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2024-05-10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精选七篇)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篇1

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承担着调频广播、中央省市电视节目、地面数字电视及CMMB的发射传输任务。高山台无线发射网络建设是整个广播电视无线传输发射网络覆盖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老百姓能否看好电视、听好广播。让无线广播电视信号有良好的覆盖效果,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根据高山台运维的实践, 搞好机房标准化规划建设, 是面对当前复杂防雷形势及机房供电、温度防尘的重要措施, 也是确保无线传输信号质量的关键。

由于大部分广电高山台建台时间早, 受当时建设资金、传输要求、工程设计的影响, 很多高山台的机房在接地防雷、供电负荷、温度防尘等方面已经不适应当前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要求[1]。主要表现在:1) 地埋供电线缆时间长, 而且很多是铝缆, 线缆老化严重, 满足不了机房供电负荷需求;2) 针对当时情况建设的接地防雷网, 地网接地电阻时间使用时间长, 不符合防雷接地要求, 实际防雷效果有限;3) 温度防尘满足不了现在广电高山台机房设备类型多样化 (广播电视、CMMB等设备) 、大功率模块化、IC集成化 (尤其是MOS, CMOS半导体器件的防静电) 的要求。

2 标准化规划建设广电高山台

2.1 标准化规划建设广电高山台的重要性

广播电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使机房设备的更新换代时间相对缩短, 先进的、IC集成化、热插拔板块化设计的设备普遍应用, 这对广电设备的运维带来便利。但目前广电高山台传输环境也越来越复杂, 针对当前高山台机房发射传输要求的现状, 根据自己在实际运维的实践, 认为当前改造或建设广电高山台机房很有必要实施标准化规划建设, 从铺设防静电板、设备机架化、机房供电、接地防雷、温度防尘等方面做好规划建设。充分考虑传输要求, 设备运行环境, 机房空调系统及整个机房系统的可用性、延展性, 这是应对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复杂环境、减少高山台实际运维难度的有效措施, 是确保广播电视无线信号质量的重要手段。

2.2 设备机架标准化

随着广电设备集成化程度的提高, 从后期维护管理的角度考虑, 热插拔板块化维修是今后设备运维的大方向, 设备机架化是机房设备发展的大趋势。一方面是由于高山台机房空间有限, 需要放置的设备多, 可最大化利用各类连接线, 便于整理, 也便于机房设备的日常运维。另一方面设备机架化后, 考虑到散热和安全, 有些设备局部发热量大, 对机柜内发热大的设备做好配风散热处理。同时也可有效消除机柜内灰尘, 减少静电对设备的危害。因此, 改造或建设高山台机房时, 所有设备必须机架化, 按1个U或n个U的规格标准化设计或设计成独立的机柜, 便于日常维护。

2.3 机房供电标准化

高山台机房广播电视设备是24 h不间断工作的。要确保机房设备的正常运行, 高山台供电系统有其特殊性要求, 必须保证是24 h不间断供电。在做高山台机房标准化供电设计规划时, 要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不间断供电;二是要满足机房设备供电负荷, 确保留有足够的裕量;三是电源的防雷措施。

一般来讲, 广电高山台机房的电力供电都有专门的变压器, 电力变压器大都安放在山脚下, 然后由地埋线缆 (考虑更好地防雷) 向山顶机房供电。现在铺埋的都是铜电缆,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 建议规划建设时留有35%以上的供电负荷裕量。如目前机房的实际负荷 (包括发射设备、辅助设备、空调等用电的总负荷) 是15 kW, 建议铺埋三相五线的国标70 mm带铠铜电缆, 这对整个高山机房供电的稳定有保障。其次是不间断供电, 目前采用的是UPS不间断电源, 考虑到外部电力有时停电时间长, 可以在山下配电房配备自动控制的三相柴油发电机。此外, 供电系统的防雷除感应雷安装多级浪涌保护器 (SPD) 外, 整个接地必须严格做到跟高山机房地网“一体化”的等电位连接。

高山台供电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实施标准化建设时, 设备的供电必须与空调、照明、动力系统分开, 主要的多路发射设备供电也要一一分开, 单路控制, 单路供电。具体的要求是:机房供电系统, 频率为50 Hz;电压为380 V/220 V;相数为三相五线或三相四线制/单相三线制;稳态电压偏移范围220 V±22 V;稳态频率偏移范围, 50 Hz±0.25 Hz[1,2]。机房电源总控三相300 A空气开关控制, 机房UPS电源要采用独立双回路供电, 直流电池的输入电压应符合设备断电后延时要求;对大功率设备采用三相UPS电源, 单路使用三相160 A的空气开关控制, 一方面可以将市电不稳定性对发射设备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可以保障设备的长时间稳定工作, 防止UPS主机回型变压器的回流电流造成漏电开关误动作导致发射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其次是电力布线要规范。在施工各类电力布线标准化操作时, 要将供电线路置于静电地板下的各路管道内, 同时将各类线管贴上标签, 表明去向及功能, 再分配到各用电区域, 向各用电设备分配电力, 这可有效防止外界电磁干扰设备正常工作, 也方便日后维修检查。

2.4 接地防雷标准化

高山台一般都设在距离当地中心城区广电中心机房最近、海拔相对较高的山顶, 接地防雷是高山台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一般来说, 高山台机房内的各个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接地要求, 按使用功能有交流地、安全保护地、设备仪器的直流地、静电地及防雷地等, 其中交流地、安全保护地采用电力系统接地;直流地、静电地采用独立接地;防雷地采用“防雷放电带+放电模块”的接地地网;且机房内有连接良好、独立连接端子、接地电阻≤4Ω的接地铜板带。严格来讲, 所有的接地系统不得共用接地线缆, 设备机柜也必须有良好的接地, 都需要有独立的线缆与接地铜板带相连, 确保接地充分, 等电位连接。

做好接地地网 (接地电阻≤4Ω) , 确保有良好的接地保护效果, 是做好机房防雷系统是关键, 也是高山台实施接地防雷标准化的基本要求。如今工业化生产越来越多, 空气中导电离子也多, 雷电经大气入地的通道也越来越顺畅, 加之现在的极端天气多, 雷雨天气相当频繁, 有效防雷成了一个世界性难题, 防不胜防, 这对广电高山台尤其如此。因此, 从这个角度, 广电高山台机房实行标准化规划建设显得相当必要:1) 防直接雷。在铁塔、山顶机房房顶按要求建好避雷针, 清除机房房顶杂乱的金属物, 并保证跟接地防雷网有等电位的良好连接;2) 感应雷的预防。主要包括机房进出线的防护措施, 由室外直接进入机房的金属地埋供电线缆, 接入机房电源总开关时必须做防浪涌处理。所有进出的弱电线缆不能裸露出来, 如果暴露在空气中, 必须进行弱电桥架跨接, 确保可靠接地。

浪涌防雷要根据重要设备的分布来设计, 做好多级防浪涌处理, 高山台一般至少要三级防浪涌保护。现在使用的浪涌保护器一般都是并联接法, 具体的做法是:山顶配电房总电源空气开关出端并第一级120 A浪涌保护器, 三相UPS之前的分空气开关出端并第二级60 A浪涌保护器, 第三级40 A的浪涌保护器安装在发射设备房间的UPS主机市电整流输入端, 保证重要设备发射机有三级浪涌保护。其中每级之间的电源线必须有足够的长度 (≥12 m) , 这样可最大程度预防感应雷, 使设备免遭雷击损坏, 保证广播电视设备的正常工作。

2.5 温度防尘标准化

温度防尘在有些广电高山台的日常管理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一线的运维人员认为机房在山顶上, 距离中心城区人口密集活动区有一定距离, 只要打开窗户, 让空气自然流通, 就可以达到机房降温和保持机房清洁度的目的, 更何况以前的高山机房也一直是这样管理的。但现在高山台机房设备多, 机器设备集成化程度高, 大量使用MOS, CMOS半导体器件、调频广播发射机、数字电视发射机、CMMB发射机, 本身发射功率大, 发热量也大, 单靠机房自然通风很难将房内的热量排放出去, 会造成机柜局部温度过高, 影响设备正常工作。另一方面, 随着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增多, 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也多, 很多灰尘落在设备上, 容易造成静电吸附, 使设备的一些金属插件或接点接触不良, 这不但影响机器寿命, 而且很容易造成设备的隐性故障。在平常的运维工作中, 常常碰到设备告警或一些接触性故障, 对故障设备的电路板进行清洁, 重新插拔或用吹风机吹掉灰尘, 故障就可以排除。因此, 按照标准化的建设要求, 高山台机房的工作环境温度为0℃~35℃;工作环境相对湿度为5%~85%, 不结露;结净度要求为灰尘粒子≤3×104粒/立方米 (3天内桌面无可见灰尘) [2,3]。要达到这个标准, 一是机房门窗要安装沙门、沙窗、防晒窗帘, 定期打扫机房, 清洗防尘网;二是安装大功率空调保持室内温度, 一般控制在25℃左右。对干燥地区, 可使用加湿机改善, 控制好机房湿度, 防止静电和打火现象。

3 高山台机房管理及设备运维

目前广电播出、传输、发射设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很多关键的发射设备也可以远程监控设备运行状态, 远程修改设备运行参数, 这为运维带来便利。在高山台实施标准化改造与建设后, 结合笔者长期在高山台机房日常管理运维过程中的实践, 认为标准化后的高山台除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外, 最重要的还有:1) 要保证城区中心机房到高山台机房链路安全畅通, 确保光纤信号和供电线路的正常;2) 要控制好机房内的温度与灰尘。对机房卫生, 机架设备要定期清洁。对长期运行, 无法清洁的设备, 每半年要做一次清洁;3) 配齐必要的仪器和工具, 运维人员要定期做好设备的技术维护, 根据设备运行的一些参数变化, 解决一些技术隐患, 比如定期检测设备运行状况、告警分析、输入信号等, 根据发射机告警信息的提示, 及时对可疑部件进行检测和维修, 确保设备运行正常。

4 实际应用

南康南山广播电视机房位于城区5 km处的山顶, 海拔339.9 m, 发射天线相对高度380 m, 主要承担调频广播和数字电视的发射任务。山顶机房、广播电视塔、防雷地网建于20世纪80年代, 供电线缆是三相五线制带铠的35 mm地埋铝缆。由于使用年限长, 供电负荷满足不了需要, 加上电缆被施工队挖断过好几次, 存在很大的供电隐患, 并造成山顶机房设备经常保护停运, 对无线广播电视安全稳定覆盖带来严重影响。对此, 根据机房供电和防雷需求, 将原来的铝缆改造成三相五线制带铠的国标70 mm地埋铜缆, 将机房电柜按标准化要求对不同设备进行分路供电改造, 按不间断供电要求配备三相20 kW的UPS, 并重新设计建设新的防雷地网, 接地电阻≤4Ω, 对机房重要设备防浪涌实行三级保护;同时安装大功率柜式空调, 铝合金沙窗控制好温度与防尘要求。实施标准化改造后, 机房运行稳定, 日常管理维护也顺畅, 从源头上解决了一些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潜在隐患, 确保覆盖区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的稳定与质量。

5 小结

高山台广播电视机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网络覆盖建设与优化是一项循序渐进、长久的任务, 而机房建设与维护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实施标准化规划建设与改造的过程中, 从机房供电、接地防雷、温度防尘等方面按照通用性、稳定性、可维护性、远程智能化、经济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做好设计与施工, 是保障整个机房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也是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的发展之本。

参考文献

[1]冯建元, 冯全福.高山发射台防雷研究与实践[J].电视技术, 2011, 35 (14) :75-78.

[2]桂林市思奇通信设备有限公司CKUB-T系列新一代发射机通过广电总局检测[EB/OL].[2012-06-15].http://www.glsq.com/html/10511763.html.

高山无线发射台站规划及建设的意义 篇2

摘 要:2002年,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印发《全国“十二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要求,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列入项目规划。在基金投入上,国家投入1200万基本资金;在完工要求上,国家相关部门给出的建设时间是1年左右。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台站内、外道路的修建、改造;发射机房和技术用房的重组、面积的扩张;在台站系统设施的建设上,一般解决的问题是台站在供电的稳定性、排水的通畅性、通风的良好性、以及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性的方面的系统建设。

关键词:项目规划;高山台;标准化;防雷接地;温度防尘 高山无线发射台站规划在地区的发展及影响

1.1 高山无线发射台站规划在地区的落实情况

在2002年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工程被审批、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竣工!面对国家审批的重要工程,并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利益。相关部门对此工程给与高度重视。例如,在接到国家指令后有关部门县文化旅游广电和体育局对此做出积极响应。严格按照国家给出的建设台站基础设施的相关要求,切实做出国家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项目的各种前期的必要工作。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实际情况,做出与地区情况相对应的策划工作。

根据不同地区重点问题的不同。不同的部门将相应的做出不同的决策,重点考虑各地正常运行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按照“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考虑不同地区的资金发放。此外,还根据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编制针对本地区“十二五”期间拟建设的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在方案中,主要论述的是台站的具体位置,在转播节目时自己台的特色套路,发射设备情况和具体建设内容。此规划方案的主要作用是做到项目的顺利圆满进行。1.2 高山无线发射台站规划在地区的影响

在相应部门响应国家的政策时,对本地区做出的项目实施后,将会提高本地区当地群众收听广播电视节目的可能性。随着广播听众的增加,广播电视建设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这样也将会进一步提升农村电视的进户占有率。完善高山无线发射台站中最需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为了保障广播电视信号的正常、高质的传输,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收看收听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还将会进一步的推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平等性、公正性、及时性的各项功能。因此,此项项目的推广应用在推进基本的、公众的服务走向基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能够覆盖城乡,在城乡地区构建出基本的公共服务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标准化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站

2.1 标准化性规划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广播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更是进步神速。在此情况下,与之相对应的是电视台机房的设备更新时间大大缩短。另外,随着电视制作的收入增加,先进的、IC集成化、热插拔板化设计的设备已经逐渐的得到普遍应用。这些先进设备的应用给广电设备的运维带来很多便利。

但目前,广电高山台的传输环境变的日益复杂化。针对目前高山台机房发射传输的要求,再根据当前改造或建设广电高山台机房的必要实施标准规划建设,从铺设防静电电板、机房供电、设备的机械化、接地防雷、温度防尘等方面做好规划建设。同时,在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传输的要求。在确保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正常传输时,还应在各个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应首先考虑到机房空调系统的可用性、延伸性。做好这两项措施的前期工作,可以作为应对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无线传输复杂环境、减轻高山台实际运维难度的有效手段。

2.2 设备机架的正规化

随着广电设备集成化程度的提高,在建设高山无线发射台站的建设中,从后期维护管理的角度来看,设备板拔板化将会时机房设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且热插板块化维修也将会是今后设备维修的主方向。一方面,是因为高山台机房空间的不足,但所需要放置的设备与空间相比设备多、空间少,可以最大限度的运用各种连线设备;另一方面,在设备机架化后应考虑到散热和安全,因为有些设备的局部发热量较大。面对此问题,应做好机柜内发热大的设备做好相应的配风散热处理。通过此方法能有效减少机柜内的灰尘和静电对设备危害。因此,改造或建设高山机房时,所有设备必须机架化,才能做好日常维护。高山无线发射台站供电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篇3

1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主要承担调频广播以及中央、省、地州市电视节目与地面数字电视的发射传输任务。高山无线发射网络建设是整个广播电视无线传输的基础,直接影响电视、广播的好坏。目前,高山无线发射网运维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无法面对复杂的防雷形势,在机房供电、温度防尘等方面还有所欠缺[2],主要体现在供电线缆老化严重,无法满足机房供电负荷需求;地网接地电阻时间使用时间长,不再符合实际防雷接地要求;温度防尘不能满足当前广电高山台机房设备类型的多样化要求。

2 标准化规划建设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重要性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实施标准化规划建设,需要针对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高山台机房发射传输要求现状,改造、建设广电高山台机房,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规范,从铺设防静电板、机房供电、设备机架化以及接地防雷、温度防尘等多个方面,做好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规划建设。此外,要在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构建中,标准化规划建设设备运行环境,考虑到机房空调系统的可用性与延展性,减少高山无线发射台的实际运维难度,确保广播电视的无线信号质量[2]。

3 实现高山无线发射台标准化规划的措施

3.1 规划设备机架标准化

首先,由于在实际中高山台机房内部空间有限,且还需要放置过多的机器,所以可以规划实现各类连接线的标准化,便于整理与日常运维。其次,要实现设备机架化。高功率的发射机局部发热量大,所以要对其做好配风散热工作,并定期消除机柜内的灰尘,以减少机组静电,有效避免高山无线发射台设备受到静电的危害[3]。可以按1个U以及n个U的规格,标准化设计高山无线发射台的机柜,便于对高山无线发射台进行维护管理。

3.2 建设机房供电标准化

在无线发射台建设中,由于其机房广播电视设备需要24 h不间断工作的,所以为确保机房设备正常运行,应对其实施标准化供电设计规划。考虑到不间断供电、满足机房设备供电负荷的同时,将高山无线发射台机房内的供电设备分开管理,使其与机房内的空调系统、照明系统以及动力系统分开;并且对于主要多路发射设备供电,也应该分实施单路控制、双回路设计、单路供电的方针[3,4,5]。同时,对于机房供电系统,可以供给备用发电机,应该确保频率达到50Hz、电压达到380 V/220 V、相数定为三相五线、稳态电压偏移范围220 V±22 V、稳态频率偏移范围50 Hz±0.25 Hz、机房电源总控三相300 A;在空气开关控制中,以及机房UPS电源,可以应用独立双回路供电,对大功率设备用三相UPS电源,使用三相160 A空气开关;应用双回路外加UPS的供电模式,由UPS负责重要负荷供电,为机房内交换机、服务器以及网络工作设备进行供电。

3.3 防雷标准化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多数建立在海拔较高的山顶上,因此,应做好对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防雷保护,并确保机房内各个系统都有独立的接地,所有接地系统还不会共用接地线缆,做好机房防雷。旱天接地雷、落地雷的预防,可以在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顶建好避雷针,感应雷的预防中,采取防浪涌处理,进行弱电桥架跨接,确保可靠接地。具体措施如下:降低线路的接地电阻值,确保杆塔和接地引线安全可靠的连接,加大对线路中接地线电阻的测量;当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内变压器等电力设备总容量在100kVA以内时,应该控制接地电阻不超过10Ω[6];架设避雷线,严格按照规定,避雷线当做通讯保护通道,用悬挂型串联复合绝缘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使线路因遭受雷击而跳闸,此时的地电阻不宜超过30Ω;为降低发射台线路遭受雷击故障的几率,可以在塔顶装上单根避雷针,将其防绕击的问题转换成防反击,考虑防雷的经济性,这样的防雷方式可以在易发生雷击的杆塔或者是易发生雷击的地段使用,有效降低无线发射台雷击跳闸几率[4,5,6]。

3.4 机房管理标准化

在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标准化建设中,针对发射台的管理及设备运行维护中,应实施标准化规划,保证发射台机房内链路的安全畅通,才能有效确保光纤信号的同步传输;同时,控制无线发射台机房温度与灰尘含量,可以由运维人员定期清洁无线发射台的机架设备,做好设备的技术维护,每半年都还要做一次清洁;并能配齐必要的仪器与工具,解决技术隐患,定期检测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对机器内的可疑部件进行检测与维修,确保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设备的运行正常。

3.5 实现温度防尘标准化

温度防尘对于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进行温度防尘,重视机房设备日常管理。由于脊柱机器设备集成化程度高,且大量使用集成器件,本身发射功率、发热量较大,特别是漂浮在空气中的灰尘,很容易造成静电吸附,从而会影响机器的使用寿命,产生设备隐性故障,影响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正常运行。因此,应及时排除机房机器故障,并及时对故障设备电路板进行清洁维护,确保发射台内部工作环境温度在0℃~35℃之间,并维持工作环境相对湿度在5%~85%。在高山无线发射台内安装大功率空调,并使用加湿机改善工作环境,确保发射台内不结露、结净度为小于3×10+粒/m3。此外,还应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对发射台机房进行打扫,并清洗防尘网,防止静电的产生,确保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运行正常。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中实现标准化规划建设,针对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构建过程中,实施长远标准规划,针对其机房供电、温度防尘、接地防雷等多个方面,给予标准化规范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稳定性与可维护性,还可以提升器远程智能化与经济性,保障整个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曹人盛.基于标准化规划建设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J].电视技术,2013,37(2):22.

[2]张俊刚.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防雷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18):144.

[3]冯建元,冯全福.高山发射台防雷研究与实践[J].电视技术,2011,35(14):26.

[4]董永庆,王素文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防雷措施浅析[J].中国科技纵横,2009,(11):260.

[5]吴安荣.高山广播电视发射台防雷措施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4,(4):90.

高山无线发射台防雷经验与思考 篇4

庙前山是太原市西面附近最高峰, 周围森林密布, 空气湿度大, 山体主要为岩石, 土壤电阻率高, 台内还耸立着三座几十米高的铁塔通讯天线。每年的夏秋季是雷电高发期, 常会因雷击造成停电和设备的损坏, 为此我台采用综合防雷手段, 逐渐完善防雷措施以及制定防雷应急预案, 近年来收到了一定效果。

1 综合防雷技术措施

一般雷电可以分为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 (LEMP) , 高山发射台不仅有高功率、大电流的发射机, 也有低电压、小电流的信号的信号传输设备, 因此要兼顾以上两种雷击形式。我台属于二类防雷建筑, 综合防雷工程包括:

1.1 直击雷防护措施

在建筑物顶部安装接闪带和接闪网, 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我台受地形限制部分电源线没有埋地铺设, 架空部分穿入金属管内, 金属管两端接地。铁塔天线顶端安装有接闪器, 整个铁塔天线处于直接雷防护区 (LPZ0B) 。

1.2 等电位连接措施

发射机外壳、信号柜、电子设备金属外壳、线缆屏蔽层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等电位端子板连接。雷电流在垂直的金属导体上传输有梯度, 在垂直相邻的两个金属节点上能有数千伏电位差, 等电位连接后可消除此危险。我台采取的措施见图1。

1.3 屏蔽措施

空间屏蔽, 把建筑物内的钢筋网架通过焊接连为一体, 构成笼式屏蔽体。设备屏蔽, 把电子设备金属外壳接地。线缆屏蔽, 将信号线金属屏蔽层接地。

1.4 设计安装SPD

设计安装多级SPD防护, 目的是达到分级泄流, 避免单级防护随过大的雷击电流而出现高概率损坏和产生高残压。建筑物电子信息防雷规范中要求开关型SPD1和线压型SPD2之间的限距大于10 m, SPD2和SPD3之间的限距大于5 m, 主要保证雷电流到达下一级SPD时本级有足够的相应时间。

1.5 完善合理的共用接地系统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 (PE) 、等电位端子板、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连接在一起。

2 制定防雷应急预案

除了技术上的防雷措施外, 组织上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制定一套完善合理的、适合本台 (站) 的防雷应急预案, 在雷雨形成初期就启动预案, 例如关闭备用设备等, 一旦遭到雷击, 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

3 光纤可以阻断沿信号线、数据线侵入的雷电过电压波

光纤的基本成分是石英 (SiO2) , 只传光, 不导电, 不受电磁场的作用, 在其中传输的光信号不受电磁场的影响, 这个特性决定了光纤传输对电磁干扰、雷电侵袭有很强的抵御能力。

由于地形的限制, 我台分为微波机房和发射机房, 两机房相距80 m左右, 微波机房通过屏蔽铜导线为发射机房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起初为了改善信号传输质量, 我们将部分铜导线改为光缆, 用光端机进行信号的光电转换。意外的发现是:使用铜导线的编解码器和激励器经常因为雷击而损坏, 而使用光端机的编解码器和激励器经过多年使用也没有发生因雷击而损坏的情况。受此启发我们将其余铜导线全部改造成光缆, 包括信号传输系统、电话、视频监控系统。经过改造后的相关设备受雷击的损坏的情况大幅下降。信号线的第二种防雷方法是在铜导线上串接SPD, 这种方法适合短距离和卫星接收机馈线使用。和铜线加SPD防雷方式比较, 采用光缆防雷具有信号不失真, 传输距离长, 扩容性高的优点。一些光缆中有钢丝作为加强元件, 必须将钢丝在尾纤盒处做可靠接地。

4 使用避雷针弊大于利

避雷针现在称作“接闪杆”, 是利用尖端放电的原理, 将空中的雷电流吸引到金属棒上, 再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释放到大地。避雷针在过去被作为防雷的主要技术手段被大量使用, 至今许多建筑物附近和顶部还有高大的避雷针, 其防雷效果有限, 反倒是安装避雷针后频频遭受雷击的案例不少。避雷针的高度H与雷击概率N存在以下关系:

式中:T-年雷暴日数 (日) 。K1—落雷不平均系数, 易受雷击的建筑物, K1=1.5~2.0。K2—建筑物材料的影响系数, 金属材料, K2=1.5。H—避雷针的高度 (米) 。

可以看出雷击概率与避雷针的高度平方成正比。当雷电流被吸引至避雷针附近, 电流强度不足以大到接闪时, 会出现绕击和散击现象, 使得避雷针周围的落雷密度比该处平均落雷密度大很多。避雷针在有限的保护范围内虽然防住了直击雷, 但是也带来了周围雷击概率大幅增加的问题, 尤其是雷击电磁脉冲造成的影响远大于直击雷, 所以使用避雷针如果不考虑其负面效应 (LEMP、雷击概率增加等) 很可能变防雷为“造雷”。

著名防雷专家谢广润教授早在1982年就提出:“用避雷针能有效地进行防雷吗?答曰:否。避雷针的功与过哪一个更大?答曰:在很多情况下过大于功。因此避雷针一般应当停用。”随着对避雷针认识的逐渐增加, 其功能不能避雷只能引雷, 避雷针这一名称使用不妥, 应用“接闪杆”代替。在必须使用接闪器的地方最好使用接闪带、接闪网、接闪短针。对于高架接闪杆应该安装在地势较高、远离人员密集处、远离被保护建筑, 吸引经过的雷云在此放电, 减少保护区域内的落雷频率, 这样接闪杆才能起到拦截作用又避免了负面效果的危害。

5 结束语

防雷工程是个系统工程, 应该做到紧握规范, 整体设计, 注重细节, 因地制宜, 才能起到良好的防雷效果, 保证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摘要:论述了高山发射台在防雷方面采取的综合防雷技术措施, 光缆在信号防雷方面的优点以及使用避雷针弊大于利。

关键词:发射台,综合防雷,等电位连接,光纤,避雷针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215号.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5-01.

[3]应洪正.电子信息系统的防雷保护[J].中国防雷, 2008 (2) :12-15.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篇5

高山无线发射台地势突出, 周边空旷, 最容易遭遇雷电袭击, 1987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灾十年中雷电为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十种灾害之一。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元器件的微型化、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 各类电子设备的耐过电压能力下降, 广播电视高山发射台遭雷电和过电压破坏的比例不断成上升趋势, 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 如何对高山发射台避雷网进行升级改造, 对设备实施切实有效的防雷保护, 保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确保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与传输, 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重要课题。

1 设计思路

雷击方式分直击雷、感应雷和滚地雷。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在被击物上, 产生直接破坏。感应雷其实就是闪电感应, 通过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使得金属物体产生强大感应电流, 对设备产生强烈的破坏[1], 如图1所示。滚地雷是闪电的一种, 通常都在雷暴之下发生, 是一个呈圆球形的闪电球。由于滚地雷出现的几率很低, 高山台的防雷主要从防直击雷和感应雷两个方面入手。

2 防护方案

不管是直击雷还是感应雷, 最终的防护手段都是将雷电电荷快速有效的绕开电子设备引入大地, 防止雷电电荷经过设备后再入大地。也就是在良好接地的前提下, 利用良好的避雷针 (网、带) 预防直击雷, 通过安装合适的过电压 (流) 保护器预防感应雷。所以防雷系统的关键是做好接地网, 才能在瞬间将数量巨大的雷电电荷释放。按技术规范要求, 防直击雷接地冲击电阻不大于10Ω;防静电表面电阻率在106Ω~1011Ω范围内、防静电接地不大于100Ω;计算机场地的安全保护接地不大于4Ω;交流工作接地不大于4Ω;直流工作接地如果设备有特殊要求, 参照交流接地的要求不大于4Ω。所以若统一使用综合接地网, 接地网接地冲击电阻应低于1Ω。

2.1 直接雷防护方案

在做直击雷防护方案时, 要求按照滚球法计算被保护物应该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直击雷的防护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网三大部。接闪器装置包括避雷针和避雷带, 铁塔顶和机房房顶四个角安装避雷针, 机房房顶四周安装避雷带。连接接闪器和接地网之间的所有金属部件可视为引下线装置, 整个机房采用笼式结构, 与铁塔、接地网形成等电位, 等电位处理也可称共地处理, 即工作接地、防雷接地、保护接地均进行等电位连接, 消除各点之间的电位差。

当铁塔或者机房遭受直击雷击时, 由于整个机房采用笼式结构, 可以看作是一整个金属体, 金属体中的电流或者电荷有趋肤效应, 避雷针、避雷带放电电流能迅速通过引下线和机房等电位笼体进入接地网从而进入大地快速放电, 避免处于机房笼体内的电子设备遭受直击雷的袭击。

2.1.1 接闪器设计

昭通市广播电视转播台凉风台发射站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小龙洞乡凉风台, 海拔3154m, 当地年雷暴日为47d/年, 属于高雷暴区。2012年昭通彝良“9.7地震”灾害发生后, 机房、发射塔严重受损, 后经过地质勘探, 在原址北80m处重建。新建发射站建有业务办公用房及发射塔, 其中业务办公用房有单层机房1栋以及2层宿舍楼1栋, 建筑面积647.62m2, 均为框架结构。发射塔高99m, 钢结构, 位于发射站外围。新建防雷系统中接闪器主要为塔顶的避雷针, 理论上业务办公用房在其保护范围内, 但为了防雷措施更加有效, 在机房和宿舍楼房顶4个角各加装5m避雷针、机房和宿舍楼房顶四周加装1.2m高避雷带, 共计9个避雷针、2个避雷带。

2.1.2 引下线设计

塔顶避雷针引下线用60×6mm热镀锌扁钢沿铁塔四个角分别引至塔基四个脚与接地网焊接, 机房和宿舍楼房顶的2个避雷带分别用60×6mm热镀锌扁钢沿房顶四周焊接成封闭环后与8个避雷针焊接, 然后沿房屋四个角引下到接地网焊接。机房地面基础、房顶、四周墙面均敷设有网状结构钢筋, 并与避雷针、避雷带焊接成一网状笼体。整个塔身及机房金属笼体可以视为避雷系统的引下线, 能够有效的将雷电电荷引入接地网进行释放。

2.1.3 接地网设计

雷电袭击建筑物避雷针, 由于大地电阻的存在, 如果接地系统不可靠, 雷电电荷不能快速全部的与大地负电荷中和, 必然引起局部地电位升高, 交流配电地和直流逻辑地会将这种高电位引入机房, 这种反击电压少则数千伏, 多则数万伏, 直接烧坏设备, 所以接地网是整个防雷系统的关键。

由于发射站所在地地处斜坡坡顶地带, 地表土壤较少, 多为岩石, 土壤电阻率较高, 土壤电阻率为2560Ω·m, 业务办公用房和发射塔有一定距离, 接地网的设计采用业务办公用房接地网和发射塔接地网分别敷设后再连接为一体作为综合接地网, 如图2所示。

1.业务办公用房接地网

在业务办公用房地基下采用60×6mm热镀锌扁钢水平敷设5×5m的网格, 敷设面积为40×40 m2, 外围网格32个交叉点配合使用32支2m纯铜离子接地极垂直敷设, 网格内49个交叉处采用50×5×2000mm热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极, 再从正方形接地网四个角外引6条水平接地线 (远离发射塔方向的两个角每个角引两条、靠近发射塔的两个角每个角引一条) , 每条水平接地线长度50m, 并在每条外引线上增设10个接地模块, 最后用60×6mm热镀锌扁钢将外引线围成一个半径30m的圆环, 并采用35根50×5×2000mm热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极均匀分布在圆环上做敷设, 形成一个完整的等电位。扁钢与扁钢进行三面焊接处理, 扁钢与角钢焊接处做防腐措施。

2.发射塔接地网

用60×6mm热镀锌扁钢在发射塔外围敷设两道环行地网, 第一道环形地网半径10m、第二道环形地网半径15m, 第一道环形地网配合用12根50×5×2000mm热镀锌角钢作为垂直接地极, 第二道环形地网配合使用18支2m纯铜离子接地极垂直敷设, 形成一个半径15m的圆形接地网。同时从发射塔四个塔基处向外敷设8条水平接地线, 靠近业务办公用房方向两个角的水平引线的其中各一条与业务办公用房正方形接地网两个角分别相连接, 另外6条水平接地线自外圆处向外延伸50m, 水平接地线与内外圆交叉处焊牢, 并且在每条外引线上增设10支接地模块。

2.2 感应雷防护方案

感应雷分电力线感应雷和信号线感应雷, 感应雷的防护主要从线路防护考虑。其主要措施:一是机房电源进线处加装电源避雷器。二是机房信号进线处加装信号避雷器。三是进行接地等电位处理。四是进行屏蔽处理。

2.2.1 电力线感应雷及电源部分的防护设计

电力线感应雷分三种形式:一是远点雷击。即高压输电线路遭受雷击, 由于高压线路距离长, 离地面有一定高度, 遭雷电袭击的几率很大, 在做感应雷防护时, 首先考虑远点雷击。二是近点雷击。即雷电袭击机房或者避雷针, 从而引起的雷电电磁脉冲导致金属部件感应出的雷电电流。按照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2], 普通建筑物设计的防雷系统接闪电能力为波形10/350μs三角波, 雷击电流为150k A。避雷针引下线最多只能将50%的电流引入大地, 余下的电流将通过电力线、信号线等的屏蔽层和与地面有连接的金属物质联合引雷, 但也只引下少部分雷电流, 余下总电流的25%将流窜至连接负载的电源线, 击穿设备, 最终由逻辑地线处的总接地端下泄入地。为此, 必须对机房内火线零线对交流地和直流逻辑地进行保护, 才能有效防止近点雷击造成的损害。三是错相位雷击。如果一个高能量雷打在一条火线上, 而另一个低能量雷打在另一条火线上, 线线之间就会产生一个电压差, 侵入设备, 称错相位雷击。对错相位雷击的防护, 应安装电涌保护器 (SPD) , 才能全面的保护电子设备。

从以上的感应雷击现象可以看出, 当发生雷击时, 强大的闪电流及高强度瞬变电磁场对周围导体产生过电压, 绝大多数的雷害都是因为这类二次感应而造成的。所以防护措施应从截断感应源防止二次感应、重点保护、多重保护等办法入手, 使瞬间过电压电流被抑制到电子设备能够承受的安全状态。电源部分的防雷及过电压保护是整个综合防雷防护的重点, 其防雷设计采用四级防护:

第一级防护是安装高压避雷器, 防止远点雷击。高压避雷器采用性能良好的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该避雷器采用以氧化锌为主的多元氧化物烧制, 具有优异的非线性伏安特性, 陡波响应快, 通流容量大。在正常工作电压下, 流过避雷器的电流仅有微安级, 处于绝缘状态, 当遭受过电压时, 流过避雷器的电流瞬间可达数千安培, 避雷器处于导通状态, 释放过电压能量, 由避雷器残压将过电压幅值限制在允许值内, 从而有效地限制了远端雷击对变压器的损害。第1组高压避雷器的安装地点是变压器高压接线桩头, 第2组安装在变压器前高压输电线路1km内合适的地点。通过两组高压避雷器对远端雷击雷电电流进行释放。

第二级防护是在变压器低压侧安装三相开关型电源防雷器。防雷器是并联在线路上的雷电放电设备 (即接在各种线路和地之间) , 平时防雷器处于高阻状态 (即对地开路) 。所选三相开关型电源防雷器其闪电通流量不低于80k A。这一极保护的目的是防止浪涌电压直接从LPZ0区传导进入LPZ1[2], 将数万至数十万伏的浪涌电压限制到3000V~4000V。

第三级防护是在机房配电柜进线端安装限压型电源防雷模块, 其通流量为60k A。这一级保护的目的是进一步将通过第二级防雷器的残余浪涌电压限制到2000V~2500V, 对LPZ1-LPZ2实施等电位连接。

第四级防护是在机房配电柜各输出空开出线端安装限压型电源防雷模块, 其通流量为20k A。这一级的保护目的是进一步将通过第三级防雷器的残余浪涌电压限制到750V之内。除此之外, 机房内各用电插座采用机架式防雷插座PDU, 其通流量为10k A, 作为末端精细防护。

2.2.2 信号线路感应雷及信号部分的防护设计

雷电电荷通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网泄放到大地时, 引下线自上而下产生一个变化旋转快速运动磁场, 电源线、网络线等信号线相对切割磁力线, 产生感应高压并沿线路传输击毁设备。由此可见由雷电产生的感应电压无孔不入, 它可以危及机房内所有的用电设备, 所以信号线的防雷非常重要。

发射台信号系统分光缆信号系统、微波信号系统、电话信号系统三大类。其防雷措施是分别安装信号防雷器, 对信号线感应雷作防护。为保证防雷措施有效, 信号防雷器的通流量选择为10k A。

2.2.3 接地等电位处理

将各设备进行等电位连接, 并可靠接地, 以减小各设备之间的电位差, 防止其因电位差过高而产生设备间放电。

在总配电室、机房以及监控机房内设置均压环 (30×3紫铜排) 作为机房的等电位措施, 机房内的各接地都需要就近连接到均压环上, 再通过均压环与地网相连, 及时泄放感应电流。

2.2.4 屏蔽处理

机房内精密设备较多, 防护等级较高, 为使设备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在机房土建施工时, 采用30×3紫铜排沿墙壁敷设在机房内, 构成一个封闭的法拉第笼, 将机房屏蔽起来, 更好的保护设备免遭感应雷击[3]。同时将机房的金属门窗与地做可靠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屏蔽系统。

3 散流电阻理论计算

接地网可以视为几个系统并联组成:一是水平闭合体接地系统, 包括业务办公用房40m×40m正方形网格状接地网, 业务办公用房外围半径30m圆形地网、发射塔外围水平敷设的半径10m圆形闭合体和半径15m圆形闭合体以及由发射塔基向外辐射到外圆的8条15m引线所组成的共计277m水平接地体。二是12条50m外接引线水平敷设接地系统。三是共计96根垂直接地极接地系统。四是共计50支纯铜离子接地极接地系统。五是共计120个接地模块接地系统。在以下的计算中, 土壤电阻率ρ为2560 (Ω·m) 。

3.1 水平闭合体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

正方形网格状接地网接地散流电阻为:

半径30m圆形地网接地散流电阻为:

发射塔外围水平接地体接地散流电阻为:

水平闭合体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为:

3.2 外接引线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

单条引线接地散流电阻为:

L:水平接地体长度 (50m)

K:土壤利用系数 (取1)

d:水平接地体的等效直径 (0.035m)

t:接地体埋深 (0.8m)

外接引线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可视为12条引线接地散流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

3.3 垂直接地极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

单根垂直接地极接地散流电阻为:

ρ:土壤电阻率 (2560Ω·m)

L:单支垂直接地体长度 (2 m)

D:垂直接地体等效直径 (D=0.84b=0.84×0.05=0.042 m)

垂直接地极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为96根垂直接地体并联后的等效电阻:

3.4 离子接地极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4]

单支离子接地极的接地散流电阻为:

R:单支离子接地体的接地散流电阻为:

H:离子接地系统长度 (2 m)

K:离子接地系统效益 (取0.65)

γ:降阻剂回填料降阻率 (ρ≤500Ω·m时, γ=0.8;5 0 0Ω·m<ρ≤1 0 0 0Ω·m时, γ=0.7;1 0 0 0Ω·m<ρ≤2000Ω·m时, γ=0.6;ρ>2000Ω·m时, γ=0.55)

δ:离子接地极的初始离子扩散半径 (H≤3m时, δ=0.8;3m<H≤6m时, δ=0.7;6m<H≤12m时, δ=0.6;H>12m时, δ=0.5)

离子接地极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为网格接地体边沿50支离子接地体系统接地散流电阻:

(n为离子接地极数量;η:多支离子接地体利用系数, 取0.85) 。

3.5 接地模块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

单个模块接地散流电阻为:

ρ:土壤电阻率 (2560Ω·m)

a:接地模块的长 (0.5 m)

b:接地模块的宽 (0.4 m)

接地模块接地系统接地散流电阻为120个模块并联后的等效电阻:

(n为接地模块数量;η:多快模块的利用系数, 取0.95) 。

3.6 接地网总接地散流电阻

整个接地网接地散流电阻可近似看作是以上5个接地散流电阻并联后的等效电阻:

4 实际应用分析

理论计算出整个接地网的接地散流电阻为1.3Ω, 还未达到但已经接近广播电视高山台接地网接地电阻要求。在通过对计算过程分析发现, 影响地网接地电阻最关键的是土壤电阻率。离子接地极对土壤电阻率比较高的情况下对接地电阻改善效果非常明显, 但由于建设成本等原因, 不可能无限制增加离子接地极的数量。凉风台发射站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 原接地网敷设面积与新设计地网敷设面积相当, 虽为土法建造, 未使用现代高科技避雷产品, 传统办法是在建设和维护中使用工业盐、铁屑、木炭等在垂直接地极处埋设作为降阻手段, 但效果明显, 接地散流电阻符合技术要求。根据以往接地网建设维护经验, 在这次凉风台新建接地网的建设施工当中, 首先敷设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以及接地模块时配合使用高效降阻剂, 高效降阻剂具有较低的电阻率 (≤0.135Ωm) , 敷设吸水后有较大的膨胀倍数 (3~5倍) , 施加在接地体周围, 一方面相当于增大了接地体的有效截面, 消除了接地体与周围土壤的接触电阻,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和扩散, 相当于降低了接地体周围土壤的电阻率;其次在原设计基础上适当增加水平外引线条数, 在土层厚的地方加大接地体的埋设深度。通过以上手段, 接地网接地散流电阻进一步降低, 接地网敷设完成后, 经过实际测试, 接地电阻为0.88Ω, 达到了小于1Ω的技术要求。

5 结束语

广播电视高山台避雷工程, 是保证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的重要工程。在进行方案设计时, 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理论结合实际, 认真分析、精密计算, 既要满足技术要求, 又要控制建设成本。在建设施工中, 由于大部分工程内容属于隐蔽工程, 要重视每一个施工细节,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实施, 才能使工程建设达到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GB/T19271.1-2003, 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第一部分:通则[S].[2]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3]冯建元, 冯金福.高山发射台防雷研究与实践[J].电视技术, 2011, (14) :75-78.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篇6

1 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1.1 智能监控信号源

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与高山无线发射台内部的所有参数和功能要求都符合, 自动化监控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信号源监控的自动化与发射设备监控的自动化, 具体包括, 对音频信号的正常与否实施监控、对画面是否差帧、错帧、静帧、失真进行实时监控, 且能够自动实现对出现错误的音频与画面的及时调整, 使其回归正常模式。

1.2 实时监控发射设备

发射设备是发射一切广播电视信号的基础, 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对发射设备的智能化监控表现在检测发射设备是否出现故障及异常, 并及时警告与报错, 自动监控系统将自动切换到备用发射设备, 保证错误不可挽回前将发射设备调整到正常状态。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发射设备的开关控制, 设置自动开关机命令, 还可以对主备设备进行远程控制和实时切换。

1.3 智能监控动力设施

动力设备主要指的是发电设备, 对动力设施实施实时智能化监控是指对外供电与自发电、交流稳压电以及交流配电进行远程监控和控制, 若检测到系统的主电源无法提供动力, 则及时智能切换到备用电源, 防止系统的异常关闭。

1.4 远程控制安防监控

安全防护是高山无线发射台监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节, 职能安防监控指的是对发射站机房内的温度、湿度、烟雾、水分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发生险情监控系统会第一时间拉响警告, 防止险情的进一步扩展。实现安防智能监控功能必须在重点区域设置门磁与门禁装置, 配以摄像头实时提供画面。

2 无线发射台计算机自动监控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 注重系统的安全性

由于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负责将广播电视的播放信号实时传输给千百万国内外用户, 因此, 一旦在信号及相关数据方面出了问题, 就会实时直播给所有的用户, 这会给广播电视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和打击, 其名声和信任度会受到极大的打击。因此, 必须保证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安全性能, 保证了信号、网络、数据各方面的安全, 就意味着保障了广播电视的播出质量。

2.2 保障系统的稳定性

保障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稳定性主要是在系统硬件与软件设备的质量与电信领域相关技术的成熟性上着手, 采用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的自动化控制, 降低广播电视的运行成本, 避免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 必须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才能使之行之有效, 设置系统相关设施时, 首先要按照主要设备的标准进行设置, 当发生险情和意外时, 再自动切换到备用设施上。

2.3 坚持系统的开放性

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相对来说操作较为标准化, 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采用的都是标准网管软件设置, 能够保证系统中采用的一切硬件、软件质量都是上乘的, 不会出现设施规格不符合标准的情况。也正是这一点保障了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开放性, 继而促进了安全性与稳定性的提升。

2.4 开拓系统的实用、兼顾、先进性

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必须兼具实用性和先进性, 一方面应用于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的信息技术必须是先进的, 才能实现各种复杂的远程智能操控指令;另一方面, 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技术在保持先进性的同时必须满足系统自身功能的需求, 尤其要适用扩展余量和网络升级的需求。

3 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成了现代行业最重视的技术功能。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远程自动监控系统带来了巨大的便捷, 无线发射台自动化监控系统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 使广播电视行业走上了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道路, 在保障安全稳定前提下, 该系统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的福利将是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何复荣.广播电视发射台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J].广播电视信息, 2015 (11) .

[2]姜劲松.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设计[J].黑龙江科学, 2015 (11) .

[3]杨志宏.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分析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0) .

[4]郭轶群.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 (19) .

广电高山无线发射台 篇7

一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相关知识介绍

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建立需要以建设、设备控制和日常管理为主要构成的的无线发射网络监控系统。采用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直接诱因, 便是广播电视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下, 电视节目的播出种类、数量、时间上都发生了以往无可比拟的升级与延长, 这就为人为安全、高效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无线发射监控系统凭借着技术上的优势, 能够在现代化手段的武装下, 通过对调频发射台、中波、微波以及电视发射台的远程监控, 确保广播电视的安全、可靠运营。

二广播电视无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系统界面、图形文件转换, 事项的发布与相关技术设计与最终实现, 工具棒以及右键菜单的相关技术设计与最终实现。在具体的设计流程中, 各个单元的设计都有其相应的原则与特点。比如在系统界面的设计中, 浏览器界面、数据库、流程图以及MDI的界面间转换, 可以在桌面的菜单栏中快捷、高效的进行切换, 使用相关条目时, 与其相伴的具体工具也会被相应的激活。以进行文件结构描述和文件内容转换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图形文件转换, 其工作流程主要指的是利用TMS880MPLS为核心的交换机进行svg、xml、htlm等形式的文件叙述以及图形文件的转换,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系统的第二大部分便是对相应事项的发布以及相关技术的设计与最终实现, 该部分在经过JavaBean的相应JSP编程的程序操作后在IE浏览器上会具体显示出相关请求, 在对htlm形式的文件操作中, 相关人员可以直接获知囊括参数事项、操作事项系统事项的历史事项。与实时事项发布不同的是, 历史事项虽然也是经由JavaBean程序进行具体编译与转化, 然而其最后的返回文件形式却是以是Event View.jsp存在的。为更好地解决发射过程中相关的监控问题, IEE802.11对保密协议做出了十分标准的控制办法, 利用认证机制以及对访问权限的高度控制, 确保对通讯双方的数据完整性以及私密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以认证者、认证服务器、客户端为主要构成部分的IEEE 802.1x协议的体系, 其客户端构成如图一所示。作为体系终端的客户端, 在用户进行具体上网活动时, 通过启动安装在终端的客户端软件完成整个认证过程, 认证者通过对RADIUS为代表的认证服务器中相关用户信息的确认, 完成相关认证工作。

在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的第三大构成部分, 即工具棒的设计与实现这一环节, 设计者利用SVG技术以及JavaScript编程语言完成对工具棒的相关设计后, 操作者便能够十分方便的通过使用工具棒对相应窗口进行缩放操作以及对实施事项、历史事项的快捷操作, 从而使整个系统的运行更加方便与高效。

右键菜单的相关设计与实现这一部分中, 用户在进行界面浏览图片活动过程中, 可以直接的观测到显示屏上各个设备的形态以及当前的活动状态, 不仅如此, 用户还可以在对IE浏览器进行相关设备的设定, 从而完成远程控制设备的目标。对设备的控制命令设置十分简便, 用户只需要将鼠标移至相应设备位置上并通过右键单击, 便能够对具体项目进行操作, 由于并不需要太高的技术修养, 较低的设置门槛受到众多用户的欢迎。

三结语

在技术手段不断与时俱进的今天,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相关硬件、软件设备日益纵深化的发展过程中, 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系统的开发以及广泛应用有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保障以及发展基础。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不断推进, 广大网络用户对先进技术的依赖水平也越来越高, 提升无线发射系统的监控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下广电部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然而, 不进行实际调研就进行相关无线发射网络系统的上马并不是明智之举, 具体操作过程中, 相关管理机构还必须通过对本地区的客观环境、具体特点进行无线发射系统监控模式的具体运用, 不能只看到现代化手段下便于操作的优势, 更应该明确相关技术的安全可靠性的切实保障才是实现整个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监控高效完成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邓艾, 葛利嘉, 徐自玲, 朱林, 双涛.一种用于软件无线电的接收机射频前端电路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0 (15) ”124-125.

上一篇:高校英语人才下一篇:设备预防维护