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活动

2024-05-05

历史学科活动(精选十篇)

历史学科活动 篇1

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家乡常熟编写了1-6年级乡土教材, 各年级学生人手一本。虽然教材印制粗糙, 内容简单, 但却原汁原味囊括了以岁时节俗为代表的地方民俗;以虞山诗派、小说林书社为代表的地方文学;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灯谜、山歌为代表的地方艺术;以赵琦美脉望馆、钱谦益绛云楼、毛晋汲古阁、瞿氏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图书刻藏;以叫花鸡、鸭血糯为代表的地方特产等内容。这是常熟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也是代代常熟人理应熟知和传承的历史文脉。但是今天, 在当代小学生中间, 有多少学生在他的成长之旅中能潜移默化地在接受地方文化的熏陶, 培养热爱地方文化的情感呢?

本学期, 笔者教学五年级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第13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下) 》一课时, 首先带领学生熟悉了解教材文本, 走进中国古代去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孔子、司马迁等先贤;走进敦煌的莫高窟感受中国艺术的辉煌和价值;欣赏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书法作品, 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徜徉于唐诗宋词, 感受诗人们的豪放或婉约。课堂上孩子们学得兴趣盎然, 他们惊喜的眼神, 惊叹的言语充分流露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钦佩和肃然。看到孩子们如此热爱、沉醉于光彩夺目的中国历史文化, 自己欣喜万分, 紧抓教育时机, 问孩子们:“学习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名作, 那让我们暂且从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走出来, 走到我们的身边, 走进我们的家乡, 看一看在我们生活了十多年的家乡的土地上, 世世代代培育了多少历史文化名人名作?”顿时孩子们的惊叹声戛然而止, 转而比较木然地看着我, 等待我的提问。问题一:“你们去过翁同龢纪念馆吗?去过的请举手。”我环顾四周, 等了数秒, 却不见一名学生举起手来。我愣了一下, 有些不大相信。再问:“知道翁同龢是什么人物吗?”孩子们慵懒地回答了一声:“不知道”。继续追问:“那听过常熟人创作的《繁星满天》———晚风轻轻, 轻轻晚风, 夜光中闪亮着星星。天上一颗星, 地上一个人, 那是我们常熟明亮的眼睛……”我轻轻地哼起了这首儿童说唱歌。孩子依旧回答:“没有”。我很诧异, 作为一名常熟人, 一名常熟少年儿童, 未来建设家乡的栋梁, 缺少家乡文化的幼年启蒙真不该啊, 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中, 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为下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方向, 勾画路线图。教师, 是文化的传播者, 美好品德的缔造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担起中华历史文化传播的重任。实施这项工程, 首先以地方文化为抓手, 让每一批少年儿童都能从自己的教育中撷取知识的甘露和营养, 为自己的生命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抓住教学时机, 激发孩子探寻家乡文化的兴趣

学校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所以每一名教师都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择机择时渗透和宣传。时机把握得好, 学生原本懵懂的内心自然会激起学习探求的热情和渴望。例如, 笔者在教四年级苏教版语文第20课《珍珠鸟》一课时, 在授课之前, 特意准备了一段视频, 是我们常熟国家级湿地公园尚湖的生态景象。教学伊始, 当自己和孩子们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静静欣赏尚湖草木葱茏, 湖水清澈, 白鹭纷飞的美好景象时, 我们都不由地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如此美好。热爱自然, 热爱家乡, 保护环境, 让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等美好的意愿在心中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也有效地结合了地域文化资源, 就近扬长, 教育效果明显。同样, 像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 如能和本地地域资源有机结合的, 就应该要努力去拓展、延伸, 不可以就教材教教材。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在构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能有机融合弘扬常熟历史文化的教育元素, 这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绝佳的学习途径。其中校园环境布置是一种相对直观的教学手段。例如, 我校是经典诵读特色学校, 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 坚持以营造经典诵读文化氛围为主线, 力求简约精致, 朴素典雅, 漫步校园每一处角落, 处处能感受到宜人的书香气息。

二、注重实地走访,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

常熟素有江南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 曾在1986年12月8日就入选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当时是江苏省唯一的县级市。自然与历史的恩泽, 留给我们深厚的传统积淀和丰富的人文底蕴, 常熟三千年的历史文脉渊源厚重。但文化很多是深奥抽象的, 历史常常由于年代久远, 学生缺乏感知, 因此在了解和记忆上有些困难。对此, 我们德育工作者要注重实地参观走访, 要在丰厚的历史文化中遴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相关知识, 且不可以搞一刀切, 全盘灌输。其中, 少先队体验教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一是利用春秋游。近几年, 教育局明文规定, 学生春秋游地点要就近。春秋游活动不能是学生吃游玩乐, 走过场, 教师完成任务。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一项有意义地活动。所以学校应重视, 并利用每年春游秋游这极佳的校外实践活动的机会, 对1-6年级各学期春秋游地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 按计划进行, 这样6年下来小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 至少参观10个常熟古迹名胜。二是利用寒暑假。寒暑假是学生自由支配的假期, 利用假期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参观1-2处古迹名胜, 或者引导高年级学生每个假期体验1个常熟文化流派, 了解其流派的历史和发展, 做一份调查报告, 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深远。三是利用红领巾社团实践活动的方式, 组织学生深入体验实践。

三、加强活动拓展, 提高孩子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

家乡文化由很多元素组成, 有自然文化、人文文化等, 它始终焕发着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代表性的地域资源, 有效设计组织开展活动, 震撼学生心灵, 提高学生传承家乡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1. 开展学校文化艺术节。

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是彰显学校文化底蕴, 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活动平台。活动常常是丰富多彩, 意义非凡。如组织师生徜徉于中华经典的书海, 去吟咏历史长河中的美文著作, 开启文学之门;如组织师生走进音乐的殿堂, 去聆听美妙旋律奏出的生命乐章, 愉悦飞扬的心情;如组织师生跨入美术的名画书法长廊, 去体悟名人名作的意蕴和情趣, 享受文化与美的盛宴……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教师可以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设计多种形式来表达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赞美, 逐年渗透, 逐渐深入。如利用音乐舞蹈的表现形式组织各中队集体演唱。演唱内容让师生自己创作, 如我们根据家乡历史文化创作的歌词并赋之以曲《我心中永远的常熟》。歌词这样说唱:“有一股灵秀千年蕴蓄, 有一处湖山让人瞩目, 有一份眷恋与生俱来, 有一座家园叫常熟。 (板词) 有一座家园叫常熟, 物产丰沃称富足, 尚湖水聚千顷秀, 虞山林汇万年福, 更有经典沙家浜, 一年四季郁葱葱, 欢歌笑语不尽诉, 爱国爱乡爱常熟。有一迭历史娓娓讲述, 有一段风流书香馥郁, 有一层气脉世代传承, 有一种情怀叫常熟。 (板词) 有一座情怀叫常熟, 历史悠久耐人读, 道启东南言夫子, 先圣仲雍能让国, 琴诗书画虞山派, 让人崇拜让人述。”文化气息浓郁, 童趣又十足的说唱深受学生喜欢, 数遍的练习, 学生载歌载舞, 很快就在唱诵过程中掌握了家乡历史和文化, 热爱家乡, 传承家乡历史文化的意识也自然萌生, 这比起教师课堂的说教要更为生动有效得多。

2. 开展少先队社团活动。

社团是素质教育观念在少儿层面的一个具体化、实践化的有效载体, 是当代少年儿童充分张扬个性, 展示自我的成功舞台。学校要以社团品牌建设与发展为抓手, 努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活动品牌, 从而有效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针对此, 少先队可组织队员成立常熟历史名人小讲解员社团、虞山护绿社团、沙家浜小导游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社团等社团组织。学校可先期通过社团活动培养一批乡土文化爱好者, 然后通过他们影响带动身边的同学伙伴。基于此, 如果我们相继成立言子小讲解员、钱谦益小讲解员、柳如是小讲解员等等, 那么在活动中, 我们常熟少年儿童能在小学、初中等阶段真正做到对常熟历史文化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初中历史学科活动日活动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推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科教研、专业引领和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广大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研读、感悟新教材,突出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根据教研室2017年教研工作的整体思路,结合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主题

新教材、新理念、新课堂

三、活动时间、地点

2017年12月15日 李店初中

四、活动内容

1、公开课展示

2、说课评课

3、学科交流

4、主题讲座

五、参会对象

各乡(镇)选派1——2名初中历史教师参会(含市直)

六、活动要求

1、各乡(镇)初中学校应组织学科老师认真研读新教材,积极组织教师按时与会。

2、主讲公开课的教师要围绕新课标结合新教材精心备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公开课要体现新教材的特点和新的课改理念,力求讲出特色。

3、参与主题讲座的的老师要针对活动主题做好材料准备,要让与会老师有所收获。

4、活动时间及地点另行通知。

历史学科活动 篇3

关键词:综合探究活动 教师素养 乡土资源 社会支持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是将一些教学基本内容以调查、探究等方式呈现出来,以更好地体现其研究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在每个单元的综合探究活动中突出了生活化、情景化和实践化,让学生运用更多的课程资源获取信息,在课上和课下真正的动起来,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也将我们《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探究活动推上了正轨。

一、《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搞七八年级的综合探究活动中发现同学们对这种活动兴趣很高,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由于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二)乡土课程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下面就分析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素养有待提高,理念没掌握,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活动效果不明显

这是由于我们处于一线的大部分教师至今心存疑虑,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与新课程指导的新理念格格不入,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新课程构建的目标愿望矛盾重重,已经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推进的主要障碍,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教师还处在观望与等待的状态,加上自己的理论素养不高,可借鉴的经验又少,所以造成对综合探究活动模糊的认识,对怎样实施更是摸不着门道。一些教师认为综合探究活动就是传统的活动课,就是领学生玩一玩、做一做,表现为新瓶装旧药,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课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活动专题来取代综合探究活动。所以导致在活动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指导。应该采取哪些策略,指导程度上如何把握没有到位,因此,学生兴趣很高,但效果不明显。

(二)乡土资源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导致活动脱离实际,难以开展

有的老师总是在抱怨:“新课程在内容上少了许多,知识程度降低了,但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广博的知识面,但是农村教师自身素养本身不高,再加上寻找资料有限,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很难及时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这种抱怨也有点道理,确实有的农村学校经费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尤其是在师资、图书、网络等方面逊色于城市学校,外加,农村教师往往一名教师身兼数门课程的现象很普遍,因此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和余力进行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没有充分引起学校、社会、家庭的重视,导致活动总难成果

目前,在十分功利的教育环境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现实性问题,无法对综合探究实践活动课进行量化考核,还不能与中考、高考发生直接联系,教育主管部门量化评价学校,教师竞岗上任,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仍以分数、开学率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水平。所以综合探究活动的可持续动力将遭受严峻的挑战。

二、《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探究活动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养,掌握新课程理论

中小学可以建立校本研究及研训制度,立足学校实际,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理论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素養,帮助教师明确综合探究活动具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同时可以利用教研组、课题组活动的形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观摩和研讨交流活动,提供机会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教师素养提高后,那么就要解决如何去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教强的课程意识,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及课程资源的条件,合理地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注意研究指导策略,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充分利用与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使综合探究活动更切实际

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循三点结合的原则:一是结合学生实际,如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知识认知结构。二是教学实际。如教材教学现状、有关地方乡土资源的契合点。三是地方实际。必须要讲求因地制宜。我们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经验,“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根据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各种乡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更为真实的学习情境,将书本知识、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三)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重视与支持,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使社会各方面提高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意义的认识,积极关注和大力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同时也希望教育部门对综合实践课建立一些机制,如教师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作出细则加以制度上的保障。最后,也希望把我们《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纳入到与中考相关的加分上,这样的激励机制肯定会大大推进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对相关学科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发展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最后也使学校对探究活动有了新的认识,综合探究活动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自由活动空间,广阔的活动背景,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学生不再局限与书本、课堂、学校,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走进科学,拓展了学生生活的视野;学校更加走向创造与开放,综合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激活了教师,也激活了学校。

朋友们,我们《历史与社会》的综合探究活动刚刚起步,当然除了以上分析的问题外还有很多难题,如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校内外资源共同合作开发问题,都是一种全新的学校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去共同构建。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人民教育出版社

历史教学要遵循历史学科规律 篇4

一、历史教学思维应遵循历史学科规律

历史是对过去的一种追述、一个总结, 其内容包罗万象, 十分庞杂, 年代又久远, 学生学习时很难有相似的生活体验, 所谓“神入历史”往往不易做到;史实叙述和评价往往于细微中隐藏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 看似客观有据, 实则有个人倾向。历史学习应该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思考历史, 通过历史学习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 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 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在于历史知识点的识记 (当然基础的史实记忆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 , 而应该着力于历史的体验、感悟和思考, 此所谓“以史为鉴, 学以致用”, 历史教学不改变以单纯识记为主导的模式, 历史学习的意义将无从彰显, 历史学科的地位也无从提升。

历史教学必须要体现自己的学科本位, 具体而言是要让学生感知历史的具体, 感悟历史的丰富, 理解历史的深刻。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专题体例, 有一定的综合深度, 但教者处理不好有上政治课的意味, 缺少感觉与理解历史的过程。例如在讲析《辛亥革命》时, 为引导学生更好的感知和体验历史, 可首先让学生看一组图片:紫禁城正大光明殿, 清政府的新军、革命党人被杀后的人头悬挂于城门, 孙中山与黎元洪人像,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的人员合影, 袁世凯头像和孙中山“天下为公”书法等。然后让学生认真看图并记下图的内容, 要求学生指出感触最深的是哪张照片, 并说出理由。这个安排看似不经意, 其实列出的一组照片是精心挑选的, 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各个方面, 学生要完成上面那个问题, 首先要仔细检索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 然后用自己的观点去挑选出最有感触的照片。列出照片和提问实际是引导学生感知辛亥革命的过程, 这比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要有效得多!

二、历史教学思维应体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

历史教学如何才能真正有效?所谓有效的内涵其实是各人理解不同, 许多人是从应试角度去思考这个概念。笔者以为, 所谓有效应该从课标的角度去思考。课程标准是由国家颁布、全国推广的刚性目标, 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 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现行的课标与原来的大纲比, 由原来的知识目标拓展成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过于强调知识传授而忽略其他方面, 即使在公开课, 虽然有新课改的一些元素, 但明显具有外加的感觉, 似乎只是顾及课堂教学评价的需要而施行的, 致使课改多年而收效甚微。

以《辛亥革命》为例, 课标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相关的教师用书也指出了其具体的三维目标。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是一个事实性知识, 其认知层次是识记, 这个层次相对较简单, 是更高层次学习的一个支点。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这是对认知领域的评价。评价当然也包括了识记、理解和分析这几个认知层次了, 同样在知识层次上也包括了辛亥革命、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概念性知识了, 没有对这些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也不可能正确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而人民版教材《辛亥革命》用了大幅篇幅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历程, 然后在最后二段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就识记“辛亥革命的意义”而言, 学生很容易从书上找出来加以记忆, 但难道记得那些评价就是真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了?显然不是的。教材之所以要作一番分析, 旨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三、历史教学思维应符合学生学习心理

历史教学是促进学生生成新的历史认知, 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激发学生有效学习,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历史, 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教师在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即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生的认知心理相协调, 只有二者协调了, 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 设计教学思路时必须处理好这两个方面:一是要正确评估学生的认知水平, 不要过高或过低预估学生水平;二是制定好学生的认知构建线路图, 并在其中给予必要的支持, 支持或者是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习资料的提供, 或者是认知模型的引导。

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教学《辛亥革命》时, 摒弃了让学生从书本中找答案, 进行机械记忆的做法, 一再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不要追求所谓的正确答案, 要借助原有的认知来思考新事物。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内涵, 教者创造性地设计了纸金字塔模型作为学生的认知模型, 将复杂的抽象革命概念图式化、形象化, 并以此为起点要求学生阅读并分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 进而理解君主专制、民主共和等概念, 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实际也形成了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最终实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这样的学习指导看似繁琐复杂, 短时的收效好象也不大, 但它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了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认知。

历史学科活动 篇5

记徐汇区教学指导团历史学科首届学员结业展示活动

2010年6月2日,由上海中学特级教师孔繁刚老师担任导师的徐汇区教学指导团历史学科首届学员结业展示活动在中国中学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

师、上海高中历史教材主编余伟民教授,育中学

特级教师蒋衍,晋元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周飞,建平中学特级教师汪德武,徐汇区教师指导团领导席时亨和孙忱,徐汇区教育学院师训部李红老师和区教研员方勇老师,以及来自兄弟区县的部分历史教师。

三年来,指导团11位学员在孔繁刚老师的带领下,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孔老师“历史课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历史课的灵魂在于它的思考,历史课的精神在于它的情感,历史课的魅力在于它的细节”的指导思想下,学员们锐意进取,勇于实践,参加全国、市、区级公开课展示26节,发表论文近20篇,参加各级各类学术活动20余次。

整个展示活动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初高中“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第二板块是教学研讨会。

初高中“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分别由上师大三附中李雯老师和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执教。两人教学的主题内容都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李雯老师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从“墙的故事”导入新课,通过对柏林墙的评价,引出冷战时期世界格局,整节课语言流畅,一气呵成。中国中学钟北京老师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把教学重点放在苏联解体的原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上,把苏东剧变放在整个20世纪国际形势的大背景下来探讨,赋予课堂教学更宏观的视角、更理性的思考。

课后研讨会由徐汇中学姚虹老师主持。首先由学员代表市二中学的张曦琛老师和园南中学的练国伟老师发言,他们分别从整体与个人两个视角对三年的学习做了回顾与总结,他们的发言中多次提到“读书越多心里越踏实”、“高品质的学术活动拓宽了视野”和“组内同伴在互助中共同成长”等感想,真是说出了全体学员的心声。

在专家点评、教学研讨环节中,华师大的余伟民教授从历史学科专业的角度对两位老师的展示课进行了点评。余教授认为苏欧剧变无论对初中

生还是高中生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事实,李雯老师在授课时能把这一复杂的历史问题交代清楚,从具体历史事件着手,在事件的链接中自然过渡从而串联起一节课的内容,在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上非常到位。钟老师从冷战格局大背景出发,以冷战格局变化为线索,课堂教学的重点集中在对苏联制度分析,这种处理方式

切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

晋元中学特级教师李惠军盛赞孔繁刚老师善于出“新”。本次展示课创意奇特新颖,他是第一次领略到不同学段的同课异构,深受感触。感触一,本次同课异构的展示课在细节上 1 弥补了国家课程设置上初高中历史教学没有衔接好的缺陷。本次展示课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对他的工作室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感触二,引发了所有与会历史老师们的思考,初中生到底教什么、怎么教,高中生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李老师提出初中历史课要让学生感动,高中历史课要让学生思考,最高的目标在于能引导学生实现价值判断。

徐汇区教研员方勇高度赞扬了孔老师所带教的指导团对徐汇区历史教学作出的贡献,“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同课异构对于今后徐汇区教研活动如何提升质量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思路,孔老师带教的指导团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徐汇区的历史教学质量,扩大了徐汇区历史教学的影响。

随后,孔繁刚老师发言,他表示非常感谢各位专家、教师对本次活动的支持,也感谢徐汇区教学指导团和中国中学的支持。首批带教的学员虽然三年学习期满,取得了一些进步,比较圆满完成教学、教研的展示汇报,但继续学习、为后继者起示范效应,推动全区教学工作。

徐汇中学姚虹老师最后总结时说,这三年,在孔繁刚老师的指导下,最深的体会就是从埋头教学到仰望星空。学员们也纷纷表示今天的结业展示活动,不是一个句号,而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大家将在历史教学的园地中继续努力探索,获得更多的进步。

重审历史的学科地位 篇6

一、历史学科处处散发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历史学科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外,特别强调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要求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步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贡献的人生理想。了解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历史学科激发出学生源于内心的爱国情感,感召出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原始热情,使学生能够在对比别国历史、联系当今社会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本国的历史,更加直观地认识祖国的伟大、劳动人民的伟大,使其能够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

二、历史学科促使学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

从古至今,历史向来是被作为道德教育的手段加以利用的。杜威认为,历史学科是形成人道德品性的最优良的学科。他坚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找到典范,并由此作为结论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道德遗产”。作为历史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历史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三、历史学科渗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历史是人的历史,正是人的生活才构成五光十色的历史画卷,所以新课程历史教材补充了许多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不仅在正文中出现,在自由阅读和“活动与探究”中也有表现,例如“华丽的匈奴妇女头饰”“品种多样的饼食”“文房四宝”。并通过“河姆渡原始居民会蒸米饭吗?”“你能识别锦绣、绢、纱吗?”“你能找出葡萄、石榴、核桃、水稻、小麦等哪些是从西域传来的,哪些是中原原有的”等问题的设计,拉近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再如欣赏完《半坡人的鱼纹陶彩盆》《半穴居房屋遗址及复原图》《干栏式建筑示意图》等图片后,一股浓浓的古代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连环画式”地表现了半坡人和河姆渡人丰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原始生命的跳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体验到一种生命的尊严、生命的欢乐,真切感受到历史学科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源泉的涌动。

四、历史学科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在人才素质培养中具有多元化的历史功能。历史自古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就被历代学者、政治家、道德家们所一再肯定。唐代刘知己在《史通》中说:“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为人生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这里所说的“其利甚博”,即指历史的多种社会功能。不过,今天的现实已使历史不再是少数人借以资政的手段,而是全体公民必须具备的知识涵养和文化素质。历史教育使学生能在感知历史、把握历史的基础上,摆正自己的价值观,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对话历史人物的基础上,感受文化的震撼、思想的震撼,进而感受到历史的伟大以及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历史教育要使年轻人相信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有更为现实的价值目标和更为全面的质量标准,否则历史学科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衡量人素质的高低,要有相应的社会标准、文明标准和技术标准。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就是要全面发展。关于个人的素质标准,古有论之,进入近现代更有许多精辟论述。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应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历史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应在五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功能,体现适应现代化的五育要求。

历史学科就是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建构,使学生主体性得以张扬,个性得以发展,情操得以陶冶,从而实现学生的理性生活、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的和谐统一。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历史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脉动,要让那时代的骄傲、喜悦、悲壮,甚至愤怒,在学生心中重新燃烧,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诗意的美丽和人文气息。现在我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学科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熏陶情感、传播文明、培养高尚的人格。虽然他没有语文学科的诗情画意,不能显示数学学科的聪明智慧,也没有具备理化所需的逻辑思维,更没有外语学科现有的社会地位,然而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美感无处不在。所以我们应该重审历史的学科地位,让它在人们生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历史学科活动 篇7

2012年3月9日-10日, 我们组织了由绍兴县全体高中历史教师参加的《启蒙运动》教学研讨活动。活动由前阶段活动综述 (2节课) 、专题讲座 (2节课) 、互动辩论 (2节课) 、研究课展示 (2节课) 、说课评课 (3节课) 等内容组成。基本任务是: (1) 正确理解“启蒙运动”。 (2) 构建《启蒙运动》教学框架。 (3) 丰富历史细节, 做活历史概念的推理。 (4) 科学设置问题, 更好地驱动课堂。 (5) 联系现实世界, 提升本课的育人价值。

从开课教师行为来看, 他们先是掌握“启蒙运动”这一知识内容, 然后才是自由地计划自己的教学方案。我们可以从史料、史实、史论三个方面来描述教师的行为。在史料方面, 教师首先是完成“丰富历史细节”这个任务, 储备更真实、更丰富、更多元的史料, 然后才选择一些史料进入课堂, 引导学生使史料意义化、理性化和内省化, 实践“求真”的教学观念。在史实方面, 教师首先是完成理解“启蒙运动”概念这个任务, 把握历史知识和历史问题的正当性, 然后才是想办法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的“自我认识”, 实践“求实”的教学观念。在史论方面, 教师首先是通过对“理性”、“自由”等概念的辨析, 进一步更新历史观念, 努力把握其“实证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 然后才是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实践“求是”与“求善”相统一的教学观念。通过对老师的进一步调查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 我们发现这实际上即是教师备课的普遍路径, 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 (1) 教师备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对知识内容的逻辑梳理和对相关史料的查找, 学生的有效学习就是指对历史知识的掌握; (2) 教师能构建并使学生接受一个较为新颖的课堂框架, 主要原因是双方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3) 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教学机智和教学幽默, 源自历史本身的生动性, 依赖于师生双方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据此, 我们可以认为, 只有对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谈论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才是有意义的。教师“消费”教育教学理论, 实现教学思想和方式创新, 必须与其学科教育观联系起来。历史有效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历史学。

无论出于课程的认识还是教学的认知, 我们所需要的“用教材教”都应该是指在吸纳历史研究学术成果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并努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使历史学科以自己的维度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然而, 由于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以及研究力的低下, 许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领域内还长期处于“蒙昧状态”, 他们没有能力对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批判, 而只能因循既定思维习惯, 安之若素而不觉得需要改变什么。据此, 我们认为,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历史阅读, 才能真正实现“用教材教”。

二、教研创新:历史“阅读工程”有效推进的平台

近年来,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逻辑分析, 进一步厘清了我县高中历史教师队伍中真实的、主要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历史教学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的观点。

《启蒙运动》教学研讨活动是诸多探索过程中的一次典型性展示。在此前近两年时间里, 我们已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 在不同层面组织了五次相关的研讨活动; (2) 先后邀请了三位著名教授开设专题讲座; (3) 组织了一次该内容的“阅读论文”评比活动; (4) 先后开展了三次以该内容为载体的命题、评题活动; (5) 鲁迅中学历史教研组开展了该内容的四次学术沙龙。

该活动本身和前期的准备工作, 反映了我县历史学科通过教研创新构筑了有效实施教师历史“阅读工程”的平台。

1. 按照“梯式渐进”思路建立基本队伍。

在绍兴县历史教师队伍中, 有市名师培养班、市高中历史教科研中心组、市青年教师“研究者”联盟等组织的成员5人。我们以这些教师为基础, 建立县高中历史名师班, 并逐步扩大到每个学校的每个年段。这支队伍的建设拟完成三个目标:其一, 通过省、市高中历史研训平台, 促进其自身成长;其二, 成为我县推进高中历史教师“阅读工程”的主干力量;其三, 通过历史“阅读工程”引领相应学校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推动该校的历史学科建设。

2. 按照“差异发展”思路安排研究任务。

教师历史“阅读工程”是以课程知识研究为重点, 以教学实践改进为目标的。但历史教师的差异性规定了研究任务安排的差异性。

3. 按照“专项推进”思路推行教师历史阅读。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研究是环环相通的。近两年来, 我们的大多数教研活动就围绕着“启蒙运动”展开。这一持续的研究, 不但使老师们对西方思想史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而且为理解“西方近代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国际关系”、“辛亥革命”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普遍适用的方法, 也为下一轮“专项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按照“兼容并包”思想营造研究氛围。

我们教师通过历史阅读进行课程知识研究的初衷就是要发展师生的批判性思维, 不是以发现更多的“史实”来证明教材的观点为目标, 而是提倡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超越教科书。所以在整个教师历史“阅读工程”推进过程中, 我们强调以“兼容并包”营造研究氛围。一是强调自由和独立, 没有教条的束缚或者“权威”的控制;二是强调理性, 要求论证、辩论、写作, 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更充足和清晰的证据, 三是重过程甚于重效果, 以渐进地、正确地改进教学为最终目的。

5. 按照“务实有效”原则落实跟进措施。

我们强调培根的名言, “读书使人丰富, 辩论使人成熟, 写作使人精确”。我们落实的跟进措施主要有: (1) 购置和推荐相关经典著作, 推动教师比较式阅读。要求学员在精读规定经典的基础上, 再选择1-2本著作进行比较式阅读, 实现“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2) 实现科学的过程管理, 提升教师历史阅读效果。其一, 推荐书籍有阅读提纲, 阅读后需要有成果提交。其二, 组织“教师历史阅读改进历史教学”主题研修活动。围绕每个“专项推进”内容的研修活动一般分两阶段。第一阶段的活动任务是相对单一的:着力于解决某个问题, 如“怎样理解牛顿在启蒙运动中的地位”等;着力于完成某项任务, 如“怎样以卢梭和康德的相关观点材料来命制出一个历史综合题”等。第二阶段则是集中展示活动, 就如本年度3月9日至10日的活动。这一般是放在一个“专项推进”活动的结尾阶段。 (3) 积极参与省、市级有关研修活动, 多次邀请国内一流专家教授作相关的指导,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我县历史“阅读工程”的质量。

三、师生发展:学科教研文化创新的目标定位

经过几年的努力, 我们已有理由认为教师的历史“阅读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的高中历史学科建设。

首先是表现在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上。下面即是3月10号两节研究课的教学框架:

这两个教学框架可以反映出, 部分历史教师的历史阅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框架 (1) 以正确划分“启蒙”的“反对专制”和“反思理性”两个阶段, 以解答历史问题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框架 (2) 的学术味更为浓厚, 从各个标题即可以反映教师如何在用教材教。该教师还能合理应用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对历史知识进行提纲契领的理解与整合、对历史概念进行合理的区分与解释、对历史语言进行较为科学正确的表达。

其次是从各项指标来看, 教师专业成长瓶颈进一步得到突破。一是“历史教学有效性根本上取决于历史学”的观点得到更多老师的认同, 历史阅读圈逐渐扩大。二是在课堂教学评比、原创试题编制、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再次是提升了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我们认为要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 必须通过一些载体。而这个突破口必须要从学科内部去找, 这个载体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学科的理解。具体到历史学科, 一方面是历史课程的时代性特点需要我们通过历史阅读正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历史教师的新陈代谢, 有必要对新教师进行“本体性知识”培训。

简析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篇8

历史新课程要求学生达到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互相关系, 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主要脉络与趋势。在此过程中, 奠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问题的思想基础;陶冶道德情操, 养成健全人格, 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树立人类文明多元共创的价值观念, 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掌握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阅读与考察等基本的学习方式。

一、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能力是历史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成绩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 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 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障碍,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阅读不得法, 抓不住重点, 所以, 在起始阶段, 需要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 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 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二、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增强梳理知识的能力

古人在治学方面有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手到, 就是做笔记。善于学习者总是手不离笔。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笔记训练。笔记是思考的激发器, 是记忆的贮存器, 是资料的仓库。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可进行以下几种形式的笔记训练。

1.抄写笔记。抄写有关参考书上的重要历史资料, 如原文、名言、典故、数据等;也可抄写教师拟定的或有关学习参考资料上的习题、习题答案要点等;还可以抄写历史专有名词中容易写错的字或字数较多难记忆的名词, 如“司母戊大方鼎”、秦王嬴政的“嬴”字,

2.眉批笔记。这种笔记是充分利用教科书, 在听课时或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时随手记的一种笔记。眉批笔记要求在教科书的重要句、段下边标上圆点、直线、波浪线、双线、加框等符号, 或者把学习时产生的心得体会、评论、疑问等记在书页的空白处。这种笔记简单易行, 边读边记, 下一次在阅读教科书时, 眉批笔记就能起引导作用, 各种符号也能使学生很快找到要点、重点。

3.课堂笔记。学生在听课时应做好课堂笔记。课堂笔记不要求把教师所将的内容全部记下来, 而是要抓住主要的, 记下教师讲课的板书提纲、讲授重点或难点, 记下教师补充的内容, 也可记下在听课时所产生的联想、新的认识或疑问。课堂笔记要讲究方法, 一页纸不必全写满, 可在旁边留出一些空白, 便于补充、修改。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各种符号、字母、缩写来代替不同的意思。有的讲课内容在教科书上有, 可记下页码以便查找。对于听课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 应在笔记中注明, 便于课后及时请教老师。

三、掌握记忆方法, 培养记忆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有其学科特点, 主要靠记忆。大致可使用以下几种记忆法。

1.数字记忆法:例如, 隋朝大运河, 三点四段五河。

2.联想记忆法:是将已有的知识, 加以改造或联想, 赋予新的含义。

3.串字记忆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 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 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例如, 要记住《南京条约》的内容, 只需记住“割、赔、开、商”即可。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 记住“广厦福宁上”就行。记忆中国新时期开放的沿海十四个城市时, 可用“大秦上天、烟青连南宁, 温福广湛北”, 即“大连、秦皇岛、上海、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4.关键字记忆法:提取每句话、短语或词的关键字, 并按顺序串联起来进行记忆。比如, 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对中国社会危害较大的三个不平等条约的影响, 可以抓住几个关键字:《南京条约》———开始沦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再如, 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可用“一胜二心奠基础, 重要组成主战场;战略配合大贡献, 国际地位得提高。”即“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的抗战, 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提高解题能力

在平时练习中,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有利于记忆历史知识和考试的发挥。在平时练习中要注意“小题大做”和“大题小做”。“小题”就是选择题, “小题大做”就是在做选择题时, 不要局限于能选出正确答案, 还要看看其他选项能让自己想起什么相关的知识, 必要时对照课本, 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大”题则要“小”做, 将那些长长的答案精简成组合型选择题, 以方便记忆, 考试时扩展一下, 就能做到要点齐全, 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做材料分析题时要注意, 读懂材料, 认真审题, 提取有效信息, 论点明确, 简明扼要, 规范答题, 认真书写等问题。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科学:要求在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 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 以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终极动力为标准。

2.准确:要求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关键词, 对一段材料, 一句话如何找出关键词要加强训练。

3.简洁:概括能力的集中表现, 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四点——段落化:每一个问题分一段, 有几个问题就分几段, 分段回答所要回答的问题;序号化:在回答每个问题的几个史实论据前加上序号;归纳总结:在分段回答完的几个问题后, 最后用一段概括的文字来总结, 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 提升答案的整体认识水平;史论结合:史指史实, 论指观点, 要求答题有论有据, 既要有观点, 又要贴近史实依据。

五、培养历史感悟能力

何兆武先生说:“历史学本身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历史学Ⅰ) 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个层次 (历史学Ⅱ) 是对第一层次 (历史学Ⅰ) 的理解或诠释。历史学Ⅰ在如下的意义上可以认为是客观的和不变的, 即大家可以对它有一致的认识 (例如, 是布鲁塔斯刺死了恺撒) 。但历史学Ⅱ是随着我们思想的改变而改变的。历史学之成为历史学, 却完全有待于历史学Ⅱ给它以生命。没有这个历史理性的重建, 则历史只不过是历史学Ⅰ所留给我们的一堆没有生命的数据而已。”

历史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从现实热点切入, 激发学生去探究历史, 然后从历史返回现实, 尝试用历史的方法探讨解决现实问题。如此进行的历史课堂教学, 就是要把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学生的整个人生, 运用“从现实到历史、从历史到现实”的方法去终生学习历史, 以史鉴今, 把握人生。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学习历史必须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由现实切入历史, 让历史服务于现实, 这才是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这不仅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而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更大的意义在于, 学生自然形成“自觉地结合现实去探索历史、思考现实人生”的学习思维习惯。

历史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打开学生的全球视野, 从全球视野切入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 然后从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返回到相应时代的全球局势。这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本身,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 能够站在世界的高度看问题。

如何实现历史学科集体备课 篇9

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合作式学习, 不仅适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 同样适用于教师的备课过程。教师间要形成合作探究、研讨共进的学习氛围, 发挥“集体作战”的团队优势, 实现资源共享。在备课期间,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起到优化教师资源、提高教师授课能力的作用。

集体备课的步骤:

一、制订集体备课计划

这是集体备课的第一步, 主要是集体备课的准备和启动阶段。由备课组长制订集体备课的计划、集体备课的具体时间、地点, 以及为各教师分派备课的内容以及相关的“主备人”。

二、个人自备和大家讨论相结合

主备人除了要了解教材, 反复阅读教师用书, 以及相关的资料外, 还要提出建设性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

其他老师也要自学教材和教师用书, 以备集体备课时, 讨论和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 对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主备教师要出示完整的教案、学生学案、学习方法、课堂模式等, 具体地说, 就是主备人要做到“七说”:说课标要求、说目标、说教材、说教学过程、说教法、说学生、说重难点。并要讲解学习目标制订的依据, 重难点设计的意图, 学习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课堂模式实施的可能性。其他教师, 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理解, 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支持赞同, 或提出探讨, 或反对, 都要列出相关的理由。主备人根据大家共性的意见对教案做出合理的修改, 这就是所谓的“集体教案”。集体教案打印出来, 任课教师, 人手一份。

三、个人教案实现各自的教学特色

任课教师拿到集体教案后, 就定下了教案和教学过程的大方案、大方向。结合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班级性格等, 逐一审核教案的环节, 看那些符合自己学生的特点, 那些不符合。对于不符合的部分, 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合理修改。比如, 集体教案设置《戊戌变法》的学习方法可能是学生讨论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影响、意义, 以及学生对此事件的看法。我结合自己班级学生比较活泼的特点, 就改变成演课本剧, 让维新派和顽固派进行大论战。学生通过对饰演角色的思想、观点的了解, 来更详尽地了解那段历史。通过辩论, 学生也了解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四、集体备课的五个统一

集体备课无论怎修改, 要做到五个统一:

1. 统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大方向, 是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不允许随便地删减。但允许老师合理增加。

2. 统一重难点。

重点是考点或重要的史实, 难点是学生在自己认知的基础上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 是大家反复研讨定下来的, 不允许随意修改。但突破方式可以自主掌握。

3. 统一课时和分配进度。这是年级组的统筹安排, 和学校的整体工作环节一致, 不能随意更改。

4. 统一布置作业和三维训练。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年轻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制订的, 防止教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删减作业时, 把重要的知识点检测删去。如果实行分层教学, 是可以适当按难易程度删减的。

5. 统一单元测试。

这是为了方便学校和年级组的工作制订的统一试卷。但教师在对学生的考评中, 可以根据学生程度, 适当确定解答题目。

五、教学反思指导教案的修改

每次上完课后, 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 几个任课教师要再次研讨这个教案的得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

一个教案是否优秀教案, 不在于你的理念有多新, 你的课堂环节设置有多新颖, 而在于你是否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来设置教学, 以期教案的设置和学生的学习达到和谐、共鸣, 取得最佳的课堂学习效果。

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 篇10

阅读作为语言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认识到学习的实际内涵, 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历史教学作为一种依靠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课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描述,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 以此提升自身到文化内涵, 并且指引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阅读的作用直接体现在未来教学发展方面, 通过良好的教学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事件发展的相关脉络作为教学线索, 我国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了一整套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方式,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不断提升当前的实际教学质量,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阅读能力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手段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师在实际中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的实施都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好的作用,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一) 目录阅读

历史教材中一般都会设置相关的目录, 可以有效方便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工作, 适当的目录指引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在学习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后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帮助作用。简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进行目录阅读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兴趣和能力。目录阅读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 在多样化的教学中, 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性开展相应的教学提升, 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每一本书中都有相关的教学目录设计, 在讲授之初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目录阅读习惯, 这样以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质量, 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这样以来才能转变当前教学中的不利现状。

中学历史教学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章时可以看到, 在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如果采用内容讲授的方式难以起到好的作用, 适当的目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目录阅读不仅对整个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教师要在实际中不断变换新的历史阅读培养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在有效的时间内起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提纲阅读教学

列提纲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管理形式, 主要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教学建立在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 单一的教学管理手段很难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而且教材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列提纲, 将主要的学习内容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 这样以来可以在复杂的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而且能够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 为降低难度, 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列提纲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会安排相关的阅读课, 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 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是当前教学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适当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实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就很难在实际中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要求教师在列提纲的过程中, 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提纲阅读, 理出知识要点和重点, 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 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提纲教学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 帮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花费下, 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 实现整体教学的推进的目的。列提纲的过程中尽量建立在阅读需求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际兴趣, 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教学氛围。

(三) 渐进式阅读

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利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 使得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降低了实际教学难度,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避免一次性教学内容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时间脉络掌握各个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 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渐进式的阅读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 教师不断变换式的教学可以起到逐渐深入的目的, 在讲授太平天国一章中, 教师会在实际中先让学生明确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资料, 这样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利用时间、事件、人物等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阅读的重点, 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避免教师单一化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个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实现提升阅读质量的目的。

渐进式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深入性管理工作, 起到教学管理优化的目的, 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应用手段, 可以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 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应用手段, 达到优化教学管理的实际目的, 不断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与水平, 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有法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发现, 每一种教学行为都没有固定的方法, 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任何类型的教学组织活动在实际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而且直接关系到其未来整体发展, 因此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管理手段, 提升历史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实现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婷.提高初中学生历史资料阅读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陈亚.初中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和测试[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邵建春.初中历史人文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罗燕.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05:57-59.

上一篇:微课开发与应用下一篇:左心室假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