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纠纷

2024-05-10

专利纠纷(精选九篇)

专利纠纷 篇1

2013年1月17日, 英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英美两国将会共同确保GPS民用信号永远免费;英国将把政府持有的所有涉及美国GPS民用信号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奉献给公共领域。众所周知, GPS是美国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 为何美国要与英国发表联合声明将GPS民用信号免费对公众开放, 并由英国将相关专利和专利申请奉献给公众?

二、英国卫星导航信号专利布局

英美之间的联合声明事件源自于一件多年前英国在美国部署的专利 (专利号为US8233518) 于2012年7月31日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值得注意的是, 这件专利的专利权人是英国的国防部长。显然, 该专利已远远超出了个人或企业专利的范畴, 而上升到政府层面。其专利名称是“信号、系统、方法及装置”, 专利实质涉及计划在2015年投入使用的第三代GPS民用信号 (涉及TMBOC技术) 以及计划用于伽利略开放服务的信号 (涉及CBOC技术) 。

英国在美国获得的此项专利相当于扼住了美国今后使用GPS民用信号和伽利略开放服务信号的咽喉。因为根据美国法律规定, 英国国防部长享有向所有在美国使用GPS民用信号和伽利略开放服务信号的接收机、芯片制造商和信号应用商收取专利使用费或者禁止其使用相关专利的权利。

2011年, 当英国人得知该专利将被授权时, 他们便谋划着行使权利, 其目标直指美国GPS卫星制造商洛玛公司, 以及诸多美国的接收机、芯片制造商, 要求他们支付专利使用费。此举震动全美上下, 也引发了这场历时一年半的专利纠纷。最终, 美国不得不动用外交手段, 与英国签署了前文提到的联合声明。

英美双边协议的签订并非意味着事端已经终结。事实上, 英国还保留了在美国追究其使用伽利略开放服务信号的权利。此外, 更深远的影响是, 在此事件之前, 以美国GPS系统为代表的卫星导航系统均表示民用卫星导航信号将免费公布, 但鉴于英国的这项专利, 今后民用卫星导航信号免费的格局或许会被打破。

实际上, 英国针对卫星导航民用信号收取费用的想法, 并不仅仅限于美国, 英国政府在全球部署了卫星导航信号专利申请, 共涉及两个系列。第一个系列 (表1) 于2003年开始, 布局了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个系列 (表2) 于2006年开始, 布局了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 上述两个系列的布局均包括了英、美、中、欧、俄等主要国家和地区。

三、英国在中国的卫星导航信号专利部署

通过上述列表可以看出, 英国的2003系列专利部署在中国共涉及四份专利申请, 有两份已获授权, 2006系列专利部署在中国共涉及两份专利申请, 一份已获授权。人们不禁要问, 英国的专利倒底涵盖了什么技术, 具有如此威力呢?

由于2006系列更明确地针对了未来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将要使用的信号, 下面结合2006系列在中国的授权专利CN101473576B, 分析其技术内容和保护范围。该专利的申请日为2007年6月20日, 申请号200780023193.0, 发明名称为“用于减小导航信号的扩展波形的交叉频谱项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授权日为2013年3月6日。

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 当一项技术被授予发明专利权后,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都不得实施该专利技术。中国《专利法》还规定, 发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 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因此, 要了解英国在中国卫星导航信号领域的专利部署, 首先需要确定英国在中国获得的该专利权利的保护范围。

通常, 一份专利的权利要求包括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一般是保护范围最大的权利要求, 而从属权利要求则是对独立权利要求的进一步限定 (范围缩小) 。以下首先从独立权利要求1入手分析本专利。

1. 独立权利要求

地理权利要求1表述为:一种减小导航信号的扩展波形的交叉频谱项的方法, 包括生成所述扩展波形的第一和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在时间上连续;所述第一部分表示第一 (404) 和第二 (418) 二进制偏置载波BOC信号中具有第一相位状态的第一相应部分的加性组合;而所述第二部分表示所述第一 (404) 和第二 (418) BOC信号的第二相应部分的加性组合;所述第二相应部分具有与所述第一相位状态相反的第二相位状态。

由于权利要求中采用了法律语言撰写, 加之为了获得宽泛的解释其语言描述晦涩而难以理解。为便于分析, 现将权利要求1中的特征“第一 (404) 二进制偏置BOC信号”记为“BOC (1, 1) ”, 将特征“第二 (418) 二进制偏置载波BOC信号”记为“BOC (6, 1) ”, 则可以将上述语言理解为

BO C (1, 1) +BO C (6, 1) =>C BO C1, 即, 所述扩展波形的第一部分;

B O C (1, 1) -B O C (6, 1) =>C B O C 2, 即, 所述扩展波形的第二部分;

由于CBOC1具有正的扩展波形交叉频谱项, CBOC2具有负的扩展波形交叉频谱项, 因此

C B O C1+C B O C 2=>减少了扩展波形交叉频谱项的CBOC。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发现权利要求1仅仅涵盖了欧洲伽利略系统所采用的CBOC技术。那么英国何以根据这件专利的美国同族向美国洛克·马丁等公司索取TMBOC技术专利使用费, 从而迫使美国与其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外交谈判并最终签署了联合声明呢?

实际上, 英国通过一项伪从属权利要求, “掩人耳目”地放入了一项与TMBOC相关的权利要求。通常, 从属权利要求是对独立权利要求的限定, 当独立权利要求保护CBOC技术时, 从属权利要求应当是对CBOC技术的进一步限定, 但是这项从属权利要求7却通过“偷换概念”的方式涵盖了TMBOC, 其实质是一项涉及TMBOC的独立权利要求。下面简要分析从属权利要求7的保护范围。

2. 从属权利要求7

从属权利要求7表述为: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BOC信号的第一相应部分的加性组合是所述第一和第二BOC信号的时间复用部分,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BOC信号的所述第二相应部分的加性组合是所述第一和第二BOC信号的时间复用部分。

上述从属权利要求7对“加性组合”这个技术术语进行了再定义, 将其定义为“时间复用”。一旦权利要求1中所有的“加性组合”概念全部替换为“时间复用”, 那么原本限定的CBOC技术自然演变为TMBOC技术。或许英国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才成功在美国获得了与TMBOC相关技术的专利权利, 并从而引发了英美之间长达一年多的专利纠纷。

综上所述, 英国政府通过中国专利CN101473576B获得了与CBOC技术和TMBOC技术相关的专利权利。

四、中国北斗系统卫星导航信号体制设计思考

在当前专利格局下, 中国北斗系统可能面对上述专利威胁, 为此, 本文提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信号体制设计的几点建议。

1. 中国北斗系统面对的潜在威胁

当前的专利格局是:一方面, 英国在全球部署了与卫星导航信号 (TMBOC和CBOC) 相关的专利申请, 并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余个国家获得了专利权利;另一方面, 英国与美国发表了联合声明, 宣布将英国政府所持有的与GPS民用信号相关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奉献给公众。

目前, 中国北斗系统正面临选择何种卫星导航信号来实现北斗全球系统的任务。原则上讲, 考虑卫星导航信号设计的兼容互操作要求,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信号也有可能采用与英国专利相关的TMBOC/CBOC技术。下面分析在这种专利格局下, 中国北斗系统卫星导航信号的选择可能面临以下潜在威胁。

(1) 北斗系统vs GPS系统

英国政府所获得的专利权利实质是涉及TMBOC技术 (将被美国GPS民用信号采用) 和CBOC技术 (将被欧洲伽利略开发服务信号采用) 。然而, 英国在作出联合声明时所采用的措辞是:英国政府将持有的所有涉及美国GPS民用信号的专利和专利申请奉献给公共领域。

由于联合声明中明确了奉献给公众的专利是涉及美国GPS民用信号的专利和专利申请, 显然, 从语言描述上, 这种奉献与GPS民用信号进行了绑定。因此, 从充分评估风险的角度出发存在这么一种危险, 即如果中国北斗系统考虑与美国GPS系统采用相似的民用卫星导航信号 (TMBOC) 设计时, 当GPS系统进行了民用信号的更新或改进, 那么中国北斗系统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否则, 将存在是否能够适用于上述联合声明中的专利奉献条件的风险。

(2) 专利权利vs联合声明

此外, 还需要注意的是, 英国政府所声称的这种奉献是通过联合声明来表达而并非放弃了其在各国获得的专利权利或者专利申请。联合声明是英国与美国之间的双边协议, 而专利权利是由受理专利申请的各个国家根据其本国的《专利法》所赋予的权利。因此, 如果英国能够信守其承诺不行使其已经获得的专利权利, 自然无妨。但是, 如果英国背弃了承诺、撕毁了与美国之间的联合声明, 或者英国与美国签署了另一联合声明允许英国针对他国主张其拥有的涉及TMBOC的专利权利, 那么英国随时都可以根据中国《专利法》的上述规定向中国相关单位和个人行使其专利权利。

(3) 英国政府的潜在权利

首先, 基于以上所作的分析, 存在这样的风险使得英国政府可以在中国行使其已经获得的与TMBOC技术相关的专利权利。

其次, 上述联合声明中没有任何涉及CBOC技术的部分, 英国政府仍然保留了与CBOC技术相关的专利权利。

根据中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 除本法另有规定的以外,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 都不得实施其专利。此外, 中国《专利法》第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他人专利的, 应当与专利权人订立实施许可合同, 向专利权人支付专利使用费。被许可人无权允许合同规定以外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该专利。也就是说, 专利权人可以禁止他人实施其专利, 或者向实施其专利的人收取费用。

因此, 如果中国北斗系统采用了TMBOC或者CBOC调制信号, 那么英国政府将能够向北斗卫星制造商、北斗信号接收机制造商、芯片制造商、北斗信号应用商收取专利使用费, 或者禁止这些单位使用相关专利技术。即使中国北斗系统最终未采用TMBOC或者CBOC调制信号, 英国政府也有权利向中国北斗/GPS/Galileo兼容接收机制造商等收取专利使用费。

2. 中国北斗系统的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中国北斗系统可能面对的卫星导航信号专利危机, 可以采用以下应对策略。

(1) 策略1:信号体制专利规避设计

面对上述潜在的风险, 中国北斗系统卫星导航信号设计时可以进行专利规避设计。考虑当前整体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情况, 一个良好的信号专利规避设计需要满足:一方面技术方案规避了现有的专利涵盖范围;另一方面实现卫星导航信号的兼容互操作要求。

如果从已有的卫星导航信号设计方案着手, 有不少方案能够满足第一个要求。例如BOC (1, 1) 信号调制技术等, 该方案简单易行, 不过不能够满足第二个要求。

2013年2月13日授权的中国专利C N101854326, 专利权人为“清华大学”, 发明名称为“信号调制方法和信号解调方法”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QMBOC信号调制方法。经过初步评估, 由于QMBOC信号调制方法是在射频上实现MBOC, 例如将BOC (1, 1) 调制于I路信号, 将B O C (6, 1) 调制于Q路信号, 因此一方面满足了兼容互操作的MBOC功率谱要求, 另一方面由于没有采用两种B O C信号加性组合或者时分复用的方法, 因此规避了英国所部署的专利保护范围。

(2) 策略2:对英国相关专利启动无效程序

全面评估英国涉及卫星导航信号调制技术专利的有效性, 检索可以破坏英国专利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对比文件, 至少在中国针对相关专利启动无效程序。

启动无效程序时, 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审查历史。例如, 上述英国2 0 0 6系列的中国授权专利 (CN101473576B) 与美国授权专利 (US8233518) 为同族专利, 且审查前的原始权利要求相似。在美国专利审查过程中, 审查员质疑了美国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虽然申请人在答复审查员意见的过程中认为审查员的意见并不正确, 但实际上充分考虑了审查员的意见并对权利要求进行了修改, 将说明书中的多处特征加入原始权利要求中以克服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目前, 中国授权的专利权利要求中并未加入上述修改, 因此可以参考美国的审查历史, 启动无效程序将中国授权的英国专利无效。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各个国家的专利制度是相对独立的, 而英国已经在全球十余个国家获得了相关权利, 因此即使相关专利在中国无效, 但在其他国家仍然存在着风险。

(3) 策略3:构建中国北斗系统卫星导航信号专利库

应当根据中国北斗系统发展进程, 及时部署卫星导航信号相关专利, 构建中国北斗系统自身的卫星导航信号专利库。

构建的重点包括两种技术:一是基础性技术, 例如上述QMBOC、设计恒包络复用的技术等基础核心技术;二是具体实现技术, 例如未来北斗系统将采用的信号设计相关的技术细节, 通过具体的实现方式全面部署专利以形成外围保护。

事实上, 无论北斗系统最终采用何种信号调制技术, 都应当针对该信号调制技术以及最终实现的具体手段及时部署属于北斗系统的相关专利, 构建专利库。只有这样, 当面对他国专利攻击时, 才能拥有与其对抗或者谈判的筹码。

摘要:2011年底至2013年初, 英国和美国之间爆发了一场围绕卫星导航信号的专利纠纷。这场纠纷最终以2013年1月17日英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而告终。实际上, 英国不仅在美国, 而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多个国家部署了卫星导航信号专利。当前, 中国北斗系统正在考虑采用何种卫星导航信号实现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面对英国所部署的全球卫星导航信号专利, 如何评估专利风险、如何进行北斗卫星导航信号相关技术专利部署成了当务之急。

专利侵权纠纷答辩状 篇2

住所地:广东省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XX。

被答辩人:XXX,X,XX,XXXX年XX月XX日出生,身份证住址:XXXXXXXXX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

答辩人因与被答辩人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XXXX)X中法民三初字第XXXX号>,为明辨是非、明确权责,现针对被答辩人的起诉,特作如下答辩:

一、答辩人的案涉产品与被答辩人的发明专利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存在根本区别,没有侵犯被答辩人的专利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答辩人的案涉产品不仅缺少涉案专利权利要求所记载的诸多必要技术特征,而且在很多特征上也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因而案涉产品没有覆盖涉案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答辩人的制造销售行为不构成对被答辩人专利权的侵犯。

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技术特征对比原则,案涉产品与被答辩人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技术特征存在重大的不同。

根据对比,不仅根本得不出案涉产品侵犯专利的`结论,而且恰恰反映出来案涉产品,与涉案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产品,属于技术特征根本不同的产品。

因此,根据专利侵权判定的原则—全面覆盖原则。

答辩人的案涉产品与被答辩人的专利权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存在本质的区别,没有全面覆盖被答辩人专利权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不侵犯被答辩人的专利权。

二、答辩人有证据证明案涉产品属于现有技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二条之规定,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的,不构成侵犯专利权。

答辩人经过调查取证,案涉产品的技术特征已经被答辩人所提交的证据所披露,属于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即可制造的技术。

而且该项证据为公开出版物,其公开日期早于被答辩人的专利的申请日,属于现有技术。

同时,答辩人的被控侵权物的技术特征与被答辩人的专利权利要求书中所披露的技术方案存在本质区别。

因此,案涉产品采用的技术特征属于现有技术,答辩人不侵犯被答辩人的专利权。

三、即便是退一万步讲,案涉产品构成侵权。

被答辩人在提出损害赔偿的数额没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六十五之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

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

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一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赔偿。

答辩人认为,即便是案涉产品构成专利侵权,由于答辩人并没有大量生产案涉产品。

由于该案涉产品的总利润极低,因此,答辩人生产的案涉产品并没有实际获利。

同时,被答辩人的专利权只是案涉产品的一个部件,即便是构成侵权,被答辩人索赔XXX万元人民币也没有任何法律及事实依据。

答辩人认为,被答辩人所提出的侵权指控和损害赔偿数额,既缺乏充足的证据支持,也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因而不应得到法院的支持,所以请求法庭依法予以明断,以保护答辩人合法权利。

综上所述,被答辩人起诉答辩人侵犯其专利权及没有事实依据,也没有法律依据,恳请法庭依法驳回被答辩人的所有诉讼请求。

此致

XXXX中级人民法院

答辩人:

一起错综复杂的专利报酬纠纷 篇3

钱祝伟原是朗地公司的总工程师,在其任职期间,先后组织和参与了“锁簧装置”和“柱塞弹簧”两项发明的研发,尔后这两项发明创造均以其所在单位的上级下海公司的名义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并于九个月后获准。在下海公司申请专利时,在发明人栏只署钱祝伟个人名字。

后来,下海公司与朗地公司签订专利权转让合同,将上述两项专利无偿转让给朗地公司。不久,朗地公司与雷富公司签订了《A型、B型产品技术转让协议》,将上述技术(包括两项系争专利)许可给雷富公司使用,其技术入门费为250万元;技术提成费为相关产品净售价的4%,朗地公司共收取技术使用费计1600万元。

下海公司与朗地公司此前曾在1998年和1999年对原告进行了住房奖励、购房款奖励和企业突出贡献奖金奖励等。钱祝伟退休后仍感不足,双方协商过程中,朗地公司和下海公司突然收到钱祝伟的起诉状,要求两公司支付专利许可使用费的职务报酬200万元。

上海市中级法院受理该案后,先后三次开庭审理,并组织了两次专家鉴定,经多次调解不成,法院判决朗地公司支付钱祝伟专利报酬27万余元,原告对此判决不服,向上海高院提起上诉。

我是在2005年6月接受被告方下海公司的委托接受了这个错综复杂的专利报酬纠纷案。原来,朗地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是国有集团公司下海公司的下属子公司。原告方钱祝伟是朗地公司主管此事的总工程师,两项专利申请文件上只有钱祝伟一人的署名,当时没有引起重视,不料却酿成后患。

我对此案的判断是该公司原总工程师离职后向公司索要巨额职务报酬。诉讼尚在进行,不料,案外第三人雷富公司以两项系争专利缺乏新颖性、创造性为由,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专利复审委经口审后,于2005年12月23日决定:宣告上述两项专利全部无效。

在法庭进入辩论阶段,我考虑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案专利报酬是否应该支付;二是如果要支付专利报酬,理应合理合法;三是涉案专利是一般技术,并非核心技术,相关技术贡献率如果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那就无需再请鉴定机构,正是由于这是个复杂的技术难题,法庭才会求助于五位技术专家科学地自由裁量,裁梁结果应当受到尊重。四是专利被宣告无效后,那么专利无效是自始无效,即从申请日起就无效,并非从宣告日起无效。只是专利被无效后,其先期已被执行部分不再回转而言,而尚未执行的理应停止。

但是,最后合议庭多次与原、被告沟通,但终因差距颇大,调解不成。在2007年12月25日,中院对本案进行了宣判,判决被告朗地公司支付原告专利报酬27万余元。朗地公司去函中院,表示服判,不过如果对方上诉,则我方也上诉。后原告果然上诉,朗地公司也就被迫上诉。目前,高院庭审也已结束,并因双方差距仍远,故调解未成,高院将择日做出判决。

【律师感言】

勿将专利报酬和奖励混为一谈

很多国有企业对对专利报酬支付机制认识不够,更分不清报酬与奖励的区别

代理本案后,我通过本案的事实,了解了当前国有企业在专利管理方面,尤其是在专利报酬方面存在的问题,颇有感慨。

自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知识产权在国内已经越来越为公众所关心。众所周知,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是工业产权。我国政府积极鼓励科技创新,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对知识产权都很重视,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创新,提倡专利申请。

但随着国有企业专利申请量的不断增加,问题也接踵而至。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国有企业不论是自行实施还是许可实施专利技术,均需向发明人或设计人支付报酬。对此,很多国有企业认识不够,如:有的国有企业很重视科技人员,在他们发明创造后,给予了重奖;有的国有企业没有报酬机制,对科技人员的发明创造不知道要支付报酬,更分不清报酬与奖励的区别。前者是国有企业把报酬与奖励混为一谈,不明白奖励是一次性的,报酬是经常性的等;后者是国有企业在机制上就有问题,存在纠纷的隐患。

专利报酬制度既然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那么国有企业就应该贯彻执行,如果没有健全的专利报酬制度保证,那么企业科技人员该有的拿不到,该得的不敢要,这样就会影响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更有甚者会诉诸法院,激化矛盾。我认为通过法院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上策,应该是通过国有企业自身完善专利报酬机制来解决,防患于未然。

专利机制事关企业持续发展

建立国有企业专利报酬支付机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和谐的氛围,否则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将难以为继

国有企业的领导应当正视专利报酬问题,该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如果解决得好,不仅可以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还可以为企业创造和谐的氛围;如果解决得不好,则会挫伤企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企业的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构建合理的专利报酬的计算和发放机制,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建立长效的专利报酬制度。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国有企业应当支付发明人或设计人专利报酬,那么国有企业就理应执行。我认为,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专利报酬规章制度是必要的。专利报酬的规章制度应形成文字并予以公布,让每个人特别是科技人员都清楚国家和企业的报酬制度。条件允许也可以经过例如职工代表大会等相关机构让企业职工发表意见,并表决通过,最终形成企业长效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企业科技人员的合法利益。

其二,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众所周知,专利的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有的国有企业申请了很多专利,但并没有管理好。企业拥有多少专利、专利有多少自行实施又有多少许可实施以及专利报酬的计算、统计汇总和发放等,这些复杂、繁琐的工作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和配备人员来进行管理。

有些国有企业虽设立了相关的专利管理机构,例如:在企业法务中设人管理或者在生产管理的部门中设人管理,但由于这些管理机构或徒有虚名,流于形式,或身兼数职,疏于管理,往往难以有效管理。所以,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这样才能使专利报酬的计算和发放落到实处,例如:在企业内成立专利管理办公室或知识产权部,这些专门的管理部门可以独立于企业的其他部门,直接由总经理管辖,也可设置于办公室、法务部、劳动人事部或总师办,视情而异。技术部门和车间要配备专门的统计人员,定期做统计报表汇总,使上下左右形成一个技术创新专利发明的统计网络。

另外,还应当建立专利档案,给每个专利建立一个档案,定期去调查专利实施的情况。做到实施一个专利,支付一个报酬。

专利纠纷 篇4

尽管目前中国智能手机发展迅猛, 但在全球 (包括中国) 智能手机市场增长放缓的形势下, 以往靠价格驱动攫取市场份额的增长方式正在成为阻碍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近期中兴和华为的专利纠纷, 无疑会成为中国手机产业从价格驱动到价值驱动的催化剂。

价格驱动增长国产手机盛世之下存隐忧

近年来, 随着我国手机行业迅猛壮大发展, 国产手机已经开始在全球手机行业占据重要地位。据市场调研机构Trend Force发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出货量合计达到了4.534亿部, 占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40%, 有6家中国品牌的手机挤进了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但与我国智能手机庞大出货量相比, 中国手机企业的创收表现却是大相径庭。原因何在?

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中国市场, 国际大品牌智能手机的ASP (平均价格) 在2000~4000元左右, 而国内厂商智能手机的ASP仅为800~2000元左右。其中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酷派和联想, 其智能手机的ASP更是低至800~900元。

相比之下, 虽然华为及中兴手机的ASP稍高, 但也仅在1000~1400元之间。而众所周知的事实是, 这4家手机厂商占据了中国整个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50%以上, 且与其他国内手机厂商相比还具备一定的品牌和溢价效应。由此不难看出, 中国智能手机在进入4G时代之后, 虽然成为全球最大和增长最快的市场, 但其支撑点和推力依靠的依旧是低价格。

另据市场研究公司Newzoo最新报告显示, 从营收来看, 苹果已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科技品牌。该报告显示, 苹果在中国市场去年的营收达到370亿美元, 超过了中国本土及国外的所有科技公司。相比之下, 同样有手机业务的华为、联想、小米的营收仅为175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20亿美元, 至于利润和利润率, 苹果为142亿美元, 38%;华为21亿美元, 12%;联想为8亿美元, 5.4%;小米为10亿美元, 12%。我们利润率最高的也不足人家苹果的1/3。

与此同时, 根据美林证券对于智能手机毛利率的统计和预测:苹果手机毛利率为40%, 华为手机为高个位数和联想手机为低个位数, 华为手机的毛利率充其量是苹果的1/4, 联想更是只有苹果的1/40~1/20。

对此,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电子元器件、触摸屏等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 加上各大手机生产厂商的激烈竞争, 一些产品上市不久便迎来跟风潮。这就导致了部分企业竞争力不足, 盈利能力有所削弱, 行业存在盈利水平‘旱涝不均’的问题。而能否摆脱同质化、实现差异化竞争, 将决定相关企业的发展前景。”

由此可见, 智能手机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和寻求差异化发展尤为重要。现在, 手机更新换代非常迅速, 由此带来的市场前景也很可观。但鉴于国内手机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所以未来只有不断更新技术和实行差异化战略, 才能保持竞争优势, 同时提升利润。而作为上述代表的专利自然成为重中之重。

其实岂止是营收和利润, 在出货量上我们面临的形势也绝非乐观。据IDC统计, 在过去的2014年, 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18亿部, 同比增加0.6%, 市场份额为24.5%。这确实出乎业内的意料, 因为在去年, 业内看到的是三星每个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的下滑, 没想到从全年看, 还在正增长。而进入全球前五的中国手机厂商华为和联想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分别为7360万部 (5.7%) 和7000万部 (5.4%) , 如果加上并购后摩托罗拉手机的数据, 联想手机的出货量是9650万部, 市场份额为7.4%。需要说明的是, 华为和联想上述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的取得, 是在其同比增长率均超过50%的前提下取得的。即便如此, 华为的出货量也仅是三星的23%左右, 联想 (将摩托罗罗拉手机计算在内) 也仅是三星的30%, 如果不计入摩托罗拉手机, 其出货量与华为和三星的对比差不多, 仅为22%左右。

另外, 今年全球和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较去年将会放缓, 这势必会影响到华为、联想的增长率。其实从华为近日发布的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要达到1亿部看, 其增长率较之去年的50.4%已经放缓到了35%左右, 联想基本上也是如此。可以预料, 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 尤其是中国厂商之间产品、品牌、竞争方式的接近或趋同, 相信, 中国厂商以出货量支撑增长的瓶颈期很快就会到来。

正是基于上述隐忧,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中国智能手机产业为了可持续发展亟待价值重构, 代表创新实力背后的专利可能会成为重构的基础和起点, 近日中兴与华为的专利纠纷就具备显著的特征。”

创新为本理性看待专利作用

尽管专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企业或者产业的创新能力, 但不可否认的是, 专利仍是衡量一个企业或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对于企业而言, 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既可以有效保护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 遏制对手, 又可以利用专利 (例如交叉授权) 获利并作为再创新的基础。可见专利的意义 (代表创新) 和作用 (发展自己、遏制对手) 不可小觑。

例如在2010~2012年间, 苹果以专利战的形式先后3次起诉HTC, 最终逼迫当时在Android阵营表现尚佳的HTC与其进行专利交叉授权, 此举令HTC元气大伤, 虽然不能完全说HTC今天的陨落是因为专利战造成, 但HTC在专利领域的空白确实给自己造成了后患。而被微软并购后的新诺基亚 (NSN) , 由于其积累有相当多的专利, 据称仅通过专利授权就可以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有鉴于此, 专利的运作和利用始终是国外巨头重要的策略。

产业发展证明, 当市场战没有突破口的时候, 专利战往往就会成为巨头间进行市场博弈的重要工具。当年苹果、三星、谷歌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挑起的专利战火就是如此。而专利战背后, 恰恰就是创新之争。也是由于此, 及早的专利布局也就成为了科技巨头的重要战略。他们一方面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储备, 另一方面也通过大量收购不断进行积累。

与苹果、三星相比, 曾经在手机市场叱诧风云的诺基亚、摩托罗拉、黑莓、Palm均具有雄厚的与手机产业相关的专利组和储备。而这从谷歌以125亿美元并购了摩托罗拉;此前传言中黑莓出售中最大的资产 (最值钱的部分) 就是专利;诺基亚被微软并购后一度令业内担心其可能会利用庞大的专利储备和组合向其他手机厂商索要过高的专利授权费;Palm在被惠普并购后虽然退出手机市场, 但今年年初, 本就具备很强专利实力的高通仍从惠普手中收购共1400项 (包括Palm、i PAQ以及Bitphone等涉及移动通讯技术的) 专利和专利申请等系列事件中得到了证明。

不幸的是, 这些拥有大量专利的厂商, 未能阻止它们自身在智能手机产业中的衰败。诺基亚难逃出售命运;摩托罗拉移动再次被易手;黑莓苦撑之后终于承认其智能手机生态系统在与苹果和谷歌的竞争中失利。

对此,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述厂商的陨落根本原因在于其面临手机产业及市场需求的变化未能以创新加以应对, 造成其产品与对手相比的落后, 至于专利储备, 更多意义上是企业的防御工具, 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未必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需要补充的是, 去年, 由苹果和微软等科技公司组成的Rockstar专利联盟宣布, 同意将其共同拥有的超过4000项电信专利的资产投资组合, 以9亿美元出售给总部位于旧金山的一个专利信息管理公司——RPX, 而这一交易的完成意味着Rockstar联盟此前对搭载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制造商的系列专利诉讼画上句号。与此同时, 苹果和谷歌就两家公司之间的所有诉讼去年达成和解, 及苹果和三星就美国以外地区的所有专利诉讼达成和解。目前惟一悬而未决的是苹果与三星在美国加州联邦法院有关三星侵犯其i Phone设计的诉讼。由此可见, 全球蔓延的专利战有降温之势。看来即便是巨头, 也不希望专利战的拉锯, 而是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在产品的创新上。

部分国内厂商有专利积累质重于量才是根本

面对专利, 据了解, 国内排名靠前的10多家手机厂商均收到过诺基亚、爱立信等公司的律师函, 而目前, 大多数中国手机公司都没有与诺基亚签订专利授权协议。诺基亚不仅是2G专利的主要拥有者之一, 在3G和4G时期, 也积累了大量WCDMA和LTE专利, 目前, 诺基亚手中至少拥有超过10000件专利, 其一旦铁了心发动专利战的话, 那么大部分国产厂商除了缴械投降外, 基本别无他法。

对此,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近日发布《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2014-2015) 》, 报告认为, 随着智能手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专利纠纷及专利诉讼数量显著攀升, 我国智能手机产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专利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 专利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产品牌的专利大都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 在发明专利上, 与诺基亚、三星、高通等老牌巨头相比, 还十分缺少积淀。为此, 《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2014-2015) 》指出, 要想提升中国企业的专利实力和布局, 首先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行业指导作用;其次是收紧外观设计和UI专利授权, 促进产业合理竞争;第三是加大外围应用型专利研发, 注重消化、吸收、再利用;第四, 成立国家级专利运营公司, 积极推动专利收购;最后是布局前瞻性技术, 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其实从近几年看, 在应对专利诉讼方面, 国内通讯企业正在逐步掌握游戏规则。2013年12月,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Inter Digital诉中兴通讯侵权一案做出最终裁定, 判定中兴通讯没有违反337条款, 原告另一项专利无效。去年, 联想集团以29.1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 其专利池中增加了2000项专利, 另有2.1万个来自谷歌的交叉授权专利, 这有利于联想集团进入欧美等成熟市场时获得专利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 作为我国较早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中国企业, 中兴通讯已经把知识产权上升为企业战略。中兴通讯凭借2179件专利位居2014年全球国际专利 (PCT) 专利申请第三, 把传统的申请大户日本企业远远抛在身后。这是中兴通讯连续第五年稳居PCT专利申请全球前三, 也是中国惟一连续5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作为国产手机代表之一的华为也不甘人后, 在过去的2014年,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发布的2014年国际专利申请件数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还位居第3位的中国华为已经跃升至首位。

据咨询公司Chetan Sharma Consulting近日发布的最新移动专利统计报告显示, 2014年, IBM在全球获得的移动设备专利最多, 占据第一, 苹果则位居第八。而在美国之后, 日本和中国获得的移动专利最多, 其中华为和中兴是中国前两大移动专利公司。也许正是鉴于华为和中兴在专利方面的旗鼓相当, 所以其近日在专利方面的交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申请专利种类, Pat Snap中国专利数据库的统计显示, 中兴、华为手机的专利保护以技术发明为主, 联想则对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程度相当;而小米作为业界新秀, 正努力通过加强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易于见效的专利, 强化自身的专利布局。目前, 小米的外观设计专利量已经超过酷派、魅族手机品牌。

众所周知, 在专利申请中, 发明专利远比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审核周期长、申请难度大、技术含量高, 同时也是最具有杀伤力或防御能力的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基本为保护型申请, 意义相对要小很多的, 申请也比较容易。基于此, 对于拥有完善专利战略的企业, 并不是意味着数量越多越好, 因为专利申请需要成本, 专利维护同样需要成本, 特别是在海外申请及维护专利的费用远高于国内的情况下, 过多的专利数量特别是参差不齐的专利只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对实施专利战略并不一定有好处, 当然对于大多数国产手机品牌而言,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专利数量不足。

专利纠纷 篇5

2011年,巴西智能手机销量增势迅猛,共售出890万部,有望在2016年成为全球第四大智能机市场。但HTC在巴西市场的业绩却持续低迷,占有率仅为1%,远远落后于苹果、三星等主要竞争对手,因此,HTC董事长王雪红放弃这个南美第一大市场实属无奈之举。

然而问题还不止于此。近日,HTC发布了2012年第二季度财报,当季总营收为 910亿元新台币(约合30.4亿美元),同比下降了57.8%;净利润为2.475亿美元,虽高于上一季度的1.495亿美元,但低于去年同期的5.8595亿美元。而其今年第一季度营收仅为677.9亿元新台币(约合23亿美元),同比下降近35%,算上去年第四季度,HTC已连续三个季度遭遇营收与利润双双下滑。受此影响,7月中旬,HTC股价创下7年来新低。

仅仅一年前的2011年4月,HTC还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当时它不仅以338.8亿美元的市值超过诺基亚,全球市场份额也达到18.22%的历史高位,但到2012年3月,数据分析公司Chitika的报告称,HTC的市场份额已经降至7.28%,跌幅达60.04%。

短期内遭遇如此大幅度的业绩滑坡,HTC衰落的速度之快不禁令人担忧,这也迫使它将营销重心转向中国大陆,以摆脱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海外市场受挫

欧美市场曾一直是HTC主要的营收来源。

2010年,在HTC的整体营收中,美国市场占50.6%,欧洲市场占32.3%,亚洲及其他市场只占17.1%;2011年,来自美国市场的收入仍然占其总收入的40%-50%。因此,欧美市场的业绩无疑将直接影响HTC的整体营收。

HTC在欧美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较早进入智能机领域,并通过与Google的Android操作系统的合作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甚至有一段时间,只有HTC能生产Android手机。

面对HTC的崛起,苹果、三星、诺基亚等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无法坐视其对欧美高端市场的抢夺,于是,专利成了它们牵制王雪红的武器。

与苹果和三星不同的是,HTC的芯片和显示屏等手机关键部件均由第三方制造,在高端产品的零组件供应上,它甚至不得不依靠三星这样的竞争对手,这也导致其在愈演愈烈的专利战中频频受挫。

早在2009年,一家名为IPcom的公司就向德国法院起诉,要求HTC立刻停止支持UMTS功能的移动电话在德国的销售。

2011年11月,德国曼海姆地方法院支持了IPcom的起诉,全面禁止台湾手机在德国销售。德国是HTC在欧洲的重要市场之一,HTC智能手机在德国的年销量约为200万部。无疑,德国法院发出的这一禁令让HTC损失惨重。

2011年8月,王雪红再遭打击。苹果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发起了关于HTC涉嫌专利侵权的申诉,并在裁决中获胜,ITC将从2012年4月起对HTC手机正式实施进口禁令。尽管这一事件目前已基本达成和解,但HTC的几款主要机型在美国的发布日期不得不被一再推迟。

2012年6月,美国的“337调查”再次将矛头对准HTC,这一次发难的是急速衰落中的手机巨头诺基亚。芬兰人向ITC提出申诉,称HTC、RIM和优派三家公司共侵犯了其45项专利。如果此次调查结果成立,HTC将彻底失去作为其主要营收来源的美国市场,这几乎是个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苹果也再度出手,向ITC请求阻止HTC的29款智能手机、平板进入美国,其中就包括HTC今年主打的HTC One X机型。

对于HTC在专利纠纷中的被动处境,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HTC在辉煌的时候,没有去做专利储备,这让专利成为其发展的一个软肋。并且,其营收一直依赖于美国、欧洲等重视专利的地方,一旦打起专利官司,HTC就会比较被动。”

尽管2011年7月,王雪红曾花费3亿美元向同胞企业威盛电子收购S3 Graphics公司,以此获得235项专利,然后借此反诉苹果,但ITC最终裁定苹果并未侵犯S3 Graphics的专利。这表明,在专利的积累上,HTC依然难以和苹果抗衡。

除了专利纠纷,三星等后来居上的Android系厂商也是导致HTC海外市场业绩下滑的重要原因。

2011年前三季度,三星智能手机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所占的比重从年初的10.8%上升至20%,同期HTC的比重仅从8.9%上升至10.8%。此外Google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也影响了它与HTC的合作。

就目前而言,海外市场的疲软是HTC业绩滑坡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状况仍在继续。今年4月,HTC CEO周永明公开承认,HTC在美国市场的业务将继续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他同时强调,在亚洲,HTC仍处于增长之中。

有分析指出,从周永明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为应对危机,HTC正逐渐将重心转向亚太地区,而中国大陆市场是重中之重。

国内市场之困

在中国大陆市场,依靠Android厂商惯用的“机海战术”,HTC一度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海战术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短期内推出多款机型,虽能持续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厂商却不得不在产品的微调上花费大量精力,占用创新资源。而机型过多也让HTC缺少如苹果iPhone、三星Galaxy系列那样的明星产品,从而导致单款手机的销量始终不高。

HTC似乎也已意识到问题所在。王雪红在早些时候就曾表态,要在2012年开始主打精品战略。在今年2月于巴塞罗那召开的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HTC果然推出了全新的One系列手机,并将以该品牌囊括所有的Android系产品,展现出与以往全然不同的营销战略。HTC中国区总裁任伟光更是将此次转型定义为HTC做品牌的第二阶段。

然而,如今的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已今非昔比,这里既有苹果、三星这样的国际大厂,又有华为、中兴、小米等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打的本土厂商,竞争激烈的程度超乎以往。王雪红想杀出重围并不容易。

在产品定位上,HTC一向坚持中高端路线。尽管如今中国千元以下的智能机正呈如火如荼之势,HTC却不为所动。

“只要拥有一款好的产品,智能手机中的细分市场就能够出来。”任伟光说。在他看来,千元以下智能手机的需求量大,但是2000元至4000元的中高端市场也有机会,“真正影响多数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不光是价格,还有一款产品的品质和体验。”

另一个让HTC不愿推出千元手机的原因是成本。面向全球市场的HTC需要比重心在大陆的内地手机厂商交纳更多的专利费,“我们做999元的智能手机是无法盈利的。”任伟光说。而手机设计企业龙旗公司副总裁刘渝龙还认为,由于HTC单款产品销量不高,不得不承受供应链成本的重压。

这一态势显然对HTC不利。在国内高端手机市场,苹果作为高端代名词的地位不可动摇,三星、摩托罗拉移动则各有所长,或以大屏著称,或以电量时长取胜,相比之下,HTC的产品特色有些模糊不清,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虽然个别产品功能强大,却未必符合消费者的真正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性价比较高以及内地运营商的大幅度终端补贴,华为、中兴、联想等品牌的千元智能机相对HTC产品更受欢迎。因此,有观点认为,连三星、诺基亚等都已放低身段进入市场,王雪红的高端战略值得商榷。

此外,HTC在营销渠道上同样存在短板。以往,运营商定制是HTC在大陆最主要的出货渠道,但运营商如今更倾向于和走低端路线的华为、中兴等厂商合作。同时,HTC的自有零售体系难以和三星、摩托罗拉移动、联想抗衡。

一位熟悉HTC的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记者,目前HTC习惯于将先产品销售给几家全国性的大型经销商,再由它们进行代理分销,而在直营渠道的建设上发力迟缓。由于投入不足,这家台湾手机厂商仅有一支不到2000人的销售团队,相比竞争对手三星上万人的直销团队规模,劣势显而易见。直营渠道迟迟难以完善的情况无疑对其未来的扩张产生影响。

专利纠纷 篇6

1“先用权”的实质

我国专利法采用先用权主要原因是我国专利法实行的是先申请制, 然而最先申请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或者最先实施的人, 所以设置先用权是对先申请制的一种必要的补救性措施, 即“对在专利申请日前已经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者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的, 在原有范围内可以继续使用”。这里所说的“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 是指已进行了实质性的专项投资, 并且完成了必要的技术准备。制造或者购买专用设备、完成产品设计图纸和工艺文件等, 可以视为已经作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而“在原有范围内继续制造、使用”, 是指先用权人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专利申请日以前已经实施技术或者外观设计的产业领域内自己继续实施。在专利申请日以后以合理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的, 仍属于在原有范围内的实施。

2“先用权抗辩”的条件

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才能取得先用权, 否则就是侵权行为。 (1) 制造或者使用的行为发生在他人取得专利权的专利申请日以前。 (2) 制造或者使用的行为是先用权人自己独立完成的。 (3) 先用权人在专利权人申请专利之日以前, 至少已经做好了制造或者使用的必要准备。 (4) 先用权的制造或使用行为, 只限于原有的范围之内。 (5) 先用权人对该发明创造只能是自己实施, 不得任意转让。

3专利侵权纠纷中“先用权抗辩”的使用

上述条件中, 制造或者使用的行为只能是制造相同的产品或使用相同的方法, 不包括进口、销售相同产品等行为, 这一点在先用权抗辩实际使用中经常会遇到, 我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受理这方面的电话咨询就很多, 例如, 有这样一起专利维权援助方面的案例, 某个体企业主胡某来电称其产品 (一种汽车遮阳板) 自己已使用多年, 现有一外观设计专利的权利人 (个体企业主) 在阿里巴巴网站上投诉其产品侵权, 并提供了专利号, 而该专利为近期才申请的专利, 胡某咨询这种情况下自己是否侵权, 该如何应对。结合上述案例来看, 胡某称其产品自己已使用多年, 这里就要分清胡某的已使用多年的产品是否是胡某自己生产的, 这样就有以下两种情况:

3.1胡某的使用是指胡某自己生产, 这种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先用权抗辩。首先, 胡某应检索下专利权人所指专利的著录事项, 以便了解该专利目前的状态。再则, 胡某对其产品技术内容的来源要拿出充分的证据, 一是证明自己的产品在申请日之前已经生产;二是证明该产品是自己独立研究开发出的。这样才具备考虑采取先用权来进行抗辩的条件。当然, 若胡某准备采用先用权抗辩, 先用权抗辩也存在, 其行使的范围也是存在一定限制的, 超出该范围, 也还是会构成专利的侵权行为。另外, 既便胡某的先用权抗辩成功, 先用权也不能单独转让或继承, 除非是随着先用权所属企业一起转让或继承, 先用权也不能成为抵押、投资、入股的对象。

3.2胡某的使用只是指胡某使用在先, 产品并不是胡某自己生产的, 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采用先用权抗辩。由于专利制度中的先用权制度只能是制造相同的产品或使用相同的方法, 不包括使用相同的产品, 也就是说如果胡某不能证明自己是在先设计了其产品的外观, 而只是在先使用了该产品的外观设计, 是不能取得该产品的先用权的。在这种情况下, 胡某可以考虑通过向国家专利局请求宣告专利权无效, 从而使自己使用的产品不构成侵权。

由于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外观设计的审查是不需要经过实质性审查的, 这样就难免会有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外观设计申请暂时也获得了专利权, 这时候就只能通过无效宣告程序才能否认它的专利性。因此, 上述案例中, 胡某只要能有充分证据证明自己产品的外观设计在专利权人申请专利之前就已经公开使用了, 胡某就可以通过向国家专利局复审委员会提出无效宣告请求, 请求该专利无效, 若专利权被宣告无效, 侵权问题就不复存在了。

4专利侵权纠纷中“先用权抗辩”的几点思考

4.1因为我国的专利制度是采用了先申请原则, 所以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 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过程中, 对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方案要及早形成知识产权, 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 降低创新技术流失风险, 提高企业竞争力。

4.2要学会运用知识产权法律,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企业在立项前、研发过程中及产品上市前都要进行必要的专利检索, 企业研发、生产、销售活动的各个环节更要随时管控知识产权并做好记录, 为以后有可能带来的专利纠纷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并且能在纠纷中掌握主动权。

4.3知识产权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法律权利, 更是一种可以广泛运用的竞争工具和商业策略, 可以成为增强企业技术能力、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的法律筹码。

参考文献

[1]洪祖运.专利有效性仲裁问题的国际研究[J].仲裁研究, 2008 (01) .

[2]杨萌, 郑志柱.专利间接侵权与专利侵权判定原则[J].知识产权, 2011 (04) .

专利纠纷 篇7

一、三星与苹果的侵权分析

苹果和三星之间的纠纷的核心矛盾是两家企业手机产品的设计专利问题。两家企业所属的国家都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成员国, 条约的内容严格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有实用新型、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厂商名称、服务标记、货源标记或原产地名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苹果认定三星抄袭了i Pad和iphone的外观设计, 违反了公约的规定。

1. 三星涉及的专利侵权

苹果公司指定三星Galaxy系列的智能手机涉嫌严重抄袭其外形、软件接口以及其独特的产品技术, 三星设计平板电脑机和智能手机时没有创制及研发属于自己独特的技术及风格, 而是选择抄袭苹果的科技, 包括客户界面及自有的独特风格以及系统方面的专利侵权。

从表1可以看出三星所抄袭的苹果专利大部分是以外观为主, 此外三星和苹果的短信界面的

相识度也应属于外观设计相同。可以看出三星抄袭苹果部分专利和设计, 并从抄袭中取得卓越的成绩。美国加州圣何塞地方法院判决三星赔偿苹果10亿美元, 三星不能出售侵犯专利权的8款智能手机和电子产品, 但此举并不能触动三星主要利润来源。

2. 苹果涉及的专利侵权

三星认为苹果侵犯了三星的10项专利, 其中包括网络3G技术和数据传输技术。三星在韩国首尔法院提出5项诉讼、在日本东京提出2项、在慕尼黑提出了3项专利的指控。根据诉讼的内容指出, 三星对苹果的智能手机提出侵权指控如表2所示。

三星坚称设计专利属自主研发, 在三星自主研发移动产品后的20年, 苹果才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步iphone, 故三星认定自己外观设计在先, 专利专家和几位哈佛大学教授证实三星设计图片、背景播放音乐功能和电子邮件附件的三项专利是自行研发, 指出苹果某些型号的i Pad、i Phone和i Pod Touch等电子产品严重侵犯三星智能手机中的便携设备应用专利。

二、手机专利侵权中存在的问题

苹果和三星通过侵权案做了一次免费广告, 苹果在这次专利纠纷案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但仔细分析其控诉的专利内容, 极少涉及技术类的专利, 申述的大部分都应用专利和外观设计, 故苹果能在短时间内赢得专利侵权案。苹果专利维护战略与三星隐形推广成功使得两家企业达到双赢局面, 并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为发展奠定了基石。通过苹果和三星专利侵权案可以得出手机市场专利侵权中所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星与苹果的专利纠纷是由于缺乏一个专业的知识产权和制度的保障所发生的, 故手机市场功能、系统和外观抄袭现象严重, 专利评判标准极其模糊, 所判定的内容也没有完善法律依据。

2. 手机市场缺乏自主创新性

手机市场侵权纠纷缺乏自主创新, 导致手机市场出现山寨机泛滥, 许多企业之间发生侵权纠纷。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差, 依靠山寨和模仿来维持市场占有率, 对研究新专利技能投入不高。

3. 手机制造商专利保护意识淡泊

专利有着公开性这一特征, 使部分不法手机制造商研究并模仿市场上成功企业的智能机专利技能, 专利内容也成为了抄袭的对象。多数手机企业专利保护意识差, 不积极主动申请专利常常发生被其他企业侵权。

三、对手机专利未来的建议及展望

通过苹果与三星的专利纠纷可以看出专利的重要行与复杂性, 企业利用专利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打乱竞争对手的产品开发计划, 智能手机企业的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 知识产权也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

1. 完善手机专利方面的立法制度

应加强手机专利立法进程, 明确的对外观设计、操作系统、功能应用等方面的专利做出标准化规定, 保护手机专利方面的知识产权, 尤其应加快重视外观设计和操作系统这些极易模仿领域的立法进度。

2. 提高手机自主创新能力

获得一项手机专利对于赢得市场占有优势至关重要, 手机企业应努力研发创新产品及技术专利, 而不是急功近利, 抄袭或山寨其他产品, 核心技术是模仿不来的, 企业增加研发创新投入, 开发出具有技术竞争优势的鲁棒性产品。

3. 加强专利保护

手机企业应加强保护好自己的专利技能, 以防自己的独特技术和设计外泄, 导致其他企业侵权获取不正当利益。如三星在保护专利方面十分严格, 设定了严密的产品生产配称, 员工进入产品车间时进行严格检查, 使得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其产品的全部流程。

综上所述, 手机企业应通过三星和苹果的专利侵权纠纷深刻意识到专利技术的重要性, 应通过专利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出外观、系统和功能有所创新的产品来提升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杨国英.苹果三星“专利战”的启示[J].商周刊, 2012, (18) :20—20.

[2]于凯旋.苹果VS三星世纪大战[J].电子知识产权, 2013, (1) :50—51.

[3]孙凌云, 孙守迁.基于专利图片的产品外观设计专利分析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08, 14 (2) :234—240.

[4]黄剑林.手机行业专利权滥用及法律规则[J].专利相关法律, 2012, (4) :16.

专利纠纷 篇8

关键词:行政诉讼,公知常识,专利纠纷

2008年12月24日,常州市博坤电子电器厂(下称博坤厂)在平安夜到来之前终于期盼到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判决:撤销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第11450号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相信对于博坤厂来说,这是一份无与伦比的圣诞节礼物。

案件回眸

2007年9月20日,博坤厂收到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的民事诉状和开庭传票,诉状称:原告孙某于2000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名为“电子多联开关”实用新型专利,并于同年获得授权,博坤厂未经许可生产了专利产品,遂提起诉讼,要求停止侵权,赔偿损失649 088元。

2007年10月22日,博坤厂夜赴北京,以00219815.0号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不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为由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无效宣告请求,要求专利复审委员会依法宣告该专利全部无效。2008年4月7日,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理认为:“在判断创造性的过程中,若没有证据证明权利要求与对比文件的区别技术特征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则该权利要求相对于该对比文件具备创造性”,维持了部分专利权有效。

北京的首战败诉,令博坤厂万分着急。常州中院的一次次开庭几乎把博坤厂推向山穷水尽的地步!至此,博坤厂全国范围重新寻求知识产权律师,在新的专利律师的指导下,果断的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请求法院撤销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的《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

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经开庭审理,在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之前作出了上述判决。毫无疑问,上述判决将对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审理和判决产生本质性的影响。

律师分析

博坤厂之所以能够反败为胜,理由有两点:

第一,本案涉及的专利是实用新型专利,特别涉及到关于公知常识的范围和举证与认定问题。本律师认为公知常识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8条第(1)项规定的“众所周知的事实”的范畴,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或者说,当事人的举证不受举证期限的限制,可以开庭前、庭审中、甚至判决前提出。理由如下: (1) 所谓众所周知的事实即为特定时空范围内的某一领域的一般社会成员所公知,不一定是社会上每一个人都知道的事实。一般人知道或者借助一定的手段能够知道的事实,便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专利案件中的公知常识通常是指专业领域内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专利申请日之前所公知的一般技术常识。 (2) 众所周知的事实属于证据学上司法认知的内容。法庭可以在诉讼中的任何程序或者阶段主动或者应当事人的请求采取司法认知认定案件所涉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受举证时限限制。众所周知的事实必须为审理案件的法官所知晓,但并不要求法官事先就已经知晓。如果法官对一方当事人所陈述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并不知晓,或者在法庭由于资料欠缺无法采取司法认知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应当提供足以认定该事实的资料。 (3) 当事人一方对对方主张的或者专利复审委员会认定的公知常识提出异议的,对方当事人或者专利复审委员会有责任提供有关资料或作出充分说明。 (4) 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司法认知所认定的事实的,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需举证。 (5) 法院认定众所周知的事实不受司法审查案卷外证据排除规则的限制,行政机关在行政程序中未记入案卷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在诉讼中也可以予以认定。

第二,具体到本案,博坤厂在对本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时即已提出了电容降压电路是电子开关中常见的降压电路,对电源降压最常见的就是变压器降压和电容降压两种方式,将变压器降压改为电容降压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无需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博坤厂在口头审理时的口头陈述中亦进一步强调了电容降压电路和变压器降压电路在电子开关中是常用的两种降压形式,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技术,本专利权利要求中使用电容降压电路不具备创造性,并在口头审理时提交的书面意见陈述书中结合同时提交的证据具体说明了上述无效宣告理由。《审查指南》第4部分第3章第4.3.1节规定,请求人在口头审理辩论终结前提交技术词典、技术手册和教科书等所属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性证据或者用于完善证据法定形式的公证书、原件等证据,并在该期限内结合该证据具体说明相关无效宣告理由的,后补充的证据应该予以考虑。博坤厂在口头审理辩论终结前提交了用于证明公知常识的证据,而专利复审委员会对该部分证据不予考虑显然违反了《审查指南》的上述规定。

后序

专利纠纷 篇9

2009年12月, 最高人民法院曾发布《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司法解释在依法保护专利权人利益、激励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年多以来, 专利侵权案件稳步增长, 所涉法律问题深度触及专利基本制度和基本理念, 所涉技术事实愈加前沿和复杂, 市场价值和利益更加巨大。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高级人民法院分别出台有关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指导意见。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集中审理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案件。为确保专利法的正确实施, 统一和细化专利侵权裁判标准, 及时回应科技创新对专利审判的新期待, 有必要再次起草有关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司法解释。

早在2011年底,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即开始进行专利侵权判定标准的专项调研。2014年初列入司法解释立项计划后, 又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在起草过程中, 广泛征求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各高级人民法院的意见, 听取了专家学者、律师、专利代理人、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意见, 还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梳理、归纳、吸收这些意见的基础上, 条文草案历经十六次修改, 经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 最终通过了该司法解释。

二、主要内容

《解释二》共31条, 主要涉及权利要求解释、间接侵权、标准实施抗辩、合法来源抗辩、停止侵权行为、赔偿额计算、专利无效对侵权诉讼的影响等专利审判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条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坚持问题导向, 加大专利权司法保护力度, 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尽可能地解决专利诉讼中“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等突出问题。

例如, 《解释二》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 进一步强化了对专利权人的保护, 目前正在征求意见的专利法修订草案也有类似的条文。实践中, 间接侵权人与最终实施发明创造的侵权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 并不构成共同过错。但是, 间接侵权人明知其提供的零部件等只能用于生产侵犯专利权的产品, 而仍然提供给侵权人实施。鉴于间接侵权人明显的主观恶意, 且其提供的零部件是直接侵权行为的专用品或者其积极诱导他人实施专利侵权行为, 故将其纳入侵权责任法第九条规制的范围。这并不意味着在现行法律框架之外给予专利权人以额外的保护, 而是侵权责任法适用的应有之义, 符合加强专利权人保护的客观实际。

又如, 针对“举证难、赔偿低”的问题, 《解释二》第二十七条对专利侵权诉讼中有关赔偿数额的举证规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在参考商标法第六十三条第二款有关证据妨碍规定的基础上, 根据专利权人的初步举证以及侵权人掌握相关证据的情况, 将有关侵权人获利的举证义务分配给侵权人, 并将此与专利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的赔偿额的计算顺序相衔接。

再如, 针对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 《解释二》也作了针对性的规定。大家知道, 在我国现行专利法律框架下, 权利人起诉被告侵犯其专利权,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事侵权诉讼。此时, 被告往往向专利复审委员会另行提起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 而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又无权审查专利权的效力, 这时通常是先中止民事诉讼, 等待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的结果。然而, 专利授权确权程序过于繁冗, 循环诉讼和程序空转的情况更为突出, 不利于纠纷的实质性解决。为提高专利侵权诉讼的审理效率, 尽可能缓解审理周期较长的影响, 充分考虑专利授权确权行政诉讼改变专利复审委员会决定的比例较低的实际, 《解释二》第二条设计了“先行裁驳、另行起诉”的制度, 即在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后, 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法院可以裁定“驳回起诉”, 无需等待行政诉讼的最终结果, 并通过“另行起诉”给权利人以司法救济途径。之所以采用从程序上裁定驳回起诉, 而非实体上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主要是考虑若无效决定被行政裁判推翻, 则权利人仍可另行起诉。

虽然上述两个条款在提高诉讼效率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但受现行法律规定的限制,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行二元分立”导致专利案件审理周期较长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 还需要从立法层面进行改造。

(二) 坚持折中解释原则, 强化权利要求的公示和划界作用, 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 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 促使专利文件撰写水平的提高。

作为划定专利权权利边界的标尺, 权利要求是专利法的核心概念。2009年发布的专利法司法解释曾体现了强化权利要求公示性的导向, 《解释二》继续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 旨在增强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性, 为社会公众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这也是充分考虑中国现阶段专利质量总体上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现状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需求。

《解释二》第五条、第十条和第十二条分别针对的是前序特征、产品权利要求中的制备方法和数值特征中的强调用语, 规定上述特征和用语对专利权保护范围具有限定作用。上述特征和用语是否作为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 属于专利授权确权阶段应当解决的问题, 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的人民法院对此不宜再甄别, 也就是说, 专利文件撰写人应当在专利申请阶段对于上述特征的表述给予足够的注意。

《解释二》第七条明确了实践中争议已久的封闭式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解释规则, 也凸显了对权利要求公示性的尊重以及维护社会公众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的信赖。因为历次版本的《专利审查指南》对于封闭式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规定是相同的, 即不得含有该权利要求所述特征之外的其他组分, 除非是无法避免的常量杂质。通过长期的专利实践, 此撰写方式和解释规则已为业界普遍接受。《解释二》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的解释规则与《专利审查指南》保持了一致。此外, 中药组合物权利要求的解释方法, 原则上不适用第一款的规定, 而应当审查被诉侵权产品增加的技术特征对于技术问题的解决是否产生实质性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 文字表达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权利要求书对专利技术方案的概括难以做到全面、精准。而且, 专利文件撰写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 在强调权利要求公示性这一基本导向的同时, 权利要求的解释需要保有一定的弹性, 避免“唯文字论”, 使真正有技术贡献的专利能获得比较周延的保护。

(三) 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厘清专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法律边界, 既保护权利人的正当权益, 鼓励发明创造, 又避免专利权不适当地扩张, 防止压缩再创新空间和损害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

专利法第七十条规定, 使用者、许诺销售者、销售者合法来源抗辩成立时, 免除其赔偿责任。争议在于, 善意的使用者在证明合法来源且已支付合理对价的情况下是否还应停止使用。实践中, 侵权产品的使用者通常不知道也不应当知道其购买的是侵权产品, 因使用者在侵权行为链条的末端, 容易被权利人发现, 故权利人往往选择起诉使用者。即使制造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均为共同被告, 若依照专利法第七十条, 使用者仅免除赔偿损失, 其仍应承担停止使用的侵权责任。若不停止使用, 则需支付专利使用费, 作为不停止使用的替代。为厘清专利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法律边界, 根据利益平衡原则, 《解释二》第二十五条通过但书将善意使用者予以排除。

在起草过程中, 有一种意见认为:该条免除了善意使用者不停止使用的责任, 与专利法第七十条存在冲突;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制度本意上, 设立合法来源抗辩制度是为了打击侵权源头, 而制造者才是侵权的主要源头。Trips协议亦未要求善意使用的行为应被禁止。使用者在主观上是善意的, 在客观上提供了合法来源, 且在获得该侵权产品时向销售者支付了合理对价, 理应阻却专利权禁止力的延伸。专利权排他性强, 但不等于可以无限扩张。专利法不仅仅是专利权人的法, 一味地强调专利权人单方的利益, 置善意使用者的正当利益于不顾, 将侵占善意使用者的合理空间、妨碍交易安全, 这并非专利法第七十条的原意, 也有违利益平衡的法律基本精神。在征求有关立法部门意见的基础上, 《解释二》最终采纳了第二种意见。

有关判令停止侵权行为的问题, 《解释二》第二十六条规定, 通常情况下, 侵权人一经侵权, 应当承担停止侵权的法律责任, 但如果侵权人停止被诉侵权行为将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时, 法院也可以不判令其停止被诉侵权行为, 而代之以支付合理的使用费。关于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 专利法未作明确规定, 但侵权责任法第十五条规定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 可以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解释二》第二十六条属于在个案中对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确定, 是侵权责任法等法律适用的应有之义。虽然专利法规定了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但《解释二》第二十六条与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并行不悖。若将行政机关颁发强制许可作为民事侵权诉讼的前置程序, 则将导致民事诉讼的中止, 人为地将救济程序复杂化, 不利于及时定纷止争。需要指出的是, 只有在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等极特殊的例外情况下, 法院才不判令停止被诉行为, 停止侵权仍是专利侵权责任的基本方式。

此外, 《解释二》还对近年来倍受关注的功能性特征、标准必要专利、禁止反悔规则、发明专利临时保护期等问题作了规定。

上一篇:轨道交通院校下一篇:广州市白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