 关联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

a. 样本矩阵的建立。设有n个待评价灌区,共有m个评价指标,每个灌区的所有评价指标值用向量表示,记为xi=(xi1,xi2,…,xim) ,i=1,2,…,n,从而得到原始评价矩阵Xn×m=(xij)n×m

Xn×m=[x11x1mxn1xnm]=(xij)n×m(5)

式中:xij为第i个灌区第j个指标的观测值,i=1,2,…,n;j=1,2,…,m

b. 评价指标标准矩阵的建立。设灌区运行状况按C个级别进行识别,C个级别的指标标准特征值矩阵为

SC×m=[s11s1msC1sCm]=(shj)C×m(6)

式中:shj为第j个指标第h级别的标准值,h=1,2,…,C; j=1,2,…,m

c. 矩阵元素规格化。为消除指标物理量纲不同带来的影响,在评价之前需将样本矩阵和标准矩阵中各指标元素规格化。设1级为灌区运行状况很好,C级为灌区运行状况很差,这两种状况的相对隶属度分别定为1和0。第二级至C-1级为灌区运行状况很好与很差两个极点间的中间状态。灌区评价指标值与指标标准值对灌区运行状况的相对隶属度分别按线性内插式确定。

①对于指标数值越大指标性能越好的指标,如渠系水利用系数、收入支出比、水费实收率等,可按下列形式分别变换X,S矩阵

aij={1xijs1jxij-sCjs1j-sCjs1j>xij>sCj0xijsCj(7)bhj=shj-sCjs1j-sCj(8)

②对于指标数值越小指标性能越好的指标,如单位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可按下列形式分别变换X,S矩阵

aij={1xijs1jsCj-xijsCj-s1js1j<xij<sCj0xijsCj(9)bhj=sCj-shjsCj-s1j(10)

样本矩阵Xn×m,标准矩阵SC×m规格化后分别记为

An×m=(aij)n×m,BC×m=(bhj)C×m(i=1,2,,n;j=1,2,,m;h=1,2,,C)

d. 关联离散函数的建立。将第i个被评价灌区指标向量ai=(ai1,ai2,…,aim)取为参考序列,即为母序列。对固定的i,将指标分级标准向量bh=(bh1,bh2,…,bhm)分别组成被比较序列,即子序列,进行关联分析计算。记aibhj个指标的绝对差为Δh(j)=aij-bhj,aibhj个指标的关联程度可用关联离散函数ψj(ai,bh)表示

ψj(ai,bh)=1-Δh(j)1+Δh(j)(11)

e. 关联度及综合评价关联矩阵的计算。第i个灌区与第h级标准之间的相似程度,可用关联度γih=(ai,bh)表示,即

γih(ai,bh)=j=1mwjψj(ai,bh)(12)

式中: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2 灌区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世界银行推荐的一套灌区快速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外部指标和内部指标。其中针对现状评价的指标总共44个,可以归并为水平衡指标、农业生产率和经济指标,以及环境指标3类[11]。

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WMI)在灌区性能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在为性能比较提出了9个关键性的指标,这套指标数目比较少,但是揭示了关于灌区的足够信息,详见表1。

结合上述评价指标,从我国灌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松花江流域地域特点,提出适合松花江流域灌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2.2 评价指标目标值确定

根据本文第2节确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全国灌区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松花江流域灌区基本情况,以及松花江流域近期各项灌区规划,最终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目标值,详见表3。

3 实例应用

通过实地调研,对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水管理研究院推荐的灌区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松花江流域灌区区域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松花江流域灌区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模型,对松花江流域26个大型灌区进行现状评价。灌区分布示意图如图1。

图1中,从1号到26号灌区分别为永舒榆灌区、洮儿河灌区、前郭灌区、松沐灌区、梨树灌区、饮马河灌区、海龙灌区、白沙滩灌区、引嫩灌区、东升灌区、南引灌区、红岸灌区、跃进灌区、查哈阳灌区、牧场灌区、富南灌区、富西灌区、龙安桥灌区、友谊灌区、音河灌区、江东灌区、兴旺灌区、卫星灌区、西泉眼灌区、永安灌区、涝州灌区。

3.1 指标权重确定

根据本文1.1节熵值法的具体步骤,结合对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实地调研数据,最终确定11个指标权重如下:

Wj=(0.123 7, 0.114 1, 0.165 8, 0.279 2, 0.007 4, 0.002 4, 0.008 4, 0.067 6, 0.087 9, 0.092, 0.051 4)

3.2 灌区现状评价

根据1.2节中灰色关联模型的具体步骤,通过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松花江流域灌区进行现状评价,得出灌区运行现状情况,详见表4。

4 结 论

由表4可以总结出,目前灌区运行状况处于差和较差级别的较多,占受评灌区总数的一半,具体结果详见表5。

松花江流域 篇8

一、松花江流域森林生长的环境

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 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河流之一。发源于长白山的白头山天池, 流向西北。在桦甸汇合了辉发河, 经过吉林市后继续流向西北, 在德惠、长春地区分别同饮马河与伊通河相汇后, 又在扶余县的三岔河同其最大的支流嫩江汇合, 并在那里改变流向, 转向东流, 同拉林河汇合, 又流过哈尔滨, 并同呼兰河和牡丹江等其他支流, 最后流至同江注入黑龙江。人们习惯上把从发源地到三岔河这一段称为第二松花江, 在三岔河汇合嫩江后向东流入黑龙江这一段称为第一松花江[1]2。松花江流域主要覆盖吉林、黑龙江两省, 流域内沿江城镇有30多座。嫩江水系有嫩江、齐齐哈尔、大安、乌兰浩特、洮南、镇赉和扎赉特旗等;第二松花江水系有吉林、长春、桦甸、扶余、前郭 (现已合为松原市) 、农安、双阳、德惠、九台和榆树等;松花江干流有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宁安、呼兰、巴彦、木兰、通河、方正、依兰、富锦、绥滨、兰西和肇源等[2]。

松花江流域东起长白山, 西迄大兴安岭, 南连松辽分水岭, 北抵小兴安岭, 中间为松嫩平原。松花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森林的大面积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松花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区, 大陆性气候明显。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在3—5℃之间。冬夏气温差别相当大。据记载, “松花江滨, 气候如方正县, 严冬恒在华氏零度下, 盛暑升至80余度”[3]。流域内降水丰沛, 由于流域面积东西跨度较大, 因此降水分布不均,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00至500公厘或700至800公厘”[4]。加上流域内有崇山峻岭, 河流密布, 即使在水量不是很丰富的季节, 也可以利用高山融水补给和河水、地下水补给的方式给森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受气候和降水的影响, 流域内土地肥沃, “多为冲积土壤”[4]。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长白山区, 土壤以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为主, 为酸性或微酸性的土壤, 对阔叶林和针阔混合林的生长十分有利, 这使得占东北地区总面积近一半的松花江流域, 其森林资源的丰富, 举世闻名。

二、清朝对松花江流域森林的封禁

在松花江流域, 除了樵采以外, 以取得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 最早始于明代。明朝对森林的管理十分重视, 但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 也曾大面积采伐森林。明永乐年间, 决定在木材资源非常丰富的松花江边——吉林建立造船厂。吉林船场的规模, 是以前中国历代造船厂中最大的一个。造船需要采伐大量木材, 因此这也是吉林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采伐活动[5]175。

清朝建立之后, 为防御沙俄, 巩固国防, 顺治十三年 (1656) 又在吉林建立船厂。顺治十八年建水师营, 又一次大规模有组织地伐木造船。据《吉林通志》载:顺治十八年时, 吉林水师营“有战船三十只, 通粮船八十只”, 到“三十一年, 添设桨船二十只”, “三十二年, 添设划子船二十只”[6]。船只的增长必然导致木材采伐量的增加, 森林采伐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 清政府出于“为祖宗发祥之地, 保其威严;藉可防御北方劲敌之侵入;可供八旗子弟为田猎习武之区”[3]之目的, 康熙十六年 (1677) , 颁布了“四禁”政策:禁止采伐森林;禁止采掘矿山;禁止狩猎、渔鱼及农耕、畜牧;严禁国人出关[4]1。清朝统治者认为, 开垦和伐林都是破坏祖宗发祥地的行为, 伐林又影响着子孙的狩猎活动, 损害了旗人的特权。除此之外, “四禁”政策还有国防方面的考虑。由于东北东南部与朝鲜接壤, 清朝入关后, 后方空虚, 保持森林可以形成一个缓冲地带, 对东北的安全, 能起到天然屏障的功效。另外, 清朝统治者出于军事、经济方面的需要, 还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封禁措施。例如, “围场”的设立。设置“围场”的目的主要是供皇族人等狩猎享用之用, 为保护“围场”及其特产 (如人参等) , 清朝统治者又制定了相关条款, 对私伐者按例治罪。道光年间, 吉林将军公署曾明令规定:“偷砍树木, 五百斤以上者, 杖一百, 流三千里;八百斤以上者, 发乌鲁木齐等处种地;一千斤以上者, 发乌鲁木齐等处给兵丁为奴。其零星偷砍随时犯案, 数十斤至百斤者, 杖一百, 徒三年;一百斤以上者, 再枷号一个月。为从者, 各减一等。无论初犯、再犯, 均面刺‘盗围场’字样。”[7]上述封禁措施, 对森林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 “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及牡丹江上流之东部满洲, 此一带原始森林之状态, 能保存至今日者, 系因其地势之关系及康熙帝之四禁制度故也……此种封禁, 比较的严重, 故未致破坏”[8]。

康熙二十年 (1681) , 清朝在清初修筑的柳条边基础之上, 以开原的威远堡向东北方向续修到法特哈, 长690华里, 俗称“新边”。在整个柳条边上, 设有21处边门, 每门常驻官兵数十人, 严防汉族移民进入禁地。清政府还在特定区域划定皇室独占的禁地, 其中包括山林、河川、围场、牧场等。至此, 对森林的封禁又一次加强, 直到咸丰十年 (1860) 才逐渐开放, 封禁期长达200多年。200余年的封禁政策, 养蓄了山区的水分, 提高了松花江流域河川的径流量, 使该地区分布着大面积、保存完好的森林, 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为国内罕见。对森林资源来说, 客观上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使森林仍保持着原始状态。

三、开禁后松花江流域森林的开发

从一定意义上讲, “开禁”孕育在“封禁”之中。柳条边外既是清政府的封禁区, 同时也成了劳动人民的避难所。那里土地肥沃, 物产丰富, 是劳动人民谋生的好去处。所以, 自柳条边设立之日起, 以汉族为主的劳动人民, 就不顾清政府的禁令, “担担提篮, 扶老携幼, 或东出榆关, 或北渡渤海”[9], 成群结队涌到柳条边外来, 以农耕狩猎、刨参采药来谋生。

清政府长久以来所实行的封禁政策不但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 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边疆地区普遍出现危机。清廷在内外交困之下决定开禁放垦。黑龙江的呼兰是清政府在东北最早开禁的地区。咸丰十年 (1860) , 清政府应黑龙江将军特普钦的奏请, 开放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第二年, 又向移民开放吉林西北草原, 大规模的东北移民由此展开。此后, 陆续放荒。光绪六年 (1880) , 清廷慑于俄人势力东渐, 又宣布了放荒、免税、补助等三项奖励移民的优惠政策, 鼓励人民移垦东北, “四禁”制被彻底废除。随着移民大量迁入, 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陆续被采伐。

伊通地区, 从雍正、乾隆年间开始, 清政府就将大批从鲁、晋、冀、豫移来的汉族农民, 安置在伊通的中部、西部和北部的平岗地区, 毁林开荒。光绪七年 (1881) , 将军铭安等奏:“窃查吉林伊通以南为围场, 再南为奉天围场, 又南始为山兽滋生之所。自奉天放荒后, 人烟日稠, 山兽远避, 断不能越境而至吉林围场, 每逢捕打贡鲜, 竟无所获。闻其地多沃壤, 可资开垦。”[6]此后, 围场封禁被废除, 实行放荒垦殖。生长在中西部广阔平原和两侧部分丘陵上的天然次生林, 大部分被毁掉[10]453。拉林河地区, 咸丰十一年 (1861) 官准开发, 双城县原本森林遍地, “自安设百二族屯之后, 土地日辟, 树木逐渐稀少, 至今生齿日繁, 荒芜尽变田园, 凡属平原旷野之地, 均皆开垦成熟地”[11]。辉发河流域, 清初封禁为围场, 光绪四年 (1878) 开放。伪满《辉南县公署统计汇志》载:“查辉南原系围场, 森林稠密、野兽蕃兹。自光绪元年准人民报领后, 逐渐将森林砍伐开垦成田。”[12]辉南地区, 光绪年间就已允许殖民垦荒。到宣统二年 (1910) 设治后, 山林被纳入开垦之列, 但“东南山里仍林木葱茏, 又普放荒照, 全境不过40万亩, 其最大之照不远12亩, 少者6亩、8亩, 其四至之广袤已一望无垠”[13]。因此, 自设治后“荒地逐渐开辟, 森林即逐渐砍伐, 近年人烟日稠, 建筑及柴薪消耗日多, 原有山林已去十分之四五”[12]。民国八年勘测, “尚有400余方里。现据地方人士所称, 境内森林面积已不过百余方里”[13]。

松花江流域 篇9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必需的基本生产资料。与水资源因素直接相关的水、旱灾害是流域农村贫困的第1威胁, 2006年黑龙江省水旱灾害面积相加占到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3%, 如果叠加则占受灾总面积的121%, 因此, 水资源对于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水资源是松花江流域农民致病、致贫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是农民生活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 黑龙江是我国农村饮水困难的重点省份之一。截至目前, 全省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村屯仍有6010个、困难人口313万, 另有220万人饮用水质达不到生活用水卫生标准。“三肇加安达, 一口大黄牙 (氟斑牙) ”, 一度被人们用来描述黑龙江省高氟病区农民。当地饮用水又苦又涩, 对生命有益的元素含量极低, 当地草场丰富, 是全省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但由于人畜饮水中营养元素含量低, 养牛户要定期人工给奶牛补充营养。为了解除饮用水安全问题, 当地一些地区在饮用水改良上做起文章。安达市黑鱼泡村村民自筹资金搞引水安全工程, 通过兴修饮用水工程, 用上了补充了各种微量元素的自来水, 此举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大黄牙问题, 而且使奶牛的出奶量、品质得到提高, 1头牛每天平均多产奶5kg。但是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差, 向安达市黑鱼泡村这样能够用上安全自来水的村民毕竟是少数, 饮水难问题依然是当地农民致病、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松嫩平原西部的克山、富裕、依安等地是全国克山病的高发区, 根据各地进行的大量研究, 发现与当地水质中缺乏某些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Se、Mo、Mg等有关。可以看出, 水资源因素是松花江流域农民致病和农民致贫的重要因素。

3 水资源运能可以缓解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的交通压力

要致富先修路,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必须要加强与外界的沟通联系。松花江流域虽然属于铁路网较为密集的地区, 但仍然有众多贫困地区不通火车;松花江流域地区处于东北冻土地带, 加之境内多山地丘陵, 建造公路成本较高, 因此贫困地区的公路通车里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受交通条件限制, 贫困地区农产品外运受到严重影响, 农民丰收后粮食卖不出去、卖出去运不出去的现象非常普遍。松花江流域河流密布, 水路发达, 松花江、嫩江都具有良好的通航条件。但是由于各地政府对于水路运输重视程度不够, 松花江流域水路运输港口基础较差, 运输能力有限, 相关配套保障措施不完备, 丰富的水路运输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可以看出水资源是影响松花江流域农村因交通致困重要因素之一。

4 水资源过度开采加重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程度

松花江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夏秋多, 冬春少, 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缺水, 农业产量低、产量不稳定。近年来, 流域中小河流断流的问题日益突出, 断流的时间及河段愈来愈长。而且, 缺水已从西部、北部蔓延到东部、南部的许多地区, 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松花江流域的水田种植面积每年都在以2位数递增, 过度的水田开发更加加重了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用水的负担。

松花江流域用水总量为304.51亿m3, 农业用水总量为207.37亿m3, 用水量约占流域总用水量的70%, 由于灌溉方式落后, 输水渠道大部分是土渠, 加上工程老化失修和配套不全, 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 仅为发达国家的50%左右;单方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kg左右, 远低于2kg以上的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水的浪费十分严重。水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加大了贫困农民取水成本, 增加了贫困劳动力投入, 对于松花江流域贫困现象的产生具有直接影响作用。

5 水资源通过绿色农业影响松花江流域经济发展

松花江流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发展特色养殖、种植业优势得天独厚;松花江流域自然环境开发程度较低, 是绿色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发展高附加值农业, 潜力巨大。这些都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工业快速发展, 流域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所必须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 农产品品质降低, 绿色品牌影响力减弱, 这些因素都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水资源通过影响绿色农业发展间接影响了流域地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6 教育通过水资源方式导致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

松花江流域地区农村人口教育文化程度低, 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差, 多年的乱砍乱伐造成林木蓄积量急剧降低, 水土流失严重, 自然环境承载力降低, 破坏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平衡环境;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 贫困农民无法掌握先进的灌溉技术、节水技术, 劳动强度加大、劳动生产成本提高, 通过农业生产获得更高的收入可能性大大降低。可以看出, 教育的不足可以通过水资源的方式导致农民贫困。

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的原因还有很多, 由于地域性等原因, 各地贫困的原因在侧重点上, 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研究, 还是在许多带有共性的贫困原因上找寻到了水资源因素的痕迹, 因此, 松花江流域农村贫困与水资源之间存在着客观必然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广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57-90.

[2]张丽.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生态需水量理论及应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5:46-80.

[3]沈大军.水资源管理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50-79.

[4]李强.中国水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8-109.

松花江流域 篇10

属于嘉陵江中游的四川南充段拥有大小支流800多条, 过境水量240亿m3, 与嘉陵江干流或支流相连的大中小型水库1230多座, 蓄水能力17亿m3。嘉陵江对于南充在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仅从饮水方面看, 南充段嘉陵江水系承担着500多万人口、2200多万头牲畜的饮用水供给。

属于嘉陵江下游的重庆段, 长约129km, 流经合川、北碚、渝北、沙坪坝、江北及渝中区, 流域人口约为492.35万, 流域GDP约为1212.37亿元。重庆作为我国西南的最大工业重镇, 主城区近二分之一的生产生活用水依靠嘉陵江。2007年冬, 上游来水不足, 主城区嘉陵江河段几乎干涸, 惊动中央, 四川重庆联手, 紧急行动, 方才避免了一场重大的水资源危机。重庆水系以境内665公里的长江为主干, 长江在其境内的上百条支流中, 只有嘉陵江流长上千公里, 而且水量特别丰沛。重庆年平均水资源达5000亿立方米, 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居全国第一, 嘉陵江作用至大。嘉陵江的水资源状况, 对三峡工程的600km2的蓄水库区, 影响极大。

目前嘉陵江流域水体质量下降, 水环境呈恶化趋势, 给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保护好嘉陵江水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1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现状分析

1.1 近年来, 嘉陵江中游的四川南充和下游

的重庆, 在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取得了不少成绩

重庆市近年来启动了以“三江” (嘉陵江、长江、乌江) 为重点的“碧水行动”。仅2006年, 水环境保护的在建项目55个, 总投资52亿元, 完成投资25亿元;争取到国家审批的10个污水垃圾处理项目10个, 全部开工;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 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万吨/日, 建成垃圾处理场5座, 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31吨/日。2006年底, 重庆市垃圾处理率达到70%, 污水处理率达到65%。但是, 从总体上看, 嘉陵江的水环境现状仍然不如人意, 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1.1.1 水质退化, 功能衰减

据调查, 嘉陵江流域水体质量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干流水质明显退化。以四川南充为例, “九五”期间, 干流综合污染指数为0.21, 已经出现了“轻污染”, “十五”期间, 综合污染指数达到0.26, 已属于“轻污染”。近年, 嘉陵江水体中总氮、粪大肠菌群、石油类等指数都已超标, 增加幅度较大, 且越到下游情况越严重。监测结果表明, 综合污染指数, 嘉陵江的上游是0.73;中游是0.97;下游的重庆段已上升为1.27。

(2) 支流水质日趋恶化。支流水系涉及全流域60%~80%的人口, 既是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基本保障, 又是干流水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在重庆合川汇入嘉陵江的渠江涪江水系在内的众多支流, 污染量大面宽, 相当严重, 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丧失了水体的基本功能。

(3) 水库水质变差。流域的各类水库, 是农业灌溉和群众生活的重要水源。随着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污染不断加剧, 水体质量下降, 已变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1.1.2 污染普遍, 危害严重

嘉陵江流域的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生活污染严重。嘉陵江中游流域内的城镇, 每天约产生生活污水22万t, 有95%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江河;每天产生固体垃圾2000余t, 其渗透液全都排入江河。据测算, 流域内的城镇生活污水排入江河的总量, 约为企业排放量的2.6倍, 是流域的最大污染源。中游流域内现有各类在航船只2202只, 每年产生垃圾、废油860多t, 90%直排江河。这些都给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工业污染点多量大。如前所述, 嘉陵江综合污染指数之所以在下游就急剧上升, 直接原因, 就是下游监测断面所在地重庆北碚东阳镇, 分布着仪表、机械、化工、医药等多家企业, 对嘉陵江排放了过多污染物。三峡库区蓄水达到156m高程以后, 嘉陵江流速明显减缓, 水体自净能力减弱, 而重庆的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不会停步, 未来嘉陵江水质更加不容乐观。以四川南充为例, 沿干流支流而建的规模以上企业多达360多家, 每天产生废水8.3万t, 经处理达标排放的仅8000多t (占9.6%) ;每天产生400多t的固体废渣, 未经规范处理进入流域水系, 造成水体污染。

医疗污染日渐加剧。仅嘉陵江中游流域内各个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就有5800多个, 个体诊所2300多个, 每天产生医疗垃圾60多t, 规范处理不足20t, 每天产生医疗废水40多t, 达标排放不足10t。70%的医疗垃圾均按生活垃圾处理, 75%的医疗废水直排江河, 对群众的饮水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至于嘉陵江下游的重庆, 人口既众多, 医疗事业又发展。有重庆医科大学, 西南医院, 新桥医院等著名医疗机构, 除本地人外还有大量外地人来渝就医。医疗污染的严重, 不必赘言。

2 从资源科学的视角看陵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造成嘉陵江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认识处于误区

现代资源科学观认为,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最基本关键资源之一。它不仅是人类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我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近年来, 水资源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 和粮食、燃料一并被列为影响全球的三个基本要素。

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但它的更新量与时间受水循环规律影响, 差异很大。如大气水分平均每9d更新一次, 但不可更新地下水则需要数百年到数千年或更长, 因而短时间内是很难得到补充。中国北方地区用水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下水, 形式十分严峻。

原生态河流是人类水资源最重要、最优质、最宝贵来源之一。虽然河流与小溪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0001%, 但是他却是人类用水的主要来源, 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要维持自身繁衍、健康生存、持续发展, 须臾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水资源, 要获得高质量的水资源, 前提是与自然的和谐, 是水资源的可持续存续。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 由于部分领导干部未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往往只重GDP, 谋划经济发展多, 考虑可持续发展少;注重当前经济效益多, 考虑长远环境效益少;关注局部利益多, 考虑全局利益少, 不自觉地陷入了“先发展、后治理”“先治穷、后治污”的认识误区, 难以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 有的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去换取GDP的增长。

2.2 环保资金投入欠账多

流域内各地人口多、资源少、基础弱、经济发展滞后, 是较为普遍的情况。长期以来, 各地对环保投入资金少, 缺口大, 专项用于治理水污染的资金更是杯水车薪, 水污染治理收效甚微。近些年, 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环保未跟上, 水污染治理“老账”未除, 又添“新账”。

2.3 环保监管执法明显乏力

这些年, 环保部门在水环境保护, 水污染防治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中饥不择食, 不管项目优劣污染轻重, 都大开绿灯, 使“环评关”难以把严, “三同时”难以实行;一些地方未按标准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 有的搞协商征收, 定费统收, 随意减、免、缓;有的甚至借口扶持企业, 强令免收排污费, 阻扰环保执法等, 致使一些企业有恃无恐, 肆意排污, 给依法监管增加很大难度。环保检测手段较差, 环保队伍能力较差、预警机制逗硬奖惩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使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3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污染对策探讨

嘉陵江流域当前的水环境, 存在着随经济发展而恶化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很多, 但主要在当地党政领导、企业和农村社区这三个方面。治理好嘉陵江水环境必须从这三个关键方面着手。

3.1 落实好科学发展观, 推动嘉陵江水环境的改善

部分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认识不够, 落实不力, 表现在实际工作中, 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视经济指标为硬指标而把保护环境当作软任务;着眼本届政绩, 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当地利益, 不顾江河流域整体利益, 不自觉地陷入了“先发展经济, 后治理环境”的怪圈。同时, 水环境的恶化往往要经过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很难与历届政府官员的责任明确对应, 进而追究责任也就无法谈起, 导致部分官员水环境保护责任意识淡薄, 甚至有意逃避责任。

要推动嘉陵江水环境的改善, 党政领导必须率先牢固树立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 自觉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为政的指导思想, 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必须统一的思想意识, 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 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强化人大、政协对政府的监督, 加强环境视察, 开展环境议政, 切实表达当地人民永久性环境利益诉求, 促进政府有所作为, 科学为政。

改变党政领导政绩考核偏重经济总量 (GDP) 增长的状况, 推行经济总量增长与环保业绩并重的“绿色GDP”考核。既要金山银山, 又要碧水青山。推行“绿色GDP”考核, 要解决财政资金的投向问题。在嘉陵江流域一些地方, 长期以来, 环保投入资金少缺口大, 用于专项治理水污染的资金更是捉襟见肘,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 水污染治理老账、新账越来越沉重。而地方政府却不惜花费重金, 热衷于大广场, 宽马路, 豪华灯饰, 高规格厅堂馆所等工程建设, 究其原因就是以“形象工程”凸显个人政绩。推行“绿色GDP”考核, 就是要在财政资金投向上对压缩“形象工程”, 力保“环保工程”、“碧水行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促进。

3.2 落实好企业的环境责任, 推动嘉陵江水环境的改善

3.2.1 通过正当的生产经营实现本企业的最大经济利益, 是企业行为的应有目标

而企业行为的“正当”性, 必须包含履行治理本企业污染的法定责任。不履行环保法定责任的企业行为, 是不正当和违法的。现在有不少企业未能承担好环保责任。企业排放的大量污染物, 是嘉陵江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3.2.2 对此要从两方面促使企业落实好环境责任

一方面, 政府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 企业落户前, 要把严“环评关”;企业修建过程中, 必须实行“三同时”;对自身治污能力不足的企业, 政府要承担治污责任, 同时要及时足额征收企业排污费。坚决排除干扰, 杜绝协商征收, 定费统收, 随意减免缓;执法要彰显法律的权威, 当罚则罚。对以损害公众环境利益来换取企业利益的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另一方面, 对积极履行治污责任的企业, 政府要在职权范围内, 以税费减免, 政府补贴, 政府投资等多种措施加以扶持和奖励, 以保障其合理利益。政府和社会要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共识。只有循环经济的“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路子, 才是水资源节约、重复利用、废水低排放、水环境改善的根本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要从科研入手, 设备制造、技术推广及政策保障等方面同时跟进, 大力扶持积极投资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总之, 要依法奖惩, 从根本上促进环境友好型企业生长。

3.3 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嘉陵江水环境的改善

3.3.1 嘉陵江流域的农村, 地域广大、村镇密集、人口众多

嘉陵江中游的四川南充市, 700万人口中的600万居住在农村。嘉陵江下游的重庆市, 流域农村人口也远远超过合川、北碚、沙坪坝、渝中、江北等区的城区人口。从调查情况看, 农村水污染的程度并不低于城区。原因一是违背农业科学的计量要求, 大量施用化肥农药, 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重庆断面监测结果表明, 嘉陵江丰水期的综合污染指数是1.26, 大于平水期的1.17, 更大于枯水期的0.64。这主要是由于丰水期地面径流增强, 水土流失加大, 使耕地中因过量而残留的化肥农药随水进入嘉陵江所致。二是农村基本没有对生活污染物应当进行治理的意识, 基本没有垃圾污水处理的设施设备, 更没有村镇建设规划和环保规划。尤其是村庄乡镇等人口集中之地, 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随处可见, 造成村容邋遢镇容污秽;三是农村接纳了大量的城市污染物。农村由此成了治理嘉陵江水环境的重头戏。

3.3.2 解决农村对嘉陵江的污染问题,

根本办法是把水污染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把农村环保作为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落实这一方针就要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否则,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就是空话。

为此,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 当前要抓好几项关键工作:第一, 以乡场乡镇作为突破口, 开展“清洁家园”农村环保行动。乡场乡镇是农村社区的区域中心。四方乡民生产生活资料购买, 农产品出售, 亲友聚会, 信息传播, 离乡启程及回乡落脚, 都以场镇作为中心。乡场乡镇的环境保护对广大农村有典型示范作用。首先要广泛发动场镇居民, 扎实持久开展爱国爱乡清洁卫生运动, 人人有责, 人人动手, 共建“清洁家园”。其次要进行乡镇建设规划和环保规划, 使各届政府按规划量力行事, 不得随心所欲乱修乱建。再次要投入必要资金, 借鉴城市又因地制宜, 修建供水排水、垃圾清运, 污水处理等公共环保设施, 逐步改变乡场乡镇环保无资金, 清扫无人手, 治污无设施的被动状况。

第二, 发挥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作用, 增强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功能, 提高可持续水平, 解决滥施化肥农药和规模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用“农业资源利用——农产品收获——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再生农业资源利用”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取代“农业资源利用——农产品收获——废弃物排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从源头上控制减少面源污染。发挥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的作用, 首先要恢复健全有关组织体系, 由政府农业部门牵头, 以村委会为基础, 以农业科技服务事业企业单位为依托, 以乡村广播电视为网络手段, 结合青年组织妇女组织, 形成上下贯通一呼百应的组织保障格局;其次要采用多种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 如利用短期技术培训, 新技术示范, 农业广播学校面授, 党校干部培训,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赶场赶集宣传, 走村串户指导等, 大力向农民群众灌输科学知识, 倡导文明生活方式重视水资源价值, 形成水环境意识, 使嘉陵江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保护, 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 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文明”与“村容整洁”。

4 结语

嘉陵江水量丰富, 资源丰富, 为沿岸人民在经济、文化、环境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然而污染问题却日趋严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资金上的欠缺、执法上的不力等原因导致了嘉陵江水质退化, 功能衰减, 污染普遍, 危害严重。为此, 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各个环节上都应该采取措施, 防止嘉陵江受到进一步的污染。政府部门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环保部门应该严格执法, 农村居民应该消除不良的生活习惯, 老百姓也应该增强环保意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而弃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不顾。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状况,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环保责任,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还嘉陵江水绿山清, 永远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黄元斌.嘉陵江流域产业布局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 2007.

[2]重庆市改革发展委员会.重庆市2007年发展改革白皮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本书编写组.三农工作政策学习问答.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型城市化研究课题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城乡双赢:以成都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5]四川省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论坛文集, 2006.

[6]黄昀、李其林, 等.嘉陵江重要渔业功能区水污染特征[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3, 3, 12 (1) .

上一篇:配网故障诊断技术下一篇:中职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