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观念

2024-05-15

文化价值观念(精选十篇)

文化价值观念 篇1

1. 传统文化产品通过创意, 实现附加值增长。

创意产品较之于传统的文化产品, 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它包括了文化生产, 甚至其他产业生产的中间产品, 也具有更多的无形资产价值。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 文化产品更需要创意, 否则它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经济价值, 而只有通过创意, 才能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

2. 传统工业产品通过创意, 注入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赋予某种象征意义。

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意, 通过文化理念、创新思维, 对企业及其产品注入文化内涵或进行文化包装, 为产品或服务提供一般实用价值之外的文化附加值, 实现产品附加值增长, 最终提升产品的经济价值, 例如:服装、广告、建筑的创意设计。创意产品不仅能紧跟消费的变化潮流, 而且还会因新创意、新构思和新概念的引入为市场创造出新的消费领域和客户群体, 逐渐推动企业及其产品升级。创意产业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3. 艺术品的社会化生产催生出创意产品。

社会化大生产及其所要求的专业化的分工体系, 使得艺术生产从个体劳动转变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体系。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借助于技术的发展, 对艺术生产过程不断进行分化重组, 进而形成分工明确、具有完整产业链的艺术品生产行业, 这导致“象做艺术品一样来做产品”的企业的出现;另一方面, 企业生产方式对艺术生产的经济利用随着技术的发展, 不断改变艺术生产的过程, 具有文化价值的艺术被分解引入到其他各种实物产品之中, 成为产品的一种生产工艺、造型、包装, 如:广告、服装、家具、建筑、住房装饰等。

4. 新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创意产品。

随着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广泛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 使得不同产业相互融合, 产生了许多的创意产品, 如:手机媒体的创意正是以手机成为普遍的个人获取资讯的手段而得以实现的。当人们用手机听音乐、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 手机的信息功能已经超越了通信功能, 开始扮演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手机媒体利用受众大量的零散时空, 如等车、侯机、坐地铁等, 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服务吸引受众的非连续的、间歇的和零散的时间段和空间段的注意力来获得经济收入。

5. 品牌价值衍生出创意产品。

品牌价值, 就是升华为品牌后的无形资产, 往往比其实用价值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文化创意产业的中间形态性使文化创意产业始终处各产业链的上游和高端, 品牌的衍生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由品牌的无形资产来决定, 因此, 仍然可以视为创意产品。例如:奥运会本身是一个超大规模创意活动集合, 吉祥物是奥运会的核心识别标志, 由北京奥运会“福娃”品牌效应衍生的区域品牌市场、域名注册市场、相关产品市场可以创造出近百亿元的利益空间, 即使是奥运会结束之后, 吉祥物的后续效应依然会发挥作用。

二、观念价值及其特征分析

1. 观念价值体现了个性与定位的需求。

个性化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完成消费者自我确认的需求。观念价值创造差异化, 由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 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 远远超过产品质量的贡献。在消费社会中, 面对不同的目标消费人群, 对于产品风格等感性价值层面的需求差异非常明显, 只有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教育背景、心理状况、使用习惯等人群特征之后, 才能为产品的造型、色彩、风格、材质的最终定型提供判断的依据。同时, 人们也通过消费品的象征与符号意义, 通过消费不同的商品与服务, 达到某种认同, 完成了自我身份的塑造、确认和显示。

2. 观念价值体现了审美与体验的需求。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本身的同时, 从中获得一系列联想和心理的、精神上的满足, 亦即心理的愉悦感。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状况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从购物中心到咖啡馆, 从办公室到居家生活, 物质层面的装饰与美化成为普遍潮流, 旨在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活力, 这一切服务于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不断追求变化的外观, 风格化的生活设计, 日常生活理想化和标准化, 反映的是人们内心要求更美的现实的“本原需求”和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冲动。同样是在不断满足消费者内心美的体验和对快乐的追求。

3. 观念价值与品牌效应的相互作用。

品牌效应是消费社会中一种重要经济现象, 它所传递的是能够引起消费心理共鸣与认同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所发挥的强大能量。品牌创意的关键, 在于关注和深化用户应用的点滴细节的研究, 加强产品所包含的内在精神品质的推广, 找到有效的途径, 使自己的品牌能够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之中。品牌效应给消费者以强势的观念价值, 树立商品良好的品质特征, 不仅实现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 而且使消费者保持长时间的忠诚度, 这种忠诚度一旦形成, 就很难接受其他品牌的产品。

三、从文化消费的视角, 发展创意经济, 提升城市的经济价值

1. 以消费者的观念价值为指导, 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发展创意经济。消费社会中, 商品生产要符合消费者的观念价值, 以消费为导向, 这也是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与规律。例如, 为缓解人们生活工作中积聚的紧张和疲惫, 宣泄社会压力, 调节生活节奏, 而提供了休闲体验服务;针对公众普遍心中具有的对英雄气质的崇拜和对独特个性的青睐, 以及追求体面的, 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内在期盼, 以影视明星为形象代言人的各种广告则把独特个性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与特定商品相连接, 形成了偶像消费。

2. 各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创意经济, 没有单一或固定的模式限制。不同的发展层次的地区, 都必须立足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创意的核心环节也正是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开发与激活, 打造具有市场消费活力的品牌文化产品, 通过创意, 来对各种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文化资源向品牌效应、经济资源的转化。而具有明显人才资源优势的大城市, 则应该以开放的姿态和全球的视野,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角度定位, 发展创意产业,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 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同时, 必须加强我国文化与历史遗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保护、鼓励和发展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历史遗产, 保护我国多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 通过文化消费, 发展创意经济, 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资源优势创造国家财富、拓展贸易机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创意人才集聚的人文环境。创意经济的两端都需要文化素养, 它不仅需要具有一定文化品位并对创意产品与服务有消费需求的消费群体, 更重要的是需要文化培育与熏陶的创意人才生长环境, 创意来源于文化艺术, 它与从业人员的人文修养、艺术技能及敏锐的市场触觉有关。没有人的文化素质, 就没有创意, 更没有了创意的内容, 人力资本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一个有文化活力和朝气的文化土壤才能培育出主要的消费市场。发展创意产业需要政府扮演发展战略制定者的角色, 需要策略层面和公共政策相互结合。只有政府的劳动、文化、信息产业等部门协同努力才能发挥作用。

摘要:从生产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与传统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 而且其价值主要由附加值决定;从消费的角度看, 创意产品向创意商品转化的关键, 是其所传达的特定的文化意义得到消费者观念价值的强烈认同。观念价值的特征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反应了消费者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文化消费的视角来看, 城市发展创意经济必须遵循消费者导向原则, 注重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创意产品,观念价值,文化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P24-25

[2]厉无畏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与产业组织模式[J]学术月刊2007.8P79

[3]车延高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附加值[N]光明日报2007.9.29P48-51

[4]贺寿昌.创意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孙福良, 张乃英.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讨论分析 篇2

能、约束的功能、激励的功能。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所以有人提出:决定21世纪人类消费的是文化,21世纪将是文化营销的时代!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学者和企业家的认同。因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文化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延伸,一种新的功能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所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是指通过企业文化的外向传播,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知和认同,从而产生良好、深刻的印象,产生企业与消费者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提高消费者对该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刺激消费量的增长,从而促进营销工作的开展的功能。

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是通过组成企业文化的几大核心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综合体现出来的:

一、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与风格,左右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它对企业外在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树立一个能被消费者所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比如“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创建知名企业,振兴民族工业”、“诚信为先,回报社会”等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远大志向、博大胸怀、关爱民生的崇高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塑了良好的企业外在形象,对消费者来说极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品牌均能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记忆,从而刺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二、企业精神风貌

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良好的精神风貌是企业的活力之源,比如“团结奋斗、求实创新”、“成就伟业、缘于你我”;“学习进步、团结向上、热情互助、整体为先”等优秀的企业精神,都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精神氛围,不但在员工之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提高了员工的素养,使员工逐渐形成举止规范、谈吐文明的行为,时时处处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一种精神风貌。员工在与其它社会群体交往过程中,易于给对方留下好感,轻易得到认同和沟通,“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最终会引伸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良好的印象,现实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忠诚,潜在的消费者会变成现实的消费者。

三、企业的视觉形象

企业的视觉形象是最直观、最易于向社会群体传播的企业文化要素。所有构成企业视觉认别的各种元素如企业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各种用于宣传标语、文字、影相、图片材料;员工衣着、厂容厂貌等都直接体现了企业的视觉形象。社会群体通过这些要素会对企业产生一个直观的熟悉和印象,也是消费者熟悉企业和产品的最直接、最重要途径。而这种熟悉和印象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购买行为。

四、企业的质量文化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关键因素。企业产品过硬的质量水平、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和可信的质量承诺构成了企业优秀的质量文化,它的传播会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度,成为为消费者决定购买行为的重要参考要素,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

五、企业的服务文化

目前消费者消费水平和层次日益提高,在追求产品质量过硬的同时,对产品营销企业的服务质量如何也非常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质量上的差异会逐渐缩小,而服务质量之间的差异性却很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会集中到对服务质量的选择上来。免费送货、质量“三包”、定期走访、上门服务等构成企业良好的服务文化,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六、企业的信誉度

人品好的人,会等到大家的尊重和信任,乐于与期交往,会建立起良好的从际关系。同样,企业的“人品”好的话,也能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从而乐于对其产品进行消费。企业的信誉如何,决定了企业“人品”的好坏,假如企业虽然产品质量很好,但总是大讲空话、假话,承诺不能得到很好的兑现,信誉不好,也就使其信任度降低,消费者会逐渐放弃对其产品的消费。如河南某名牌白酒企业产品质量上乘,多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在一次瓶盖兑奖活动中,向消费者所作的承诺没有兑现,使许多客户和消费者受到欺骗,某些客户事先已向消费者按企业承诺进行的兑现,因企业拒绝向客户兑现,经济损失惨重,企业因此而引发多场官司,均遭败诉,而且这一事件受到省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从而使消费者对企业产生了

信任危机,产品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企业文化必将在企业营销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也成为企业经营治理中的重要环节。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就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

就无从谈起,所以企业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有效发挥。要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最根本的就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文化的质量和层次。尤其是企业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视觉形象、质量文化、服务文化、企业信誉等方面都是建设和提高的重点,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不能急于求成,必须持之以恒。

二、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

企业文化只有通过对外传播,影响到消费群体,企业文化的营销功能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重视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体现其营销功能的有效保障。企业文化对外传播的途径很多,但最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三、重视营销人员的传播作用

营销人员是企业中最直接与消费者和客户接触的人员,营销人员是他们对企业信息的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和途径。营销人员担负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传播企业文化也是促进自己销售工作的重要手段。所以营销人员能否把企业精神在消费者面前得到完美的体现和最大限度的传播,对企业精神对营销工作的促进事关重要。所以营销人员必须深刻熟悉和理解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精髓,积极向消费者和客户宣传企业的价值观念、质量文化,时时处处体现出企业精神风貌、服务质量,言必行,行必果。

四、加强对外宣传力度

商业性广告的宣传,在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和产品认知度方面作用巨大,但商业广告过分的功利性和消费者接受的被动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却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所以企业文化的传播不能过分依靠于商业广告,而应开辟多种渠道,诸如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外界散发企业内刊、加强文字报道等软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被溶于其中,这些活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布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人情味,更易于被消费者所接受,企业文化出就能便捷准确地传播到消费者心中。

五、重视企业参观人员

每一位到企业参观的人员都会对企业产生很直观、深刻的印象,企业文化随之就进行零距离的传播与交流。企业假如给参观人员留下良好印象,美好的回忆,不但会刺激他们对产品的消费,而且他们会向四周的人群进行介绍和传播,会影响大批的潜在消费者。所以企业参观人员非常重要。企业接待人员的热情程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企业现场治理水平;员工行为规范、精神风貌都是影响参观者对企业印象的重要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做到尽善尽美。除了被动地接受参观人员外,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方式邀请消费者或社会群体到企业参观,以此传播企业文化,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如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实施的工业旅游,不但通过参观收入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每一位参观者都为企业高度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人文化的治理所赞叹,热情周到的服务所感动,为高质量的啤酒产品所折服,最终会被其优秀的企业文化所感染,对“金威”品牌产生良好的印象,消费忠诚度得到大大提高。其实金威实施工业旅游的举措,目的并不在于赚取参观利润,而是通过传播企业文化,促进销售的一种高明手段。

六、力塑良好的品牌形象

文化价值观念 篇3

本刊讯(记者 高方 李栋)1月18日,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指导下,由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主办、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体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次学习会是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而举办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出席会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东东在会上致辞。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驻会副主任金学锋,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副总编辑陈俊宏,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张德修等出席会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作书面发言。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报社原社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黄国柱主持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台长王庚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副总裁王涛,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华清,北京青年报社社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张延平,深圳特区报社社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陈寅,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北京联创博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国庆等分别在会上发言。

蒋建国在讲话中指出,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要真正认清文化的作用和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切实理解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概念要义和实质,充分发挥新闻出版人的历史担当作用。他在讲话中还对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去年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为协会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李东东在致辞中指出,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所有新闻人和文化人责无旁贷的责任,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贡献力量是所有新闻人和文化人应当思考的问题。她强调,新促会将团结广大新闻人和文化人,用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凝聚共识,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进一步汇聚力量,用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能力,为推动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力量,为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更大的贡献。

转变教育价值观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篇4

一、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相关, 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指导, 它决定教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在学校发展中, 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者在确立学校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制定办学思想和学校管理制度以及构建师资队伍、创设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决策时, 都是以学校教育价值观为指导。

学校教育价值观也是学校教育主体认同的核心, 从我校的发展及无数事实证明, 学校能否发展最先取决于创办人的教育价值观, 随后的进一步发展则取决于整个学校组织的共同价值观。这种共同价值观, 为学校提供审视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标准和尺度, 用来衡量、评价、判定从学校精神层面到形象层面的文化内容好与不好, 从学校战略目标到校本课程标准的正确与不正确。

二、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健康发展的行动指南。作为一名校长,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 以此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1. 从自身考虑, 形成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领导意识。

作为一名校长, 自己首先应该具备正确地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以此推动整个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 只有把高尚人格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把人的社会化所必需的素质, 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才能提高学校的教育价值。还应该解放思想, 摒弃高高在上的“领导”观念, 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开展工作, 拉近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开拓教育空间。

2. 从教师考虑, 创建具备良好师德的教育团队。

作为教师队伍的领导者, 校长要结合学校管理实际和发展要求, 通过教师发言、座谈、问卷调查和观察教师的工作实际等途径, 全面了解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取向, 引领教师学会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正确的面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 有力的调节自己, 发展自己, 使自己努力快速适应当前的环境并成为与时俱进的排头兵。校长除搞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外, 还要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制定相应的教师学习培训计划, 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领头羊”, 开展教学赛课、论文评选、说课授课评课和理论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并让这些活动得到有效落实。

3. 从学生考虑, 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要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首先要以学校历史为根基, 以典型范例作为基石。代表学校发展历史的人、事和物件记录和证实着先行者对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和成就, 这些是确立学校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基础。

在行为制度层面的学校文化, 学校教育价值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制作用下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目的是让师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在学校精神文化的指导下, 引导师生热爱自己、热爱他人、热爱自然。两个方面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中形成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风是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 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行为习惯, 是学校师生的群体风尚。应包括以下三种文化风气:一是治学严谨。二是品德高尚。三是纪律严明。

教风是教师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行为习惯, 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群体风尚。良好的教风应当具备的文化风气有:一要热爱学生。二要有敬业精神。三要自尊自爱。

学风是学生学习的群体风尚。良好的学风应具备的文化风气有:一是刻苦学习。二是生动活泼地学习。三是创新精神。

文化价值观念 篇5

从知识分子的角色冲突看中西文化价值观念的分野

中西方文人在专业和政治之间的不同表现,归结为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归根溯源还是中西文化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是整体对应的,民族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所以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和而不同,和中求进”应该是我们文化价值观念发展的目标.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02关键词:价值观念 传媒与政治 和而不同 和中求进

转变观念 提升产业价值 篇6

加强多种技术融合

推进传统纺织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化,纤维的加工技术就需向连续化、规模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首先,通过共聚与共混改性、纤维细旦化、异型化、多组分复合与混纤、多功能组合等方法,重点开发具备导湿、透气功能;防水、防油、防污的三防功能;抗静电功能;阻燃功能、防熔滴功能;生物相容性功能等高功能的纤维。

其次,提升纺织加工技术。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纺纱技术以及环境友好机织成型技术、围绕新纤维材料制品加工,突破核心关键加工技术,提高我国纺织品附加值及其应用领域。针对新型纤维材料及其面料对纱线结构的相关要求,对装备进行系统化,结合工艺的最优配置,实现加工产品柔性化、产品质量最优化,并实现节能、高效。

最后,还要重视差别化功能化技术的整合发挥,强调聚合、化纤、织造、染整技术的相互融合。

强调功能与应用的结合,细化产品方案,结合不同的应用领域开发不同功能产品,进行专业化设计,提高服务能力,同时提高产品排他性和竞争能力。

建立上下游联动推广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的加速,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纺织行业,化纤行业等上游原料供应商长期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与角色,关注的是如何将产品销售给买家,缺乏营销理念。随着化纤产量的饱和以及规模化效应,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压缩到靠降低原料成本、运输成本来保持。企业已无法单凭一己之力去应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只有寻找目标相同的合作伙伴,寻求联合,共享营销资源,共同分担营销费用,共同进行市场推广。

整个行业应该建立上下游联动的推广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把原料企业、化纤企业、纺织、染整甚至面料、服装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倒逼机制,将消费者的需求、消费模式、消费层次、人群结构分布以及其消费理念,快速传递到上游,通过原料创新、面料创新、设计创新来实现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

纺织企业还需要通过创新体系的建设实现引领与创造。上游企业首先要建立完整的制备体系——快速反应与产学研合作体系,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建立性能与结构的构效关系,为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体系。下游企业要建立展示体系:将产品功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展示,增加真实感。最后是建立体验中心,基于人体工学研究在不同运动种类,不同外部条件下,人体新陈代谢的分布情况,建立服装体验馆,让消费者亲身体验服装的舒适度等功能。

打造品牌战略

当前,品牌作为一种独有的无形资产,不仅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和手段,而且还是企业赢得顾客和求得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

纺织化纤企业要认真寻找消费需求的热点及动向,实施产品的差异化。在生产的基础上,承接原材料采购、产品专业化设计等工作,提高产品针对性与专业化水平。同时,可以考虑在国内服装市场上建立自主品牌,尝试品牌经营。

企业品牌在创建初期,应以官方印象为依托,辅以必要宣传,节省费用的同时把企业与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保证品牌的市场规范,可以实行第三方吊牌机制,以统一的吊牌形象来保证产品的品质。

跨界,是未来行业的竞争。为了迎合时代的潮流,纺织化纤企业逐步积累企业资源,调整经营管理体系,由原来以生产为主的加工企业,转变为具有研发、生产、销售功能的品牌企业,建立完整的价值链。

(东华大学化纤工程研究中心、“2011计划”纺织协同创新中心陈向玲对此文亦有贡献)

浅议中西方价值观念的文化差异 篇7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中国人倡导集体主义, 强调“利他”精神, 西方人倡导“人人生而平等”“个人主义”, 突出“利己”思想。从古到今, 中国人都十分强调群体价值和“利他”的价值取向, 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 提倡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和责任, 强调“忠”、“孝”。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就是“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大公无私”“天下为公”“共同富裕”都体现了中国的群体价值观。中国人强调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个人利益要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利益。人们推崇和赞扬那些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人。而西方人高度重视个人自由, 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他们以个人为中心, 崇尚个人主义, 个人价值至上, 以个人为本。他们非常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喜欢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 张扬自我个性, 喜欢我行我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倡导自力更生, 自由竞争。西方推崇“平民英雄”, 例如:“一个自我生存的, 有创见的人真实的人, 肯定是这个世界上不能去敬慕和相信别人的人!”“崇拜强者, 从不怜悯弱者, 不断淘汰劣者” (斯坦福大学教训) 都是个人为中心、“利己”思想的体现。谚语“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life is a battle” (生活就是战斗) 这些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 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二、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家庭观念强, 注重血缘关系、亲情伦理, 把“家”看作是避风港, 非常注重“家”的“亲情”氛围。中国人历来喜欢“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以“门庭若市”为荣, 以“门可罗雀”为耻。在我国, 大家庭里数代同堂的习俗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无论子女是否成家立业, 父母、子女都是一家人, 不分彼此。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孝道”, 所以子女赡养父母, 侍奉父母被视为应尽的责任, 父母养育子女也是天经地义, 担心他们的学业、工作、婚姻、家庭。但这样的家庭模式在美国却很少见。西方人把“家”看作是“独立的城堡”, 一旦回到家就在“法律上享有私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在家庭观念淡薄的西方, 各人的卧室不允许别人擅入, 必须敲门获得批准才行。西方人独立性很强, 儿女成年后, 不管是否成家, 一般都离开父母, 独立生活到老。父母也很少与结了婚的子女住在一起。如果子女仍和父母住在一起, 要分担各方面的生活费, 同样, 老年人如果和子女同住, 也要付房费和生活费, 这体现了西方人对自己负责的、独立、自食其力的精神。父母不一定必须供养子女上大学, 如果供不起, 他们也无须感到内疚 (因为倘若子女真想念书, 借贷和奖学金的种类有很多) 。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难以接受, 他们会认为西方人缺乏亲情。

三、教育子女的差异

西方强调孩子的个性, 东方强调孩子的共性。东方要求孩子:要符合大部分人的需要, 和班集体融合, 要团结同学。西方要求孩子:要展现自我、自己的想法, 要和别人不一样, 推崇孩子的与众不同。很多事情父母去协调的时候, 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规律, 尊重孩子的隐私, 保护孩子的创意性和自信心。这样将来和别人合作的时候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西方强调孩子的参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课都要孩子亲自动手参与。如:让孩子亲近自然, 观察昆虫, 或去调查、观察、走访等, 然后写出论文。从小注重孩子的参与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培养, 结果是孩子将来科研能力比较强, 但基础知识可能没那么牢靠。而东方教育注重基础知识训练, 结果是知识掌握得牢固, 奥赛中会取得好成绩, 但缺乏创新性。

西方人比较注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培养。他们在培养孩子时以孩子为中心, 尊重、了解孩子的需要, 引导孩子的兴趣, 围绕孩子发展规律教育孩子, 在心理上尊重孩子。东方教育以学校、老师、家长为中心。在学校听老师的, 在家里听家长的。因此, 孩子将来走入社会, 不一定尊重规律性东西, 而不自觉地去尊重脑海里被灌输的思想, 比较教条, 容易缺乏创意。

西方教育讲究实用性、快乐性, 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竞争意识, 提倡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高兴地学习。东方教育是家长老师逼迫孩子学习的情况更多, 并注重考分, 使孩子觉得学习很难受、很痛苦。我们应该取长补短, 学习的内容应该要扎实, 但应注重启发孩子思索、动手能力, 鼓励探索。西方教育忽略对孩子责任心、团体、集体观念的培养, 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东方教育从小便教育孩子助人为乐, 乐于助人。

西方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从小就对他们灌输独立意识, 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学会自己穿衣、吃饭, 摔倒了自己爬起来, 自己挣零花钱等。这样使孩子将来能成为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独立的人。而中国人对孩子不放心,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相互依靠, 所以大多数的中国父母都过分溺爱孩子, 喜欢为孩子遮风挡雨。长辈的教导总是训诫性的, 告诫孩子们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孩子基本上是衣来张口、饭来张口。结果是西方教育教会孩子遇到困难便自己逾越、克服。东方教育让孩子一遇挫折便想到让父母帮忙, 埋怨环境, 依赖他人, 不会去自我创造条件, 这不利于孩子能力的培养。

东西方教育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只有取长补短, 适合自己的国情, 发展自我,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现在我们国家与时俱进, 相信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江禾.东西方文化对比小议[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 2001 (4) :279-28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52.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变革或保守及价值观念论 篇8

一、关于变革或保守

变革与保守是社会历史过程中两种完全相对应的政治倾向。社会历史过程具有多元政治倾向的存在,概括起来主要有变革和保守两大类。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化,必然使社会政治不断变革,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的增长。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在政治上则表现为不断变革和保守的过程。保守是社会历史过程的另一面,某种政治一经产生,必然通过保守的力量来维护它的存在和发展,这种政治存在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保守力量的维护作用。因此,保守力量与守业往往具有相等的价值,但政治保守并不是积极态度的守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成为一种落后的力量即对过时政治的保守,必然阻碍社会历史的进步。这种保守力量的存在是社会政治领域的腐朽,其结果只能被政治革命所取消。

在平庸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往往把变革作为积极力量,把保守作为消极力量而立论,只承认变革的合理性,完全否认保守的必要性。这种理论事实上是社会政治问题的盲目性和幼稚性。

先谈变革。作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的存在,变革时刻要求社会政治的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历史的进步。变革从整体上来说是社会革命的因素,其宗旨和趋向是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但并不能完全认为变革的作用是绝对的好,在某种条件下,变革也将可能适得其反,这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对变革必须作具体的历史分析。一般来说,变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变革已是历史的必然性,适应这种形势的变革,势必水到渠成。这就是适应社会历史要求的变革,我们称之为合理革命。这种合理革命,对于人类历史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种变革则是在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或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急于求成,盲目冒进,其结果就是全盘失败。我们把这种变革称为激进革命。激进革命虽然其宗旨具有极大的合理性,充分体现了革命者的心愿,但结果恰恰事与愿违。仿佛是一个急于渡河的人,没等到渡船到来就跳入河中,最终葬身水底。这种“跳河”式变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在社会历史过程中不宜提倡。

再谈保守。作为变革的反面,保守则是政治力量中维护现状的一种平稳力量。变革和保守是同时存在的,没有保守就没有变革。全盘否定保守的力量是毫无根据的。在人类历史过程中,保守一直长期存在,并且要比变革的时间漫长得多。王朝的变换,政治的交替,社会制度的变化,毕竟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变革只存在于某个时段,保守则存在于漫长的政治稳定时期。只有在缓慢的保守时期内逐步产生变革的动机并日益增长,最后才能导致变革的发生。保守是变革的基础,变革一旦取得成功,变革的力量则变成了保守的力量,变革的成果需要保守来巩固和发展。我们认为符合社会历史进程的保守仍然是积极的,并且是十分必要的。当社会历史进程达到一定时期,必然要求政治变革,这时的保守力量则是一种落后的腐朽力量,这时的保守已完全失去了积极意义,从社会历史过程来看,保守最终是要被消灭的,保守的力量最终必然让位于变革的力量。

变革与保守的斗争一直贯穿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始终。这种斗争在平缓时期表现为政治改良或政治改革,仍然是一种缓慢形式的社会革命。在激进时期,这种斗争则表现为剧烈形式的革命,甚至是暴力或武装斗争,这种斗争则是全面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一种彻底的革命,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的质变和政权的更替,在短时期内实现社会政治的过渡。保守这时完全为变革所取代,人们通常所解释的革命,正是这种类型。

变革是当代社会的历史潮流,是人类历史的大趋势。变革的形式尽管不同,说法也不一样,有的称之为“改革”,但其实质基本是相同的。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变革大潮,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质变和社会主义体系的瓦解。另一类是中国的改革,以经济改革为主导,包括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诸方面,改革平稳进行,结果出人意料的好,世人对此都持肯定态度。

二、关于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理念,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影响,从根本上可以决定某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与社会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的成果以及成果的社会承认,在伦理学中则表现为道德准则,在美学中则是美的法则,在哲学中则把它概括为一切能够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东西,即对人和社会的有用性。价值观对于人和社会而言主要是指人类的生存观念。人类生存时刻都在谋求“价值”或说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各自的价值。如果说人类生存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那么整个社会是一个价值结合体,社会各种关系都可通过价值体现出来。这种价值并不是人们通常从经济角度讲的通过金钱表现的价值,而是指某个实体的存在对社会存在的有用性。譬如:农民耕作出粮食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工人炼钢挖煤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音乐家的作品来满足人们欣赏的需要,教师传授知识来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这些都是一种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通过各自的价值交换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求个人价值和自我表现是当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对于人类历史进步具有极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人们的孜孜追求和不断探索,不断奋斗取得成功,以向社会提供一定的产品,借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就可以极大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社会的整体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当然必须防止极端个人主义和片面追求自我的行为,防止因个人价值追求而危害社会价值追求,重点防止因个人欲望而导致的社会犯罪。

价值观念的变化是当代社会的历史潮流,价值观念的开发问题是社会变革的迫切要求。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精神必须适应社会历史的潮流和趋势。解放思想,打破精神枷锁,追求个性解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精神动力。一个思想保守陈旧,安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愚昧落后的社会。要追求人类的自由幸福,首先必须个性解放,自由奔放,这样的社会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才能满怀信心走向未来。

总之,对于社会历史进步的政治因素分析,重点在于处理好变革与保守的关系,不失时机地进行社会变革。同时,解放思想,加强民主意识的教育,加强价值观念的更新与开发,这将有力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远灯著.选择的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第1版

文化价值观念 篇9

然而,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方面封建因素影响深远, 难以尽快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受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影响, 又不可避免地产生重财富轻道德、重个人轻社会、重自主精神轻社会约束的价值偏向。不形成新的价值观、市场经济不会发展;价值观念偏向, 市场经济则不会健康发展。因此, 形成新的价值观念而又不偏向, 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青年学生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帮助他们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并进行价值导向, 便成为当前德育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一, 教育学生树立物质财富与道德精神并重的价值观, 既反对视钱财如粪土的封建主义, 更要反对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一定的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财富的增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 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还不能提供社会成员所需的全部生活资料, 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者必然有对劳动报酬——物质财富的追求。这就更要重视物质财富。重视并最大限度地增进物质财富, 既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又是市场经济的目的。但一定社会的物质财富与道德精神是统一不可分割的。事实上, 任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进都是与精神动力分不开的。试想, 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协作、互助、和谐关系, 没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能有物质财富的增进吗?因此, 物质财富与道德精神必须提到同等高度, 加强道德建设, 既为物质财富的增进提供精神动力, 又保证其不偏离正确方向。

第二, 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兼顾的观念, 既要反对否定个人利益的禁欲主义, 更要反对否定集体利益的个人主义。

社会、集体是以某种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联合体。个人是构成社会的主体, 社会的发展是以个人的发展为条件的。没有个人也就没有社会, 没有个人的发展也就无社会的发展。因此, 应重视个人及其利益。然而, 个人一开始就是而且始终是社会的人, 没有社会也就没有个人。只有社会向前发展了, 个人的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 并且社会为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条件, 社会、集体则是更本质的一面。因此, 更应该强调集体利益。从市场经济看, 只有调动每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经济效益,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而个人利益则是主要动力。但同时,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 这就决定了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必在存在着利益上的依赖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 在德育中必须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兼顾的观念。

第三, 教育学生树立能力与做人并重的观念, 把道德君子与能力强者统一起来。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 竞争就是优胜劣汰。只有那些掌握着丰富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富于思考力人、创造力、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强者, 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胜利者。因此, 必须培养大批有本事、有能力的强者。但不能把能力与做人对立起来。一个真正的强者必然是道德高尚的君子, 既有本事又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的人, 才是人们称道的。因此, 我们的德育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为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掌握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 造就出千千万万的既是能力上的强者, 又是道德上的君子的建设者, 并逐步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第四, 教育学生树立自主精神与社会约束并重的观念, 既尊重人的价值, 自主选择, 又反对唯我唯尊、自行其是。

一切事情都是要人来做的, 但只有当行为者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自身价值时, 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意识和能动性, 从而更主动积极、更有创造性地去完成。要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 只有创新。这就需要“尊崇理性、独立思考、大胆创新、去掉偶像”的自主意识。惟其如此, 才会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勇于开拓、革故鼎新的精神, 才能闯出新路, 打开局面。但强调自主意识并不是要唯我独尊。我们倡导自由, 主张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自主选择人生道路, 但又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因为“人们总是在既一的条件下去创造历史的。”因此, 德育中必须把自主精神与社会约束统一起来, 加强纪律、法制教育。既反对否定自由和自身价值的专制主义, 又反对只强调自主精神而否定社会约束的自行其是的自由主义。

文化价值观念 篇10

关键词:“90后”,高校学生干部,价值观

“90后”的学生干部由于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 其价值观念也面临着多种威胁,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问题。高校必须改变“重使用, 轻培养”的观念, 将学生干部的各项素质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培养提上日程, 这样才能实现以人为本, 为国家培养出高觉悟、真本领的栋梁之材。

一、“90后”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

(一) 极端个人主义与官本位思想浓厚

个人主义在很多“90后”高校学生干部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处理事情上采取单独行动的方式, 避免合作和沟通;在认知态度往往倾向于过度自我;在遇见一些问题时过于执拗, 不愿采纳他人建议;同时无法忍受别人指出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一些“90后”大学生把学生干部当做一种光环, 形成不同年级学生干部之间的等级差别, 学生干部以“高人一等”的态度与同学相处, 滥用职权。

(二) 动机功利化

“90后”大学生在最初竞选学生干部时往往抱有雄心壮志, 但是由于意志力不足, 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在经过长期的利益诱惑下, 功利心理逐渐代替了最初的服务动机。出现了许多为了评优评先编造获奖证书、钻制度空子的现象。一旦实际功用实现, 一些学生干部就会对工作采取怠慢、推托的态度。

(三) 主动性缺乏

“90后”的高校学生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 大多数学生干部往往都是在接任务、等任务, 自觉对工作做出计划, 主动发现并解决学生工作问题者甚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工作情感冷漠, 只关心本职工作。

二、价值观偏差产生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风气

目前的中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物质的极大丰富也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市场竞争的压力渗透于“90后”的整个成长历程, 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成型阶段的他们, 极易形成对社会中的功利主义的认同和对个人主义的崇拜。

(二) 家庭教育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大多数“90后”高校学生干部的家庭构造为“6+1”式, 他们成长的环境具有封闭性, 从小与同龄人接触较少, 往往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忽视他人感受。加之人才竞争的加剧, 家长往往一面溺爱, 一面推行高标准, 严要求, 这就使得很多“90后”产生自己能征服一切的错觉, 盲目自信, 在担任学生干部以后, 无所顾忌。

(三) 高校对学生干部培养与思想教育的忽视

目前, 许多高校并没有太多的关于学生干部培养的计划和课程, 也很少组织学生干部进行专门的培训与活动, 这就造成了培养和使用的失衡, 学生干部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 上进心不足。“90后”学生干部在摸索中根据自己的认知形成了工作技能和工作态度, 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导向, 一旦在思想上出现偏差, 极容易走向极端。

(四) 网络多元化与信息爆炸的冲击

“90后”高校学生干部所处的成长环境的独特之处在于网络的生活化, 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必需品, 网络文化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 这样, 一些腐朽的思想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就通过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尤其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 是“90后”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重要来源。同时, 网络的巨大信息量也给“90后”高校学生干部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生存的压力感和不安全感由此迸发, 并且表现在工作上为浮躁和被动。

三、纠正高校学生干部思想价值观偏差的对策

“90后”高校学生干部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无法由人所决定的, 并且它仍会日益复杂, 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对策, 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教育, 保证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一) 加强开展“90后”高校学生干部思想和心理教育活动

疏通和引导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重要方法, 给以明确的价值目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90后”高校学生干部思想教育中, 开展专门的思想教育活动和培训, 使学生干部能以正确的态度不断审视自己, 并有参照的对自我进行纠正。为使“90后”高校学生部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增强团体凝聚力, 须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即时解决困惑和问题, 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 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

制度是思想的保证, 建立起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测评体系, 一方面使得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也能防止学生干部钻空思想。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 对“90后”高校学生干部的德、智、体、美进行全面考核, 考核方式也要多样化, 同学、老师、自身三位一体的考核。这样, 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就实现了大大提升。

(三) 培养学生干部素质和职业规划

“以人为本”应当成为当前高校对学生干部培养的核心精神, 有计划的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每一个学生干部建立起成长档案袋和诚信档案袋。开展一些素质拓展训练, 能力培养活动, 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目前, “90后”高校学生干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 这些现存的问题已相当普遍。随着当代中国的日新月异, “90后”高校学生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取向会更加复杂化, 如何引领其价值观始终沿正确轨道前行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季迪非.高校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 2014, 21:171-172.

[2]李想, 黄洋.浅谈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干部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0:156-157.

[3]薛政, 孙国栋.高校90后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 01:42-44.

上一篇:银行内部审计下一篇:职院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