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室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2024-05-05

棚室黑木耳的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棚室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篇1

由于北方气候条件特殊, 因此在对葡萄进行棚室栽培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苗木品种的选择。理论上要选择一些能提高栽培植株抗旱性的嫁接苗, 一般会选择抗寒砧木嫁接的种苗。山葡萄和贝达是最常用的两种嫁接苗。其中, 山葡萄能够适应的最低温度达到-16℃, 而贝达能够适应的最低温度只能达到-12℃左右, 由此可知贝达的耐寒性不如山葡萄的耐寒性高。[1]由于辽宁和吉林两地是位于东北偏南的地区, 冬季棚室内的温度均可维持在贝达能生存的温度内。黑龙江处于我国最北的地区也是气温最低的地区, 其冬季棚室内的温度仅能达到山葡萄苗木的生存温度, 因此, 黑龙江地区多用耐寒性更好的山葡萄苗木对葡萄进行栽培。

2 栽培技术

2.1 栽植沟准备

栽植苗木的土沟以大为佳, 定植沟的宽深度一般规定在80~100cm的范围内, 挖沟的过程中要将耕作层的上层熟土与下部的新土分开来放, 挖好沟后, 需将稻草、秸秆类的有机物和少量腐熟的粪便添至沟底, 然后将粪肥和熟土混合, 填入沟中至比地面高出20cm左右为止, 为增加土层的沉实度, 还应向沟中灌入一定量的水, 为了方便水流的灌溉, 栽植沟还应低于地面5cm左右。[2]

2.2 苗木的准备

北方的葡萄园栽植的葡萄苗木一般都是带叶的营养袋苗。营养袋苗一般在简易的拱棚中就可育苗, 育苗期大都在4月。可将直径15cm、高25cm的塑料袋制成营养袋, 用于排水。栽植前, 从窖中取出休眠苗, 将其根部过长的部分和受到机械损伤的部分剪除, 再从嫁接口以上选留2~3个位于基部以上的饱满的芽, 并去除其余的芽, 然后将苗木的根系置于清水中浸泡1~2d, 随后就可以在事先制作好的营养袋中载入幼苗。栽入营养袋后的木苗会在20d左右的时候有新根长出, 有幼叶发芽, 此时需要增加通风量, 并注意减少光照, 浇水也只需保证风干见湿即可, 要注意适量, 无需过度, 不然会因水温使根系温度降低而使根系无法正常呼吸, 对苗木的生长有抑制的作用。当苗木满足生长高度达30cm左右, 且有5~6片苗叶的时候就可以将葡萄苗定植了。

2.3 苗木的栽植

在之前要先测量好株距, 并将栽植点标记到栽植中心线上, 在栽植点出挖出20cm深, 比营养袋内的土坨略大, 即10~20cm款的栽植域, 将营养袋划破, 取出营养袋苗, 在保持其土坨完整的基础上将其放入栽植域内, 期间要保证苗木根系与土坨不分离, 不散开, 最后将土埋好并踏实, 浇水灌溉。为避免嫁接口长出自根, 影响葡萄苗抵抗低温的能力, 使其受冻死亡, 则需将嫁接口在培土的时候保证露出地面5cm左右, 这是栽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2.4 栽培后的技术管理

在苗木定植后, 要将嫁接口处的塑料条解除, 然后选择一个健壮的新稍留为主蔓, 并及时剔除多余的新稍。应注意灌水的频率和水量, 避免出现土壤干旱的现象, 除此之外, 还要及时松土, 除草。新稍一般会在7月末8月初就停止生长, 在新稍停止生长的45d前, 也就是立秋前后, 为了能够促进新稍加粗生长, 使枝蔓生长木质化, 则需要对新稍顶部进行摘心的操作以确保苗木能够有效抗寒, 安全越冬。

2.5 苗木日常的栽培技术

温湿度是苗木日常栽培技术的重点, 棚内的温度过高会造成能源浪费, 使苗木打蔫, 延缓发育, 因此要将温度控制在28℃以下。因只有在高湿度的环境才能缩短催芽期, 保证发芽率和发芽的整齐度, 因此催芽期的湿度要保证在80%左右, 其余时期均在55%湿度的环境为最佳, 即可避免害虫滋生, 有能促进苗木生长。除温湿度外, 预防霜冻的技术也是日常栽培技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关税法和烟熏法是补救霜冻苗木的最佳办法, 灌水法是通过增加室内湿度形成雾, 烟熏法是通过燃烧干草而形成雾, 二者都对霜冻的预防和补救有较好的效果。其中烟熏法要注意的是, 燃烧干草后的棚内温度也会随之升高, 要注意通风, 避免灼伤苗木。

3 结语

综上所述, 葡萄栽培的技术主要就是针对栽培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棚室的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8度, 过高的温度不但消耗更多的能源, 造成浪费, 还严重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发育。棚室内的湿度一般要保持在55%左右, 过高的湿度会引起害虫的滋生, 引发虫害, 但催芽期除外。北方特殊的环境气候使棚室内葡萄栽培成为了一项复杂严苛的栽培工艺, 参与栽培工作的人员在工作应积极努力, 善于总结, 不断创新, 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为加速增加葡萄产量添一份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军, 杨寿林, 何新兵.关于民勤发展设施葡萄栽培种植的前景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 (01) .

玫瑰棚室的栽培管理 篇2

一、立地条件选择。玫瑰适应性强,喜阳光,也能耐半荫,生长适温为15-25℃。大棚栽培田块应选择在阳光充足,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团粒结构良好的微酸性田块。栽种在背荫、冷浸田块的玫瑰,生长不良,枝叶瘦弱,花蕾很少,花朵也小,香气淡;若地点低洼,地下水位高,加上排水不良,往往引起烂根、落叶,甚至成片死亡。玫瑰虽然对土壤养分要求不严格,但是栽种在土层浅、肥力差、土壤容易板结的地方,则根系发育受阻,枝叶瘦黄,花少味淡。

二、整地和调酸。整地包括翻耕、地面整理、犁耙平整及除去杂草、杂物等。整地在秋季进行,土壤的pH值要求为5.5-6.5,忌板结和粘重土壤,如果土质偏酸或偏碱,则需要调酸,生产上采用2分红土加1分腐叶土(也可用泥碳土)拌合调整酸碱度。移栽前需要整地理墒,为方便施肥、除草,种植玫瑰花卉的墒面的宽为1.2米,以南北向开墒种植为好。

三、选用良种。良种是玫瑰商品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品种对路、优质、高产、高效,是搞好玫瑰生产的目的。重瓣紫红玫瑰是目前我国玫瑰花的主要栽培品种,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情行选择适宜的品种。

四、种苗繁殖。玫瑰主要采用扦插、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培育苗木,玫瑰扦插最好在温室内进行营养袋育苗,若采用喷雾装置成活率更高。扦插基质用腐叶土或泥碳土加河沙加过磷酸钙,按5:3:0.5的比例混合后使用,沙土要求无菌,将基质装进扦插袋,依次排放在扦插棚内备用。

插穗应选用一年生的无病无虫枝条,花前带蕾的嫩枝或花后带花充实的硬枝,嫩枝5-8月,硬枝9-10月扦插为好。插穗上端在距腋芽1厘米处剪平,中间留2-3个叶芽,下端距叶芽1厘米处剪成45度角的斜面,插穗长10-12厘米。插穗随剪随用,同时采用生根粉加速生根,扦插于营养袋内,扦插深度为插穗的1/3,浇透底水即可。以后保持空气湿度90%以上,棚温25℃左右,30天后便可生根长芽,玫瑰扦插成活后结合喷水用0.2%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喷洒1-2次。移栽前30天选择晴天中午揭膜炼苗。

棚室黑木耳的栽培技术 篇3

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立体吊袋栽培黑木耳,大棚内温度控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尤其在菌袋密集程度高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温度,防止高温“烧菌”。“烧菌”的菌袋再遇高温、高湿,很容易造成一片“绿海”(绿霉污染)。

菌袋开始挂袋2~3天内,不可以浇水,温度要靠遮阳网和塑料薄膜调节,使温度控制在20~25℃。往地面上浇水,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80%左右,待2~3天菌袋菌丝恢复后可以往菌袋上喷水,每天进行间歇喷水,使湿度达到90%。在此阶段切忌浇重水,以保湿为主,每天通风两次,持续7~10天,直至耳芽成绿豆大小。

9.耳片生长期管理

子实体边缘分化出耳片,并逐渐向外伸展。此阶段应逐渐加大浇水量,加大通风量,喷水尽量喷雾状水。为保证耳片黑、厚,要适当控制耳片生长速度,原则上棚内温度超过25℃不浇水。早春一般在午后3点至次日9点之前进行间歇喷水,5月后一般在下午5点至次日7点之前浇水,使空气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90%~95%。采取间歇式浇水,浇水30~40分钟,停水15~20分钟,重复3~4次。根据气温情况,一般浇水时放下棚膜,不浇水时将棚膜及遮阳网卷到棚顶进行通风和晒袋。正常情况下,喷水后通风,每天通风3~4次,天热时早晚通风,气温低时在中午通风。温度高、湿度大时,还可通过盖遮阳网、掀开棚四周的塑料膜进行通风调节,严防高温高湿。

10.采收及转潮管理

当黑木耳耳片长到3~5厘米,耳边下垂时就可以采收(5~6成熟)。大棚内吊袋栽培黑木耳,一般在4月中旬至下旬即可采收第1潮黑木耳,在5月上旬采收第2潮黑木耳,比全光地摆栽培提前25~30天。采收木耳后,将大棚的塑料薄膜和遮阳网卷至棚顶,晒袋5天左右,然后再浇水管理,即“干干湿湿”水分管理。晒袋管理是避免耳片发黄的关键措施。不见光、温度高、耳片生长速度过快是耳片黄、薄的主要原因。一般第1潮黑木耳每袋可采干耳20~25克,耳片圆整、正反面明显,耳片厚、子实体经济性状好。第2潮耳管理方法与第一潮耳大致相同,高湿度、大通风是关键技术。一般可采收3潮耳,每袋产干耳40~60克。

11.菌袋落地采顶耳

待采完2~3潮耳后,如果菌袋仍然比较硬实、洁白,说明菌袋内的营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转化,这时可以将吊绳上的菌袋落地,在顶端用刀片开“+”或“#”字形口,然后在棚内密集摆放,早晚浇水4~5次,每次浇水1小时,停浇30分钟,这样每袋还可以采干耳10~15克。(全文结束)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王延锋 邮编:157041)

棚室春黄瓜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篇4

根据市场需求和居民的消费习惯, 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 抗寒、早熟、结瓜节位低、瓜码密、前期产量高的品种。目前牡丹江市常规种植的品种有长春密刺、津研4号、津春4号、津优2号、津优3号等, 新品种主要有罗斯喀3号、罗斯喀8号、291等。

二、培育壮苗

对消毒后的种子进行浸种催芽。种子刚露出胚根后, 放在0~2℃条件下锻炼2~3天, 再拿到25℃左右条件下催芽1~2天, 芽出齐后播种。

三、温湿度管理

1. 发芽期

这一时期要给予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以利于苗齐、苗壮, 出苗后要防徒长。

2. 幼苗期

此时白天室温可保持在24~28℃, 夜间温度可保持在13~15℃左右, 形成大温差, 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防止徒长。如遇阴天, 白天20℃左右, 夜间10~12℃。

3. 结瓜前期

此期外温上升, 但还不稳定。在管理中要做到适当控制浇水, 适时适量追肥。既要放风, 又要严防冷风危害。白天温度30℃左右, 夜间13~15℃, 最低不低于10℃, 适宜温度持续时间越长越好。在大部分植株根瓜已经坐住并开始生长时, 结束蹲苗, 逐渐加大肥水量。

4. 盛瓜期

此期是大棚黄瓜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应加强通风和水肥管理。此时也是霜霉病大发生的季节, 黄瓜霜霉病在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 温度20℃左右时最容易发生。为防霜霉病发生, 此期要对黄瓜进行分段变温管理, 以预防霜霉病的发生。

当温度稳定在13℃以上时, 要进行昼夜通风。通风面积要占整个大棚面积的20%~30%。

四、水肥管理

1. 缓苗期

定植后3~4天浇缓苗水, 以补充因根系受伤而造成的水分吸收不足。缓苗水要轻, 浇透为宜, 不可浇大水。缓苗期间一般不追肥。

2. 抽蔓期

以控为主, 促控结合。这一时期主要是黄瓜的蹲苗期, 以中耕保墒为主, 根瓜坐住前很少灌水, 根瓜坐住后灌一次足水, 并结合浇水开沟施一次肥, 每公顷施氮磷钾复合肥300千克。

3. 结瓜期

这一时期要采取大水大肥管理, 以保证黄瓜连续开花、连续结果、连续采收。从追肥种类上看, 应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 适当配合化肥。结合浇水多次中耕, 以促进不定根的形成, 并防止土壤板结。

五、病害防治

1. 低温冷害

棚室春黄瓜在栽培过程中, 经常受到低温的影响, 当黄瓜遇到低于其生育适温的连续低温时, 就会产生生理障碍, 延长黄瓜的生育期并减产, 严重时发展成冻害。

防治措施:

a.加强保温措施。提倡采用地膜、小棚膜、大棚膜等多重覆盖。做到前期少通风, 中期适时、适量放风。发生寒流侵袭时应马上采用加温防冻措施, 可使用简易风炉或在垄道里点燃柴草等, 可使棚温提高3~15℃, 应保持2~3小时, 也可采用地面覆盖或植株上盖报纸、地膜的方法。

b.增施二氧化碳。在一个棚内放在几个瓷盆, 先把50%硫酸1000毫升缓慢倒入盆内, 然后每盆用塑料袋装400克碳酸氢铵, 用针或钉子扎一些小眼;使其流入硫酸溶液内, 进行化学反应, 释放二氧化碳, 上午7~9时施放, 可使黄瓜光合作用旺盛, 提高抗性。

c.药剂处理。寒流前可喷施农用链霉素或高脂膜乳剂或植物抗寒剂等, 均有一定预防作用。

d.补救措施。如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 应采取缓慢升温措施, 在日出后用报纸或草帘遮光, 使黄瓜的生理机能慢慢恢复, 切忌操之过急。

2. 其它病害防治

黄瓜霜霉病:

药剂防治:可选用瑞毒霉锰锌、克露、普力克等药剂进行防治, 每7~10天喷1次, 视病情连续喷3~4次。

黑星病防治方法:

可采用福星、多菌灵混用武夷菌素, 或扑海因、或代森锰锌等药剂喷雾防治。喷药时要特别注意嫩茎、生长点附近要均匀喷到, 每隔5~7天喷一次, 连续喷3次。

细菌性角斑病防治方法:

黑木耳栽培技术 篇5

一、选场:

为了获得黑木耳高产, 必须要有满足黑木耳生产的场所, 首先要选好场地, 场地好坏, 是直接关系到木耳产量高低的问题。

选场应在耳林附近背风向阳的地方, 场地要求要有浅杂草, 地势比较平坦, 日照较长, 日夜温差小, 早晚有雾罩, 靠近水源, 湿度比较大。不要选在石角坡上或山顶上, 更不能选在浸水窝里作耳场, 最好选在有少量的树林中, 要有花花太阳照为好。

二、选树:

能栽培黑木耳的树很多, 除含有松脂、精油、醇、醚等树种和经济林木外, 其他树种都可栽培木耳。目前通用的树种有栓皮栎、麻栎、槲树、棘皮桦、米槠、枫杨、枫香、榆树、刺槐、柳树、揪树、法桐、黄连木等。但以栓皮栎、麻栎为最好。树的大小一般以7-8年的树龄为好, 直径一般在5-20公分为宜, 但以10公分左右的树产量最高。

三、砍树:

砍树时间:一般从叶老枯黄到新叶初发时间内砍伐, 这叫收桨树。也就是冬至以后到立春以前砍的树, 虽然木耳生长较猛, 但后期产量不高, 树皮容易脱落, 对木耳生产有很大影响。

四、剃枝:

树砍倒后, 不要立即剃枝, 树枝叶可加速水分蒸发, 使树杆含有适当的水份, 一般要在砍倒后10天或半个月进行剃枝, 剃枝要齐树杆, 削平"铜钱"不要伤害树皮, 以免杂菌浸入。

五、段木:

为了运输和管理方便, 最好段成3尺长, 可用刀或锯子锯成齐头, 锯成段木后, 堆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架晒, 架晒的目的是为了使段木尽快死去, 有利于木耳菌丝生产发育, 若段木过干, 必须经过浸泡, 否则, 菌种的水份很快就会被段木吸收, 对木耳菌丝发育不利。

六、接种:

接种是木耳成活的关键工作, 也是直接影响今后产量问题, 所以接种这一环非常重要。

接种时间:根据木耳生长的温度和季节结合看来, 最适宜在3-4月之间, 这时自然气温也上升到15-20度左右, 菌丝虽然在5-36度都能生长, 但以20-30度最适宜。

接种方法:当前采用两种方法打眼接种, 总之, 不管是啄斧或打眼机, 窝距每隔2-3寸打一个眼, 行距1寸适宜, 过深容易积水生虫, 过浅菌种不进去, 总之不能过深、过浅, 以菌种接上去和树棒平整为好, 但关键注意一条, 眼的大小要与菌种块大小配合紧密。菌种块小颗两块一起打进去, 菌种块与眼的大小相似更好, 一定要与眼打紧, 不易脱掉, 千万不要把菌种放歪斜在菌种眼上, 以免失败。

七、排场:

接种后, 将耳棒整整齐齐地排在地上, 每根棒相隔1寸左右, 但是必须每隔10天翻一次棒, 上面翻下面, 下面翻上面, 在翻棒的同时, 一便洒水一次, 以保持耳棒内的温湿度, 翻棒的目的是为了调剂棒内的温湿度, 使菌丝生长速度均匀一致, 出耳才整齐。如长期不翻棒, 耳棒阴面潮湿, 生霉、生虫危害大, 阳面又被太阳直射, 干燥、脱壳, 木质部干湿差异很大, 菌丝很难生长, 所以不仅是接种了事, 翻棒才是关系到出耳迟早和产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八、垫棒:

经过两个月的翻棒管理, 若出现有小耳芽时, 应及时垫枕头棒, 如不垫头棒, 部分小耳就生长不好, 甚至烂掉, 垫枕头棒以后还是同样隔10天翻棒, 千万不可忽视这一工作。

九、立架:

按季节来说一般在立夏、小满前后立架为宜, 但也要根据木耳的大小决定, 木耳生长只有要有大指拇大的耳片时就可立架, 架的高度立1.5尺左右, 在立架的同时应割去场内的杂草, 以保证场内清洁卫生, 空气流通。

十、水份管理:

木耳生长离不开雨水, 但靠天下雨是没有保证的, 必须进行人工喷水, 木耳生长需要干干湿湿的条件, 在睛天气候干燥情况下, 每天洒水1-2次, 每次洒透耳棒, 连续6-7天就能促进木耳大量生长, 木耳采收后需要停止喷水4-5天, 让菌丝恢复几天后, 再继续喷水, 如久干久淋对木耳生长都不利。

十一、采收:

木耳成熟后要及时采收, 须做到勤采细卖, 不然就会烂掉。进行人工喷水的木耳不受时间限制, 随时都可采收, 依靠雨天生长的木耳, 一般都是在雨后天睛采收。

采收方法:为了不影响产量, 最好采大留小, 不能大小一起采收, 但特别注意木耳成熟期, 该采即采, 不能推迟下次雨后采, 以免淋烂木耳, 在采收的同时, 一便撤去杂草, 并将耳棒翻个面, 让它接受阳光, 地潮均匀, 使下次出耳整齐一致。

黑木耳栽培技术 篇6

1 栽培季节与品种选择

黑木耳属中温型的菌类, 菌丝生长温度为10~35℃, 最适温度为22~28℃;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5~30℃, 以20~25℃最适宜。黄河流域2月上旬至3月上旬制袋接种。选择菌丝生活力旺盛、耳牙形成集中、抗逆性强、产耳量高、品质佳的品种, 如AU31、AU917、冀优1号、冀杂3号、新科1号等。

2 培养料配制

配方: (1) 稻草培养料。稻草75%、米糠22.5%、石膏1%、过磷酸钙1%、尿素0.5%。 (2) 豆秸秆培养料。豆秸秆粉88%、麸皮10%、石膏粉1%、过磷酸钙1%。 (3) 麦秸培养料。麦秸80%、麸皮或米糠18%、过磷酸钙1%、石膏1%。 (4) 棉籽壳培养料。棉籽壳90%、麸皮或米糠8%、石膏1%、过磷酸钙1%。用料要干燥、新鲜、无霉变。稻草切成2~3 cm长, 用1.5%石灰水浸泡12 h, 捞起用清水冲洗沥干, p H值为7;豆秸秆、麦秸应碾碎。培养料配好后含水量在55%~60%, p H值8左右。

3 装袋灭菌与接种

选用17 cm×33 cm×0.05 cm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袋。装袋时要上下培养料松紧一致, 装袋完后在袋口套上颈圈, 再在颈圈外包1层塑料薄膜和牛皮纸灭菌, 或装料后直接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口。常压灭菌炉灶内温度达到100℃, 保持12~14 h。冷却至32℃抢温接种。在接种箱接种, 每箱装料袋70~100袋, 接种前用气雾消毒剂2~3小包熏蒸30 min后方可接种。一般从2月至5月上旬, 秋季在白露至寒露都可接种。接种时, 视其不同种型, 选用不同工具, 如枝条种、三角木种可用砍花斧砍口, 把锯末和枝条或三角木共同塞入砍口内, 用斧背轻轻打紧, 以不脱落为原则;锯末种、颗粒种, 可用10 mm手电钻、打孔机或空心冲子打眼, 把菌种塞入孔内, 用树皮盖上, 轻轻打紧。点种密度, 一般行距6.7 cm, 株距8~10 cm, 排成“品”字形或交错成梅花形。耳棒的两端密度要大, 让菌丝很快占领阵地, 避免杂菌侵入。

4 发菌管理

接种后的料袋以“井“字形或三角形堆放, 堆6~8层, 堆与堆之间要留出间隙。重点做好温度和通风管理, 发菌期空气湿度应控制在60%~70%。发菌初期前7 d培养室保持28~30℃, 使黑木耳菌尽快定植、蔓延、占领培养料。在整个培养过程要确保耳房空气流通新鲜, 每隔15 d翻堆1次。培养室必须要黑暗, 防止菌丝过早地形成耳芽。及时检查杂菌, 防止污染。有轻度污染时可用75%酒精溶液6份、甲醛原液4份混合均匀注射到污染部位, 污染严重的菌袋要远离培养室烧掉。

5 出耳管理

当菌袋上出现小量棕色米粒状耳基时, 此时应转入催耳期管理, 进行开口或刺孔。开口或刺孔前用1%高锰酸钾溶液对菌袋进行消毒。开口或刺孔后, 菌袋采用三角或井字形堆放, 并覆盖薄膜。将室温控制在15~20℃, 湿度在75%~80%, 要有一定的散射光和充足的氧气, 如此培养7~10 d即可转入出耳期管理。根据黑木耳分化生长喜欢多湿环境的特点, 菌棒排场后出耳阶段主要工作是搞好水分管理。做到气温高时早晚喷水;气温低时白天进行喷水。晴天多喷, 阴天少喷, 雨天不喷;小耳少喷, 大耳多喷。气温10℃以下不喷水, 10~15℃白天可适当喷水, 夜间不喷水。20℃以上, 应选择早、晚喷水, 空气干燥时, 增加喷水次数。阴天一般不喷水, 耳场风很大也可适量喷水, 特别注意耳棒入场初期, 是耳芽发生阶段, 需要有“绵绵雨”的条件。喷水要勤而少, 保持不干不湿状态, 避免长时间喷水, 或在畦沟内短时间浸水。从半透明、粒状的原基长成小芽5~10 d为幼耳期, 在幼耳阶段一般每天喷水1~2次, 耳基慢慢长大后, 喷水量可稍多, 保持幼耳湿润即可。由小耳芽长大至成熟15~30 d为成耳期, 此期喷水量视子实体生长而相应增加, 防止耳片失水变干。同时也要拉大干湿差, 干湿交替以促进生长。

6 采收及采后管理

当耳片充分展开边缘内卷、颜色由深转浅时表示木耳已成熟, 即可采收。采收一般在晴天的早晨木耳半干时, 一手拿着袋, 一手轻轻将耳片捋下;用手抓住整朵木耳, 把它轻轻拉下或用小刀沿袋壁割下。采收第1茬耳后, 停止干燥5~7 d, 待耳穴菌丝恢复生长后, 再喷水增温, 仍采取干湿交替的管理方法, 促使第2茬耳芽形成。一般可出耳3茬。

参考文献

[1]魏鹏.黑木耳栽培技术 (二) [J].农村科技, 2010 (4) :57-58.

[2]王香, 苏文.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 2009 (12) :48.

[3]陈明计.黑木耳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 2009 (10) :55.

黑木耳栽培中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 篇7

引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菌种生长力差或接种后料温低于28℃, 致使接种后吃料慢, 生长纤细;二是养菌后期袋内料温超过30℃, 菌丝内细胞质受高温影响, 细胞壁胀破, 细胞中营养液流出 (表现为吐黄水) , 如再持续高温, 菌丝会萎缩死亡。预防这种情况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选用生命力强的菌种, 抢温接种, 接种后前7天注意室内加温, 使袋内料温不低于28℃;二是在养菌后期, 注意通风、翻堆, 严格控制袋内温度不能超过26℃。

二、养菌期霉菌污染

导致养菌期霉菌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接种消毒不严格、菌种带杂菌、环境不干净、通风不畅、培养室湿度大等。为预防这种情况, 生产中应规范操作, 严格挑选菌种, 科学管理, 创造木耳菌丝生长适宜的环境条件, 减少杂菌危害。

三、出耳期霉菌污染

出耳期霉菌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遇到高温天气, 通风差, 环境不清洁。因此, 在高温天气应注意通风降温, 保持耳场内外环境清洁。

四、烂芽、流耳

耳基或耳片软腐, 有“泪状”水珠流出, 最后腐烂, 发病原因是原基或耳片上积水, 子实体与空气隔绝, 在高温高湿密闭条件下感染细菌, 造成烂耳。温度过高、湿度过大, 还会造成流耳。为预防烂芽、流耳, 生产中应严防高温, 喷水期间、喷水过后注意通风, 防止子实体上积水, 还要及时摘除病耳。

五、子实体畸形

黑木耳段木栽培技术 篇8

关键词:黑木耳,段木,栽培技术

山区大多用段木栽培黑木耳, 要实现木耳产量高、品质优的目标,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过程。

1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海拔1 000 m以下、环境卫生、树资源丰富、交通方便、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水质优良、湿度较大的场地, 土质以砂质土为宜。

2 段木准备

一般含油脂和芳香醇的树不宜作耳树, 绝大多数阔叶树都可种植木耳, 生长速度缓慢、木质坚硬的树种最好, 因其产耳期长, 所产木耳产量高、品质好, 如桦栎、鹅耳枥等。

一般在冬至以后至翌年立春之前进行砍伐, 即所谓“进九开伐, 六九停砍”。因为这段时间树体进入休眠阶段, 树体的营养物质从生命活动旺盛的枝叶转到树干贮存起来, 树木中营养物质较丰富, 处于休眠状态的树木含水量相对减少, 树液处于凝滞状态, 形成层停止活动, 树皮和木质部结合紧密, 此时砍伐树皮不易脱落, 病虫害也较少, 有利于黑木耳生长发育。

耳树砍倒后, 停放2~3 d, 剔掉树桠。15~20 d后等树干收浆完毕, 截去树梢, 然后锯成长1.0~1.2 m的木段。为加速耳树死亡, 将段木放在地势较高、阳光充足的地方进行架晒, 架晒时将段木按粗细分开, 呈“井”、“山”字或三角形堆架, 堆高1 m左右。每隔15 d翻堆1次, 将堆中段木上下、内外互相调换, 使段木干燥均匀。下雨天要加盖薄膜以防雨淋。一般情况下架晒需1个多月。当段木有7~8成干, 断面木质由白变黄并出现放射状的细小裂纹, 打孔时没有树液渗出, 树皮层褪绿, 敲击时声音变脆时, 即可接种。

3 菌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优良菌种, 以木屑或枝条为培养基的栽培种, 要求菌丝洁白、粗壮有力、上下内外一致、菌丝与瓶壁紧贴、瓶内壁有少量水珠、菌龄40~50 d, 有清香味, 菌种从瓶内挖出成块不散。凡是有红、黄、绿、黑色杂色斑块, 以及干涸收缩, 瓶底积有黄褐色液体, 培养料发黑的菌种均不能使用, 菌种瓶上层形成的菌膜和原种块应除去, 不能使用[1,2]。

4 适时接种

接种时间主要取决于耳场的气温与空气的湿度, 在气温5~20℃, 相对湿度70%~80%时进行接种, 这样既有利于菌种定植, 又能抑制杂菌。一般在惊蛰前后到清明前最为适宜。点菌最好在树荫内或荫棚下进行, 点菌前, 首先打扫干净场地, 洒上清水, 如果是老耳场要提前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打孔工具、盛菌种容器、点菌人员的手要用5%的来苏儿消毒。打孔穴时, 串出的树皮盖把木质部除去, 保留外层周皮, 用清水洗净, 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 h, 淋干待用。接种前用电钻 (1.4~1.6 cm钻头) 在段木表面四周垂直打穴, 直径10 cm的耳木, 一般打4行孔穴, 穴距8~9 cm, 行距6~8 cm, 穴深1.5 cm (必须深入木质部) 。2行孔穴应交错成“品”字形或梅花形。接种时要在地面放一根枕木, 把段木一端搭在枕木上进行操作。一般在晴天的上午或下午进行接种, 点菌时取一小块菌种塞入孔穴内, 轻轻按紧, 使菌种与穴壁接触, 压平至8成满, 先用小锤将盖打平塞牢, 使其与耳木表面相平。接种人员要分成若干小组, 实行随打孔、随点菌、随加盖、随运送的流水作业。打孔和接种间歇时间不能太长, 以防杂菌侵入接种孔或接种孔失水, 影响成活率。

5 上堆发菌及管理

上堆就是将接过种的耳木按一定方式堆积起来, 为菌丝迅速定植、蔓延创造条件。选择背风向阳、地面干燥、阳光充足的场地, 打扫干净, 将接种后的耳木摆放在横木上, 耳木间留5~6 cm空隙, 每层摆放7根左右, 堆的四周及堆顶用塑料薄膜草帘覆盖。上堆后, 每隔7 d翻堆1次, 调换耳木上下、左右、内外的位置, 使温湿度一致, 发菌均匀, 然后再用覆盖物盖好, 要轻翻轻放, 保护树皮不被碰伤, 在上堆期间翻堆3~4次, 堆内温度保持22~28℃。上堆发菌一般不需要光照。上堆的耳木含水量在50%~60%较合适。刚接菌的耳木, 7 d内不必喷水, 随堆积时间延长和气温升高, 可视耳木的干湿程度每隔2~3 d喷1次水, 或结合翻堆适当喷水。每次喷水后应晾晒一段时间, 待耳木表面稍干再重新覆盖, 避免杂菌滋生。上堆20 d后, 每天换气1次, 上堆1个月左右, 黑木耳菌丝已长入耳木, 即可散堆排场[3,4]。

6 散堆排场

散堆排场是上堆发菌的继续, 目的是使菌丝向耳木深处蔓延, 促使其从营养生长迅速转入生殖生长。耳场要求向阳、潮湿, 并有适当遮蔽。有2种方式, 一种是匍匐式, 即用横木把耳木一端或两端架起高10~15 cm;另一种是覆瓦式, 即先把横木两端架起, 使横木高度在30~50 cm, 其上排放耳木, 在第1排耳木的尾部, 横放1根横木, 在横木上继续搭放耳木, 耳木间要留5 cm间隙。无论哪种方式, 都要将粗度、树种等基本相同的耳木放在一起, 每20根为1组, 若干组为1行。排场时使耳场温度保持在20~28℃, 适当喷水, 初时每隔2~3 d喷1次水, 以后适当增加喷水次数和喷水量, 给耳木创造一个“干干湿湿, 湿湿干干”的环境。在排场过程中, 每隔7 d左右把耳木翻动1次, 把原来着地的一端放在上, 上下面也要翻转调位, 使之全身出耳。

7 起架出耳

排场后30 d左右, 将基本完成菌丝生长并有部分出现子实体原基 (俗称“耳牙”) 的耳木, 按一定方式架起来, 使其出耳和便于采收就叫起架。一般用“人”字架。即用2根1.3 m长带叉木棒打入地下, 或2根同样长木棒捆成“X”形, 在上面横放1根长的木杆, 距地面70 cm左右, 分叉的木桩按南北走向埋, 然后将耳木斜放在横木上的两侧呈“人”字形, 耳杆间隙5 cm。

黑木耳生长期要求空气湿度达85%~90%, 因此每天要喷浇1~2次水, 热天在早晚进行, 晴朗、光照充足、气温较高的天气, 要多浇、细浇、浇足。光照不足的天气, 应酌情少浇。在雨季过后, 仍恢复原来的角度, 每次采耳之后, 应停止喷水7~8 d, 当见到耳木截面重新出现裂痕时, 即可恢复喷水, 连续喷水7 d左右, 促进子实体生长。

8 越冬管理

进入冬季, 气温下降, 木耳基本停止生长, 应把耳木从架上取下来, 采用“井”字形堆放, 堆上架盖薄膜, 以免淋雨积水, 损伤菌丝, 使耳木内的菌丝能顺利渡过不良环境, 到第2年3—4月再散堆进行出耳管理。

9 病虫害及杂菌综合防治

在病虫害及杂菌防治上, 保持环境卫生, 减少病源。预防为主, 勤除草, 勤翻耳木。对黑木耳危害最大的害虫是白蚁、红木耳虫等。防治白蚁可喷施灭蚁灵, 或段木下面放呋喃丹, 红木耳虫可在采后用敌杀死喷施防治。

参考文献

[1]闫丽华, 王丽, 陈学全, 等.液体菌种袋栽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5) :127-128.

[2]贺业宽, 周传震, 赵玉良, 等.黑木耳段木高产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7, 10 (4) :42-43.

[3]吴邦仁.仿段木黑木耳栽培技术[J].食用菌, 2006, 28 (1) :32.

小孔单片黑木耳栽培技术 篇9

1 品种选择

小孔栽培一定要选用适合小孔栽培的片状菌种,耳片的选择是要以黑褐色、正反面颜色区别明显为好,要求选择耳根小、展片好、圆边、筋脉少、耳厚的优良品种。更重要的是要选择正规厂家的菌种,近几年市面上的菌种比较混杂,有些商家为了一己私利,竟不顾耳农们的利益,私自从耳片上提出菌种,由于生产木耳已很多年,木耳已逐渐退化,从耳片上提取的菌种容易造成减产或绝产。只有有资质能力的大厂家生产的菌种,经过野生训化和现代的优质木耳杂交和脱毒,再经过反复的试验,才能推广出产量高、质量好的木耳菌种。只有正确选择菌种才能保证产出优质单片木耳。

2 菌袋生产

小孔单片木耳栽培,孔径只有4~6mm,由于孔径较小,在袋料分离处,容易形成“憋芽”现象,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袋料分离是小孔栽培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必须选择合适的菌袋,改进制菌工艺、提高装袋和窝口的标准、严格控温育菌。在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要防止袋料分离,否则不要贸然刺小孔,以免造成损失。

2.1选用优质原材料的薄菌袋

小孔栽培主要得依靠袋贴料,用收缩性好的原料制成的优质薄袋,与菌丝亲和力强,料缩袋亦缩,袋料紧贴,袋料不易分离。选用薄袋,“装松长实”应该是从事小孔栽培的广大耳农必备的概念。

2.2原料选择及配方

东宁县生产黑木耳的主要原料是木屑,木屑要以硬杂木为主、软杂木屑只能小比例掺用,以免影响培养基的固型性,由于培养基萎缩而造成袋料分离。辅料中麸子、玉米粉、豆饼粉都要粉碎的细一些,利于混拌均匀和溶融碳氮,提高培养基的固型性和持水性。

常用小孔栽培培养基配方(三级菌)有:(1)木屑86.5%,麦麸8%,豆粉2%,玉米粉2%,石膏1%,石灰0.5%,水分60%~65%;(2)木屑84.5%,稻糠12%,豆粉2%,玉米粉2%,石膏1%,石灰0.5%,水分60%~65%。

2.3拌料和装袋

小孔单片栽培的拌料方法与常规菌袋生产的拌料方法一样,目的是使主料、辅料和水充分混拌均匀。小孔栽培更要提高装袋的标准,培养料不但要装实,更要上下松紧一致,料面平整无散料,袋料紧贴,塑料袋无褶皱,这是克服袋料分离必须的。采用菌棒制菌或免颈圈制菌是克服袋料分离的有效办法。

2.4灭菌和接菌

灭菌是菌袋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灭菌时一般情况袋数越多,灭菌时间也相应延长。东宁县多采用常压灭菌,达到100℃后,装2 000袋左右的灭菌锅,灭菌时间必须保持8h以上,再闷锅3h;装4 000袋左右的灭菌锅灭菌时间必须保持在10h以上,再闷锅3h。出锅时要趁热将菌筐搬到接菌室或培养室。接菌是在无菌条件下,将菌种接到培养基上,并封严袋口,防止杂菌落到培养基上。

2.5培养室处理、菌袋摆放及培养

培养室处理:将室内杂物清理干净。培养室的墙要求光滑平整,用石灰粉刷一遍室内墙壁,用干木杆、木板搭好发菌架后,室内温度25℃以上,保温48h,之后用二氧化氯或过氧乙酸溶液把室内的墙壁和菌架喷施一遍,同时喷施杀虫杀螨剂防治虫害。

菌袋摆放时,小孔栽培最好立式单层或双层摆放,这样菌袋能保持圆形,袋料不易分离,垛放层数要少一点,不能高于5层,防止将菌袋压扁变形,造成袋料分离和影响机械刺孔。菌袋培养过程一定要控制好温度,坚持低温育菌。室温初期控制在25~28℃,菌丝封盖或透袋后,降低袋温至24℃,近似恒温培养。

3 刺孔

3.1孔径

用直径0.4~0.6cm的钢钉刺孔,产出的木耳无根,采摘省工,不用割根,一碰即掉,耳型好,不用撕片。

3.2孔数

规格为16.5cm×33.0cm的菌袋装料高度为18~20cm,每个菌袋刺孔120~180个为宜,孔径大、孔数小,孔径小则孔数多。

3.3刺孔器

经过近几年实践摸索,最适宜的刺孔器有“/”“-”“|”“O”型等。其中“-”孔型长出的耳片成碗状、菜型好、售价高。

4 催芽

菌袋拉到栽培场地,要将菌袋按2行4~5层摆放在子床上,盖草帘复壮菌丝。同时提高母床地温,4~5d菌丝变白后,进行刺孔,刺孔后,温度低可仍垛袋复壮菌丝,温度适宜应及时摆放在母床上,母床摆袋前要浇一遍透水,将刺孔的菌袋按袋间距3~4cm“品”字形摆放。摆好后盖塑料和草帘,保湿催芽。催芽阶段应坚持“保湿为主、通风为辅、湿长干短、后期增湿”的原则进行。分床不宜过早,过早木耳易长成丛状;待耳芽出齐并长至1~2cm后分床,分床时菌袋间距10cm即可。

5 浇水管理及采收晾晒

上一篇:传染病专科医院下一篇:以生为本继承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