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2024-05-14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精选十篇)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1

1 博物馆中的新媒体展示的文化传播

在博物馆中应用新媒体进行展示, 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对观众的文化传播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1 加大了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手段和力度

博物馆如果仅仅利用传统的媒体方式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宣扬, 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是单向的、片段的、破碎的, 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新媒体的应用就克服了传统媒体的这些缺点和局限性, 实现了博物馆跨领域信息传播的需求。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 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跨越时空展现在人们面前。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利用文化数字化技术, 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互联网零距离观看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书法绘画等作品;上海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的通过新媒体技术展示了《清明上河图》的绘画长卷, 通过电子展示模式, 人们仿佛又重新置身在古代的繁华街市中。这样, 观众但受到了古代绘画艺术的熏陶, 同时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到了宋代街市生活的喧闹。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实现的。

1.2 扩展了博物馆本身的宣传途径和方法

如果博物馆仅仅通过传统的媒体进行自身的宣传, 这个宣传的群体是有很大的局限的。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各种载体进行宣传, 例如互联网、手机、商场的触媒等, 都是博物馆可以利用的宣传途径和手段。通过新媒体的展示,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博物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和深入的了解。这样, 人们在参观博物馆之前就会事先对要参考和展示的展品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再进行参观时, 就能通过馆内的新媒体的展示更深入的接受这些展品带来的文化传播的内容和意义。一个通过新媒体互通互联的网络化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消息可以第一时间上传网站, 世界各地均能同步获取资讯。一个具备快捷海量信息、便捷检索的数字化网络体系基本建成, 为公众提供了良好的信息获取途径。

2 博物馆中的新媒体展示的情感传达

新媒体实际上就是一系列的装置, 这些装置大多数都有和观众互动的功能, 观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到博物馆的整个展示中, 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游戏或者感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新媒体在博物馆的展示中可以向观众完成情感传达的功能。新媒体展示的情感传达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2.1 功能传递情感

在博物馆中应用新媒体, 可以使得观众都能参与到展示中去, 而不是和以往一样仅仅是远远的参观。这样就一下子缩短了博物馆的展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例如:现在博物馆中使用比较多的新媒体装置有“触媒媒体”, 博物馆可以在其中设置一些游戏, 这些游戏能够使得观众通过过关深入了解展品的详细情况, 同时观众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 能够感觉到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也是满足、自豪、实现等情感的充分体现。

2.2 体现人文关怀

同时, 博物馆的新媒体还处处体现了对人这个本体的关怀, 在互动中还充分考虑了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 在设计的细节之处, 将这种关怀诠释的淋漓尽致。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 在世博园内, 都设置了无线网络还有随处可见的无线终端, 观众可以通过无线终端的网络论坛、博客、微视频、微信等随时记录所见所闻。这些都体现了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 对于观众情感的考虑。

3 结论

新媒体的展示方式实际上是对传统媒体的一个挑战, 新媒体展示实现了博物馆展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化。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所实现不了的。新媒体展示使得博物馆在文化传播方面有了全新的手段、方法和途径。所以新媒体展示能够利用其无处不在的优势使博物馆的文化能够走向大众。新媒体展示的互动性、人文性使得人们能够从心理上接受博物馆所传递的情感因素, 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感。

不论采用什么展示手段, 其目的就是要让大众通过参观或通过互联网互动平台获取其文化信息。大众文化的需求是多样性多层次的, 所以博物馆既要采用新媒体展示手段, 又要考虑让其和传统的传播手段相结合, 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满足不同观众对文化信息和情感信息的需求的新型互动关系。通过文化传播和情感传达能够使人们更愿意花时间去博物馆参观, 或者进入博物馆网络互动平台, 进一步深入探究深度文化的内涵所在。在新媒体展示手段下, 博物馆更要充分发挥其收藏、陈列、文化传播和情感传达的功能, 并且积极强化新媒体技术的传播功能, 构建新型的博物馆新媒体文化传播与受众的互动关系, 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提升服务质量塑造博物馆新的传播形象。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民的模式, 在博物馆应用新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情感传达的功能, 这也是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应用的一个最大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新媒体展示,文化,情感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

[2]唐绪军.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3]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4]蒋宏, 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交大出版社, 2011.

[5]李怀亮.新媒体:竞合与共赢[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2

大连红方块展览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类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服饰博物馆、民族文化陈列室、民俗博物馆、民俗展览馆、民俗文化展厅、民俗文化展览馆等全程策划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公司荣获2010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十佳展示工程奖及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文化建设样板工程优秀奖,并以策划设计过数百个省市级项目。

红方块指出,民族文化博物馆在内容策划、设计展现等把握上尤为重要。红方块在承接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民俗文化陈列馆等的设计时,充分发挥展厅设计技术的展示效果,生动的传达民族文化博物馆的文化理念、服务体系以及辉煌历史以此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博物馆的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地便利。

红方块作为行业内的知名的展览设计策划公司,拥有强大的展厅展馆策划团队与独立完善的施工队伍,集展览展示、展厅设计策划装修施工为一体,完全解决了民族文化博物馆、民俗博览馆、民俗文化陈列馆等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丰富的成功经验已经使我们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极高的荣誉口碑,国际先进服务水准和国内顶级设计水平成功的为国内外众多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承建展厅和展馆设计策划施工工作。追求专业化、实现品牌战略联盟化、迈向国际化,我们坚守承诺、始终如一!

博物馆如何展示文化软实力 篇3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坎贝尔为人们娓娓讲述了一个“纽约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座博物馆的诞生伴随着这座城市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混乱走向繁荣。

1872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开放之初,纽约正是个“文化沙漠”,整个城市充满了移民带来的混乱腐败和黑帮活动。但大都会博物馆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全球视野”和“艺术教育”,这不仅推动了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交流,也推动纽约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城市。与此同时,大都会博物馆努力吸收世界上所有的优秀文化,又给美国公民提供了最好的艺术教育,提升了公民素质。

“14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在努力打造一个‘全球城市’中的‘全球博物馆’。”坎贝尔骄傲地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显示出了文化的力量。如今的大都会博物馆拥有300余万件展品、每年3亿美元经费预算、17个学术策展部门、600余万人次参观者和4000余万次网络访问量而傲视全球,是纽约第一旅游目的地,在文化价值之外,每年更为这座城市贡献逾9亿美元的相关收入。

享誉世界的大英博物馆不久前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莎士比亚:世界大舞台”。这个展览不是向世界“炫耀”莎士比亚的伟大文学成就,而是为了探讨当下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种种问题。

“通过莎士比亚的眼睛和他的描述,我们重新回顾欧洲的现代化历程。许多正在困扰当下的全球性问题,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已经悄悄萌芽。”大英博物馆董事凯伦·阿姆斯特丹说。

大英博物馆在2009年举办的“上海珍宝展——中国古代的青铜与玉”特展也观者如云。在这次展览中,大英博物馆试图探索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历史。许多西方观众在看完展览之后恍然大悟:历史中蕴藏了中国伟大的价值观。

凯伦认为,博物馆要举办富有思想的展览。当下的世界正变得日益动荡和不安定,很多的隔阂都因为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偏见和无知而产生。而博物馆可以通过历史的呈现、文化的解释,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

在中外博物馆馆长眼中,博物馆从来不是一个收藏“死去的”文物的地方。俄罗斯冬宫博物馆馆长彼得洛夫斯基说:“最好的博物馆,不仅展示民族和国家的基因,还呈现出这种基因的活力和质量。”

在中国,情况也是如此。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我国正迎来博物馆发展的高峰时期。

统计显示,我国2400余家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平均每4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而到2020年,平均25万人就将能拥有一家博物馆。

但仅有硬件设施并不值得骄傲。博物馆以何种方式将沉睡在文物之中的“文化”和“文明”唤醒,再巧妙地将它们传递给每一位国人,才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和挑战。

上海博物馆在这一方面走在前列。最近10年之间,上博相继举办了轰动海内外的三个文化大展,分别是《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以及今年11月1日刚刚揭幕的《翰墨荟萃: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珍品展》。

“三个大展托起了沉甸甸的中国晋唐宋元书画史,呈现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发展与辉煌”。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说,这些引人注目的展览不仅显示中国文化实力,同时也旨在提升公众的历史文化素养。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4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示,文化性,艺术性

博物馆,是一本立体百科全书,是展示人类文明的窗口,是帮助公众了解、欣赏、学习人类历史文化的光辉遗产的场所。博物馆是人类文化的集合体,承担着向世人展示并传播人类文明的责任。而陈列展示作为博物馆传播历史文化效果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被赋予新的意义。

所谓博物馆陈列展示,是把博物馆的文物、动植物标本和辅助展品加以灯光照明和各种多媒体相结合在空间环境的综合性展示设计。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藏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在这个权威性的公共空间中,要将过去的藏品带到现代人们面前,结合文化及展品定位,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展示技巧做适当的演绎,将展品的特性表现出来,从而创造一种艺术氛围,以达到最大化地吸引参观者,与参观者进行沟通,并最终实现弘扬文化的目的。所以说,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个集文化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无争议空间。

一、文化性——凝聚、传播文化,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功能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在于如何拓展其所藏文物的广度和深度,向观众展示文物自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首先,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内容——文化的存在意义看。文化是通过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得过程,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变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而且文化共享的范围越大,就越能得到延续。

其次,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载体——博物馆本身看。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优秀历史文化的集中荟萃之处,是一个具有开展全面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人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收藏着科学,收藏着历史。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满足人们欣赏、学习的各种需求,为现代人们与古人、与自然历史提供对话的机缘并融入到其中感受和参悟。它包含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等民族传统学术和文化的所有范畴,汇集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与生产生活、文化活动及其自然环境有关的物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文化历史知识的无尽宝库。

所以,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的对外沟通的重要手段,肩负着传播和传承文化的责任。博物馆陈列展示所表达的不只是让观众看到一件器物那么简单,它主要体现的是文物的特点、风格、传统和精神,它把一个时代立体化地呈现给观众,给予观众的不仅是知识上的丰富那么简单,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置身历史时空中的震撼。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将历代具有代表性的、零散的、形态各异的文物串连在一起,进行综合演绎,把很长时间跨度的文物遗存压缩在较小的空间内,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系统,漫长的历史被立体地压缩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抛开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凸显的是文化的闪光点。人们来博物馆参观时,面对一件件跨越历史长河保留至今的文物,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中比较、沉浸、回味,回忆和感念自己的民族在成长历程中的足迹,如同一个成熟的人回忆往事,在感慨的同时,常常主动从中寻求智慧与启迪。

二、艺术性——吸引、感染大众,是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职责

要将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充分地发挥,就不能忽视对参观者的最大化地吸引。这就需要博物馆陈列展示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再逐步渗透到教育功能。

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表现特色——艺术性的概念看。所谓艺术性是指通过完整、优美的艺术形式,恰当而生动地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从而产生艺术感染力量的一种属性。在陈列展示中,艺术性常指通过线条、形体、色彩、光影、布局和对比度等形式因素的组合运用所形成的直观形象的表现力。

从陈列展示本身来看。陈列展示是一种平面与空间设计相结合的艺术,陈列展示以实物为基础并将实物的思想内涵发掘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一件文物展品如何放置,才能表现其内在的故事和内涵、陈列展示至关重要。

就博物馆陈列展示来说,由于展品的特殊性,要求陈列展示既要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展示,不能任意组合,更不许张冠李戴,其艺术性和文化性只能通过选择、排列、组合展品来实现,注意在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上寻求新的突破,结合生动的空间形象,并配以声光电,多媒体等处理体现出来,将展示转述成大众能够接受的通用语言,从而感染和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好的陈列展览是一件优秀的艺术创作,这件“艺术作品”根据不同博物馆的不同藏品的形象特点、文化内涵和展示环境出发,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先进的装饰材料,以展品为中心点来最大化的突出,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例如:在上海世博会上,很多场馆的陈列展示设计既造型简洁、语言鲜明而又创意无限,具有空间高大、场面恢弘、色调和谐、创意新颖的艺术特点,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观热情,导致很多观众宁可排队几小时,也绝不放弃重点场馆的参观,真正实现了博物馆陈列展示的职责。

综上所述,博物馆陈列展示中的文化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为博物馆陈列展示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人文精神,同时还具有独特的艺术观赏价值,它把深层次内隐性的文化通过文物外显出来,通过艺术手段的作用,将文化进行深入地发掘并继续弘扬和传播,使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博物馆陈列展示的重点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即文化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认知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从而对博物馆陈列展示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但要认真领会文化内容之精髓,还要掌握形式美法则及艺术规律并加以灵活运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以其艺术感染力,让优秀的历史文化世代传承。

参考文献

[1]陈军科.《博物馆陈列展示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博物馆文化形态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N].中国文物报,2003.3.7.

[2]宋伯撤.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M].博物馆学论文集.2006(11).4.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篇5

在视觉形态各要素中,色彩虽然不能独立存在,需依附于形或光出现,但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力却是不容小觑的。我们都曾有这样的感受,不同的色彩给人的直观感受都不尽相似:令人或兴奋,或抑郁;或快乐,或悲伤;或轻松,或压抑……作为强调视觉观赏性的博物馆,色彩在其展示环境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色彩设计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展示的艺术效果与观众情绪。因此,探索色彩的表现效果和基本规律,寻求展示用色的新意境,是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国内关于色彩研究的相关著作较多,且对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专题研究也有问世,却罕有将理论分析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和章节铺展,笔者本着抛砖引玉的态度,仅以参与设计、制作的中国消防博物馆为例,就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探讨。

一、展示空间色彩设计的生理、心理依据

1、生理依据

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曾对色彩的生理特性做如下解释:视网膜上有三种感色的视锥细胞,分别敏感于红、绿、蓝三种波长。当这些感光色素受到剌激时,它们分解而导致各自的神经细胞产生不同的神经冲动传向大脑,大脑中这些神经冲动按不同比例的混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光是色彩发生的原因,色是其感觉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有这样的视觉体验:当你长时间(两分钟以上)地凝视一个红色方块后,再把目光迅速转移到一张灰白纸上时,将会出现一个青色方块。这种神经兴奋所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被称为视觉残像(视觉后像)。视觉残像现象证明了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需要相应的补色来对任何特定的色彩进行平衡,如果客观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即会自动调节颜色补偿。遵循这一生理特性,能有助于在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布局中,建立和谐、平衡的视觉环境。

2、心理依据

有关色彩的心理感觉纷繁复杂,如:温度感觉、距离感觉、重量感觉、时间感觉、软硬感觉、膨胀收缩感觉、前进后退感觉等。除此之外,色彩的心理特性还表现在色彩的表情上。实践证明,人的生活体验和视觉经验经长期积累,使各种心理反应具有互通性,这种互通性使情感中的某些性质与色彩特征产生了间接联系。这种特性,表明了色彩是具有表情的,并由联想产生。一般而言,每种颜色会有特定的心理感受,但这种心理上的感受还可能因年龄、性别、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设计者若能妥善利用色彩表情表达某一拟定信息,可为展示信息服务。

二、中国消防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

1、项目介绍

中国消防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展陈面积9500平方米,共分四层,由序厅、古代展厅、近现代展厅、多媒体展厅四部分组成。陈列展出了从远古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消防观念、消防组织、消防法制、消防科技世代延续发展的久远历程,以及异彩纷呈的消防文化。

由于人们对于消防的固有联想即为消防红,将红色作为总体色调作用于消防类博物馆也屡见不鲜。如何合理利用红色,并创造新的视觉意境,是该项目面临的问题。

2、设计实践

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色彩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展示主题和内容,通过色彩的心理特性传达展示信息。中国消防博物馆仍然选择以消防红作为线索色贯穿于展区内,但在使用上考虑到红色属于高纯度色彩,大面积使用会造成观众焦躁情绪,影响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因而面积上有做适度减少。

在古代以及近现代展厅(图1,2),设计者采用米色、灰色作为墙面色,红色作为展板颜色,辅以暖色的射光灯,形成了以米黄色为主的空间界面色调。这种性质相近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可以产生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但问题是,这种近于单调的统一能否适合观众长时间的伫立参观?事实上,接近的色彩排列可以形成和谐统一感,但这种秩序化的色彩有时候是与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相悖的。眼睛如果长时间观看一种颜色,会加速视觉疲劳的产生,简单的色彩推移是不能满足观众的视觉需求的。有鉴于此,设计者在局部运用了消防红作为墙面及展板色彩,以高明度、高色调的颜色在机械的统一中刺激了观众眼球,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设置组合模式,相互交错,有机结合。

另外,在处理展示空间界面色彩时需重视另一重点:边缘色和主体色的关系。在空间内,色彩的边界部分是对比最为强烈的地方,两色邻近的边缘矛盾又尤为冲突。在近现代展厅中,考虑到明暗度接近的色彩并置在一起,会导致整体效果的不明快、缺乏层次感,同时为了处理边缘问题(图2),设计者利用色块边缘加黑色的方法来处理分割,这一小面积的对比起到了醒目、明快的作用。

在多媒体展厅,设计者设计了丰富的体验项目,如:报警体验、地震逃生体验、地铁火灾体验、家庭灭火体验等。体验项目以模拟火灾环境、急救现场,通过多媒体技术、灯光、音效等设备,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体验。其中,不同的光色组合,为模拟场景创造了丰富的气氛与意境。例如:在建筑消防设施剖面演示展项(图3),设计者采用红、蓝灯光渲染办公室场景,一冷一暖,强烈的色彩营造了发生火灾前夕气氛的神秘、紧张,作用于观众的心理与情绪,使其感同身受,融入体验主题。

而在古代和近现代展厅(图4),其展示目的是以宣传中国消防历史发展进程的遗存、文献资料、图片和视频影像为主,因此在塑造光色时以不过度影响展品真实色彩为原则,将光源的色彩指数设置较低,利用光色强化或柔化展示空间色调,统一展示空间氛围。

3、小结

中国消防博物馆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中,重视展示空间内色调的协调统一,注意色彩心理的相关特征与影响因素,使展示空间有效突出消防主题,并试图寻求最为合理的视觉效果和接受方式。

三、结语

由于博物馆展示空间内涉及的色彩因素非常复杂,在此无法一一阐述,笔者简明扼要地对色彩的生理、心理特性以及中国消防博物馆这一实例的分析研究,提出展示空间内色调协调统一以及光色运用的方法、途径,希望对今后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色彩设计有着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慧.建筑文化·艺术及其传播:室内外视觉环境设计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于滨力.陈列色彩的两个问题[J].中国博物馆,1982,07.

3姜宏伟.陈列色彩设计[J].中国博物馆,1997,04.

4汉青.光影在展示设计中的视觉表现[D].2010.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6

一、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划分

博物馆作为信息传播的场所, 为了达到很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需要根据展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可以根据展品与其所蕴含的信息之间形态进行划分。

展品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展品中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其蕴含的信息, 无需附加理解条件就直接可以向参观者传递其内涵意义, 对于这类展品一般采用直接展示方式, 例如瓷器等直接就可以向参观者传达色泽、美学等信息;而另一类展品则是通过展品很难直观地理解其蕴含的信息, 而为了准确地传播这类展品的意义, 就需要在展示的时候添加一些附加条件, 属于特殊的展示方式。

因而, 根据展品的特点, 博物馆展示方式可以划分为直接展示方式、场景展示方式、互动展示方式以及生态展示方式。这四种展示方式, 直接展示方式最简单, 其后越来越复杂, 而为了把展品信息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参观者, 还需要合理地处理好与展示空间之间的关系。

二、直接展示方式与中性空间

在博物馆展示中, 采用直接展示方式进行展示的展品主要为观赏性质的艺术品, 例如, 雕塑、绘画等, 这些展品能够较为直观地向参观者传达其蕴含的信息。这些展品在进行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展品的位置和角度, 以及灯光对于展品的光照度;而展品与环境、展品与展品的关系就相对不重要, 因而, 在空间选择上可以选择中性空间。所谓“中性”, 就是对展品意义的传播中不起引导性作用, 中性展示空间在建筑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 追求匀质空间

在匀质空间中, 其特点就决定了比较方便展品的布置。以美国艺术博物馆为例, 这个博物馆采用的开窗是相对比较少的, 主要采用的是人工照明的方式, 就整个展品区域的亮度来说, 比其他区域要高, 而处在观众观看的区域的亮度就相对低一些, 这样就能很好的把参观者的注意力做个引导, 引导到展品上。这个博物馆的墙跟隔板都为浅浅的灰色, 顶棚为相关联的灰色, 石板地面就是暗灰色, 这样的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营造简洁的展示空间, 从而成为展品背景。

(二) 光环境的营造

在现代博物馆设计中, 光环境的营造特别是对自然光源的利用成为一个重要的特点。瑞士巴塞尔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的设计就是通过基本的架构来对空间进行进行划分, 有一个大大的玻璃顶, 这样阳光就能照射进来, 匀质的光就营造了一个中性的展示空间。这样的屋顶采光结构就构成了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形象特征。

(三) 空间的可变性

对于综合性的博物馆来说, 展品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当展览更换的时候, 就需要对展览空间进行相应的改造, 展览空间包含的有展览柜和相应的灯光设施, 这些东西都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改造。空间的可变性对于现代博物馆来说, 无疑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就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来说, 其建筑平面为一个简单的矩形, 在相对巨大的展览空间中没有一根支柱固定在其中, 其中很多隔断物件都能很快的拆卸和安装。

三、场景展示方式与个性空间

有一些展品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就很难将其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参观者, 因而, 在对这类展品进行博物馆展示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场景展示方式, 营造特定的个性空间, 以方便向参观者传递蕴含的信息。为了营造个性空间, 在场景展示方式中一般会通过复原陈列和新空间再创造这两种方法。

(一) 复原陈列

这种展览方式就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展品的功能以及展品的文化价值, 展现展品的使用状态, 把展品原来的使用场景复制出来, 空间是展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构成了个性化的展示空间。比如故宫博物馆, 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 是古代建筑和宫廷生活的展示, 加上故宫中还陈列着比较贵重的文物, 建筑对文物展示进行了说明, 这就是文化的个性空间。

(二) 新空间再创造

假如新建一个博物馆, 但是这个新建的博物馆没有真实的个性空间, 就需要再次基础上进行创造。比如,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这是用于悼念在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人员。设计人员通过结合建筑语言和展示设计, 很好的把那一段历史展示了出来。在纪念馆中, 见证厅是其中的核心部位, 红墙砖面, 加上角钢的固定, 用钢屋架跟玻璃组成了屋顶, 阳光把钢屋架的影子折裂, 在大厅的墙面上形成了不规则图形。在四周墙面上又均匀的分布着通风百叶窗, 通过百叶窗的弹射灯光, 就像当前大屠杀喷射的滚滚毒气。这些冰冷的材质和构图构成了一种非常不安定的氛围, 让参观者仿佛回到了当前那惨无人道的历史中。在这个纪念馆的塔顶属于自然采光的展示, 在四周陈列着当年大屠杀中死亡人员的照片, 男女老幼, 重重叠叠, 给人从四面八方铺面而来的感觉。在廊桥上可这犹太人的名字, 深刻的印在参观者的身上和眼中。这个纪念馆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是为了展示单一的展品, 主要是通过展品组合和空间创造来实现空间、材质向思维记忆的升华。

四、互动展示方式与娱乐空间

有一些展品其蕴含的信息很能直观地向参观者展现, 必须通过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 例如博物馆中展示的编钟, 其蕴含的音律、音质等信息通过互动才能很好地展示。因而, 对这类展品一般采用互动展示方式, 通过人与展品的互动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参观者。互动展示具有比较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其所处的空间可称为娱乐空间, 它与传统的教育式空间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 提高了空间自由度

在娱乐展示空间中, 参观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需要参与的展览活动。比如, 中国科学技术官, 分为四层展区, 布置主要是围绕一个圆形来进行, 给群众自由选择参观顺序提供了方便。

(二) 扩大了展示空间概念

在很多博物馆中, 表演、模型制作等都成为了其中重要的展示部分, 展示的空间也原来越丰富。

(三) 营造积极氛围

通过博物馆展示给人与人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可能性, 娱乐空间除了要对不可预知的行为提供空间, 还要积极营造氛围, 为不可预知的行为提供条件。根据这些可以看出, 博物馆已经不会再上一个封闭的地方, 甚至可以成为人们休闲的去处。

五、生态展示方式与生态空间

这种展示方式是新崛起的博物馆所特有的形态, 一般是整体出现, 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物质形态展示, 一种是非物质形态展示。生态展示就是把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所有的物质形态都列为展示的对象, 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传统工艺等都作为原有的历史积淀保存在所述区域内, 并且能够很好的给观众展示出来。站在保护的角度来分析, 生态展示属于一种理想的展示方式。主要的特点有:

(一) 地区性和动态性

地区性是指文化传统、自然传统和经济生活的融和体。对于生态空间来说, 主要是在历史前进中进行保护和发展, 不是要冻结某一种文化, 而是要在发展中进行运作和保护, 主要的生存空间是传统与现代中。

(二) 空间的复合型

由于展示内容的复合型直接导致了展示空间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这种展示空间很好的结合了前面几个展示空间, 能够使每一种展示方式都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当时也不仅仅局限在实体展示, 还有各种文化遗产之间的整体联系性。

由于生态展示和生态空间属于一种新兴的形态, 在全球范围内还在发展和完善, 其理念对整个国际博物馆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六、结语

博物馆主要具有收藏、研究以及展示功能, 而博物馆的展示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展品所蕴含的信息传递给参观者的过程, 而为了把信息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参观者, 需要根据展品的具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展示方式、营造相应的展示空间。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博物馆必须不断优化展示方式, 合理安排展示空间。

参考文献

[1]谭方彤.博物馆建筑合理观众人数的计算方法[J].华中建筑, 2012, 26 (1) .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7

木材应用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角色,木质文物因其具有丰富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在文物保护领域备受重视。我国出土的木质文物种类繁多,其保护与展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木质文物取出进行处理后保存,并置入独立展厅、展柜陈列展示,像在各地综合博物馆中常见的木器、漆器、竹器、竹简、木牍等;另一种是基于遗址进行原位保护与展示,像浙江绍兴的越国王陵印山大墓、田螺山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遗址、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工程遗址等。遗址原位保护与展示能够最完整、准确的传达遗址信息,使人身临其境,感悟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遗址博物馆是遗址原位保与护展示的重要载体,是基于遗址建立、对遗址进行保护、研究、展示及利用的专门性博物馆。本文以木质文物的特性和保护方法为依据,探讨遗址博物馆中木质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相关问题。

2.遗址博物馆中木质文物的保护方式

就目前的文物保护技术而言,有效控制木质文物的湿度、温度和光照是木质文物保护的重要途径,结合木质文物特有的物理化学属性,“脱水处理”和“保水存放”是木质文物两种有效的保存方式。遗址博物馆在对遗址庇护和加固的同时,更多在于营建相对稳定的环境,减少环境变化对遗址及文物本体的影响,对木质文物保护最大差异体现在湿度控制方面,即是以木质文物“脱水处理”为前提的遗址“干”保护,还是以木质文物“保水存放”为前提的遗址“湿”保护。

2.1木质文物“脱水处理”与遗址“干”保护

遗址“干”保护是指对木质文物“脱水处理”保存为前提,对遗址进行隔水处理,严格控制遗址环境湿度变化使其逐步去水化的保护方式。

跨湖桥遗址发现于杭州萧山湘湖,其最有代表性的木质文物是距今约7500年前的独木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遗址环境经历较为复杂的变化,时而位于陆地,时而被海水淹没。遗址发现于淤泥淤积的湘湖湖岸,考古发掘之初,决定对独木舟脱水处理进行保存,并选择对遗址“干”保护。后由于湘湖蓄水使遗址重新回到水面以下约6.5米处,水下遗址厅通过设置防水隔墙将遗址完全封闭,使其继续去水化。为确保脱水处理后的文物免受环境湿度变化的影响,独木舟被封闭在规模约15平米的恒温恒湿玻璃舱内,而经过对遗址保护厅建筑气密性、保温隔热性能和空调设备的改进,整个遗址环境温湿度相对恒定。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另一处选择“干”保护的木质遗存。遗址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汇处,是历史文献记载元代时期吴淞江流域上海水利工程六座水闸中目前唯一查证发掘的一座。遗址深藏于地下7-12米处,除了铁榫、铁钉、青石、河砖外,周围散布大量的基础木桩。遗址保护建筑通过沿遗址四周设置两道总宽度约4米、深约27米(穿透地下含水层)的钢筋混凝土隔水墙封闭遗址,以实现遗址去水化,并通过空调设备恒定遗址区温度在20℃左右。但由于上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且地质构造复杂,从遗址周边的局部渗漏便能看出,仅依赖四周的隔水墙结构并未有效阻隔含盐水分对遗址的侵蚀,这样便使遗址呈现出半干不湿的状态,也是最不利于木质文物保存的状态。为了减缓失水速度和细菌侵蚀,管理人员对木桩一日两次喷水,并用棉纸与塑料进行包裹以充分保水,但仍不能避免较高大的木桩生菌和析盐。

2.2木质文物“保水存放”与遗址“湿”保护

由于绝大多数木质文物都是在潮湿封闭的环境中出土,因此遗址“湿”保护是以木质文物的保水存放为前提,对遗址进行充分补水,使遗址环境最大程度接近遗址打开之前的状态,维持木质文物原有状态并避免细菌侵蚀,减少环境变化的影响。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场馆针对干栏建筑遗址的保护采用湿保护方式。由于田螺山遗址海拔仅5米,地势低洼,距杭州湾最近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在河姆渡文化时期为滨海之地,历史上多次海水倒灌,加上气候潮湿雨量充沛,该地区地下水极为丰富。遗址周边为山丘和水稻田,自然环境保护较好。遗址中大量干栏式建筑基础和木桩浸于水下,上端部分暴露在空气中。遗址现场馆建设只是提供对遗址的基本遮蔽,遗址向周边自然环境完全开放。多雨季节时,周边地表和地下水会向地势低洼的遗址坑内灌水,雨水较少时,环绕遗址的水稻田包也会维持遗址坑内充足的水量,由于保水存放是木质文物相对简单有效的保存方式,因此从遗址现场来看,木桩形状保持较为完整,有苔藓生长,霉菌相对较少,加上周边自然环境优良,没有污染,回灌遗址坑的水质p H值比较稳定,因此木桩也没有出现反碱和析盐现象,遗址发掘出土的木浆、漆器单独浸泡在盛满水的容器中保存状况较好。通过现场调研发现,对田螺山木遗址保护真正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开放的遗址环境和地势条件,对回灌遗址的水量无法控制,就造成木桩外露空气中的高度随雨量大小和回灌速度发生反复波动,影响木桩含水量的稳定;另一方面,采用轻钢结构的保护建筑四周开敞没有空调设施,夏季潮湿炎热,冬季阴湿寒冷,温差变化巨大,易于造成木桩风化、酥化。

2.3遗址“干”保护与“湿”保护对比

就木质文物而言,无论“脱水”或是“保水”,均能有效实现对木质文物的有效保存,相应会对遗址环境提出“全干”或是“全湿”两种不同的要求,遗址博物馆在技术方面的要点也不相同。

2.4遗址“干”保护与“湿”保护适用性分析

遗址无论采用“干”保护还是“湿”保护,关键要以适于木质文物保存的方式为依据,即木质文物是“脱水”还是“保水”。作为当前两种均较为有效的方式,“干”保护和“湿”保护的适用条件并不相同。从遗址博物馆的技术角度来讲,“湿”保护在克服关键问题上比“干”保护相对容易,技术相对成熟且综合成本相对较低。首先,两种保护方式对地下水质条件和周边环境的要求不同,由于“干”保护属于封闭体系,因此更适用于遗址生存条件严峻、周边环境条件较差、存在地下污染或酸碱含量较高、气温变化明显或存有冻土的情况,阻隔环境对遗址破坏;“湿”保护属于半开放体系,要求遗址区气相对候稳定,遗址周边具备较好的环境条件,尤其是水质。其次,针对不同的遗址形态、规模、分布及地质条件,两种保护方式下遗址博物馆技术实现的难易程度不同,当遗址形态相对规整、规模较小、分布集中且地质状况简单清晰时,“干”保护隔水措施的有效性才能更易保证。第三就是对于不同功能属性的木遗址,考虑到展示要求,选择的保护方式也不同,诸如棺椁、墓葬之类的易于进行脱水处理,选择“干”保护更为有效,而对于沉船、建筑遗址或工程遗址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保护方式。再有就是遗址保护应综合考虑遗址中除木质文物之外的其他文物类型,如果这些文物也要求原位展示,其相应的保存方式、环境条件、技术要求亦需要综合分析。

1.1 | 杭州跨湖桥遗址独木舟

1.2 | 绍兴赵国王陵印山大墓

3. “干”保护与“湿”保护条件下的遗址展示

遗址原位保护有助于真实完整的展示遗址信息。无论是在“干”保护还是“湿”保护条件下,对于满足观众参观方面的展示分区、流线设计、展示技术、参观感受等展示要求都是相同的,“干”保护与“湿”保护条件下遗址展示最大的差异在于水对展示技术的要求和设计要点的影响。

2.4 |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遗址厅平面(结合《上海志丹苑遗址元代水闸的技术解析》相关资料绘制)

3.1遗址“干”保护条件下对展示的影响

遗址选择“干”保护时,多数木质文物都能裸露在外,遗址信息直接可见,其展示方式与大多数土遗址博物馆类似,重在结合遗址类型和文物分布特征,通过环廊、平台等交通方式,结合图文和高科技技术等对遗址和文物信息进行完整诠释。结合以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为例,地下遗址厅围绕水闸遗址四周布置参观环廊,在闸门附近设置更加贴近遗址的参观平台,整个展示以遗址为核心、结合出土文物、图片文字、模型、高科技影像等手段,比较生动完整的展示出元代水闸遗址的形象和价值。

3.2遗址“湿”保护条件下影响展示的因素及展示设计的要点

遗址选择“湿”保护时,木质文物大多浸于保护水面以下,水的覆盖将影响遗址的展示效果。以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例,由于选择“湿”保护,干栏建筑木桩的上端露出水面清晰可见,但基础和木桩下端浸泡在水中受浑浊水质的影响难以看清,另一个因素是光线,由于遗址水下较暗,而直接或间接的光线进入遗址厅造成室内环境相对较亮,使遗址厅四周围护结构和顶棚在水面形成明显的倒影,站在周边参观环廊上很难看到遗址的完整面貌。

2.1 |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遗址厅

2.2 |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闸门遗址

2.3 | 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中用棉质进行包裹保水的木桩

2.5 |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场馆遗址大厅

2.6 |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浸水保护的干栏式建筑木桩

2.7 |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浸水保护的木浆

3.1 | 志丹苑元代水闸博物馆高科技影像展示技术

3.2 | 志丹苑元代水闸博物馆展示环廊

3.3 |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场馆水面出现的屋顶倒影

2.8 | 田螺山河姆渡文化遗址现场馆遗址大厅平面图(结合《河姆渡遗址发现40周年、田螺山遗址发掘10年新成果》相关资料绘制)

3.4 | 遗址博物馆“湿”保护条件下的展示方式示意

因此,确定“湿”保护遗址的展示方式时应着重于光环境,应保证遗址水下照明亮度大于遗址厅环境照明亮度,并通过视点分析排除各个参观视角上可能产生干扰视线的反射和倒影。在此本文做出以下假设,对于采用“湿”保护的遗址进行展示,首先确保覆盖遗址的水质相对清澈,水质符合木质文物保护要求;其次遗址厅选用全封闭结构完全覆盖遗址,避免间接自然采光而选择全人工照明,避免不利光线对木质文物的破坏;第三是照明系统设计,根据遗址形状和文物分布设置水下照明,以“面”照明为主结合重要文物的“点”照明,采用中性光源或冷光源,照度控制以清晰呈现遗址面貌为原则,对于参观通道照明,则仅需保证引导参观动线和指示安全通行的照度即可,贴地面设置有遮光构造的间接照明点光源为最佳选择,满足考古研究需求的照明只在特定时间开启。这样一来,全封闭的室内环境既能保证遗址的充分展示,也能够为环境恒定创造条件。

4小结

木质文物是遗址中常见的文物类型,依据木质文物的特性和保存方法,“干”、“湿”两种途径对遗址进行保护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式,选则“干”保护或是“湿”保护对遗址博物馆建筑技术要求侧重不同,对展示方式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调研分析浅议遗址博物馆中木质文物保护与展示的若干问题,旨在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刘秀英,陈允适.木质文物的保护和化学加固.文物春秋,2000

[2]陈傑,陈静.上海志丹苑遗址元代水闸的技术解析.上海博物馆集刊,2012

博物馆与民俗文化展示 篇8

中国山水画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 讲究的是天人合一,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是一种无胜于有的一种空灵的境界, 呈现给欣赏者的是一种神秘、恢弘、典雅又富有个性张力, 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空间的东方特有的美感。抓住中国山水意境最本质的东西, 将这种精神境界与现代的博物馆设计融合, 建造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博物馆。

1 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山水意境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古朴而大气, 天人合一, 追求的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审美境界。例如, 著名元代四大家黄公望所绘的《富春山居图》, 用了7年的时间完成, 画卷中渔舟唱晚, 峰峦跌宕, 烟树迷离, 苍松怪石, 小溪古村, 野渡茅舍, 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华被黄公望用笔触一一描绘。此画确给人咫尺千里之感, 无论布局、笔墨, 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 皆使观者叹为观止, 这是东方与西方的不同审美境界。这种东方古老的智慧的应用应该是我们中国学习设计工作的人一辈子致力于完成的最高任务。

2 中国山水意境与当今中国设计

在艺术设计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实那就是我们东方在设计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我国的设计已经走上了正轨, 面对西方设计全球化的趋势, 我们中国的设计也应该在世界环境下树立自己的设计风格。中华民族气韵的大成在于中国山水意境, 而如何将中国山水意境与现代西方的先进设计理念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富有中国味的设计理念, 这是我们要完成的目标。近些年我们频繁的听见中国风、中国印象、民族魂这些词汇, 都是值得提倡和肯定的, 但是将中国传统元素不加提炼的用"拿来主义"生硬的加在设计上, 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需要克服这样的缺点, 应该做到将经过提炼的中国山水意境与现代设计完美的融合到一起, 让设计由内到外散发出东方特有的神韵。

3 中国山水意境与博物馆设计的融合

3.1 当今博物馆建设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博物馆建设正处于朝阳时代, 具有巨大潜力,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博物馆设计中我们的经验不足, 一直在走西方博物馆设计的模式。博物馆的设计内涵不足, 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 在眼下看来只有将中国的博物馆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融合才是正确的道路。例如苏州博物馆, 可以说是现代博物馆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完美融合, 无论是从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还是中国山水意境在博物馆中的运用都是无可挑剔的成功典范。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设计依然处于没有理清自己定位的状态,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在我国可以起到灯塔的作用, 这样一座博物馆才是真正属于东方人的, 才是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完美产物。

3.2 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应用。

目前国内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主要以实用为主, 但是, 古人对于室外园林其实早就有了自己的表现形式, 例如, 苏州园林、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都是中国山水意境的集中体现。做中国山水意境的博物馆外部环境设计, 需要我们对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有透彻的研究, 使博物馆的外部环境与博物馆呼应。这是我们营造中国山水意境的博物馆外部景观所要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 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 享其纳入, 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 为了体现与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 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而国内现代博物馆外部观景的营造正是需要创新的时候, 在这个时候用中国山水意境营造外部景观便是博物馆出路, 在这方面日本的博物馆外部环境营造做的十分到位, 国内博物馆外部景观营造也应该多多的借鉴日本的景观设计, 弃糟糠而取其精华。

3.3 博物馆内部展示设计与中国山水意境的完美融合。

博物馆内部的展示部分我们国家做的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展示并不多见, 现代媒体设备的技术应用远远胜于其本身展示物品的内涵表现。博物馆展示设计很有必要引入中国山水意境作为表现手段, 褪去浮华的技术, 用古朴而厚重的气质去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将中国山水意境中的细致内敛的内涵应用与展示陈列, 必将衬托出展示物品的贵重与文化价值。古典气质与现代手段的完美平衡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体会到, 展示中古典与现代的对比是必要的, 古典与现代的交融更是难得的。中国山水意境是东方人独有的, 所以加以运用与现代展示设计技术相结合, 定将让中国的博物馆展示设计提升到新的高度。

4 建设有东方特色的山水意境博物馆

中国山水情怀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应加以发扬光大, 运用于博物馆建设计与展示设计当中, 建设有东方美感的博物馆。使中国的博物馆设计成为中国人的设计, 具有标志性的设计风格, 而不是学习模仿西方设计, 让中华文明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而传达到世界各个角落。让中国的博物馆设计就像国际上认同中国山水画一样被认同, 打破西方博物馆设计独揽的局面。

5 结语

在我国博物馆设计尚处于起步阶段, 前面的路还有很长要走。与西方博物馆建设计仍有差距。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山水情怀设计博物馆来逐步减小我们和西方国家的差距,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的向西方学习, 吸取其先进的经验为自己所用。

摘要:将中国山水画意境的格调、气韵、色调和性格融入国内博物馆的设计当中使其成为具有中国文化的博物馆。使我国的博物馆设计具有特色, 屹立于世界博物馆之林, 让中国的博物馆设计具有中华民族的底蕴。

关键词:中国山水,意境,展示设计,博物馆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2]吕理政.博物馆展示的传统与展望.SMC出版社, 2002.

[3]甄朔南.中国博物馆学百年发展战略.中国文化遗产, 2005.

[4]童明康.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中国文化遗产, 2005.

浅析自然博物馆展示理念的更新 篇9

一、自然馆的展示由“物”向“人”的转向、由“死”向“活”的转向成为当今世界朝流

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三项功能曾被认为是主要功能。从当前看, 博物馆的水平不仅以藏品多少为标志, 而是重在其为观众能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自然馆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及娱乐性被重视起来, 其功能也由按一成不变的科学内容“陈列”标本改为选定一个应为公众理解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科技主题, 由公众参与的“主题单元陈列”形式, 尽量让内容活起来。美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昆虫动物园”内, 一个硕大的玻璃箱中各种昆虫都是活生生的, 人们可以看到蝴蝶由卵到幼虫、由蛹到羽化成蝶的全过程;英国的一家自然博物馆内备有装上“兔子耳朵”、“驴耳朵”的帽子, 观众戴上感受到听力增大;还有模拟恐龙脚爪的靴子, 穿上可以体会恐龙脚爪的着力特点;美国、日本许多自然馆能在标本面前聆听各种动物不同情绪的叫声;在可触摸的标本周围观察各种动植物的细部特征, 感觉它们的质感;把骨骼标本与外形标本装架成同一典型动作, 让人们去对比。观众进馆前发一些问卷, 通过参观写出答案, 实行有奖问答;让观众动手制做简易标本, 按照骨骼想象绘出外形图、听声音判断是何种动物、看植物标本判断它的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组织孩子们进行考古、采集标本的冬、夏令营活动, 等等。

二、树立新型的四维空间形式设计观念

没有录音时, 讲解员的作用非常重要。没有图像、影视屏时, 展牌不可替代。但这种传统的展示形式, 必然带来的是一种说教、教科书式的感觉。展览馆总不能像把专业书一页一页撕开, 放大后贴在版面上。这是一种被动的教育, 强调性的展示。自然馆最有条件打破传统的、平面的视觉角度限制。它应是一种全空间的设计, 使观众置于各种环境之中。比如, 散点式的展示空间, 把展件置于中心点, 从各个方面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抑扬式的空间设计, 改变观众习惯的视角和高度, 扩大或缩小展品原物的比例, 昆虫亦可硕大, 原始森林亦可微缩。观众亦可居高临下, 又可仰视上空;叠加展层、延伸版面和展示空间。这种调整视角和视线高度, 对观众精神的调节和感官的丰富大有益处;围隔特定环境, 有些围而不隔形成若干小区。隔而不围, 用镂空、透明或半透明的屏障形成特有的吸引力。又隔又围, 营造一个独立的空间等;空间的过渡, 利用走廊、台阶、错层、花卉小品、休息区, 打破单调的步行节奏, 处理好各展区之间的衔接;借景、引景、透景的空间连贯, 给人以延伸想象, 有直观、有窥测、有联想、有意境的观展环境。还有其他的一些空间设计的基本艺术准则, 比如, 大小空间的反差对比, 高低错落的变化布局, 远近透视感觉的空间效果。还有一些新颖的利用空间手法。观众参观的路线不用指示牌, 而是在空中搞一些迁徙性动物的道具, 利用鱼群、鸟群、蝴蝶群的移动方向性, 生动活泼地起到了引导观众的作用。所谓四维空间, 还有活跃版面的问题。有的老文博工作人员曾谈到, 不太愿意去看展览, 一想就知道是什么样子。这说明, 我们的版面已形成一些程式化的东西。能否有这样的可能, 把版面作为主要内容载体性作用转向一种提示性、序列性、背景式、环境式的功能。如此, 目前电视机非常便宜, 能否更多地用电视把照片、图表替换下来, 变静态展示为动态。能否用小型灯箱、微缩景观在版面上起到调节、活跃的作用。能否打破一面墙式的版面设计, 形成一种左顾右盼的展示环境。有时一览无余莫不如顾此失彼更会重复地吸引观众。

三、展品的展示应当是精而不缺, 华而不乱

以量取胜不足为取, 一味求全则更加不全。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每一件慎选的展件, 透过展件自身内涵的挖掘达到系统性、知识性。这就应当考虑展件之间的组合、背景的衬托及展品深层次价值的延伸。比如, 一架恐龙, 架设在一个平台上, 就不如让它挺立在山石上, 即提高了绝对高度, 又有了点缀性环境, 更有利于标本的保护。活动恐龙毫无内容的几个动作, 就不如让食肉恐龙从岩洞、山缝中捕捉住一个猎物更富生动性。一个大型地球仪, 不同典型地带都有一窥测镜, 每一镜中有一个小电视, 介绍寒带、温带、热带的特色环境和动植物, 这就比直观电视更有趣味。日本的一家博物馆无条件搞水族馆, 便在展室中引导观众爬上船台, 然后沿下旋梯进入潜艇。从艇中的舷窗中观看海底世界, 实际无外是将展室装饰成潜艇, 将舷窗外安置一台电视机而已。有的博物馆更巧妙地利用自然标本对观众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他们把蚁群、蜂群的敬业、卫家、分工、合作, 拟人化地表现出来, 印象十分深刻。

四、要选择能够激发观众热情的色彩基调

自然馆的布展应贴近自然, 要吸收当今世界上在公共场所光亮派建筑的色彩风格。自然馆没有凝重的政治主题, 也没有沉重的历史情节, 因此色彩上应当是明快的、丰富的, 变化对比是强烈的。充分利用反差效果, 衬托历史的久远、生态的变化及生物的变迁。据日本人研究, 就一般色名而言, 中国有625种, 日本有530种, 美国有267种。应当说, 我们是一个多色彩的文化传统民族。在自然馆的色彩上, 除了注意不同的色彩个性与协调, 在视觉的扩张与收缩等原则外, 能否把象征生命、生机、生气作为基调。维也纳的每一条街道都和谐在一种基调中展示细微的变化。不同的街道分别表现了它们的典雅、豪华、温馨与宁静。而且在一种基调环境之中, 很小的, 对比色强烈的招牌、广告都十分夺目。这与我们的布展同是一个道理。我们在确定色彩基调时, 还应注意色调明快但不能太漂亮而偏于浮躁, 色彩干净但不能单纯使用原色而失之丰富。注意亚光的质感和复合色的运用, 这对于布展的品位十分重要。色彩明快并不一定都趋于“淡雅”, 其实“重雅”也是很有分量的。在颜色领域里, 基本不存在“忌讳色”, 色彩本身无优劣之分, 关键是把握好色彩关系。所以还要解放思想, 大胆用色。另外, 在某种特定环境中, 自然色的运用也有特殊的效果, 即所谓天然去雕饰。避免那种纯绘画性表达, 充分发挥材料表面色泽和肌理的天然优势。

五、布展用光应从照明功能转向语汇功能

浅析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 篇1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博物馆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其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小型博物馆,展示的空间有限,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本文通过对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并相应的提出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有效提升小型博物馆的整体服务质量,促进小型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分析探究

引言:小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就是利用博物馆内有效的利用空间,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法将馆藏的各种标本、文物等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为观赏者提供良好的欣赏价值的同时,还可以让藏品的展示充分体现出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规律。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应该突出藏品的陈列主题,并且根据陈列主题进行内容的整体构思,然后有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对馆内藏品进行陈列展示,提高小型博物馆的观赏价值。

一、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手法的原则

(一)正确认识小型博物馆的主要任务

博物馆是较为特殊的一种文化机构,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物和拥有文化价值物品的保管,他对社会大众有着展览、陈列以及辅助教育的作用。所以,博物馆在展示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主要内容,然后再进行合理的设计。一方面,博物馆要营造一个相对理想化的展示环境,主要包含博物馆的室内灯光设计、空间设计、多种辅助设备设计等要素。为藏品的展示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优化博物馆的展示空间[1]。因为展示设计手法对藏品的展示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如果可以设计出最优的展示方案,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博物馆的观赏性,为社会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空间。此外,在博物馆展示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的安全性。因为在博物馆展出的藏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是见证历史文化发展的标本和文物,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安全保护设计也非常重要。

(二)充分考虑博物馆的空间性,合理的设计展示方案

不同种类的博物馆其展示设计手法也是有所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包括艺术类、科技类、历史类、综合类等陈列空间。例如,艺术类的展示设计,它的展示品主要是一些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手工艺术品等,在展示设计时不仅要充分考虑他们各自的独立性,同时还要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全局性的视觉体验。而像综合类的展示设计就要坚持自由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博物馆的主题进行综合性的展示,突出博物馆的主题特征[2]。

二、小型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方法

(一)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

不同的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尺度比例给社会大众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选择合适的空间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大众的舒适感。如果博物馆空间比例过于夸张会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展示环境,给社会大众带来一种距离感。所以,要对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优化展示空间。例如,在设计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时,从入口进入博物馆后,如果长度方向距离的设计超过了整个展示空间的宽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拉长管内的展示空间,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距离感[3]。由此可以看出,博物馆的空间比例尺度的设计与人的感觉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设计方案给社会大众营造的感觉也不同,所以,应该从社会大众的感觉出发,合理的设计博物馆空间比例,从整体上突出展示空间的性质。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展示空间组合的各种主次关系,体现出博物馆展示的节奏感和层次感,保证博物馆藏品展示的连续性。

(二)要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要充分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将现代计算机技术、音频技术等融入到展示空间的设计中去,为博物馆展示增添新的元素,吸引更多社会大众的眼光,提升博物馆的所展示藏品的欣赏价值。同时,还可以让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更加立体化,层次更加鲜明。例如,在展示某些历史文物过程中,如果依然利用单一文字的方法进行介绍,不但会影响介绍信息的完整性,同时还会让社会大众产生一种视觉疲劳,而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藏品信息以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的形式灵活展现出来,不仅可以丰富藏品信息的展现形式,同时可以清楚的介绍藏品的信息,增加藏品信息的完整性,让社会大众一目了然,进而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效果。

(三)博物馆展示设计要考虑社会大众的互动性

随着博物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其展示设计逐渐融入了新的概念,就是要充分体现出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性,不仅可以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博物馆对社会大众的吸引力。例如,充分考虑社会大众对藏品参观的趣味性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设置相关的兴趣展厅,增加社会大众的情感体验,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需求[4]。在展厅空间内可以放置恐龙,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恐龙下蛋的景象,增加展厅空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社会大众的兴趣,提高社会大众之间的互动积极性。此外,还要为博物馆营造一个良好的展示环境,有效利用灯光效果营造良好的参观氛围。在设计展示光效时,应该全面考虑藏品的特点和价值,为他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光效。例如,在主展品区域内,应该将灯光集中到藏品身上,降低周围空间的亮度,凸显出主展区的地位。

三、结语

总而言之,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其内容的呈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掌握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法不仅可以提高对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因此,博物馆要高度重视馆内空间的展示设计工作,正确掌握博物馆展示空间的比例尺度,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和合理性;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丰富藏品的展现形;增加参观者之间的互动性,突出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我国博物馆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窦萌春.基于体验设计的博物馆环境教育展示设计流程探讨与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5.

[2]毕文娣.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

[3]张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谈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D].安徽大学,2014.

上一篇:生猪产地检疫下一篇:米索前列醇缩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